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政治教案 时间:2018-05-07

【www.myl5520.com--政治教案】

铁血宰相俾斯麦
篇一: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俾斯麦 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

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最卓越的政治家,他通过纵横捭阖的政治手段,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父亲是一个容克地主,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俾斯麦在柏林就读大学期间,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在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出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地主俾斯麦,他同时代表了普鲁士的两大支柱——贵族和官僚。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由此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

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

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

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铁血政策”。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

对内他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维护专制主义,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但同时又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虽然很多只属表面性质,但仍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经济方面的保护关税政策

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德国的农业状况不佳,为了

保护农业市场、也为了给国内工业部门提供壁垒,德国在1879年改变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这个政策既有经济后果,也有政治和外交效应;在国内,它缔造出著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德国保守主义乃至后来的法西斯主义真正的社会根基;在国际上,它进一步恶化了德俄关系,因为俄国对输往德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依赖较严重。

反社会民主党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

李工真教授说,俾斯麦是个“保守的政治强人”,这一点在他的内政和社会政策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反社会民主党的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是很明显的表征。这两项政策互为表里。社会民主党是新兴工人阶级的政党,它的民主和革命倾向,让俾斯麦深感不安,他对霍亨左伦王朝的“责任感”驱使他打压这场政治-社会运动;另一方面,为了平息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政治和社会诉求,他于1880年代率先创设了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险制度。他希望用这块蛋糕来瓦解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然而,社会保险延续了下来,社会民主党却没有因此销声匿迹,它的势力越来越大。

当然,俾斯麦还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德国后来的民主化作出了贡献。第二帝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这在全欧洲都是非常少见的;尽管选举方式很复杂,选举产生的立

法机构权力也很有限,但这毕竟是民主制的重要实践和课堂。和法国一样,德国的普选制是在专制色彩浓厚的体制下确立起来的。同样,他的福利国家政策也在德国一直延续下来,即使纳粹时期也没有根本的变动。今日的社会国家(Sozialstaat),应该说受惠于俾斯麦。

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国的统一。

普丹战争

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事端。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荷尔斯泰因划归普鲁士统治,石勒苏益格则归属奥地利。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与俄,法互盟,以此确保法、俄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

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同年6月普鲁士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最后奥军战败。1866年8月23日两国签订的《布拉格条约》。

普法战争 由于法国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意志地区的各个邦国,阻碍德国统一。因此,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逼使法皇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而普鲁士则藉此团结德意志民族,对法国作出进攻。普鲁士很快便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并向法国作出反攻,在阿尔萨斯会战中,普军大败法军,拿破仑三世投降。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中登基,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从法国获得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及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关于德国的统一,一个广泛认可的看法是,俾斯麦是1848年革命遗嘱的执行人,但他只完成遗嘱中的一个任务:统一;另一个任务,自由,他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公民社会、责任制议会民主制政府、更为广泛的公民权利,这些诉求跟普鲁士的王权、官僚制度和它的军队是矛盾的,而俾斯麦就是后者最出色的代理人。

历史学上常说,德国自上而下的统一方式和俾斯麦当

俾斯麦
篇二: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俾斯麦

1.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踢出奥地利)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 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俾斯麦画像(20张)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71年),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统一了德国,并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总理。

最初,作为一个保守的专制主义者,俾斯麦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或社会保险。 少年时期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出生。其家族为传

统容克,拥有很多土地及庄园

少年俾斯麦

。俾斯麦父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Ferdinand von Bismarck)是一位地主和退休军官,主要与友人打猎,35岁时娶了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父母,出生背景不同,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并且长居市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旧。俾斯麦有一个比他年长5岁的哥哥及一个妹妹。俾斯麦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其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在政界大显光芒,虽然其双亲的期望大为不同,但最后俾斯麦同时达成了。

俾斯麦8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由于同学大多生长在资产阶级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挤他这样一个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在他12岁时,他进入了中学,但仍然受到同学排挤。但他并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奋向上,学会英语、法语、俄语、波兰语、荷兰语,使其成为一个多语言的天才,并为其日后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础。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俾斯麦未满17岁时,便入读了哥廷根大学。然而,俾斯麦并不满意大学的生活。在其就读大学期间,他经常腰间佩剑,并牵着一只大狼狗。但却无心向学,并染上很多恶习,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后来虽转到柏林大学入读法律系,但仍然没有满意。虽然毕业后成为了律师,但他并不甘于此,于是投考政府的官职,当上了一个小书记员。

在此时他结识了一位贵族女子,并结下婚约,可是他没钱,想以赌博赚钱却反而输掉所有金钱,并欠下很多债务。因此这次婚约取消了。其后他结识了一位牧师的女儿,再订婚约,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军人走了。结果俾斯麦只有带着欠债,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他与其哥哥分家,当上了庄园主人,可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进入政坛。

