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员工创新演变

综合试题 时间:2020-01-01

【www.myl5520.com--综合试题】

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研究
篇一:员工创新演变

摘要:文章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思考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将企业能力理论、创新动力机制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有机地应用于分析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中。从三个维度综合分析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逻辑:从微观维度的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演化的能力,从中观维度研究集群内企业间互动的创新动力机制,从宏观维度研究促进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本。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演化;演化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1-0091-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制度、产业组织、企业创新演变的日新月异,对创新演化的研究也日益兴盛,演化经济学也日益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学派。演化经济学从生物进化论中借鉴了一些概念和思想,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为基本思想,强调经济变迁动态过程和创新的核心地位。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很大差异,它的分析框架主要是由三种机制所构成(贾根良,2004):一是遗传机制。认为正如生物基因一样,制度、习惯、惯例和组织结构等是历史的载体,它通过模仿而传承。二是变异或新奇创生机制。演化经济学把个人选择置于多样化行为的群体中,强调了主观偏好的特异性和行为的异质性对新奇创生和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同时,新奇创生是现有要素新组合的结果,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三是选择机制。选择机制研究变异或新奇在经济系统中为什么、什么时候和怎样才能被传播。在创新扩散的初始阶段,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有可能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但如果系统是开放和远离均衡的,由于自增强的作用,创新就会通过系统的涨落被放大,从而使之越过某个不稳定的阀值而进入一种新的组织结构。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自身的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存在着共通之处(见表1)。

由表1可知,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着相似性,使得我们可以利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探析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过程:历史形成的模式对现有产业集群的演化具有重要的路径依赖;创新演化要求考虑不同企业的异质性和创新能力;企业间的互动和自组织机制有助于创新的扩散,最终形成新的集群模式;集群创新演化需要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本对其起着重要影响。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特色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但许多集群走的仍是低成本型和外向型模式,还处于较低层次。目前,大多产业集群正处于创新演化的升级过程中,为了理解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过程和规律,本文试图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探析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从理论上理顺产业集群串行演化中各层次主体的相互关系和演进逻辑。依据演化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我们分别从三个维度探析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过程:一是微观维度,主要考察集群内企业层面的创新演化能力;二是中观维度,主要考察集群内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机制;三是宏观维度,主要考察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环境,探讨政府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本对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影响。

二、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微观维度――企业能力理论

产业集群是企业的聚集,其创新演化的微观基础必然是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演化。若集群内的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演化,将保持整个集群的长盛。因此,要研究产业集

群的创新演化,首先必须考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演化过程及能力。

(一)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能力理论

在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中,创新是其重要的本体论预设,强调了非均衡和质变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演化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发展了对企业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能力理论。它把企业作为一个行为实体来对待,认为企业是具有异质性或特质性能力的经济当事人组成的团队,简称“能力团队”(eliasson,1990)。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同时也按照企业能力理论在不同阶段发展的侧重点,企业能力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古典战略框架下的能力理论、静态外生能力理论、静态内生能力理论和动态内生能力理论四个发展阶段(王磊,2006)。总体来说,企业能力理论的演进逻辑是从关注企业内部变量到内部和外部变量的结合,从有形的物质资源到无形的知识资源,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过程(张宝贵、刘东,2006)。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创新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创造。知识一般可划分为可编码化(codified)(或可标准化)知识和意会(tacit)知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内部资源中意会知识的重要性,基于意会知识的企业能力理论正逐步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的主流。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知识集聚及整合的地方,这些异质性知识通过组织的“感知系统”形成各个企业特有的意会性知识,构成企业参加竞争的核心所在。不同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正是源于知识创造和利用机制的不对称,即企业能力的差异。这些异质性知识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演化,是企业技术和组织创新演化的基础。

(二)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演化能力的特征分析

根据演化经济学有关企业能力理论,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企业创新演化的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2、企业创新演化能力是历史形成的。由于存在不完全要素市场,或更准确地说是不可交易的“软”资产,如价值观、文化、组织经验等,它们一般不能够购买,而必须逐步建立,这可能要花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因此,企业的组织知识就是建立、整合和重新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以迅速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它是历史形成的,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创新演化能力。

3、企业创新演化能力是动态变化的,且具有路径依赖性。teece和pisano(1994)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动态能力,它植根于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的高绩效惯例,即其不断革新自身内部的意会性知识和组织资本,又能不断将内部的意会性知识与外部知识流进行交互作用,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应对时势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历史形成的“感知系统”和组织模式对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形成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我国许多集群中的企业在面临环境变化时的抵制、僵化思维,就是重要表现之一。

