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情感散文 时间:2019-10-12

【www.myl5520.com--情感散文】

用情感人--推手影评
篇一: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用情感人

--------电影推手影评

电影推手是导演李安在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该电影是一部讲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导演通过敏锐的感觉讲述着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该片没有过多的复杂的冲突,没有华丽的对白,更没有所谓的大场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平凡的,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朱老先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的儿子朱晓生本想接他到美国安度晚年,却不料发生了一系列的尴尬和冲突。影片开始的近15分钟,一句对白都没有,这充分的表现出朱老先生与儿媳玛莎之间沟通困难。在这看似平静的15分周内,导演用一系列的全景和中景来展现在一个房子里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朱老的房间里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具,书法,以及吃饭时所用的碗筷都与美国的文化默默地发生着碰撞,而这些都为后边的故事打下了伏笔。

后来朱老先生开班授课,教华人太极,在这期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台湾的陈太太。看似不经意的相见实则表现出了身处异国他乡的老人百无聊赖的社会现象。 朱先生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老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太极大师,并且会写一手苍劲有力的书法。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孙子,却无法得到儿媳玛莎的理解,甚至加以阻止。这样的做法使老人很受伤,他用这样的方式生活了70多年,到了美国,却无所适从。好像自己做错了一样,而他的儿子并没有给予他相应的关怀,这使年迈的父亲很受伤。 相反从玛莎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突然从另一个国度来了一位与自己语言不通,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使自己理解的人,并且打乱了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在玛莎眼里,公公在门前的草坪吸烟,在自己工作的时候听京剧,甚至是饮食习惯都令自己反感。文化的差异使她并不能理解公公的做法,而她的生活也变得不愉快。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所以,便有了后面的故事。

朱晓生也希望自己可以处理好自己与父亲以及玛莎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但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却无法一时改变,所以他的生活也变得更累。他在乎自己的父亲,希望自己可以孝顺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他渴望得到自己妻子理解,希望她可以与父亲相处融洽。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得意解决。他渐渐感觉自己筋疲力尽却又无法改变什么。甚至希望父亲离开,然而自父亲走失后便在心中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父亲过上好日子。甚至对妻子发了一次脾气。然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谁都无能为力,也并不是谁的错。

在片中,朱晓生和陈太太的女儿暗地里串通好,想要撮合朱先生和陈太太,不料这样的做法却伤到了老人们的自尊心。并且使朱先生产生了一种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却依靠儿女生活。而孩子们的举动仿佛又是想要摆脱老人。使他十分伤心,便偷偷地离家出走了。然而身为长者,他又是倔强自强的,一个人在唐人街过着心酸的生活,工作时又与老板发生了冲突。这一闹便闹到了警察局,不得不让人叹服老人的心酸。

影片的最后,朱先生与陈太太约好见面,这并不是所谓的爱情,而是一种亲情。他们无法从自己的子女身上获得,而他们又有着同样的悲哀,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无奈。已这样的方式结局,着实让人心酸。

这部电影感人,现实,无奈又令人心酸。没有任何煽情的成分,导演只是缓缓地用电影语言来诉说着真实的生活。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公民,感动每一位观众的心。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孰对孰错。这个电影的主题就是反应文化差异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的。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都是无法避免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以这样的方式结局也是合理的。

在这部影片中,李安真实的再现了生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的十分完美。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没有刻意的去堆积,但每一个细节都紧扣主题。而推手这个题目也起得恰到好处,一语双关,不仅指朱先生的太极推手,更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推手。

而我想,导演能够拍出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导演技术的扎实,更是有了类似的生活经历,这里每一个角色的身上都映射出了导演的影子。

影评写作的方法
篇二: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影评写作的方法

一、影评的特殊要求

作为影评就是站在文化的意义上、科学的意义上、道德的意义上、审美悄趣的意义上、社会观念的意义上,对影视剧中的某一细节、某个人物、某段音乐、某种现象或技巧进行评点,升华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引起观众之间的共鸣,达到对电影观赏后受到教益的同一性。

(一)电影艺术作为多种艺术合成的综合艺术,它要求评论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具备多种艺术的审美能力。

(二)电影是运动的艺术,“一次性观赏”

(三)电影是影像艺术,格--镜头--场--幕,有无数的视听信息和意义的连续体。

“ 一部影片太难解释了,因为它太容易懂了。”

二、影评的角度和方法

(一)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般地认为,影视作品的“内容”包括了一一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等;而片种、结构、声音、光线、色彩、表演、构图、节奏、蒙太奇手法、常见表现技巧等等,则可视为影视作品的“形式”.

