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国外名人名言 时间:2020-07-05

【www.myl5520.com--国外名人名言】

浅谈海绵城市
篇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浅谈海绵城市 The sponge City

摘要: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海绵城市以其对城市开发利用的较低影响,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海绵城市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掌握和了解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管理;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Sponge City name suggests is like a sponge in the city, under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day, sponges city its low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t has a more profound impact. Sponge the city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become a tre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trend, grasp and understand how sponges city has a crucial importance.

Key words: sponges city; stormwater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文:在当下很多城市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整座城市就会变成一片“汪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不健全,排水能力较差所引起的,海绵城市的由来正是基于这一问题而产生的。海绵城市不仅要解决城市管网系统的排水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将雨水这一资源合理利用。 1 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1)我国城市水生态危机现况

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 50%,标志着我国从 一个农业大国迈入一个城市化的工业大国 。快速城镇化引引发大规模的城市扩[1]

张,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生态环境,向有限的水资源中任意的排放污染物,导致我国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快速发展近十年我国城市水污染事件多不胜数。贵州都匀矿渣水污染、三门峡水库泄出“一库污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等重大化工污水事件 触目惊心。

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挥城市水生态服务功能,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和推广,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 海绵城市概念内涵剖析

1)概念发展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顾名思义是借海绵的物理特性 来形容城市的某种功能。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多有学 者运用该概念来形象比喻城市吐纳雨水的能力。

通过国外文献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 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将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形容城市与水文 关系的研究。Ignacio F. Bunster-Ossa 用海绵城市来形容 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雨洪自然事件问题的弹性能力,并以三 个案例说明了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尺度的具体雨洪管理设计方 法,包含雨洪滞留和过滤等景观手法

的应用。台湾学者Chung-Ming Liu 等提出建设海绵生态城市以适应水文气候 灾害,而台湾环保团体也积极宣传“打造海绵台湾计划”。 今年 1 月,美国《晨报》(Morning Edition)也展开了建设 海绵城市的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2003 年,北京大学 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 流》 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 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随着我国城市水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行业人 员开始在实践中探寻解决城市雨水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在此实践探索阶段,俞孔坚教授及其土人景观规划设计团队成果突出,从 2008 年的天津桥园到 2010 年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创造了许多雨洪管理实践的成功范例;其次,深圳市在 2004 年开始率先引进 LID 理念,不断探索适应该地区的应用模式,并推动创建光明新区成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 合利用示范区 。这些实践进一步推动着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相关理论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许多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努力 探讨适应于我国城市雨洪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创新,大力推动 了我国海绵城市概念的发展。在学术期刊中,市政领域以董 淑秋等为代表,于 2011 年首次在理论研究中结合首钢工 业区改造规划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建构“生态海绵城市”的规 划概念。此外,还有许多相关行业人员和研究学者也提出了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如现任常德市江北水系综合治 理办公室项目协调员的刘波,在 2011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全会和 2013

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分别通过九三学社和湖南代表团罗祖亮向会议提交了共两份关于科学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的提案和建议,均提到“建设海绵体 城市”的建议 1);俞孔坚教授在 2012 年北京遭遇“7·21”特大暴雨灾害后,致信北京市委书记,提出“建立‘绿色海绵’ 解决北京雨洪灾害”的建议 2);国际著名水文气象专家林炳

章教授在 2013 年 10 月于厦门召开的极端暴雨事件和防洪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议,可借鉴美国经验,建设一座“海 绵城市”。 由此,“海绵城市”相关概念成为了近年我国行业内热门话题和前沿思想,而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关注和推动则促进了该理念的正式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到 2014 年 2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其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海绵型城市设想;同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 次会议上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 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战略,同时再次强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2014 年 10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正式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文简称《指南》)。同年 12 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 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 [2014]838 号),组织开展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受到全国各省市政府的重视和 相关领域人员的广泛关注

和深入研究 [20]。

总体来看,在我国海绵城市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概念名称叫法,主要有绿色海绵、海绵体城市、生 态海绵城市等,这些概念在改变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 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途径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 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研究,与海绵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海绵城市概念的统一和完善。

