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学习工具 时间:2020-08-05

【www.myl5520.com--学习工具】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和练习
篇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深化课程改革复习要点

1、 教育改革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2、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3、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4、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5、 一至六年级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

6、 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 课时安排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和活动的平均周课时数。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

8、 教学组织方式。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 变革作业形式: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10、

11、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

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2、 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

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练习题》练习 一、填空题。

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2.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是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4.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5.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 强化德育课程,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

7.德育目标应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8. 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应广泛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

9. (2016)学年,总结课改先进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10.加强阅览室、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快(“书香校园” )、(“数字校园”)、(“美丽校园”)建设,为有效实施各类课程、促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11.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进课程实施)、(变革教学方法)、(深化评价改革)。

12.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选择题

1.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 B )左右,七至九年级( C )左右。

A.10% C. D.30%

2.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 B )学习需求。

A. 多样性 B. 个性化 C. 开放性 D.趣味性

3. 七至九年级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 C )。

A. 15% B. 20% C. 30% D.40%

4.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A )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 B )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A. 5 B. 10 C.20 D.30

5.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

年不得组织多于( A )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 A )次。

A. 1 B. 2 C. 3 D. 4

6.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 B ),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 C )。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A. 10% B. 20% C. 30% D.40%

7.( A )有意愿有基础的学校先行开展课程改革。

A. 鼓励 B. 不鼓励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8.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课程的是( D )。

A.信息技术 B. 科技活动 C. 调查探究 D.健康教育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部分练习

一、填空题

1.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继续坚持以( 合科 )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2. 科学拓展性课程以(主题统整)的项目课程为主,重视(科普读物及多媒体)科学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思考探究)。按照(选择性)、(差异化)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建立(自主选择)、(走班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修习制度。

3.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实验操作)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学科评价体系,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综合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常态开展面对真实任务、体现(科学思维)的实验操作考查。

二、多项选择题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的目标包括( ABCD )

A. 坚持合科教 B.加强实验实践 C.重视学段衔接 D.深化评价改革

2. 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科学课程鼓励开设( ABD )等课程

A.STS B.STEM C.STAM D.STEAM

3.对于考试评价,在稳定难度的基础上,借鉴PISA命题思想,调整科学试卷结

构,适当增加( ABC )试题,改进试卷评价方法。

A.开放性 B.论证性 C.情景性 D.实验性

4.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需要( ABCD )保障。

A. 加强组织和领导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C. 加强资源装备建设 D. 加强督促和检查

三、简答题

1.《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1)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2)积极建设拓展性课程。(3)改进教与学方式。

(4)改进考试评价。

2. 《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请简要叙述如何拓宽课程资源的渠道。

拓展性课程建设要与实验室、图书室、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环境布置等相结合,有机整合学校附近企业、社区、科技场馆、科研院校及科技工作者等社会性科学教育资源,建构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拓展性科学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一、填空题。

1.课程整合实施指(课程内)和课程间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也指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内外)的整合。

2. 学校应将各类专题教育等活动纳入到课程整合的范畴。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 (“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

3.更新评价理念,改变知识为本、纸笔测试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采用(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参与、自主发展。鼓励小学低年级开展(模块化学业测评)改革。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考试练习

二、填空题。

1.拓展型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2.建设拓展型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 (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自查报告
篇二: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黑山县段家乡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自评报告

——黑山县段家乡中心小学

(2015年3月)

段家乡中心小学坐落在黑山县城以南,交通便利,是一所典雅、素朴又富有内涵的小学。学校占地24230平方米,建筑面积5758平方米。下设一所分校——崔屯小学,共有 25个教学班,85名教师,828名学生。多年来,段小人戮力同心,真抓实干,时刻谨记“为聪慧与幸福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做大政方针的坚决贯彻者和教育改革的踏实践行人。 作为省级规范特色学校,我校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

一、办学思想【一级指标A1】

(一)办学理念〔二级指标〕

1、﹙三级指标﹚我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目标明确,把教育思想和办学行为统一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来,统一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统一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上来,统一到全面提

高教育质量上来。把“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是我们一贯坚守的课改宗旨。在教学中努力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教学理念。

2、﹙三级指标﹚制定了课改的整体规划,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实验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工作。深化改革,实施高效教学成败的根本在于教师,离开教师的发展,课改的深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我们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建立了“三三三”教师立体网络培训机制,即把教师分为“入格”“升格”“风格”三个层次,分层要求,分类培训。人人从入格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升格培训,最终成为拥有自己特色的风格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升格”的过程,学校要为教师铺设三环道路:外环即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教师的读说写各方面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备课、上课、教研、活动等各个环节当中。中环即教学策略,包括教师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所有办法、技巧、途径。最终每位教师都要走上“内环”的发展道路,也就是人人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为保证三环道路的畅通,学校为老师搭建了学习——实践——展示的三维平台和空间,通过这种三格三环三维的框架,学校把一切教师的常规和培训工作都囊入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以此完成教师的专业成长计划,达到师资力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二)德育工作〔二级指标〕