(二)评价电影作品优劣的标准

A思想性的标准

所谓作品的思想性的标准,主要指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和银屏形象的客观意义在作品中的综合表现,对欣赏者的思想力量。

“真实” “倾向” “认识与审美”

B艺术性标准

(1.)看作品是否创造了感人的艺术形象.艺术典型.

(2.)看作品是否饱蘸着创作者的真情。

(3.)看作品是否具有完美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电影作品复式评论

1、倘若该作品是从其他艺术种类、样式改编过来的,诸如小说、戏剧等等,那么可以将原著 (原作)与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在某一个、某几个方面、或是全部加以对照,评论它在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

2.倘若我们能够得到“导演阐述”之类的创作人员的“创作构想”,那么也可以将它与完成后的影视作品加以对比,看看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同“创作初衷”是否吻合。

3.对一个时期的创作成就与不足加以综述评论。

4.对一个时期的同一类题材、同一类样式的作品加以评析。

5.对一个时期创作上的共同的不良倾向加以评析。

6.对不同时期的同一类题材.同一类样式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评论。

三、影评的类型和文体形式

1、评论型的论说文体

2、随感型的散文

四、如何写好影评

1、要有正确的立论

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2.要有一定的理论色彩

3.要有独到、深刻的见解

4.要有点影视专业知识

五、关于影视专业知识

关于影视专业知识(一)

1、电影与科技是孪生姐妹

影视艺术形式与观念的演变

2、电影与意识形态

文化,价值,政治

3、电影与娱乐

视听快感、明星崇拜、梦幻效果、故事消费

关于影视专业知识(二)

画面与声音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1、画面:前景,后景,背景,空镜头

画面――情感――思想

2、声音元素:音响、音乐、话语

3、导演与表演:理念,生活现实,台词,形体

4、蒙太奇与景深

关于影视专业知识(三)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拓扑结构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1、一个人在笑。

2、手枪直指。

3、惊恐的脸。

如此的顺序组接的镜头,给观众的是人物的怯懦和惶恐。

1、惊恐的脸。

2、手枪直指。

3、一个人在笑。

如此组合的镜头,则表现人物的勇敢。

蒙太奇思维是以人的视知觉和听知觉形式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必须依赖联想的心理作用才能够得以实现。

影评角度-内容
篇三: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一.主题

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

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矛盾冲突

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包括了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个人与社会时代的矛盾冲突。这一类型往往出现在一些史诗性或者具有鲜明社会时代背景的影片中。比如:前南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名作《地下》,全片从二战到南斯拉夫内战横跨了半个多世纪,片中三个主人公的命运变化皆是由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个体的处境无不随着时局的变化产生出各种新的矛盾冲突与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把握这一类型的关键在于,如果不是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人公是否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变故与遭遇。

第二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事实上情节主要是由这部分矛盾冲突构成的。因为个人与周围具体环境的矛盾冲突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第三种,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这一类又被称为人物内心冲突,往往是创作者水平高低的体现。观众之所以会对一些作品产生“假大空”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人物的内心层面过于单一并且简单。而

当人物本身就具有了矛盾冲突,无疑这将是观众最乐于见到的。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三.人物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四.情节分析 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

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亲爱的 影评 叙事分析
篇四: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物欲浮华下的寻觅

---------亲不见,爱有心

电影《亲爱的》自从上映以来,一直是口碑与票房齐飞,在赚足了观众眼泪的同时也

吸引很多人关注拐卖儿童的问题。《亲爱的》是由嗅觉敏锐、情感丰富的陈可辛导演根据

一则打击拐卖儿童的真实案例拍摄,由黄渤、赵薇、佟大为等主演的一部催泪影片。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打拐”的故事,像所有丢失孩子的事件一样,有一天,田文军的儿子

