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政治教案 时间:2004-04-11

【www.myl5520.com--政治教案】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
篇一: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浅谈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

姓名:张飞君 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103040019 班级序列号:23

【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本文从形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原因、主要哲学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与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比较全面的认识叔本华悲观主义,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把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提供一种解脱方式,为生活在苦闷中的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叔本华 哲学思想 悲观主义 生存意志 现实意义及局限性

一、叔本华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叔本华,出生于1788年2月22日。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叔本华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生存意志”,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人生就是痛苦。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

在西方哲学史中,叔本华以其独特的“生存意志论”而闻名。本来在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中是没有悲观主义一词的,只是在叔本华的主要人生哲学思想中: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

人天生就是痛苦,人生就是悲剧。让人读起来如坠深渊,十分的沮丧和悲观失望,故把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称其为悲观主义。叔本华是一位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家,一生致力于许多人生问题的思考。虽然悲观主义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地一面。我们在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时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比较全面的去认识。为我们现实生活提供一种借鉴。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本体意志论”基础之上的。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和意志。虽然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一样把世界区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但却有所不同。叔本华看来现象就是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的表象”;自在之物就是作为意志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①。叔本华认为理性是个跛子,认识也是常常出现错误的工具的一种非理性主义。他强调一切都是意志,意志又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意志的本质也就是痛苦。如果已达到目的为幸福,反之为痛苦,那么意志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因为一切欲求和挣扎都是由于欠缺和不满足,而欠缺和不满足正是痛苦。而且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欲壑难填,欲望无止境痛苦也无止境。意志愈臻于完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意志愈发达,痛苦也愈烈,天才永远都是痛苦的。人生也是无聊利己的。欲望不满足带来痛苦,欲望暂时满足带来无聊。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就像钟摆一样来回的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二者就是人生最后两种成分。人还是利己的,利己主义是人类和万物的本质。因为一个个体的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整个世界只是相对于这个个体而存在。所以利己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自己稍微增加一点幸福就要毁灭别人的幸福或生命。这就是利己主义最高的表现。

叔本华虽然接过了康德的旗子却没有走康德的路子。叔本华用意志取代了理性、理念的本体地位,并试图从意志中去寻找生活意义,这就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不相同了。这一点也吸引了青年的尼采,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遭到尼采坚决的反对,因为尼采认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并不是一种“强力悲观主义”。强力悲观主义是因为信仰本身提高了自身的愿望,世界没有那种我所追求的价值,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却是否定了生命存在价值。叔本华用“生存意志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进行批判。叔本华强调,道德义务不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人的本质并不在理性而在其生命意志。也许在这里,人们在读《康德哲学》时是温情脉脉,如沐春风;当读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时候却是入坠深渊,连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绝对的,意志自由不依赖理性。虽然意志本身是绝对自由的,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不自由的。人们只是从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着自己不愿意担任的角色,人生的生存就像必须不停的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围成的圆周线上,永无止境却又不能不如此的走下去。人生就是痛苦。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意味着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说,道德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叔本华对道德也是悲观失望的。人生活在现象的世界中,就像犯人生活在一个监狱中,需要出路却又看不到出路。叔本华也许真的如鲁迅说的那样: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自己惨淡的人生吧。

叔本华认为,人受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人无时无刻的忙忙碌碌无非是在寻找什么,而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是与空无同在,最后不能不承认人生就是一个大悲剧。纵然欲求

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就是可怕地空虚和无聊,同样也不能免于痛苦。“于是任何人

①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所以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悲剧,只是

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叔本华把意志分为两种: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生存意志是意志的主要体现,是一切欲望的根源。而欲望又是不能满足的,因而人生和人类世界面临着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即使在生殖意志中也是悲哀的,其本质就是痛苦与幻灭,人生就是一场灾祸。人生没有什么可沾沾自喜的,受孕已是罪过,出生就是惩罚,生活就是劳作,死亡才是归宿。“人的一生只不过是意志所经历的一个短梦罢了,是意志以游戏的笔墨画在它那

