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励志名言 时间:2020-08-06

【www.myl5520.com--励志名言】

易错成语释义
篇一:《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jiān zhēn bù yú

释义] 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语出] 徐迟《牡丹》:“她们不屈不挠、坚贞不渝,任何考验不足以动摇她们。”

[近义]

xiá bù yǎn yú

释义] 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

是主要的。

[语出] 《礼记·聘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瑕;不能写作“暇”。

[近义] [反义]

[用法] ~和“瑕瑜互见”;都含有“同时具有优点和缺点”;但~是“缺点遮不住优点”

的意思;“瑕瑜互见”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含义有所不同不能通用。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这画面结构虽然有些拘束;仍然不失为一幅名作。

②尽管我们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

语出]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

榆”

yāng jí chí yú

释义]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语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

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cháng lè wèi yāng

释义] 未央:未尽。长久欢乐,永不结束。

6. 怏然 yàngrán

(1) 形容不满意、不服气的样子。怏然不悦(2)形容自大的样子。怏然自足

wū yān zhàng qì

释义] 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

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语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如今闹是闹了个乌烟瘴气;骂是骂了个破米糟糠。”

[辨形] 乌;不能写作“鸟”。

zhāng tóu shǔ mù

释义]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眼睛则像老鼠一样。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神情狡

诈。

[语出] 《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近义] [反义]

[用法] 形容长相猥琐、心术不正。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与“贼眉鼠眼”有别:~侧重于形容面貌;“贼眉鼠眼”侧重于形容神情。

1

[例句] 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

céng luán dié zhàng

释义] 峦:山峰;嶂:高耸、险峻像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

不断。也作“层岩叠峰”、“重峦叠幛”。

[语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层岩叠嶂;隐天蔽日。”

[正音] 峦;不能读作“lán”。 [辨形] 峦;不能写作“栾”;嶂;不能写作“障”。

[近义] [反义]

[用法] 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一般作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①沿途我们欣赏着~的远山。 ②一入衡山;只见~;奇峰处处;美不胜收。

欲盖弥彰yù gài mí zhāng

释义] 盖:遮掩;弥:更加;彰:明显。要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

[语出]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又: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求名而忘;欲盖弥章。”

[辨形] 弥;不能写作“狝”;“彰”不能写作“障”或“章”。

[反义]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

例句] 从赵敏那~的表情上;姑娘敏感地认为这个消息被基本证实。

一叶障目yī yè zhàng mù

释义]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语出]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释义] 读书时只注意摘录一些漂亮词句;不作深入研究。也指写作时摘引、堆砌现成词

句;缺乏创造性。寻:寻找;章:篇章;摘:摘抄。

[语出] 《三国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

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正音] 摘;不能读作“zāi”。 [辨形] 章;不能写作“张”。 [近义] [反义]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这个学生;才思敏捷;词意清新流畅;写文章时;没有丝毫的~痕迹。

喧宾夺主xuān bīn duó zhǔ

释义] 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

事物的位置。喧:声音大; 宾:客人;夺:压倒;超过。

[语出]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不论酒而论香;

是为喧宾夺主。”

[正音] 宾;不能读作“bīnɡ”。 [辨形] 喧;不能写作“暄”。 [近义] [反义]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主次颠倒。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到了客人家应守规矩;有礼貌;如果~;就太失礼了。

②写作文要合理安排材料;分清主次详略;不要~。

14.煊赫一时 xuān hè yī shí(见第六版 1474页)

解释: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含贬意。同烜赫一时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2

煊赫:名声很大,气势很盛。

椿萱并茂chūn xuān bìng mào

释义] 椿:一种乔木;传说长寿;喻父亲;萱:萱草;传说能使人忘忧;喻母亲。大椿

和萱草都很茂盛。指双亲健在。

[语出] 《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正音] 椿;不能读作“chún”。 [辨形] 茂的下部是“戊”不作“戍”。

[用法] 含褒义。用于父母健在;有时用“兰桂齐芳”连用。一般作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他的家~;儿女双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令人羡慕。

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

释义] 腹:肚子;经纶: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谋略

等。形容很有学问和才能。

[语出] 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商调集贤宾·题春园·浪里束煞》:“论英雄何必

老林泉?满腹经纶须大展;休负了苍生之愿。”

[正音] 腹;不能读作“fǔ”。 [辨形] 纶;不能写作“论”。 [近义] [反义]

