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陆游的诗全集

教学相关 时间:2022-09-19

【www.myl5520.com--教学相关】

篇一:陆游的诗全集

毛泽东诗词全集【下】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诗词全集。更多毛泽东诗词全集相关内容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毛泽东诗词全集

  毛泽东诗词全集【上】

  75、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64岁)

  才饮长江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76、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64岁)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77、七绝:观潮

  (1957年9月,64岁)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78、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7月1日,65岁)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79、七绝:仿陆游《示儿》

  (1958年12月20日,65岁)

  人类而今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寓公尽扫饕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

 


 

  80、七绝:刘蕡

  (1958年,65岁)

  千载长天起大云,

  中唐俊伟有刘蕡。

  孤鸿铩羽悲鸣镝,

  万马齐喑叫一声。

 


 

  81、七绝:改梅白《夜登重庆枇杷山》

  (1958年,65岁)

  我来高处欲乘风,

  暮色苍茫一望中。

  百万银灯摇倒影,

  嘉陵江似水晶宫。

 


 

  82、七律:到韶山

  (1959年6月,66岁)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83、七律:登庐山

  (1959年7月日,66岁)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84、七律:读报有感(之一)

  (1959年10月,66岁)

  西海如今出圣人,

  涂脂抹粉上豪门。

  一辆汽车几间屋,

  三头黄犊半盘银。

  举世劳民同主子,

  万年宇宙绝纷争。

  列宁火焰成灰烬,

  人类从此入大同。

 


 

  85、七律:读报有感(之二)

  (1959年11月,66岁)

  反苏忆昔闹群蛙,

  喜看今日大反**。

  恶煞腐心兴鼓吹,

  凶神张口吐烟霞。

  神州岂止千里恶,

  赤县原藏万种邪。

  遍寻全球侵略者,

  惟余此处一孤家。

 


 

  86、七律:读报有感(之三)

  (1959年,66岁)

  托洛斯基到远东,

  不战不和逞英雄。

  列宁竟撇头颅后,

  叶督该拘大鹫峰。

  敢向邻居试螳臂,

  只缘自已是狂蜂。

  人人尽说西方好,

  独惜神州出蠢虫。

 


 

  87、七律:读报有感(之四)

  (1960年6月30日,67岁)

  托洛斯基返故居,

  不战不和欲何如。

  青云飘下能言鸟,

  黑海翻起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黑,

  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

  独有今年出得殊。

 


 

  88、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1961年2月,68岁)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89、七律:答友人

  (1961年,68岁)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90、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年9月9日,68岁)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91、七绝:屈原

  (1961年秋,68岁)

  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92、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1961年11月17日,68岁)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93、卜算子:咏梅

  (1961年12月,68岁)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94、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1961年,68岁)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

  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

  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95、七律:改鲁迅《亥年残秋偶作》

  (1961年,68岁)

  曾惊秋肃临天下,

  竟遣春温上舌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高官。

  喜攀飞翼通身暖,

  苦坠空云半截寒。

  惊听自吹皆圣绩,

  起看敌焰正阑干。

 


 

  96、七律:冬云

  (1962年12月26日,69岁)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97、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年1月9日,70岁)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厉,

  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98、杂言诗:八连颂

  (1963年8月1日,70岁)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99、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963年12月,70岁)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100、贺新郎:读史

  (1964年春,71岁)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陆游的诗全集。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101、七绝:贾谊

  (1964年,71岁)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102、七律:咏贾谊

  (1964年,71岁)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10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72岁)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104、念奴娇:井冈山

  (1965年5月,72岁)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105、五律:西行

  (1965年7月,72岁)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盅酒,山栽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简注:应属毛与陈毅共同创作。

 


 

  106、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年秋,72岁)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107、 七律:洪都

  (1965年,72岁)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辑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108、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1965年12月,72岁)

  疏枝立寒窗,

  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难为久,

  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

  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

  蓄芳待来年。

 


 