【5】无尽的画幅上停留片刻罢了”。所以叔本华认为,只有否定生命意志,实行禁欲主义,才

是拯救人生之路。他认为否定生命意志的禁欲主义有三种: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即生殖意志;二是甘愿受苦,因为痛苦可以净化人的原本贪欲的心灵;最后是自愿死亡来灭绝意志,绝食才是最好的死亡,一种涅槃的境界。那样才会死而无憾。叔本华自己也是终其一生没有结婚。这样看来,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在叔本华眼中真的是过眼云烟,任何行为都是痛苦的催化剂。生命也毫无价值,幸福也是转瞬即逝的梦幻。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如果用现在一句网上流行的话来概括:“神马都是浮云”。

三、叔本华悲观主义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意义。人们往往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否定的,认为没有什么积极地作用,是一种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其实不然,如果站在现实的立场重新来审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为我们在面临困难、挫折时提供一种解脱方式,也为我们一进大学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的苦闷的解脱提供一种借鉴。

(1)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对现实的作用就是更加让人了解生活的真相与本质,反省自我,揭示人性自身的局限,关注人生的自我拯救功能,以及痛苦人生的解脱方式为现今的人们安身立命提供借鉴。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看,世界及意志与欲望、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欲望实现是无聊,实现不了是痛苦,这个世界就是痛苦。但也能让我们从中学会思考与怀疑,学会去考虑生活的真谛。只要我们看清人生的本来面目,把人生痛苦的底线呈现出来,然后鼓起勇气,去选定适合自己的生活。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也不要悲观失望,而是要勇于面对,去选定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

(2)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意义还在于它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摆脱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影响。是对西方近代以来理性启蒙思想家关于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的一种反对,他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是一次新的启蒙。叔本华悲观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它预示着人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既是摆脱上帝的依赖也是克服自在之物的无所适从,从实现人的彻底独立。同样,我们无论是生活上的苦闷,还是受到其它的牵制,我们都要独立自主,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实现自己的独立。我就是我,我不是我,我还是谁呢?为自己要活出个样子来。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局限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主要局限性就在于他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否定生命存在的价值。上帝给了他提出问题的智慧,却没有给他解决问题的“双手”。虽然摆脱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无所适从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对意志的盲从之中。也把处在苦闷彷徨的人们带入了一个更冰冷的深渊。让前途感觉更加黑暗。

(1)人生就是痛苦,虚无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叔本华极端的认为整个宇宙都是一个生存意志,一个永无宁日的痛苦场所。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悲剧,是意志的奴隶,把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演绎到了极致从而形成了一种虚无主义。给我们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与消极作用。

(2)忽视人的生命存在价值,否定人的生命价值文化、道德体系。正是由于叔本华忽

视了人的生命存在价值,而也使其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思想失去了可靠地根基。没有看到人的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也会使处在苦难中的人们更加的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其要旨在于“生存意志”。认为世界都是表象和意志,而认识也就是意志的工具,人天生就是痛苦,世界的本质也就是痛苦。从这一立场出发,叔本华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痛苦与空虚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见解。虽然叔本华自始至终都是意志的奴隶,陷入悲观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但其对哲学真理追求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在认识叔本华悲观主义时,不能片面的去认识或单一的层面去认识,而是要层面的认识。从不同的层面去把握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认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利用其现实意义为生活在黑暗苦闷中的人们提供一种解脱方式,也为就业压力大而彷徨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德]阿 叔本华著,《叔本华思想随笔》,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S.杰克 奥德尔著,《叔本华》,王德岩译,中华书局,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2002年

黄前文著,《意志及其解脱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

黄茂文著,《意志与悲剧:叔本华与尼采悲剧思想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张会利,《浅析叔本华痛苦与超脱的伦理观》,《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第十一期,文史哲板块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西方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5】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风景中的人类》 (德) 叔本华 著 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人性的得失与智慧》 (德) 叔本华 著 华文出版社 《叔本华论说文集》 (德)叔本华 著 商务印书局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页。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43页。