铁血宰相的由来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中年俾斯麦

从政前的俾斯麦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议员生涯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同年,他与一位名叫乔安娜的女子订下婚约,并于该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发,普王被俘。俾斯麦决定亲赴柏林,打探虚实。途中,他遇上了威廉亲王的妻子,要求他协助其夫称王,但俾斯麦拒绝了这个请求。后来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镇压了这场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命他为驻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行。

在1862年春, 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首相生涯

成为首相的俾斯麦在9月26日的下院首次演讲中坚定的对议会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从此俾斯麦被冠上了“铁血首相”的绰号。随后国王对俾斯麦说:“我很清楚结局,他们会在歌剧广场我的窗前砍下你的头,过些时候再砍下朕的头。”而俾斯麦则 回应道:“既然迟早要死,为何死得不体面一些?……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区别的……必须抗争到底!”从此,国王和他的首相间形成 了十分特别的牢固关系。

在俾斯麦就任首相后,并未能解决与议会的冲突,为此,他便欲以德国统一的大业来转移议员的视线,并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来抗衡资产阶级自由派。很快地,他便开始筹划三场统一战争。

外交官俾斯麦

1851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代表

1859年任驻俄公使

1861年任驻法公使

三次王朝战争(统一战争时期)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

把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普丹战争

丹麦作为德意志的北邻,经常插手德意志的事务,因此俾斯麦第一个便要解决丹麦。在1861年,丹麦国王欲接管普丹边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俾斯麦立即以此制造争端。他首先确保如果普丹开战,其它列强不会干涉,并与奥地利结盟共同攻打丹麦,最后逼使丹麦放弃这两个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签订的《维也纳条约》中,规定丹麦放弃两地。而于1865年8月14日普、奥两国达成《加斯坦因专约》,将石勒苏益格划归普鲁士统治,荷尔斯泰因则归属奥地利。

但是这其实是俾斯麦处心积虑的阴谋,因为奥地利所得的荷尔斯泰因不但面积狭小,而且被普鲁士包围。这样奥地利很容易便会与普鲁士发生冲突,因此这是一条将奥地利推向与普鲁士发生战争的导火线。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

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

在普丹战争后,俾斯麦决定要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邦联,以利于将来德国的统一。因此他着手孤立奥地利,首先俾斯麦答允协助俄国取消《黑海中立条款》。并与法皇拿破仑三世会晤,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把卢森堡及莱茵河区让给法国,以此确保法国在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英国当时继续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奥发生冲突时会保持中立。最后,他在1866年4月8日,与意大利签订攻守同盟条约,规定如果普鲁士在3个月内与奥开战,意大利则必须同时对奥宣战,只有在奥地利归还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况下,方可与奥讲和。

最后,奥皇因为不满意《加斯坦因专约》的条款,而要求用普鲁士最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交换荷尔斯泰因,因此俾斯麦以此借口,指责奥地利毁约。结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国总动员,并于同年6月对奥宣战。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宣战。

不久,普鲁士便征服北德的亲奥小邦,并于1866年7月3日以29.1万军力在萨多瓦与23.8万奥军发生大战,即萨多瓦会战,最后奥军战败。

而这时俾斯麦决定与奥讲和,而不是乘胜追击,因为他明白到消灭奥地利并不是其首要目标,最重要的是要统一德国。因此他在该年8月23日签订的《布拉格条约》中给予奥地利极为宽容的讲和条件,以便于保持对奥的良好的关系。

普奥战争结束后,妨碍德国统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后控制着南德诸邦的法国了。

俾斯麦与李鸿章

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德国外交的影响
篇三: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铁血宰相俾斯麦与德国外交

奥托·冯·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1847年,俾斯麦开始步入政治舞台,成为普鲁士一名议员。此后十余年的十年里,他在政治舞台上步步高升,先后担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会议代表,驻俄大使、驻法大使,直至1862年担任首相,俾斯麦的的政治外交思想经过演变发展,开始形成此后影响世界的铁血政策。

当俾斯麦步入政坛之初,他的政治理念无疑带着强烈的容克贵族的特征——极度保守,拥护王权,仇视革命,对资产阶级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事实上,上述的某些特点甚至伴随了俾斯麦的一生。当时他被人们称为“头号保守派容克”。

但俾斯麦并非不知变通之人,1848年革命之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使他日益认识到传统王权和容克贵族势力的衰落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他开始改变以往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转而寻求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融合,并以民族主义来号召普鲁士上下之间的团结。不过此时他的目光还仅仅是在普鲁士一邦之上徘徊,无暇也无权去考虑德国统一问题。

