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实用内容 时间:2020-01-06

【www.myl5520.com--实用内容】

课程改革与建设
篇一: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课 程 改 革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综述

1.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①《纳税实务》课程内容安排欠合理,按照原来讲授顺序或目前市面上出版的教材,通常都是第二章讲授增值税核算,第三章讲授消费税核算,而把小税种放到后面讲授,但是增值税、消费税是最难的内容之一,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容易让学生开始学就丧失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先讲授小税种,后讲授较难的内容,采取递进的方式,利于学生接受。

②目前《纳税实务》课程还是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操作为辅,对学生动手

能力培养明显不足,与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差距较大,急需增加系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内容,并与具体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2.课程改革预期目标

在现有基础上,打破以往的课程架构,对《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按照由易到难安排内容。在重新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课程改革中融入更多的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建立实训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税金计算的准确性,并能够及时、正确的进行会计处理,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纳税申报,具备一定的税收筹划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1)整合教学内容

打破原来教材内容结构,重新序化整合。原来教材基本按照“基础知识→流转税→所得税→小税种→征管制度”来讲述,与原来学科制下结构相同。这样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先从抽象的定义、特征、方法等理论知识学起,高职学生很难尽快接受,尤其到了第二章学习流转税中的增值税,是最难的内容。会让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会而丧失学习兴趣,所以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改革后,按照企业涉税流程,由易到难重新安排教学内容。

(2)构建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原来《纳税实务》课程过于注重讲授,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足,所以在重构教学体系基础上,对内容也要进行重新梳理,配合工作中实际业务处理,选取重要的、典型的核心内容讲授,在知识点下增加配套的实训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力争做到理实合一、学做一体。

(3)建立新的教学和考评方法

教学内容改革后,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随之改变,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更多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教学,让课堂活起来。考评上采取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考核。

(4)进行教学资源建设

改革后,加强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对教材、课件、实训资料、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完善,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内容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开发课程内容,先从企业成立之初涉税事项开始,之后讲授小税种核算,再讲授流转税核算,最后针对经营成果核算,讲授所得税,层层递进。按照这个顺序,每部分内容根据企业涉税工作,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

具体来说,是以给定的企业为背景,从建立企业需要办理的涉税事宜开始,到各项业务处理涉及的税种逐步展开,税金计算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课程拟设置5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部进行。

4. 教学方法与手段

《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学做一体化”,教师以给定资料为背景,逐步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践业务处理,引入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利用仿真涉税凭证,达到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零距离。在会计金融学院一体化教学平台可以进行纳税申报模拟,如果实训条件进一步完善,购入纳税申报软件,就可以进一步进行仿真网上纳税申报。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开设一周的《纳税实务》综合实训,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际业务训练。

5.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教学内容的组织

先从企业成立之初涉税事项开始,之后讲授和训练小税种核算,再讲授和训练流转税核算,最后针对经营成果核算,讲授和训练所得税,层层递进,由易变难。

(2)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学时分配

共设计5个学习情境,以纳税企业设立、变更何注销时涉及税收事项为学习情境1,企业成立以后,经营期间涉及财产税、行为税、流转税的核算与缴纳,期末进行所得税核算与缴纳。

(3)学习情境的实施

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划分为独立的几个学习子情境,依据学习子情境所讲述的税种,以一个企业为例创建真实环境进行税收核算与申报。以学习情境5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及内容如下。

学习情境5 所得税的核算与缴纳

资讯

以引导案例形式,让学生用会计知识进行经营成果核算,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企业所得税。

以引导案例形式,让学生理解每个自然人取得各项收入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让学生对个人所得税有初步认识。

计划

为了解决所得税的计算和缴纳问题,进行知识铺垫,明确两种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以及国外所得的税收处理,明确税收与会计的区别。

以单位职工为例,分别取得了个人所得税法中的11项所得,作为财务人员应对每一项所得代扣个人所得税,掌握税金的计算和缴纳,进一步明确国外所得的税收处理。

决策

明确两种计算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应该纳税的金额是多少。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让学生自己决定经营范围,选择享受优惠的业务,再计算应纳所得税。