【3】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58页。

【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57页。

【5】 李瑜青:《叔本华经典文存》,第42页。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篇二: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浅议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班 级:

姓 名

学号:

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的生存意志冲动,而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欲求,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也会接踵而至,令人痛苦。并且他认为世间万物常常都处于尔虞我诈的斗争中,因此人的本质是痛苦的。但他也在竭力寻求解脱痛苦的途径,那就是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片面和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内涵,对当今社会也有许多现实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有用的人生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生存意志、影响

叔本华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柏拉图和佛教哲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以其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就是主要受康德“自在之物”和佛教哲学影响,并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根源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他从康德哲学出发来探索世界人生问题,认为世界的本质或自在之物就是意志,“物体世界——它除了只是我们的表象以外,也就是在它自在的本身,在它最内在的本质上,又是我们在自己身上直接发现为意志的东西,也

就是说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①他用意志取代了自在之物,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认识是意志的产物。这种意志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命冲动,也就是生存意志。这种意志使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因而人很痛苦。他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还受佛学中轮回之苦思想的影响,叔本华认为:“我们自己先验的深信人生在整个根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态”。② 佛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很高,因此认为人生是绝对的痛苦。叔本华受这种思想影响而认为世界是一个虚无痛苦无聊的世界,人世存在太多苦难,人的欲望也不能满足。他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而推导出悲观主义。他的哲学思想也受他自身经历的影响,在早期叔本华的思想一直没有多大影响力,以及他的虚无主义与不可知论使他否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些都是促使他悲观主义哲学思想产生的原因。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认为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价值和目的是毫无意义的。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来引申出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思想。他强调一切都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遏制的冲动,是永不满足的欲求,其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因而人生是痛苦。他说,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意志的本质也就是痛苦。人们的生存意志主要表现为各种欲求,而人们的欲求又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又会有新的欲望出现。欲望是与生俱来并且无穷无尽的。即使得到暂时满足,人

们也会感到空虚与无聊。

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他把人生道路比作一条铺满火炭的环形轨道,人就这样一圈圈地在火炭上奔跑,人们总希望碰到清凉的地方,但即使是遇到了也还会有火炭出现,最终还是跑不出去。所以他认为人生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幸福,只是痛苦和磨难换了个形态出现而已,人生在本质上实际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也是无聊和利己的。欲望不满足带来痛苦,欲望暂时满足带来无聊。“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就像钟摆一样来回的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二者就是人生最后两种成分”。③ 人还是利己的,利己主义是人类和万物的本质。因为一个个体的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整个世界只是相对于这个个体而存在。所以利己主义是不可避免的,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个人想要稍微增加一点点自己的幸福和私利,就要去毁灭别人的幸福或生命,是他人感到痛苦。而且利己归根结底还是欲望的表现,自己也会痛苦。叔本华为此也在寻找解脱痛苦的方式,即彻底否定生存意志。这是一种彻底地清心寡欲的东西,他认为有三种方式:哲学创作、艺术创造和宗教信仰。尤其是信仰佛教,达到涅槃,绝无所求。但是,最后却走向了虚无主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不足和优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也不例外,他的主要局限性就在于他有能力提出问题,却没有能力解决问题。他把人生看成是一场悲剧,每个人注定都是悲剧演员。这就把人们带进了一种对意志的盲从之中,使人类变成了意志的奴隶。并且他还忽视人的生命存在价值,没有看到人的生命

在社会中的价值。使处在苦难中的人们更加的不相信自己,否定自己。

但是站在现实立场来重新审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这种哲学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该对其思想进行深刻的透析和理解,进行客观的评价,学习其中有进步性的方面。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具有忧患意识,防微杜渐。作为大三学子,即将踏出校园进入社会。我们必须在仅剩的学生时代里,加倍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使自己的大脑更充实,使自己拥有尽可能多的优良素质和教养以及丰富的经验,以免被当今社会所淘汰。

