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经典名言 时间:2020-01-26

【www.myl5520.com--经典名言】

商业银行系统风险β值研究
篇一: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龙源期刊网 .cn

商业银行系统风险β值研究

作者:居尔宁 王辉 徐晓阳

来源:《会计之友》2013年第24期

【摘 要】 随着商业银行上市数量的增加,银行类股票在我国资本市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对其进行投资风险合理测定是现阶段困扰着商业银行稳步发展的难题。规避系统性风险问题应从理论上给予分析,然后作为指导实践运用的参考依据。文章基于投资组合的理论,运用单指数模型测算β值的方法,选取上证指数(000001)与华夏银行股票(600015)的相关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了华夏银行的β值小于市场组合风险。统计与计量经济学检验得出可以借鉴的风险程度。

【关键词】 投资组合理论; β系数; 单指数模型; 一元线性回归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机理和演化模式被视为一个“黑箱”,其生成逻辑和传导机制具有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度量单项资产系统风险的指标是贝塔系数(用字母β表示),它被定义为单项资产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β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清楚地说明了一项特定资产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的系统风险程度。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华夏银行的股票(600015)进行β系数的研究测算,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将该证券的超额收益率①相对于市场指数的超额收益率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了华夏银行股票价格(600015)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的敏感性系数β,足以表现其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是依靠金融市场的风险传导,并逐步放大(王为,2011)。华夏银行在商业银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截至2012年9月30日净利润增长率排名第一,每股收益第五,系统风险相对于市场组合风险也会较小,对投资者进行股份制银行风险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了剖析内涵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并加以证明。

一、研究模型与理论分析

(二)单指数模型原理简析

单指数模型是在简化的情形下研究单个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方法。由于市场中总是存在着一些共同作用的经济力量②,它们独立于人们的意愿进行运动,一旦这些因素发生剧烈变化,便会立即影响整个市场股价的表现。单指数模型是假设证券市场在一个共同变量的推动下进行运动的,在实际运用单指数模型时,通常将市场组合的收益率视为宏观经济中的共同影响因素,其原因是:当股市整体上涨时,大多数证券也会上涨;当股市整体呈下跌趋势,大多数证券也会下跌。因此,选取市场组合的收益率即市场指数作为单因素是合适的。

由于单指数模型是线性的,运用一元线性回归便可估计单个证券对市场组合的敏感系数βi,这样,单指数模型便为测算β值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模型。具体可以使用该证券的超额收益率相对于市场组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回归。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分析
篇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浅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绩效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学校:华北电力大学

院系:数理学院

班级:研数理1535

姓名:王 晨

学号:1152209008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日益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初步建全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快速发日益壮大。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其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不仅影响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影响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运行和良好运作态势,甚至对我国的经济运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我选取了相继股改成功上市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3年的财务数据为分析对象。这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实力雄厚,而且经营业绩优良,相对于我国整个银行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通过分析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从而以点概面,以此研判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并通过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以及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以此来发挥其竞争优势,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有鉴于此,本文以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分析理论为指导,按照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经营原则,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概述了上市商业银行现状以及有关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分析了上市商业银行最新数据所计算得来的财务指标,并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构建和完善了上市商业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比较各个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以得到从财务角度上改进管理的建议以及提高银行竞争力的措施。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 财务绩效分析 主成分分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1全文概述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二部分构建了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体系并基于所获取的数据计算得出了所需的财务指标,根据三年的财务指标对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做出简单的预判。第三部分根据上述财务指标上的原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并用R软件建立模型,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总体财务情况,并对各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主成分进行排序打分从而得出综合分数,利用三年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预测上市商业银行未来可能在财务绩效上面的表现。第四部分对如何加强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提出建议,并总结了文章的不足之处。

总之,本文选取了我国全部16家上市商业银行(横向)三年(纵向)数据,选取了其中12个财务指标以对其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根据上市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三性原则,并加入“成长性”这一标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银行绩效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财务数据来源于16家上市公司2015、2014和2013年年报。

