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经典阅读 时间:2020-07-31

【www.myl5520.com--经典阅读】

文化经典阅读题汇编教师题版
篇一: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2016届高考之文化经典题复习

一、(金华十校2015.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 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授予)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 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

23.根据材料,孟子和荀子两人中, 主张“性本善”观点。(1分)

24.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4分)

一、答案:

23.孟子(1分)

24.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孟子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是人固有的本心本性)。(2分)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是人们为在一超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2分)(大意相同亦可给分)

二、(嘉兴2015.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注】①尚:上。②颂:通?诵?,诵读。

23.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2分)

24.上述材料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二、答案:

23.(2分)知人论世

24.(3分)(1)要选择比自己优秀或与自己同等优秀的人作朋友。(2)结交的朋友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古代的人。 (3)结交朋友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为人。 (启示可以从交友的标准、对象、方法等角度谈,每点1分)

【参考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满足,便又追论古人。吟诵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三、(湖州期末2015.2)(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23.天下可运于掌”的意思是(1分)

24.孟子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表现出了高超的表述技巧,请分析这段材料运用了何种说理法。(4分)

三、答案:

23.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很容易治理。(1分)

24.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1分,回答喻证也可)。能用文段中的例子来说明喻证法即可得3分。

示例1: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为长者折枝”比喻很容易做到的事,两个比喻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

示例2:用“天下可运于掌”比喻懂得推恩,天下就很容易治理。

四、(杭州质检2015.2)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②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尚书〃周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23.综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各得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

24.任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的社会现实简述其意义。(3分)

四、答案:

23.立志 节俭(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4. 略。 (3分,能针对社会现实阐述意义即可。有欠缺酌扣)

五、(宁波期末2015.2)(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①?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薄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札记〃祭义》)

②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 政》)

23. 有不少熟语源自《礼记》,请写出一个出自第①则的熟语:(2分)

24.为人子,止于孝”,《礼记·大学》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请结合第②则谈谈行孝道要注重什么。(3分)

五、答案:

23.放诸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皆准”亦可,2分)

24.孔子认为行孝道最难在于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脸色,说明孝首先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培养和体现。子女孝顺父母,不只是要注重表面的、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表现内心的恭敬和顺之情。(3分)

六、(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荀子〃富国》)

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23.请写出源自该文段的一个成语:(1分)

2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荀子的治国思想的理解。(4分)

六、答案:23.开源节流(1分)

24.【答案示例】苟子的这种“节其流”“开其源”而使“上下俱富”的思想是十分积极的。在文段中可以看出,荀子是把“富民”摆在了“富国”之前,因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只有把劳动者作为“财之本”,以民为本,民富才会有国富,最后达到“上下俱富”的政治理想。而要想让“民富”,关键是要彻底地解放生产力,鼓励生产。(4分)

【参考译文】百姓按照时令耕种,农业、手工业生产正常有秩序,是财物的源泉。按等级征收赋税、收粮食入库,是财物的水流。所以,英明的国君一定要小心保护生产的正常秩序,节制那个水流,开阔那个源泉,时时刻刻斟酌这件事,令源泉又深又广,使天下有积余,君主就不会忧虑不足了。像这样做上下都能富裕,百姓上交也没有地方收藏,这是最懂得国计民生的方法。

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

23.上述材料反映了墨子的思想。(1分)

2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墨子的观点的看法。(4分)

七、答案:23、兼爱(1分)

24.【答案示例】 墨子认为人和人不相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所以墨子一再强调要“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虽然自秦汉以来,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墨子的思想日渐从思想流变史上消失了,但其仍具有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4分)

【参考译文】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在郊野战斗;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国君与臣子不相爱,那么国君对臣子就不会仁慈,臣子对国君就不会忠诚;父亲与儿子不相爱,那么父亲对儿子就不会慈爱,儿子对父亲就不会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大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不相爱是不对的。

八、(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日:?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①彼桑土②,绸缪③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彻:取。②桑土:桑杜,桑根之皮。③绸缪:缠结。

23.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够、,就能使国家避免内忧外患。(2分)

24.孟子引用《太甲》里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是为了阐述什么道理?(3分)

八、答案:23.贵德尊士(或尊贤、使能)(2分)