  109、七律;有所思

  (1966年6月,73岁)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110、杂言诗:盛名之下

  (1966年7月8日,73岁)

  峣峣者易折,

  皎皎者易污,

  阳春白雪,

  和者盖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111、七言诗: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971年,78岁)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12、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

  (1971年,78岁)

  豫章西望彩云间,

  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境,

  秋风怒在叛徒颜。

 


 

  113、七言诗:续乔冠华诗

  (1972年4月,79岁)

  八重樱下廖公子,

  五月花中韩大哥。

  莫道敝人功业小,

  北京卖报赚钱多。

 


 

  114、打油诗:赠尼克松

  (1972年,79岁)

  老叟坐凳,

  嫦娥奔月,

  走马观花。

 


陆游的诗全集。

 

  115、七言诗:戏续李白《梁父吟》

  (1973年7月4日,80岁)

  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

  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

  抓了酒徒付鼎烹。

 


 

  116、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1973年8月5日,80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117、五绝:呈郭老

  (1973年,80岁)

  郭老从韩退,

  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

  崇拜孔二先。

 


 

  118、诉衷情:赠人

  (1974年,81岁)

  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119、贺新郎:改张元幹《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悼董必武

  (1975年4月,82岁)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

  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

  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

  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

  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

  恩怨相尔汝?

  君且去,

  休回顾。

 


 

  120、改《诗经 小雅采薇》断句

  (1976年,83岁)

  今我来兮,杨柳依依。

  简注:1976年春的一个早晨,重病中的毛,由护士等搀扶在花园散步,顺口吟了两句诗。9月9日,一代伟人逝世,成为伟人兼诗人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唱。

 


 

  121、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122、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不自由,无宁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

  染了怪红的鲜血。

  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

  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

  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

  顿然光焰万丈。

 


 

  123、五言诗:两个泥菩萨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

  两个泥菩萨,

  一起都打碎。

  用水一调和,

  再来做两个。

  我身上有你,

  你身上有我。

 


 

  124、四言诗:养生十六字诀

  一九五八年

  遇事不怒,

  基本吃素。

  多多散步,

  劳逸适度。 

 


 

  125、七绝:读《红楼梦》

  一九七一年

  杰作红楼传千古,

  影映封建斥王侯。

  自古忠臣多逆子,

  唯有宝黛入神州。

 


 

  126、五言诗:大事不讨论

  一九七三年七月

  大事不讨论,

  小事天天送。

  此调不改动,

  势必搞修正。

 


 

  127、四言诗:手里有粮

  (写作时间不详)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128、四言诗:开“出气会”

  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白天出气,晚上看戏;

  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129、十六字令八首

  一九****年

  之一:龙,革命精神 龙, 隐雾驱云驾长风, 骤雨霁, 天际起霓虹。

  之二:灯,革命行动 灯, 黑沉迷途指归程, 红光闪, 万众庆重生。

  之三:泉,革命热情 泉, 杳然无底是灵源, 清澈澈, 谁人藏心间。

  之四:水,革命理论 水, 群众饥渴饮且醉, 被颠倒, 从此夜生辉。

  之五:雷,革命运动;碑,四旧 雷, 孤夜深深独不寐, 轰隆隆, 斩断万年碑。

  之六:秋,革命年代 秋, 百花杀尽犹未休, 狂飙动, 神州落荒流。

  之七:枪,革命武装 枪, 荧光冥冥过冷光, 忽而怒, 平地三尺浪。

  之八:花,革命女将 花, 可怜羞弱不胜压, 昨夜雪, 娇藏在冰崖。

 


 

  130、满江红: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

  一九六四年十月

  小丑下台,应欢送,礼炮轰隆。

  原子弹说爆就爆,其乐无穷。

  十年丑史归尘土,一阵惊雷卷巨风。

  笑老修大势去矣,敲丧钟。

  忆往昔,来势汹;

  众喽罗,瞎起哄。

  君不见,人民自古是英雄。

  螳臂挡车千钧力,庄生梦蝶一场空。

  看东方,火炬赤旗舞,万里红。

 


