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掷铁饼者

美术教案 时间:2011-08-19

【www.myl5520.com--美术教案】

雕塑掷铁饼者作者
篇一: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是一个很有名的雕塑,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雕塑掷铁饼者作者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艺术活动于公元前472年到440年间。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鲍萨尼亚斯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把他当作雅典人,这大概是他长期在雅典工作的缘故。

  他对希腊雕塑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他首先赋予了雕像以生动的表现力,也是从他开始,希腊的雕塑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一步步走向成熟。

  米隆大概在20岁时到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而艺术成熟于40岁左右。他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准确地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传说他为雅典城堡塑造的青铜牡牛雕像,由于乱真而招惹成群的野狼;他雕刻的马,竟引起真马的嘶叫。可惜的是米隆所有的雕刻原作都没有保存下来,如今所看到的仅仅是后来罗马匠师模制的大理石复制品。

  米隆是位大胆进行艺术革新的雕刻家,他勇于探索和表现新而又难的雕刻技法,力图使和谐壮丽与逼真生动合二为一,他善于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表现运动中的人体,尤其是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的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这充分表现在他的《掷铁饼者》中。

  米隆的雕塑艺术的最大长处是反映迅速变化的运动感,往往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抓住雕像动作的关键瞬间,扩大了形象的时空表现力。

  一种体育精神和力与美的集合就这样展现在大家面前。

  米隆善于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划人物在剧烈运动中的动态,他在雕塑中所体现出来的完美的艺术技巧,是许多后世的雕塑家们所望尘莫及的。他的作品大多是传说中的神、英雄和运动家、动物等,但原作都已遗失,如今我们看到的都是罗马时期的复制品。据说米隆本人就曾受到过良好的体育训练,力大无穷,能肩扛公牛,所以他对体育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为他创作优秀的体育类雕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掷铁饼者》与《雅典娜和玛息阿》等。

  雕塑掷铁饼者艺术赏析

  掷铁饼者雕像,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象征,这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运动健将或竞技得奖者。雕刻家集中注意表现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都是坚强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刻家以敏锐的观察抓住了掷铁饼者最用力的一瞬间动作,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

  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归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和谐理想的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张开的双肩和扁担似的手臂很对称,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雕刻喜欢用正面律。同时掷铁饼者两只手臂的线条和他拖在后边的左大腿的线条联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其轮廓如同一只拉开的弓,腿和手臂联成一个图案,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体现一种肯定和稳固性。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他的大腿和躯干在上边形成了两个彼此相等的对角线。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雕刻家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整个艺术形象健美而动人。

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
篇二:掷铁饼者

  不断的接受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样子才能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才可以不断的进步,今天分享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

  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一

  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二

  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三

  大师风景摄影作品赏析四

  摄影相关分类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与人物摄影、景物摄影相对,以无生命(此无生命为相对概念,比如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已摘掉的瓜果等)、人为可自由移动或组合的物体为表现对象的摄影。多以工业或手工制成品、自然存在的无生命物体等为拍摄题材。在真实反映被摄体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创意构思,并结合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等摄影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将拍摄对象表现成具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这就叫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在选材方面有广阔的天地,在择好素材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这些对象,因为被摄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凭摆布,多角度移动以达到创作意图。静物摄影具有两大优点:首先,它是进一步体会艺术视觉的深化过程。当一些很平常的物体被拍成引人入胜的照片时,实际上也就是深入学习观察这些物体的过程。其次,拍摄静物能获得更多的实际摄影知识。对摄影者来说,静物摄影的难处在于它的画面构成具有独到之处。当布置好被摄物体之后,必须选择拍摄角度,在用光方面发挥创造性,进而把从静物摄影中学习到的实际摄影知识、基础原理应用到日常摄影中去。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  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应人物相貌鲜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类。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