24.【答案示例】孟子认为,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还有解决的余地。但是如果是由自己内在因素导致的问题,那么就没有解决的余地了。孟子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尊贤使能,奉行仁道,不要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享乐怠惰,否则等于自招灾祸,且无可挽回。告诫统治者要防患于未然。(3分)

【参考译文】孟子说:“施行仁政就会得到荣耀,不施行仁政就会遭受耻辱。现今人们虽然厌恶耻辱却又自处于不仁,这好比厌恶潮湿却又自处于低洼之地一样。如果真的厌恶耻辱,不如崇尚道德而尊重士人,使贤德的人处在合适的官位,让能干的人担任一定的官职。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修明政令刑法。(这样做)即使是大国,也必定会对此感到畏惧。《诗经》中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剥取桑树根上的皮,缠结好巢穴的口。现今这些树下的人,谁还敢欺侮我。’现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趁着这个时候,享乐怠惰,等于自招灾祸。祸或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诗经》中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自己寻求更多的福气。’《太甲》中说:‘上天降灾,尚且可以躲避,自己作孽,便无法逃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九、(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孟子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3.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1分)

24.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九、答案:23.仁爱(1分)

24.【答案示例】 (1)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2)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4分)

【参考译文】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

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齐宣王问日:?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日:?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

23.上述材料反映了孟子的(1分)

24.请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孟子的观点。(4分)

十、答案:23.仁政(为政)(1分)

24.【答案示例】 “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体现,“保民而王”是建立在施行仁政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王应将“保民”作为自己实现正道的途径,仁政是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保民”才能“王”,行王道,才能“莫之能御”。(4分)

【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如果不得不说,那么就说说使天下归服的王道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使天下归服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使天下归服,这是没有人可以阻挡的。”

十一、(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东郭子日:?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日:?何其下邪??日:?在梯稗。?日:?何其愈下邪??日:?在瓦甓。?日:?何其愈甚邪??日:?在屎溺。? (《庄子〃外篇〃知北游》)

23.上述材料反映了庄子(1分)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庄子的观点。(4分)

十一、答案:23、道无处不在(1分)

24.【答案示例】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即使是在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只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问,用心去想,就会发现道的存在。庄子的观点启示我们:发现真正的、至极的道理,既需要我们有辽阔浩瀚的眼界,也需要我们有眼前脚踏实地的实践。(4分)

【参考译文】东郭子问庄子:“所说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它无处不在。”东郭子说:“愿闻其详。”庄子说:“道在蝼蚁出没的地方。”东郭子说:“为什么在那样卑下的地方?”庄子又说:“在稻草中。”东郭子说:“为什么所在的地方更卑下了?”庄子说:“在瓦砾之间。”东郭子说:“为什么所在的地方越来越卑下了?”庄子说:“在粪坑里。”

十二、(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

23.文段中的“木强则折”与八字俗语“(1分)

24.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段中的观点的理解。(4分)

十二、2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分)

24.【答案示例】 老子认为柔弱胜于刚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刚硬的东西容易遭受摧残,是因为它显露突出,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人的才能过于外露,也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打击;而柔弱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4分)

【参考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所以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

被消灭,树木强大了就容易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十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求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 (《周书》)

23.请写出源自该文段的一个成语:。(1分)

24.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文段中“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理解。(4分)

十三、答案:23.无的放矢(1分)

24.【答案示例】君主要修身正己,为百姓做好表率。(1分)自己没有做好,就不能要求别人做得好。为人处世,要学会自我反省,匡正自身,提高自身修养,这样才能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3分)

【参考译文】大凡君主自身,都是百姓的表率,一国的目标。标杆不正,就不能强求它的影子笔直。目标不明确,就不能要求别人射中。现在君主如果不能很好地修养自身,而希望治理好百姓,就好像用弯曲的标杆硬要求得笔直的影子一样。君主如果不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却要求百姓修养德行,这就像没有目标却要求别人非射中不可。

十四、(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 -24题。(5分)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日:?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韩非子》)

23.韩非子运用类比的手法,用(1分)

24.你是怎样看待文段中的那位父亲的言行的?(4分)

十四、23.教子(1分)

24.【答案示例】 这位父亲唯利是图,不重视家庭教育,将女儿引向错误的道路;他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只关心自己的财富。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违背道义的行为。他的自作聪明,终会将他引向黑暗的深渊。(4分)

