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实用内容 时间:2020-07-28

【www.myl5520.com--实用内容】

《三都赋》札记
篇一: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三都赋》札记

左思的《三都赋》初看似乎是三篇内容相似、结构相近的雍容榆扬、润色鸿业的京都大赋。但是细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三篇看似相似的京都大赋之间实际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确切地说,这种区别体现在赋的内容上。

从赋的内容的角度而言,《吴都赋》和《蜀都赋》几乎是一样的。二者都以极尽铺张扬厉之势描写了吴蜀两地的水陆物产之富庶、珍宝卉木之奇丽以及都邑之繁华、宴饮畋猎舟游出巡场面之阔大。但是《魏都赋》的内容重点却与《吴都赋》、《蜀都赋》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在《魏都赋》中,水陆物产并非赋的内容重点,左思只用很短的篇幅简略地叙述了魏都的山川物产。但是在《吴都赋》、《蜀都赋》中,这部分内容却是赋的重点内容之一,左思不惜在此花费大量笔墨。例如在《蜀都赋》中,作者分别描述蜀都的不同地区的地理形势和地区物产,详尽到有“于前”(蜀南)、“于后”(蜀北)、“于东”(蜀东)、“于西”(蜀西)之分。而在《吴都赋》中,作者在描述吴都的物产时,虽然没有按地区进行分述,但是却有“鳞甲”、“瑰异”、“卉木”、“鸟兽”之分。而《魏都赋》的内容重点是“以武戡乱”、“觐享之仪”、“禅受之事”、“建国法度”、“典训模则”。

姚范《援鹑堂笔记》卷三十七指出:

《蜀都》以前后东西及封域城市为经,而以物产地毛纬其中。末乃及宴游禽渔之乐。《吴都》首言山川之所函育,次及草木竹实、禽兽瑰异之属,而后侈其都邑、宫馆人物,后亦夸饰禽鱼乐游之盛,末略及往古风气为收场。《魏都》先言地望宫阙,以及 寺署商贾,而后言其武以戡乱,以至太平觐享之仪、禅受之事,以建国法度考室举厝括之,后略及山川物产前修以终之,大义归于典训,事 出于模则,以张拓宇中复之规。三篇布置各殊,所以避复也。

但是,内容重点不同的原因绝不仅仅是“所以避复”如此简单,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左思作《三都赋》的目的和动机。内容上的不同侧重反映的是左思对三都的不同态度。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十一“三江扬都”条云:

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

此言信矣。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同为“三都”,《蜀都赋》和《吴都赋》在内容上如此相近,但是却与《魏都赋》有着巨大的差异。左思这种“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的心理在《三都赋》文中也有具体的表露。例如在《蜀都赋》和《吴都赋》中,左思分别假托“西蜀公子”和“东吴王孙”夸赞蜀吴二都优越的地势条件,“缘以剑阁,阻以石门”、“莫测其深,莫究其广”。而在《魏都赋》开篇,左思则借“魏国先生”之口对于蜀都和吴都引以为傲的地理环境不以为然,“剑阁虽 ,凭之者蹶,非所以根深固蒂也。洞庭虽深,负之者北,非所以爱人治国也。”和蜀吴二都相比,魏都具备的是政治上的优势。这是本质上的差别。而且左思还把这种政治优势归为道德优势,“长世字氓者,以道德为蕃,不以袭险为屏也。而子大夫之贤者,尚弗曾庶翼等威,附丽皇极,思禀正朔,乐率贡职,而徒务于诡随匪人,宴安于绝域。荣其文身,骄其险棘。缪默语之常伦,牵胶言而逾侈。饰华离以矜然,假倔强而攘臂。非醇粹之方壮,谋舛驳于王义。”

雍容榆扬、润色鸿业的京都大赋多出现于国势强盛海宇又安之时,《三都赋》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三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那时正是西晋最强盛的时期——晋武帝灭吴而统一中原的大业就是在太康元年即公元二百八十年完成的。这一历史盛况需要在文学上得到反映,这是《三都赋》的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三都赋》的创作中存在政治上的大背景,而三篇赋中的内容之间的差异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中文系03级1班

