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音乐教案 时间:2003-10-19

【www.myl5520.com--音乐教案】

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
篇一: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1分析李叔同的《送别》 送别是中国千百年来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主题。“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都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渲染了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都是古人送别的地方,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等;芳草有时喻为离恨,在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恨如春草般连绵不绝,无处不生,使人愁绪万千;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晚风、暮色为此情此景蒙上了一层柔美的色彩,缓和了离别的伤感,但仍不免透露出一丝萧瑟。而第二节中的“浊酒”一词也蕴含古典意象之美,古人常常饮酒送别,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2、邓丽君《淡淡幽情》 对唐诗宋词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从表现形式来看,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对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邓丽君是华人音乐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巨星;她不仅影响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在文化领域里影响了华人社会。(人民网评)。她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在专辑中她说道:“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够也为传统文化近一点微薄的力量······让一千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与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宝玉,借着歌声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她个人巨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唐诗宋词千年流传和所表达出的人生哲理、乡愁、亲情、爱情;并且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演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使唐宋诗词更加广为传颂,深入人心。更引领了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流行歌曲中的潮流,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对古典诗词的传播。

4、周华健《江湖》 张大春认为‘江湖’就是人间,所谓“混江湖”,比如在职场上、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每天就是在出入江湖。赞同,曾有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觉得很贴切,更通俗一点来讲江湖就是社会,经历人生百态,才知江湖真谛。是成功的之作,2014年凭借该专辑周华健入围第25届金曲奖的最佳国语专辑奖。《江湖》表达出了那种已在中国延续千余年的侠义精神。这张专辑虽使用西方乐器,表达了对民族的深厚情感,超过一般流行音乐的编曲经验,展现了创意性与突破性。 《泼墨》引用历史典故,以国画皴法为意象,营造出充满民族特色的聆听情境。整首词将中国古典文化挥洒到极致,全词用了20个古典意象,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凉州词》的第一句、【李白月】指李白钟爱月(名句“莫使金樽空对月”)等等。更以二十六个国画技法“皴”结尾, mv里周华健游走在这历史的长廊中弹唱《泼墨》,同时传达了对兴衰无常的感慨。

5、方文山 在《东风破》中穿插了古典文化体现在:《东风破》的“破”指的是一种调,即宋朝所谓的“曲破”;而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在唐代受到很大的重视,故文人亦多将琵琶一词入诗,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这两句也带有浓重的古典意蕴,第一句中,表现了一个漂泊在外、思绪满怀,借酒消愁的游子形象,而后一句应是来自李清照《如梦令》中的那句‘应是绿肥红瘦’。 整个歌词充满了联想意义,而词意的丰厚更显得张力无穷。更运用了传统的表现手法 “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 等的抽象名词,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他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而用“花开”来隐喻人的感情的发展。《东风破》的歌词是方文山“中国风”写作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对古诗词的古典美与现在流行歌词的相互贯通,让古典重现无尽的魅力。

6、林夕 在《我》中林夕传达了对个人、自我的强调,与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集体意识,宗族意识截然相反,“我就是我”我要做不同于他人的我,绽放自我,“我喜欢我”热爱自我,肯定自我。而在《明我以德》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继承,“学会致知格物怀疑发问”对所学的支持要持怀疑态度,自己检验然后吸收,而不是向传统文化中那样,老师教什么,学生就死记硬背,没有思考;并且林夕还强调“格物”,要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

7、陈信荣 从歌词本身来看,词作中传达了恋人曾相爱,分手之后,深深思念对方,无法复合后。顺其自然,认为思念也是幸福。而歌词中的“坐看云起时”一句源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传达了人生哲理,在山中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就如歌词中的“沧桑过后是繁花盛开”一句,困难过后,希望之花就会盛开。

8、陈小奇 《涛声依旧》中词作者把传统的唐诗宋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蓝本,诗人抓住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 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辗转难眠, 凄凉冷落的情景。《涛声依旧》的作者也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字眼, 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 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 藉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虽然说唐诗宋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 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唐诗宋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与唐诗宋词结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华, 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经典的话题。这就恰恰弥补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不足。两者相互较错,密不可分。