2财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报表分析

2.1盈利性评价

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终极目标,保持盈利是保证银行安全性和维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基础,而盈利性指标是真正能够衡量银行收益能力的,因此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是衡量银行运用资金赚取收益能力的指标。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首先是要对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的情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然后要把银行的盈利收入进行分解,找出盈利的来源或渠道和影响盈利的问题区域。盈利性指标包含的范围较大,以资产收益率为其核心的指标,并辅以其它派生的财务比率指标构成盈利性指标体系,以更好的分析银行的获利能力。根据银行业的特

点,本人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具体包括:

1) 资产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又名资产回报率(ROA),银行常用的资产收益率包括了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两者计算口径不一样,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十所有者权益)*100%

银行管理层出于战略管理的目的,通常密切关注这一指标,同样银行监管人 员在作盈利性分析时也要重点关注这个指标。资产收益率的弹性是非常大的,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模式决定的,首先是对利差的高度敏感,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银行的利差变化趋势,便是研究宏观经济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和银行竞争态势的关注对象;其次,ROA对资产损失率高度敏感,坏账的多少直接导致ROA成倍的变化。从纵向上看,2013到2015年3年的每股收益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加速暴露,坏账增多。

2)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税后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100% 它是重要的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也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基础性指标,并且该指标对股票价格会产生重大影响。上市银行的利润率高,然而每股收益和市盈率却维持在低位。从横向上看,大型银行的每股收益更低,但维持稳定;而中小型银行的每股收益更高却波动较大。从纵向上看,2013到2015年3年的每股收益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3) 业务利润率

业务利润率为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简称,它是指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业务利润率=业务利润/业务收入*100%

它体现了银行经营活动的基本能力,没有足够的业务利润率就不能形成银行的最终利润。该指标越高,说明发展潜力大和获利能力高。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这三种业务构成银行的主营业务,将这三种业务的利润与其收入之比就得到业务利润率。

首先,这是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的结果。第一,2013年以来,利率快速市场化,同时央行多次不对称调息,导致银行业净息差不断收窄,盈利下降。第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和PE的发展以及影子银行的渗透,加速了金融脱媒,银行的客户和存贷款业务份额大量流失。第三,监管约束加强,包括最低资本限额、存贷比和高额存款准备金率等,抑制了银行贷款发放能力的释出:而前一时期对企业的过度融资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进而导致银行贷款意愿下降。贷款的减少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增长乏力。

其次,商业银行未能及时转型是导致其盈利下降的主观原因。总体看,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和盈利模式仍然过分依赖贷款,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资本监管强化等新环境下产生的利差收窄、客户流失很不适应,造成盈利增长急速下滑。

1.2安全性评价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指标通常是衡量企业财务运转的安全性与稳健性,主要反映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商业银行常用的安全性指标有:

1)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CAR)又称资本风险(加权)资产率,它是一个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100%

它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与存款之比、资本与负债之比、资本与总资产之比、资本对风险资产之比等。2010年根据《巴塞尔协议》,全球各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升至7%。全部16家商业银行都达到8%的及格线,并达到10%的较高水平线上,其中2015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水平最高超过15%。从整体看来,资本充足率逐年上升,这和银监会近年来提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政策密不可分。

2)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一项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储蓄,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很高,然而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吸储能力强,从而发放贷款能力强,利润就越高。但同时资产负债率也是衡量风险的指标,如果够高,说明银行面临安全困境,有资不抵债的风险。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一般以100%为警戒线,数据显示近三年上市银行并未超出警戒值,并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3)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承受风险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其计算公式为: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余额*100%

它是评价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良贷款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承受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高;不良贷款越低,说明收回贷款的风险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4)拨备覆盖率

拨备覆盖率又称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 (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它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该比率最佳状态是100%。该指标考察的是银行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

