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励志名言 时间:2020-08-09

【www.myl5520.com--励志名言】

移动互联网时代四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大比拼
篇一: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四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大比拼

在移动设备市场,运行何种应用程序直接决定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性能表现。如果没有应用程序,平板电脑就只能作为电子相框使用了。

目前市场上不乏性能卓越的硬件产品,但移动应用程序的优劣也直接决定着消费者对硬件设备的选择。从开放性平台到相对封闭的操作系统,每一个系统平台的开发商都对推出的应用程序具有不同的理解。

在过去几年里,随着全新硬件产品的陆续上市,应用程序市场也一直保持着十分迅猛的增长势头,但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苹果iOS产品序列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谷歌Android设备也保持着高速增长,而RIM黑莓系列产品则经历了大幅萎缩。但无论硬件产品表现如何,提高应用程序生态系统的建设水平以及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是各大手机厂商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应用程序商店何以如此重要?在当今这个对应用程序近乎痴狂的时代,软件生态系统直接决定着一部电子设备寿命的长短。如果能得到最新、最棒的程序支持,消费者可以从他们的硬件产品中挖掘出更大的价值。而且程序员也将能够为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应用程序商店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软件。

我们对目前市场上的四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希望能够给计划购买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消费者提供值得参考的建议。

1. 苹果App Store

不管怎样,苹果建设App Store的思路非常明确:苹果才是主角。

苹果App Store以“围墙花园”模式著称,苹果对每一款上载到App Store的程序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程序员需要阅读长达7页的苹果应用程序开发指南,以确保设计出的程序更加符合苹果App Store的严格要求。

苹果对应用程序的严格审查收效明显。来自苹果员工的官方审查极大地提高了App Store上应用程序的质量。

优势:

苹果从一开始就与外部程序员进行着广泛的合作,而且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截至今年5月底,App Store上经过苹果批准的应用程序数量超过50万个,为苹果iOS操作平台设计程序的注册程序员也超过8.5万名。仅iPad一款产品就已经拥有超过 9000款原创

程序供用户下载。

一旦你开发的程序刚好符合苹果App Store的要求,那么你也就抓住了致富的良机。在App Store上发布自己开发的程序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史蒂夫-德米特(Steve Demeter)就赚到了25万美元。这位苹果iOS游戏MacHeist的开发者已经进账了数百万美元。

劣势:

然而无论是程序员还是用户都很容易迷失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生态系统中。程序员希望他们开发的程序容易被找到和下载,而用户则更希望快速地找到好用的程序。尽管苹果对应用程序进行了细心甄选和集中布局,但想要找到具体程序员单独发布的网络程序还得颇费一番功夫。

根据独立应用程序员拉尔夫-古蒂(Ralph Gootee)的描述,提交给苹果的应用程序的审批时间也不确定,快则需要两天,慢则需要两个星期。

2.谷歌Android Market

凭借iTunes的逐步发展,苹果App Store的建设步伐领先其他业内竞争对手长达10年之久,但谷歌系统平台的异军突起也让苹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移动应用程序平台,谷歌Android在上线的两年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年5月,谷歌宣布Android Market上的应用程序数量首次超过20万个。最近,谷歌Android部门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在博客上表示,目前每天激活的Android设备达到50万部。

优势:

谷歌Android Market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坚持的高度“开放”市场战略。尽管这一开放战略主要适用于Android系统代码的开源政策,但其中的部分开放性原则已经适用于Android Market。与苹果不同,谷歌不对程序员提交到Android Market里的程序进行任何审查。谷歌对Android程序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不是恶意或色情程序,都可以上载到Android Market上。因此,Android Market上的程序类型多种多样,而用户在苹果App Store里根本无法找到类型如此丰富的程序。在程序员把设计好的程序上载到Android Market上后,用户几乎无需等待就可以立即进行下载。

Android Market的另一大开放性体现在,用户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接入该应用程序商店。除非你的iPhone已经被破解,否则用户只能从苹果官方的App Store里下载程序。而Android却允许用户从别的应用程序商店下载他们想要的Android程序,这种下载方式称为侧下载(Sideloading)。通过授权安装,用户可以在Android手机上安装由其他方提供的