陈瑶

B03011103

神韵诗史课后习题答案2015
篇二: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神韵诗史课后习题

0.1古代诗歌截止到(辛亥革命)。

0.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0.3辛弃疾以(气)形词。

0.4简要说明中国的诗歌研究传统包括(古代传统)、五四传统和前苏联文学理论传统。 0.5(绘画艺术)对“神韵”概念的使用早于诗歌理论。

0.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作者是(曹操)。

0.7“诗之筋骨,犹木之根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出自明代的(胡应麟)的《诗薮》。 0.8(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道家哲学。

0.9狭义的神韵理解以(王士祯)为代表。

0.10“神韵”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1.1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擅长文学,后世称其为“三曹”。

1.2建安七子又号邺中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瑀、应玚、刘祯。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1.4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

1.5正始清远派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是玄学兼诗人。

1.6“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语出(嵇康)。

1.7清远派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超越现实)。

1.8清远派的诞生于(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1.9《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阮籍)。

1.10《与山居源绝交书》的作者是(嵇康)。

2.1(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以致洛阳纸贵。

2.2“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出自左思的(《招隐》)诗。

2.3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沉浮。(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2.4兰亭集团是一个(贵族)集团。

2.5(郭璞)通阴阳之术,好道家之言,作游仙组诗十余首,借以抒发内心的不平和愤慨,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2.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2.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2.8(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9到了(陶渊明),田园诗才算成熟。

2.10(陶渊明)是晋宋之际第一个成熟的神韵诗人,是文人田园诗的开创人,也是清远派的集大成者。

3.1南朝是神韵诗全面成熟的时期,其标志就是(山水诗)取代玄言诗成为诗坛主体。

3.2“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

3.3池塘生春草,(田园变鸣禽)。

3.4“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出自(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5南朝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体诗,要求作诗要遵循四声八病,这种新体诗被称为(永明体)。

4.1唐初最早开始变革诗风的是(初唐四杰)。

4.2陈子昂在著名篇章(《修竹篇序》)中提出了风骨与兴寄的概念。

4.3(谢眺)之后,南朝清远派走向衰落。

4.4盛唐时期国力强盛,诗歌创作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诗歌风貌被后人称为(“盛唐气象”)。

4.5(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诗歌需要风骨、声律、兴象三者。

4.6(盛唐)时期,神韵风格出现了向其他诗体渗透的现象。

4.7王维山水诗最有特色的贡献在于(禅意)的创造。

4.8(沈佺期)和(宋之问)最终定格了律诗的形式。

4.9神韵诗的高峰期在(盛唐)时期。

4.10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5.1唐代宗(大历)时期,作为创作转变的过渡,出现了一种新的神韵诗体,它既是盛唐神韵诗的继承,又是对它的改造和嬗变,艺术上既有退步,同时也有创新,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体式。

5.2(晚唐)是神韵诗风的衰颓和变异时期,其中有一些创作特点影响了宋代的诗风。

5.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杜甫)的《旅夜书怀》。

5.4(安史之乱)是唐代政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气转变的契机。

5.5盛唐时期,风骨与(神韵)是一对相互补充而存在的诗歌要素。它们在对待现实的审美态度上是不同的,但它们也有着相同的基础,那就是自觉、独立的个体意识。

5.6杜甫诗歌最大的特点并不是叙事,也不是对现实的全面反映,而是弥漫在作品中的(忧患)情结。

5.7大历时期,伴随“安史之乱”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重大打击,创作出现了一个突出现象,就是(风骨)的消退,出现了神韵独擅的局面。

5.8(韦应物)虽然处于大历、贞元时期,其诗歌创作却未染大历诗人的衰飒、巧丽之风,在作品的深度和旷逸方面与盛唐作家相埒,所以王渔洋定其为盛唐的殿军。

5.9(柳宗元)在文学上也是一个主张入世、主张干预生活的改革派,他与韩愈一起领导了反对当时骈俪之文、倡导自由散文的古文运动。

5.10(李商隐)的许多恋情诗写得执著,深沉,带有深刻的悲剧感,是杜甫忧患情结的一种转移,显示了诗歌审美关注点的转移,跟南朝宫体不同,其余的作家则多追求感官刺激,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颓废情绪,为晚唐五代词的兴盛开辟了道路。

6.1(神韵说)作为古典主义的诗学理论,实际上继承了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悠久的传统。