 

  131、七绝:炮打司令部

  一九六五年八月

  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

  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

 


 

  132、七律: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六七年夏

  古今多少苍茫事,前车历历未能忘,

  鸿门宴上宽纵敌,乌江边头何仓皇。

  秀全空坐失良机,天京终于烟灰场,

  急世英雄行大劫,莫顾尘界百创伤。

 


 

  133、清平乐:警觉苏修

  一九六九年五月

  穷发之北,海波泛荒垂,

  熊罴向我蹲且嚎,懦者肝胆破碎。

  勇士团结一心,暂缓同室搏命。

  修贼心不死,我辈岂是南明。

 


 

  134、清平乐:视察

  一九七一年八月

  南巡万里,不觉忆古帝。

  威加海内有馀风,

  秦皇,隋炀,康熙。

  彼辈功业为己,我今操劳社稷,

  踏破官僚机器,挥斥资产阶级。

 


 

  135、四言韵语:党的领导原则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党委决定,各方照办。

  办也有决,不离原则,

  工作检查,党委有责。

 


 

  136、四言韵语:党外党内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137、四言韵语:讽赫鲁晓夫

  狐狸尾巴,经常出现。

  色厉内荏,心绪不宁。

 


 

  138、五绝:咏梅

  月下夜风寒,雪里梅花笑。

  春意侬先得,花开伊独早。

  频传天地心,岂论高格调?

  幽香寄深情,洁身非自好。

 


 

  139、七绝:咏菊

  不期青女忍相欺,

  老圃新枝竞吐奇。

  秋色不如春色好,

  西风漠漫撼东篱。

 


 

  140、五律:春夜渡海

  平生爱大海,披月趁风雷。

  脚踩惊涛涌,心追鸿雁回。

  千番战水怪,一笑见灯台。

  挥手迎朝日,火球花盛开。

  

 


 

  141、水调歌头:归舟迎日出

  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

  琼花脚底飞舞,惊喜却痴迷。

  今夜携春同至,播下晨风万里,太白绣云旗。

  闪闪清眸子,霞染海魂衣。

  透心亮,遍身赤,探穹低。

  胸涛奔涌呼啸,激浪与天齐。

  愿把此心炽烈,化为融融光热,四季赛春时。

  温暖流环宇,永世未终期。

  

 


 

  142、沁园春:再访十三陵

  百侣游踪,

  歌翻碧浪,

  舞引熏风。

  念平生所爱,

  红岩翠柏,

  少年壮志,

  海阔天空。

  水库情深,

  陵园恨重,

  血汗浇来春意浓。

  惊雷动,

  将山川洗净,

  笑引长虹。

  青春烈火正熊,

  春岂在温房草木丛?

  愿耿耿丹心,

  耀如赤日;

  铮铮硬骨,

  强似苍松。

  一往无前,

  万难不屈,

  偏向悬崖攀绝峰。

  仰头望,

  把红旗高举,

  直上云中。

 


 

  143、七律:雷电

  积云忽作闷雷声,

  雨弹光刀欲杀人。

  岂向瑶台追幻梦,

  还从烈火识真金。

  几枝玉叶化灰蝶,

  再度铁梅成赤心。

  稳似泰山同携手,

  陶然一笑友情深。

 


 

  144、七绝: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云崖雾霭出英豪,

  激荡磅礴腾九霄。

  千钧霹雳轰河汉,

  万里风焰照天烧。

  

 


 

  145、西江月:赠天津团市委

  国内蛙鸣鸟叫,

  国外锣鼓齐鸣。

  革命烽火满天红,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摧毁证据,

  更加守口如瓶。

  □□□□黄粱梦,

  瞒天过海不行。

  

 


 

  146、清平乐:赠张志坚(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观《辟谣海报》而作

  白昼梦呓,

  满嘴胡放屁。

  叫人可笑又可气,

  滑天下之大稽。

  小口径上刺刀,

  叫人大牙笑掉。

  如何来上请教,

  不知是焊是铆。

 