(三)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由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特征及演化经济学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集群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有利于异质性企业家和成员集聚和成长的土壤。企业能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创新演化的基础是能够不断整合异质性的企业家和成员,形成本企业特有的“共同知识”。越能吸引、整合内外部具有各类异质性知识的个体并有效形成本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越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内部培育一种吸纳各种人才的氛围,为他们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在组织内引入学习导向,提高组织绩效。学习导向可以概念化为影响组织对自身所应用的理论、思维模式和主要逻辑的满意程度的一整套价值观(谢洪明等,2007)。学习导向能

够促进组织内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和应用,进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提高组织竞争绩效。企业必须重视学习导向,通过组织内跨部门之间以及跨组织边界的学习来促进创新,应该把学习导向的管理上升到战略层次,建立学习导向的制度安排,使之进入组织的常规管理程序。

4、加强对外开放性,提高企业吸收整合外部知识流的能力。虽然企业内部的意会性知识在企业创新演化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它并不是保证一个企业动态进化的充分条件,而只有意会性知识和编码化的外部知识流的交互作用才是新知识的生成系统。企业在吸收和转化外部知识流的过程中,涉及四种能力: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换能力和利用能力(zahra和george,2000)。㈣获取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和获得对企业运营起关键作用的外部知识的能力;消化能力是指分析、处理、解释和理解外部信息的组织惯例和过程;转换能力是指开发更新和整合现有知识和新获得或消化知识的组织惯例;利用能力是企业通过整合已获得和转换知识进入企业的运营中而更新、扩张、提升现有能力或创造新能力的组织流程。因此,一个企业要不断提升其创新演化能力,加强对外开放性,增强其组织惯例的获取能力、消化能力、转换能力和利用能力就变得特别重要。

三、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中观维度――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微观企业的创新行为要引起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需要考虑集群内企业间互动关系,考察不同的选择机制和组织结构对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动力机制

为了描述和认识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内在机理,我们必须寻找促使其演进的动力机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best,2001;giuliani,2002;刘恒江等。2004等),我们模拟出以下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动态模型(见图1)。

2、集群中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是集群创新的基础。beat(2001)从产业集群的企业专业化人手,认为专业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集群发展的最基本支撑力。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性化等原因,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企业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王缉慈,2004),而集群内专业化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是集群创新演化的基础。

3、集群内知识外溢、知识扩散是创新的重要源泉。集群内人才聚集和流动,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不同企业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得集群内意会性知识外溢和扩散,各企业结合自身知识结构,面对上下游协作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对技术创新进行改进、简化或再创新,提高了企业对创新技术的适应性和相容性,加快了创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内的扩散。同时,知识外溢和扩散效应能吸引外部企业的加盟并孵化出大量的新企业,大量新创企业能增 强技术的多样化和促进集群的技术升级(best,2001)。

4、那些能够将外部编码化知识和内部意会性知识有机结合的关键性参与者在集群创新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giuliani,2002)。giuliani以“集群吸收能力(cluster absorptive capability)”来划分集群中关键性参与者的层次。“集群吸收能力”是“将来源于集群外部的知识进行鉴别、吸收和开发的能力”。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形成参与者的分化,具有更强吸收能力的参与者处于中心地位,它们作为外部技术变革的“接收者”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解码器”将知识向其他企业扩散,它们塑造了集群内知识的获取、扩散和最终创造的过程,并在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中产生适合本集群的技术创新,实现集群的创新演化。

6、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同企业的开放性要求一样,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动力系统也要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开放性系统里,关键性参与者在吸收集群外部知识并向集群内“解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集群整体知识结构的更新和创造。因此,一个能够持续创新的产业集群必然是一个开放性系统,能够实现集群与外界资源和能源互换,推动整个集群的“与时俱进”。

(三)产业集群创新演化机制中的风险

历史和现实不断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不断创新演进,随着环境的变化,总有许多产业集群走向了衰亡。因此,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过程存在着多重风险。

2、集群内企业间的“分散力”抵消了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动力。在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集群的兴衰(魏江等,2002):一种是“集聚力”,即吸引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开展集群学习和良性竞争,形成拉动和挤压效应的正向力量;另一种是“分散力”,即阻碍企业集聚、促使企业分散的恶性竞争,从而使集群内企业数目与产业规模不断萎缩的逆向力量。两种力量此消彼长,引起集群的兴衰变迁。当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扩散后产生集群内技术的同质性和产品价格等方面的恶性竞争时,技术创新扩散带来的负面“分散力”就可能会扼杀技术创新或阻碍技术创新的扩散,从而引起整个产业集群的衰亡。

