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劝学朗读

经典散文 时间:2022-09-01

【www.myl5520.com--经典散文】

篇一:劝学朗读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

  中华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1

  (开场白)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掌声)

  男:我是五年级学生XX。

  女:我是五年级学生XX。

  合:今天,由我们俩主持这次活动,陪大家欢度美好的节日!

  男:首先请允许我介绍担任本次诵读活动的评委,他们是:连校长、李校长、张校长、陈主任、张主任、李主任、高主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表示最真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掌声)

  女:他们将公平公正地为每一组选手打分。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的评分标准:

  1、精神面貌好,衣着整齐。(3分)

  男:2、诵读无误,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诵读流畅,语速、语调恰当,停顿合理。(5分)

  女:3、附加分:诵读形式丰富,感情处理得当,富有表现力、感染力。(2分)

  男:4、集体、个人比赛内容分开评分,各评委评分采取10分制,评分保留两位小数。

  女:每组最后得分除去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剩下五位评委老师的平均分。

  合:希望每组选手加油,取得好的成绩。

  男:过去的一年,是我们XX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开元之年,在今天举世同庆儿童节这令人兴奋的时刻,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校长为本次活动致辞。(掌声)

  男: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女: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

  男: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XX章。

  女: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XX化;

  女:源远流长的经典诗XX,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经典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XX化;

  女:经典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男:它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女: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XX字的力量。

  男: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我们在花红柳绿的初夏中诵读经典;

  女: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我们在江南的蒙蒙细雨中经典诵读。

  男:与经典同行 ,和圣贤对话, 我们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诵读经典;

  女:与经典同行 ,和先哲对话, 我们在满园书香的校园里感受经典。

  男:寒来暑往,我们积极响应县教育局的号召,扎实开展中华经典诗XX诵读活动;

  女:抚今追昔,我们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感受中华诗魂,聆听古风古韵。

  男:我们走进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女:我们走进经典,让民族XX化的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XX小学,诵读千古美XX,传承华夏XX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夏日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合: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人类XX明!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诵读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掌声)

  女:本次诵读比赛分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首先出场的是低年级组的选手。

  男:出场的顺序依次是:二年级团体、一年级团体、二年级个人、一年级个人,三(1)班团体、三(2)班团体、三(1)班个人、女:三(2)班个人,四(1)班团体、四(2)班团体、四(1)班个人、四(2)班个人,

  男:六年级个人、五年级个人、六年级团体、五年级团体。首先出场的是二年级团体。

  1、《笋芽儿》

  女:春天是多情的,它用叶的浓清,花的娇艳和风的缠绵为我们编织着迷人的梦境;

  男:春天是温馨的,艳阳灿烂,和风如织,春雨如乳。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酝酿着美丽的芬芳。

  女:让我们用喜悦去感应春天的气息,用欣慰去感受春天的温暖;男:让我们静静聆听春天的脚步,用满腔热情去弹奏生命的赞歌!请欣赏由二年级同学集体诵读的美XX《笋芽儿》。请一年级团体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二年级团体。

  女:感谢二年级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美XX朗诵,请评委老师打分。

  2、《三字经》之一、二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XX化 ;

  女: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XX,是XX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以什么为耻;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以什么为荣!

  男:《三字经》这部蒙学著作,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琅琅上口,家喻户晓,流传千年。

  女:《三字经》有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有寓意深刻人生的道理,有说不尽道不完的内涵,却又浅显易懂……

  男:经典长盛不衰,经典百读不厌。

  女:走进经典《三字经》,让我们倾听古代圣贤的感人故事,聆听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

  男:下面请欣赏一年级同学给我们表演的诗舞《三字经》。请二年级栗XX同学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一年级团体。

  女:感谢一年级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经典朗诵,请评委为一年级团体打分。

  男:二年级团体的美XX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鼓掌!

  3、《妈妈的爱》

  女:蒙学《三字经》琅琅上口,我们意犹未尽;“人之初,性本善。”将再一次响在我们的耳畔。

  男:不同的民族只有“妈妈”的发音是一样的,

  女: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男: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女: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男:妈妈的爱是责备是鼓励……

  女:让我们感受《妈妈的爱》。请同学们聆听二年级个人诗朗诵《妈妈的爱》。请一年级王XX同学做好准备,有请二年级栗XX同学。请大家欢迎!