 

  147、七律:别友人

  树种安能伴井蛙,

  雄鹰送我海天涯。

  血飞星岛镇狂浪,

  汗涌塔丘化碧霞。

  风暴险关思闯道,

  冰封绝顶要开花。

  火旗挥舞冲天笑,

  赤遍环球是我家。

 


 

  148、七律:跨东海

  烟笼大海入氤氲,

  赤羽飞传时可闻。

  暮色重重已合璧,

  雁声阵阵不离群。

  千钧霹雳开新宇,

  万里东风扫剩云。

  贯日长虹应起舞,

  笑看人字出乾坤。

 


 

  149、七律;答友人

  问君何日喜重逢,

  笑指沙场火正熊。

  庭院岂生千里马,

  花盆难养万年松。

  志存胸内跃红日,

  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情何足道,

  堂堂铁打是英雄。

 


 

  150、七律:捷报

  (流传稿题为《庆第二次核试验成功》)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诗句 诗词鉴赏 诗词 散文诗 现代诗 打油诗

篇二:陆游的诗全集

陆游个人简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你知道著名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陆游个人简历”,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陆游个人简历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生平事迹

  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初入仕途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先后师从毛德昭、韩有功、陆彦远等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锁厅考试(现任官员及恩荫子弟的进士考试),主考官陈子茂阅卷后取为第一,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不畅。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陆游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高宗酷爱珍稀玩物,陆游认为“亏损圣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北伐献策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时孝宗在宫中取乐,并未重视,陆游得知后告诉大臣张焘。张焘入宫质问,孝宗遂罢陆游为镇江府通判。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张浚派大将李显忠、邵宏渊领兵出击,收复灵壁、虹县,进据符离,因李邵不睦,宋军大败(符离之战),偏安之论随即甚嚣尘上。张浚上疏领罪,被贬为江淮宣抚使。

  隆兴二年(1164年)春,陆游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四月,“隆兴和议”将签成,陆游上书东西两府,进言说:“江东之地,自吴国以来,莫不以建康为都城。临安频临大海,运粮不便,且易受意外袭击,皇上驻扎临安,只能作为权宜之计。合约签订之后,皇上应驻扎建康、临安,金朝来使,或到临安、或到建康,这样以来,可以争取时间建都立国,而不令金朝生疑。”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就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利用职权,广结私党,迷惑朝廷,今日不除,后患无穷。”张焘闻言奏报朝廷,孝宗大怒,贬陆游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1165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有人进言陆游“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朝廷即罢免了陆游的官职。

  军僚幕府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得书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陆游到王炎的军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时吴璘之子吴挺代父掌兵,骄傲放纵、多次因微小过失杀人,王炎不敢得罪。陆游建议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掌管兵权。王炎认为“吴拱胆怯、缺少智谋,遇到敌人必败”,陆游反驳说:“吴挺遇敌,又怎能保证他不败?如果吴挺立有战功,更难驾驭。”至韩侂胄北伐时,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果然得到验证。

  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陆游感到无比的忧伤。大散关一带的军旅生活,是陆游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这段生活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蜀中生涯

  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颇不得志。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陆游又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陆游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陆游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白塔院、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三月,参知政事郑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任四川宣抚使,陆游大胆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未被采纳。五月,陆游主持州考,杨鉴夺得第一名,取得参加秋试的资格,陆游写诗以资鼓励。八月,陆游在蜀州阅兵,作《蜀州大阅》,抨击南宋养兵不用、苟且偷安。十月,陆游又被派到荣州代理州事。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南宋主和势力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范成大迫于压力,将陆游免职。陆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淳熙三年(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陆游自号“放翁”,进行反击。六月,陆游奉命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以“祠禄”维持家人生计。淳熙四年(1177年)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陆游送至眉州,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宦海浮沉