掷铁饼者
篇三: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赏析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工程一班 学号:20145093108 姓名:马一源 《掷铁饼者》是米隆的代表作,他表现了竞技者在掷出铁饼前的一瞬间的动作,由此表现出整个运动的连续性。最强烈地展示了运动员肌肉的健美和力量。这个掷铁饼人的双臂张开,仿佛一张拉满的弓,加强了观众对于铁饼就要被飞速掷出的联想;铁饼和运动员头部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支撑身体的右腿如同轴心,使大幅弓起的身体保持平衡。这样的构思设计显示了米隆的艺术匠心。这是一个非常难处理的动作。米隆能在构思和塑造上达到如此完美的程度,显示了他对于人体结构知识的极度熟悉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在这里,米隆也解决了人体重量落在一只脚上的重心问题,他使另一只脚自由屈伸,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中较早表现男性形象的作品。这位在奥林匹克竞技赛场上的运动员,在即将掷出铁饼的一瞬间充分表现出男性的青春美、健劲美、智慧美。雕塑家造型之准确、运动感与节奏感把握之贴切,使两千多年来的观赏者无不赞叹。《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掷铁饼的强烈动感与雕像的稳定感结合得非常好。雕像的重心落在右腿上,因此右腿成了使整个雕像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同时又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象一张拉满弦的弓,带动了身体的弯曲,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高举的铁饼又把人体全部的运动统一了起来,使人们又体会到了暂时的平衡。整尊雕像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突破了艺术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传递了运动的意念,把人体的和谐、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体育运动的最佳标志 掷铁饼者雕像,被公认为体育运动和健美体魄的象征,这是雕刻家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得来的真实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运动健将或竞技得奖者。雕刻家集中注意表现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都是坚强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刻家以敏锐的观察抓住了掷铁饼者最用力的一瞬间动作,这是一个典型的瞬间。尽管在形体上是紧张的,可是整个雕像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感觉。大家可以来看一下这位运动员的动态,这位年轻的运动员有弹性似的弯着腰,同时用脚安稳地站在地上,把拿着铁饼的手伸向后方。而只要一瞬间,他那像弹簧似的形体就会立即伸直,而铁饼将从他手中飞向远方。这座雕像的构图,把复杂矛盾的动作归结成为数不多的鲜明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姿态,这些姿态给予人以一种集中、全神贯注的感觉,尤见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掷铁饼这一运动的整个连续过程,表现了一种和谐理想的动态美。掷铁饼者张开的双臂像拉满的弓,使人产生一种发射的联想。张开的双肩和扁担似的手臂很对称,这里可以看出古典时期的雕刻喜欢用正面律。同时掷铁饼者两只手臂的线条和他拖在后边的左大腿的线条联合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其轮廓如同一只拉开的弓,腿和手臂联成一个图案,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也体现一种肯定和稳固性。紧贴地面的右腿如同一个轴心,使曲折的身体保持稳定。

他的大腿和躯干在上边形成了两个彼此相等的对角线。铁饼和人头的两个圆形,左右呼应,雕刻家在一个固定的姿态的空间上表现着时间性,整个艺术形象健美而动人。

掷铁饼者
篇四:掷铁饼者

《掷铁饼者》观后感

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古希腊雕塑艺术名作掷铁饼者的作品赏析

——《掷铁饼者》,细想,这雕塑虽是早在无掷铁饼者的作品赏析掷铁饼者的作品赏析

数次的美术课本上见过,却不曾细细观察品味

过,于是这次课后便找来了图片与介绍认真揣

摩之。

现存的雕像正如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是

石雕,原作为青铜,由希腊雕刻家米隆创作并

成为了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里程碑,标志着希腊

掷铁饼者的作品赏析

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与此同时期的还有被

我们熟知的帕特农神庙中的《命运三女神》以

及《雅典娜处女像》等等。

这幅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作品真是

不虚其名,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叹其

“喻动于静,更显其力”。右手高高向后举起

铁饼,身体随着手的方向弯曲成健壮有力的S型,眼睛则全神贯注的看向铁饼,似乎将全身的力量都汇集于此,只待那一刻的爆发。以身体为中线,掷铁饼者的双臂伸展似乎是一张拉满了的弓,弦已满,掷出铁饼那瞬间便是完美的射击!全身肌肉被作者刻画的出神入化,绷紧着的最佳状态向我们展示了掷铁饼者的健美。一切的动作都静止在这一刻,却让人们仿佛看见了掷铁饼者抛出铁饼那一刻的英勇雄姿,真不愧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除此之外,作者还颇具匠心的将不稳定与稳定集合于这座雕像中。掷铁饼者的身体弯曲而绷紧,似乎随时要冲击出去,难免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但我们都知道,在多边形中,三角形是最稳固的,而细细观察掷铁饼者,就能发现它完全就是由数个三角形拼起来的,右手臂与向右倾斜的上半身是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左手与身体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三角形、弯曲的左腿又是一个三角形的两边„„这无疑造就了一个标准而稳固的掷铁饼姿态。它绷紧的身体显示着即将掷出铁饼,人们自然也跟着紧张起来,但它稳固而淡然的姿态又在瞬间使人平稳下来。这般矛盾的设计尽显设计者的卓越匠心。