其次,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健全,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层出不穷,也有一部分人民正处于痛苦之中。但是叔本华都能想办法找出解脱痛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他那种为了真理不懈努力的精神呢?尽管他找到的方法不一定正确,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他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

最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痛苦或不幸并非是真的不幸,而往往是我们自己内心所造成的,并不是外界能控制的。正如叔本华所说:“人,彻底是具体的欲求和需要,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④ 他认为这样一来人会感到恐惧、压力和痛苦。确实如此,人一生当中有很多的欲望。但是从单个的欲望来看,这些比不是不可以满足的。并且当我们的一个个心愿达成后,我们会

感到很快乐而不是痛苦。当然我们的快乐还建立在控制我们的欲望的基础之上。叔本华认为我们要消除痛苦就要消除欲望,这虽然有些偏激,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会控制并减少各种欲求。这样自己也会感到轻松自由,快乐自然而来,痛苦悄然而去。同时,当我们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或面临失败时,我们也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我们是要去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失败这个事实上,这样只会让自己痛苦。

从上述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分析和认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叔本华认为生存意志的存在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欲望无法满足,痛苦就无法消除。这也最终导致他沦为意志的奴隶,走向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虽然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在某些方面有不足之处,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评价他,从而正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叔本华那种热于探究、追求真理、持之以恒的精神,用他正确的哲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寻找走出痛苦的方法。

注释: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158页。

②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43页。

③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27页。

④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28页。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篇三: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论 文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姓名:韩坤

学号: 104753090024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这种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但也含有某些值得肯定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人生哲学;悲观主义

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他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作为本质的意志,是通过理念外化为具体事物而成为它的表象。他所说的“意志”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本能的、永不停息的欲望和冲动。

“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但是如果欲望能得到满足,却又发现这种满足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欲望满足之后又会带来新的欲望,引发新的痛苦。如此,欲望是无穷的,痛苦也是无止境的。满足之前,人已经备受各种痛苦纠缠不休;满足之后,除了回到痛苦不会再有别的东西,只是改变了痛苦的形式而已。痛苦的原初形式是缺陷、匮乏,如

果不以这种原初形态出现,也会穿上“无聊”、“空虚”那令人生厌的马甲而来,这时可怕的空虚、无聊就会袭向人生。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痛苦源于“生命意志”,因此是人无法摆脱的。消除痛苦的努力除了改变痛苦的形态外,再也做不出什么。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深受康德世界二分思想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物自体与表象世界,认为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表象世界,物自体世界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不及的。叔本华哲学以此为基础,从主体出发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提出两个著名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与“世界是我的意志”。但与康德所不同的是,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可以认识的。以往哲学认为世界是大宇宙,我是小宇宙,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大我,我是小我。于是对世界的表象、本质的认识都可以回到人自身去体认。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因此,不可知的“物自体”就是意志,一切行为都是意志的表象。表象并不是世界、人生的真正含义,而只是在时空中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必然体现。这就为他寻求理解人生与世界根本机制的学说作了准备,且为他的人生哲学走向悲观主义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还受《奥义书》、《吠陀》等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东方佛学认为,人生就是苦海,人一生下来就是罪孽深重的,人只有不断地弃恶从善,止于到善,才能洗去自身的罪恶,达到“色即是空”的至高境界。叔本华对东方的哲学思想有较深刻的研究,在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的哲学思想中有着东方佛学很深的烙印。他把这种东方佛学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哲学,从人的内心深处即非理性的情、意、欲出发去研究人的本质。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无疑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他把最基本的生存欲望看作是万恶的根源,显然是靠不住的,人固然要生存,人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从事社会性的活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人的动力以及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的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一种欲望冲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不可能有所作为,其本质也只能是痛苦。但是他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同样有