在掌握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基础上,明确税收优惠,让学生自己设计可能遇到的优惠项目,明确在涉税时如何进行处理。

实施

明确应纳所得税后,让学生自己进行会计处理,并分组进行模拟申报纳税。让学生在模拟实施过程中,理解涉税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学生依据具体案例,计算个人所得税金额,计算后明确个人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以及企业如何处理涉税所得。让学生在模拟实施过程中,体会代扣代缴税金的重要意义。

检查

教师检查每组完成情况,包括税金计算的准确性,纳税申报表填写的正确性,申报流程的无差错性。

教师检查学生模拟训练完成情况,包括税金计算的准确性,纳税申报表填写

的正确性,申报流程的无差错性。

评价

过程考评中,学生自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通过自评让学生反思,老师点评,可以实现总结提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期末进行终结性考核。

过程考评中,学生自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通过自评让学生反思,老师点评,可以实现总结提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期末进行终结性考核。

6.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1)平时考核分值(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

对于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其中出勤情况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及作业占总成绩10%,按照每次出勤情况,最后平均计算每次分值后,给出最后平时成绩,共计20分。

(2)知识点考核分值(终结性考核:期末统一考核):占总成绩40%。 这部分内容以知识点考核为主,因为《纳税实务》课程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点,如税金计算和一些法律规定等。考核方式是期末统一考试,试卷满分为100分,按照卷面成绩折合40%。

(3)实践操作考核分值(过程性考核:实际操作技能):占总成绩40%。 这部分主要是过程考核,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每部分内容,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包括如下:①考核增值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②消费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③营业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④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⑤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

关于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
篇二: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关于课程改革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 各院部、处室: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改革项目质量,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按照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精神,现就课程改革项目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申报与立项

(一)申报范围。

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试点,逐步推广到全院所有课程。每学期各教学院部择优推荐课程改革项目1-2个,每学期新立项的课程改革项目控制在20个左右。

(二)申报条件。

1.申报项目有一定的改革实践基础,有明确的改革目标,有清晰的改革思路,有较完整的改革实施方案,并对课程改革有较好的预期效果。

2.课程改革项目必须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申报,要求团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年龄、学历、职称等),每个团队3-5人,其中1-2名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担任该课程教学两年以上,教学质量排名在院部平均分以上,是该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担任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工作。

(三)立项程序。

1.课程教学团队自愿申报,填写《课程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附件1),提供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设计)、实施方案(单元设计)、授课计划、教案、授课任务安排表等教学文件。

2.各教学院部初审通过后报送教务处。

3.教务处组织专家评审,确定立项项目。评审要点:理念是否先进、思路是否清晰、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预期目标是否明确等。

4.主管院长批准后,学院发文公布,入选项目下学期起开始实施课程改革。每门课程改革周期为1-2年。

二、实施基本要求

1.课程改革项目一般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实施教学任务,团队成员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可独立实施课程改革,具有初级技术职务的教师可在中级及以上技术职务的教师指导下实施课程改革;已立项但尚未结项的课程改革项目负责人不能申报新项目;不能同时主持两项及以上课程改革项目。

2.教改课程必须单班授课;对教学资源(师资、场地、设备台套数等)不足的课程,教改班级数不超过2个;对平行班级较多的课程,教改班级数不超过4个。课程团队教师可分别在平行班级实施课程改革。

3.教改课程必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时量及教学进程,不得擅自变更。可根据课程项目或任务实施的需要,进行4节或6节连续授课,但不建议整周实施教改课程。

4.课程改革项目通过验收后,原则上至少执行3轮以上方可 2

再次对该课程进行教改立项。再次立项的课程必须提出新的教改思路,且与原课程改革方案有明显的区分度。

5.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实施过程管理,提供课程改革条件,解决课程改革问题,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深入研究课程改革课题,凝练课程改革成果。

6.教改课程立项实施期间及结项验收合格后,课时量按如下方法计算:

(1)按照课程基础课时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该课程课时量)的1.2倍计算总课时量,由主讲教师分配课时。分散实施的教改课程课时统计表报送教务处,整周实施的教改课程课时统计表报送实践教学处。