  男:谢谢二年级栗XX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美XX朗诵,请评委为二年级栗XX同学打分。一年级团体的《三字经》朗诵最后得分为( )。

  请大家掌声鼓励!

  4、《春晓》

  女:妈妈的爱我们终身难忘,也难以回报。

  男:她如春的乐章,是美的咏叹。

  女:春天,有着迷人的色彩,有着醉人的芬芳;

  男:听,那处处啼鸟,看,那潇潇风雨,多美的春天啊!

  女: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春日的美好吧!请欣赏一年级个人诗朗诵——《春晓》。三(1)班团体做好准备,有请一年级王XX同学登场。请大家欢迎!

  男:感谢一年级王XX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经典朗诵,请评委为一年级王XX同学打分。二年级栗XX的《妈妈的爱》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5、《太阳是大家的》

  女:风雨送春归,春来春又去。

  男:但春天的快乐和希望却永远挥之不去。

  女:看,鲜花上撒满了太阳的金光,小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长,小朋友们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游戏。

  男:太阳是所有国家的朋友,她从西山落下,走向别的国家,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带去了快乐和希望。

  女:请听三(1)班同学集体朗诵——《太阳是大家的》。三(2)班同学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三(1)班团体。

  男:感谢三(1)班团体为我们带来的现代诗朗诵,请评委为三(1)班团体打分。一年级王XX诗朗诵《春晓》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6、《望天门山》《浣溪纱》《千字XX》之一《百家姓》之一

  女:欣赏了现代诗歌的韵律,我们再来聆听古圣先贤的妙音。

  男:看,浩荡奔流的楚江水,雄奇壮观的天门山;

  女:听,门前淙淙西流水,暮雨潇潇子规啼。

  男: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女: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男:中国姓氏XX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XX化内涵。

  女:它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

  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2)班表演的伴舞诗词《望天门山》《浣溪纱》和《千字XX》《百家姓》美XX节选。

  女:三(1)班朱佳琪同学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三(2)班团体!

  男:谢谢三(2)班团体为我们带来的古诗XX经典朗诵表演,请评委为三(2)班团体打分。

  女:三(1)班团体诗朗诵《太阳是大家的》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7、《咏柳》《春日》《游子吟》

  男:站立在先贤的肩膀上,我们越发厚重挺拔;

  女:沐浴在经典的芬芳里,我们更加清雅韵致。

  男:剪刀春风裁细柳;

  女:万紫千红总是春。

  男: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

  女: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男:请欣赏三(1)班为我们献上的个人诗朗诵《咏柳》《春日》《游子吟》。三(2)班个人代表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三(1)班个人代表登场!

  女:感谢三(1)班朱佳琪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请评委为三(1)班朱佳琪同学打分。三(2)班团体古诗XX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8、《百家姓》

  男:《咏柳》中温柔的春风,《春日》中寻芳的胜日,《游子吟》中慈航的母爱都令我们感动。

  女: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传统XX化我们却不能忘。

  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女:有姓氏,我们才能寻根问祖;

  男:有姓氏,我们才好追根溯源。

  男:找到宗脉源流才有叶落归根的归属感;

  女:找到来龙去脉才能了却生前生后事。

  男:接下来请欣赏三(2)班张永基同学朗诵《百家姓》。

  女:四(1)班团体做好准备,掌声有请三(2)班张永基同学登场!

  男:谢谢三(2)班代表为我们带来的经典美XX朗诵表演,请评委为三(2)班个人代表打分。三(1)班个人代表诗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9、《增广贤XX》之一、二、三

  女: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男: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女:让我们和诗歌经典一起神采飞扬 。

  男: 读了增广会说话,

  女:读了幼学走天下。

  男:下面请欣赏四(1)班同学表演的《增广贤XX》之一、二、三。四(2)班团体做好准备,掌声有请四(1)班代表登场!