9、创作歌词;弦月如钩 今夕付闲愁;独上西楼长恨入孤舟;玉箫吹断 谁道且行吟莫回首;不见你月下独坐霜满眸;才知院虽深 【锁不住思念;剪不断理还乱无声牵绊;寂寞梧桐影与我相纠缠;伊人独立何时才回还】;【结尾再次重复】独上西楼望月无言只因思念你;雁鸣渐远别样滋味在心头;钩月不能割裂回忆的凄怆;梧桐遗香如你不散的哀伤;庭院深深

10、中国风传播 我认为中国风是指曲风为中国传统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或在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或在词作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在歌中加了这些元素,皆可称为中国风。传统文化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的得,流行歌曲的号召力与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是传统文化不可与之相比较的,因此有利于传统文化扩大传播面积;流行歌曲是大众歌曲,有利于传统文化走下神坛,增加其亲民力;流行歌曲的演绎有时有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与理解。传统文化通过流行歌曲的传播的失,由于流行歌曲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业性,往往会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将原作改编并且将原作所表达的感情歪曲或断章取义,不利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理解,而且流行音乐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有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11、社会发展史 流行音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1949年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第一次高潮,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是中国第一手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但进入新中国后,流行歌曲是靡靡之音而逐步被禁,很多歌星、词作家、曲作家都转移到香港台湾去发展,但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本土音乐发展缓慢,多改编或翻唱西洋歌曲。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港台流行歌曲的盒带进入广东福建等

地 。八十年代中后期,港台歌曲的介入促使“死气沉沉”的大陆流行乐坛在“阵痛”中开始酝酿变革,港台歌手出现在春晚舞台上。90年代,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广东流行音乐开始成熟,出现了歌手签约制度,流行音乐走进了商业包装时代。流行歌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而走向繁荣的。 12、公民文化 流行歌曲是公民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歌词贴近生活:(1)口语化并极富亲切感,同时为了迎合大众所表达的情感大多是亲情以及友情。(2)时代性,总是紧贴时代情状,与时俱进的,时代流行什么,它就会反映什么。(3)个性化,流行歌曲的歌词必须富有个性,体现它的独特品位,否则便会泯灭于歌坛,而且它的个性化更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追求; 除此之外流行歌曲的旋律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旋律音域大多不超越人声的自然声区,容易广为传唱。从艺术形态而言,流行歌曲更适合平民,它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

13、伦敦奥运会 闭幕式表演是一次对近半个世纪英国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全景展示。以回顾音乐在英国文化以及文化输出中的重要作用为主线,在激情狂欢的背后,是英国半个世纪来影响力遍及全球的流行文化 流行音乐兴起于西方工业文明,而西方工业文明又起源于英国,因此在奥运会闭幕式上用流行歌曲串联是有其政治意义的,展现了它半个世纪以来的辉煌。

流行歌曲与传统文化
篇二: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零)发如雪

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

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我等待苍老了谁

红尘醉微醺的岁月我用无悔刻永世爱你的碑

rap: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

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

你发如雪纷飞了眼泪

我等待苍老了谁红尘醉微醺的岁月

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啦儿啦儿啦

铜镜映无邪扎马尾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出典:

李白 《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 《江城子》《江神子》(公之夫人王氏先卒,味此词,盖悼亡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爱了解-------<<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誓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之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人们要珍惜劳动成果,一颗

一粒的盘中餐均来之不易。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抒发了节日里人们对亲人美

好的祝愿。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则表现了人

们对知己、恋人的心许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世上谁人不识君。”表现了愁别挚友,惺惺相惜的感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表现了

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

„„

所有这些名言绝句都以诗的形式广为流传,传承千代,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每一句话,每一段情,都能在我们民族大家庭里获得共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共颤。

近年来,由于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流行歌曲的播放率大为提高,由于录音机与盒式录音带及CD唱片的普遍化,由于歌星的职业化,由于流行歌曲创作、制作、销售的一体化与系统化,流行歌曲开始走千家万户,与成千上万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灵对话。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获得共鸣,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就成为一种力量迫使歌词作者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寻找思想共鸣的基础,获得独特的审美