(2)初级技术职务教师主讲的教改课程,指导教师实际授课课时量不少于基础课时量的40%,其余课时量由主讲教师分配。

三、结项与验收

按照统一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教改推广课程、质量工程课程和新立项课程分别进行验收。

(一)结项条件。

1.教改项目执行2-3轮,达到申报时的预期目标。

2.在本教学院部至少举办一次课堂教学公开课。

3.在本教学院部至少举行一次课程改革汇报交流会。

4.填写《课程改革项目结项申请书》(附件2)。

5.提供课程改革总结报告及其它相关支撑材料。

3

(二)验收与奖励。

1.学院组织专家对照立项申请书,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随机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召开学生座谈会、审查课程结项报告书等形式,完成结项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2.验收达不到申报时所预期目标或结项条件的,学校不予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2年内不再列入课程改革项目立项建设范围;延期结项申请时间不超过1年。

3.项目通过验收后,按照每个计划学时60-1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公共选修课60元/学时、公共基础课70元/学时、专业基础课80元/学时、专业核心课100元/学时。对验收结果为优秀等级的项目另行奖励。

4.通过验收的教改课程,按照30 分/门计算科研积分,由课程负责人按团队成员分工及实际工作量分配积分,计入教师个人年度科研积分。

5.本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课程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

2.课程改革项目结项申请书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7月22日

4

附件1: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主持人: 所属院部:电 话: 申请日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篇三: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将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将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1 各国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5.1.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5.1.2 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9]。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譬如,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重要的不再是知道多少信息,而是能否收集、分析、研判、整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再是有多少数学、科学的知识,而是能否运用这些知识未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课程的生活化正是这一发展潮流的产物。它主张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认为教育活动应重视生计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信息教育……等一些实用取向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应只是单一形式的训练或机械记忆,课程内容也不应只是死记硬背一些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助益的零碎知识。所以,强调学习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成为课程生活化之要旨。

5.1.3 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阶段的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或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一阶段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40]。

5.1.4 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所谓课程的弹性化是针对以往课程的单一化与僵化的缺失而提出来的。它主张课程的实施要留有伸缩余地,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学的机会。事实上,以一种僵化刻板的课程实施于所有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身上,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这有违教育原理,因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是今天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在此原则下,欧美出现了所谓"变通学校"、"开放学校"、"自由学校"和"教育公园"等具有弹性的教育环境设施,此类学校在学制、课表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强的伸缩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业成绩评定方面也采取多元化标准,以便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日本也有"空白课程"的安排,其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选择补充教材进行教学活动。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的改革中都避免课程单一化及形式化、僵化的缺失,而力求达到弹性化、有效化的目标。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表明:新型意义上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具有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

基础课程改革现状
篇四: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

基础课程改革现状

一、 改革的背景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①由此标志着我国全 面启动了基础教育新课改。新课程于2004年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个省(区)高中所有年级进入实验,随后在2005年进入实验的江苏省高中所有年级,2006年进入实验的天津、辽宁、浙江、福建、安徽等5个省(市)高中一、二年级,以及2007年秋季进入实验的北京、吉林、黑龙江、湖南、陕西等5个省(市)高中一年级。

2007年秋,新课程在吉林省进入普通高中一年级,为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我省加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出台了《吉林省新课程方案(试行)》、《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吉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意见》、《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指导意见》、《吉林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规定》、《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的意见》、《吉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装备标准》等有关文件,这对全省高中课改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程实施对课程改革的研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检验和修正课改的重要工作。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总结改革成果、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因此,如何使新课程有效实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尤其对于朝鲜族集聚区的延边来说,探究其共性、查找特点,是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我国高中化学新课改理念与实施要求

21世纪初,国家提出了新的课改标准。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对以往教学的反思和未来教学的探讨,试图从教师、学生自身,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此次新课程。新理念主要以教师素养和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素养和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全释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1)知识与技能,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并用化学语言予以描述,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过程,并能初步进行探究活动,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达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学会分析化学现象,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化学现象的探宄欲和好奇心,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善于合作、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爱国热情,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从实施态度、化学教学、教材的使用、化学课程评价、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个讳度提出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 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增加了对新课程的研宄。越来越多的学者着眼于课程实施所出现的问题。陈侠的《课程论》、施良方的《课程理论》、靳玉乐的《现代课程论》

