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教学反思 时间:2019-06-23

【www.myl5520.com--教学反思】

古诗一日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篇一: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龙源期刊网 .cn

古诗一日乘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

作者:魏巧慧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4期

对于古诗,我有一种无言的偏爱。从李白的《静夜思》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每首都会读得如痴如醉,烦恼时,它教我学会反思;得意时教会我戒骄戒躁;求学时教会我持之以恒;生活中教会我心气平和……古诗凝聚了古代人民无穷的经验与智慧,从政治、历史到求学、读书,它以独有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不同的哲理:唐太宗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我们要学会反思与自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教育我们要及时求学,不可虚度时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则以景入学,启迪人们深思。

不觉间从事语文教学已经近5年了,我一直在探索古诗与语文教学的交集在哪里。此时正值我校开展“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课题实验,加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我通过不断地听课、反思、总结之后慢慢发现,古诗是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如果语文学习是帆船,古诗则是推动帆船前进的飓风;如果语文是高飞的风筝,古诗则是牵动风筝的风筝线。刚接一年级,我便大胆制订了一套教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计划,按步骤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一读,二画,三创作。

一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语感

我每天课前都会教学生读一首古诗,两天记住这首诗。从《咏鹅》到《江上渔者》,从五言到七言,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些古诗都是由我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集合,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诵读时我先泛读,泛读时要特别注意朗读的节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后再请学生读,之后,便进行简要讲解,在讲解时我会用尽量生动活泼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完之后让学生根据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解或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其实古人的生活和我们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样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与说话能力。经过一年的训练,我高兴地发现我们班的学生的看图说话和写作小短文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部分学生看图讲故事时滔滔不绝,而且很有创意;有些很内向的学生也敢说话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在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诵读与人文素养培养”之“古诗文朗诵”大赛上,我们班的小选手朗诵到位、情感饱满,得到了评委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画,促进学生语文的理解能力

常言道,古诗有三美:形体美、内在美、外在美。形体美,即指古诗对仗工整,结构整齐;内在美,即指古诗内涵深刻;外在美则是指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形象体现。每首古诗都是以景而作,我根据这个特点,每首古诗都会让学生自己根据古诗内容配上图画。我紧抓小学生爱画画的特点,投其所好,紧抓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在作画之前必须理解故事的内涵,这个过程便是理解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对“古诗配画讲解”特别有兴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名句
篇二: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名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24.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 -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

-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走进古诗词
篇三: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

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

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

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

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因此许

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

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

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

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

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

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

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

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

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

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的教学当然也应体

现这一点。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教师不能再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经典,与诗词文“真

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教师则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即

使是疑难焦点,教师也不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一遍又一遍地诵读,

在诵读中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

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以达到读懂诗意,感悟诗情的目标。如学习《江雪》与《题

秋江独钓图》,让学生读读这两首诗,说说眼前分别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再进行朗读赏

析,学生就能找到同样都在“独钓”,而两位诗人心情、境遇是不同的。

一、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有效地感知文本就必须诵读。汉语作为一种

语言符号,不仅表达着字面意思,体现作者的情感,而且还传达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

耐人寻味的内在意蕴;而诵读则要求诵读者调动心、耳、口、眼、脑等感官,揣摩词语的内

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古人对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

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

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等

等,均说明诵读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方面的

重要作用。

从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来看,“积累”层次要求学生初步理解和准确背诵古

诗词名篇名句;“感悟”层次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形之美”(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神

之韵”(即语言文字所承载的诗词作者情感以及其主观情感浸染的社会人生);“运用”层次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则是建立在大量的“积累”和“感悟”之上的最终目标(指学生在接受大量古诗词的熏陶后,

使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情操得到提升)。三个层次的目标都与“诵读”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诵读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点

“诵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

声对话过程,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据笔者的不完全归纳,诵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范读法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观察教师的表情,揣摩模仿教师的

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刘国正先生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说:“先

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

多诗篇的妙,是跟着吟咏体会的”。可以说,范读是教师朗读技巧和美感体验的完美结合,

不仅给学生在朗读上(诸如停顿、重音、语音、语速、语调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同时也对

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美以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范读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一种方

法是教师大声朗读,学生小声伴读,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以此增强范读时的

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运用范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要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范读不等于

程式化的朗读。教师范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众多的学生形成一种固定

的语速、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如果那样的话,就违背了个性化理解的原则。二是注重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范读的同时,应强调学生还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不一定拘囿于

老师的套路。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读,如:“你觉得老师读得最好的是哪部分?哪部

分的读法还可以改进?你认为应该怎样读? 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即清晰响亮的把诗词读出来。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这种方法能训练语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感受力,能培养

语感,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朗读评价标准是: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

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

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朗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自由小声读、个别读、分组读、

接龙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声读、齐读等等。

教师在运用朗读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

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利用参考资料了解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与用典情况等内容,降低理