田鹏突然失踪了,接下来就是满世界的找寻,对于田文军和前妻鲁晓娟来说,田鹏是联系

着两人唯一的纽带与生活的希望,失去儿子的父母到底该怎样生活?他们将怎样度过这绝

望而漫长的黑夜?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每一个黎明后的清晨?每一次寻找的失望后,他们

又将怎么样重拾信念,再次踏上漫漫的寻子之路?在寻子之路上,他们经历了一般人无法

想象的苦难和折磨,这种丢失孩子的痛苦,不只是源自于身心上的疲惫,更来自于精神上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的摧残。他们陷入了绝望的无底深渊,自责、悔恨、思念各种复杂的情感充斥着他们的脑

海,继续蚕食他们的财力和精力。

中国的现实主义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电影《亲爱的》不仅清晰的展现了中国的

现实主义,并且入木三分的展示了亲情伟大的感觉。导演陈可辛仍以展现世间情感为切入

点,通过大量特写镜头及背景音乐为我们讲述了寻子之路的艰辛与苦楚。什么工具可以分析影评的情感。

影片不仅表达对于亲情的歌颂,也彰显出导演对于生命个体的思索与关怀,对生存的

反思与期望。在波澜与斗争的叙事过程中,在人性的理解与人文的关怀下把目光对准社会

大爱,为我们解读社会现实与亲情伦理。

陈可辛导演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处理的十分的细腻,在让我们观影的同时,感受到的

不仅仅是剧情上的感人至深,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电影叙事结构的魅力!在叙事方面,我

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叙事语言

叙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远比普通语言复杂的多,既包括声音形式的对白语

言和画外音,也包括文字形式的字幕,还包括影视作品特有的镜头语言。电影《亲爱的》

的对白语言生动而深刻,几乎每一次的亲情对白都能触摸到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深处,都能

被最真诚的生活话语所感动。田文军上电视台等寻子广告时说:“我感谢大家也请大家留

意一下,特别是在马路旁边乞讨的小孩,如果有人买了我的儿子,他吃桃子过敏,千万不

要给他吃桃子。”可以想象一个刚刚丢失爱子的父亲在面对一个冰冷的镜头时说的这些话

时的那种凄凉,只是这一句话就直戳观众的泪点,让有了孩子的父母体会爱子心切的那种心情;也让多少失去孩子的父母想起自己孩子曾经的点点滴滴。还有最后李红琴去看鹏鹏时和嘱咐田文军“鹏鹏吃桃子过敏别给他吃桃子”一个毫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养母还能注意到孩子的这些生活习惯,这已经超越了亲情超越一个养母的付出。就连田文军这个七尺男儿都没能忍住自己被李红琴的细腻打动的流出泪水。还有,电影里,田文军说“凭什么我要认命”,就是这股劲让他拼命寻找,不言放弃,凭着自己这股“不认命”的劲,他才能在失去几乎所有的时候,还能“不认命”地盼望着找回一点点的尊严。找到鹏鹏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楼梯间痛哭,那是三年来他第一次落泪,那就像憋了长长的一口闷气,终于终于爆发,面容抽搐,声嘶力竭,没有吐出如何一个字,但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这几年,他活得有多累。还有以韩德忠为代表的寻子家庭,他们嘶声力竭的喊着“鼓励鼓励”,就是这样的呐喊给了多少失望的家庭又重新带去希望。该剧的叙述语言力量避免太多的直白的叙述方式。其实影片中的每句话都蕴含了导演的思想和灵魂,尤其是反应这种社会比较关注的事件。在这部作品中,导演没有特意的去夸大和修饰任何的话语,但是,通过最朴实最真诚的话语给了观众极大的震撼。

二、叙事视角

在《亲爱的》这部影片中,整部影片都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从前半部分田

文军丢儿子鹏鹏以及寻找儿子的过程,我们都是用“平视视角”来观看田文军,并在田文军为主线带领我们观众和他一起“寻找”儿子,影片后半部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我们是视角也跟着变化,我们由最初的“俯视视角”痛恶李红琴拐卖儿童又逐渐转变为“平视视角”同情李红琴这个为养子付出真感情的可怜的“妈妈”,主人公不再是田文军而是拐卖鹏鹏的“妈妈”李红琴,但叙述视角仍然没有改变还是以第三人称叙述这个养母和养子之间的那种“亲情”,我们观众还是作为一个观影者观看他们演绎的故事。