  女:感谢四(1)班代表为我们带来的警世格言的美XX朗诵,请评委为四(1)班代表打分。三(2)班张永基同学美XX朗诵《百家姓》,最后得分为(劝学朗读。)。请大家掌声鼓励!

  10、《春夜喜雨》《春日》

  男: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XX化;

  女:源远流长的中华XX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男:静静的春夜,喜雨润物;

  女:煦煦的东风,泗水寻芳。

  男:下面请欣赏四(2)班同学集体表演的《春夜喜雨》《春日》。四(1)班李XX同学做好准备,掌声有请四(2)班代表登场!

  女:谢谢四(2)班代表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表演,请评委为四(2)班团体代表打分。四(1)班代表《增广贤XX》朗诵表演最后得分为(劝学朗读。)。请大家掌声鼓励!

  1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男:敬亭山独对怀才不遇的李白;

  女:湖光秋月的君山岛宛若青螺;

  男:绿水红花的好江南何人不忆?

  女:接下来请欣赏四(1)班李炎同学表演的《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男:四(2)班王鹏同学做好准备,掌声有请四(1)班李炎登场!

  女:感谢四(1)班李炎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经典诗词朗诵,请评委为四(1)班李炎打分。四(2)班团体代表古诗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春兴》

  男:人生的聚,像镜花水月,无可寻觅;

  女:人生的散,像朝花夕月,来去匆匆。

  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酒,依依难舍;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江水,空灵长叹。

  男: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经典,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女: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

  男:请欣赏四(2)班王XX同学为我们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春兴》。请六年级何XX同学作好准备!

  女:谢谢四(2)班王XX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表演,请评委为四(2)班王XX同学打分。四(1)班李炎同学诗词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13、《木兰诗》

  男: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绕女儿情。

  女:一身戎装透出一股勃发的英雄气,我们看到的是英姿飒爽的少年将军;

  男:对镜疏理云鬓,秋波顾盼流转,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闺中女红妆。

  女:这二者在花木兰身上的统一,世世代代向人们传达着这样的信号:中国女性的伟大、坚韧与温情。

  男: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六年级何花同学,为我们献上北朝民歌《木兰诗》。请五年级周XX同学作好准备!

  女:感谢六年级何花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经典朗诵,请评委为六年级何花同学打分。四(2)班王鹏同学古诗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14、《过零丁洋》《我想》

  男:女子可胜男,巾帼赛须眉。

  女:告别了英姿飒爽的花木兰,让我们再来领略一段古人的人生观和现代儿童的梦想。

  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女:XX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

  男: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

  女: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男: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女: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五年级周铭宇同学,为我们献上《过零丁洋》和儿童诗《我想》。请六年级团体作好准备!

  男:谢谢五年级周XX同学为我们带来的诗歌朗诵表演,请评委为五年级周铭宇同学打分。六年级何花同学《木兰诗》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15、《游子吟》

  女:在浩瀚的书山字海里有一个神圣词汇——母爱。

  男: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语!

  女:这是一个多么柔美的词语!

  男: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词语!

  女:母爱是涓涓细流,只有它才懂得化春风浸润万物于无形之间;

  男:母爱是浩浩大江,只有它才承载得起所有的甘苦与辛酸;

  女:母爱是滔滔海洋,只有它才装得下所有的委屈与心灵的创伤!男:请欣赏六年级同学表演的诗舞《游子吟》。请五年级团体作好准备! 掌声有请!

  女:感谢六年级同学为我们带来的经典朗诵表演,请评委为六年级团体打分。五年级周XX同学诗朗诵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16、《七律•长征》《长歌行》

  男:领略了伟大的母爱,我们再来感受时光的匆匆和中国革命的艰难。

  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男:万里长征是一条红河流,它流淌的是革命理想;

  女:万水千山是一条红飘带,它浸染的是坚定信仰。

  男: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看见那滚滚洪流间红旗招展;

  女: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听见雪山草地中红歌嘹亮。

  男: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

  女:长征精神永世流芳。

  男: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很短暂。

  女:所以,古人常叹,人生易老,华年易逝。

  男: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让你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你珍惜青春,勤奋学习。

  男:接下来请欣赏五年级班表演的诗朗诵《七律•长征》《长歌行》。

  女: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五年级团体闪亮登场!