【参考译文】卫国的一个人的女儿出嫁时,他教导她说:“(到了婆家),一定要背地里积聚财物,给人做妻子而被休弃,是正常的事情;始终在婆家生活下去,是侥幸的事情。”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于是拼命积攒财物。她的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了娘家。这个女儿带回家来的财物比出嫁时带的嫁妆还要多一倍。这位女子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却因为他的财富增加了而自认为聪明。如今做官的人当中那种贪赃枉法聚敛钱财的,正是这样一类人啊。

孝道课程短信1
篇二: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广扬名章第十四

★讲述扬名的方法。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工作中将这种德行转移到领导身上,就是忠君。

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对待兄弟,懂得礼让,对长辈、领导就会尊重、顺从、随顺。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理:家务琐事,吃饭洗衣打扫卫生、柴米油盐酱醋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辙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弟子规 谨》 ★司马光年幼,父亲让其扫地,他不情愿,父亲教育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四种重要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家务琐事料理的好,就能形成良好的自理自立的做事能力,到了工作中就能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在企业中就有管理企业的能力。 ★古人常说:自古英雄出身低。 ★欲成大者,当为人役。 ★出尔反尔: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梁惠王下》

意思:给出去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功夫家中练,本事国中用。

★在家事亲孝、事兄悌、居家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在后世扬名。

★教育孩子的四个阶段:

1、(0-3岁)幼儿养性:孩子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为人父母,要注意身教。这个阶段孩子的听力特别好,应当让孩子多听智慧之音。

2、(4-13岁)童蒙养正:这时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好,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背诵大量的传统经典,培养孩子的正气、正知、正念、正见。要教导孩子习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3、(14-18岁)少年养志:多读古代圣贤伟人的传记、励志书籍,培养孩子高远的志向。

4、(18岁以后)成年养德:循天道、重修身、行爱敬、去傲慢、守礼法、尚勤俭。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编纂——

1、经:大根大本、经典。

2、史:学习历史,去检验经典的正确性,从而总结经验,得到教训。 ★以古(史)为镜,可以见兴替。

——唐太宗

★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北地中海的古希腊文明、印度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只有华夏文明独步世界,流传至今,原因:

1)我们有许多具有极高史德的史官,有完好的历史记录和传承。

2)文言文:言简意赅,不为时间所磨灭,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3)古圣先贤,依天道行事,为后积累大量的阴德。

★中国不会灭亡的原因:几千年来祖先们积功累德,行善布施。

3、子:诸子百家,讲的是方法、技术。但是方法和技巧必须有智慧作为前提。

4、集:诗词歌赋,小说散文

谏诤章第十五

★谏诤:劝谏、劝阻。

★父母、领导犯了错,我们应该如何劝谏。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孩子、员工一味地听从父母亲、领导的话,这就是孝吗?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这是什么话啊!表示不赞同。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天子、诸侯、大夫(即领导)身边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大臣(员工)敢于劝谏,哪怕做的事情不符合圣贤之道,但是都不会失去基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令名:美好的名声。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与父母相处,看到父母有不对的行为,要敢于劝谏,并且讲究方法,对错与否要以圣贤的标准来衡量。目的:不能陷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弟子规 入则孝》 ★小受大走,为孝。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义:圣贤之道。

★遇到父母、领导的行为不符合圣贤之道的,一定要劝谏。一味地听从父母、领导的话(无论对错),那又怎么能称为孝呢。

感应章第十六

★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感应:人所有的行为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都会带来相应的感应。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古时候,父亲代表天。

★过去贤明的君主,因为懂得对待父亲的方式,所以懂得如何对待天。

事母孝,故事地察;

★母亲代表大地。

★懂得对待母亲的方式,所以懂得如何对待大地。

长幼顺,故上下治。

★有了长幼关系,上下的关系就能够协调、治理。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如果我们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就对未来有极大的预见能力,如同神明在护佑一般。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

★哪怕是天子,一定有比天子更尊贵的人,一定也有父亲。

必有先也,言有兄也。

★一定有比天子更早出生的人,一定也有兄长。

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祭祀的目的就是不忘亲,缅怀祖先的恩德,忆念祖先的教育。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修正自己的行为,谨慎地做事,不要让祖先蒙羞。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能够上敬天,下敬地,中敬父母兄弟,自然界都会有反应和显现。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悌做到了极致,顺应天地的规律时,影响力就可以流布四海,无论到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都会通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横四海。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用孝来治理天下,东南西北,所有的人想到你,没有不服气、不敬畏、不爱戴的。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来上孝道,因为孝道课程可以让你们的爱插上翅膀。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来上孝道,因为孝道课程可以化解你们的所有恩怨。 事君章第十七

