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最后的铁匠阅读答案_《最后的铁匠》阅读练习及答案

经典阅读 时间:2024-02-04

【www.myl5520.com--经典阅读】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修一把旧镰刀一两块钱,也有耍赖皮不给钱的,丢下一句好话就走了,三五年不见面,直到镰刀再次用坏。

  ⑦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过去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每一代的印记都有所不同,一样的月牙形指甲印,在家族的每一个铁匠手里排出不同的形式。没有具体的图谱记载每一代祖先打出的印记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简单的变化,过去几代人数百年后,肯定会有一个后代打在镰刀弯臂上的印记与某个祖先的完全一致,冥冥中他们叠合在一起。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⑧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工活,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那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架一个打铁炉,掌握火候,把一块铁打成镰刀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打铁人常年累月,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那种心理。通过一把镰刀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到头来真正失传的是这些东西。

  ⑨吐尔洪·吐迪家的铁匠铺,还会一年一年敲打下去。打到他跟父亲一样的年岁还有几十年时间呢,到那时不知生活变成什么样子。他是否会像父亲一样,虽然自己当初不愿学打铁,却又硬逼着儿子去学这门累人的笨重手艺。在这段漫长的铁匠生涯中,一个人的想法或许会渐渐地变得跟祖先一样古老。不管过去多少年,社会怎样变革,我们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期,跟远在时光那头的祖先们,想到一起。

  ⑩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那片田野还会一年一年地生长麦子,每家每户的一小畦麦地,还要用镰刀去收割。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1)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①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旧镰刀扔进炉中,烧红、修刃、淬火,看上去又跟新的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投入、专注、胸有成竹的特点;同时,比喻也暗合他的工作,十分巧妙。

  ②“扔进”“烧红”“修刃”“淬火”,一系列动词使用精练、连贯,生动地再现了吐迪家修旧镰刀的过程,表现了吐迪家打铁技艺的纯熟。

  (2)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段文字描写了吐迪家铁匠铺的环境,这里既是打铁、买卖的地方,也是人们休闲、歇脚、取暖的地方,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②为下文做铺垫,烘托了本文的主题。

  (3)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意。(6分)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渐渐过时、褪色、被人淡忘。②但是传统手工业、传统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专注、精细、慢调、有人情味的特点永远不会消失。

  (4)文章结尾说“吐尔洪会从父亲吐迪那里,学会打铁的所有手艺,他是否再往下传,就是他自己的事了”。你认为吐尔洪会不会把祖传的打铁的手艺再往下传?试作探究。(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会。①吐迪家是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不会轻易让它失传。②田野里的麦子需要镰刀收割,吐迪家的镰刀最受欢迎。③一代一代的打铁人通过一把镰刀获得对世界人生的理解与认知。④这种传统手工业和生活方式具有永恒的魅力。

  (2)不会。①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②吐尔洪要他的孩子好好上学,坚决不让他长大后再打铁。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打铁手艺渐渐淘汰。④文章的题目是“最后的铁匠”。

  汪曾祺《八千岁》阅读练习及答案

  八千岁

  汪曾祺

  ①他是靠八千钱起家的,所以大家背后叫他八千岁。他如果不是一年到头穿了那样一身衣裳,也许大家就不会叫他八千岁了。总是一身老蓝布,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已经洗得露了白色,打了许多补丁。长度一律离脚面一尺。八千岁有八千岁的道理,衣取蔽体,下面的一截没有用处,要那么长干什么?

  ②八千岁开米店。店堂里一块竖匾:“食为民天”。竖匾两侧,贴着两个字条,“僧道无缘~概不做保”。和尚来化缘,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很知趣地走开了。不但僧道无缘,连叫花子也“概不打发”。叫花子知道不管怎样软磨硬泡,也不能从八千岁身上拔下一根毛来,也就都“别处发财”。

  ③宋侉子是个世家子弟,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特别爱养骡马。没几年就把祖产挥霍去一半,干脆做起了骡马生意。他相骡马有一绝,一次只买几匹,但要是好的,很大的价钱买来,又以很大的价钱卖出。那一年,他带回两匹大黑骡子,来看的人不断,一问价钱,就不禁吐了舌头。八千岁带着儿子到宋家看了看,心里打了一阵算盘。他知道宋侉子的脾气,一口价,当时就取了八百大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达件事哄动全城。一连几个月,八千岁买骡子的壮举,成了大家茶余酒后的话题。

  ④八千岁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量米、看稻样,没什么事的时候,他就到后面看碾坊。这年头大部分米店都已经不用碾子,改用机器轧米了,八千岁却还用这种古典的方法生产。他舍不得这副碾子,舍不得这五匹大骡子他不看戏,不打牌,不吃烟,不喝酒,食谱非常简单,顿顿都是头糙红米饭。菜是一成不变的熬青菜,有时放两块豆腐。稻仓里有许多麻雀,宋侉子有时拿扫帚拦空一扑,能扑下十几只,说这是下酒的好东西。八千岁可不吃这种东西,有什么吃头!

