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此张公谓我矣

语文试题 时间:2020-06-01

【www.myl5520.com--语文试题】

2016年绵阳三诊语文试题
篇一:此张公谓我矣

秘密 ★ 启用前【考试时间:2016年4月21日9:00-11:30】

绵阳市高中2013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11题和第12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单项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

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当然,喜欢读书与做个好官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不过,虽说喜欢读书不全是好官,但赃官劣官则大多是不喜欢读书的草包,因为此类官员的兴致根本不在读书上,而是钟情于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

读书与做官也构成中国文人士子复杂性格和模糊意绪的两面心态。在他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字典籍的同时,也演绎着一幕幕数不清看不完的人生悲喜剧。例如北宋寇准被罢免丞相之职后,以刑部尚书知陕州,蜀帅张咏返京述职时路经陕州,寇准以东道主身份表达情谊,临别时寇准低声咨询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只说了一句话:“《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寇准不解其意,立即命手下找来《后汉书》阅读,读至“不学无术”四字,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由此推知,即使官居高位,但长期不读书不学习也会贻误国事、害人害己。当然,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审视。读书著文在历史上也是最具风险的事,从司马迁因说真话而罹受宫刑,到明清两朝大兴文字狱使众多官吏丢掉性命,直至“文化大革命”导致万马齐喑,使今人感到在官场上读书立言绝非易事。其实,读书立言的本质并没有什么玄妙,无非就是坚持真理,发现真理,给今世和后人留下一点精神财富,而这却不是修身养性或单凭勇气就能够做到的。

(摘编自栾凤廷、刘金祥《中国古代官员的读书与从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仕为官是古代文人的人生价值,而读书则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这种风尚形成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

B. 读书时老师的细心调教,加上封建社会官场的耳濡目染,读书人一旦进入仕途,大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C. 长期的读书,使文人士子拥有丰赡的学养和高迈的人格,同时养成读书习惯,所以古人为官之后依然推崇读书。

D. 盛世都推崇文化和学术,文化修养高低和政绩大小是考查官员的重要指标,这使读书和从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严苛,学子必须经过漫长而深入的苦读才能通过。

B. 隋唐时期将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建立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的用人选人制度。

C. 以文会意是中国古代官员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北宋寇准被罢相后请教蜀帅张咏,后读《霍光传》醒悟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D. 中国古代官员读书与从政的关系是:为官前“学而优则仕”,读书成就称职的官员;为官后“立德立功立言”,读书助其成就更大事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读书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官场的风气,更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B. 古代有许多为官为文都很成功的典范,如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修缮西湖堤坝,造福一方;写下《钱塘湖春行》流传于世。

C. 饱读诗书的文人和珅却成为清代的大贪官,这说明喜欢读书不一定就会做个好官,有时读书反而可能会成就一部分贪官。

D. 读书著文虽然在历史上是最具风险的事,但若能坚持修身养性,保持勇气,坚持真理,发现真理,在官场上也是可以做到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佐郎。以方鲠闲素,为武帝所知。再迁太尉从事中郎,未拜,遭母忧。性至孝,三年不栉沐,殆不胜丧。宋台建,为侍中,建议以为:“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自今但令家人与囚相见,无乞鞫之诉,便足以明伏罪,不须责家人下辞。”朝议从之。

世子左卫率谢灵运辄杀人,御史中丞王准之坐不纠免官。武帝以廓刚直,补御史中丞。多所纠奏,百僚震肃。时中书令傅亮任寄隆重,学冠当时,朝廷仪典,皆取定于亮。亮每事谘廓然后行,亮意若有不同,廓终不为屈。迁司徒左长史,出为豫章太守。征为吏部尚书。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亮以语录尚书徐羡之,羡之曰:“黄门郎以下悉以委蔡,吾徒不复厝怀,自此以上,故宜共参同异。”廓曰:“我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遂不拜。干木,羡之小字也。选案黄纸,录尚书与吏部尚书连名,故廓言署纸尾也。羡之亦以廓正直,不欲使居权要,徙为祠部尚书。文帝入奉大统,傅亮率百官奉迎,廓亦俱行。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奉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谘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典者请焉。从武帝在彭城,妻郗氏书求夏服。廓答书曰:“知须夏服,计给事自应相供,无容别寄。”时轨为给事中。元嘉二年,廓卒。武帝常云:“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 (节选自《南史·蔡廓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B.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C.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D. 至寻阳∕遇疾不堪前∕亮将进路诣别∕廓谓曰∕营阳在吴∕宜厚加供奉∕一旦不幸∕卿诸人有杀主之名∕欲立于世∕将可得邪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母忧,母亲丧事。古代子女为父母守丧,不行婚嫁之事,不参与吉庆之典,官者须离职。

B. 豫章,古代区域名称,在汉代设郡,指现在的南昌地区,唐代初期把豫章郡改为“洪州”。

C. 吏部,掌管天下所有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和选拔考试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南北朝时期指太尉、司徒、司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 蔡廓知书识礼,看重礼仪教化。他博览群书,言语行动都不逾礼;在宋朝为官,建议废除子孙指控长辈的诉讼制度,得到朝廷的认可。