  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陆游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陆游“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陆游忿然辞官,重回山阴。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陆游入京向孝宗辞行,时陆游诗名大胜,孝宗于延和殿勉励陆游说:“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陆游在严州任上,“重赐蠲放,广行赈恤”,深得百姓爱戴。闲暇之余,陆游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编修国史

  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赵昚病故,宋光宗赵惇称病不肯居丧,满朝哗然。

  知阁门事韩侂胄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等密谋,废除赵惇,立太子赵扩为帝,是为宋宁宗。韩侂胄是赵扩妻韩氏的叔父,把持朝政,独揽大权,贬朱熹、斥理学、兴“庆元党禁”,专权跋扈,陆游便写诗谴责韩侂胄。

  嘉泰二年(1202年),陆游被罢官十三年后,朝廷诏陆游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不久陆游兼任秘书监。

  编修国史其间,因韩侂胄主张北伐,陆游大力赞扬和支持,给予种种合作,并应韩侂胄之请,为其作记题诗,勉励韩侂胄抗击外侮,为国立功。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

  临终示儿

  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陆游回到山阴,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拜访陆游,二人促膝长谈,共论国事。辛弃疾见陆游住宅简陋,多次提出帮他构筑田舍,都被陆游拒绝。

  嘉泰四年(1204年),辛弃疾奉召入朝,陆游作诗送别,勉励他为国效命,协助韩侂胄谨慎用兵,早日实现复国大计。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请宁宗下诏,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宋军准备充分,出师顺利,先后收复泗州、华州等地。但韩侂胄用人失察,吴曦等里通金朝,按兵不动,图谋割据。陆游诗翰多次催促,吴曦不理。不久,西线吴曦叛变,东线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遣使携其头往金国,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病情日重,遂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陆游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爱情故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琬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钗头凤(陆游作)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琬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

  钗头凤(唐琬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诗人七十五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诗人八十一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两首诗以梅花作为主要意象关联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老而弥坚,至死不变,也寓示唐琬高洁的品行,坚韧的节操,更表现出两人的爱情,尽管经历了尘世风霜,天荒地老,但不变依旧。

  诗人八十四岁,离逝世只一年,再次重游沈园,怀念唐琬,此情至死难忘。

  《春游》诗云: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自知不久于人世,仍然念念不忘当日眷侣,这一梦长达五十年——半个世纪,虽然仍自感匆匆,却赢得了天长地久,这正是诗人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那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词、传说中唐琬的唱和开始,加上他几十年后陆续以沈园为题悼念唐琬的几首诗,陆游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文学成就

  诗

  他的诗产量极多,至老仍然创作不懈。实际上创作了一万多首,经他自己删汰之后仍有九千三百多首。

  诗大致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少年到中年(46岁),时期最长但留存作品最少,约200首,因陆游将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删除淘汰的关系。

  第二期为46-54岁,诗约2400多首。此时期因深入军旅生活,诗风变为豪放壮阔,爱国思想也更加提升。此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为蛰居家乡到逝世,现存诗6500首。数量之所以较多是由于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缘故。此时期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饱经忧患,并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风格转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格和苍凉的人生感慨。

  不过即使诗风前后转变了三次,但是他诗中还是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与传颂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较为平淡、清丽、甚至是奇谲的作品(诗集中有数百首记梦的诗),不过那是少数。

  词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诗歌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书法

  陆游擅长书法,书名为其诗名所掩。他一生在书法上用过不少功夫,尤其在行、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最大。他喜欢张旭和怀素的草书,也喜爱杨凝式的行书。他在《暇日弄笔戏书》诗中说: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杨凝式)。同时也受到苏轼和黄庭坚的影响。南宋士大夫风行草书,而陆游能在其中独辟蹊径,卓然超群,给人以清新流丽之感觉。他流传的书法作品比较少,墨迹有《自书诗卷》、《成都感怀诗帖》、《并拥寿祺贴》等;碑刻有《重修智者广福祥寺记》及《与玘公南山尺牍》七札等。其中《成都感怀诗贴》和《自书诗卷》,疏放飘逸,气格雄健,播美于外,常为人们所乐道。