三、叙事结构

在描绘众多人物、叙述多个事件的时候,首先得注意叙事线索的安排。无论人物和事

件如何错综复杂,只有叙述线索安排得当,他们都能依据线索有条不絮的展现出来。电影《亲爱的》包括三条叙述线索,主要的线索就是田文军和前妻寻找儿子鹏鹏以及儿子回家后的种种改变。另外就是以韩德忠为首的父母团寻找儿子的心里变化及艰辛历程,还有一条是作为养母的李红琴,在收养的儿子和女儿都被带走以后她继续努力争取孩子的收养权的历程。三条线索井然有序的将整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将每个父母的内心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他们的每个过程都能给人心灵的震撼。三个线索都将亲情演绎到了极致,将情感经

历和坚定信仰紧紧的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伴随着主人公的经历,感受与他们同样的欢笑悲伤,沉浸在故事的深情之中。

四、叙述时间

《亲爱的》这部电影主要运用了正序的叙述方式,以一定的时间点为标志逐渐推进故

事的情节发展。主要时间标志有“一年后 2010秋”“两年后 2012夏”“半年后 因妨碍公务罪而入狱的李红琴获释”这些时间点的设置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也因这个时间引出了之后的故事。其实这个时间也是一个新的故事的开端也很好的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年后”,我们知道了田文军还没有放弃寻子还继续在寻子这条道路上奔波着,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种的艰辛,他在街头发放寻子启示,他接受一个又一个欺骗电话的骚扰。假如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也会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甚至还被骗子逼到河边他跳河自救差点被淹死。“两年后”他们接到鹏鹏的消息也是这个消息重新燃起他们的希望,他们通过这个消息逐渐找到了失散三年的鹏鹏。“半年后,李红琴释放”李红琴被释放以后她开始寻找鹏鹏和鹏鹏妹妹,此时的她不再是人贩子而是一个养母对于养子和养女的牵挂和深深的“母女情”。为了得到妹妹的抚养权,她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没有一个人不为这个可怜的女人感动吧。

五、叙事空间

电影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转换,在电影中有着无穷的潜

力,而这正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条件和基本特征。在《亲爱的》这部电影中,空间转换带给我们是人物的调度同时也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影片的最后是一个大大的长镜头,导演将镜头对准了得知自己怀孕的李红琴,她蹲在地上哭了,空旷的医院走廊与弱小的李红琴形成鲜明的对比。导演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结束了整个故事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李红琴的意外怀孕是喜还是悲,这对于她本人和我们观众都是充满想象的。她丈夫死了,拐卖来的儿子和女儿也回归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如今只剩下她的一个人。也许这个意外的孩子会带给她另一种安慰和温暖,让她不再孤单。但我们也知道,此时的她毫无经济能力更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这个孩子是否留下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个谜。也许导演正是用这个大大的镜头唤醒我们的想象,给我们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在电影人物中分析,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这个人物,很多人都说赵薇

在《亲爱的》的里面演技爆棚,这可能是因为她第一次彻底的在影片中如此自毁形象,衣衫褴褛,演了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有关。但我个人认为她在此片中并没有演技爆棚这么夸张,这也是之所以我认为郝蕾的演出是高于她的。当然这并不代表,赵薇的表现不好,

她也是近乎完美合格的诠释了李红琴这个角色。在整个影片当中纵观赵薇的戏份,很多都是哭戏,哭戏最能让观众情感上趋于认同,事实上赵薇作为影片中直接出现的“反派”,她也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也是一个爱子如命的母亲。这个人物的命运,曲折,悲情,到最后丢失了一切。丈夫留给她一个巨大的谎言,死了。被丈夫拐来的儿子被带走,被丈夫捡来的女儿被夺走,曾经是这个农妇的全部,瞬间变得一无所有。生活之于她,无情而残酷。她的爱本没有错,她只是在“法律”和“道德”上错了,她是人贩子的老婆,被我们认定为理应被骂,理应活该,但当她的爱如此满溢坚决,为了孩子如此卑微的时候,却不得不对她产生出怜惜和同情。没有孩子,她就没有家,真的太惨了。

