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励志名言 时间:2020-08-03

【www.myl5520.com--励志名言】

广州十三行
篇一:【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广州十三行

Guangzhou Shisanhang广州十三行

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后,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

没有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从此,洋货十三行便成为经营外贸的专业商行。名义上虽称“十三”, 其实并无定数。

旧有十三行“沿明之习”的说法,是从《粤海关志》抄袭篡改《澳门纪略》的杜撰之词,属讹传。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货、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福潮行,经营包括广东潮州及福建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本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六十年,本港行因其中个别商人倒账破产而被官府革除,其业务划归外洋行,每年推举两家来轮流办理。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范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行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并加以扶植,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洋货十三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这是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乾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

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采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禀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不法行为。尽管外商对保商制度表示不满,但清廷一直加以维护。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时,就互相勾结;利益矛盾时,就互相欺骗敲诈,酿成种种纠纷。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间投机取巧,获利致富;但大多数行商则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夹击下,招致破产。 鸦片战争前的广州十三行街 广州十三行建立有同业商人行会组织,即所谓“洋行会馆”(公行)。康熙帝三十八年及五十九年,广州行商曾两次组建公行,但为期都不长。公行议定行规,表面是为约束不法行为,扶持对外贸易,实际上却增加了不少禁约。它对货物实施公行垄断,以便按照行会的利益自行调整价格。英商为打破公行垄断,通常用收买个别行商、贿赂官府的手段,使公行难以持久,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广州公行正式奉准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此外,公行存在期间,在行商之间及行商和散商之间,又为争夺商业利润互相倾轧,外商得以乘机在进出口货价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遂造成公行的亏损和债务;公行制度下的行商,因对行欠债务负有连带责任,故不断出现倒闭。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复,并开始设立利用行佣积累起来的公所基金,用以清偿行商的拖欠、罚款等,以维护公行的稳定。重建后的公行,延续了近六十年。 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旧营业。他们曾经对新定的自由通商进行种种抵制,力图保住昔日的独占地位,但未能如愿。咸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 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附:

十三家牙行商人:

1.伍秉鉴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

3.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4.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

5.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

6.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

7.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学泰行,商名昆官,

12.罗福泰的东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

地址:广州市人民南十三行路

市内交通线路:

乘1路、31路、38路、61路、102路、106路、103路、128路、134路、186路、202路、217路、239路、251路、288路、521路、541路、552路、556路、823路至“人民南路站”下车

商人在古代最初只是个体分散式的经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商人群体,可以说是有”商”而无”帮”。但到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等种种因素,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商人开始以群体形象活跃在历史舞台。明清时期的地域商帮举不胜举,比较著名的就有山西商人(即山右商)、洞庭商人、徽州商人、广东商人、福建商人、宁绍商人、江西商人(即江右商)等等。对这些行贾四方的商人来说,会馆与公所就是他们与家乡以及同行间进行联系的纽带,是他们在异乡可以倚靠的组织。商人们也有自己的行业神崇拜,不同的商业行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祇是不同的。

地域商帮,顾名思义,是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地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谊”为宗旨形成的商人群体。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从商的观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也因此导致了商人队伍的扩大,以及商业竞争的加剧。出门谋生,闯荡商海,更加不容易。地域商帮的形成,可以让同族或同地,具有共同地域背景的商人相互照应。

由于有了这层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商人之间不仅有了很强的亲情认同感,商业的成败、兴衰更直接与本族、本地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帮规模的扩大,有些行业在某些地区完全被某个商帮所垄断,其他商帮根本无法插足。如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几乎控制了全国的钱庄和票号,近代洞庭商人晋身买办的尤多,广东的行商则垄断了对外贸易的经营权。

山西商人也称晋商,经商历史极为悠久。秦汉时,太原、平遥等地是重要商品集散地。唐朝以太原为北京,使之成为繁华的大都市。到了宋代,山西商人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商业的中坚力量。元代的马可·孛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载了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获利丰厚。但山西商人的真正崛起是在明清两代,并在此时称雄全国。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

山西商人货币经营资本形式中最著名的是票号。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平遥县西玉成颜料庄在北京的分庄经常为山西同乡免费办理现金拨兑。后来,要求拨兑的人愈来愈多,总经理雷履泰就将颜料庄更名为”日升昌”,兼营汇兑业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他干脆放弃了颜料生意,专门经营汇兑业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

晋商的大院

山西商人的大院除了建筑精美、华丽舒适之外,更讲究防御功能。它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外墙高,砖砌的实墙往往有四、五层楼高,而且并不开窗。二是主要房屋都是单坡顶。由于采用单坡顶,外墙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取”肥水不外流”的吉祥寓意。三是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院门多开在东南角。最有名的晋商大宅要数祁县的乔家大宅和渠家大宅。

洞庭商人是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商人的合称。洞庭东、西山位于今天的苏州市西南,原是太湖中面积最大的两座岛屿。岛上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盛产花果、茶桑等经济类作物,水产养殖也很发达。当地人较早开始经商活动,明代中后期以来,洞庭商人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地域商帮,当时人送给他们一个外号叫”钻天洞庭”,其经商本领之高由此可见。

洞庭商人的经营活动

洞庭商人的活动范围很广,明代文人归有光曾说:”往往天下所至,多有洞庭人”,但主要是集中在江南地区和长江、运河沿线。经营领域亦很广泛,包括粮食业、布帛业、染料业、粮食加工业、木材业、药材业等等。洞庭商人经营的特点是稳中求胜,善于把握商机。近代以来,洞庭商人积极投资银行、钱庄等金融行业,创造出骄人业绩。