以及钟启泉、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著作把课程实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宄对象。有关课程实施的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主要的研究同样也是指向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在评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的类型或模式进行阐述。

马云鹏研究小组在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三次对新课程实验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进行研宄。前两次主要调查国家级试验区,第三次调查省级试验区,主要调查农村地区。调查结果显示,实施观念、教学方式、评价制度、学生素养都有了较大变化。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第一,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实施态度积极性和信心不高,教学方式的转变不理想;第二,课程资源建设不佳,资金短缺,农村地区更是屈指可数;第三,校本课程的研宄和开发不够,教师的专业化没有得到合理化发展;第四,课堂教学偏于追求形式,教学效果不显著;第五,班级学生容量大,教师工作繁重。

钟启泉的《世界课改趋势研宄》、方明生的《现代日本课程改革》、刘桂林的《美国课改与教师教育》等。这些论著分析不同背景下各国教育或课程改革的进程,总结了他们的成果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作为我国课程改革的参考。

黄雪芳调研农村小学课改后,①总结出如下问题:第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受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第二,社会对课程改革参与性、支持性不高;第三,教学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第四,对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实施困难。

胡卫平、韩琴等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研宄”的汇报中,从新课程的保障系统、管理方式的变革、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换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调查发现的五大问题是:认知问题;师资问题;资源问题;评价问题;教材与教辅问题等。②

黄立俊认为,制约新课程实施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思想陈旧,是实施新课改的社会障碍;第二,应试观念根深蒂固,是实施新课程的历史障碍;第三,评价看重升学率,是实施新课改的主观障碍;第四,管理不完善,是实施新课程的机制障碍。

陈义对河南某初级中学进行个案研究。③通过访谈、观察,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了有关农村新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归纳总结出以下问题:(1)课程资源问题,如经费短缺、设施落后、配套教辅缺乏、多媒体设备落后等等;(2)评价问题,如评价单纯的追求升学率和分数;(3)教师问题,如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够理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4)领导问题,如对于新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欠缺;(4)学生问题,如学合作、自主能力差;(6)专家问题,如专家指导不够充分;(7)家长问题,如家长不能很好的的理解和支持。

孙阳春分析了课程实施中的“非线性发展”现象,认为任何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都以非线性的形式发展,课程改革自身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实施过程是非线性的。作者概括出以下三点:(1)教师刻意采取的“创新”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课堂和学生更大的控制和束缚;(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有课堂技术化的倾向;(3)观摩课示范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但也有把课堂“标准化”的倾向。

2.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研究现状

国内各地区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数都是针对实施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的。

张海洋对佛山地区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印象、教材、教学、课程建设、评价迸行调

査研宄,分析了佛山地区在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经验。主要问题:(1)对教材的要求不能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2)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彻底;(3)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提升;(4)校本教研要深入开展。主要经验:(1)严格执行新课程要求,全面贯彻新课标理念;(2)展现集体备课效果,专研课堂教学工作;(3)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有序地进行。②

汲晓芳在硕士论文中,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教育观念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转变、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以及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济南地区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进行研宄,得出以下结论:(1)济南地区高中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不是很清晰,在两本必修教材中尤为明显。必、选内容不连贯。选修教材的难度较大。新教材模块多,书本大,价格高。(2)新课程改革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其然。(3)新课程提升了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学生只是间接的从教师的教学活动来领会。教师与学生对新课程的了解差距甚远。③

魏彦对齐齐哈尔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态度、教材使用、课堂教学、实验条件、现代技术的使用、教师对高考改革的期望等方面来调研,为新课程有效实施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必须从观念上做到真正的转变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其次还需要国家、社会、家长、师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并切实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后希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新课程,加大对新课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良机,使其不断前进。

东北师范大学许岳的硕士论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进行调研,②发现以下问题:(1)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功能欠缺;(2)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合理性;(3)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不全面。由此提出如下建议:(1)优化评价制度;(2)重视教师基础理论的培训;(3)提升化学教师的学科意识和自评、反思意识;(4)实施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1.3.3国外研究