  人物评价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个人简历范文 | 个人简历怎么写 | 个人简历格式 | 个人简历下载 | 个人简历模板

篇三:陆游的诗全集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诗句 诗词鉴赏 诗词 散文诗 现代诗 打油诗

  下文是由范文频道的小编耗时很久,精心为各位小学生朋友收集与整理的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并随诗附带了一些注释,鉴赏等等,希望对各位朋友学习古诗词有所帮助。更多经典的古诗句敬请关注。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江南 

  南北朝: 敕勒歌 

  : 咏鹅 风 咏柳 凉州词 登鹳雀楼 春晓 凉州词 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别董大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夜喜雨 绝句·迟日江山丽 江畔独步寻花 枫桥夜泊 游子吟 江雪 渔歌子 塞下曲 望洞庭 浪淘 沙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池上 忆江南 小儿垂钓 悯(mǐn)农 悯(mǐn)农二 寻隐者不遇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乐游原 蜂 

  : 江上渔者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huì)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 夏日绝句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题临安邸(dǐ) 游园不值 乡村四月 

  : 墨梅 

  : 石灰吟 竹石 

  所见  村居  己(jǐ)亥(hài)杂诗 

 

  1 江南 (汉乐府)

  江 南 可 采 莲,

  莲 叶 何 田 田!

  鱼 戏 莲 叶 间。

  鱼 戏 莲 叶 东,

  鱼 戏 莲 叶 西,

  鱼 戏 莲 叶 南,

  鱼 戏 莲 叶 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返回页首]

 

  2.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注释: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返回页首]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红 掌 拨 清 波。

  注释: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返回页首]

 

  4.风 (唐)李 峤

  解 落 三 秋 叶,能 开 二 月 花。

  过 江 千 尺 浪,入 竹 万 竿 斜。

  [注释] 1. 解:分开。2. 三秋:指秋天的三个月,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3. 二月:指春天。这是一首吟诵风的力量的诗。诗人对自然现象观察非常细微,通过秋叶的飘零、春花的开放、波浪的涌起、翠竹的歪斜,从时令上、强度上写出了无形的风的力量。诗歌对仗工整,特别是数量词的运用,在排列上下了一番功夫。

  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大部分为五言近体诗,其中咏物诗有120首。诗作用词精心刻画,描述贴切,但诗兴不足。[返回页首]

 

  5.咏柳 (唐)贺知章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注释】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⑵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 妆:装饰,打扮。⑷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⑸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⑺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⑻ 似:好像,如同。

  【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返回页首]

 

  6.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注释。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返回页首]

 

  7.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返回页首]

 

  8.春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花 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译文]  春天夜短,不知不觉地睡到了天大亮。醒来听见外面传来鸟儿欢快的、婉转的歌声,想到了昨夜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在风雨飘摇中有多少花儿被摧残打落。

  [题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他的作品多抒写个人情怀,长于写景,李白对他表示赞赏。《春晓》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赏析1]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返回页首]

 

  9.凉州词 (唐)王翰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注释]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4、催:催促。5、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返回页首]

 

  10.出塞 (唐)王昌龄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解]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返回页首]

 

  1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返回页首]

 

  12.鹿柴 (唐)王维

  空 山 不 见 人,但 闻 人 语 响。

  返 景 入 深 林,复 照 青 苔 上。

  名人名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诗句意思是: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返回页首]

 

  1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 城 朝 雨 浥 轻 尘,客 舍 青 青 柳 色 新。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西 出 阳 关 无 故 人。

  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返回页首]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

  遥 知 兄 弟 登 高 处,遍 插 茱 萸 少 一 人。

  【诗词鉴赏】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返回页首]

 

  15.静夜思 (唐)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2.疑:怀疑,以为。3.举头:抬头。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返回页首]

 