1.3流动性评价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它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多种多样,大体包括资产流动性指标、负债流动性指标和市场信号指标三类指标,本文选取的具体指标分析如下:

(1)存贷款比

存贷款比又名存贷比,顾名思义,其计算公式为: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
篇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

[提要] 基于CoVaR方法,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相比于VaR及CoVaR方法,ΔCoVaR及%CoVaR是衡量边际风险贡献度更好的指标;工商银行的VaR值较低但其相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居首位;一些银行自身发展迅速但也增加了中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贡献度;CoVaR;上市商业银行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接连发生的危机事件使得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如何,哪些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银行系统性风险复杂且隐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测度,Alfred Y-T.Wong等(2011)将测度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分为两类。

(一)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化方法。结构化方法侧重于银行间传统存贷业务风险敞口的测量,方法简单、易操作。具体包括指标变量法、矩阵法、网络分析法、风险管理法等。指标变量法主要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全永(2005)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矩阵法假设银行间存在信贷关联,单家银行倒闭会对其他银行产生流动性冲击,如果损失额超过资本总额则该银行倒闭,这样依次传导,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的产生。马君潞等(2007)运用该法研究了在不同损失水平下单个及多个银行同时倒闭所引起的传染性。网络分析法由Muller(2003)率先提出,主要根据银行间相互交易数据将所有银行划分到不同的网络结构中,然后用模拟法测算每个银行网络潜在的系统风险。Lehar等(2012)利用网络模型测得银行系统性风险并分析了资本金的改变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风险管理法首先由Alfred Lehar(2005)提出,通过模拟多家银行资产的波动,考察在满足一定的资产条件和数目条件下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也就是利用银行资产间的相关性测度系统性风险的传染。Sangwon Suh(2012)在风险管理法的思想上,对现有的相关违约模型进行了扩展以测量系统性风险。

(二)基于市场信息的简约化方法。简约化方法即利用股市、债市等市场信息构建的测度模型,其对市场的有效性与数据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包括GARCH模型、贝塔值法、CoVaR法、系统性风险保险定价法等。GARCH模型通过银行股票综合指数来分析整个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Michael等(2005)使用GARCH模型测度了欧洲银行业一体化以后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贝塔值法在我国受到广泛应用,刘桂荣、卢添翼(2007)运用单指数模型,张强、冯超(2010)采用夏普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现状与问题
篇四:我国上市商业银行β,值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是近几年来经济金融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股份制银行实践的基础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入上市的实际准备阶段,管理层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鉴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其体制和经营现状,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应慎重推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对解决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现实的意义,但在自身经营状况不理想、经营体制有待改进的情况下,上市应缓行。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证券市场;上市 2000年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四家银行分别提出了股份制改造及上市的时间表,同时也在不良贷款率和人员等方面着手进行准备。鉴于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力,其改制上市的问题日益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本文拟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目标、上市条件及其不利因素加以分析。

一、中国证券市场金融企业上市情况 截至2003年3月30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共有金融上市企业9家,其中银行5家、信托公司3家、证券公司1家,流通市值占市场总流通市值的3.92%,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国企改革有关。金融业是以资金为经营对象的特殊行业,一方面由于在国民经济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因其固有的较大经营风险,如果也大规模上市,一旦出现经营失败,其影响力要远大于一般工商企业。9家上市金融企业中,深发展在1997年之前曾是深市的龙头个股,之后表现平平;其他金融企业均表现一般,浦东发展银行和民生银行等更是上市以来一路走低,板块效应不明显。金融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对其前景并不十分看好。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的目标 (一)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 2000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问题之所以变得十分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问题。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仍未达到国际上银行业认可的水平,短期内国有商业银行也根本不可能靠税后利润的自我积累弥补资本缺口,在国有商业银行自有资本不足、存在大量不良贷款、财政追加资本金的规模有限,以及面临着国际竞争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大约在5%左右,要达到8%的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要求,资本金缺口尚达5000亿元。再来看一下不良贷款的情况,同时期四大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例为21.4%,不良贷款余额高达1.98万亿元。庞大的不良贷款预期将进一步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不足削弱了银行消化贷款损失的能力和偿付能力,有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提高资本充足率已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empirenews.page--] (二)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 众所周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名为独资,实际上所有权由谁代表并没有解决,导致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而来的是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等。在国有独资产权模式下,国有银行很难摆脱来自政府部门的干预,再加上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即作为债权的国有商业银行和作为债务人的国有企业最终都为国家所有,从而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进而上市,就是要建立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相适应的金融产权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独立的法人产权地位和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建立有效的内部权利约束机制,形成对经营机构和人员的产权约束,防止诸如“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产生。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商业银行来说,法人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是以行长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监督机构主要是指监事会。三者的分离有利于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国有商业