★如何“中于事君”,该如何做。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

★孝子事君应有的行为:

1)进思尽忠,在工作中对领导爱敬,对工作尽职尽责。

★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而做,是为自己的未来建造一所房子。

2)退思补过,下班检点自己的过错,思考自己的工作缺陷,修正错误的行为,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世界上的东西我们看得越清楚,达到几率就越大。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将顺其美,领导做的符合圣贤之道的决策时,要积极帮助领导达成目标。

4)匡救其恶,领导做的不符合圣贤之道、错误的行为时,要及时劝谏、补救。

故上下能相亲也。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心中装着对领导的感恩、爱敬之情,不忘怀。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丧亲章第十八

★作为孝子,如何料理父母亲的后事,丧亲的具体行为。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

★伤心时候的六种状态:

哭不偯,哭到声嘶力竭;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礼无容,顾不上礼节;

言不文,说话语无伦次;

服美不安,穿华美的衣服心里不安;

闻乐不乐,听到好听的音乐也不会高兴;

食旨不甘,吃再好吃的东西也没有味道。

此哀戚之情也。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三天之内吃不下饭)三天之后一定要吃饭,教导人民不要因为逝去的亲人而伤害活着的人。

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不能影响生命的根本,动摇身体的元气。

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任何事情都有尺度,为父母守孝不超过三年。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

★棺:棺材的里层;椁:棺材的外层。

★簠簋:装祭品的容器。

★祭祀不用血肉腥荤,应当供养鲜花果品。有条件的写一篇祭文。

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追逝
篇三: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序言

悠悠人生路,慢慢品香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青幽徐冀荆,扬兖yan豫雍: 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五湖:我国的几个大湖,说法不一, 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洪泽湖。 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 , 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 (彭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 但根据《史记河渠书集解》 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 ★饶州鄱湖,岳州青草,润州丹阳,鄂州洞庭,苏州太湖,此为天下五湖。 青草湖现已和洞庭湖连成一体,而润州丹阳湖则已经逐渐瘀塞。 ■现在有“世界五大洲”(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意思。

■四海:《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横四海。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溥,普遍。 四海,即东海,西海【现今的黄海】,南海,北海【现今的渤海】。) 而由于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环海,之后四海就被泛指全国各地。 ■现在也指世界四大海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人生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有些路,躲避不开,就义无反顾。没有阳光,学会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学会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心境,才能拥有快乐心情。

阅尽人生百态,还是诚实最好;阅尽生活坎坷,还是真诚最美。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于其中,或是善良诚实,或是奸诈虚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态;生活就似一部书,于其间,或是真诚相待,或是虚情假意,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录。经年的风雨,流年的漂泊,即使很苦、很累,但我们依然坚信,诚实最美。

忍耐是一生的修行。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美妙的;不论是逆境,顺境都要忍,肚量能容事,善意会化解,就会雨过天晴。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忍耐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夫孝,置之而色乎天地。

每个人都有一个福袋,你往里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你对它做什么表情,它就会回报你什么表情。看人如看己,责人先问心。他人是己心的一面镜子,世人是自己的一个比照。 生命是一场匆匆,人生不过是一场轮回。钱没了,痛苦;爱没了,伤心;名没了,遗憾;利没了,怨恨。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得而喜,为失而悲。细数人生几十载,匆匆忙忙。人的一生,莫过于一攥一撒之间。

生命莫过于一场路过。看淡得失,来了热情拥抱,好好珍惜;走了不去遗憾,好好祝福。人的一生,什么都不属于你的,你不过是使用者而已。如果想开、看开、放开,还会痛苦吗?

皇帝卧室为何不超过10平方米?

古代的风水理论有这样一句话:“屋大人少,是凶屋。”这是为什么呢?买大屋,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围绕着这个问题,产生出多少悲欢离合的事情。但为什么房子太大反而不好呢?

受空调理论启发其实我们细想一想,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在一个10平方米房子里,安上一台一匹的空调机,开动它,半个小时后房间就凉快下来了,空调也可以停止制冷一段时间。因为空间小能量很快就饱和了。也就是说空间越小,需要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1630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