  男:感谢五年级同学精彩的表演!谢谢!

  女:歌声悠扬绵长,

  男:舞姿婀娜盈盈。

  女: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多么发人深省啊!

  男: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是诵读长征,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带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女:下面我宣布六年级同学的团体诵读最后得分为( )。

  男:五年级同学的团体诵读最后得分为( )。请大家掌声鼓励!

  (播放《同一首歌》音乐)

  女:下面有请李校长宣布本次活动的结果。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我们在回味中享受诗情画意!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美XX经典!

  男:今天,畅游在经典的海洋,我们的胸怀变得更加壮阔;

  女:今天,站立在经典的山巅,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高远。

  男: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吟诵经典,让华夏XX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XX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XX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男:愿荆楚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女: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男: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

  女:祝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合:XX小学第四届中华经典诗XX诵读表演赛到此结束。再见 !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2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丙:这里是xx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之第二届“儒商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的晚会现场。我是今晚的主持人:

  丁:我是主持人:

  甲:我是:

  乙:我是主持人:

  乙: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甲:纵横几万里,千古遗韵响彻神州

  丙: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甲:为引领我院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诚信立身,勤奋立业”的校训,同时,通过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我院各系院、各班级先后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今晚,我们欢聚一堂,举办第二届“儒商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能担任今晚的主持,我感到非常兴奋。

  乙:是的,作为外贸学子,在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示,尽情的挥洒,是多么的让人激动。

  丙:今晚,我们的领导,老师,也从百忙之中,来到了晚会的现场。下面,我非常荣幸的为大家介绍出席晚会的领导、系(院)、部门负责人,他们是: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丁:出席晚会的嘉宾有:

  xx保险职院、xx机电职院、xx警官学院、xx职院、xx职院、xx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同学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甲:今晚的诵读大赛还将产生出一、二、三等奖,那么接下来我向大家隆重介绍担任今晚诵读大赛的评委阵容,他们是: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2、诵读《荀子.劝学》

  丙:《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它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接下来,请欣赏诵读《劝学》,表演:广播站

  (4个主持人退场)

  3、诗乐《春江花月夜》 表演单位:商务外语系

  甲:《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歌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接下来有请商务外语系为我们带来的诗乐《春江花月夜》

  4、故事会《贾而好儒诚信经商》 表演单位:国际贸易系

  乙:“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之一。徽商这种“贾”与“儒”的结合,便是徽商为“儒商”的内在根据。徽商把以“仁”为本的儒家思想贯彻到经商实践中,就必须坚持方法与手段的合理性与合德性,使经商能达到“至善”的目的。我院校训“诚信立身,勤奋立业”同样教诲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外贸学子应谨记于心。接下来,有请国际贸易系带来的故事会《贾而好儒诚信经商》。

  5、汉唐乐舞《踏歌》 表演单位:雏鹰艺术团

  丁:踏歌,是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甲: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接下来,请欣赏汉唐乐舞《踏歌》,表演:雏鹰艺术团。

  6、诵读《〈论语〉十则》 表演单位:院党校 广播站

  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论语十则》; 表演:院党校、广播站

  7、诵读《恰同学少年》 表演单位:工商管理系

  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接下来,工商管理系表演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青年意气风发,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担当。

  8、音诗画《采莲赋》 表演:陈敬良 倪婉湘 雏鹰艺术团

  丁: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丙螺。

  丙: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丁:一副多美的江南采莲图啊,接下来,请欣赏音诗画《采莲赋》;书法:陈敬良老师;读诵:睨皖湘老师;伴舞:雏鹰艺术团。掌声有请。

