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汝南县地图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5-21

【www.myl5520.com--语文教案】

篇一:汝南县地图

2018新课标高三语文模拟冲刺卷

  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8新课标高三语文模拟冲刺卷,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8新课标高三语文模拟冲刺卷

  2018新课标高三语文模拟冲刺卷答案>>>点击查看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摘编自《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用虚幻幸福蒙蔽、麻痹人们,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又如醉如狂地信奉它。

  B.宗教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C.敦煌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这是因为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D.佛教传播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教和宗教艺术相辅相成,宗教蒙蔽、麻痹人们,宗教艺术则是让世人信仰、崇拜宗教的特殊宣传品。

  B.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是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C.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但最终走向衰亡,充分说明了清醒的华夏传统能够战胜反理性的神秘迷狂。

  D.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奉宗教,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信封者都是不满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人。

  B.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这是因为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时期,其他艺术形式不如石窟容易保留。

  C.从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上,后人能够看出“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给了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

  D.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也都中国化了,可见,艺术要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鲁宾逊·克鲁索补遗

  米歇尔·杜尼叶(法国)

  “它原来就在那儿!就在特立尼达岛上的洋面上,北纬9.22度。不可能弄错!”醉汉用又脏又黑的手指敲着一张到处浸染着油渍、残破不堪的地图,他急切的声音引得渔民和码头工人哄堂大笑。大家都认识他,他是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四十年前,他在大海中消失了。人们将他的名字和其他船员的名字一起刻在教堂里;尔后,大家就忘却了。但还不至于认不出他来。二十二年后,他和一个黑人一起出现了。他信口道来的故事就足以使人目瞪口呆。他的船在海上遇难后,他是惟一的幸存者,孤身漂落到一个只有山羊和鹦鹉的荒岛上;据他说,他从吃人的蛮族那里救出这个黑人则是后来的事了。终于,一艘英国双桅杆帆船收留了他们,他重归故里。在这之前,他还靠各种买卖积攒了一小笔资财,所有人都为他的归来庆贺。他娶了一位足以当他女儿的年轻姑烺,此后,似乎有某种隐约的基因像霉菌一样从内部侵蚀着鲁宾逊的家庭生活。首先,黑仆人星期五屈服了。他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地过了几个月,而后便喝上酒了——开始是偷偷地喝,接着便越来越不拘形迹,吆三喝四地喝起来了。终于,他们邻居的几笔巨款失盗了,人家还没有怀疑任何人,星期五却先失踪了。

  此后,人们总看到他在港口的小酒店里或在码头上盘桓,一次比一次阴郁,有时嘴里反复念叨:“他回那儿去了,是的,我敢肯定,他此时就在那儿,这个流氓!”原来,的确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隐秘把他和星期五联系在一起,而这一隐秘,便是他归来后立即让港口的地图绘制员在加勒比那湛蓝的海域增添的某个小绿点。不菅怎样,这个小岛便是他的青春、他奇妙的历险、他明媚而孤独的花园!在这多雨的天空下,在这座粘糊糊的城市里,在这些批发商和退休者之中,他有什么可希冀的?他年轻聪慧的妻子第一个猜出了他那奇怪而又致命的抑郁的症结。

  “你很苦恼,得了,承认你仍然留恋它吧!”“我留恋谁?留恋什么?”“当然是你那个荒岛啦!我还知道是什么让你明天就走。”“我知道!是我!”他叫得越凶,她就越明白自己言中要害。她溫情脉脉地爱着他……她死去了,于是,他立刻卖掉他的房屋田地,租了一艘帆船,驶向 加勒比海。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又渐渐把他遗忘了。但当他再次归来时,显得比他第一次旅行回来时变化还大。他是在一艘破旧的货轮上充当厨师的助手才得以漂洋还乡的。这已是一个苍老、衰竭的人,一半已被酒精淹死了。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找——不——到!尽管他毫不气馁地苦苦寻找了好几个月,他的小岛居然就是找不到。他被这绝望的狂怒和徒劳的搜寻耗尽了精力,把他的钱财和气力都花在了找回这块幸福、自由的,但似乎永远被泯没了的土地上。

  “可它原来就在那儿丨”今晚他又一次进复道,并用指头敲打着地图。这时,一位老舵手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鲁宾逊,你那荒岛呀,它肯定一直就在那儿。甚至我可以肯定你曾完完全全地找到过它! ”

  “找到过? ”魯宾逊喘不上气来了,

  “可我跟你说过……”

  “你找到了!也许你曾在它面前经过了十次。但你没认出它来.”

