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读书名言 时间:2020-09-06

【www.myl5520.com--读书名言】

第三章练习题及选择题答案
篇一: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B 3.D 4.A 5.D 6.C 7.B 8.C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A 17.D 18.A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26.C 27.C 28.B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E.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2016年甘肃兰州一万名考试题答案
篇二: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2016年甘肃兰州一万名考试题答案5927 96236大纲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根据材料回答1-4题

材料一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湖北-2010-1.材料一认为知识的来源是()。

A.天生就知道 B.以行求知

C.生而知之 D.天赋和后天努力得来

【答案】D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材料一的意思是: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由此可知,孔子认为知识的来源既有生来就知道,也有经过后天努力得来的。故本题答案为D。

湖北-2010-2.材料二认为知识的来源是()。

A.以行求知 B.生而知之

C.天赋和后天努力 D.以行求知

【答案】B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材料二的意思是: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其主要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的,故本题选B。

湖北-2010-3.孟子的话体现什么样的哲学倾向?()。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二元主义 D.形而上学

【答案】B

【题型】马哲

【考点】哲学概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故选B。

湖北-2010-4.孔子和孟子在知识来源上有什么共同的观点?()。

A.以知求行 B.生而知之

C.天赋和生而知之 D.以行求知

【答案】B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解析】孔子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天赋和后天努力得来的,孟子认为知识是生而知之的。由此可知他们在知识来源上的共同观点是生而知之。故本题选B。

湖北-2010-5.“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摧毁。”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历史人本主义 D.历史自然主义

【答案】B

【题型】马哲

【考点】哲学概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传统是指以前时代留下的文化。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2016年甘肃兰州一万名考试题答案5927 96236进步的旗帜,是推动人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历史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而传统会束缚住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绊脚石。这里的“传统”指的是旧的、消极的、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 湖北-2010-6.“听其言,责其心,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答案】B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该句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强调“行”在检验“言”中的作用,即实践在检验认识中的作用。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根据材料回答11-13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自《孔子》 材料二 韩非子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

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摘自《韩非子》 湖北-2010-11.孔子的治国思想是()。

A.德治 B.法治

C.中庸 D.仁

【答案】A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材料一中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像众星围拱着北极星一样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这两句话均体现了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故本题选A。 湖北-2010-12.韩非子的治国思想是()。

A.以德治国 B.以刑治国

C.刑德兼用 D.以刑为主,德为辅

【答案】C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材料二的意思是:韩非子说:“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由此可知韩非子的治国思想包括刑和德,但并未说哪个主要哪个次要,故本题选C。

湖北-2010-13.两则材料中关于治国的共同点是()。

A.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

C.以德为先 D.以法为先

【答案】A

【题型】马哲

【考点】认识论

【作者】付莉莉

【解析】根据前边两题,可知此题选A。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问题1:权利冲突就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同样法律上之依据的权利之间,因法律未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地界定所导致的权利边界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而引起的它们之间的不和谐状态、矛盾状态。

权利的自因性、权利的涉他性、权利的排他性和权利边界的模糊性是造成权利冲突的原因。 权利的自因性是法律上的公设。所谓公设即是预先假定的、自明的、无须论证的假设。权利的自因性深刻根源于2016年甘肃兰州一万名考试题答案5927 96236法律的调整机制中。假如权利不被假定为自因的、自足的、无须证明的,而是可以怀疑的,须论证的话,整个法律体系就无法运转,无法实现法律的目的。权利虽然是自因的,即以自己为根据,无须其他的原因而可以自己实现自己。但权利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又不是自足的,仅依靠自己无法实现自己,必须有他者的协助,也就是说权利是涉他性的。权利的排他性是指权利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为了实现自己总要排除外在的阻碍这样一种性质。权利的排他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排除其他与自己指向同一对象而性质上对立的权利的实现,这是权利的排他性的主要含义。权利总是要排除这种与自己性质上相对立的存在于同一个客体(对象)上的权利的实现。如果不这样,那么自己就不能实现自己。这样就会产生权利的冲突。另一方面,权利的排他性是指排除他人违反自己的义务(或者因行使权利超越范围而违反自己的义务)而侵犯权利主体的权利,即排除妨害。权利边界的模糊性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任何权利都用语言来表述,这就产生了能指与所指、内涵与外延、共相与殊相的分离和矛盾。任何一项权利的涵义、表述,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永远无法囊括这项权利的所有事态。当一种新的权利事态出现时,这种权利事态能否归于此权利而不是另一种权利就会发生疑问,因此权利也就具有了模糊性的特点。 本案中,原告享有休息的权利,被告有娱乐的权利,两者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发生了权利的冲突,这正是由于权利的自因性、涉他性、排他性、模糊性等特征造成的。

问题2:解决权利冲突,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立法途径。通过立法途径来解决权利冲突,就是指通过制定或修改法律来对权利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以消除权利边界的模糊性,最后实现解决权利冲突的目的。通过立法途径解决权利冲突有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在立法过程中尽量的避免,另一个是通过立法途径来对已经发生冲突的权利的边界进行重新界定,以此来消除权利边界的模糊性,解决权利冲突。二是司法途径。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权利冲突即是指在司法过程中,由法官对发生冲突的权利的边界进行重新划定,以此来消除权利边界的模糊性,最后解决权利之间的冲突。司法途径相对于立法途径来说有很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解决由于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法律不溯及既往,而引起的对已经发生的权利冲突案件无能为力这个问题,同时可以减少因立法与权利冲突发生之间