我们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地方,现实世界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都在同客体发生着联系,主体的思维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客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害,所以主体在实施具体行为的时候应该把握一个健康的标准,这个标准往往要依靠道德来衡量。我们说,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的终结意味着另一种欲望的开始,关键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理解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放弃那个健康的标准,疲于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欲望中,其身心无疑是痛苦的。

叔本华提出的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案即走禁欲之路,也是十分荒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需要的这些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就是说,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社会历史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按照叔本华的方案,人们不仅要禁绝性欲,而且要禁绝物欲,甚至绝食而死,那么整个人类就将灭亡,社会历史便将就此终止。以毁灭人类为代价换得所谓“涅槃”的幸福,表明叔本华无力解决人生的痛苦问题而陷入了绝境。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错误的,它不可能给人生指出正确的方向。但是,也应该看到,叔本华在探讨人生问题时,也提出过如下一些值得肯定的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

叔本华关于人生即痛苦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人们的不幸和苦难。如他以医院、外科手术室、监狱、刑讯室、奴隶禁闭处、战场和刑场以及一切黑暗的、疾苦的所在地为例,驳斥了关于这个世界是“可能的最好世界”的神话,断言“这个世间是偶然的和错误的王国”,“还有愚昧和恶毒在一边挥动着皮鞭”。 叔本华的思想并不只是像一般评论的那样,是“当时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脆弱的表现”,而且是对当时人们苦难的一种揭示。当然,由于立场和观点的限制,他不可能认识到人类痛苦的真正原因,也不可能找到解脱人类痛苦的正确途径。

叔本华反对对“虚幻世界”的迷信和对神鬼的依赖。他认为,由于人们的空

虚无聊和无能为力,使人在现实世界之外又虚构出具有迷信色彩的“幻想的世界”,并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这个世界上。他提出,人不要依赖鬼神,而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意志。他说:“人总得回头来依靠自己,既在任何一件事上是如此,在主要的大事上也是如此。完全徒劳的是人为自己制造一些神祗,以期向他们求情献媚而得到唯有自己的意志力可以获至的东西”。 足见叔本华对鬼神和宗教的态度,要明显进步于与他同时代的古典唯心论哲学家。

叔本华肯定痛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也有一定合理性。在他看来,一切满足和幸福在本质上都是消极的,只有“缺陷、困乏、痛苦,那才是积极的东西”。因为痛苦是无止境的,“直接投到我们这里来的东西”。他认为痛苦与不幸“对人也有他的用处”,正如没有大气的压力身体会爆裂一样,人要生活也必须有某种程度的艰难困苦,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在这里,他实际上是肯定了欲望、需要和追求挣扎的积极作用。正因为有需要,有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追求挣扎,人生才过得充实而有乐趣。诚如他自己所说,人类的生存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上,“有需要,才会有快乐”。然而,他在大多数情况下把需要、欲望与满足、幸福截然对立起来,不懂得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叔本华毕生关注的是人类的痛苦问题,并且寻求解脱人类痛苦的途径。虽然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从总体上呈现出悲观主义倾向,但却能从中发现和挖掘出很多积极的、有意义和价值的思想,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许多有益的启示。但是,他的人生哲学总体上是错误的、消极的,但是其中确也不时地显露出哲人的智慧。因此,我们应该批判的对待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西方思想宝库》,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3】叔本华.《生存空虚说》,作家出版社198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5】叔本华.《人生的智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篇四: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意志论的最重要倡导者之一。唯意志论主张意志先于或高于理智。在现代哲学中,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开始不断强调意志的重要作用。叔本华也因他的悲观主义而闻名,他的悲观主义与他那个时代欧洲大多数人所持的乐观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他的作品起初并没有得到承认,但是在他晚年时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理查德·瓦格纳、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及托马斯·曼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叔本华的评价中说的那样,“叔本华对人的潜意识和最内在心理的洞察是许多精神分析学者所不能及的”。希望透过他的作品,能找到让大多数心灵宁静和升华的捷径。

我在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时对他的幸福观印象最深。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观点,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前段时间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叔本华,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

就财富和幸福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840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