[用法] 含褒义。用来称赞文人很有学问和才能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学富五车”有别;都形容很有学问。但~还强调很有才能;“学富五车”

仅用于强调读书多。

[例句] 经过几十年的知识积累;李老师现在~;博学多才。

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

释义] 伦次:次序;条理。话讲得颠三倒四;毫无条理。

[语出]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

次;而意若贯珠。”

[正音] 语;不能读作“yù”。 [辨形] 伦;不能写作“论”。 [近义] [反义] 不紊

[用法] 多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颠三倒四”有别:~运用于讲话、写文章等与“语”有关的事;“颠三倒

四”适用范围广;重于颠倒错乱。

[例句] 她~地向周围的人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释义] 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

缺乏思考;笼统地含糊地吸收知识。

[语出]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

浑山仑吞个枣。”

[正音] 囫;不能读作“wù”。 [辨形] 枣;不能写作“束”。

[近义] [反义]

[用法] 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3

[辨析] ~和“生吞活剥”;都可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同在于:①~偏重指作学问

不求甚解;“生吞活剥”偏重指生搬硬套。②“生吞活剥”还可形容吃东西时的状态;~不能。

[例句] ①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地看一遍。

②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浃髓沦肤jiā suǐ lún fū

释义] 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语出] 《淮南子·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例句] ~都是病,倾囷倒廪更无诗。(宋·范成大《谢江东漕杨廷秀秘监送江东集并索

近诗二首》二)

不伦不类bù lún bù lèi

释义] 伦:类。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正派或不规范。也指将互不相关

的事物拿来作比拟。

[语出]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观他说得不伦不类;也不便理他。”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辨形] 伦;不能写作“论”。

[近义] [反义]

[用法] 比喻不规范;不成样子。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不三不四”;都有“不规范、不像样”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一般用

于事物;指不能相比的东西相提并论;“不三不四”偏重于人的品行不端正或来路不正当。

[

例句] 这篇作文他写得似文言不像文言;似白话不像白话;弄得不古不今;~

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

释义]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语出]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

轮焉,美哉奂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

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释义] 轻:轻快;慢:体态柔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

[语出] 《群音类选·玉如意记·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

斗横。”

[正音] 舞;不能读作“wù”。 [辨形] 曼;不能写作“慢”。

[反义] [用法] 用作褒义。①体词性;一般作宾语。②谓词性;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工厂里举办周末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共度良宵。

漫无边际màn wú biān jì

释义] 漫:不受约束;随便;边际:边缘;界限。大水广阔;一望无际。形容非常广阔;

一眼望不到边。或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也作“茫无边际、渺无边际。”

[语出]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徐世昌)只向黎(元洪)说

了一些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话。”

[正音] 际;不能读作“jī”。 [辨形] 漫;不能写作“慢”。

[近义] [用法] 多用于谈话时。一般作定语、状语。

4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前面是浩翰的大海;水势辽阔;~

慢条斯理màn tiáo sī lǐ

释义] 形容说话做事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语出] 明·金圣叹《西厢记》批:“写红娘从张生边来入闺中;慢条斯理;如不在意如

在意。”

[正音] 斯;不能读作“shī”。 [辨形] 慢;不能写作“漫”;理;不能写作“里”。

[近义] [反义]

[用法] 形容做事缓慢;别人急的事;他却不着急;可用此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从容不迫”都有不慌不忙的意思。但“从容不迫”侧重在态度沉重镇静;

一般用于惊险紧急的场面;“慢条斯理”偏重在说话或做事时形容动作的缓慢;一般用于平时的状态。

[例句] 他做事总是不急不慌;~的。

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

释义] 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泛指有某种专长的人。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

人笑话。

[语出] 清·李汝珍《镜花缘》:“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所以不敢冒昧进谒。”

[正音] 贻;不能读作“dài”。 [辨形] 贻;不能写作“怡”或“遗”。

[用法] 用来形容人的见识短浅。常用作谦词。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我的意见很不成熟;不敢说出来;怕的是~。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释义] 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

能安然忍受。

[语出] 宋·真德秀《送周天骥序》:“非义之富贵;远之如垢污;不幸而贱贫;甘之如

饴蜜。”

[辨形] 之;不能写作“知”。 [近义]

[反义]

[用法] 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极其喜爱;也可比喻心甘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的工作。一般

