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数学教案 时间:2003-06-27

【www.myl5520.com--数学教案】

学生核心素养
篇一: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原创2016-09-13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今天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小编快马加鞭送上热腾腾的发布会内容及答记者问记录,帮你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新动态。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

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

教育部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篇二: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育部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时间:2014-04-28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1882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教育部(微博)于4月25日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见》在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表示,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近期工作目标是“建成一个体系、确立一个体制、形成一个格局”,即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五个统筹”构建全方位立体化育人体系

据介绍,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为此,《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该负责人表示:“单项的、局部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将从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十项改革措施推进课程改革

针对课改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提出了十项措施: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这十项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打好专业基础,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细化育人目标入手,研制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标教材;二是理顺教育教学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环节协调一致;三是提高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教师能力培养、研究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四是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十项措施力求有效衔接、环环相扣,确保改革系统推进。”

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此次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三项新的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是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三是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

该负责人介绍,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已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意见》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据了解,现行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什么、学多少讲得比较详细、清楚,但大部分学科对学到什么程度要求不明确、不清晰,难以量化、分级。研究制定质量标准,将其有机融入到课程标准,使学习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教学和考试评价都具有较强指导性的课程标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在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方面,教育部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教育部将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将成招生依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此,《意见》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教育部基教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课程改革一是要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中,把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二是要修订有关学科教材,全面系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三是要强化实践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四是要将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为了切实加强此次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同时,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 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此外,教育部和各地将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核心素养
篇三: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关键词:理性 感性 教书过程要见人见物见思想

刘飞: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理性,在教书的时候要把理性与感性结合起来,感性更多的是情感态度,而理性更多的是如何把知识融为一体。

教师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最本质的特点。基于此,我想能够以学生和学习为核心这可能是我们教师最为关键的一点,具体表现在思考、表达、评价和组织上,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理性思考能力,主要围绕学生、学科、学习等方面去思考。首先我们要清晰学情,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去定科学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是学科,学科非常的重要。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科教学,所以我们老师对学科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科框架、教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能力培养序列非常清楚。

第三个是学习,今天的学习和昨天的学习不一样,它已经突破了围墙,已经突破了学科。那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学习?所以第一是要理性思考,把握好学生、学习、学科;第二要感性表达,见人、见物、见思想。我们应该致力于真正以学生为核心,集成各种资源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以达到对其人格的提升;第三是有效组织,要把握好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评价和跟进的关系。如何兼顾整体和个体,这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关键。能够对孩子的学习和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做出准确而非模糊的评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超学科 跨学科 教师须有超学科整合能力

贺诚:目前,内地已经制定出台了学生核心素养。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前提与根本应该在教师核心素养,离开教师核心素养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现实的。结合澳门教育发展实际,我觉得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创新能力,而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离开渗透于课程、教学和评价之中的教师的创新素养。

我认为应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本学科,其中就涉及到本学科得知识、能力,以及从知识到能力转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学科知识,而应该是把学科知识体现在超学科层面上,能够将学科知识拓展、深化,超越学科的限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

因此,能不能在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关联或架设,就考验了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这是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所以,我自己觉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老师必须要具备从本学科到超学科,再到跨学科的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沟通 反思

沟通和反思能力至关重要

海伦:英国跟中国的教育体系截然不同。我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首先是学科知识,教师不仅仅要熟悉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对学科知识有一个宏观了解和把握,了解学生的基本需求并能有弹性地去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此外,英国的教师要教多于11门课程,所以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十分重要。

其次,我认为教师核心素养是要学会有效地沟通,因为教师首先要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清晰化;教师需具备解释复杂抽象概念的方法,能有效地把一些概念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知识点;教师要能够倾听学生的观点,了解他们在课堂当中的表现和反馈;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吸引他们。

再次,我认为教师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点,就是要具有反思、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教师既要善于自我反思,又要能够与自己的同事一起反思,要学会客观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课堂、学生和教学工作都要有客观的反思。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并分析学生的特长和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困难。

关键词:耐心 责任心

农村教师尤需耐心和责任心

顾友强: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这个问题,我一直是在探索。我觉得对于我们农村老师,责任心是最重要的,在边远的山区条件非常艰苦,很多的老师想到县、市里去。

我们学校41名教师,只有2个是大专毕业,其他都是中专毕业。在这样学历基础上,教师的责任心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如果教师没有了责任心,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就非常糟糕了。三年前我到学校的时候,布依族的这个孩子不会说汉语,那时候幼儿园还没有开始普及,所以我们就用双语教学,因此老师要付

出极大的有耐心和责任心,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所以农村老师师德的素养、责任心的素养非常的重要。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我经常对老师们说,要把责任心尽到,把孩子引导好,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慢慢摸索慢慢做。若是没有耐心和责任心,贫穷的贵州山区的孩子就会变得更贫穷。

甘乐鸣:我觉得与教师的核心素养有关的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学生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一直在思考,在课堂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

首先我觉得要有开放式的问题设计,如果问题设计不开放,给学生的空间就不够大,那又何来学生的创新?第二,在课堂当中的提问要有层次,不能只顾问题的开放,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要能够有针对性地启发或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第三有效的交互反馈也非常重要,也就是在和学生的互动当中,我们如何去反馈学生、评价学生。

我觉得教师的核心素养当中,比较重要的方面是教师即课程,也就是教师既有上位的课程设计能力,也要有下位的课程执行能力,要知行合一,要独当一面。我们学校一直倡导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做教材的引导者、设计者,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状况,来合理处理教材,我觉得这是教师核心素养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专家视点 教育需要放长线钓大鱼

褚宏启:我认为老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素养。所以,对老师来说首先要明确,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这个人,然后我们可以把它聚焦在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两点上。学生除了要有健康体魄之外,还要有一个聪明的脑子和温暖的心,我觉得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素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教育使命,如何培养学生,是竭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是缘木求鱼还是放长线钓大鱼?特别是学校需要更加宽松的民主氛围,我们的教育需要放长线钓大鱼。

爱是教师最基础的素养

刘永胜:曾有一篇文章把挚爱看作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尽管在文字上没有谈太多,但是这个题目给了一个启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素养就是爱,当然这个“爱”有几点,首先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要真正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第二要爱自己的学校,无论它是大还是小,在城里还是在乡村,有爱就有学校;第三是爱孩子,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我觉得有一位老师诠释得非常好,“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训斥过学生,尊重每个孩子;从来没有因为纪律问题体罚过一个学生,真心读懂孩子;没有因纪律问题请过一位学生家长,关爱每个孩子。”

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责任有担当,要阳光还要热爱生活,总能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生活,这些才是老师核心素养当中最核心的。

中国学生发展9大核心素养
篇四: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9大核心素养”

重磅!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已经出炉(附后)!最近这份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在教育界内部征求意见和建议。

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对于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中国学生发展的这9大素养,您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篇五:小学阶段孩子最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

马云鹏 东北师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一些材料中,曾把这些称之为核心概念,但严格意义上讲,称这些词为“概念”并不合适,它们是思想、方法或者关于数学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学生数学素养的表现。本文把这10 个词称之为数学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小学阶段(第一、二学段)的数学内容以及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37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