6.2神韵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朝)。

6.3“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出自(钟嵘《诗品》)。

6.4(滋味说)是钟嵘在其《诗品》中提出的,他认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6.5司空图不仅是一位神韵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神韵理论家,他的诗歌批评最典型地体现了唐人论诗感性化的特征,提出了(诗境说)。

6.6“他日差池春燕影,至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出自(王士祯)的《秋柳四章》。

6.7神韵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在(明清)。

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6.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

6.9(神韵)和(风骨)共同构成了中国诗学的二元体系。

6.10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大支,在创作题材上倡导山水自然,在艺术风格上又偏向于清简淡雅,使得他推崇的诗歌具有了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

语文知识1
篇三: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1、“鸿鹄传书”一词,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

A、苏武牧羊 B、文姬归汉 C、楚汉相争 D、岳飞抗金

2、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谁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D、苏轼

3、成语“半斤八两”中的“斤”和“两”是古代重量单位,其中一斤合现在的多少两?

A、六两 B、八两 C、十两 D、十六两

4、典故“名落孙山”的“孙山”指的是谁?

A、中榜人的名字 B、落榜人的名字 C、大山的名字 D、主考官的名字

5、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下列哪座城市?

A、山东济南 B、山东曲阜 C、山东泰安 D、江苏徐州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指的是什么?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D、消逝的友情

7、下列哪一历史人物与“指鹿为马”这一典故有关?

A、韩信 B、项羽 C、赵高 D、刘邦

8、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中“黄”指的是什么?

A、黄河 B、黄土 C、黄山 D、黄帝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诗的作者是谁?

A、杜牧 B、李商隐 C、李清照 D、王安石

10、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哪一项?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 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 D、隶书、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

11、《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1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谁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D、李商隐

13、下列地支与其生肖配对正确的是哪一项?

A、子——兔 B、巳——蛇 C、酉——猴 D、申——鸡

14、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系取自我国古代一位词人的词作。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A、辛弃疾 B、李煜 C、宴殊 D、李清照

15、“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D、学者

16、“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A、钟嵘对陶渊明 B、苏轼对王维 C、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17、成语“差强人意”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A、差的让人不能接受 B、勉勉强强还说得过去 C、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18、成语“趋之若鹜”中的“鹜”是指哪一种动物?

A、马 B、乌鸦 C、野鸭 D、老鹰

19、“满江红”被用作词牌名,它在自然界中是什么东西?

A、水生蕨类植物 B、浮游动物 C、乔木 D、菌类植物

2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色?

A、春色 B、梨花 C、雪景 D、雨景

2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出自谁之口?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A、荀子 B、老子 C、孙子 D、孟子

22、下列哪一部典籍不属于“四书五经”?

A、《中庸》 B、《尚书》 C、《春秋》 D、《左传》

23、“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那两位诗人的自况?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24、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下列哪一部?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D、艾青的《大堰河》

2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

A、知天命 B、耳顺 C、不惑 D、耄耋

26、与下列成语相关的人物配对错误的是哪一项?

A、举案齐眉——孟光 B、囊萤映雪——孙敬

C、击楫中流——祖逖 D、枕戈待旦——刘琨

27、“黔驴技穷”这一寓言故事的作者是谁?

A、庄子 B、柳宗元 C、韩愈 D、荀子

28、“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这幅对联描写的历史人物是谁?

A、岳飞 B、辛弃疾 C、范仲淹 D、陆游

29、下列作者与作品配对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契诃夫——《套中人》 B、卡夫卡——《变形记》

C、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 D、莫泊桑——《死亡与罗盘》

30、“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D、华山

31、李白诗作《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是现在的哪里?

A、广州 B、扬州 C、福州 D、南京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32、唐人诗句“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作者和句中人物分别是谁?

A、白居易、杨贵妃 B、李商隐、武则天 C、李贺、嫦娥 D、杜甫、王昭君

33、鲁迅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哪一部?

A、《阿Q正传》 B、《狂人日记》 C、《孔乙己》 D、《药》

3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中的“杜郎”是指谁?

A、杜甫 B、杜牧 C、杜荀鹤 D、李白

35、“落花流水”一词的本意是形容什么季节的景象?

A、深秋 B、寒冬 C、残春 D、盛夏

36、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下列哪一部?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尔雅》 D、《新华字典》

37、“五四”初期的白话文中,男人、女人、物品都称“他”,后来谁创造了“她”和“它”?