  “没认出来? ”

  “没有,因为你那孤岛也跟你一样:老了,可不是吗,你瞧,花儿变成了果子,果子又变成树木,而绿树又变成枯枝。在热带一切都变得很 快。你自己呢?到镜子里照照自己吧,笨蛋!你倒是告诉我,你从它面前经过的时候,你那孤岛认出你来了没有?”……小酒店里一片深深的沉默。

  4.下列对文草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宾逊在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中是一个乐观进取、热爱生活、 不惧困难的硬汉形象,而在本文中却是一个留恋过去、安于现状、自甘堕落的醉汉。

  B.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人们将鲁宾逊第一次“重归故里”视为“民间传说的一部分”;而第二次回归故土,他却“一半被酒精淹死了”。

  C.黑仆人星期五开始循规蹈矩、安分守己,后来变得墮落不堪,暗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堕落和腐败。文中“屈服”和“变”两个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D.加勒比海上的那个小岛,与其说是鲁宾逊的青春、奇妙的历险、明媚而孤独的花园,还不如说是他当年冒险、奋斗的象征。

  5.文章第二段关于鲁宾逊第一次冒险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老舵手说鲁宾逊“找到过”那个加勒比小岛,而鲁宾逊却说 “找不到”。你认为哪一个有道理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梁启超的寂寞身后事 刘再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告别了这个曾给他带来许多烦恼又让他恋恋不舍的世界,享年五十六岁。

  古人云“盖棺论定,入土为安”。但梁启超却是例外。

  梁启超对国民政府侧目而视,国民政府对梁启超自然也不肯放过,北平市党部做了一个针对“三一八”惨案的议决案,认为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当时,梁启超正在协和医院治病,为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梁启超的侄子梁廷灿指出:“家叔自民国十五年〔1926年)入春以后,忽罹重病,于三月八日入协和医院,……(十六日手术〕十七、十八两日皆昏迷,不省人事,十八日下午五六时始渐苏醒……以十六日正受麻药剖腹卧病之人,是否可以参预十八日上午发生之任何事件,此真不值一辩矣。”

  梁启超逝世后,京沪两地公祭现场,都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当时,杨杏佛曾对徐志摩说,国府对于梁启超不能没有表示,并准备去南京找蔡元培等人商议,要在国府会议上正式提出。但是,由于国民党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等人的坚决反对,此案也只能不了了之。直到梁启超去世13年之后,国民政府才颁布了褒杨梁启超的明令。

  这是因党见、政见分歧而导致的对于梁启超的轻视和冷落,虽然涉及到很少一部分人,但其影响却是长久深远的,尤其当国民党本握话语权之后,在以叙事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 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些都是梁启超身后遭遇中最令人痛心的。

  同为清华教授的吴宓对于梁氏身后的寂寞大为不解:“梁先生为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史上影响最大之人物,其逝也,反若寂然无闻,未能比于王静安先生之受人哀悼。吁,可怪哉!”说怪其实不怪,王国维先生只在书斋里讨生活,与社会几乎不发生关系;梁启超则不同,几十年风雨进退,几度出入政治、学术间,无论人事还是国事,都牵扯到方方面面,各色人 等,说好说坏都不容易,很多人说他“善变”,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梁启超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确实很难。

  谭人凤是老同盟会员,他在《石叟牌词》中指责梁氏“惜乎反复无 常……人格、天良两均丧尽”。这是来自敌对阵营的看法。

  湖南名士李肖聃曾是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他也认为梁氏“巨人长德,曲学阿世……不惜低首于群儿,逐响于众好。而中国之文气日衰,圣风愈塞矣”。他的意见大约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而胡适就从另一面指责他的“善变”,在一篇日记中胡适写道:“他晚年的见解颇为一般天资低下的人所误,竟走上卫道的路上去……此皆林宰平、张君劢一班庸人误了他。”

  这种言人人殊、各持己见的情形,只能说明梁启超太庞大了,以至于人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从某一角度出发去认识他的时候,看到的可能都是一个侧面。郑振铎与上述几位就完全不同,他说:“梁任公最为人所恭维的——或者可以说,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善变”。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贡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郑振铎与梁启超不深,却可以说是梁的知音。

  梁启超身后的寂寞寥落,又似乎和他的门生故旧往往早夭有关。蔡锷过早去世,已是很大损失;范源濂等亦先于他过世,徐志摩、丁文江、蒋百里更在其死后不久便陆续辞世。

  梁启超身后所受冷遇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他的思想和主张在那个时代让很多人感到隔膜,不可避免地采取疏离的态度,而且,他的救国方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与其说他受到某些人的冷落,不如说那个时代冷落了他。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逝世后,北平、上海同时举行公祭活动,但是见不到国民党方面的人,也少有他们送的挽联。这也正是梁启超身后寂寞在政府方面的表现。

