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实用内容 时间:2020-01-09

【www.myl5520.com--实用内容】

中医治未病资料
篇一: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附件10:

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

预防保健试点项目工作任务方案

为探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和区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方法、途径、机制和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预防保健试点工作。

一、项目目标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探索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在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步提高过程中,设计中医药服务项目和内容并逐步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优势和作用。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工作,通过项目建设,完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治未病”服务收费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等相关管理政策,积极为居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二、项目范围及内容

(一)项目范围

在中西部地区遴选130个县(市、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见附表1)。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2个地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工作(见附表2)。

(二)项目内容

1.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地区5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主要用于:

(1)开展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每类人群至少完成1000人,每人补助20元,5*1000*20=10万元;

(2)开展中医健康教育,补助5万元;

(3)开展提供中医药服务项目人员的培训,每类人群至少培训20人次,每人次15天,每天补助80元,5*20*15*80=12万元;

(4)对本地区中医药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与评价,补助5万元;

(5)为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必要的舌诊、脉诊、中医体质辨识等四诊设备(可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公布中医诊疗设备评估选型推荐品目(2011版第一批)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2‟2号)),补助18万元。

2.中央财政按每个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地区2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主要用于:

(1)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

为区域内中医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完善相关仪器设备的配备,建立独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合理设置服务区域,规范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满足区域内居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2)加快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采用多种形式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人员开展以中医预防保

健服务的相关技术和服务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作,帮助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员掌握精通中医预防保健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咨询和指导、健康干预等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掌握一些技术比较成熟、中医特色优势突出、应用比较广泛的常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和方法,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3)完善“治未病”服务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等相关管理政策 支持项目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与物价、医保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收费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制定等政策试点和相关探索工作,争取尽早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补偿机制,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政策保障措施。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实施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定试点工作总体规划,制定试点地区申报条件,确定试点地区名单,并对试点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效果评估。

2.各项目省(区、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工作,并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

(二)资金安排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经费6500万元,用于试点地区开展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对中医药服务项目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财政部门要联合制定补助经费管理办法。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需要,2012年安排项目经费1040万元支持52个地区提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每个地区投入20万元,重点用于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中医预防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治未病”服务收费项目设立及收费标准等相关管理政策等给予补助。

(三)招标采购

各项目单位应根据项目补助的设备种类,合理制定采购品目、规格和数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成招标采购工作,并将采购结果报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四、项目执行时间

设备招标、采购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2012年10月底前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验,并投入正常运行、使用。2012年底完成项目工作任务,项目经费预算全部执行到位。具体工作任务详见《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和预防保健试点工作任务表》(财社„2012‟13号)。

五、项目监督与管理

(一)各项目省(区、市)要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项目省(区、市)要研究制定项目执行考核办法,引进绩效考核机制,经费补助要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二)各项目省(区、市)要切实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三)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将项目总结评估报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

(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将按有关规定,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将各地项目执行的实际效果作为安排下年度相关项目资金的依据。

《中医治未病》
篇二: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如何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运用于健康管理

杨小仙

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院运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据有关专家介绍,健康管理经历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证明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降低发病的机率。而“健康管理”严格意义上来说,即对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危害程度因素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价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健康。所以我们缺少一个防范于未然的健康管理体系,即能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和解决。那么“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何联系呢?让我们来探索这其中的奥妙和联系吧! 预防与治病,是中医医学体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临床医学上建立了特有的临床诊疗体系,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积累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拥有独特的理念。中医学既重视患病后

的治疗,更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所谓“不治己病,治未病”。这种思想的重要理论为人类的保健发挥巨大的作用。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中很早就认识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也就是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发之前,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提高人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性的适应自然,改造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持机体健康。从预防角度而言首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其次则是增强体质,顾正义,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因此未病先防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二是主意防止病邪的侵害。

“既病防变”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的方向转化。疾病的发展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与周围环境、调养、护理有关。唯有吧治疗、调养、护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既病防病。对于某些疾病只有早期诊断才能使患者尽快求医进而使医者做出诊断了解病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变。因此既病防变包括两方面,一是早期诊断,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二是控制病变,根据病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引起疾病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

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而引起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病史。“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BNI、腰围、血压、血糖、运动水平等;这些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而转变。通过有效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额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从而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个人的管理方案,分析个人的健康情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的反应采取干预,制定保健计划最大限度获取健康。

首先,是健康分析,课通过分析系统根据个人的数据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 其次,建立健康档案,档案记载家族情况、健康习惯、既往身体状况、生活情况;这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过程,为每个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

最后,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空间,这样可以在互联网贮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随时随地的了解个人情况,方便就医治疗。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参考文献:(1)李瀚洋 等/编著 《健康管理》(第一版)。三河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2)张家锡 主编 王承平 马维骐 《中医学基础》(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

(3)孙涛 主编《中医治未病》(第一版)。中国中医出版社,2010年;

(4) 何爱咏 赵水平 主编《医学专业论文导写》(第一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
篇三: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预防医学与中医治未病 摘要: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这与中医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密切相关,学好预防医学对于学习熟悉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具有重大帮助。