效果,而中国传承千年的古典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催生这种审美效果的土壤。

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由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歌手邓丽君演唱,一时红遍大江

南北,两岸三地。

歌词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

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此词便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

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

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

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当琼瑶以《在水一方》为歌名,用轻柔的曲调反复咏唱,在广

大听众中形成共鸣,红极一时。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

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

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

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毛宁演唱的这首《涛声依旧》有部分词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借鉴了唐代张籍的《枫桥

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留恋的钟声)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

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

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而《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又在古诗的意境里输入了新意。“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绕梁三日,余味无穷,

可谓一时经典。

民族传统文化音乐汇总表
篇三: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苏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

中国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篇四: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中国传统文化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从"中国风"音乐浅谈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史学院 汉语言文学 07101班 12号 杨瑞

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发展的表征与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与工具。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互动过程。同时,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到传播的影响,传播促成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传播对文化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更是广泛而普遍的。

由是,代表中国前沿时尚元素,代表大众文化取向的流行音乐,自然承担了寻找文化根基和促进文化传播的使命。并尝试打破长久以来的模仿瓶颈,将目光推向民族传统,带上浓浓的中国味道,贴上地道的中国标签,在国际化与传统间进行着探索,在全球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中国形象。使民族的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使传统的民族文化成为年轻的大众文化。

流行音乐的文化走势是借助于商业传播渠道而发展的一种大众传播文化,不可避免的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唯有在转化为沙工业兴味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一样,流行音乐同样扮演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 那么,流行音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对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传统伦理道德、传统韵律诗词、古典文学意境和情调,以及古典音乐戏剧艺术的应用,其中很多因素都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这不仅仅促进了流行音乐形成与内容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运用,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歌曲中运用传统编曲与配乐奏响的中国诵吟,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与传统故事营造的中国氛围、借助文字韵律与传说典故编织的中国文化,诸多特点构建起典型的中国古典意象,典型的中国古典意境,或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情绪,我们把这种音乐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歌曲。

“风”者,风光、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也。从先秦《诗经》“风”诗到汉代乐府“相和歌辞”,无不是闻其“声”而知其“风”。孔子云“诗言志,歌咏怀”,即在乐歌声中表达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情。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积聚、焕发。我们从流行歌曲的内容关照,不难发现,当今华语乐坛越来越关注和渗入中国传统文化。歌词饱含民族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技巧,以怀旧人文背景与时代节奏结合,所产生的“中国风”歌曲,非常引人注目。接下来,我就从“中国风”歌曲入手,浅谈流行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中国风音乐歌词对传统文化继承表现

(一)符号层面:古典意象的重现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人们在传播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信息交流就必需借助符号来实现。符号主要有四个特点:指代性、约定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其中社会公有性是符号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的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对某个符号形式、符号的指说对象,达成一致的看法和意见。在中国有许多

的符号是民族共有的。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表达某种意蕴的时候常常会创造某种形象,即意象,它在主观之象与客观之象之中的结合。庄子就提出过“言,所以在言,得意而忘言”。它让作者把自己不可传达的抽象感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上,从而使作品产生浓厚的诗意。有些事物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使他们有了我们这个民族中特定的含义。方文山的中国风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在《娘子》中有“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西边河口默默地等着我”,“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杨柳”和“红豆”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用来寄托相思的事物。《诗经·小雅·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这两个意象的使用将一个女子的相思之情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在《发如雪》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东流水”常常用来形容某事的消逝,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歌词中运用了古诗词的意象之后也大大提高了歌词的文学内涵,使中国风在其他的歌曲中显得格外的耀眼,使现代的歌词有了更多诗的特征。为什么说使现代的歌词有了诗的特征?方文山认为,“至五四运动诗词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歌词则完全依附着音乐的发展,词义不再讲究文学性”。于是诗与歌词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乔羽在《歌词创作美学序》中谈了他们的差别:“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的制约着它的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而方文山的歌词由于这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意象的运用,以及待会提到的化用诗词等写法,使歌词比较的“深刻”、“隐约”、“曲折”、“文雅”,有了更多的诗的特质。