B. 蔡廓才干卓异,得到朝官敬重。中书令傅亮位高权重,负责决定朝廷的礼仪典章,每一件事都要先向蔡廓咨询,在征求他同意后才实行。

C. 蔡廓刚直不阿,仕途遭受打压。他担任御史中丞职务,弹劾多名官员,整肃了官场;但也因刚直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没有得到应有升迁。

D. 蔡廓家中长幼有序,他奉兄如父。家中事无巨细,都请示长兄蔡轨;俸禄赏赐,一律上交;妻子想买夏服,蔡廓也告诉她长兄自有安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廓因北地傅隆问亮:“选事若悉以见付,不论;不然,不能拜也。”

(2)廓年、位并轻,而为时流所推重,每至时岁,皆束带诣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屋东

(宋)张耒

苍鸠呼雨屋东啼,麦穗初长燕子飞。

竹里人家鸡犬静,水边官舍吏民稀。

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赖有西邻好诗句,赓酬终日自忘饥。

【注】赓酬:作诗酬答。

8. 请简要赏析“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5分)

9.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杯子为例,从反面分析行船依赖水的两句是:“_____,_____”。

此张公谓我矣。

(2)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主客二人乘小舟游赤壁时举酒互劝的洒脱畅快。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激烈战斗场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虫 嫂

虫嫂是老拐的女人。很难说她的个子了,也就一米三四的样子或是更低。所以,虫嫂自嫁到无梁的那一天,就是作为笑料存在的。拿现在的说法,她几乎就是全村人的“开心果”。

新婚第二天一早,当太阳挂在树梢上的时候,远远望去,人们看见村口滚动着一个巨大的“刺猬”。那“刺猬”背对着朝阳,看上去毛炸炸的,还一歪一歪地滚动着。一直到近了的时候,人们才惊讶地发现,这是老拐家的新媳妇,背着一个大草捆。很能干哪。

老拐的新媳妇已把身上的新嫁衣脱下来了。她本来个小,身上穿着老拐的旧衣裳,背着这捆草,就像是一个滚动着的刺猬。尔后,当她去牲口院交草的时候,大队会计五斗给她看的磅,称出来竟有七十二斤!五斗“呀”了一声,会有这么多?低头一看,这才发现,就这新媳妇,虫嫂,咬着牙,一只脚悄悄地踩着磅秤呢。于是,会计说,哎,脚,你那脚,挪挪。她擦了把汗,笑着,不好意思地把脚挪开了。再称,五十二斤半。那时候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才挣十分。队里规定割六斤草算一分。扣了水汽,她一个人早上就挣了八分半。

她就是个“虫儿”。在无梁,“虫儿”就是小的意思,也是低贱的意思。通常是对一些看不起的人的蔑称。刚嫁过来不久,虫嫂就落下了很不好的名声。从此,人们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虫窝蛋。简称:虫嫂。 在无梁,虫嫂就像是一个童话。

每每她挑着一副水桶走出来,人们不由地就笑。她人小一号,水桶也是小一号的,从娘家带来的。她挑水就像是走划船步,踮着脚尖,磕磕碰碰,试试摸摸的。在井上打水时,她不让人搭手,说:会。我会。就是辘轳把儿太长了。人们又笑。

在村里,虫嫂割草、割麦都是一把好手,工分也是不少挣的。可她不会编席。她是无梁村惟一不会编席的女人。她身量小,指头太短,编不了丈席,也试着编了几次,每次都欠尺寸,不合格。收席点的老魏说:她的尺子小一号。那时候,粮食是队里分的,而油盐钱全靠编席来挣(编一张大席可挣一毛五分钱)。虫嫂不会编席,就从娘家逮了一窝小鸡,靠着“鸡屁股银行”,总算能换个油盐钱。老拐腿瘸着,干不了重活。再加上两人结婚时,老拐塌了一屁股的债,那日子就更加艰难些。此张公谓我矣。

日子虽然难过,可也过了。她会爬树,身量小,却灵活,猴子一样。春天里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捋些槐花、榆钱,掺和着吃。她还会做“鲤鱼穿沙”,就是玉米掺加榆叶儿煮着吃,我吃过一次,也挺香。这年夏天,队里菜地先是少了一垄茄子,尔后又少了一垄辣椒。于是人人都怀疑是虫嫂偷了,却没有证据。治保主任曾建议说:搜,挨家挨户搜。却被老姑父否决了。老姑父说:几个茄子,算了。

(教师版)粤教版高一下第三次阶段性 测试
篇二:此张公谓我矣

2013学年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测试

高一 年级 语文 (科目)试卷(教师版)

(共150分,120分钟内完成)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蜚声 / 斐然 篆刻 / 撰写 兴风作浪 / 兴高采烈 ......

B.谰言 / 波澜 砥砺 / 缔造 数典忘祖 / 数见不鲜 ......

C.峥嵘 / 诤言 举荐 / 渐染 曲高和寡 / 曲突徙薪 ......

D.拾掇 / 点缀 绿林 / 露宿 强弩之末 / 强词夺理 ......