应用程序商店。采用侧下载方式,用户可以把从某个网站上下载下来的应用程序通过USB接口或下载单独的APK文件转移到自己的Android设备上。尽管可能要承担安装恶意代码的风险,但这还是为只能使用iOS 设备下载提供了一条更加便捷的程序下载途径。

劣势:

尽管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Android Market为应用程序商店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程序员却仍然很难从他们为Android开发出的程序中获利。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estino今年5 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Android Market上80%的付费程序的下载次数都不到100次。

尽管今年大批Android平板电脑相继上市,但Android Market上的原创平板电脑应用程序却相对较少。截至6月初,Android Market只有区区232款专门针对蜂巢版Android设计的程序可供下载。

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苹果App Store相比,上线时间较短也导致Android Market不如App Store发展成熟。从2007年起,用户就可以使用苹果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登录App Store,而谷歌Android Market则刚刚在今年2月才上线。

谷歌仍处于应用程序商店的探索阶段。今年5月,谷歌刚刚对Android Market的首页进行了大幅改版,并在程序分类中突出付费程序下载排行、免费程序列表等。而凭借着早上线3年的优势,苹果则拥有足够的时间来使App Store的页面更加趋于成熟化。

3.惠普App Catalog

借着推出TouchPad平板电脑之机,惠普也正在对其App Catalog进行重新改版。App Catalog上拥有6200款webOS手机应用程序,以及300多款TouchPad专用程序。

惠普的硬件产品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其在美国市场的智能手机份额也仅为2%,因此惠普的天生缺陷十分明显。但苹果已经成功地突破了硬件设备较少的难题,因此只要惠普能够激发出软件平台的活力,那么该公司还是很有希望成为应用程序市场的有力竞争对手。

优势:

惠普高级产品经理杰弗里-本(Jeffrey Ben)曾经表示,惠普并不在应用程序领域与其他竞争对手展开军备式竞赛。相反,惠普将采用引导式方法来突出该公司认为的最棒的程序。惠普将在其应用程序商店里出版Pivot数字月刊。Pivot数字月刊将呈现各种应用程序,介绍建置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内容将委托各媒体的记者及摄影师负责,采用视觉化的编辑形式,有描述数字文化的专栏,锁定特定主题应用程序的专题报道,以及应用程序的深度评论等,所规划的内容将迎合不同市场的需求,初期会有英文,法文,德文及西班牙文等版本,

每月会定期更新并传送至TouchPad上。

惠普正在通过高调宣传其“发现之旅”营销模式努力招揽程序员参与程序设计。“发现之旅”营销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诸如惠普App Catalog这样的尚未充分发展的在线应用程序商店里,用户更容易找到程序员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从理论上讲,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下载量。

这也更方便惠普产品用户找到他们需要的程序。与动辄就拥有数十万款程序的苹果和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相比,惠普产品用户更容易在App Catalog上找到具体的应用程序。

劣势:

当然,惠普的优势也会成为该公司的最大劣势。采用不同的程序开发策略固然重要,但在TouchPad上市时,惠普App Catalog上仅有约8000个应用程序,与苹果和Android的在线应用程序数量相比,这一可以说是有些寒酸的程序数量极大地限制了用户的选择。

而惠普最近在推出硬件产品方面的表现更是乏善可陈。而这又直接给程序员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不能够及时推出新款硬件产品意味着用户手中的惠普产品无法得到及时更新,这也给调动程序员为惠普操作系统开发程序的积极性造成了很大打击。惠普App Catalog仍然重复着“无程序、无动力”的恶性循环,而我们也看不到webOS有取得进展的任何迹象。

4.RIM黑莓App World

在过去的一年里,RIM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今年4月推出的黑莓PlayBook平板电脑市场反应平平,而在此期间RIM高管的决策失误和对应用程序的糟糕选择都给PlayBook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优势:

截至目前,黑莓在线应用程序商店里仅有3500款程序。因此对于用户来说,在黑莓App World上查找程序就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也是好事,因为他们开发的程序在App World上的曝光率要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应用程序商店。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而且黑莓App World支持PayPal支付系统,因此想为自己的PlayBook购买软件的话,用户无需新建诸如Google Checkout或苹果iTunes这样的账户。

最后,RIM还在PlayBook上为Android程序创建了虚拟运行环境。因此,用户可以同时接入黑莓和谷歌的应用程序商店下载程序。不过,下载的Android程序还需要获得RIM的认可才能够在PlayBook上运行。