  16.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 白

  小 时 不 识 月,呼 作 白 玉 盘。

  又 疑 瑶 台 镜,飞 在 青 云 端。

  [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租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迁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李白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早年在蜀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瑰丽,诗里有突破现实的幻想,也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著有《李太白全集》。[返回页首]

 

  17.望庐山瀑布 (唐)李 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文解释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词语解释】香炉: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紫烟:云烟被日照呈紫色。[返回页首]

 

  18.赠汪伦 (唐)李 白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简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返回页首]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返回页首]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

  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韵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返回页首]

 

  21.望天门山 (唐)李 白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翻译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返回页首]

 

  22.别董大 (唐)高 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返回页首]

 

  2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唐)杜 甫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门 泊 东 吴 万 里 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①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②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③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返回页首]

 

  2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

  夜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注释〕1.乃:就。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3. 潜:暗暗地,悄悄地。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5. 径:乡下的小路。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简析〕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返回页首]

 

  25.绝句·迟日江山丽 (唐) 杜甫

  迟 日 江 山 丽,春 风 花 草 香。

  泥 融 飞 燕 子,沙 暖 睡 鸳 鸯。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简析]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一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返回页首]

 

  2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翻译]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二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蔟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4.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译文】僧人的黄色陵墓前,碧绿江水缓缓东流,春光融融,微风吹拂,让人略感困乏。江畔一簇无主桃花忽入眼帘,如火如荼,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返回页首]

 

  27.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返回页首]

 

  28.游子吟 (唐)孟 郊

  慈 母 手 中 线,游 子 身 上衣。

  临 行 密 密 缝,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报 得 三 春 晖。

  慈母穿针引线忙不停,儿子要出远门赶紧把衣缝。临行之前缝得细密,只怕孩儿迟迟不能回家中,谁说小小的草儿赤子的心,能报答那春天的阳光母亲的恩。

  孟郊(公元751—814年),唐朝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年轻时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成功,到45岁才中进士。[返回页首]

 

  29 江雪 (唐)柳宗元

  千 山 鸟 飞 绝,万 径 人 踪 灭。

  孤 舟 蓑 笠 翁,独 钓 寒 江 雪。

  {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译文]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返回页首]

 

  30.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青 箬 笠, 绿 蓑 衣,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渔歌子,词牌名,词也叫“长短句”,“小令”。可以唱,分为上下两段,两段之间有空格。

  【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桃花盛开,水流急湍,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返回页首]

 

  31.塞下曲 (唐)卢 纶

  月 黑 雁 飞 高,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返回页首]

 

  3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3.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5.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今译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返回页首]

 

  33.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 曲 黄 河 万 里 沙,浪 淘 风 簸 自 天 涯。

  如 今 直 上 银 河 去,同 到 牵 牛 织 女 家。

  古诗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返回页首]

 

  34.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春 风 吹 又 生。

  远 芳 侵 古 道,晴 翠 接 荒 城。

  又 送 王 孙 去,萋 萋 满 别 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返回页首]

 

  3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的诗除了状物抒情外,大部分都在讽刺封建统治,表达心中的不满。

  诗词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返回页首]

 

  36、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古诗今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返回页首]

 

  37、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zhì)子学垂纶(lún),侧坐莓(méi)苔(tāi)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生卒不详。曾隐居圃田(今河南中牟县)。唐贞元(785-805)、元和(806-820)时期人。家贫,少为负局锼钉之业(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因居列子之乡,故常祭祀列子,又受禅学影响。工诗,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译文】 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回应路人。[返回页首]

 

  38、悯(mǐn)农 (唐)李绅(shēn)

  锄 禾 日 当 午,汗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返回页首]

 

  39、悯农二 (唐)李绅

  春 种 一 粒 粟(sù),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返回页首]

 

  40、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作者背景: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返回页首]

  4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 深 处 有 人 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作者背景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古诗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返回页首]

 

  42、清明 (唐)杜牧(mù)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今译: 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返回页首]

 

