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课堂实录 时间:2019-12-08

【www.myl5520.com--课堂实录】

朱俊峰:关于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分享
篇一: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俊峰分享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朱俊峰,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撬动248万亿的土地市场。

我今天给大家从这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聊聊。第一个先回顾下我们现在土地改革的现状。我认为是进展缓慢,第二个问题,进展缓慢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思想解放不够。第三个呢?我提供我自己的的一个改革思路,叫做同地同权。第四个就是对于前景的展望,改革的红利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土改改革的现状。目前我们农村土地集体产权的各项改革,虽然迫在眉睫,但是至今进展还是特别缓慢。我认为没有达到目标进度。突破性不太明显。其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农地确权的进展比较慢;第二个方面是宅基地确权改革进展比较慢;第三个是逆城市化的现象逐步出现。

那首先我们看一下农地确权的改革,这个改革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了。全国从试点到全面的开展,预计2018年全面完成。那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进展还不平衡,地方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那我们就简单的看一下为什么大家的积极性不高。我们看到这次的确权期限一般还是到2028年,第二轮承包期结束。那这样的话呢?2018年结束之后确权的之后有效期就只有10年。那我们知道这次确权的成本还是比较高,大概是每亩地三十五元,全国二十亿亩地就是700亿元。很多基层的干部就担心啊。如果十年后再折腾一次,那我们这事是不是就算白忙乎了?

第二个方面,农村宅基地的确权颁证进展更是缓慢。尽管各地零星的报道一些地方的农村的宅基地,还可以抵押贷款。但是整体来说进展还是比较缓慢。对于宅基地确权也不是特别理解。他们认为这个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房子本来就是我们的。确不确权有什么关系呢。那当然了,这也说明农民对于这个事情不太理解,也是与宣传不够有关。

第三个方面就是,最近这几天报道比较多的叫逆城市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说说。一个方面是新华社在7月19日。出了一个题目叫做《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 有地方现“逆城镇化”》。这个报道就是说,随着农村户口的含金量提高了,相当一部分的农民愿意在城市买房、工作,但是呢,愿意把户口留在农村,这个试点城市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普遍的都低于预期。

这个户口的红利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的人甚至是想迁回农村。而这种逆城市化的现象包括,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不愿意迁户口,甚至不少城市户口的人想把户口迁回农村。这个农村户口含金量的上涨吸引农民落户,可能就需要盘活土地。农民进城,但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这是农村户口含金量上涨造成的。这是新华社的报道。

那我们接下来再看看新华社的报道,那很多专家又是怎么样认为呢。要提高农民的进城的这种意愿的呢,就需要盘活农村的土地资产,让农民和土地松绑。要解决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集体收益的分配权这三个权。如果

主动退出,这个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安排。农村资产的财产性的价值无法实现。这样的话那就导致大量的农村转移人口宁可土地撂荒,农田空置也不愿意从农村迁走户口。

那京华时报接着就在两天之后,7月21日就发表了《逆城镇化要尊重个人权利是首位》。这个京华时报报道,就是说目前的这种现象的客观上对国家的政策规划造成的一定困扰。因为,目前2015年中国的这个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39.9%。那这个十三五期间要达到45%,还需要5.1%。这种逆城市化的现象就有可能影响城镇化的提升速度,那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京华时报说在尊重个人权利同时,还需要重新检视一下,目前是否还存在着阻碍农村人口落户的障碍性的因素。报道认为这种因素的确存在。那就是说,农村人口进程落户之后,其原有的这些土地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否还保留?如何退出?谁负责对这些权益进行公正的评估,评估之后能否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些都缺乏明晰的设计。

那这个京华时报的文章接着说,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才能让政策发挥效应。当前应该明确对农村人口原有权益的评估和变现机制。这样的话才能明确对新市民的权益保障,同时呢,还保证农业生产能力不下降,提高城镇化率,才能畅行无阻。