其实,仔细想想雕塑的作用,我们能够懂得很多。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些事件或者人物需要去铭记,都有那么一种理念和思想需要去延续,现今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不光是那些大家们的辛苦创造,更是被镌刻上了时代的印记。细究眼前的这个作品,一个全身赤裸的男人用近乎完美的状态抛掷这块铁饼,一种追求身体的健美和人体的神圣感油然而生,那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对于人体神化了的向往和至美的创造。背后能够看出什么呢?简单却又另藏玄机的结构,这不止反映出了作者的力学知识素养,作品背后迸发出一种拼搏,一种全力以赴的态度才是主要,希腊给我们带来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所为的不是什么荣誉,正是这样的态度。

《掷铁饼者》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想到,当今时代很少出这样的大作,这也就是每个时代能够带给我们的东西和影响吧!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逝去的时代,让我们记住了一下时代,也让我们明白时代的进步,很多事情会被淘汰会磨灭,但是这样的艺术长存!

艺术学概论《作品赏析》
篇五:掷铁饼者

1、《清明上河图》 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2、《洛神赋图》 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3、《游春图》 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4.《步辇图》 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人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5、《父亲》 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该作品采用特写构图,对老农头像的面部作了极为精细的刻画。作品面世后,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艺术家们评价《父亲》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该画曾获“中国青年美展”一等奖,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作品。 6、《最后的晚餐》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壁画作品。作者达·芬奇,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时期早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最后的晚餐》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犹大、圣·约翰、小雅各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这幅画体现了画家精湛的创作技巧,它与祭坛画《岩间圣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达·芬奇一生的三大杰作,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7、《夜巡》 荷兰现实主义油画名作,创作于1642年。作者伦勃朗,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是最伟大的荷兰画家。该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艺术家把富于戏剧性的历史画因素引入其中,对荷兰群像画的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它采用了接近于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使两个主要人物处于照明的中心,显得很突出,是激越、亢奋、追求动感的巴洛克风格的典型代表。 8、《马拉之死》 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作品,布面油彩,1793年创作。作者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驱。作品描写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马拉遇害的情景: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马拉左手拿着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位5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得比较单纯、色彩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 (一)绘画艺术

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以及莫大的悲痛之感。

9、《自由女神领导着人民》 法国19世纪油画作品,作者德拉克洛瓦,于1830年创作。这幅画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作品,德拉克洛瓦也因其成为浪漫主义画派集大成者。作品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画面描写了一次战斗的情景,处于中心位置的是一位被称为“自由女神”的妇女。她上身赤裸,一手握枪,一手挥舞着象征共和的三色旗。在这位妇女的引导下,群众穿过倒塌的街垒,踏着战友的血迹勇往直前。这幅画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的融合,它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烈,极具感染力。

10、《日出·印象》 法国印象派著名油画作品,1872年创作。作者克劳德·莫奈,印象派画风的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得名就源自于《日出·印象》。该画作描绘了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个早晨,三只摇曳的小船在雾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辨。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等若隐若现。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晕染成微红。该作品突出体现了他追求最真实的光效和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自然界的微妙变化的绘画风格。