3、产业集群内关键性参与者与其他成员间的关系处于较低层次,弱化了集群整体的竞争力。giulisni(2002)提出的集群内企业间五种关系结构,意味着:若一个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关系结构处于较低层次时,关键性参与者的知识外溢效果有限,很难引起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和组织创新,会逐渐弱化集群整体的竞争力,甚至导致集群的衰亡。

4、封闭型产业集群无法适应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迁。在一个封闭型的产业集群内,容易产生僵化的思维,使得集群很难接纳新思想,也难以察觉到进行根本创新的必要性,从而会对技术和组织创新起阻碍作用,最终导致整个集群被淘汰。markusen(1996)就指出,产业集群发展越成功(如成熟阶段的产业集群),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丧失应对外部条件(如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加了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并可能导致集群的衰亡。

四、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宏观维度――区域创新系统

演化经济学认为,产业集群与其地理区域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其他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它们密切相关。互相联系,并通过相互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

(一)从三维治理结构探索区域创新系统

一个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内的企业集群及其他相关主体相互作用的体系,它的构成要素包括(程新章,2005):(见图2)居于核心的是产业集群(包括核心企业及补充企业、支持企业);居于外围的是激励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制度环境,包括知识基础、技术基础设施、物质基础设施、国家和地区的正规规则、其他激励因素、惯例和社会资本、公共金融支持和风险资本等。从区域创新系统来看,集群内的企业只不过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构成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发、改变和传播了新技术,促进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创新演化。

区域创新系统强调各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无论是正式联系还是非正式联系)、信息资源的流动以及学习作为关键的经济资源。

现代政治经济学(克拉克,2001)认为,经济、政治、社会中均包含着各自的一个“治理

结构”,即“经济活动的制度组织”。三个治理结构均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和缺陷。经济治理结构是市场,利用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其缺陷是存在“市场失灵”。政治治理结构是国家或政府,职能主要是纠正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竞争的秩序,提供大量公共品或准公共品,其缺陷是存在“政府失灵”。社会文化系统或中间治理结构(intermediate governancestructure),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资本。

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内,我们也可以发现类似的三维治理结构:企业间的互动组成的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治理结构;区域内政府为主体提供的制度环境是政治治理结构;产业集群所处的社会资本环境是中间治理结构。集群创新演化的实践表明,市场、政府和共同体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在共同促进知识的积累、传播和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提供了竞争的基础环境,有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知识创新、组织创新;政府通过对正当竞争环境的维护,提供有助于集群创新系统升级所需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共同体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资本,如在集群中营造鼓励诚信的人文环境、平等交流的合作氛围、开放学习的理念等。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政治治理结构――政府的作用

在一个区域内,政府是产业集群创新演化所需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方向和进程。表2分别从供给角度、环境角度和需求角度将政府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要素进行了分类。政府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供给作用主要体现在其通过加强知识供给和创造,扩大产业集群与外界的知识交流;环境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为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提供鼓励政策和优惠环境;需求作用主要体现政府对企业创新条件的需求方面的努力,如政府采购的作用等。

当然,政府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可能是负面的,如它可能固化了与集群内企业的关系,降低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它的区域保护政策可能使得区域经济相对封闭,降低了集群竞争压力和吸收外部知识的机会,从而导致集群竞争力降低;它可能无法赶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政策措施无法满足集群创新演化的需要;更为极端的,它可能从“援助之手”转向“攫取之手”,恶化了集群的生存环境。因此,区域创新系统要求一个服务型、开放型和学习型的政府。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中间治理结构――社会资本的作用

各国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离不开适宜的社会资本。企业家的产生和成长需要土壤,认知结构的出现和变化受到人们与社会环境交流的影响,社会环境赋予人们意会性知识、社会共同的解释模式和社会行为模式,这些都是产业集群创新演化的基础之一。

oecd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具有共同的规范、价值观和认识,有助于促进群体内和群体间合作的网络。社会资本是由当地社会环境中经历史沉积形成的社会文化等无形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如经营和就业环境、生活质量;文化因素如伦理道德、社会规范、价值观、人际关系等,以及能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的价值规范、不成文的规定和习俗等。一个区域内的社会资本积载和分散于大量共同体中,如各种中介机构、协会、科研院所和其它社会组织。它们不仅提供了区域内基本的经营支持服务,增加了企业家之间的信任以及降低了管理和法律成本(bianchi,miller和bertini,1997),而且它们沉积的社会资本影响了集群内创新动力和企业家精神,并且能够创造出一种归属感,能够吸引并维持企业的集聚,降低新企业进入的障碍,从而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同时,这些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本身也随着产业集群的创新演化一起演变:一方面,竞争企业的行为影响产业组织、技术协会、科研院校、法律机构等中间体的演变;另一方面,这些中间体的演变及其活动也影响了企业的行为及其