银行现行的国有独资产权模式相联系,董事会与监事会的设置以及经营管理层的任命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决定,董事会形同虚设,200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暂行条例》,8月21日15个监事会进驻包括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在内的16个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其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组织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之后,仍然存在着如何使之充分发挥效能的问题。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被认为是国外银行上市的最重要的动因,被认为是银行上市后能否实现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银行通过上市能够有效地消除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产生的各种弊端,使银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延续性。对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加强外部监督,才能增加效益,缩小与国外大银行的差距。 (四)分散和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 1.股票发行与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股份制银行体现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银行的股份越是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

2.银行上市也便利了其他资本运营手段(如兼并收购)的运用,从而降低了整个银行业的运营风险,防止因个别银行运营失败而可能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激烈震荡。 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条件分析 分析中国证监会已批准的上市规范性文件可知,国内银行上市的政策约束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盈利记录、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和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的一些监管比例和规定。但是,如果用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监管环境来衡量,并考虑与国际银行机构上市监管政策惯例相接合,在以上四个条件中,最为关键的政策约束条件主要体现在盈利记录和资本充足率方面。[!--empirenews.page--] (一)关于盈利记录 我国《证券法》规定,任何一个企业在上市前,必须有连续三年盈利的记录。从公开的资料看,四家银行满足上市监管关于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约束,其近年来的资本利润率约为4%,资产利润率约在0.2%左右。 但是,根据上市前后的各种政策约束条件,综合、客观地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实,其盈利状况完全可能因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而发生逆转。 1.账面利润难以通过真实和公正的审计程序 按照公众公司申报上市的法定程序规定,企业申请上市前,其资产及财务状况必须经过社会化公正评估程序检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始终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金融秩序混乱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支出和资产质量均潜伏着不少问题。一旦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上市申报程序,原有的以完成数字化目标利润为主的财务管理体制,必须接受以体现真实性利润为评价基础的评估检验,真实性评估所产生的“水分挤出”效应,必然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现时的账面盈利处于难以确定的状态。 2.账面利润会因为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政策的变化而改写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政策,与国际银行机构通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标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行的计提标准是按贷款余[1][2]下一页 额的1%差额提取,而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作法是对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分别按20%、50%和100%的比例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以1999年为例,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大约为12623亿元。按照不良贷款类别分布的一般规律推算,可暂定其中次级、可疑、损失占比分别为30%、60%和10%.如果三家银行为满足上市而按照与国际银行业较为接近的办法提足贷款损失准备金,则还应补提不能计入资本总量的专项损失准备约5800亿元人民币。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发生于税前,提取之后,三家银行1999年的盈利记录转为亏损5641亿元。事实上,即使按这种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三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与贷款总额及不良贷款余额之比,也分别只达到11.99%和46%,仍然大大低于国际银行业的一般水平。 (二)关于资本充足率 关于资本充足率,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距离8%的标准仍有不小差距。同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记录,还会影响到其资本充足率水平。依据国际银行业关于效益、资本及资产风险综合评价方法,作为上市银行,当所得税前净收益不足以达到应计提损失准备要求时,应以银行净值充抵。因此,