C (A . fēi/ fěi zhuàn xīng/xìng B . lán dǐ/dì

shǔ /shuò C . zhēng/zhang jiàn/jiān qǔ/qū D . duo/zhuì lù qiáng/qiǎng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国内向民众介绍科学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多半科普文章不忍卒读,作者....

没有扎实态度,而往往是投机取巧的居多。

B.《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的精神面貌。 ....

C.果蔬汁真的那么神奇吗?对此,不少营养专家并不以为然。北京友谊医院营....

养科营养师顾中一在自己的微博上直呼:这是堪称教科书级的减肥错误示范。

D.耸人听闻不是好“大V”,越有影响力的人越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避免对....

社会的负面引导,传播谣言损害了法律尊严,也侵犯了公众的合法权益。

A (A、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与句意科普文章不符。B、安之若素,谓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D、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特警总队主要负责处置性质严重、规模大、社会危害性大、暴力性和对抗性强的,市级公安机关其他警种或事发地公安机关难以承担的反恐、反暴、防暴等事件,承担重大活动的安保等特殊任务。此张公谓我矣。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此次招聘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本部与装备环境工程部、研究发展部、卫星应用系统部等部门共计300余个岗位,主要招收硕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为我

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色、储备人力。

D.11月的澳大利亚气候温暖,在墨尔本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群的鹦鹉不但不怕生人,喜欢纵情于游客手上蹦跳嬉戏,而且五颜六色,极尽缤纷。

A(B项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C项“物色”与“人力”搭配不当,改成“人才”。D项递进关系颠倒,将“五颜六色,极尽缤纷”移到“成群的鹦鹉”之后。)

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序,与上文衔接最紧密、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

①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大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A.⑤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该题为续写式衔接,文段是一描写的语段,要注意描写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修辞的运用,注意上下文衔接,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是很大。

二、本大题14小题,共5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共1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5.下列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

B.君子不齿 齿:同等看待 .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流传 .

D.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

C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能行古道 ..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足羞 ..

则群聚而笑之必有我师 ..

B (大概/他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表顺承 D 就)

7.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A. 身死人手,为天下笔者,何也

B.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 判断句

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 小的方面向老师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弃了,我没看出来这种人的明智。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更贤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共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奋六世之余烈 功业 .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类人 .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举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次序 .

D 统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以愚黔首 ..

C.余威震于殊俗 非亢于九国之师也 ..

D.然秦以区区之地 然后以六合为家 ..

A 表承接 (B认为/来 C.在/比 D.然而/这,这样)

11.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把秦的强大推到顶峰。有褒有贬,主要强调的是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攻势之强,证明这种以攻为主的策略,适应当时的形势,是正确的。

B.最后一段作者从社会地位、队伍素质、个人才华、武器、用兵之道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自然地引出了“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C.最后几句指出秦的优势并没有改变,甚至发展到了顶点,但却出现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烈的反差对比中,顺势推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画龙点睛。

D.文中运用对仗、夸张、排比,不避语意甚至用词的重复,使文章气势非凡,姿态横生,议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文还首创托古喻今的文章笔法,后世仿效者甚多。

B 并没有讲陈涉的个人才华

1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把它们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3)陈涉一人发难就使秦朝灭亡,秦王自身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解析: (1)以为、金人十二、弱各1分。

(3)七庙、隳、被动句式各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共7分)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

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咏徐曰( )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 .

(3)准莫谕其意 ( ) .

(1)慢慢地 (2)刚刚 (3)明白

14.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译文:张咏将要离开,寇准送他到郊外,问他说:“有什么教导寇准?”

15.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2分)

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唐)李白①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写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诗

风清新秀逸。才华甚高,后被诬陷,下狱至死。谢朓在被排斥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澄江净如练”就是此诗中的一句。

16.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简要赏析它们的效果。(4分)

“滴”两字(1分),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

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秋月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来似的。(2分)化静为动,使整个本来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情态毕现,(1分)让读者产生联翩的浮想。

17.诗人为何会“忆谢玄晖”?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谢朓的名句,(1分)又想到自己此时的境遇与当年的谢朓相似。(1

分)全诗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孤寂难耐的思想感情。(2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18分)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能力测评试题
篇三:此张公谓我矣

单元能力测评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各组词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第(但,只管)归 休舍(停留,休息) ..

B.与人不苟(苟且)合 .

C.非吾子若(和)孙也 .

D.强使顿(叩头)之 .强(倔犟)项令 .事(侍奉)亲 .凡有所举(举动,行动) .

答案:B 导解:“与人不苟合”中“苟”是“随便”、“随意”的意思。“强项令”中“强”是“硬”的意思。

2.指出下面的句子各使用了哪种描写方法。(2分)

(1)拯曰:“何为割牛舌又告之?”( )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

(3)每调军食,必蹙额日:“东南民力竭矣!”( )

(4)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

答案:(1)语言 (2)动作 (3)神态、语言 (4)动作

3.填空。[第(1)~(8)小题各1分,第(9)小题2分,共10分,错一处则该小题不得分。]

(1)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3)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江人大荒流。

(5) 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0853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