1862年,当俾斯麦就任普鲁士首相之后,他开始雄心勃勃的

规划起德国统一的蓝图。1848年革命中形成了两种统一方案——大德意志方案和小德意志方案——即分别由奥地利和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作为普鲁士人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一种。在其就职演说上,他毫无顾忌地声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会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人们把这当成是俾斯麦铁血政策形成的标志。他决心用战争排除奥地利,建立由普鲁士领导地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铁血政策具体表现在三次王朝战争上,即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三次战争分别爆发于1863年、1866年、1870年,由强悍的军人和优良武器组织起来的普鲁士军队毫无悬念地击败了丹麦和奥地利,完成了北德意志的统一。此后,俾斯麦那大胆甚至可说成是肆无忌惮地性格在普奥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一直为各国所恐惧,而德国却由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削弱了自身实力。几乎所有人——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普鲁士人——都认为普鲁士无法单独对抗法国。但俾斯麦却屡屡挑衅拿破仑三世,最终用一封富有挑战意味的电报激怒了这头“高卢公牛”。于是普奥开战,战争结局令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拥有五十万大军的法军居然不堪一击,连带皇帝在内的几乎全部法军成了战俘。1871年1月18日,大获全胜的普军进入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普鲁士国王威廉在俾斯麦和一帮贵族大臣的拥护下即位,称威廉一世,德意志第二帝国建立,俾斯麦完成

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目标。

在以后的近二十年里,俾斯麦致力于维护并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他联合奥俄,笼络英国,并与一些小国结盟,建立了一个针对法国的联盟体系。他施展极为高明的外交手腕,利用各国之间复杂的关系,使他们不得不与德国联合起来,从而成功孤立了法国,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俾斯麦用生动而富于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外交可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大部分问题,剩下的就交给战争去完成吧”。 这样的外交家必须是有自觉战略意识的外交家,有明确的根本对外目标、有合理集中有限的阶段性目标、更要有果断坚韧节制的意志品质;这样的外交家也应该把战略思维贯穿于具体的策略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变的原则,除了实力和能力,没有任何国家是不可以结盟的,也没有任何国家不会成为本国的敌人。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君臣不和,俾斯麦和新君关于德国外交问题等一些重大政策存在着巨大分歧。他被迫于1890年3月去职,1898年去世。俾斯麦本人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的“铁血” 政策却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德国历史。

俾斯麦的外交艺术
篇四:普鲁士宰相俾斯麦着手建立了哪三项保险制度?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摘要】:俾斯麦在位时,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统一了德意志,重建了欧洲秩序,维护了德国的利益。他的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关键词】:俾斯麦 外交政策

提起俾斯麦,首先想到的就是课本中的“铁血宰相”、“铁血政策”,然而,这只是俾斯麦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其真正完整的外交政策堪称一部精彩的外交艺术史。

俾斯麦外交政策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统一时期强调以实力为主的“铁血政策”和帝国成立后温和的大陆政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被称为德意志邦联,由38个拥有主权的邦和自由市组成,各邦领土犬牙交错,国中有国。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最大邦国的领土都没有完全加入邦联,加入邦联的只有以前帝国的领土。“实际上,德意志邦联是一个干瘪可悲、丑陋不堪的组织。”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大众都要求打破各邦分治割据实现德意志统一。 1862 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宰相,顺应历史的要求,开始实行逐步统一德意志的计划。他上台伊始即在议会发表了著名演说:“维也纳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 1848 年和 1849 年所犯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这篇演说标志着德国统一开始纳入俾斯麦的计划之中并付诸实施。俾斯麦分析了当时形势特别是欧洲列强之间的关系,认为德意志统一面临两大障碍:邦联内奥地利的阻挠和国际上敌对势力(主要是法国)的反对。奥地利意欲由它来统一德意志,把普鲁士变为自己的一个省;而法国认为德意志分裂符合其利益,否则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将受到德国的严重挑战。俾斯麦分析欧洲列强之间关系后认为:英国孤悬海外,只要不触动欧陆均势,它不会轻易插手,它甚至还可能希望出现一个德意志大国与法、俄相抗衡,因此英国是可能争取的对象;俄国在欧洲非常孤立,普鲁士是它在欧洲唯一的朋友,克里米亚战争中只有普鲁士站在它一边,俄国不会愚蠢到得罪在欧洲的最后一个朋友。俾斯麦要做的是如何克服奥地利和法国的阻挠,实现统一。1863 年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公国的问题给俾斯麦一个机会,从而拉开了统一序幕。丹麦吞并两公国引起德意志的愤怒,俾斯麦利用这一事件拉拢奥地利为自己火中取栗。普奥联合击败丹麦并瓜分了两公国,奥地利在普鲁士北方拥有了一块领土。俾斯麦这样做是预先埋下隐患,便于今后在普奥之间制造争端,从而为对奥作战提供借口。后来,奥地利果然不能