劣势:

与其他三个应用程序平台相比,黑莓App World上的程序数量最少,而App World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也冷清得像“幽灵小镇”一般。有利于程序员的优势却恰恰成为限制用户选择的劣势。

尽管程序曝光率较高,但程序员似乎正在对App World失去信心。RIM对第三方应用程序似乎一直都不太上心,对软件创新方面也不主动,导致如今Twitter应用程序开发商Seesmic在今年6 月底宣布终止对黑莓应用程序的支持。如果其他程序开发商纷纷效仿Seesmic的做法,App World很难在应用程序的数量上赶上其他竞争对手。

RIM此前为黑莓智能手机开发了一整套应用程序,但所有这些过时的程序却根本无法在PlayBook上运行。这本身就是对内容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而PlayBook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RIM根本就没有为PlayBook开发原创、专用的电子邮件、日程表和联系人列表程序。而这些程序都是每个应用程序生态系统所必须具备的。至少截至目前PlayBook并不拥有类似的专用程序。

总结:

对于用户和程序员来说,这四大主流应用程序商店都有其优势和劣势。选择使用哪个程序平台完全取决于用户本身。但无论你选择哪个程序平台,这些平台之间至少拥有一个跨平台的共性:它们迟早都会提供《愤怒的小鸟》游戏的下载。

从2015年互联网企业合并大潮探索互联网企业发展
篇二: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从合并大潮中探索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目录:

一、互联网企业合并背景

二、互联网企业合并盘点分析

三、发展趋势,联盟是大势所趋

四、互联网新生企业的机遇

一、互联网企业合并的背景

1994年,中国通过一条64K国际专线接入互联网。20年后,互联网带给整个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中,互联网产业出现了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并且深入我们的生活。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再创新高,活跃度与规模量双双突破历史记录。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并购市场共计完成并购案例2110起,同比大涨60.0%;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总计1,716起,共涉及交易金额1,392.88亿美元,同比提高53.0%。其中,国内并购案例共完成1,890起,较2014年同期上涨64.3%,披露金额的1,543起交易共涉及并购金额1,087.14美元,同比微增0.3%。

2015年互联网领域发生了数十起合并事件,这些合并所涉及的企业都是近几年在中国互联网上崛起的新军,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亦都居于前两位,也都是多年竞争对手,可就是这样的“强者”也纷纷合并,使之前的竞争格局骤然改变,甚至影响了行业格局。 二、2015互联网企业合并盘点分析

(一)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合并(2015年2月14日)

滴滴打车,成立于2012年6月6日,创始人程维,合并前已获4轮融资,总金额超8亿美元。

快的打车,成立于2012年5月,创始人陈伟星,合并前已获4轮融资,总金额9亿美元。

合并方案:根据双方的声明,新公司将实施Co-CEO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同时,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幕后推手:合并是双方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双方共同看好移动出行市场,恶性、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可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

合并后现状:滴滴快的合并后成功占据了中国出行行业7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出行行业龙头地位稳固。9月份正式更名滴滴出行,成为涵盖出租车、专车、

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在获得新一轮30亿美元融资后,滴滴国际化战略扩张也初露端倪,未来或与Uber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

(二)58赶集合并(2015年4月17日) 58同城,成立于2005年12月,创始人姚劲波,2013年10月31日,美国纽交所上市。

赶集网,成立于2005年3月,创始人杨浩涌,2012年赶集网欲赴美上市,因总裁杨浩然离婚风波而搁置。

合并方案:2015年4月17日,58同城与赶集网达成战略合并协议。58同城将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获得赶集网43.2%的股份,具体代价为3400万份普通股(合1700万份ADS)和4.122亿美元现金。双方继续两个品牌独立管理,定位上适当差异化,姚劲波和杨浩涌担任联席CEO,开启“双CEO模式”,新公司估值达100亿美元。

幕后推手:最终促成双方合并的“红娘”,是被誉为“并购专业户”的包凡带领的华兴资本并购团队。赶集网此次通过与58同城合并将实现上市梦想,背后的蓝驰创投、红杉资本、老虎基金等6家投资机构获得退出机会。不过按照今日资本和红杉资本的一贯风格,对于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很大可能是长期持有,继续享有高成长带来的收益。