2)概念内涵

我国《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 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该简 单概念背后隐含的深层内涵 ,笔者认为可以具体分 解为:一是,海绵城市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 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体现了弹性城市应对自 然灾害的思想;二是,海绵城市要求基本保持开发前后 的水文特征不变,主要通过低影响开发(LID)的开发思 想和相关技术实现;三是,海绵城市要求保护水生态环境, 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 体现了对水环境及雨水资源可持续的综合管理思想。

3)水生态系统保护与雨水资源利用之可持续管理的思想

传统城市缺乏水生态系统保护和雨水资源合理循环 利用的综合管理思想,一方面体现在传统雨洪管理的主 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安全地排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篇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结课论文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摘要:根据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并结合国内外现状,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如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简介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完全依赖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1.2 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⑴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⑵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⑶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⑷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1.3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内涝现象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由此形成了以建设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措施的第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B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⑴占地面积大,施工影响大;⑵投资大,须由政府主导建设;⑶设施功能单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以实现雨洪管理,代表的工程措施有绿色屋顶等。大部分LID工程措施本质为增加城市的雨水吸收和疏导能力。

LID可以对BMPs的局限进行弥补:⑴占地小;⑵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⑶具备景观功能。

21世纪初,BMPs和LID进一步发展,第三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被提出。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我国根据GIS的理念,结合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

海绵城市结合了BMPs和LID,既注重源头控制,也重视末端处理。

1.4 海绵城市的载体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2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1 国外现状

2.1.1 德国

高效集水,平衡生态。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2.1.2 瑞士

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基本可满足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2.1.3 新加坡

疏导有方,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许多城市在雨季时,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是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最后,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2.2国内现状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

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该文件同时与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2015年3月4日,全国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3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3.1 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因地制宜的建设。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

3.2建设方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篇三:海绵城市的概念,国外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发展

李雪梅

青海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13给排水系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要:“海绵城市”的概念产生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学者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概念,一时间“海绵城市”被更多人了解并熟知。 关键词:海绵城市 城市化发展 生态和谐

为了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能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缺水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014年2 月《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

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海绵型城市的政策研究措施1。”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利用。而海绵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们对传统城市建设的认识,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战胜自然,超越

1

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当城市成为“海绵”后,我们便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降水,正真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让一些严重缺水的城市将珍贵的水资源运用的更加平衡。以北京为例,自打造“海绵城市”以来,仅2014年就累计收集雨水量2781万方,相当于14个昆明湖2。

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比我们要早很多,也比我们先进很多,比如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

2

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 早在1980年,日本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即所谓的“海绵城市”日本雨水利用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功能调蓄设施,具有设计标准高、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这种雨水调节池还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我们国家想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海绵城市,有以下3种途径:首先要将区域水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比如,实现在宽广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市和谐共存,通过截污,低泥疏浚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砌岸和培育水生物种

等技术手段,来净化原有的水体:其次,城市规划区要对海绵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与改造,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在满足绿地生态的前提下,合理的预留空间;最后,对建筑雨水的利用与中水的回用,如将雨水、洗衣洗浴水和生活杂用水等污染较轻的水经简单处理后用于冲厕,可实现节水30%,而成本只需要0.8---1元每平方米。3

海绵城市建成后的意义有很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邵益生表示,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

3

“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4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4

参考文献

1.住房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2014年11月2日

2.硅谷咖啡.探索“海绵”城市回归自然,让城市学会呼吸【N】.YUES新媒体,2015.3.27

3.仇保兴.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5.3 4.金恒.海绵城市及其作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5.7

Dip a spong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i xuemei

Qinghai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Qinghai Xi Ning 810016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ity" sponge produced in industry and academia use "sponge" to describe the city some adsorption function, the first Australian population studies scholars Budge application sponge to describe adsorption phenomena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December ~ 13, 2013, the central work conference of urbanization, xi general secretary offered to vigorously construction of natural accumulation, natural penetration, natural purification "sponge city" concept, time "sponge city"

has been more and more people understand and familiar with. Keywords: Sponge city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harmony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24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