关键词:预防医学 中医 治未病

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预防医学的特点包括: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重点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研究重点是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虽其距今时代久远,但其对后世影响深远、含义深刻、意义重大。下面试就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作一初探。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这一理论一直指导着后学,如唐代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含着先哲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科学观点。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注重保养身体,顾护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时刻做好各种疾病的宣教,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各种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养生保健,才能预防疾病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才是“圣人”和“上工”。未病先防,治在病先,这就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所在,是中医对预防为主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注重及时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处理,同时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发展。如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所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他举例告诉我们只知道治疗发生病变脏腑之病,是治已病,是普通医生(中工)所为;如果知道一个脏腑病变发

生时,要及时想到这个脏腑的病变可能要影响到其他脏腑,引起其他脏腑同时发病;所以,必须注意充实固摄尚未发生病变脏腑的经气,防止其传变与发展,这才是治未病,才是高明医生(上工)所为。正如清代叶天士所说:“先安未受邪之地”。汉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预防的重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西汉司马迁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发出感叹:“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也,则病可已,身可后也。”指出扁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见微知著,预知先防。《淮南子》中对蚊、蝇与疟、霍乱、痢等的关系已有较多记述,对预防这些传染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汉书·平帝纪》记载了在公元2年,因蝗灾而“民疾疫”,当时已采用了具有预防作用的隔离措施。东汉医家张仲景把《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首先应用于临床,在《金匮要略》开篇即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种对“已病防变”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预防学的内涵。华佗则强调健身防病,认为人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并创制了“五禽戏”,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90岁还“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述了用狂犬脑敷于犬啮伤口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并提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即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财华,损滋味,除佞妄,去沮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南朝陶弘景提出了一整套“叩齿、咽津、熨目、捏耳、摩面”的自我保健预防措施,简便易行,操之有效。

“治未病”体现了《内经》的治病观,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治疗的思想,以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内促进机体抗病能力,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把握生命,注重养生,未病先防,防病在先,既病防变,截断扭转,有病早治,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指南,她是中医精华之内涵,祖国医学之瑰宝。“治未病”的科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古代、近代,而且影响着现代,中医在修性养生、防病治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等,并调整心神情绪与身体相适应,以达到天人合一,形神统一,阴阳平衡,健康长寿之目的。

学好预防医学对于中医学意义重大。 做到预防医学与当代中医的与时俱进,是每个医学爱好者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中医预防学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理论与方法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出了三级预防法,即“治未病”的一级预防、“救其萌芽”的二级预防、“肝病实脾”的三级预防,初步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预防医学体系。“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在 “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真正把预防为主的思想推进到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茅箭区五堰街办老虎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治未病”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11)》制定本方案。

一、 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五禽戏、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 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中心,基本结构为:“治未病”中心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传统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分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分检部分,医技科室分检部分;体质辨识由中心中医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传统疗法中心以针灸康复科为龙头,全中心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中心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11种。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

健全、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全程跟踪,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三、 组织机构及职责

1. 中医“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易勇

副组长:刘青云 柯有发

成员:王 涛 陈琴琴 汪宗林 汪玉荣

韩吉昌 刘 萍

中心临床各科室人员

2. 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易勇

副组长:刘青云 柯有发

成员:王 涛 陈琴琴 汪宗林

3.制定“治未病“工作制度及职责

四、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微观信息并将信息录入“私人健康状态信息库”进行存储。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3.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健康指导计划进行调理、调养、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为个体服务对象提供就医咨询,协助联系、沟通各方面关系,实施必要的防病治病措施。中医治未病基线调查。

5.为个人体健康服务对象出具体检报告,体质辨识报告,疾病风险评估报告,生存质量评估报告,心理指数评估报告等信息。提供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性病防治调摄方案等。

6.利用书刊、音像、演讲、教学、培训等形式宣传中医防病保健养生知识。提供健康保障计划、易发疾病综合保障计划、特殊群体易发疾病保健计划等。

7.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龄人群、已病人群、康复人群进行分类,实施健康评估,建立知己健康档案。

8.将个体健康服务对象纳入“治未病”管理体系,配合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全程跟踪、循环服务。

五、开展业务项目

“治未病”工作开展医学体检、体质辨识及中医诊疗项目11项。其中中医诊疗项目有以下几项

电针疗法 艾灸疗法 放血疗法 推拿疗法 按摩疗法

刮痧疗法 拔罐疗法 刮痧疗法 中医药 穴位帖敷疗法 雾化吸入疗法 小儿推拿疗法

六、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2013年2月—3月)

(1)宣传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2)宣传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知识。

(3)制作宣传版面。

(4)医院网站设立健康教育栏目。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9月)

按照“治未病”的工作要求实施各项工作,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工作人员职责、各项制度;加强人员配置、人员培训;设施设备配备。

3.效果评价阶段(2013年10月—11月)

“治未病”专业技术指导小组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治未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

七、组织管理

1.“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及业务技术指导小组对“治未病”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2.围绕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传播健康文化,提出政策建议。

3.加强督促检查,建立日常检查机制,制定相应检查办法,促进“治未病”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4.定期对“治未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保障“治未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0044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