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学习工具 时间:2022-05-30

【www.myl5520.com--学习工具】

篇一: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陈涉世家》原文翻译及课文理解拓展

  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中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祝大家节日快乐!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恙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如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假使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陈涉世家》

  一、 文学常识

  1、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花费毕生的精力,用“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调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2、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苟富贵,无相忘。

  (2)发闾左適戍渔阳

  (3)为天下唱

  (4)固以怪之矣

  (5)将军身被坚执锐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

  夜篝火

  狐鸣呼曰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将军身被坚执锐

  皆刑其长吏

  3、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卒中往往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无,通“毋”,不要。 適,通“谪”。 唱,通“倡”,首发。 以,通“已”,已经。 被,通“披”,披着,穿着。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罾,鱼网,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用网捕的意思。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对)„„(感到)奇怪 篝,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铁甲; 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的武器。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古义:私自,偷着。 今义:空隙。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古义:亲自。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 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 今义:怜惜,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

  今义: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动词“会”与“计”的连用,聚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恰逢)

  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聚会)

  (2)将 项燕为楚将 (名词、将领、大将)

  上使外将兵 (动词:率领、带兵)

  (3)次 皆次当行 (编次,依次编排)

  之次所旁丛词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4)书 乃丹书帛 (写)

  得鱼腹中书 (字条)

  (5)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 (于是,就)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6)为 皆次当行,为屯长 (做、当)

  为天下唱 (介词:给、替)

  (7)故 广故数言欲亡问词,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 (名词,缘故)

  (8)道 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 (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派)

  陈守令皆不在 (官名,县令)

  (10)数 以数谏放 (多次)

  卒数万人 (数词.几)

  (11)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列、队伍之列)

  乃行卜 (去、往)

  行收兵 (行军)
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语文试题 数学试题 英语试题 政治试题 物理试题 化学试题 历史试题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篇二: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下面是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作者简介

  魏征(580年~643年)又写魏徵,字玄成,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巨鹿下曲阳(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祖籍巨鹿下曲阳馆陶(yao,二声)(今属河北晋县西),自幼父母早丧,家境贫困,但酷嗜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其师为文中子。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6.简:选拔。

  37.效:献出。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措词

  1.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内心里。

  2.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3.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等。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逸的环境。危:危险的情形。

  4.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穷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长远。

  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5. 形容词使动用法

  欲流之远者 远:使……流得远。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宏兹九德 弘:使……光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劳累。 :使……辛苦。

  6.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7.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8.重要虚词

  之: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顺承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表反问语气,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表反问语气,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史记·陈涉世家》。表反问语气,呢。

  重点实词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①必竭诚以待下: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方位状语作名词,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生,所能养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⑤府史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

  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约束。

  终:

  ①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坚持到底。

  固: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

  ②据秦孝公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

  ③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本来,原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 木的根;今义,指国家的基础。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义:重大。今义:景色。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 古义:以(之)为;把......当作。今义:认为。乐:意动,以......为乐。

  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稳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应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达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而想要树木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所有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却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了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感情轻视别人。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变成陌生人。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他们,(他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在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象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事。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担心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自己意志松懈时,就要想到做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害怕自己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前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品德。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建议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皇上)就可以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推荐阅读:

  李白《把酒问月》原文及翻译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及翻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

篇三: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陈涉世家》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陈涉世家

  一、齐读课文。

  二、重点字词小组互测。

  三、翻译句子:

  1.回忆翻译的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2.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3.各小组分工合作组内讨论,尝试翻译句子。

  4.各小组提出在讨论过程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质疑、释疑互动。

  5.各小组推举发言人串译句子。

  译文: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用鞭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

  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不能取得胜利,战败身亡,于是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6.同座互助,翻译给对方听,找出对方的错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

  2.找出文中陈涉的语言,揣摩这些语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

  板书设计: 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翻译句子

  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实施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当堂进行循环往复的抽查掌握情况,及时弥补听课及参与缺漏。