解的难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如在朗读中要讲究停顿,以达到跌宕起

伏的效果,更好的表情达意。凡是内容明快、跳跃性不大的诗歌,停顿稍短;内容深沉、跳

跃性较大的,停顿宜稍长,以求层次分明,诗意突显。要注意重音的处理,以此达到抑扬顿

挫的效果。要把握节奏,通过语速的快慢传情表意。一般说来,表现人物惊惧、紧张、喜悦

或愤怒、欢欣的感情,朗读较快;表达沉思、回忆、悼念、悲痛的心情,朗读节奏较慢;表

示介绍、交待、叙述的文字,朗读时运用中等速度节奏等。

(三)听读法

听读法指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化教学手段播放著名朗诵家范读的诗词。“朗诵艺

术家以普通话为依托,通过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调成,或刚劲、激扬、

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或温馨、柔美、曲折委婉、浸润心田,以情感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涵,用声音重塑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把听众带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使听众心灵得到艺

术魅力的感染和高尚情操的净化”。[2] 朗诵家以其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对作品情感的准确

把握,以及对朗诵技巧的熟练运用,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

也为学生诵读树立了榜样。

教师在运用听读法时教学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听、仔细听,认

真揣摩分析朗诵家对诗词文本处理的精妙之处;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边听

边跟读,鼓励学生从最初对朗诵家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处理节拍、节奏、

重读、轻读,把握语调和旋律,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品读法

品读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轻吟细品,对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情感、意韵等进行解读

和赏鉴的过程。这时学生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发掘自己的内心视象,再现逼真的情境,

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净化。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

意象构成一幅秋天的傍晚萧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涯游子彷徨苦闷的心境。又如辛弃疾的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描绘了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战斗画面,表现出诗人杀敌立功

的壮志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品读时,要做到心中有画,有立体的图景,这样,才能

读出画意;反复品读,不断咀嚼赏鉴,这样才能受到诗人激情的感染,才能感情共鸣。

教师在运用品读法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诗词中

所描述的景物转换成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其步人诗境,感受古诗词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

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

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运用一定的意象,构制出各种各样的意境,使不具形的抽

象感情,生动、具体、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

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

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子瞻中秋团圆之际,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

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中其他常见的意象:“杨柳,折柳”表达惜别,伤感;“菊、梅、松、莲”表达品

行高洁、坚贞不屈;“鸿雁、青鸟”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古迹”表达怀古伤今;

“酒”表达欢悦得意或失意愁苦等等。让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的意象(物象)表达的特定含义,

也就是当学生懂得了这些“物”所表达的情思,就会初步把握作品的意蕴。再扩而言之,学

生若能借助于这些“物”进入想像的天空,品出东奔西跑其中的“情”,也能够“悲落叶于

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而后再造于自己的作文中,那就更好了。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

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

调和客观自然景色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和谐统一的结果。要

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

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就要

靠教师创设情境了。

周一:竞登“论讲坛”。

这一个板块是综合性学习的开始部分,由学生先自主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查阅工具

书疏通字词,通过翻阅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背景

资料,以帮助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为诵读和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告奋

勇登上“论讲坛”,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同学,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方式

既有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讲解的,也有利用投影或幻灯将资料展示出来的。登上“论讲坛”的

学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不仅锻炼了口才,也增强了自信。而同学之间也可以提问质疑,

还可以相互补充,以此创造了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周二:兴尽“吟咏阁”。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厚积而薄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朗诵竞赛活动,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从而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诗词朗诵活动之前,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朗诵作精心的指导,使学生摸索出并掌握古诗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出诗歌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而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次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诗为乐心”,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悦耳,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使学生体会到了朗诵的乐趣。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五言句为三个音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对古诗吟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朗诵比赛的积极性很高,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配乐朗诵,有的舞蹈伴诵,有的两人唱和对诵,有的集体朗诵等等,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竞显风采。

当然,古诗词的诵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一曝十寒”是学不好的,只有通过“一天一诵”,常记常诵,长期浸染在古诗词之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才有所收获。这个方面可以有语文骨干或语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还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由家长协助督促检查。

周三:畅谈“品赏馆”。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不仅有音乐美、人情美,更有语言美、意境美,因此古诗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朗朗成诵,还应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渔场”,如何去“渔”呢?我的方法是,先为学生提供经典范例,由学生自主合作,深入地研读范例,从中探究出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然后学生自选篇目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并通过交流评改、反复练习,逐渐熟练掌握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我给学生提供的范例是两篇同题文章《〈咏柳〉赏析》,作者分别是袁行霈教授和马茂元先生,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两篇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学生探究出了鉴赏古典诗词的一些方法,如:

1、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要从诗中的形象出发,抓住形象在声音、色彩、线条、情态等方面的特点,并透过形象,体味出诗人注入其中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2、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展开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头脑里产生丰富的画面,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如曹操的《观沧海》。

3、可通过“换字”比较的方式推敲、揣摩关键字词,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特别要抓准 “诗眼”。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

4、加强拓展比较阅读,进行多向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记忆和运用,可使原有教材内容的容量更加丰富了,也可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古诗中送别题材的诗歌,李白的《赠汪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刘长卿的《送

灵澈上人》,写法各不相同,你喜欢哪一首或者诗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这样方式可以以点带面,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加大了教学密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附一:《〈咏柳〉赏析》文章两篇——

《咏柳》赏析(袁行霈)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名“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咏柳》赏析(马茂元)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

白杨礼赞习题
篇四:赞美内在美的古文诗句

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的所有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入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乙: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选择甲段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 )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甲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写白杨树外形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文字中有些地方写白杨树的神美,内在美,请在选文中选出能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722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