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网络散文 时间:2020-07-13

【www.myl5520.com--网络散文】

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控制方1
篇一: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公安机关对网络舆情的控制方法

(一)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引领舆论主流的能力。

各级公安机关都要成立相应的舆情处置部门,并针对应对敏感事件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一是事前要建立实时把握、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机制。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延伸工作触角,加强分析判研,实时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舆论折射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防止有关问题逐步发展为敏感案事件。二是事中要建立现场应对媒体采访的机制。在敏感案事件处置工作中,要指定一名对相关政策、原则、形势比较了解、有较强应对媒体采访的发言人。三是事后要建立新闻及时发布机制。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协调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承担突发敏感案事件的新闻发布职责,对已发生的敏感案事件,确定“统一口径,及时发布”的原则,借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说明事实真相,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部分被网络炒作的公安事件,地方部门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外,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舆情或是报纸评论在内的整个舆论做出及时反应,更没有什么应急机制,也谈不上对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引导。所以,建立一种能够提前评估舆情态势,及时跟跟踪舆情发展,合理顺应舆情导向的应急机制,就显得极为迫切。

(二)网络评论员的组建与舆论引导

网上凡是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消息,网民的反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吐口水”,但很多时候事实真相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在种情况下,公安机关要组建一个有效的平台,比如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第一时间发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发现之后,再通过公安网评员要运用网络语言,客观的评述和劝解的手段,化解网上的极端信息。公安网络评论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尤其对网络舆情的发生脉络、演变规律、影响因素等,要加强研究,总结出引导舆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性经验。

(三)发挥各级公安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

公安机关互联网不仅是公安机关展示工作成果的一个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一块重要阵地。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都要谋划好公安互联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把公安网站的建设作为公安机关占领舆论阵地、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公安网站要认真组织好正面宣传工作,通过加强重大主题策划、开通领导博客、网上举报等方法,来努力营造有利公安机关的网上舆论氛围。

(四)建立发言人制度

公安机关还要在公安网站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

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安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背景及危机处理的实时跟踪报道,防止网民主观猜测和谣言产生,引导网民的意见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

(五)规范执勤执法,不留炒作的素材。

公安机关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地,众多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提高自己的卖点,部分媒体和记者热衷于负面报道,有的媒体和网络抓住民警的不规范执法,以行使新闻监督权为名,想法设法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把片面性问题变为普遍性问题,严重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例如:2008年12月5日,阜阳市发生了起交通协管员违规上路检查车辆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当事人死亡的案件,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实这只是个案,但这个案也折射出公安机关执勤执法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给媒体和网络提供了炒作的素材。所以公安机关各个部门要规范执法,从细节入手,注意执勤执法的一言一行,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六)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

网络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作用强、控制维的特点,同时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说服力和整合力,是公安工作在现代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对民警的网络舆情控制专项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民警应对网络的能力。通过培训,要教育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同时,要了解网络,有妥善应对网络能力。

公安机关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控制能力
篇二: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77232f60a2af.html###

公安机关如何提高网络舆情的控制能力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4.2亿人,人们已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条信息、一个帖子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话题。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公安机关与群众接触最广泛,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在“显微镜”、“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络炒作。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公安网络舆情容易失控的原因

(一)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是失控原因之一

1、网络的开放和自由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的方式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主要舆论

渠道。网络的开放和自由扩大了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失控。

2、网民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上,网民一般都以昵称或是匿名方式出现。在不体现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没有传统的职业道德的束缚,不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审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网民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很多网民素质较低,在昵称或匿名的掩护下,经常使用一些粗俗低级的语言,甚至对他人进行谩骂和攻击。

(二)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效仿公安部由政工、网管、督察、110指挥中心、治安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公安舆情被网络炒作后,公安机关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三)公安机关及民警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工作往往是秘密进行,而一条涉警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警察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众的质疑,公安机关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

互动和有效沟通。

二、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控制方法

(一)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引领舆论主流的能力。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各级公安机关都要成立相应的舆情处臵部门,并针对应对敏感事件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一是事前要建立实时把握、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机制。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延伸工作触角,加强分析判研,实时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舆论折射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防止有关问题逐步发展为敏感案事件。二是事中要建立现场应对媒体采访的机制。在敏感案事件处臵工作中,要指定一名对相关政策、原则、形势比较了解、有较强应对媒体采访的发言人。三是事后要建立新闻及时发布机制。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协调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承担突发敏感案事件的新闻发布职责,对已发生的敏感案事件,确定“统一口径,及时发布”的原则,借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说明事实真相,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部分被网络炒作的公安事件,地方部门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外,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舆情或是报纸评论在内的整个舆论做出及时反应,更没有什么应急机制,也谈不上对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引导。所以,建立一种能够提前评估舆情态势,及时跟跟踪舆情发展,合理顺应舆情导向的应急机

制,就显得极为迫切。

(二)网络评论员的组建与舆论引导

网上凡是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消息,网民的反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吐口水”,但很多时候事实真相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在种情况下,公安机关要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网评队伍,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公安网评员要运用网络语言,客观的评述和劝解的手段,化解网上的极端信息。公安网络评论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尤其对网络舆情的发生脉络、演变规律、影响因素等,要加强研究,总结出引导舆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性经验。

(三)发挥各级公安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

公安机关互联网不仅是公安机关展示工作成果的一个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一块重要阵地。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都要谋划好公安互联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把公安网站的建设作为公安机关占领舆论阵地、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公安网站要认真组织好正面宣传工作,通过加强重大主题策划、开通领导博客、网上举报等方法,来努力营造有利公安机关的网上舆论氛围。

(四)建立发言人制度

公安机关还要在公安网站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突发事

件发生后,公安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背景及危机处理的实时跟踪报道,防止网民主观猜测和谣言产生,引导网民的意见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