  篇二:陈涉世家

  一、检查复习情况,抽几个句子翻译。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将军身披坚执锐。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话,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2.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参考: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参考:“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对形势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说明“谋”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也估计到了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壮烈而有价值的。这表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对形势的分析既揭示了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旧矛盾,既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还预见到运用这一策略的结果“宜多应者”。这段话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

  4.陈涉是如何制造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参考: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5.说说“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陈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这番话说明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有极大地号召力,所以徒属们都“敬受命”。起义领导人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示。

  反映了陈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见“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词

  1.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此题开放。如:其中描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势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动词就很生动。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词,对文中的“之”“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号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

  2.整理笔记。

  谋:等死,死国可乎?(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势分析 扶苏之谜(秦王朝内部矛盾)发动群众(敏锐的洞察力)

  项燕受怜(与六国旧矛盾)

  实施建议:本课第二部分分析讨论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部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最后还要总结:紧扣课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篇三: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揣摩文章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课文中一些精彩的语句,并熟读成诵。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的是这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速发展的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首先写起义的原因。接着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突出了一个“谋”字,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最后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这再次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们对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起义军的进军势如破竹,形势迅速壮大。

  第2、3两段是全文的重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的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设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文言文,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翻译,给学生做适当的疏通。本文作为人物传记,不能当成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更多关注人物的形象,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反复阅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详尽的描写而对事件的叙述先对比较简单。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则不到十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在进行阅读探究回答问题时,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这样才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向课文外面走,让学生课外查阅《史记》及其司马迁的有关知识,再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深刻理解人物及历史,了解为什么将陈涉列在“世家”这一体例中的原因。

  因此,教学本文分这样的几步:先在老师的帮助和疏导下,读懂文章的意思;再探究人物的形象特征;最后揣摩精彩语句,并能够深刻理解。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

  2.再读课文,明确起义的经过;

  3.把握本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三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自读这一段,同桌互相提问,完成文意的翻译。

  2.对这一段的字词及句子的翻译进行质疑。

  二、再读课文,提炼概括起义事件。(尽量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段的内容。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

  明确: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3.为什么这样介绍陈胜?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4.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5.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明确: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6.起义经过哪几个步骤?

  明确:第一步并杀两尉;接着用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三、研读课文,赏析人物个性

  1.从起义事件中搜集一些信息,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解读人物。

  找出起义前后陈涉的语言进行阅读,体会人物的个性: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

  “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反映了陈涉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

  2.从起义的事件中找出人物的行动的有关描写,解读人物。

  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明确:表现了陈涉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3.研读题目,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你认为这反映作者的怎样的观点?

  明确:作者肯定了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

  4.同桌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农民起义领袖?

  如何看待这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一历史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

  1.课后整理第3段翻译;

  2.整理出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字、重点虚词的用法。

  篇四: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了解陈涉起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史记》与司马迁;

  2.熟读课文1、2两段,疏通文意;

  3.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统一的新纪元。但同时也爆发了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成就了那个辉煌的历史。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吧,更多的去了解那位伟大的起义领袖。

  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幼年就随父学习,20岁起游历全国各地,考查史迹,采集史料,搜集历史传闻逸事,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继任父亲太史令的官职。3年后(24岁)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因上书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受腐刑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约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重点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

  鸿鹄(hú) 闾(lǚ)左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度已失期(duó)

  以数谏(shuòjiàn) 罾(zēng) 间(jiàn) 祠(cí)陈胜王(wàng)

  忿恚(fèn)(huì) 笞(chī) 宁(nìng) 有种乎 蕲(qí)铚 (Zhì)

  酂(Cuó)拓(Zhè)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以应(yìng)陈涉

  骑(jì)千余 将军身被(pī)坚执锐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从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

  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l)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3.阅读第一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2)“……者……也”句式的理解。

  (3)“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4)“尝”“苟”等词的含义。

  明确:

  辍耕之垄上。之:去、往,动词。

  怅恨久之。之:语气助词,不译。

  鸿鹄之志。之:助词,的。

  “……者……也”句式表判断。其变式有:“……,……也。” “……者,……。”