人民日报在7月21日也有一篇评论员文章说,农民户口升值才刚刚开始。人民日报评论说,最近几年不仅农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农村户口,还出现了一些城市人想到农村去的情况。那应该怎么办呢?他们提出应该顺应时势,以二元协同的思维方式,从城乡双向流通来认识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那就不仅农村可以到城市,城市也可以到农村。从这个角度呢,让农民和城里人的自由选择,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一个方向。

那好,等等的这三个方面的现象。进展的比较缓慢,逆城市化的现象,它的原因何在?总体一句话,但是我总结就是我们的政府或者中央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想好这个事该如何办,或者说思想解放还不够。很多人还是有许多的一些条条框框,他们把农村土地的产权改革的深化当成是“姓资姓社”的问题。甚至是是否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国体的一个判断的标准。我想正是这种比较僵化的思想,才造成了惧怕改革,怕犯错误,因此对改革拖延的这些现象。

那在许多地方,由于认为这项改革高度敏感。他们非要等到中央对各个改革细节定调定性才决定是否动手。宁慢勿快,怕出乱子,所以说呢。我们认为这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改革进展慢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那我们可以参照一下我们1998年的城市房改。我们知道城市房改是取得了成功的。如果没有这个住房制度改革的成功,那我们想就没有接近二十年来咱们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在城市里就不会有自己的住房,有住房也没有房产证。应该说城市的住房制度改革真正的催发了每个人的积极性。至今,中国已经形成了数以亿计的这个中产阶级群体。虽然这项改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

问题。但是我认为几乎没有人反对这个改革本身,也没有人愿意回到以前城市的分房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城市的住房制度改革是成功的,正确的。

那第三个部分我就提出一个改革的思路了,改革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同地同权。当然,我们对于农村的集体土地改革的方向,不是私有化的方向,这是中国国情来决定的。我们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的产权改革的一个方法。那么,怎么改?如果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更高明的办法,我觉得其实现在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第一步那就是说,局部先做到。农地农房首先和城市的土地住房就同地同权、同房同权。这样就可以了。这不仅可以让农民逐步地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也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

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那应该说啊!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不忘初心,也就说将土地的权利真正的还给农民。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学习小平同志的92年南巡讲话的精神。那就重扬改革的大旗,打破头脑中的一些条条框框。那我们想一下,我们现在农村的土地、宅基地、房屋基本上都不能买卖、出租、抵押贷款,我认为这种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最弱势、最贫穷、最该享受公平待遇的农民却享受不到这个待遇。那么我们一个国家内部(指城乡之间)两种制度,这样的话不好吧?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站在农民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把土地的各项权利逐步还给农民。

那我们党和政府的初心是什么呢?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不对?那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农民为我们做出那么大的贡献、那么大的付出,那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农民做到公平待遇呢?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就应该把土地权利还给农民。

那怎么做啊,具体怎么做,我想就是先简单的啊。这是先将目前的农村宅基地、还有农房农地啊,都按照城市的这种七十年产权进行确权颁证。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这个财产权益。在实践中在城市已经证明是没有问题的,对吧。在过去的二十年我们都没问题对吧。所以说,在农村的土地改革中应该也没有问题。但是呢,那就需要修改宪法,还有各相关的法律法规。那我们说如果说我们认准了这个方向,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可以着手进行呢?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土地改革的事儿事关重大,还是要慎重考虑。但是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方向,只要方向明确了之后呢,改革的步骤和改革的细节就只是操作的问题了。

那第四个方面,我们看一下,如果说是按照这么改。改革的前景怎么样?我展望一下,也是看改革他能有多少红利?那我简单的算了一下,全国那大概2.4亿农户。那每家农户都一个宅基地和农房对吧。我们把这个合法的宅基地农房按20万,这个价值来算,那2.4亿户呢就是48万元,对吧?我们有20亿亩的土地,全国每亩地按10万来计算,就可以达到200万亿元。那两者总和那就是248万亿。248万亿是什么概念呢?大约相当于2015年GDP的四倍。那也就是说,这项改革如果成功的话就可以撬动相当于4倍的GDP的国民财富。所以就有人预测,如果这项改革成功了,足可以支撑中国未来二十年的中高速发展。