3、﹙三级指标﹚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根据教育股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确定德育工作目标是:使全体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形成学校科学发展、教师快乐工作、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努力创活力校园,建活力班级,做活力教师,育活力学生。

采取星级评比制度。一是学校对班级的评比,全校18个班级,低中高年组各6个班分别在三个楼层,一楼是低年级,二楼是中年级,三楼是高年级,学校在每个楼层确定一个负责人,操场和食堂各设一个负责人,带领值周学生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执行情况,每周分年组各评比出两个星级班级,贴在班级争花评星晋级板上。作为评选三好班级、行为规范标兵班的依据。二是班级对学生的评比。学校制定了争花评星细则,在方方面面对学生实行加分,得到三十分换一朵红花,得到五十朵花就争得一颗星,一直到得到五颗星。这项评比一直跟随学生到六年,每得到一颗星学校都有相应的奖励。如发标识、给家长发喜报、得到五颗星发奖杯,入选学校形象大使等奖励。

4、﹙三级指标﹚切实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认真落实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制教育、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为了让养成教育深入人心,激发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我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学生歌咏体操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小制作竞赛等,都要对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又如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加强了学生常规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校园之声广播站为载体。每周三次也增加了“文明小知识”栏目。多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变得自信了,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浓了,自主提升的能力强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过程,成为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

(三)办学行为〔二级指标〕

5、﹙三级指标﹚我校按要求控制班额,均衡编班,不设或者不变相设立重点班,无集体补课,无乱收费行为,阳光规范办学。

“三以”: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以德立人为宗旨;实施 “三皆”:规定人人皆知,承诺人人皆签,责任层层皆落。实行“三包三进”:领导包师、包班、包户;进班级、进社区、进家庭;做好“五抓”:“抓教育、守住“心”;抓自纠、刹住“行”;抓公开、锁住“门”;抓查处、禁住“风”;抓投入、管住“人”。 定期评选出各级各类学科课程改革先进教师,达到三树“树典范、树形象、树正气”。

6、﹙三级指标﹚做到了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课外作业时间和数量,高、中年级、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低年级没有作业,在校学习时间符合《辽宁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每天不超过6小时。

7、﹙三级指标﹚我们严格执行规范办学36条规定,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实现:“健康、阳光、乐学。”

二、课程的建设【一级指标A2】

(四)课程的开设〔二级指标〕

8、﹙三级指标﹚学校严格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学校遵循“全面均衡、以校为本、自主选择、优化整合以及科研引领”的五项基本原则,使课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基础型课程、研发型课程、丰富型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9、﹙三级指标﹚学校依据《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合理安排地方课程。

10、﹙三级指标﹚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的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认真实施。我校选择部分优秀教师创编了适合我乡学生发展的低、中、高版校本教材,每个年级都包括五部分内容,分别是朗读、口语交际、写字、写作、和学校的篮球特色技巧。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定期开展相应的专项竞赛活动,使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课堂教学改革【一级指标A3】

在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之后,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和全体任课教师一起探讨符合本校实际的“导——学——议——练——检”五步教学法:

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点拨和帮助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生生、师生互动展示、交流与研讨; 练——学生及时通过练习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反馈信息调学习行为。

检——教师或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提问检测,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反馈学习结果。 “还学生以自主,还课堂以本色,还生命以本真”这是我们的课改理念。首先以“信任学生,依赖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为前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拥有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其次,通过分组、联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以采用奖励学生“小星星”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竞争的空间,搭建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再

以智能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为学生提供信息,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教学设计“精心”重在“科学”。 〔二级指标〕

11-12﹙三级指标﹚

为进一步推进段家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兴趣、活跃、自主、高效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与管理措施,制定五步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

备课是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项艰苦再创造,需要教师个人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掌握驾驭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结构和教具的使用,为上课做好准备。教师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在备课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和他人经验。要先钻研《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后学习教学参考书,不能以“参”代“钻”;要对他人经验采取联系实际,分析研究、消化吸收,不可照搬照抄;要对自已过去的教案,做为参考,要结合不同的学生实际及教改要求,做到“教老课、有新意”;要做到超前备课,不能临教临备,决不允许教后补备;课前,要“复备”,进一步熟悉教案,并进行教前修改。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难点、统一课型与方法、统一练习与考试。各备课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包括班主任与科任两个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集体备课应按照“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人精备”的环节进行。集体备课在学期开始应固定时间作为各个学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并由教研组长将每次集体备课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各备课组提前一周个人备课,集中半天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定中心发言人,采取临时抽签确定中心发言人或人人发言,最后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框架,并由相关教师执笔形成教学预案分发给各位教师,同伴教师在此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再修改进行个人精备,并形成个性教案或导学案校长、教导主任要认真参加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教研组长对每次集体备课要认真作好记录。