  9、诵读《青春万岁》 表演单位:动漫艺术学院

  乙:青春是一首歌——慷慨激昂、催人奋进

  丙:青春是一条河——奔腾咆哮、永不停歇

  乙:青春是东方黎明喷薄而出的朝阳——美得壮观、美得妖娆

  丙:青春是西边丙昏缓缓而落的晚霞——美得成熟、美得绚烂

  丙:接下来,请欣赏动漫艺术学院诵读表演《青春万岁》

  10、诵读《我们这支团队》 表演单位:服务外包学院

  甲:请欣赏由服务外包学院表演的诵读《我们这支团队》

  11、诵读《你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军》 表演单位:国际学院

  丙:接下来,请欣赏有国际学院带来的诵读《你好,我们是社会主义军》

  12、传统服饰表演《美丽的茉莉花》 表演单位:雏鹰艺术团

  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

  甲:在这个中华文明的体系中,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时而雄奇瑰丽;时而婉转含蓄;时而华丽炫目;时而典雅朴素。又如一朵朵茉莉清香扑鼻。

  乙:接下来请欣赏中国传统服饰表演《美丽的茉莉花》。

  13、诵读《沁园春?长沙》 表演单位:会计系

  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最初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4年至1918年,他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并与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早期的政治活动。在长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面对美丽动人的湘江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经典历史。表演:会计系

  甲:经过刚才激烈的竞赛,我们今晚的一、二、三名已经产生出来了。名单已经拿在了我手上,我想大家此刻的心情跟我是一样,哇,好激动!

  丙:好了,快报出来吧,我等不及了。

  甲:获得第二届“儒商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三等奖的是:

  丁:恭喜……

  甲:获得二等奖的是:

  丁:恭喜……

  甲:荣获第二届“儒商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的是:

  乙:掌声送给他们,我们将在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晚会上进行颁奖。

  结束词

  丙:雅言传承文明,

  乙:经典浸润人生;

  甲:我们用火红的青春谱写辉煌的诗篇;

  丁:我们用花样的年华创造无悔的人生。

  丙:我们用青春,妆点魅力外院;

  乙:我们用激情,创建活力校园。

  甲:尊敬的领导、老师

  丁:亲爱的同学们

  合:xx职院第二届《儒商杯》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到此结束,让我们继续期待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更多的精彩。

  谢谢大家!再见!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3

  男: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合:大家好!

  男:今天,xx实小,高朋满座,共商教研大计;

  女:今天,百年老校,群贤毕至,再谱阅读新篇。

  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蒙学经典。

  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请欣赏一年级同学表演的诵读蒙学经典——《三字经》。

  男:我们诵读《三字经》《千家诗》等蒙学经典。

  女:入学一年,一年级同学已能背诵七十首古诗啦!

  男:下面请欣赏由一年级同学表演的古诗文点诵。

  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

  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犹在耳旁。

  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名言让我们脚踏实地。

  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让我们懂得了勤学不辍的道理。

  男: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让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我们茁壮成长。

  男:水乡宝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女:水乡宝应,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男:这里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梦如幻。

  女:这里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请欣赏二年级同学表演的吟诵“水乡之歌”。

  男:荷乡有十里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女:荷乡有出水莲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男:荷乡是“接天的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荷乡是“一色裁的罗裙,芙蓉向脸两边开”

  男:啊,美丽的荷乡,让我们在淡淡的荷香中吟诵你……

  男:美丽的荷乡令人向往。

  女:荷乡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请欣赏由二年级同学表演的《采莲谣》。

  男:起伏蜿蜒,雄奇险壮,这就是山;

  女:涓涓细流,浊浪排空,这就是水;

  男:山,站成一个参天的叹号,抒写着一段青色的情感;

  女:水,流淌成一个前行的逗号,描述着古往今来的颤动。

  男:今天,让我们走进山的世界里,去饱览山川的秀美。

  女:今天,让我们徜徉在碧波之中,去陶冶自然的情怀。

  男:你看,少先队员们在火车的鸣笛声中,在青山绿水间,开始了他们快乐的旅程。

  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女: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男: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

  女: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

  男:他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女:请欣赏由六年级同学表演的“感受伟人情怀”。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让我们师生共读经典,在书海中徜徉。

  女: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下面请欣赏由我校青年教师展示的“书香伴我同行”。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展示会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光临。

  中华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主持词4

  开场白

  甲:尊敬的各位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甲:今天我们相聚一起,共诵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乙: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唱响中国梦,抒发报国情。