那好,那接着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下。那如果这样改革成功了,如果农户想进城了

农户就可以带资进城。我们按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来计算,每年就需要有1400万人约350万户农户进城。那现在我们是说农户是光着屁股进城,进城的时候我所有的在农村的农地的权利、农房的权利、宅基地的权利都没有拿到,不能变现。那如果是按照我们刚才计算的,一家一个在基地+房子20万元,,每家农地平均

7.5亩,值75万。这样的话每户就可以带走的资金就有了95万。每年有多少呢?乘于350万过的话就是3.325万亿元。

那好,我们如果说每年按1%,那城镇化率达到75%还需要35年,也就是说到2050年,第二个100年对吧!那这35年带资进城的金额数量是多少?是116万亿元。

那同时,我们第二个变化,是他可以腾退集体的土地约十亿亩。那我们也简单的算一下:7.5亩的耕加0.5亩的宅基地,再乘于350万一年就可以腾退2800万亩,按35年的话就可以腾退9.8亿,对吧,这是个大概的计算。

同时,可以带来什么呢?第三个方面,可以形成完善的农村房屋、土地的中介市场,就会形成像在城里我们说常见的像链家、中原、麦田、我爱我家等等若干个上市中介公司,那些中介的市场就可以解决数百万人的就业。今天我们等会要做分享的几位企业的老总可能将来就是上市企业的老总。就不是像现在这种小公司,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大老板大公司。

那第四个方面。它还可以形成的东西,就是达到的效果。第一个是像家庭农场这样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态就可以基本形成了,因为什么?土地腾退出来了。第二个方面,城乡就形成了无障碍迁徙的登记式的户籍制度。就是我们想到农村去,我在农村登记下就行了,我想到城里来,登记下也就就行了。不像现在这么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第三个,就会形成混居式的一个城乡的住房的结构。农村里的人可以住到城市,城市里的人也可以住到农村。真正的双向都打通。第四个更主要的作用我认为,城市的房价会大幅度的下降,为什么?农村的宅基地放开之后,那城里的房价就会下降。大致会下降多少呢?我认为至少会比现在腰斩。

那反过来说,农村的住房,它的价格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对吧,他基本上,那比如我农村里有个院和城里的房子价格是大题相等的,那这样的话会形成一个城乡和谐生活的一个画卷。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是我们理想上构造了一个蓝图。

最后呢,给大家分享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1日讲话的标题,叫“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我们的农地市场的改革,应该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让农民受益,把土地的权利还给农民,只有这样的话我们的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才能不断前进,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土地制度改革要义
篇二: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土地制度改革要义

郑振源: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副司长

作者: 时间:2010-10-09 浏览次数:1774 次

必须反思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按市场配置土地要素的原则,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管理有了很大进步,国土部门地位日渐提高,还承担着“土地调控”职能。但是,必须指出,自1988年土地有偿使用改革以来,土地管理一直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状态,土地制度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线图,土地要素离计划配置的道路越走越远,问题越来越多。

1996年,中国政府提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此后该目标还被写进了《土地管理法》。但十多年来,这一目标没有一年实现过。“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指“建设占用一亩耕地,就要另行补充一亩耕地”。然而,迄今为止,全国仍有一些省份难以“占补平衡”。而多数省份,虽然做到了占补平衡,但所补充的耕地,在质量上与占用的耕地还差得很远。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违法用地。《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2010年,中国建设用地总量要控制在3707万公顷内,但该规划实施才三年,到2002年,中国建设用地总量就突破了上述目标。由于征地,中国已出现约6000万失地农民。而因土地问题“落马”的党政官员不在少数,一大批食地富豪层出不穷,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自有《土地管理法》以来,违法用地就层出不穷、量大面广,而且违法主体大多是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这种普遍的执法犯法,在全世界都极为少见。20年来,土地管理部门搞过六次执法大检查,每次都是风头一过,违法即刻反弹。企图用行政强力来纠正违法用地,却没有触及违法用地的制度根源。