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我要努力坚持自己所认识到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虽有刀锯斧锧;~;愿以此报生

平知己。

心旷神怡xīn kuàng shén yí

释义]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空阔;怡:愉快。

[语出]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正音] 怡;不能读作“tái”。 [辨形] 旷;不能写作“矿”。

[近义] [反义]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于欣赏自然景色或诗文绘画的场合。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①雨后初晴;登上峰顶;遥望黄河;令人~。 ②欣赏了他的诗画;顿有~之感。

5

SJ语文九下《配套练习》全本古文翻译注释
篇二:《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p53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握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

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1]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道理: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

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感到惭愧。 礼:礼貌。 不:不,“不”通“否”,是不是。 已去:已经 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信(则是无信):信用

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读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

p53~54后汉书·郭伋传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和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

译文

郭伋开始去下属处巡视时,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象他们表示感谢。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别驾从事史,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

~~~~~~~~~~~~~~~~~~~~~~~~~~~~~~~~~~~~~~~~~~~

p77鹦鹉救火

简介

中国传说故事.一天,一只鹦鹉飞往别的山头栖息,那里的禽兽友好相处,像个幸福的大家庭.鹦鹉虽然很喜欢这座山,但还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几个月后,那座山起了大火.鹦鹉看到,便入水中润湿羽毛,飞往那山空中,洒落毛羽间水想灭大火,这样往来反复,不以为苦.天神讥笑它愚蠢,滴水怎能浇灭大火?可是鹦鹉仍坚持这样做.天神被它的诚意感动,就降下大雨,浇灭了山上的大火.(<<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宣验记>>)

-------------------------------------------

寓意

不可以忘恩负义,在看到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有困难时,应给予其帮助。《淮南子》原道训,注释。《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原文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贵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日,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④,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⑤侨居⑥是山,禽兽善行⑦,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雨灭火。(选自《异苑》)

--------------------------------------

《淮南子》原道训,注释。

注释

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贵重:尊重它。相:指代鹦鹉。④濡羽:沾湿羽毛。⑤尝:曾经⑥侨居:寄居。⑦善行:行为善良。⑧嘉:多作美好,赞许,如嘉客,嘉宾。嘉感:赞扬并受感动。

--------------------------------------------

译文

有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和山中的飞禽走兽都相处很好。鹦鹉自己想:虽然很快乐,但是不是我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就走了。后来,过了几个月,山中燃起了大火,鹦鹉远远看见了,就飞入水中,弄湿自己的羽毛,飞到山上,洒水(灭火)。天神说:“你虽然有志气,但是力量微不足道。”鹦鹉回答说:“虽然我知道不能灭火,但是我曾经在此山中住过,山中的飞禽走兽对我很好,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见他们(遭遇火灾)。”天神赞美它们的义气,随即将火灭掉。

~~~~~~~~~~~~~~~~~~~~~~~~~~~~~~~~~~~~~~~~~

p84王翦将兵

原文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①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②势壮勇,其言是③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④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⑤,大破李信军,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⑦辱⑧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9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

难词译解

1.好:喜欢。 2.果:果断。 3.是:正确,与“非”相对。 4.引:带领。 5.顿舍:停止。6.以:因为 7.果:果真 8辱:使······受到侮辱。 9为:惟。10事:为什么做事。11足:足够12:非:必须要什么才能够。13谢:推辞

-------------------------------------------

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喜欢兵法,长大后为秦王效力。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经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终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王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王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够?”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王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王将军老了,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打败了,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止,结果大败李信部队,秦军逃跑了。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真使秦军受到了侮辱。现在听说楚军每天向西进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

人不可。”秦王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

-----------------------------------------------

译文解析

一、王翦将兵中,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 王翦的谢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二、当始皇要攻取荆,问两位将军需要将兵多少时,李信回答曰:“不过二十万人。”他为什么这样回答?王翦回答曰:“非六十万不可”,“非······不可”表现了什么? 答:李信年少气盛,考虑不周全,又刚刚以数千兵打败了燕太子丹,急功近利的想在始皇面前表现,所以这样说。王翦是一位老将军,久经沙场,能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很沉稳。 ~~~~~~~~~~~~~~~~~~~~~~~~~~~~~~~~~~~~~~~~~~~~~~

p93樊姬进谏

译文

樊姬,是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692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