忍受俾斯麦的挑衅而向普鲁士宣战。在普奥开战前,为防止法国介入,俾斯麦事前给法国以口头承诺稳住法国,但其亦深知法国是不可靠的(法国与奥地利签有密约)。普鲁士迅速击败奥地利而让法国无机可乘。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力排强国。”俾斯麦深谋远虑地保留了与奥地利和好的可能性,从而为尔后普法战争时争取奥地利中立预设了条件。普奥战争结束后,法国大使贝内德蒂向俾斯麦提出战前他向拿破仑三世所做的空口承诺:取得莱茵兹;用 1814 年的边界代替 1815 年的边界;法国有权在卢森堡驻兵。但俾斯麦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法国以背信弃义不履行承诺为由向普鲁士宣战。俾斯麦公布了法国的要求,国际上纷纷谴责法国违反国际条约,法国陷于孤立。普法战争中,普鲁士联合意大利击败法国,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严惩了法国,德意志实现了统一。

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俾斯麦既运用实力,又进行妥协,刚柔相济,军事和外交手段灵活使用,从而保证了统一大业的逐步实现。他在外交上精心谋划各种策略,剖析了欧洲列强对德意志统一可能造成的态度和普鲁士的对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局面。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格局,一改以前中欧凹陷,边缘凸起的局势,在欧洲中心崛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给其他国家造成恐慌。“自黎塞留时代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后,欧洲边缘地区的强国包括英、法、俄,一直对中欧施加压力,现在中欧首次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对边缘地区施压。”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受到极大侮辱,法德已没有和解余地,法国将成为德国任何敌人的潜在盟友,而俾斯麦认识到德国根本不可能使法国完全屈服或灭亡法国。因此,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防止法国与他国结盟和孤立法国,核心是防止出现反德同盟,根本目的是巩固统一成果以使德国安全。根据欧洲形势和德国情况,俾斯麦制定了温和的大陆政策,实行自制策略。俾斯麦多次声称,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是“满足”国家,其意图在于安抚感到不安的欧洲列强。他认识到德国的胜利已达到欧洲列强所能容忍的极限,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张必将使德国重蹈拿破仑的覆辙,不会给德国带来益处,反而会毁坏德国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鉴于此,俾斯麦从均势原则出发确定了稳健温和的外交政策,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建欧洲均势,前提是德国的强大,因此这个均势对是德国非常有利的。他建立复杂的联盟体系来确保德国的安全,从而建立了新的欧洲秩序,人们称之为“俾斯麦欧洲秩序”。

俾斯麦曾说,在五个人的竞赛中,最理想的当然是站在多于三个人那一边。

英、俄、奥、德、法五大国决定欧洲当时的格局,除法国之外,俾斯麦与其他三国都想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奉行联奥、友俄、拉英、众议,对奥地利进行宽大处理,双方签订《布拉格条约》。事后他说:“我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做: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只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忌妒我们的反法的政策。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专心经营自己的殖民帝国,对欧洲关心的是欧陆均势能否保持,俾斯麦就在殖民问题上小心谨慎,以免损害英德关系。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存在利害冲突,因此他想方设法调解俄奥矛盾,以便能同俄奥结成同盟。俾斯麦在 1873 年同俄奥两国组成第一个“三皇同盟”,后在柏林会议上由于俄国自身的目标没有达到,“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他与奥双边结盟让俄认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迫使俄 1881 年又加入“三皇同盟”。1882年他又拉拢意大利加入普奥同盟,形成三国同盟。1881 年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签订一项条约,罗马尼亚在 1883 年通过一项秘密条约与德奥又组成三国同盟。这样以柏林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大体形成。俾斯麦操控着相抵触的几个同盟,并设法在灵活的运作过程中抵消固有的矛盾,成功维持了俄奥两个敌对盟国对德国的向心力,从而保持了德国外交的弹性。他凭借这一繁复的联盟体系,既维持了欧洲的均势,又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国,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 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的二十年间,审时度势,调整外交策略,成功地建立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欧洲外交体系,有效地防止了反德同盟的出现,保持了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取得的大国地位。俾斯麦外交政策的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他根据对欧洲地缘政治的深刻认识,为强大的德国所制定的务实外交政策。俾斯麦巧妙地利用俄英两国的敌对关系,审慎而灵活地与他们周旋,并利用近东危机这一热点问题转移欧洲对阿尔萨斯—洛林的注意,使俄奥和解代替俄奥冲突,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大陆同盟体系;在海外殖民问题上持审慎的态度,一心一意谋求欧洲大陆的霸权,最终如愿以偿地孤立了法国并避免反德同盟的梦魇成为现实。总的来说,俾斯麦在1871~1890年的外交政策对于维护德国的统一和大国地位,保持欧洲的和平局势是有重要意义的。然而,俾斯麦的后继者却不可一世,反俾斯麦的政策而行之,推行全球政策,最终引火上身,自取灭亡,也足见俾斯麦政策的实用性。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9063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