大凡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长期存在,那就不是工作方式问题,也不是法制观念不强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因此,必须反思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按市场配置土地要素的原则,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这是根治“土地乱象”的出路所在。

土地问题症结何在

搞清目前中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对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至关重要。一旦这个问题明确了,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明确了。

我认为,目前中国的土地问题,核心在于有限的土地供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这表现为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土地使用者之间剧烈的、日益尖锐的争地冲突。这种冲突,主要是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相互争地的冲突。

目前,中国有13多亿人口,需要土地满足其庞大的食物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住房、汽车、游乐等消费的土地需求;工业的发展和外资的进入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而产业升级又带动了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展,衍生了城镇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的巨大需求。

面对如此庞大的土地需求,而中国土地资源只有960万平方公里,并已开发利用了75.5%,所剩可利用的后备土地并不多。巨大的土地需求与有限土地约束的矛盾,是土地问题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造成发展的失衡。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建设用地同耕地争地的矛盾,把保护耕地、保障食物安全作

为首要任务,但是,这种思路并没有解决耕地和生态用地的矛盾,事实上,后者甚至更为重要。中国今后需要从单纯保护耕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必然要向新兴工业、服务业和城镇倾斜,但受制于现有土地管理体制,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土地被浪费了。据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曲福田等研究,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如果实行市场配置,可以节约建设用地21.7%。

建设用地的扩展必然要占用部分耕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的耕地总量必然会减少。这早已为地少人多的日本、英国等国的工业化过程所证实。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本来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也已为中国的实践所证实。

在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要确保食物安全,惟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耕地的投入,集约利用耕地,提高全部耕地的单产。光靠每年三四百万亩的补充耕地,即便做到了数量质量都平衡,也不足以解决中国的食品供应问题。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耕地的单产已经很高了,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单产很难再有提高,并以此作为必须保住18亿亩耕地的理由。然而,事实是,自1980年至2005年,中国耕地减少了2.37亿亩,而粮食总产量则由3.87亿吨增加到4.97亿吨,这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2.37%的年递增率。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按国土资源部耕地数据计算,2006年,中国粮作播种面积单产3873公斤/公顷,仅相当于日本和荷兰上世纪60年代,英国70年代,法国、德国70年代后期的水平。而这些发达国家即使到了上世纪80至90年代,粮作单产仍保持了1%-3%的年递增率。

中国耕地中尚有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还有上亿亩耕地因劳力外出而抛荒或粗放经

营。只要政策上有足够的激励,加大耕地的物质、技术投入,节约集约利用农用地,近十年内,中国粮食实现2%的单产递增率,是可以预期的。在耕地面积必然持续减少的前提下,解决土地矛盾的办法,只能是两个:一是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减少建设用地的增量;一是集约利用现有耕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舍此两端,别无他路。而要集约节约利用现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必须推进土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市场如何配置土地

集约利用土地,从微观经济角度来讲,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上劳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是企业生产要素组合问题。企业采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取决于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土地成本低,就多用土地,粗放利用土地;土地成本高,则少用、集约利用土地。

实际也是如此:大凡土地粗放利用的,如一些工业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需要的大广场宽马路、超大的大学城、政府办公楼等,都发生在土地低成本供给的地方;反之,高价拍来的房地产用地没有不集约利用的(开发商故意囤地除外)。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土地要求,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即便同是集约利用土地,其用地量也不相同。只有企业经营者根据各种要素的相对成本自主决策,才能确定其最佳要素组合。政府不可能评价与监督每个企业的要素组合,更不可能代替企业做出决策。