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考试答案
篇二:员工创新演变

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考试答案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SWOT分析源自兰德公司,其基本理念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

参考答案:错误

2、野中与竹内的知识创造理论是根基于知识的认识论与本体论所发展出来,关切的是个人而非组织知识的创造。( )

参考答案:错误

3、ARIZ中的很多概念都集成在TRIZ里面。( )

参考答案:错误

4、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

参考答案:正确

5、胜任力模型是指组织当中担任特定任务角色所要求的与低绩效相关的一系列胜任特征或胜任特征群。( )

参考答案:错误

6、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大战略思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 ) 参考答案:正确

7、技术系统向提高理想度的方向进化是最重要的一条进化模式,它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努力方向。( )

员工创新演变。

参考答案:正确

8、胜任力模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广泛使用。( )

参考答案:错误

9、个体知识的增加并不必然意味着创造力的提升。( ) 参考答案:正确

10、一项成功的创新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积蓄消费势能阶段、引爆消费需求阶段、引导消费潮流阶段三个阶段。( ) 参考答案:错误

11、把握创新的市场需求,首先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对消费者的特征的描述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分析。( ) 参考答案:正确

12、西蒙顿提出了创造力的成分模式,主张应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创造力。( )员工创新演变。

参考答案:错误

13、创新型人才与创新能力是有生命周期的。( )

参考答案:正确

14、创新能力仅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 )

参考答案:错误

15、从几年的情况看,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行政执法占据重要的地位。( )

参考答案:正确

16、联想的基本方法是类比法与移植法。( )

参考答案:正确

17、OEM指的是在工业生产领域,本地的制造商自己并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既不负责设计和开发、也无法控制销售“渠道”,只是承担具体的加工任务。( )

参考答案:正确

18、对于创造力的内涵的理解可大致分为认知的观点、内涵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 )

参考答案:正确

19、对创造力的早期研究多从“产品”的观点展开。( ) 参考答案:错误

20、技术创新经济学常用一条L曲线描述新技术的生命周期。( ) 参考答案:错误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六顶思考帽法当中,“白帽”是指( )

参考答案:B、陈述问题事实

2、知识型组织是( )

参考答案:B、社会协同系统

3、下列知识转化模式中,哪个和“干中学”息息相关?( ) 参考答案:B、内化

4、PEST分析法是创新战略分析中使用的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方法,其中P 是指( )

参考答案:D、政治

5、在TRIZ理论中,阿奇舒勒把发明划分为( )个等级。 参考答案:C、五员工创新演变。

6、下列不属于外显知识的是( )

参考答案:C、驾驶

7、情境幻想分析法是指

参考答案:C、金鱼法

8、下列属于保护版权方面的国际条约的是( )

参考答案:C、《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载有节目的信号的公约》

9、“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取和保持,企业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主张观点来自( )

参考答案:D、核心竞争力理论

10、格鲁伯主张运用( )的方式来了解杰出的创造性人物。 参考答案:B、案例分析法

11、对知识产权的( ),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特色的“双轨制”的体现。

参考答案:D、行政保护

12、( )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它由内隐知识中创造出新的、明确的观念。

参考答案:D、外化

13、头脑风暴法中每次参加会议的人数一般为( )

参考答案A、5——10人

14、被称为最高层次的创造的是( )

参考答案:A、涌现的创造

15、20世纪90年代初,斯坦伯将经济学中买低卖高以获利的概念应用到创造力理论上,提出了( )

参考答案:C、创造力投资理论

16、提出著名的“创新理论”的学者是( )

参考答案:B、熊彼特

17、( )奠定了个性创新性的基本格局。

参考答案:D、领域判断标准心智

18、下列不属于工业产权的是( )

参考答案:A、著作权

19、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个性品质是指( ) 参考答案:A、创新素质

20、胜任力理论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型,除了冰山模型之外,还有一种是指( )