课程实施作为专题研究,其发展历史时间比较短,课程实施这一专业术语在以往的论文中被用到的频率很低。早期的课程研宄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课程设计模式和方案,包括知识的蹄选、内容的组织安排及其呈现特点。到了上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发现优秀的课程存在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教师广泛参与”。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至此课程研宄开始涉及到课程实施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把课程实施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最早出现于上世纪六、七代初。它的兴起与课程变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以往的课改当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最为引人关注。虽以失败告终,但这次世界性的课改不仅践行了布鲁纳等人所主张的课程“学科结构化”,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改革实施过程的反思。它的失败成为了学者们研宄课程实施直接动力。反思中学者们发现,那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课程改革,其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课程方案的设计的不科学、不完美,而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些课程改革的倡导者过多地关注课程的设计,而很少关心课程实施过程,这使得许多课程改革方案并未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深入的贯彻实施,甚至它们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涌起,课程专家、学者们开始研究课程实施的评价、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等实践层面的问题。

美国课程理论家古德莱德把课程的区分为五个层次:一是观念层次的课程,即在思考、研

宄、拟议中的课程;二是社会层次的课程,即教育行政部门所推行课程;三是学校层次的课程,即以国家和地方确定的课程为基础,由学校组织的课程;四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即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课程;五是体验层次的课程,即学生实际所获得的经验。古德莱德的分析,揭示了课程实施的实质,即由学校对课程组织,由教师的操作,对学生产生作用,使课程内容成为学生自己思想认识。

富兰认为,?课程实施是指课程变革的实际使用情况,或是说变革在实际运作中所体现的制度化和现实化。但无论如何说,只要是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就必然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把教学建立在己有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并寻求能促使学生吸收课程内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时,课程才可能得以实施。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等协同作用才能完成,课程实施即为教学。

辛德等人对课程实施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将课程实施分为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缔造取向。对于这种研究课程实施的分类方法,很多有关课程的学者对其表示赞同。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国外有关课程设置的理论以及教育哲学流派的课程观,课程实施的研宄随之而来。戴伯韬、叶立群等人提出课程的编制要顾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编订的概念和原则的探讨中,提出了课程的编订、规划、设计等概念。陈侠提出的七条原则,是我国最早对课程实施进行的描述与研宄。之后,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研宄中所提出的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从而探讨了教师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总结了我国课程实施的问题,提出为保证课程的实施,就要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积极开展有效的督导评估工作等建议。

20世纪90年代,我国课程研究在介绍、评价国外课程理论和实践研宄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理论研宄,课程实施的研宄在我国也逐步走向探索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实施、法国教育委员会关于2000年教育目标实施细节、美国普通高中综合课程实施情况的介绍,丰富了我们对课程实施的事件认识。江山野从理论研究层面对课程实施的概念、正确的实施、为实施下定义的方法、实施的组成部分、影响实施的因素、衡量和评价、制定实施计划方面做出详细介绍与分析,这不仅对我们在课程实施的理论层面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我们对课程实施研究层次。以此为基础,我国的课程实施在理论上的研究上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200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有关课程实施的问题成为广大课程学者积极探究的热门,众多专家学者在课程实施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得出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借鉴成功经验和反思失败教训的同时,根据我国开展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宄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针对我国特有的研究模式与研宄框架,是我国在课程实施的研宄视野有了之一步的提高和扩展。

综合国内外研宄成果可见,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理论方面:在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实施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实施的结构、课程实施层次和研宄方法、“三论”与课程实施、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课程社会学中的课程实施问题、教师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现代化问题等等。实践方面:关于迎接未来挑战的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及课程实验

的实施问题、关于有效地实施《课程计划》问题、关于地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研宄、探讨最多的可以说是对各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所进行的探索性和发展性研究。其中包括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科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的实施、潜在课程的实施、核心知识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实施等等。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上,各地区的对于实施的积极性较高,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被大多数师生认可,化学教师正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新教材被广泛推广,课程资源建设有所提高。因各地区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使得部分地区在把握新型教学方式、熟练运用新教材、适应新的评价机制上有着显著差异。

第三章延边地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3. 1延边地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背景

2007年秋,延边州召开新课程改革动员大会,标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yonggongju/10035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