最佳要素组合决策是企业自己经营的事,政府不应干预。而目前中国却在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用各式各样的用地定额、建设用地标准、投资强度准入标准来管、卡、压,企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这是徒劳的。要促使企业集约利用土地,必须确保土地价格能真正反映土地稀缺程度。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有效率的土地资源配置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用地的比例结构要符合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二是空间结构要符各行业用地的区位要求;三是比例和空间结构要随着产业结构的变革而灵活调整。

以往,为达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一直是用计划配置的办法。《土地管理法》就规定:由中央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规定各部门用地指令性的控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基层,并通过土地用途分区规定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和每块地的用途,然后,用一套繁琐的、高度集权的行政审批制度来确保实施。这是典型的计划配置方式。

这种办法要取得成功,前提是编制的规划、计划必须符合实际,符合一年、五年甚至十几年后的各类用地规模和区位的需求。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农户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其土地需求和用途也由市场导向而定。政府既然缺乏企业和市场的完全信息,就不可能确切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状况,编出切合未来实际的规划、计划。

以城镇用地为例,目前,人们搞不清现有城镇用地有多大,也不能确知未来城镇会发展到多大。目前的预测和规划有70%的准确性就算不错了。事实上,国土部门编制的年度用地计划与实际执行结果往往有20%-30%的差距,导致规划和计划指标常常被突破。

一旦用地指标被突破,要么频繁地修改规划,要么就违规违法用地。再不然,就因没有用地指标而停止建设,阻碍经济的发展。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土地要素的计划配置绝对是无效率的,更不可能由此达到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率的目的。

因此,中国土地管理体制必须改弦更张,实行市场配置,借由竞争发现供需均衡的土地价格,由价格来决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1995年,中央在“九五”计划就提出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篇三: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

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在那以后,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问题,1982年深圳按城市内不同等级的土地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4年广州和抚顺部分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涉外项目)进行了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6年上海对三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些尝试虽然对旧的土地使用制度触动不大,但却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

上述举措使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探索阶

段,冲破了土地供应单纯采用行政划拨的旧土地使用制度的束缚,这是大陆土地使用制度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创立了以市场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3.修改宪法,颁布《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当年年底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进一步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从那以后全国各城市开始建立房地产交易所,各专业银行成立房地产信贷部。1990年5月国务院宣布,允许外商进入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发布了《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中国土地市场管理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在全国推开。1998年12月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至此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土地管理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4.规范土地市场,强化宏观调控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沿海扩及内地,由增量土地延及存量土地,由内用土地拓展到涉外土地,由早期的工业用地扩展到住宅和商业用地。从九十年代初期全国各地纷纷探索对原来的存量土地即行政划拨用地制度的改革,重点放在如何使之根据市场需要合理流动。随着九十年代上半期出现的“土地热”和“开发区热”,土地转让收入成为各地城市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一些地方过量供应的土地后来又被闲置。从九十年代下半期开始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实行对开发区的清理,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完善土地市场、规范土地审批行

为,防止土地供应过度。由此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面,颁布了一系列的规范土地交易的具体政策,通过土地宏观调控有效的保障了土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合理供给和利用。

5.推行土地转让招拍挂

2001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用地和其他土地供应计划公布后同一地块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依法以招标、拍卖方式提供。”自此,经营性国有土地招标拍卖供地作为一种市场配置方式被正式确立。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进行。

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拍挂是中国土地转让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土地政策。它将土地供应通过公开市场释放出来,力求土地转让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遏制腐败寻租行为,净化土地市场。但由于经济和城市发展迅猛,市场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与政府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土地供应量存有很大差距,导致招拍挂推行以后,各地土地价格纷纷上扬,出现了一大批天价地王。过快的土地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各地房产价格的飙升。

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演变

1978年以后,农地制度改革是以联产计酬等多种责任制形态为土地制度变迁的始点,采用渐进、局部均衡、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变迁方式,直至确立家庭承包经营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