  甲:曾经我们走过风雨如晦的岁月,苦难的中华民族备受列强的欺凌。

  乙:曾经我们在暗夜里艰难探索,寻求中国富强的正确路径。

  甲:多难兴邦,艰难困苦,并没有压弯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

  乙: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甲:同是黄皮肤,同是黑眼睛。

  乙:同是龙的传人,同是炎黄子孙。

  甲:我有一个梦,你有一个梦。

  乙: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

  甲: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乙:祝愿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祝愿我们的社会和谐稳定。

  合:xx一中“诵读中华经典,唱响中国梦”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结束语:

  甲: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回响,激励人心,鼓舞斗志。

  乙:雄心壮志还在心底激荡,振奋精神,凝聚力量。

  甲:让我们的国家富裕文明,这是华夏儿女心底的呐喊。

  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甲:强国梦里有你,强国梦里有我。

  乙:强国梦是当代中国唯一的选择。

  甲:做最好的自己,你就在为强国梦增砖添瓦。

  乙:发展你自己,你就在为强国梦锦上添花。

  甲: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

  乙:博览群书,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

  合: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并肩战斗,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的演讲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二:劝学朗读

高中语文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优秀范文三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争,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该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回答。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1、曳(yè):拖着。

  2、数(cù) :密。

  3、罟(gǔ):网。

  4、洿(wū) :洼地积水,池塘。

  5、鳖(biē):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ì) :猪。

  7、悌(tì):敬爱兄长。

  8、莩(piǎo) :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

  参看课文。

  四、解题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中多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总算是)了啦。河内遇到饥荒,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

  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迁移。

  粟:小米,指谷类。

  亦:也是。

  其:代河东。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无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无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战:喜欢打仗。

  以……喻:用……来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则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

  填:拟声词。

  鼓:名作动。

  之:助词,无义。

  兵:武器。

  刃:刀锋,借代。

  兵刃:同义复词。

  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

  或:有的凭(自己)耻笑 。

  而:表修饰。

  百步:数量词活用作动词,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过没有(跑)。

  直:只是,不过。

  7、“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之民)也。

  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

  无:同毋,不要。

  之;取独。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违:违背。

  谷:粮食。

  数罟:细网。

  入洿池:进入池塘。

  胜:尽。

  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以:按。

  时:时令。

  10、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撼也。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这就是……开端。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5─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撼”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面三组排比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动词,种植。

  之:助词,无义。

  衣:穿。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猪。

  1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时:时机。

  其:代鸡、豚、狗、彘。

  夺:耽误。

  1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农时。

  1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谨:谨慎。

  庠序:古代指学校。

  教:教化。

  申:反复讲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颁同斑。

  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动,称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后置。

  6自然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比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种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相呼应。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约束

  涂:同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18、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则:表转折。

  岁:年成。

  1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异:什么不同。

  于:与。

  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仪,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可跳过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据上下文,假设一种解释,有时甚至可以猜测,这种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谨庠序”,就可利用这种方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如本文的“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可以根据“斧斤”句推断“数罟”句的句意。

  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七、作业。

  篇二:《再别康桥》教案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篇三:《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态度,联系学生的实际。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重点和难点】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教法】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4、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动词)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名作动)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

  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篇三:劝学朗读

读《劝学》有感

  读孟郊的《劝学》会有哪些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劝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业之具兴与,安行凭道德。——题记

  尝读孟郊郎遗教《劝学》,成诵,终身不忘兮,咏其文,思其义,所的多矣。普天之下最是致远莫书香,大于化道,长于无祸。吾幼好读书,尝至韦编三绝,手不释卷旦求书中黄金屋,不知古之学者为己。暮暮朝朝与友书,朝朝暮暮书香绕,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故知明而行无过者,书使之然也。

  孟郊道: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他人所得非我贤,须己运。传道受业有其定律,吾自就职,每日应卯于案牍,惟时守令,思无邪,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如矮人看戏,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何以登楼?答:好读书不求甚解,若书香郁然于胸,则嗟吾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司位。