买办世家

鸦片战争以后,在上海外资银行作买办的洞庭商人,不仅时间早,而且人数也相当之多。其中最为有名的要属东山席氏,席家包括女婿在内,先后有14人在外商银行担任过买办,称得上是买办世家。席氏原本是洞庭东山巨富,太平天国期间迁居上海,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是席素贵,1874年就开始买办生涯;而历时最久的是席裕

康,先后作过3家外商银行的买办33年。不少银行的买办长期由席氏家族把持,如英国汇丰银行,自1874年至1937年,席氏连续担任买办达64年之久。

徽州商人,又称新安商人或”徽帮”,是古时候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也非常便捷。徽人很早就外出经商,明清以来,徽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时人有”钻天洞庭遍地徽”一说。

不愿称老板的徽商【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二人山下说诗(丝)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牵牛一路行。”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徽州朝奉”。”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奉郎。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富有商绅的俗称。到了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典当是徽州人专精的行业,除了典当之外,徽商又以经营茶业、墨业等最为著名。徽墨早在宋代就相当有名,称”新安香墨”。清代的徽州制墨,主要有歙县、休宁和婺源三县。其中,婺源墨派颇为著名。近代上海的”胡开文”、”曹素功”、”詹大有”、”二妙堂”等墨店,均由徽商开设。

徽商的活动范围

徽商不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更远至日本、暹罗(今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无论商业资本、经营人数、活动区域,还是涉足领域、交际手腕,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

广东商帮的形成

广东拥有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商品性农业发展蓬勃,明清时期,朝廷对广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广东商人从此崛起,并称雄海内外商界。

此外,广东商帮的形成,还与广东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浓烈的商品意识有密切的联系。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镇。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使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辛勤的经营,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牙行商人

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

商人的社会组织

唐宋时期的”行”

已知最早的商业行业组织,是唐宋时期出现的”行”,它不仅包括商人,也吸纳手工业者。但它成员并不是个体的商人,而是店铺的联合体。同行业商品的价格,由行

七言诗:咏荔湾湖公园广州十三行展览馆
篇二:【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题记 咏荔湾湖公园广州十三行展览馆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 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明清时期,广 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清初的诗人 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 向三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 的兴隆旺景。广州十三行的史料陈列现在设在荔湾湖内景点海 山仙馆。

海山仙馆走长廊,

历史回眸十三行。

大清经贸开口岸,

广东买卖崛商帮。

文字影像留古纪,

雕塑视频更端详。

再赏粼粼湖中水,

满池荷花正飘香。

2016.3.28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篇三:【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历 史

命题人:李 勇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命题范围:必修一全册、必修二第1~3单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C)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 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 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解析】这是台湾学者许倬云做的一个著名研究,它表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宗亲的公子集团和贵族卿大夫逐步衰落,士阶层逐步崛起,社会阶层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

2.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A)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 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农民称呼的不断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以及农民地位的变化。

3.右图是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示意图(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铁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点),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D)

A.黄河中下游分布相对集中表明农业发展水平最高

B.湖南铁器出土较多反映出南方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C.铁器出土分布一定程度反映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D.长江流域出现多个分布点表明经济中心南移趋向

【解析】经济中心的南移出现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后。

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B)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解析】西汉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郡国并行制逐渐向郡(国)县两级制转变,诸侯国势力削弱,王国问题基本解决。A、C项说法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D)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政府以诏令形式强调:百工伎巧、养马之人必须世代相袭,为官府服役,不许改业,违者重罚。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解析】伦理中心主义指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伦理价值判断来解释自然现象。“天人感应”即属于其表现之一。B、C、D三项与材料和史实不符。

7.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C)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解析】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其名称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货币作用认识加强,也反映了货币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增强。秦始皇统一货币,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统一规范,铜钱的大量使用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走向成熟。通宝钱制主要以年号命名(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作为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突出了其政治功能。

8.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A)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

【解析】沈括认为货币数量再多,如果只是聚于一人之家,对商业活动毫无助益,货币流动得越频繁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的货币也相对较少。【判断题】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贸易制度下的政府制定官商。。

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B)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0.《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D)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解析】清初政府实行“以官制商,以商制洋”的策略,设立广州十三行总揽对外贸易,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该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商,而不是官府直接经营贸易。

11.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A)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政“奖励实业”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摘自《兴盛与危机》,第124页

12.右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解析】根据材料中曲线变化示意图可知A、B、D表述不符合史实。据图可知1860年前后发生较大变化,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时期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清政府被迫起用一批汉族人,使满汉官员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13.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D)

A.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 B.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 D.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解析】从材料可知张人骏反对派员留学,认为将败坏人心,助长革命。好者也不过多增加几百新词汇而已。

14.“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A)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

C.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

【解析】材料描写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的基层组织的发展冲击了原有农村基层社会和政权组织现状。

15.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C)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解析】国货运动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发动,众多进步社会阶级、阶层参与,宣传国货,推动其产销,抵制洋货大量进口,以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爱国运动。运动促进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团结和觉醒,尤其是资产阶级意识到其产销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命运。

16.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C)

A.已经普遍接受“一国两制”的现实 B.对自身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度自信

C.开始尝试对两岸关系的有条件开放 D.企图以文化交往代替政治上对立

17.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C)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 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164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