农地使用制度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变迁特征。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3

年,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开始逐步解体,在经历了不联产责任制-联产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制度变迁后,最后确立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形态。第二阶段从1984年到1993年,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将土地承包期限明确延长至15年不变。第三阶段始于1994年,这一阶段制度变迁至今仍在持续中,制度变迁的政策除了强调土地承包期实行30年不变外,主要是强化和稳定农户家庭对土地经营拥有权利的完整性。

现阶段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核心,是土地使用权归属和界定问题,而使用权问题的核心,是树立农户对土地使用的预期信念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近三十年的农地制度变迁,从政策调整角度观察,政府一方面强调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长期稳定,一方面鼓励土地作用制度的不断创新。相对单一的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客观上存在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土地经营存在的比较优势不同,促使了农地使用制度的多种形态产生。

1.“两田制”

所谓“两田制”,是将农户承包的土地区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的一种土地承包方式。由于农地既要为农户提供收入和就业功能,又要为社区成员提供稳定的预期和生活保障功能,家庭承包制一直面临平均地权与随人口增减派生的重新调整土地的压力。“两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要求,并表现出相对广泛的适应性,以至于此种制度安排,一度成为发生面最广的土地使用制度形态。从本质上讲,“两田制”的制度安排,其“口粮田”的设计满足了农民稳定占有土地的心理;而“责任田”的设计,则满足了政府和集体的利益,从而减少了在均田制度下的不确定性和多余的交易费

6.25全国土地宣传日方案
篇四: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6.25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方案2015

2015年6月25日是第25个全国“土地日”,为提高全社会了解土地国情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守规、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结合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土地制度改革宣传横幅。

紧扣6.25土地日“珍惜土地资源 节约集约用地”的宣传主题,精心组织,积极创新,讲求实效,深入宣传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在全社会形成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依法管理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内容

1、结合永嘉县基本情况,继续开展“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宣传,深入阐述节约集约用地,严格规范管理的科学内涵。

2、结合“保发展、保红线”的双保工程,大力宣传土地调控政策,宣传坚守耕地红线和维护土地管理法治的重要意义。

3、围绕6.25“土地日”主题,宣传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4、围绕“三改一拆”行动,结合2014年度卫片执法和土地例行督察整改,积极宣传实现土地执法“双零”目标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5、围绕各类土地项目的实施,积极宣传国家关于保障

和改善民生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宣传形式

1、悬挂宣传横幅: 6月份,在各街道、乡镇、度假区悬挂横幅,每个乡镇不少于1条。

2、网络宣传: 在县局网站发布“6.25”有关国土宣传内容。

4、现场宣传:结合民生大篷车活动,6月份下到乡镇,村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向群众答疑解难,分发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资料。

5、今日宣传:6月15日—30日期间,刊登土地管理宣传标语。

6、广播宣传:介绍县国土局国土管理情况(国土管理知识)。

7、电影下乡:在滨江广场、乡镇、村放映100场,放映前穿插国土宣传,在电影放映场地悬挂宣传横幅。

三、要求

(一)各科室、直属各单位、乡镇(街道)、度假区要按照活动方案要求认真组织,积极配合,开展好第2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

(二)宣传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报送县国土局办公室,局办公室做好活动总结上报市局。

附:第23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口号:

1.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4.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5.保增长保红线,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6.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7.节约集约用地,造福子孙后代

8.土地整治,富国惠民

9.依法依规用地,保障科学发展

10.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维护群众土地权益

11.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建设美好新农村

12.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13.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监管

14.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土地执法

15.合理利用土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16、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利用效益

17.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18.土地调查,利国利民

19.保障民生用地,促进社会和谐

20.规范土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今年6月25日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为促进全社会充分认识土地国情国策、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营造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管地用地的良好氛围,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市局要求,决定在全县范围开展宣传活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992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