除了选用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的意象,同时方文山也直接选用一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事物、历史时间作为意象。《上海一九四三》中“泛黄的春联”、“依稀可见的岁岁平安”、“爷爷用楷书写了一个满”,极具旧社会普通人们的生活气息。在弘扬中国的中医、武术文化方面,方文山也是功不可没。在《双节棍》中出现了“少林”、“杨家将”、“金钟铁布衫”、“任督二脉”,如同在看一场武术表演。《本草纲目》有“华佗”、“中药”、“龟苓膏”、“云南白药”、“冬虫夏草”。让我们觉得这些歌词古典还因为里面有历史典故事件,比如《乱舞春秋》中开篇“那混乱的年代、朝廷太腐败、人祸惹天灾、东汉王朝在一夕之间崩坏、兴衰、九州地图被人们切割成三块、分开、读历史的兴衰”,用这几件事情表明中华民族历史的兴旺。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方文山就是这样一个有高度历史责任感的词人。中国风的音乐在短短的时间之内能被人们所接受,还在于其民族特色的意象促成了“群体接受”的形成,使得它的接受涵括了社会上各个社会层次和年龄阶段的人。“群体接受”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推动下,在一定的时代文学风尚、民族审美文化积淀和艺术惯例的影响下形成的。而民族的审美文化积淀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学接受习惯和传统。接受者在接受之前就已经和作品在暗中达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默契,因为有这种默契的存在,所以是某些作品为很多接受者接受提供了可能。从深层次上看制约着接受者的审美情趣和期望视野。这样也不难解释中国风为什么一出现就会受到欢迎,因为它与接受者的内心是契合的,释放了接受者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是前人所留、代代流传,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它有极强的稳定性,所以同化一个民族的文化,

改变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是很难的。这点可以在希伯来民族上体现出来,在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分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但是至今他们仍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中国人一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中国风音乐用大众都能接受的通俗文化的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来结合,自然被人们所接受,迎合了一个民族的心理。同时,随着《百家讲坛》、“孔子学院”等一些宣扬要振兴民族文化的文化活动出现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奥运会、世博会等世界性活动的举办,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多么优秀,而且希望世界也能了解。关于传统文化的歌句。

(二)语言层面:古典诗词的化用

娱乐性是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所在。与诗歌不同的是,音乐必须具有时尚性的特点,今天我们可以写古体诗,但是如果完全使用古体古韵,幽幽的音调并不适合现代的生活。时尚必须满足求变求新心理,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受众,最终成为一种风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每当人们情不自禁的吟诵起诗词时,心灵就会不知不觉的得到净化。在古代,诗词可以直接融入歌中,“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为多”。虽然现在也可以在许多的歌词中直接引入古代的诗词,但是像方文山这样化用的却很少。《东风破》中“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套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还有《发如雪》中:“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是谁打翻前世柜/惹尘埃是非/缘字诀/几番轮回/你锁眉/哭红颜唤不回/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发如雪》)里面有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而“三千”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化用诗词,为歌曲营造了一种凄美、忧伤的氛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在给人熟悉感的同时更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中国风的歌词与其他歌词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倾向一种诗化的语言,让整个作品对于感情的态度严肃起来了,不再是娱乐消遣的态度。在其他的情歌强调口语化的时候,中国风的歌曲委婉而不失大气。整个歌词与其说是词,更像是一首诗。诗词的巧妙化用,避免了诗词的盲目堆砌,更避免了文言的艰涩,让人们可以以一种愉悦、审美的态度来接受。尽管时代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开放了许多,但是中华民族依然习惯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比起现在赤裸裸的表达爱意的歌曲,人们更倾向于这样古朴的方式。

在歌词的遣词造句上,方文山似乎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大量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修辞也是我国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在诗歌之中,特别是一些现代文学中已经不常用的,比如回环,析字等等,使歌词更加丰富生动,独具艺术魅力,感情更加的深刻。“情感漂泊漂泊/漂泊一世如我”(《黄金甲》),这一句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增加了歌词的节奏感。在《菊花台》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歌词后半部分的“秋心拆两半”合起来就是前面的“愁”字。诗歌在赏析的时候不仅有其内涵,而且还有其外在形式,即它的语言文字组合形式。这里析字的用法,在视觉上给人“画”了一副分离的场景,使其离愁之情不仅只作用于人的耳朵,而且还作用于眼睛。