A、鲁迅 B、钱玄同 C、刘半农 D、郁达夫

3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 )”。

A、山 B、土 C、静 D、海

39、“丑小鸭”这个形象来自于下列哪部童话集?

A、格林童话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话 D、郑渊洁童话

40、在“网开一面”的典故中,“网”是用来做什么的?

A、捕鸟 B、捕鱼 C、捕兽 D、捕虫

4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句语出自谁?

A、托尔斯泰 B、培根 C、高尔基 D、莎士比亚

42、下面哪一句作为“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对句最好?

A、柳树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4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什么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D、梅花

4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句诗的作者是谁?

A、李白 B、龚自珍 C、关汉卿 D、歌德

45、曾使“洛阳纸贵”的是下列哪一部作品?

A、司马相如《子虚赋》 B、曹植《洛神赋》

C、左思《三都赋》 D、张衡《归田赋》

4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句语出自谁?

A、魏征 B、陆游 C、顾炎武 D、魏源

47、欧洲文学史上有一个人物叫于连,请问他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A、《雾都孤儿》 B、《悲惨世界》 C、《红与黑》 D、《百年孤独》

48、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是谁?

A、达芬奇 B、但丁 C、歌德 D、莎士比亚

49、张君瑞和崔莺莺是下列哪部戏曲中的主要人物?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红楼梦》 D、《窦娥冤》

50、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分别是:波兰哥白尼、意大利但丁、英国( )和中国( )。

A、雪莱 鲁迅 B 、雪莱 屈原

C、 莎士比亚 鲁迅 D 、莎士比亚 屈原

51、“投笔从戎”的故事发生在谁的身上?

A、秋瑾 B、陆游 C、班超 D、项羽

52、古代的“会稽”在今天什么省?

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
篇四:三都赋白话文百度百科

左思《三都赋》邺都的选择与描写

作者:王德华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 左思《三都赋》选择邺都而不是洛阳作为描写对象,有对曹魏尤其是对魏武帝曹操武功文治历史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三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很好地表达了“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的宗旨,阐明了晋承魏统的政治伦理观。《三都赋》产生“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是西晋主流意识形态对晋承魏统政治伦理认同的一种表现,也是三国以迄西晋魏、蜀、吴三国争统的历史与政治背景的反映。

[关键词] 左思; 《三都赋》; 邺都; 正统观; 文化地理观; 三国争统; 晋承魏统 左思以“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的诗赋创作,在西晋文坛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三都赋》留下“洛阳纸贵”的佳话。因曹魏、西晋皆建都洛阳,很易造成三都之“魏都”以描写都城洛阳为主的误会。但正是这一易于产生误会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左思《三都赋》为何不以洛阳为主,而选择了作为陪都的邺都?又为何造成写邺都而“洛阳”为之纸贵的轰动效应?皇甫谧《三都赋序》言左思创作《三都赋》的目的是“正之以魏都,折之以王道”,由此可见,左思选择与描写的邺都承载着重要的政治与文化内涵。本文拟从晋承魏统的正统观、文化地理观、征实的创作倾向,探究《魏都赋》对邺都的选择与描写,并对“洛阳纸贵”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左思《三都赋》晋承魏统的正统观与邺都的选择

晋承魏统的正统观涉及左思创作《三都赋》主旨及目的。关于这一点,前人已有指出.《文选·三都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曰:“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文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

本文所引左思《三都赋》和《三都赋序》及刘逵、张载、李善注皆出自《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下文不一一注明。按,《三都赋序》李善注曰:“《三都赋》成,张载为注《魏都》,刘逵为注《吴》、《蜀》。自是之后,渐行于俗也。”《文选》李善注本《魏都赋》未署名注者,据此,《魏都赋》注者应为张载。

[1]74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言:“左思于西晋初吴、蜀始平之后,作《三都赋》,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2] 卷五一,378“是非”是什么?“众惑”又表现在哪里?臧荣绪及李善均未说明,王鸣盛显受启发,明言“抑吴都、蜀都而申魏都,以晋承魏统耳”,看来在或“抑”或“申”魏、蜀、吴三都问题上是有争论的,而左思作《三都赋》的目的是“申”三国时的“魏都”并借此表现“晋承魏统”,有明显的现实用意。