  吾业所涉万象,上国下民,无所不至无所不生,赖一众热血僚友,各执己业,益各竭其力,各尽其命,护我平兴车水马龙,保民一方水土安平,往来游人乐思蜀,居者心安定兮,其功如斯,嗟乎!非为一己之利。於兹二年矣,常品书之香,感叹“爱岗敬业,崇德向善”四字之精粹,若成斯功,其事有三:不求急利,善假于物,积跬步至千里,用心一也!同僚相敬,防邪辟而近中正,不因有所偏颇丧失本心,为二;心似积水空明,不营私,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是为三也。学大抵发明人心,论议宏伟,远出寻常,汝行事亦勤学,复习之用之,怀“少小多勤学”之心兮,及时当勉励。

  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读,不闻前人之遗教,不知学问之大也。生即学,学即生,汝事于路政无异于他,查之不足,学他人所长避己所短,须善于物。但使乐于心,合于志,而有感于怀,则卷不手释,书香也!

  今吾辈幸而生于明世,重书香之陶,寸寸光阴不可轻,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年少?不敢怠。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停笔,莫言。

  附件:

  劝学——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译文: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否则连一点儿烟也不会冒出,人能成为被尊重的人,是因为他们肚子里有知识,事业要想长久的兴旺传承下去,最好的方法是德行合一。--题记

  我经常读孟郊的《劝学》,一遍又一遍直到滚瓜烂熟,兴许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读它的文章,思索它其中的意思,收获非常多。在世间,无国界无障碍,传承最远香气最弥久的非书香莫属,书的益处没有比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甚至比无灾无祸更长远。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曾经试过把书本翻烂,也不肯把书放下,妄图找出书中藏着的黄金屋,却不明白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如今,从早到晚我与书为伴,经常读书品书,时间久了,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上,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不敢谈收益如何,起码举止符合礼仪;所以那些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的人,都是知识学问塑造了他们。

  孟郊在诗中写到: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成为自己的才能,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也遵循这样的定律,我自成为路政员以来,每天勤恳上班,遵纪守时,专心致志没有别的邪思,但是见识始终浅薄心神浮躁,时常找不到自己适宜的方向,就像矮的人在戏台下看戏,自以为自己看的很全面,楼台上的人听到会笑掉大牙。那我如何才能也站到楼台上看戏呢?答案是:平时多读书,但不过分寻求深奥的解释,如果书香能常在心胸中熏陶,那么我们就不会总是贪图安逸,而是恭谨的对待自己的本职。

  我的工作十分重要、意义非凡,对上是为国家强盛做贡献对下是更是为了国民谋福祉,工作上几乎所有领域都有涉猎,更没什么是我们不能胜任的。有赖我的路政同事们,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尽心尽力,守护着平兴高速车辆安全通畅,保护辖区稳定平安,使得过路的车主对我们评价很高,当地的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工作能有这样的建树,绝不是只顾自己蝇头小利就能达到的!我来平兴工作两年了,不断在读书学习的氛围中成长,学习到事越多越发觉得“爱岗敬业,崇德向善”这两个词经典深刻,如果想要真正做到,恐怕得先做到以下三件事:第一,不能急功近利,要学会借助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一步一步慢慢积累;与同事要尊重互助,监督自己防止邪恶的东西污染思想,为的是杜绝因私心而差别对待,勿忘初心,这是第二点;胸怀要达到明镜般清澈坦荡,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小心谨慎地言说,这是第三点。文学是为了帮助人答疑解惑,它的意义宏伟壮观,绝非一两次能体会,因此在工作中,我也不断读书学习,时常保持着一颗“年轻人就应该多学习”的心态。

  耗费大量时间钻牛角尖不如片刻学习到的东西多,不去听前辈的经验教导,不会知道学问的博大。路政这个岗位跟其他岗位没什么不同,发现有不足之处,就要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来补给自己的不足。乐于探索,追求志同道合,不断学习,这就是书香!

  我们非常幸运的生活在今天的文明社会,国家重视教育,我们长在文化浓郁的环境,因此更要珍惜当下不轻易放弃,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我不敢停歇!一个人要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勤于学习,勤于读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

篇四:劝学朗读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二语文教案:劝学》,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一】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寒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词语: 輮、槁暴 受 就 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词语: 致 绝 假

  四、课后作业: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词语:跬 镂 一 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着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砺lì参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

高二语文教案:劝学【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250921.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