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学无止境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工程考试 时间:2005-12-04

【www.myl5520.com--工程考试】

虹口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篇一:学无止境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虹口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8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

1.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 (《岳阳楼记》)

2.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

4.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

5.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一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对“空人心”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使人俗念全消 B使人心变得空灵 C让人心都澄澈 D人心都空了

7.作者在诗中表达的追求是 。(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醉翁亭记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选文的作者是_____,写出一位同属“唐宋八大家”的唐代散文家______。(2分)

9.选文第①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 (3分)

(l) (2) (3)

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太守为丝竹之声美而陶醉。

B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C太守宴请行者宾客而陶醉。

D太守为游山且宴请而陶醉。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吕蒙正不受镜

①②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

③以求知。其弗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

④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释】:①吕文穆公蒙正: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②鉴:镜子。伺:找到、等到。③知: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④李卫公:李靖,官为宰相,唐朝功臣。

1

11.词语积累(4分)

(l)选择符合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的一项。( )

昔贤之所难也 .

A nán,不好 B nàn,灾祸 C nán,不容易

(2)选择与下面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

A以其境过清 B以为妙绝 C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D属予作文以寄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靖远矣。 _。《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其弟伺间从容言之”的“之”具体是指 。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4. 吕蒙正“不受镜”的根本原因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9分)

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①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无知。中国古人也发出迁“学然后知不足”的感慨。可见古今中外的智者就学习的边际问题发表的看法是相同的,那就是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首先,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一个人就算精通了一门学问,也只能算是一定时间中在特定范围内领先的专家。而且在他精通的学问中,他也不可能穷尽真理。难怪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介绍由他领导六百名科学家的实验项目的最新成果时,连连回答“不知道”:“您认为真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我不知道。”“您认为发现暗物质的价值往哪里?““我不知道。”

④其次,世界是互相联系的,任何门类的知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要想通晓一门学问,往往需要涉猎许多领域。挂一漏万,知识面狭窄是现代科学家经常性的困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哲学著作,可是为了写这本书他却研究自然科学达十多年。即使这样,他还是错把鸭嘴兽当成了爬行动物,为此曾向鸭嘴兽“公开道歉”。而且,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常常是错综复杂的。

⑤再次,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一对矛盾,而人类正是在解决这种矛盾中获得新知的。学而后疑,疑而后学,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认识范围。然而人类的认知无论怎样发展,比起尚未认识的部分仍是有限的。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⑥“问渠哪得清如许”,面对无限的未知,我们如何才能清明如许呢?源头活水又在何方?这个问题的永恒存在,引无数哲人竞折腰。

⑦东坡少有名气,书后尝自作一联:“识完天下字,读通人间书。”口气颇大。苏洵见了,不是简单地摘下对联,而是语重心长地给两句分别添了词语“勤奋”和“刻苦”。事实证明,苏东坡终身受用于此。

⑧汽车大王福特年当年只是个店员,月薪才10美元,但他却每周都要花2美元来买书。新婚之时,家中除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机械杂志和书籍,值钱的东西一概没有。就凭这些,福特干出了一番大事业。福特晚年说道:“对年轻人而言,勤奋学习刻苦读书,为将来积累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远比敛财重要。”

⑨以上两个事例告诉我们:__ __

15.获得“源头活水”的方法是__ __(2分)

16.第①段到第⑤段的基本观点是__ __,这个观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8分) (l)___ _ (2)__ __(3)__ __

17.下面材料,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选择( )。(2分)

2

菊败不落瓣,独黄州之菊不同。王安石为此写下“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东坡续作“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笑王安石无知。

后来苏东坡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老夫聊发少年狂”之余赏菊,只见菊花棚下落英缤纷,枝上全无一朵,顿时目瞪口呆。

A.第③段 B第④段 C第⑤段 D第⑥段

18.第⑥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上文__ __,引出下文__ __。(4分)

19.在第⑨殷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句子: __ _。(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21分)

画在手腕上的表

①小时候,由于个头过于矮小,自卑让我变得孤僻内向,一个朋友都没有。父母担心我长此以往,会得忧郁症,变着法儿想让我走出家门。

②一天,父亲故意把我带到门外,然后偷偷把家门锁上,借故有事离开了。有孩子把我当怪物,对我指指点点,说一些难听的话。我气急了,捡起地上的石块扔去,不巧砸到一个小孩的头,鲜血直流。受伤孩子的家长找上门来,与父亲理论。父亲小心地赔着不是,并赔了不少医药费。我怯怯地蹲在墙角,等着父亲的责骂。可我只听到了他沉重的叹息。

③一次老师来家访,对父亲说,“这孩子哪都好,就是太孤僻,太不爱说话,几乎从来不与别的孩子交流。”