李红琴去孤儿院看吉芳时,爬上高高的空调箱,远景的拍摄方式,让置于路灯下的李

红琴更显渺小与无助,吉芳稚嫩的哭声、沉重的钢琴声为这长久的抗争再添心酸,在真实与纠结中让观众心灵得以撞击与净化,展开对生命个体的思索与关怀。

在李红琴与孤儿院争夺抚养权时,律师一直强调“在法律上······”“在法律

框架内······”近景的拍摄方式将李红琴在法律强制下的无奈与无助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们展开对于法律与人情的思考。高夏决定帮助李红琴时,通过全景拍摄深圳城市,近景拍摄两人的方式凸显出了高夏与李红琴的渺小,也让我们感受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自身的孤单与失落,竞争的压力与强迫。这部逼近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在波

澜与斗争中像一首耐人寻味的诗,跌宕起伏中反映社会现状,哭哭笑笑中升华人间真情。

一直以为黄渤适合演喜剧,但是没想到田文军这样一个悲情的角色,他驾驭的也是如

此之好。黄渤的亮点很多,几乎每一次出场,都非常出色,每一细节每一个点,他都把握的很好,是炉火纯青的神演技,在我看来,几乎没有什么瑕疵。

当他报警打电话的时候,那种急促、紧张、心慌、失措、恍惚的语气,演绎的淋淋尽

致,无助,欲哭无泪,孩子没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塌了。从开始寻子开始,经受过受骗,敲诈,他都义无反顾,“被骗也挺好至少有希望”,最艰难最孤独无缘的时候,他总是给自己希望,总能自我消解,正是这样的信念,才支撑着他这个底层小人物抛弃所谓的自尊,一直奔波在寻子的路上。

喜欢黄渤在这部片里含蓄的演技,一点都不张狂,这和他的社会角色地位是非常吻合

的。他只是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儿子鹏鹏,希望尽快能够解决事情,所以他一点都不介意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为了找到孩子,他已经没有自己了,他软弱可欺,他独身一人去河北会面骗子,郝蕾给他打电话说是假的,已经找人对骗子提供的照片做了鉴定,是合成的。可他还是说要去看看试试,当他发现孩子真的不是鹏鹏的时候,他没有理直气壮的去理论一番,或者报警诸如此类的,而是选择了跑,他掏出刀子对骗子团伙说,都这样了还如此对我,他是求的,求他们别过来,再过来他就真的跳了。是冰冷的无助,是被蹂躏惯了的底层人的不反抗,那口气,那神情,都被他融进去了角色身体里了,浑成一体。

影片中田文军在孩子丢失后从未哭过,但故作坚强的他在孩子找回后坐在楼梯上痛哭失声,从近景到全景再到远景的拍摄手法,悲伤的音乐渲染,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田文军内心压力的释放,导演的这一安排表现了人文的关怀,也暗示了社会中强大的正能量,揭示了人性温暖与回归的主题。

韩德忠在影片中一直是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他领导自己的公司,领导万里寻子会,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大儿子丢失,多年寻找无果,在妻子怀孕后,面对新生命的降临,他也无法做到内心释然。老韩在参加完田鹏生日会后,躲在墙角失声痛哭,近景的拍摄方式使观众清楚地感受到韩德忠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周边的黑暗与商店里透出的微弱光线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韩德忠内心的矛盾。亲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导演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亲情中的不同内。

物欲下的压力与规则,电影《亲爱的》在赞颂亲情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残酷与冷漠。影片中韩德忠与妻子办生育证时,工作人员要求出示大儿子的死亡证明,要按制度办事,特写的拍摄方式将韩德忠愤怒的状态完美呈现,暗示了韩德忠内心的苦楚与无奈,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制度的不通人情瑜冷漠残酷。

人性上的解放与回归。影片中的人物是大多数社会人群的缩影,因家庭而放弃自己,因竞争而隐藏自己,因利益而改变自己。

《亲爱的》通过133分钟再现了失去孩子这一世上最艰难、最痛苦的一种体验。让观众直面最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间悲剧感同身受,导演将个人感情、社会制度规则、人性这三方面在这部电影中完美诠释,最真实的生活再现不仅是对重新思考亲情伦理的沉痛提醒,也是对人性的探索,对人文的关怀的回味与思索。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9900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