(五)规范执勤执法,不留炒作的素材。

公安机关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地,众多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提高自己的卖点,部分媒体和记者热衷于负面报道,有的媒体和网络抓住民警的不规范执法,以行使新闻监督权为名,想法设法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把片面性问题变为普遍性问题,严重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例如:2008年12月5日,阜阳市发生了起交通协管员违规上路检查车辆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当事人死亡的案件,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实这只是个案,但这个案也折射出公安机关执勤执法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给媒体和网络提供了炒作的素材。所以公安机关各个部门要规范执法,从细节入手,注意执勤执法的一言一行,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六)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 网络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作用强、控制维的特点,同时具有号召力、影响力、公信力、说服力和整合力,是公安工作在现代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对民警的网络舆情控制专项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民警应对网络的能力。通过培训,要教育民警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
篇三: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应对和引导涉警舆情的思考

[摘 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其管理活动和执法行为,已经成为各类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甚至成为互联网负面炒作的焦点。本文就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涉警舆情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公安机关;涉警舆情;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631[

1 引 言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应对、处置和引导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亟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舆情引导”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事业和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为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面对涉警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强涉警舆情引导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使公安机关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舆论的应对、管控和引导,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涉警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这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切实服务保障法治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2 当前涉警舆情的特点

涉警舆情是指与警察或警务活动有关的社会舆论的情况,既包括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议论,也包括网络中网民们的舆论动向。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网络涉警舆情更加受到公安机关的关注。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通信传媒日益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涉警舆情呈现出新变化。《半月谈》报道,涉警舆情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差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研究近年来,影响全国的重大涉警舆情,具体还有以下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篇四: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加强公安舆论引导

----新时期公安宣传工作新思考

摘要: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和重要舆论策源地,成为包容"体制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巨大场域。一些在"体制舆论场"中不能传播的信息有可能在互联网中传播,并迅速形成舆论。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 公安舆论 和谐 警民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地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一些涉警事件、一起刑事案件甚至一些小纠纷,如果处置稍有不当、舆论引导不及时,就会引起舆论炒作,警民关系紧张,影响公安机关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一、信息化时代公安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历来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扩展了各种监督渠道,也加剧了涉警舆情的扩散和传播,使公安舆论引导形势严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被称之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新型媒体,以其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公众的青睐,改变了以往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务的活动空间,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渠道和政府洞察、引导社会舆论的平台,成为社会舆论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器”。一些个别问题可能借助网络引发舆论浪潮,出现“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网上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现实社会,从而使维稳处理难度加大。公安机关新闻舆情中心。

(二)公安机关舆论引导手段的相对滞后,有损公安形象的“危机”更多,破坏更大。公安舆论宣传作为公安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但随着公安保卫任务的日益繁重,特别是网上涉警舆情的日趋严峻,公安宣传舆论引导整体呈现“上热下冷”的滞后局面,主要表现有“五不”: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对舆论引导重要性认识不够,重业务轻宣传。二是网上舆情处置水平不高。对传统媒体沟通多,投入精力大,但是对网上舆论引导认识不深、办法不多,特别是面对涉警负面舆情,第一反应就是“删”、“封”、“堵”、“捂”、“不表态”,有的甚至无动于衷、麻痹侥幸、听之任之。三是对外宣传机制不全。宣传舆论工作有机构、缺人员、缺设备、缺经费,没有一整套强化舆论引导、应对危机处置的工作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事件,往往慢一步、慢一拍,丧失工作主动权,造成工作被动。四是与媒体沟通能力不够。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

道,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生硬,缺乏应对技巧。尤其在涉及负面新闻采访时,部分民警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或者胡乱说,造成工作被动、形象受损。五是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民警参与舆论宣传知识方面的培训少,从事宣传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能力不够,新闻舆论引导、网上监控处置、专业评论分析相结合的专门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全警舆论引导的基本技巧还没有普及。

二.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的应对之策

“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丧失工作权”,信息化已经是公安工作的一场必然的革命,如何应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公安机关能力建设方面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加强信息化公安舆论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引导:

(一)建立健全公安新闻舆论预测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密切关注尤其是涉及公安部门方面的舆情、动态,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跟踪走访、回访,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停访息诉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涉警敏感舆情隐患,抢占先机,防微杜渐。同时要对案(事)件发生的时段、地段、涉及到的群体对处置工作可能形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进行舆情风险评估,牢牢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不断增强公安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动性。

(二)建立健全警媒互动联谊机制。采取建立警媒之间经常性“交流通气”制度、定期交流制度、年终或节日与媒体开展联谊活动等方

式方法,建立起与新闻媒体互信、互助、互动、双赢的和谐关系。要主动为媒体“报料”,方便媒体记者采访,联合宣传公安典型事迹。对采访涉警敏感问题的记者,要热情接待,妥善应对,引导其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角度,客观、公正、准确地采访报道;对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要促请新闻媒体从内部渠道反映,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媒体,争取理解支持。

(三)建立健全网上巡查管理机制。一方面公安网监等部门要积极构建网上维稳工作新防线。招募网络人才,聚集网络精英,变被动应对为“主动进攻”,以“网上群众工作”、“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等形式主动拉近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架起融洽关系的桥梁,建立网络群众基础,有效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主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网络运营法规,规范网络运行管理,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发展网络主流文化,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觉悟,引导人们既做责任公民、又做责任网民。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当前信息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错综复杂,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加。因此,认真分析并逐步引导互联网公安舆论,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拓展民意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人民公安报.2009.

2. 提高信息时代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军事记者》2009年05期

3. 如何认识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青年记者》2009年11期

4. 《警察与媒体: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文集》孙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公安

5. 机关舆情分析与舆论引导;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02出版)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sanwen/11365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