就《三都赋》文本本身来看,王鸣盛的观点是成立的。《蜀都赋》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两处笔墨值得注意:一是开篇在夸耀蜀都之前,西蜀公子所言“盖闻天以日月为纲,地以四海为纪。九土星分,万国错跱。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天文地理,九州各有其域,万国杂列其中。曹魏之前,周汉都城皆在河洛,即“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西蜀公子在具体夸耀“蜀都之事”前言及此事,有为蜀都争“帝皇之宅”与“王者之里”的用意。二是赋文结尾在述及蜀地人杰地灵、公孙述与刘备称帝自王后言:“由此言之,天下孰尚?”最后总括一句:“故虽兼诸夏之富有,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因此赋是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的对话,故此处的“兼诸夏之富有”系指东吴,东吴既然兼有,暗指西蜀之缺失。那么,东吴所兼何指呢?诸夏指中原,“富有”语出《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唐孔颖达曰:“以广大悉备,万事富有,所以谓之大业。”[3]78《文选集注》引《抄》曰:“言虽有中国富多所有,亦不如我蜀之无赀量也。”[4]79把“富有”理解为物质上的,恐失之于偏。从《吴都赋》来看,吴之于蜀,相对而言,其历史文化悠久,有周太伯、延陵季子之余风,此“富有”更多指向文化传承上的“富有”。但在西蜀公子看来,在两汉之际与汉末三国时代,蜀地成就了公孙述与刘备的帝王之业,特别是刘备,作为汉室刘氏之后,西蜀公子称其为“刘宗”,有延续汉室帝脉的意味,故云吴“虽兼诸夏之富有,犹未若兹都之无量也”,即蜀都的地位无可限量。

继《蜀都赋》后的《吴都赋》,东吴王孙批驳西蜀公子之言,一方面追溯历史,以吴为舜及秦皇汉武游历之地,而蜀没有王者遗迹可观;另一方面,蜀地虽有山川之阻,但从“公孙国之而破,诸葛家之而灭”来看,蜀地实乃“丧乱之丘墟,颠覆之轨辙”。这为东吴王孙的夸吴提供了前提。与西蜀公子一样,东吴王孙也落入夸耀东吴“巨丽”的套路,只不过在此之前,东吴王孙首先祭起了周太伯与延陵季子的高节克让的大旗,这是蜀地所不具备的文化遗产。而周太伯与延陵季子的谦让之风以及吴王阖闾与吴王夫差的霸业,更足以说明东吴悠久的文化历史与王者风范。这样的条件即使与中原相比,物质上也令中原贵其宝丽;人文与文化上,舜禹南巡没齿忘归,说明东吴奇丽的山川对舜禹这样的圣人的吸引力。由此亦可见西蜀与东吴的巨大差异,正如萤火之光与太阳无法相提并论。

上文言及,西蜀公子曾说蜀地山川险阻,“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下辇而自王”,称刘备为“刘宗”,显然有视西蜀为汉室血脉的用意。而东吴王孙虽未明显作出批驳,但从他言“公孙国之而破,诸葛家之而灭”来看,将“刘宗”改为“诸葛”,很显然并不承认西蜀公子“血脉”正统的观点。《魏都赋》中也出现“刘宗”一词,即魏国先生所说的“刘宗委驭,巽其神器”,而此“刘宗”是指汉献帝而非刘备,因而,魏国先生也不把刘备当作汉室的正统血脉。如果我们将西蜀公子的观点概括为“汉蜀血脉正统论”的话,那么,对东吴王孙的言论我们可以用“周吴文化正统论”代之。而“周吴文化正统论”不仅仅是一种遥远的文化传承,而且从东吴王孙强调的周太伯与延陵季子之谦让之风来看,对曹魏假禅让之名簒夺神器的做法无疑也是一种嘲讽。

不论是西蜀的血脉正统观还是东吴的文化正统观,两者都与周汉政治和文化相连。曹魏在这两方面不能求得理论支持,唯有以禅让即天命的方式,突出曹魏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曹魏政权的真正建立虽始于曹丕,但从禅让的角度论曹魏的正统,为了突出曹魏应天承命所具备的政治实绩,就不得不从曹操封魏王、开基业写起。具体到都城,曹操在封地魏国建立的邺都无疑比洛阳承载着更多的政治业绩与文化内涵。因而,贯穿《魏都赋》的一个核心就是突出曹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1577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