④父亲的叹息声越来越沉重……

⑤生日的时候,父亲破例给我买了一个礼物——足球。对于我们这个穷困家庭,这真是一个很奢侈的礼物。父亲的良苦用心我懂,我却不那么惊喜,因为足球要好几个人踢,而我只有和我自己的影子踢……

⑥我固守在自己的世界里。父亲开导我说:“个子矮怕什么,别说你还会长身体,就算不长了,就这么高了,也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差。潘长江还矮呢,可人家没有看不起自己,还说自己是浓缩的精品,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笑星呢。”

⑦父亲拿出一支圆珠笔,轻轻地在我的手腕上画了一块表。然后说:“你看啊,这画在手腕上的手表,虽然不动,却不耽误时间在走啊。”父亲摸摸我的头,接着说:“孩子,你就是这块画在手腕上的手表,你停留在自己的时间和世界里,不知道外面是何种天气,什么样的景致,我希望有一天,送你一块真正的手表,那样就能和世界同步了。别忘了,这个世界不光只有你自己。你要融进这个世界,才能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⑧看着画在手腕上的表,仿佛被点破了一层窗户纸一样,我的心一下明亮起来。我开始试着与别人交流。从向同桌借一块橡皮开始,到帮助别的同学讲一道习题,我发现,当我主动与他们交往,他们不但没有排斥我,反而给了我极大的热情,就像那红彤彤的阳光,泼了我满满的一身。我那黑暗的角落,终于金光闪闪。同学们不再把我当孤僻的“怪物”,我回到了阳光里。

⑨终于懂得,不管疼痛还是快乐,都不该一个人。要学会承担和分享,有人与你承担疼痛,疼痛就减轻了一半,有人与你分享快乐,那快乐就成了海洋。

⑩拿出我的足球,和伙伴们一起奔跑在草地上,那一刻,我感觉到了快乐的风,在我耳边呼啸而过。原来,生命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绽放啊!

⑪又一个生日,家里的经济条件依然是捉jīn见肘。父亲依然没给我买来一块手表。我学着他的样子,在自己的手腕上画了一块手表。父亲看到,摸摸我的头说: “你听见手表走动的声音吗?”

⑫“爸爸,它已经在走,不信你听。”我把手腕送到父亲耳边……

⑬我真的听到了它在走动,走得不疾不徐,不卑不亢。那就是我的脉搏,正与世界同

步。

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捉jīn见肘____

21.从全文看,父亲想让“我”走出家门,具体体现在: (9分)

3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在我手腕上画一块表,鼓励我主动了解外面的世界。

22.文章的标题是“画在手腕上的表”,为什么要写第②段到第⑥段?(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3.有人说第⑨段的议论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文章结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画在我手腕上的表,我理解了父亲的期望并且努力与世界同步。

B从画在我手腕上的表,我感受到世界正在飞速发展人生需要努力。

C从画在我手腕上的表,我明白了人生需要在主动进取中走得快速。

D从画在我手腕上的表,我领悟到人生应该有主动开放的积极态度。

三、综合运用(11分)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悬挂“桃符”的习俗。阅读下面对联,完成第25-27题(11分)

(1)豫园湖心亭: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过人桥

(2)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春联: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点点迎春来

(4)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25.可以用到对联的场合还有____________(2分)

26.归纳对联的基本特点:(l)____ (2) ____ (3) ____(6分)

27.挑选《钱塘湖春行》、《送友人》、《望岳》、《观猎》中可以作为对联的诗句,写

出一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8题目:看啊,这个人!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不得出现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虹口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39分)

(一)(15分)

1.静影沉璧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半匹红绡一丈绫 5.蒙络摇缀

(二)(4分)

6.D《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7.(清净隐逸超脱)高远的境界

(三)(8分)

8.欧阳修柳宗元(韩愈)

9.(1)涂人游玩(2)众宾欢乐 (3)太守醉酒

10.B(3分)

(四)(12分)

11. (1)C (2)A《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4

12.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敬佩慨叹,认为他(吕蒙正)比唐朝宰相李靖还要贤能。

13.朝士献镜求知

14.寡好而不为物累

二、现代文(40分)

(一)(20分)

15.刻苦、勤奋

16.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1)世界是发展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2)世界是互相联系的,任何门类的知识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常常是错综复杂的扣一分)

(3)未知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人类在解决矛盾中获得新知。

17.C

18.(1)论证学无止境的原因(为什么)

(2)探讨解决的方法(措施、手段)(怎么办)

19.面对无垠的未知,我们要勤奋学习刻苦读书。

(二)(20分)

20.襟

21.(1)父亲故意把我带到门外,希望我去跟别人玩耍。

(2)父亲给我买了足球,希望我走出家门去找人玩。

22.(1)材料是写出父亲为改变我想尽了办法煞费苦心;