备课成果的呈现形式是电子教案,统一打印,装订成册。其作用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对于教师备课和上课一致性有严格的监控管理机制,对于上课要进行及时的评价,纳入期末业绩。

(二)教学方式“多样”意在“激趣”。 〔二级指标〕

13-14﹙三级指标﹚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篇三: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主要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 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方案本身的问题

尽管课程改革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些学科的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标准的陈述欠规范,导致实践中操作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高中课程内容的“繁、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课程评价有了先进的理念,但技术支持依然严重欠缺,例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缺少相应的有效的自我更新机制,比如,对新课程实施的跟踪研究和评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原定于2004年完成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未能如期公布。课程改革不止是设计一个理想的方案,课程改革更是一种复杂的实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过程恰恰是我们进一步确认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在三次调研中也反映出来许多试验区有很多创造性的经验。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二)课程改革配套政策问题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的配套政策的支持。课程政策滞后于课程活动事务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比如课程一致性问题,为数不少的学校在实施课程计划是相当随意,把那些需要考试特

别是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在一项义务教育课程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地方一周的课时竟有58节,其中语文有19节,小学一年级一周按照规定是26节课,实际上普遍在31课时左右。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比如教师教育制度,已经着手改革,但力度相当有限。作为本应该是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联系的高师,面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要求反应迟缓,更多的仍然以抽象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包打天下,师范生的教育的理念和课程设置等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比如高考、中考政策,学校效能、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问责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高中学分制等,有些严重缺位,有些延续多年而无改进。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新课程的有效推进。相关政策建设的滞后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就是相关决策者的协调问题以及有些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心态。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思议的。

(三)课程改革实施的相关社会问题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这样一个前提,新课程改革是全社会的一项公共事业,学校和教师不能也没有必要承担全部的责任,这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课程改革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充满着具有不同观点、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的竞争与角力。所以,在制定和完善课程改革方案的时候,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而不仅仅是教育系统或者学科专家;在实施新课程进入“艰难的森林之旅”,更需要新课程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推进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究其实质是讨论课程实施的社会环境问题。将考试改革看成是解决课程改革中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非常独特的反映了我们家长的期望、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新课程的社会传播和理解,引导人们改变观念,形成改革的最大共识,加快相应的社会变革进程是实施新课程的社会环境基础,进而将民众的了解和理解转换为支持新课程的社会力量。

三 对改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课堂内容“繁、难、

偏、旧” 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快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程目标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发展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过于注重传承知识,教材脱离学生经验,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很少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的培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的培养,重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以此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课程内容改革: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社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 “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结构改革:从整齐化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中应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设置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支学科。

(四)课程功能改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改革要改变过去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使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课程的实施: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

教学改革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教育教育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以及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程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功能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应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强调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施能力能方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七)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习、学生的适应性,需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各级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和责任,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班级:1101班

学号:11190101

姓名:白忠才

深化课程改革汇报材料2016.9.14
篇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解析

坚守童真 呵护童心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市教研室深化课程改革调研汇报材料

新浦镇中心小学

新浦镇中心小学前身为靖海小学,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年),1987年更名为新浦镇中心小学。一百年来,学校历经了数次校舍变迁。现占地面积34667平方米,建筑面积14919平方米,绿化面积9070平方米,学校各功能室齐全,各项配制达浙江省一类标准。现有39个教学班,学生1418名,教职工99名。

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先后取得很多荣誉,是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示范小学,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单位,慈溪市素质教育四星级学校,慈溪市首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试点学校。

一、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合理规划学校的课程内容,提炼了“童真教育”教育理念,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童心、童真,让学生自然地成长,幸福地成长,为孩子们营造一片童年的绿洲。同时基于“童真教育”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明礼 健康 尚美 乐学”的学生培养目标。

明礼:明礼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讲文明,懂礼仪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最基本要求,明礼是学生基本的品格素养,是立身之本。

健康:是指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活泼开朗的性格,拥有阳光、健康的体魄,是达成“明礼”、“尚美”、“乐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尚美:拥有高尚的艺术修养,拥有对事物、对社会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与评价,是对社会正确而又真实的认知。

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明礼 健康 尚美 乐学”正是从不同的维度践行着学校“童真教育”的办学文化。

一方面,学校严格国家基础课程开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严格遵守上级部门规定的课时总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1690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