合并后现状:目前58赶集双方的创始人以及管理团队目前并没有大量流失,这与其他合并案管理层快速离职出局不同。双方在具体业务方向上各有侧重,58专注到家、房产,赶集专注招聘、二手车;除此之外,双方在业务上各自独立发展的空间和需求还有无限可能。姚劲波和杨浩涌都表示,双方合并之后每年将会节约大量的市场投放,以及在渠道竞争的费用,这些钱将会投入到创新业务的发展。

(三)美团+大众点评合并(2015年10月8日)

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美团,成立于2010年3月,创始人王兴。

大众点评,成立于2003年4月,创始人张涛。

合并方案:2015年10月8日,美团与大众点评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估值150亿美元)。新公司将实施联席CEO制度,美团CEO王兴和大众点评CEO张涛同时担任联席CEO和联席董事长;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运营,包括包括以团购和闪惠为主体的高频到店业务。美团、大众点评现有股东将权益注入新组建的境外公司(仍采取VIE架构),比例大致为5:5。

幕后推手:此次合并是继“滴滴快合并案”后,阿里和腾讯又一次走到一起,而红杉沈南鹏却是背后最强力的推手。据悉,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后的新公司,红杉资本将成为最大股东,比阿里巴巴和腾讯所占的股份都要多。作为和沈南鹏一

样都投资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包凡也出力不小,华兴资本担任此次合并的财务顾问。

合并后结局:合并后大众点评的业务重点是低频、高客单价业务,如婚庆、会展等,不再参与高频、低客单价领域的价格战、补贴战。虽然两家公司合并后,彼此作为对手的关系不复存在,但压制两家公司营收和盈利空间的长期压力并没有消失,即O2O在BAT重构未来互联网商业格局中的战略价值始终存在,这意味着价格战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如影随形。

(四)携程+去哪儿因为百度走到一起(2015年10月26日) 携程,成立于1999年10月,创始人梁建章,2003年12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去哪儿,成立于2005年2月,创始人庄辰超,2013年11月1日,去哪儿纽交所上市。

合并方案:2015年10月26日,携程宣布与百度达成一项股权置换交易。交易完成后,百度将拥有携程普通股可代表约25%的携程总投票权,携程将拥有约45%的去哪儿总投票权。合并后,去哪儿继续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运营,百度成为携程股东之一,未来将在多个领域展开旅行相关产品的全面合作。

幕后推手:这次合并,百度成为公认的最大赢家,而纪源资本(2013年参与主导优酷土豆合并案)却是携程和去哪儿 “合并”幕后的媒人。据悉,2011年百度超3亿美元投资去哪儿时,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就是主要推动者。百度对携程觊觎已久,携程对去哪儿也是虎视眈眈,因此这一合并案在纪源资本的撮合下一拍即合。

合并后结局:携程称,未来去哪儿将继续作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运营,与携程在在线旅行市场切磋并进,为旅行者创造差异化的产品与价值;去哪儿网称,未来独立发展计划不变,与携程协商双方公司的协作/竞争机制,各自选定并加强主攻的市场。虽然公告中没有谈及庄辰超及去哪儿其他高管的安排,但庄辰超出走,携程接管或成为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有人套现上岸,有人如愿接盘,继续一统江湖。

三、互联网企业发展趋势-联盟

在资本主导下的合并越来越多,让社会更加认识到互联网的免费本质和资本的赢利追逐本性,也更加认识到仅仅依靠烧钱来维系的互联网繁荣是多么的不靠谱,这给以后所有的创业者都敲响了警钟。

我们知道曾经的互联网企业都有着很浓厚的英雄主义情节,试图单打独斗以—人一个企业的力量颠覆一个行业,已是互联网神话的固有范式。

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烧钱补贴、红包大战和促销战这些充满了攻击性的词汇,还盛行于在线出行、第三方支付、在线旅游和社交这些领域,为何转眼间这些都成为了过去?没有任何缓冲的时间,我们甚至来不及祭奠互联网

领域英雄主义的消逝,也来不及去揣测这其中的的缘由,合并联盟就马不停蹄的闪亮登场了。

在线出行抑或本地生活服务,这些市场的领先者的合并更多的是为了未来,它们的联盟势必会为整个行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从合并双方CEO们的在媒体上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到,它们的合并野心是要把盘子做得更大,未来这些联合舰队们将抱团埋头开疆扩土。移动互联网的联盟时代来临了。