  “也”“哉”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为反诘和蔑视。

  (5)同桌两人互相协作完成本段的翻译。

  4.阅读第二段,解决重点字词,疏通翻译

  (1)重点字词

  “发”:征发。 “適”:通假“谪”,责罚。“戍”:防守。 “屯”:驻守。

  “次”:编到。“当行(háng)”:应差。“为”:担任,当。“屯长”:戍边军队中的小吏。

  “会”:适逢。“度”(duó):估计。 “失”,耽误,错过。“法”:依照秦法规定,名词作状语。

  “乃”:于是,就。 “亡”:逃亡。“举”:起事,发动。 “等”:同样。

  “死国可乎?”为国而死,好吗?“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苦”:苦于,为某种事物或境况所苦。“ “当”:应该。“乃”:是。

  “以”:因为。“数”(shuò):屡次。 “将”(jiàng):统率。

  “或”:有人。“多”:只是。“爱”:爱护。“怜”:喜爱。“以”:认为。

  “诚”:果真。“以”:把。 “唱”:通假“倡”,倡导。

  “宜”:大概。“多”:数量大。“应”:应和,响应。“然”:正确。……

  以上重点字词的解释,不直接呈现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分组讨论,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就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

  (2)指名尝试翻译这一段内容,同学之间互相质疑。

  三、布置作业

  1.课后整理1、2两段的翻译。

  2.对重点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3.找出陈胜在起义前后的语言进行阅读,并思考这些语言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篇五:陈涉世家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字词句。

  2.通过对文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了解人物形象。

  3.能联系相关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题。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乘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之所以把他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同时有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

  学生如在学习本文之前能够将这段历史进行回顾,做到对整个故事心中有数,学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了解本文节选的部分并没有故事的结局。文章着力表现的内容并不是整个故事本身,而是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谋略和领导才干。从而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这位起义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虽不是故事的全部,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一中心,详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突出,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因此文章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难点。

  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会天大雨……法皆斩”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语言分析也因此成为全文学习的一个重点。

  教学设想:

  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首先读懂文章,因此阅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是必须要做的事,而且必须首先做好的事。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情感。结合注释和文言积累解释字词。第二课时主要是翻译句子,疏通文意。第三课时主要是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理解作品主题;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分析作者选材和组材的特点;通过对词语运用的分析,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教学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预习:

  1.请一个同学讲述课前预习所了解到的“陈胜起义”的故事,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请一个同学讲述自己对《史记》的了解,帮助大家了解“世家”的含义。

  3.尝试阅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

  二、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生于公元前145年,10岁时随父到长安,从名儒孔安国学习,20岁时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名山大川,采访逸闻轶事,考察古迹,搜集了丰富的史料。元丰三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事务。他遍阅皇家史馆藏书、档案。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42岁,动手编写《史记》。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改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终于完成皇皇巨著《史记》。司马迁大概死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享年约60岁。

  2.《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约526500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读课文:

  1.请一个小组齐读课文,其他组员注意在课文中标注出他们读音错误或停顿不正确的地方。

  注意字音:阳夏(jiǎ)辍(chuò) 鸿鹄(hú) 嗟乎(jiē)闾左(lǘ)谪戍(zhé)

  度(duó)扶苏以数谏故(shuò)罾(zēng)祠(cí) 陈胜王(wàng)

  注意停顿:(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扶苏/以数谏故

  (3)上/使外/将兵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蘄以东

  2.课文阅读纠错。

  3.齐读课文。

  四、解释字词:

  1.结合书下注释,联系自己的文言积累理解字词。标注出不会理解的字词。

  2.字词理解质疑,强调重点字词的意思。

  ……者……也:表判断 尝:曾经 佣:被雇佣 辍:停止 之:去、往

  久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苟:倘使 安:哪里,怎么 等:等同、一样 或:有人

  唱:同“倡”倡导 然:对的 数:屡次 且:况且 会计:集会商议 若为佣耕:是

  功宜为王:做 杀之以应陈涉:用来

  五、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串译句子。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司马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实施建议:一定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23255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