  ⑤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上一个八舅太爷。

  ⑥八舅太爷是个无赖浪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年美专,都没上完,却入了青帮,从此就无所不至。后来混进了军队,在军队中很“兜得转”。抗战军兴,军事第一,他到了哪里就成了这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只要他一拍桌子,骂一声“汉奸”,就可以拉出去枪毙,没人敢惹他。

  ⑦他还很风雅。谁家有好字画古董,有借无还。他也不白要你的,会送一张他自己画的画跟你换。他不是上过一年美专么?他有一匹鸟骓马,请宋侉子来给他看看,嘱咐宋侉子把自己的踢雪鸟骓也带来。千不该万不该,宋侉子不该褒贬了八舅太爷的马。八舅大爷问:“你那匹是多少钱买的?”宋侉子知道反正这匹马保不住了,就顺水推舟,很慷慨地说:“旅长喜欢,留着骑吧!”——“那,我给你画一张画吧!”

  ⑧宋侉子拿了这张画,到八千岁米店里坐下,说不出话来。八千岁劝他:“算了,看开一点。”宋侉子只好苦笑。

  ⑨没想到,过了两天,八舅太爷派兵把八千岁“请”去了。八千岁只来得及跟儿子说一句:“赶快找宋大伯去要主意!”

  ⑩宋侉子一了解,案情相当严重,是“资敌”。八千岁有几船稻子,运到仙女庙去卖,被八舅太爷的部下查获了。仙女庙是敌占区,别的粮商都是事前打通关节,八千岁没有花这笔钱。宋侉子知道这是非花钱不能了事的,就转弯抹角地问。“至少得罚一千现大洋。”宋侉子说:“他拿不出。你看看他穿的这身!”“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了。看你的面子,少要他二百!他肯花八百块钱买两匹骡子,还不能花八百块钱买一条命吗!”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丁西林在北大担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广纳人才、整订术语,树立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风,建立了一批实验室和一个图书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B.上海物理研究所创办时步履维艰,十年后就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与丁西林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C.丁西林的戏剧创作从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是因为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求学期间积淀了丰厚的文学底蕴。

  D.丁西林的戏剧在题材上并无特色,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含蓄的风格显出个性,善于用夸张丰富剧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让观众欣赏后发出会心的微笑。

  E.无论是从事物理学研究工作还是在建国后从事文化交流工作,丁西林都没有放弃对戏剧创作与发展的探索,剧作广受欢迎,意义深远。

  (2)请结合材料简述丁西林“凤毛麟角一般的可贵”表现在哪些方面o(6分)

  (3)文中说,丁西林“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丁西林的剧作有哪些“别样的色彩”。(6分)

  (4)丁西林的“不器”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并据此分剐谈谈你获得的启示o(8分)

  答案:

  11. (1) (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项原因表述不完整;A项“以八千岁与宋侉子的友谊为主线”与原文不符;E项“盗亦有道”“讲究江湖道义”的解释不合原文,实际上更凸显此人的无耻霸道)

  (2)(6分)①精明节俭,生意上精打细算,生活要求低;(2分)②冷漠吝啬,不为别人作保,不肯接济他人;(2分)③保守刻板,迷恋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一尘不变。(2分)

  (3)(6分)①结构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串联起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前后情节连贯可信;(2分)②艺术手法上,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宋侉子的豪放通达,更凸显八千岁的吝啬刻板;(2分)③主题表现上(或人物关系上),宋侉子与八千岁的信义之交,和宋侉子与八舅太爷的虚与委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小说的主题。(2分)

  (4)(8分)含义:体现了八千岁人生哲学的改变,对自己的吝啬、冷漠有了一定的反省。(2分,意思对即可)

  艺术效果:①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2分)②人物情感表现上,表现了八千岁对八舅太爷这类不义之徒的强烈愤慨,情感不再麻木;(2分)③思想内容上,以八千岁的性格转变映衬时代变迁的讯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35433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