11、《向日葵》 荷兰画家文森特·凡·高1888年8月创作于法国南方,是印象派后期的代表作品。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伟大画家,与早期印象派相比,他不再注意对自然物中光影的表现,而更注重自我感情的抒发。“向日葵”多用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涂抹技法来表现出一种浮雕感强烈的视觉效果,每朵花就像是燃烧的火焰,细碎的花瓣和葵叶像火苗一样布满整个画面。同时,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粗犷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浓厚的感情因素成为该画作的鲜明艺术特色。 12、《伏尔加河纤夫》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作品,1873年创作。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列宾的作品广泛描绘了俄国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他是19世纪末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伏尔加河纤夫》描绘了炎热的夏天,一群衣着破烂不堪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伐拖着一艘货船,艰难地走在伏尔加河畔的情景。画中11个饱经风霜的纤夫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表情,沙滩上的几只破箩筐,更增添了画面的凄凉感。整幅作品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相当成功。列宾是巡回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雕塑艺术 1.《马踏匈奴》 我国西汉石刻作品,创作于约公元前117年。石刻由巨石雕凿而成,表现的是一匹威风凛凛的战马,迎风昂首,马的前蹄下蹬踏着一个战败的匈奴首领。作品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马踏匈奴》外形轮廓准确有力,刀法朴实明快,形象生动传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也是汉代精湛石刻艺术的集中代表。 2.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历时400余年雕凿不绝,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米。大佛是奉先寺的主尊,雕像高17. 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腔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令人敬而不惧。这尊佛像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3.《掷铁饼者》 古希腊雕塑作品,原作为青铜。作者米隆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掷铁饼者》选取运动员投掷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空间中凝固的永恒”,虽然它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瞬间”,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它的出现也体现了古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同时也在艺术思想和表现力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4.《米洛斯岛的维纳斯》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也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古希腊雕塑艺术,大 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之一。阿芙洛蒂武是希腊中爱与美的女神,在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该作品中的女神腰肢匀称、妩媚,乳房丰腴起伏,肌肤柔软细腻而富有弹性。该作品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刻中的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手法阔大而简洁,人物端庄优美。虽然她的双臂已经残缺,但并不影响她的整体美感,整个雕塑比例吻合“黄金分割律”,这个标准成为后代艺术家创造人体美的准则。《米洛斯岛的维纳斯》是古希腊美术进入高度成熟时期的经典之作。 5.《晨》、《暮》、《昼》、《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作品,大理石雕像,创作于1520至1534年。作者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昼》与《夜》是位于尼摩尔公爵朱利亚诺·美第奇俊墓前的一对男女人体雕像,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陵墓前的则是《暮》与《晨》。《晨》和《夜》为女性裸体。它是成熟女性身体的再现,毫无柔嫩之气,在悲哀与折磨中保持了自己的静态之美。《昼》和《暮》雕的则是健壮的男子,充满力量无法施展而不甘心的落寞神情。作品人体的线条与四肢的姿势形成和谐的变化,四个人物形象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寓意,他们辗转反侧,似乎是为世事所扰,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象征着光阴的流逝。 6.《思想者》 法国雕塑作品,青铜雕塑,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0至1900年。罗丹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旧时期古典主义和新时期现代艺术源流的传承者。作品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领,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情绪。他默默凝视着人们正在深受的苦难,实际上此中包含了艺术家自己极大的同情和悲痛之情。这尊雕像最初名为《诗人》,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 (三)书法艺术 《兰亭集序》 我国东晋时期的书法作品。作者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集会,饮酒赋诗,羲之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成就了今天最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兰亭集序》全文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王羲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有“书圣”美誉。而《兰亭集序》则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四)建筑艺术 1.北京故宫 故宫位于我国首都北京市的市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明清时期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故宫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紫禁城内的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后寝是皇帝和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皇帝和皇后居住在中轴线上的宫室中,左右各有六处宫院称东六宫和西六宫。这些布局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其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美都是罕见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2.布达拉宫 位于西藏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殿宇楼阁近千间,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布达拉宫缘山势拔地而起,主体建筑分为红宫、白宫两大部分。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城城墙相连接。白宫为达赖喇嘛理政和起居的宫殿,红宫内则主要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整座建筑布局自由,构图匀称,气势雄伟,集中体现了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3.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建筑,是雅典卫城建筑之一。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完成于公元前438 年,是卫城上最美丽的建筑。帕提农神庙的雕刻十分精美,尤以雅典娜的故事最为精彩生动,技艺超群,是辉煌的杰作。神庙的列柱雄浑刚健,比例匀称,整个神庙尺度合宜,体现了以追求和谐为目的的形式美。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帕提农神庙也几乎成为卫城乃至整个希腊的标志。

4.埃及金字塔 埃及古代陵墓建筑,为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大约建于4500年前。埃及迄今已发现夕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金字塔底座呈方形,聚于塔顶形成方锥形的建筑,作为奴隶制国王的陵寝,它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性质。金字塔的结构分为两部分:一是作为墓室的地下建筑;一是金字塔的墓上建筑。根据考古学家及科学家们研究推测,建筑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须花费30年及许多人工的劳力才能完成。埃及金字塔规模宏大、建筑神奇、气势雄伟。