2014年底国际电信联盟发布2014年度《测量信息社会报告》,宣布全球网民已经超过30亿人,全球手机订阅用户将达70亿。几乎与全球人口总数相当。移动互联网以数倍于PC互联网普及的速度,更广更深、更彻底地改造着这个世界以前互联网企业烧钱抢占市场发展的节奏已经落伍,这些生长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应对未知的挑战,新时代未了,联盟已是大势所趋。

四、互联网新生企业的机遇

当我们看到巨头们都要在资本的意志下纷纷合并,而且大有形成垄断之势;那么,广大资源、品牌、金钱能力都有限的创业公司的机会会不会更渺茫了?

滴滴、快的,58、赶集,美团、点评,携程、去哪儿??当互联网巨头的合并成了趋势,那么行业大格局是否已成定局?新选手是否还有机会?创新者是否还有机会?这是在合并潮中创业者们最关注的问题。

依我看,机会从来都存在的,在于创新、在于远见,其实小企业在大合并狂潮中依然有这广阔的市场机会。

比如,创办于2010年的小米,4年时间就干到了400亿美金市值,成为这几年现象级的公司。京东不但撼动了以往不可战胜的阿里巴巴,而且市值最高峰突破500亿美金,已经距离百度非常接近。2015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在京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排行榜(简称“2015互联网百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奇虎360、搜狐、网易、新浪、携程、搜房网位列2015年中国互联网百强榜前十位。乐视,正在以强悍的生态战法挑战BAT,七大子生态狂野崛起。就拿2012年成立的滴滴来说,在与快的合并之后,估值近165亿美金。

机会可能在哪儿?答案当然是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

现在,整个互联网产业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迁徙,从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不可逆转的大迁徙。当年的PC互联网,有一个很显著的概念是“在线”:你下线了,关掉电脑便脱离了网络。而移动互联网则是永远在线,更像是人体的延伸,更接近互联网“连接”的本质。

与此同时,科技日新月异的大发展也让人看到了希望,这便是“硬件复兴”,即智能便携设备大爆发。智能手机狂野增长只是一个开始(小米就是抓住了这一波),更多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开始启动,譬如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等。那么,基于移动互联网+智能设备的双重效应下,其实有着广阔的机会。

先说说移动互联网会带来明显的入口变化。“入口”是互联网行业特有的名词。于腾讯,QQ是入口级产品;于百度,网页搜索是入口级产品。于阿里巴巴,淘宝是入口级产品。于360,安全卫士是入口级产品。于小米,手机是入口级产品。于美团,团购是入口级产品。入口的本质,是一个与用户“重度连接”的产品和服务,以此为基础展开企业的所有增值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不同场景其实可以诞生很多新的入口级产品机会!不是说哪个巨型APP就通吃一切。

比如OTA领域,这两年迅速崛起的“航班管家”,机票火车票交易已经达到了两三百亿的体量。再比如竞争激烈的分发领域,APP应用内测的“蒲公英”,其日均下载量甚至逼近了当年91的水平。这些都是创新带来的竞争活力。

【未来一切生意都是数据的生意】

另一个重要的机会当然是大数据。这方面,中国互联网其实才刚刚真正开始。 现在,马云讲DT时代,马化腾讲连接一切,李彦宏讲大数据,周鸿祎讲IOT,本质上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数据,大数据!

大数据是当下IT领域最时髦的词,简单说就是从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价值信息的能力。美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大数据科学价值的国家。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奥巴马政府甚至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当时美国政府声明说通过提高美国从大型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知识和管理的能力,来加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这被认为是跟互联网同一个级别的时代。显然,大数据不止是一个词汇,更是一门技术,是一个产业时代。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大数据的精髓在于“大”,它不是抽样而是全样,它不是盲人摸到的象腿或者是象鼻子,而是整个大象本身,大数据的精妙处在于用的人越多越增持,通过这样一个模糊的宏观判断,能够完成一个精准的个体推荐,从而会让整个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GDP排名第二的国家,大数据的机会是很大的。当然,有能力做大数据生意的前提是,你得有足够强势的入口级产品,有足够丰富的场景,这样才能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比如大数据征信的宸信,成长就非常迅猛。再比如农业互联网的小巨头链农,理论上未来也有能力做农业的大数据。 长江后浪催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才是互联网推陈出新、不断自我进化的伟大生命力。