(2)为我的转变与认识做铺垫。

23.(1)不应该删去,议论的内容表现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中获得了新的认识,明确中心。

(2)应该删去,议论的内容与前后文的故事不符〃册0去后使前后文的内容衔接紧凑自然。

24.D

三、综合运用(11分)

25.婚宴庆典葬礼开张等

26.27字数相等句法一致词义相关平仄相对词性相同

2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官路生归关,家林想旧游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四、写作(60分)28.参照中考阅卷标准(60分)

5

问学阅读答案
篇二:学无止境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一:问学阅读答案

篇二:问学阅读答案

您的位置:>>师旷问学阅读答案_师旷问学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文言文《师旷问学》选自,其原文如下: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 (2)师旷:晋国乐师,字子野。 (3)于:对,向。 (4)恐:恐惧;害怕。 (5)暮:晚了,迟了。 (6)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7)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8)戏:戏弄 (9)其:自己的。 (10)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意为眼盲的臣子。 (11)闻:听说。 (12)阳:太阳的光亮。 (13)孰与:固定格式,常用作比较选择,译作 与相比,哪一个 。 (14)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翻译】 晋平公问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 讲得好啊!

篇三:问学阅读答案

【问题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2、暮指时间晚,迟了.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3、暮指天黑,夜晚.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5、活到老,学到老.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问题2】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3.有哪些反问句 “何不炳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少”、“壮”、“老”分别指什么?指:少年、壮年、老年.篇四:问学阅读答案

篇五:问学阅读答案

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三:学无止境阅读答案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的答案

篇一: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 (3分)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3分)译文:②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3分)译文:答案:

9.b(忌:妒忌)(3分)10.d(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11.(1)(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2)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

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篇二: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问说》阅读理解卷(a)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问说》阅读理解卷(a)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问说》阅读理解卷(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 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问说》阅读理解卷(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 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 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 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 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 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 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 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1、引文选自 的重要作家。2、请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提出 分析了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二段: “问” 的不同 从 分析, 从正面论述了 的普遍性。 ” 的论点, 并指出 “ ” ,第三段:深入分析了“不问”者的思想根源,从反面论述了“ 者在“问”上的错误态度。 第四段:从“ 取得成就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必须 3、本文主要运用了 ”的角度指出, “问”是 。手法,这可从第二段的问不择人,勤问则 的论述中得到印证。 ”和第三段的是己非人,不问则4、在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好学的人应同时具备“ 和“ ”两个条件。 (用原文回答)5、在第二段中,通过对“问”的不同对象的分析,作者告诉人们, “问”应 ,只要勤问, 。 、 、6、从第三段看,在“问”的问题上的不正确表现有 和 ,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原文答)7 、 阅 读 第 四 段 , 作 者 提 出 :“ 问 可 少 耶 ” 的 理 由 是 “ , ”能与开头呼应,并强调“问”是学有所成的必 ”由之路的句子是“

答案 1、引文选自《 家。 2、请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提出 “君子之学必好问 ”的论点,并指出“问与学,相辅而行” , 分析了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二段:从“问” 的不同 对象 分析,从正面论述了 问之得益 的普遍性。 孟涂文集 》 ,作者是 清 朝 刘开 ,他是 桐城 派古文的重要作第三段:深入分析了“不问”者的思想根源,从反面论述了“是己非人 ”者在“问”上 的错误态度。 第四段:从“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的角度指出, “问”是 取得成就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必须 3、本文主要运用了 对比 第三段的是己非人,不问则 勤问 。 和 道德学问手法,这可从第二段的问不择人,勤问则 必有收获 一无所获 的论述中得到印证。4、在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好学的人应同时具备 好学”和“勤问”两个条件。 (用原 文回答) 5、在第二段中,通过对“问”的不同对象的分析,作者告诉人们, “问”应 不择对象 ,只要勤问, 必能有所收获 。6、从第三段看,在“问”的问题上的不正确表现有 强知臆度 、 不愿问 、 不屑问 和 不甘问 ,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是己而非人” (原文答)7、阅读第四段,作者提出: “问可少耶”的理由是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能与开头呼应,并强调“问”是学有所成的必由之路的句子是“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今日推荐

180份文档

180份文档

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问说》阅读答案(附翻译)篇四:问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君子①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②,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③决④焉? ④——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 ①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这里指学习上有见识的人。 ②致疑:提出疑难 ③奚:哪里 ④决:推断解决 【阅读训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君子之学必好( )问 ②相辅而行( )者也 ③舍( )问 ④其奚( )决焉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君子之学必好问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3.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知而无罪也 b.学而知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愚公面山而居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也。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①hào ②xíng ③shě ④xī 2 ①一定,必定 ②也许,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803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