  4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古诗今译: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名句赏析——“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绝句写春日即目所见的江南景色。诗中没有细致刻画景物,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住花鸟、酒旗、寺庙几个江南最常见的景物,淡淡几笔点拨,就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烟雨的江南。梁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描写江南春景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将它的意思融化在诗里,让人在读诗时联想到丘迟信中的话,可以生发无穷的遐想,无形中拓展了诗歌的景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起雨中的江南景色来。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白茫茫一片,被细雨笼罩的景物变得飘飘渺渺,朦朦胧胧,这是江南独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庙最多,被烟雨包围着,越发显得幽深和神秘,使人产生不尽的历史联想。[返回页首]

 

  44、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背景:李商隐(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生都寄人篱下,怀才不遇。他擅长写骈体文和诗歌,诗以七律最出名。与杜牧齐名,后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古诗今译: 黄昏时分心绪烦闷,驾车登上郊外古原。夕阳灿烂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

  名句赏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古诗人词客,善愁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时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古原苍茫的气势,开阔的视野,让他心情豁然开朗。在夕阳的映照下,西天的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色给他异常的感动,使他不由得发出“夕阳无限好”的赞叹。然而这赞叹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遗憾,因为他想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哀伤。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警句。[返回页首]

 

  45、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833—910),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所作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句休”。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罗隐的讽刺散文的成就比他的诗要高。诗意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返回页首]

 

  46、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3](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原名朱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公元1015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 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返回页首]

 

  47、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tú)苏。

  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古诗今译: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返回页首]

 

  48、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返回页首]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yán)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返回页首]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返回页首]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古诗今译: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返回页首]

 

  52、惠(huì)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shì)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lóu蒿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tún)欲上时。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古诗今译: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返回页首]

 

  5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今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返回页首]

 

  54、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今译:活着应该做人中的豪杰,死后应该做鬼中的英雄,人们为什么至今还思念项羽,就因为他不苟且偷生回江东。

  名句赏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宝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kuì)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用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读来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与之共振。[返回页首]

 

  55、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古诗今译: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返回页首]

 

  5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rèn)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词句注释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 ⑶怆: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迢迢万里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生平。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巍巍华山高耸接青天。卷地胡尘使沦陷区遗民泪水流尽,眼巴巴望着江南盼国家的军队又是一年。[返回页首]

 

  57、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yún)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今译: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返回页首]

 

  58、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jiá)蝶飞。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古诗今译: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菜粉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返回页首]

 

  59、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返回页首]

 

  6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名句赏析——“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我们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返回页首]

 

  61、春日 (宋)朱熹(xī)

  胜日寻芳泗(sì)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今译: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返回页首]

 

  62、题临安邸(dǐ)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biàn)州。

  作者背景: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返回页首]

 

  63、游园不值 (宋)叶绍(shào)翁

  应怜屐(jī)齿印苍苔,小扣柴扉(fēi)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名句赏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返回页首]

 

  64、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又马上要开始插秧了。[返回页首]

 

  65、墨梅 (元)王冕(miǎn)

  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古诗今译:长在我家洗砚池边的梅花树,花儿朵朵都染上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奖它颜色美好,只求得让清香之气充满乾坤。[返回页首]

 

  66、石灰吟 (明)于谦(qiān)

  千锤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背景:于谦(1398-1457),明代军事家、诗人,永乐进士。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古诗今译:经过千万次锤打出自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名句赏析——“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人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须经过山中千锤百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磊落刚正的英雄之洁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返回页首]

 

  67、竹石 (明)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ěr)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返回页首]

 

  68、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突然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返回页首]

 

  69、村居 (清)高鼎(dǐng)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高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有关他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诗却使他名传后世。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返回页首]  

  70、己(jǐ)亥(hài)杂诗 (清)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背景: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王+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进土,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诗风瑰丽,有“龚派”之称。他的诗饱含着忧国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的憧憬,语言恣纵雄奇。

  古诗今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返回页首]

 

  以上内容是由范文频道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联系地址:editor@01hn.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推荐阅读:诗句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25467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