九谈移动互联网
篇三:结合实际案例说说移动互联网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九谈移动互联网

1. “3G时代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歇了半个月没有写博客,是在等,等卓望通讯的采访报道出来,再谈我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现在虽然正式的印刷版还没出来,但是电子版已然刊出,所以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了。正好看到侯自强老先生的一些观点,被某人摘录成为对中国移动的九大建议,那么就借这个数字,谈谈我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吧。

首先说3G的问题,我曾经在各种场合提及,与3G有关的名词太多了,但是又有太多的歧义,我理解至少要把3G技术、3G业务和3G时代的关系辨别清楚。 3G是无线技术,无论是W还是TD还是CDMA2000,其实都是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制式,并不能代表运营商的全部工作,也不是通信网络的全部。在媒体和业界大谈3G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真正的用户需要什么,运营商除了买3G的无线和网络设备之外,还应该关注什么。

3G和3G业务是一回事么?不是。由于3G技术的引入,以及与3G配套的通信网络的升级,搭建起了宽带无线基础网络,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两种现象:一是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降低,使得传统业务降价成为可能,用户也是最终受益者;其二,以3G网络为基础产生了一些新的业务,如果我们称这些业务为“3G业务”,那么相比网络、设备、无线接口来说,运营商和用户似乎更应该关注业务,无论这个业务是传统业务还是3G业务。

如果3G的引入只是降低运营商的成本,用户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话音业务,恐怕业界对他的关注度会降低很多。事实上,网络从2G升到3G所引发的带宽的变化,不但加强了互联网业务的移动性,还会使以前很多互联网的创新演化为增值业务和信息服务产品。我们可以依托无线宽带,把很多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和业务与移动通信网络结合,从而引发一场新的革命,或者说引发一场爆炸性的数据业务的增长奇迹,在技术和业务引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会将信息服务推向更高的境界。原本“移动”和“互联网”已经是通信行业最具吸引力的热点,“移动互联网”自然就更易吸引业内人士的眼球。一方面在在这个时代中,最吸引业界关注的就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另一方面,3G业务中以移动互联网业务最能体现这个新时代的特征,因此,如果说2G时代是数字化的话音时代,那么将3G时代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既然我们在谈3G,在谈未来,怎么可能不对移动互联网深入研究和分析呢!

2. “INTERNET FOR MOBILE”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业务copy到手机上。如果笔记本+无线网卡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不会引起这么多关注;如果

我们未在业务和产业链上无法形成创新,那么3G只不过改善了通道的能力,而运营商被迫将自己封锁在“通道”这一逐渐萎缩的区域,直至死亡。

去年移动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提出移动互联网是INTERNET FOR MOBILE,而非INTERNET IN MOBILE,当时我就由这一观点所顿悟。

壹○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遇到和手机电视类似的问题,受限于移动终端的屏幕尺寸以及耗电,他的业务形态和内容与传统互联网不一定一致。要研究移动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以及在移动状态下对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去寻找合适的业务作为移动互联网业务。比如:

1.充分发挥移动的用户特征和业务特性,包括时效性、便利性等;

2.帮助用户节约时间或者消费时间,而且这些时间片可能非常小;

3.是解决用户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支持用户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成就感。 贰○

INTERNET FOR MOBILE的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无线通信的特征对互联网进行优化。毕竟无线带宽是有限的资源,而且网络的稳定性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不能将无线互联网的发展寄托在无限发展的带宽资源上,而要集中一些精力进行业务优化,降低对资源的消耗,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容的精炼,包装的简化,信息的及时、准确,搜索的命中率等等,都是移动互联网要特别关注的。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学会从移动的角度审视互联网业务,从中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和适合的业务,思考哪些业务和内容是移动互联网应该重点关注的;然后要根据移动的特性对业务进行优化,使其更有效率,更方便使用。

虽然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但是如果只是从这个层面理解和发展移动互联网,则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才是移动互联网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个问题下几篇再详细分析。

3. “精英与草根文化的碰撞”