5.巴黎圣母院 法国中世纪宗教建筑,是巴黎最负盛誉的名胜之一。动工于1163年,1345年整个工程最后完成。巴黎圣母院整体建筑采用石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圣母院的正面向西,共分三层,平面呈十字形,东西长130米。东端是圣坛,西端是大门,最下一层拱门上雕着许许多多的圣经人物。整个建筑庄严和谐,内部东西向排列着两列直通屋顶的高达24米的柱子,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有力地体现了超脱红尘的宗教感情。巴黎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代表了基督教的神秘和崇高,也代表了哥特式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6.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位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市,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三面环海。丹麦建筑师乌特松设计建造。歌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奇特、雄伟瑰丽,外形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也像一枚枚的洁白贝壳,与周围海上景色浑然一体,富有诗意。悉尼歌剧院设计大师乌特松先生获2003年普利策建筑学奖,这座建筑也成为迄今为止人类最成功的现代建筑之一。 (五)园林艺术 1.北京颐和园 位于北京西郊,总面积约290公顷。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全园分三个区域: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借景西山群峰,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极为精湛,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

2.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始建于1703年。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有8个小岛,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平原区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3.苏州拙政园 始建于15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拙政园布局因地制宜,全园包括东、中、西三个部分和部分住宅,每部分都各具特色。主要景点有香洲、留听阁、浮翠阁、雪香云蔚亭、秫香馆、天泉亭、三十六鸳鸯馆、荷风四面亭等。拙政园在设计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园中的许多景点大量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的办法形成一种变化丰富的艺术美感。 4.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位于巴黎西南20千米的凡尔赛城,17、18世纪是法国的王宫和行政中心。

凡尔赛宫所属的园林风景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翠安农宫和专门为王后修建的游乐村。从东向西又可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花园、小林园和大林园。花园东西宽约200米,南北 长约1000米,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小林园面积是花园的3倍,规则的道路把小林园分为12块林地,每块林地中有不同的迷宫路、水池、喷泉和亭台。小林园再向西进入大林园,中轴线长度超过2千米,最后变成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凡尔赛宫的大花园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代表了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学派,几百年来欧洲皇家园林几乎都遵循了这种设计思想。 (六)音乐艺术 1.《二泉映月》 二胡作品,作者华彦钧,小名阿炳,生于1893年,1950年去世,江苏无锡人,著名民间音乐艺术家。《二泉映月》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开始有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悲枪情绪,整个主题在全曲中出现多次。整个音乐作品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枪,表达了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传甚广。华彦钧中年又又目失明的曲折经历赋予了作品深厚的精神气质,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 2.《江河水》 我国民间乐曲,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乐曲“辽南鼓乐”整理加工改编而成。乐曲第一段由四个乐句组成,开始部分速度缓慢,旋律起伏,音乐显得凄凉悲切。逐渐节奏顿挫,变化重复,表现出悲愤的情绪。中段音调平稳,又用较弱的力度演奏,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经“放慢加花”手法改编后全曲更加激越悲愤,缠绵徘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二胡独奏的《江河水》已经成为二胡这种中国民间乐器的经典曲目。

3.《梁祝》 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58年冬,作者陈钢、何占豪。 《梁祝》是交响音乐的民族化的典型代表。乐曲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主要是爱情,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旋律。副部主题则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该部分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题再现,整个作品达到高潮。

4.《茉莉花》 中国汉族民歌,在全国各地广有多种样式流传。《鲜花调》歌词内容大都以花拟人,借赞美花来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经过对原曲的修改、整理,歌词集中在茉莉花一种典型上,三段歌词用同一段曲,一唱三叹,表达了少女热爱大自然、向往新生活的美好形象,定名为《茉莉花》。《茉莉花》不仅是民歌宝库中的一笔珍贵的遗产,而且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新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5.《十面埋伏》 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武套”曲,又名《淮阴平楚》。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最广的音乐作品之一。该曲以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十面埋伏》依次表现了大战前的准备、激烈的战争场面和战争的结局。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分为三三大部分,通过音乐反映古代战争场面,叙演了古代陆军列营、升帐、发令、埋伏、伏击、靡战、追逐等情景。

6.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是18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最为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创作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该曲创作完成后,受到热烈欢迎,迄今为止,已成为演出次数最多、最有声望的交响曲之一。这部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节奏和旋律,表现作者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斗争精神,歌颂了以坚定意志战胜黑暗宿命的人生理念。全曲由相互呼应的四个乐章组成,前三个乐章分别以奏鸣曲形式、自由变奏曲、诙谐曲形式展现了命运在敲门、命运与信心意志的较量和意志战胜命运的过程。第四乐章以极大的音量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表现了最终战胜命运的胜利场面和巨大喜悦。整部作品音乐语言精练、简洁,结构严谨、统一,气势恢弘,能够充分发挥乐队交响性。

7.《<威廉·退尔>序曲》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5138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