一旦按国际惯例提足准备金,三家银行的资本金将受到较大程度的亏蚀。 四、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缓行 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在上述的上市条件方面有较大不足外,以下几个因素也决定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应慎重推行。 (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定位目标有待商榷 目前我国金融界热衷于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其目标定位主要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有人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需增资800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不堪所负,必须走上市筹资这条路。但以此为目标的银行上市很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步一些上市国有企业的后尘,重蹈其覆辙,即:依然没有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银行效率和效益依然低下,不良资产继续增加,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如果是这样,上市融资充其量只能使资本充足率暂时提高,但很快就又会掉下来,这种“无底洞”有多少资本金也难以填满,而且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度陷入困境,同时也使股票市场的发展受到严重扭曲。

[!--empirenews.page--]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体制原因未彻底解决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积累不是其自身体制内的问题,而是体制外的因素,也就是说整个国家的经济风险几乎都集中在四大银行的账面上。原因很简单,国有商业银行在对借贷市场高度垄断的同时,也高度集中了金融风险。四大银行这种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集中和累积,既有计划经济时期的沉淀(如80年代的拨改贷),又有经济转轨时期的被动吸纳(如90年代的企业股改向银行甩包袱),更有通货紧缩时期的势所必然。当然,还有奉命向国有企业发放救急性工资性贷款(这是为社会保险垫款)。简而言之,四大银行因承担了太多的财政职能而导致了信贷风险的高度集中和大量沉淀。如果中国的金融市场不能消除四大银行这种对金融的高度垄断和对风险的高度集中,那么,即使通过上市也不能达到约束风险的目的。而惟一的效果也只不过是把集中在国家身上的风险向股票持有者分散,但金融风险则依然存在。 (三)上市模式难以确定 金融界探讨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基本上有“整体上市”和“部分上市”两种。目前,这两种模式均存在较大障碍。整体上市将面临巨额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同时整个银行系统的资产不分良莠一起上市,其结果必然是仅在账目上做到8%的资本充足率,而整个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却少有降低。部分上市则必须将相关分支机构的不良资产剥离给总行,同样存在一个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且存续部分的经营压力可能更大。另一方面,现在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会计上的资产坏账问题,而是绩效不平衡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绩效并不能由总行的合并报表给以真实、全面的反映,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的账面平衡就是通过合并报表才做到,各个分支机构之间的绩效差距通过类似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及各子公司之间利润转移的手法被掩盖掉了。如果这种做法不加改变,那么上市前后国有商业銀行体系内部垂直管理上的弊端将不会受到大的冲击和纠正,上市的应有功效也就难以发挥。 (四)证券市场运作不规范 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对证券市场的调控仍以行政手段为主,没有建立在欧美股市中起着重要平衡作用的做市商制度;内幕交易现象严重,行业自律程度极低,上市公司“过度包装”现象严重,经营状况令人担忧,信息披露很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从红光实业、郑百文到亿安科技、中科创业再到银广厦,虚假的中国证券市场蕴藏了极大风险。从年报中的不分配、不转增到高价配股再到增发、国有股高价减持,过度圈钱的中国股市已引起市场投资者的极大反感。在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体制改革不彻底的情况下,仓促将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些超级航母推上股市,把一个不健康的金融机构扔到股市上去,希望靠股民们的钱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但大有圈钱之嫌,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掩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不足,不利于其自身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元。国有商业银行分步重组上市研究[J]金融研究,2000,(12)。[!--empirenews.page--] [2]陈炳才。四大专业银行上市问题[J].金融与保险,2001,(5)。 [3]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J].金融研究,2001,

(1)。 [4]侯合心。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研究[J]金融研究,2001,(4)。 [5]施华强,

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J].金融研究,2003,(10)。 [6]史东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3,(13)。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mingrenmingyan/10099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