文化的问题是最难写的,也是最关键的。作为一名在移动工作了十余年的老员工,同时又是整天泡在互联网上、热衷于体验新业务的“年轻人”,我体会到了太多的文化冲突、思想碰撞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我既理解运营商和传统通信行业的精

英文化特征,又能尽量让自己融入到互联网时代的草根文化,这当中的观点和切身体会不一定很有条理,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先说精英文化吧,无论是电信设备制造商还是运营商,都是这种文化的代表。高科技公司嘛,高收入、高学历、高端生活,甚至高血压,高高在上的技术门槛使精英们有意无意端着架子,说着似是而非、不咸不淡的话,探讨又高又飘的问题,其实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就是草根心目中所谓的精英形象。 曾几何时,新兴的IT公司里,员工也是身着牛仔,把脚搭在桌子上,嚼着口香糖敲打着膝盖上的键盘。这些年轻人是有创造力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也慢慢穿起了西装,或者过起了宅男宅女的幸福生活,因为毕竟这些高科技高学历的人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

互联网使真正的草根们出现,并迅速繁衍,VIKI的工作模式使互联网的使用者和创造者逐渐合一,技术门槛迅速降低,上网已经不是高端人士的专利,而是全球性的开放的工作和交流平台,而这个平台也就成了普通大众发表各自观点和意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创造力的场所。

精英和草根们同时出现,而且两个群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在以前不敢想,也不必想,但现在却成了现实。两边都没有准备好,在对彼此文化缺乏了解和渗透的情况下,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碰撞对于思想的冲击不亚于彗星撞地球。

精英们有精英的游戏规则、说话方式、思维模式,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缓慢、严谨、保守、绵里藏针的。他们说话如此,做事也要讲究规矩,要先有规划、设计,针对某个目的、按照一定流程做事情。如果不是圈子里的人,说了外行话,或者没有按照“规矩”行为,这些精英会对你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或者表面说一大堆赞许的话实质对你置之不理。精英们用这种行为给你暗示,让你自己反省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应该如何去修正弥补;直至你自己感悟了,改了,这些精英们才可能微微颌首,在心中默许“孺子可教”。

草根们可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效率,个性化、多样化的观点、创意和思想也许受每个创造者的信息和知识所限,不一定准确、完整、严谨,但是充满了激情。说了不怕错,错了也敢说,很多草根的特征让精英瞠目,手足无措,因此面对草根精英们常常感觉如临大敌,有劲使不出,甚至疲于奔命,按下葫芦浮起瓢。因为草根和精英各有各的规则,所以大家的对立似乎大于统一。

对于草根们纷繁复杂的问题和责难,最难的角色也许就是精英阶层的代表--新闻发言人了。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就让新闻发言人出面辟谣或者澄清,自然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如果考虑不周,新闻发言人本身的表态和发言,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但是如果任由一些谣言和猜测发展下去,又可能使一件小事发展成为大麻烦。如何将公关危机化于无形,如何进行公关危机处理?有人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可当初谁能料到事情的发展走向?其实有很多问题已经在刚出现苗头的时候控制住了,未被化解和解决的只是很少的部分,可往往就是这样还堵不住,怎么办?

呵呵,我又开始说草根听不懂不愿看的东西了,也难怪,自己本身也是精英群体的成员。我写博客就是尝试用草根的力量回答草根的质疑,通过草根之间的沟通,进行问题的讨论,不求找到解决的办法,只希望大家能看到真实的内容,弥补信息不对称形成的鸿沟。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在一些时候效果要比新闻发言人出来辟谣更合理。

说了草根和精英的碰撞,但这不是目的。我的观点是:移动互联网要虽不能做到两种文化的融合,但至少要借鉴两种文化的特长,调整自身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和业务发展的因素,形成与移动互联网相适应的文化,这才是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前提。至于如何做精英和草根文化的互补,下篇再谈。

4. “草根与精英的融合”

在前一篇中,大家看到的多是草根与精英的对立,似乎二者之间是天然的天敌;但事实上,很多网友们也都看到了,精英和草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某个专业的精英,对于其他专业来说,也许就是草根,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可这是普遍现象么,除了专业特性之外,草根的思维和精英的思维又有何不同?

精英的思维模式中最难被草根理解的,是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7397.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