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教学相关 时间:2022-06-29

【www.myl5520.com--教学相关】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一】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这些民俗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来历,以及它的相关科学道理,我们大家都始终是似懂非懂,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立春: 2月4日前后,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后, 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来源

  所谓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球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分在12个月里面。

  在古时中国,原用太阴历,它是以月球光面的圆缺晦明、形象变动为基础确定日期的。但是地球上的气候状况,主要取决于地球和太阳间的相对位置,而与月亮无关。

  据考证,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聪明的先人意识到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久久思索后,形成的结果是用土圭来测量太阳对暑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土圭测影),正确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时期。

  所谓土圭测影,就是“立竿见影”的方法,即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今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景台”还保留在河南省篙山脚下的告成镇当是最好的佐证。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吕氏春秋·十二纪》)。至汉时,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15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旧行一度,十五日为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古人是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十二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节气是用“恒气”来规定的。“恒气”又称作“平气”,就是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15.2184日,即每两个节气之间平均相距15日多。

  现代所用的节气,则是以太阳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的,又叫做“定气”。但是,太阳在黄道上每天的移动快慢不均,两个节气相隔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移动快些,两节气相隔14日多;“夏至”前后太阳移动慢些,两气相隔要16日多。虽然用“定气”来规定节气的交接日期,日数相隔多寡不齐,但却能表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春分”、“秋分”一定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这里要特别说说的是,在隋朝时,刘悼就早已指出用“恒气”不合理,并提出用“定气”法推算日月交食;但一直到了清代才完全改用“定气”法。

  用“定气”法确定节气,将节气固定在太阳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随阴历日期而变动,所以它属于阳历范畴。节气日在阳历上几乎年年不变,最多相差一天。

  一般来说,上半年的节气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后。今日,我国民间还流行着一首可以帮助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记忆的歌诀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节气,表示一年中太阳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因此也相应地指示了四季寒暑的变动。勤劳智慧的古人,在确定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也考虑到了当时的气候、物象及农事活动。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是预示季节转换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八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前五个节气表示天气炎热和寒冷的时间、过程;后三个节气表示天气转凉、空气中水汽的不同凝结状况。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是预示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的。至于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则反映了生物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出现的生长发育现象与农事活动情况。

  千百年来,“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而食,只能从农耕而来。然而农耕活动“在于趋时”(西汉《枢胜之书·耕作篇)))。可以说,几乎我国所有的古代农书都讲到农耕第一要务就是抓紧农时。农的繁体字为“晨97,其中“辰”就是“时”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因此,各地种田人一直把节气拿来指导农事,并以此总结出了数不胜数的节气谚语。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谚语有:“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后两条为流行于安徽北部的节气谚语。这些谚语,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节气自古代创立,至秦汉时代完备,这段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所以,节气所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全国情况。各地总结出的节气谚语,也是具有地方性的,不能不分地区地用于指导农业活动。这也是上述所举谚语的例子中,特别指明其流行地区的原因所在。

  如下面一首流传在东北地区的农谚,所反映的节气特点与农业的关系,就与上述地区有一定区别:“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天,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同样,还有反映东北地区春耕播种的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麦子谷雨谷,立夏前后高粱豆。”反映夏锄生产的有:“紧赶慢赶,芒种开铲。夏至不间苗,到秋得不着。”反映秋收的有:“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寒露不收烟,霜打别怨天。”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不封地,不出三五日。”等等,这些农谚都经过了生产实践的检验,很贴近实际。

  另外,农人们总是祈祷丰收,祈求消灾,因此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风俗,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习俗,至今仍很风行。有的节气还成了重要的节日,如“立春”日是“春节”(指旧时)。它们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正在走向世界。

  在漫长的岁月中,节气民俗感染着诗人,孕育出数不清的诗词歌赋,如唐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时,还催生出绘画、舞蹈、音乐等项目来。

  由此看来,节气不仅是我国历学家的一个杰出创造和对天文学的一大贡献,也确实存在着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节气文化”!

  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及二十四节气速记口诀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我想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应该都是很清楚的,那么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呢?大家清楚吗?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吧。下面是作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我想大家对于二十四节气应该都是很清楚的,那么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呢?大家清楚吗?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吧。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篇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软衬三春草,柔铺一缕香。

  不是因为太寂寞才想起你,而是因为想起你,才感到寂寞。我在茫茫书海中追寻你的清香味道,纵使万般艰难,也要找到你,易安。书真的很奇妙,我见到了一个温婉的女子,淡定安静。那心中,万种风情。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是"寻寻觅觅"的艰辛。但无论是什么,只是坚强的易安。在这里,我成为易安的黄花,纷纷扬扬,陪伴她左右,她提着那盏坚强的灯,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小暑,满架蔷薇争艳节,三伏亦感清凉。01hn.com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你是谁,读者?百年之后,读着我的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行行文字中,问我。他的眼角荡漾开来细碎的笑意,眼神中是让人捉摸不定但能感到温暖的东西。"如果森林中没有欢乐的回响,如果郁金香的裙摆不在风中飞扬,如果叶尖的露珠不在时间的边缘跳舞,那么在琴弦上弹出暂无音调吧。因为我想要为你唱着歌的心,是不会离开的啊。"我低低吟诵着。亲爱的泰戈尔,你常说:"我不能从繁花中摘一片绿叶给你,我也不能从远方的金霞给你携来一缕云彩。"但你不知道,在这里,在书中,你给了我穿越百年的幸福的声音。

  大寒,繁花落尽伊人清瘦,三九寒天可予我温柔?

  朵朵落红如破碎的心扉,奏不尽一曲《离骚》水流,试问躲在汨罗深处的灵魂,能否把清江看透?"哀民生之多艰"这一段水流,恰似你的悲愁,绵延无尽。于是,在这里,遇见你,屈原。看你的命运跌宕起伏,把我从云端推落,却让我好好地看清整片天空。然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里,你紧握我的手,给我希望与力量,所以我无所畏惧。

  尾声

  在这里,我一个人看书,孤单却不悲伤;在这里,听见书中的脚步声,干净却不空寂;在这里,在广阔原野中舞蹈,开心却不喧闹。只因为在这里,有你们一路相伴!

 推荐阅读:

  我不再浪费

  天黑请闭眼

  恶作剧风波

  这都是命

  我当小农民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三】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意义,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意

  立春:春季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

  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署: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署:"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降霜

  立冬:冬季开始

  小雪:开始降雪

  大雪:降雪较大

  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

  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代表什么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有人还写成七言诗。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23846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