参考答案:C、洋葱模型

三、多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TRIZ理论”论述准确的是( )

参考答案:A、其本义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C、在中文世界有人以中文称之为“萃智”, D、其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演化、资源和理想度, E、1961年出版了第一本有关TRIZ理论的著作《怎样学会发明创造》

从技术发展史看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
篇三:员工创新演变

我国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展望

姚如恩 1107319645

科学技术是人以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基本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新的创新范式不断涌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创新,不仅对搞好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的历史反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变化轨迹。18世纪30年代之后,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工业之中。19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有线电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出现了;内燃机车得到了发展;化学知识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20世纪以来,航空技术,火箭和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回顾中国技术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在科学成果上是科学实用化、理论技术化。公元5世纪之前,主要的学科体系,如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已基本形成,冶铸、纺织、化工、建筑、造船等重要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其中针灸是中国的独创,中医诊断法的“望、闻、问、切”沿用至今。同时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最著名的著作有《周辞算经》和《九章算术》。到了封建时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马克思称为“中世纪五大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水磨、钟表,中国就占有三项。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的序言中所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地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 世纪以前更是如此。”现代科技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19世纪末,科学理论开始了革命性发展。进入20世纪,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干扰,自然科学的研究仍然成就辉煌,科学理论的成就促成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战后出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网络信息和通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事业有了新的飞跃。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也使中国地质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叶中国科技的辉煌伟业,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号角。最突出的是对基因的研究,在基因治疗方面,如:靶向性非病毒载体和腺病毒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系统,已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科学家还利用中国独特的遗传资源,发现了CAT 基因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国在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其他多个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中国在科技领域里的辉煌成就向世人宣布:当今的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员工创新演变。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创新范式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影响下将有新的发展: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行动者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新组合的整合与实现,发挥各创新行动者的积极作用,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实现“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方式从以前注重科学技术的突破转变为注重技术的融合,从以前促使技术系统的演进转变为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在产品开发上,由供给方开发方式向需求方开发方式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有效地从用户纷杂的需求信息中提炼出市场所需产品的确切信息。

创新将更注重自主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创新始终以获得社会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如果说发明、发现还致力于寻找和制造新东西,还仅是一种创造的话,那么创新则使创造的新东西在社会上获得效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是创效或创价。创新总是力图如何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和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把创造和发明整合到一种机制中去,有目的地吸纳、转化技术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创新更注重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果说发现对应的是规律,是基础科学问题;发明对应的是规则,是技术科学的问题;那么,创新对应的是规则与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即制度。《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指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因素则是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而制度创新确实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增长;反之,制度则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限定的制度框架内,创新总有一天要被遏制,正是制度变迁在此成为技术进步的前提。

只有真正掌握科技创新的含义和有效方法,跟上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创业考试答案
篇四:员工创新演变

 创新创业考试题(1) 一、 单选题(题数:30,共 30 分) 1 寻找创业伙伴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1.0 分  A、 先寻找伙伴再思考商业机会  B、 最好是同一专业毕业  C、 可以通过非正式性接触彼此相互了解沟通  D、 中介介绍的优于身边的伙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风险投资是特点不包括( )。 1.0 分  A、 高风险  B、 高收益  C、 低风险

 D、 无确定回收周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公司销售产品后一定能增加()。 1.0 分  A、 销售收入  B、 现金  C、 销售收入和现金  D、 税费返还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 商业计划书的财务计划需重点陈述( )。 1.0 分  A、 资金来源和使用  B、 贷款人信息  C、 汇率风险  D、

竞争者现金流分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天使投资是()。 1.0 分  A、 债权投资  B、 股权投资  C、 两者都是  D、 两者都不是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关于创业团队冲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分  A、 认知冲突可能发展成情感冲突  B、 利益冲突可能发展成情感冲突  C、 情感冲突是最容易解决的冲突  D、 冲突有时候有正向作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新浪微博上市时估值选用()。 1.0 分  A、 市盈率  B、 市梦率  C、 市销率  D、 用户价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下列关于第一波创业浪潮的描述正确的是:()。 1.0 分  A、 股票市场在此期间建立  B、 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建立  C、 企业管理框架基本建立  D、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建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团队成员相处中提到的“对人不对事”,是指:()。 1.0 分  A、 认知冲突  B、 利益冲突  C、 情感冲突  D、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财务资源不具有哪些特点?( )。 1.0 分  A、 很重要  B、 最通用  C、 最易得  D、 最灵活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1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hitiku/10029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