中国风歌词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那薄如蝉翼的未来”,“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等等。中国风歌词的比喻大多都是“人文化”的,孟宪爱在《汉语比喻和汉文化》中指出:“汉语的比喻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许多喻体本身是

汉文化的创造物,而并非是物理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物。”(5)在中国文学中常常出现杨柳、梅花、黄山、长江等等,它们常常以喻体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之中,都是中国现实存在的传统的事物,这种人文化的比喻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在中国风的歌词中,这种人文化的比喻很多,如“陆羽泡的茶/像泼墨的山水画”(《爷爷泡的茶》),“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

人们通常对事物都有一种猎奇的爱好,出现频率高的语言形式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改变语言出现的形式可以不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动机引发的,而动机则源于需要。按照他的这一观点,受众的行为作为一种兴趣,它也是源自需要的。如果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即将减少或终止,对人们的行为就不再起积极作用了。中国风音乐中大量化用诗词和运用修辞手法不仅仅迎合了人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更迎合了人们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寻常的文字已经不能在带给人们更多的兴趣,化用的诗词、修辞的运用,给人们的在阅读的时候造成思维、理解的障碍,这样,将司空见惯的东西加以改变,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审美价值,产生奇、趣的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在老百姓中产生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方面要求歌词创作者去满足现代生活中大众的情绪,另一方面用现代语态表现出来,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具备现代活力”。(6)方文山这样化用诗词,运用 大量修辞不仅适应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结构,更增加了歌词的文化内涵,使其“熟而不俗”。

(三)、观念层面:古典意境的营造

一个民族的观念是形成是许多年积淀的结果,因此既是民族所独有的,也是不容易改变的。女子的忠贞、子女的孝顺、大夫的高尚品德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历史上有许多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像《列女传》、董永的故事。中国风音乐的歌词常通过一些小故事,传达出民族的传统观念,从而营造出一种古典意境。歌曲《娘子》讲的就是一位妇人每日折一支杨柳等着塞外的夫君回来。《发如雪》描述的是古代繁华长安城的一个凄美的别离的故事。思君、别离都是古典故事中常常用的“母题”,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对完美的爱情的追逐,一直是被中华民族的所歌颂的,这些故事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美德,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具有“中国色彩”的古典意境。除了词人自己创作的故事之外,还有许多是故事新编,如陶喆《susan说》老歌新唱,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叙述当代离愁,进而感怀苏三故事,并将“苏三”谐音为“susan”,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模糊,给人一种穿越时空,感情持久的感觉。中国的传统哲学讲究整体,即“天人合一”,它是最高的审美理想。诗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诗人对生活、自然、人生的体验。这些事物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特点。为了完成这一表达,诗人往往要借助意境的营造来将自己的感情传达。中国人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首先也是感受其意境。歌词作为诗歌的一种,中国风的歌词特别重视古典意境的营造。“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东风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景而是从“情”开始,由情来构造意境。在开篇作者就营造了一种怀旧的哀伤之情,由一盏灯而想到过去。你要离开了,但是却是依依不舍,而那个人带着一种矛盾的心情:在门后等你走,又害怕你走。在你走后的那个晚上,我睡不着,只有用酒来感受温暖自己,忽听到东风破的曲调,

想起了从前在一起,想起分别的情景。整个词给人的感觉充满了古典意蕴的典雅,具有隐喻形象。而另一首歌《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烟雨蒙蒙是自然形成的,将天染成青色,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在这样的美景下,我在等着你,人为形成的炊烟慢慢的升起,说明别人一家人已经开始一起吃饭了,而我与你却被浩浩汤汤的江水所隔开。“烟雨”、“炊烟”纵横交错框定了乡间细雨的唯美场面,一种期待的痴情。两个歌词都是写的

离人的场面,而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歌词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有了哀伤,浓浓的雾气笼罩的是散不去的离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一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560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