的间隔而带来的成本。因为司法和法律实践的联系远比立法紧密,因此可以比较快的解决已经发生的权利冲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权利冲突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是在现有的法律范围内可以通过法律解释而解决权利冲突的情况,另一个是不能够在现有的法律范围内通过法律解释解决而必须通过法官根据法律之精神来制定新的权利规则才能解决的情况。

本案中,被告的钢琴声虽然未达到噪声标准,但确实侵犯了原告的休息权,原被告之间的权利发生了冲突,法律的规定又不明确,所以法官根据对法的精神的理解,判决被告安装隔音设备。这正是用司法途径解决权利冲突问题。

【案例二】

一周局长制虽然看似新颖和创新,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弊端。

首先,一周局长制违反了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任用条例》。 从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来讲,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有些局是政府组成部门,比如教育局、农业局等,这样的部门要按照两部法律的相关规定,由县人大常委会任命,并不是可以随意决定由哪个人来决定局长的任用。国家有管理干部的规定2016年甘肃兰州一万名考试题答案5927 96236,干部任用的程序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工作任用条例》的规定来做,不能随心所欲搞这种“轮流坐庄”。

其次,一周局长制不能提高行政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虽然有的人可以做一回“局长”,但实际并不是真正的局长,这些局长不过都是一些“山寨版本”——他们没有实权,不能参与常委会议,作决策时还得要请示真正的局长大人。

最后,如果该县真要发扬民主,完全可以向下属征求意见,择其善者,推行到实际中去,而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

二、文书写作题

1、公文改错

(1)标题中文种选用不当。结合正文可知,该公文的主要内容是我校就赴**监狱开展警示教育一事向该监狱请求批准。故应去掉“报告”二字。

(2)请示正文部分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故应去掉“并附带参观监狱附近高新科技工业园区”。

(3)正文结尾部分应加上结束语,如“特此请示,望批复”。

(4)缺落款,应在落款部分标注成文日期,并盖章。

2、公文写作

关于加强校园按普安管理的紧急通知

**党委: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的发生校园血案,2010年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又发生一起血案,已造成73人死亡,再一次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表示,要立即行动起来,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手抓,给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一个平安和谐的省会环境。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地十五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说:“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为切实维护好校园安全,还孩子们一个安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各区党委应积极做好普安管理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

(二)·····

(三)·············

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五月六日

(盖章)

三 、材料作文写作

增强环保意识 打造绿色家园

环境保护问题是事关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事业取得了新进展,例如,各地推行了“地球一小时”和“免费租赁自行车”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纷纷参与。但是“无车日”等环保活动也遭遇了尴尬情况,人民不愿参与,甚至有人还蓄意破坏环保设施。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环保意识不强。因此,为了打造绿色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

要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使人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政府环保部门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传播载体,以公益广告、环保之窗、友情提示、树立环保标志等形式,向社会大众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提高环保意识,使人民愿意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要以主题活动为平台,使人民能够切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中来。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诸如“地球熄灯一小时”、“少用塑料袋,自备购物袋”、“世界无车日”、“生活垃圾分类”

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简述题材料题及答案精编
篇三: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三、辨析题

1、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应用,剩余价值是由机器创造的。

2、资本主义工资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3、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的。

4、事物的发展过程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四、 论述题(每题13 分,共26 分)

1、请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失误和不足。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五、 材料分析题(共15 分)

材料1: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2: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洛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1)材料1、2、3 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 的观点与材料1 和2 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3)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什么?

1、错(1 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本质上还是物化劳动和不变资本的

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也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它们不能创造剩余

价值。现在工人中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资本家获得了比过去更多的

剩余价值。(3 分)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

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 分)孟子说:“人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是(,),a.,辩证唯。

2、错(1 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

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的价格(3 分)。但表面现象时,工资却取得了“劳

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 分)。

3、正确(1 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 分)但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而社

会规律要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并通过人自己的活动而得到实现。社会规律

就是人自己行动的规律。(3 分)

4、错(1 分)。是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而不是真正的回复,是螺旋式上

升或波浪式前进,否定之否定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 分)这种观点

看到了曲折性而没有看到前进性,是一种循环论(2 分)。

四、论述题(每题13 分,共26 分)

1、结合实际,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适当分析。(4 分)

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6 分)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

2、(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每一对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事

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看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5 分)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尽管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只是次要的,是支流。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决不能以看到的困难和问题来否定大好形势,由此而迷失方向。 (5 分)

(3)我们在肯定大好形势的同时,必须承认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发展大好形势。决不能因为主流是好的就忽视支流。如果对存在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它就会越演越烈,严重地影响大好势。

五、材料分析题(共15 分)

(1)材料1、2、3 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5 分)

(2)材料3 和材料1、2 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范围,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多数人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真理,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5 分)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 分)

三、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判断并说明理由)

得分 评阅人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2179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