  B.梁廷灿关于梁启超生病住院的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梁启超没有参与 “三·一八惨案”,结合《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场上的。

  C.王国维逝世后备受哀荣,梁启超身后事寂然无闻,与二人的性格、社 会生活参与度、人事关系及对国事的热心度不无关系。

  D.无论是敌对阵哲,还是梁氏故旧,均对逝世后的梁启超有所贬损,可见,历史上的梁启超确乎在伟大之中略有瑕疵。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山于梁启超对国民政府的侧目,国民政府对梁启超也不肯放过。在针对“三一八"慘案的议决案时,故意指摘梁启超与此案曾有牵连。

  B.作为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时的秘书,湖南名士李肖聃对梁氏的指责代表了当时并不少见的固守传统文化不肖妥协的那一部分人的看法。

  C.郑振铎和梁启超交往并不深,伹却对梁启超的“善变”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只有郑振铎才算是梁启超的知音。

  D.梁启超逝世后,出现各种正面、负面的评价,其原因在于他太丰富, 太复杂,人们无法全面认识他,只能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去认知。

  E.国民党在建构晚清民国历史时,故意贬低梁启超的作用和贡献,甚至用忽略和遗忘的方式,使他不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救国方案是不合时宜的。

  9.阅读全文,请概括梁启超身后寂寞和备受冷落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息夫躬之阴

  息夫躬,字子微,河内河阳人也。少为博士弟子,受《春秋》,通览 记书。容貌壮丽,为众所异。

  哀帝初即位,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是时哀帝被疾,始即位,而人有告中山孝王太后祝诅上,太后及弟宜乡侯冯参皆自杀,其罪不明。是后无盐危山有石自立,开道。躬与宠谋曰:“上亡继嗣,体久不平,关东诸侯,心争阴谋。今无盐有大石自立,闻邪臣托往事,以为大山石立而先帝龙兴。东平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 欲求非望。而后舅伍宏反因方术以医技得幸,出入禁门。霍显之谋将行于杯杓,荆轲之变必起于帷幄。事势若此,告之必成;发国奸,诛主雠,取封侯之计也。”躬、宠乃与中郎右师谭,共因中常侍宋弘上变事告焉。上恶之,下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上擢宠为南阳太守,谭颍川都尉,弘、躬皆光禄大夫、左曹、给亊中。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上欲侯之,遂下诏云:“躬、宠因贤以闻,封贤为高安侯,宠为方阳侯,躬为宜陵侯,食邑各千户。赐谭爵关内侯,食邑。”丞相王嘉内疑东平狱事,争不欲侯贤等。嘉固言董贤泰盛,宠、躬皆倾覆有佞邪材,恐必挠乱国家,不可任用。嘉以此得罪矣。

  躬既亲近,数进见言事,论议亡所避。众畏其口,见之仄目。躬上疏历诋公卿大臣。

  董贤贵幸日盛,孔乡侯晏与躬谋,欲求居位辅政。后数日,收晏卫将军印缓,而丞相御史奏躬罪过。上繇是恶躬等,下诏曰:“左曹光禄大夫宜陵侯躬,虚造许谖之策,欲以诖误朝廷。皆交游贵戚,趋权门,为名。其免躬、宠官,遣就国。”

  躬归国,未有第宅,寄居丘亭。人有上书言躬怀怨恨,候星宿,视天子吉凶,与巫同祝诅。上遣侍御史、廷尉监逮躬,系雒阳诏狱。欲掠问,躬仰天大呼,因僵仆。吏就问,云咽已绝,血从鼻耳出。食顷,死。

  (《后汉书·卷四十五》)

  【注】霍显之谋,霍显是霍光之妻。霍显一直想让她的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淳于衍,在汉宣帝即位三年之后毒死了已经怀孕的许皇 后,由此被宣帝记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B. 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C. 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D. 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躬繇是以为援/交游日广/先是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免汝南太守/与躬相结俱/上书/召待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河内,古代以黄河以北为“河内”,这个地方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

  B.光禄大夫,是指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

  C.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釆地。

  D.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高官案件,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唐代的刑部、明代的锦衣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息夫躬年轻时博览群书,仪表堂堂,因为与皇后父亲的关系,交游范围越来越大。

  B.息夫躬和被免职的孙宠谋划获取封侯的妙计,通过宋弘向朝廷密告东平王谋反,致东平王被杀。

  C.丞相王嘉怀疑东平王的案子不实,上书争论,不想封董贤等人为侯,因此而获罪。

  D.息夫躬免官后心怀怨恨,观察星象以预测天子的吉凶,与巫师一起诅咒皇帝。最后被拷打得血从鼻、耳流出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东平王云以故与其后日夜祠祭祝诅上, 欲求非望。(5分)

  (2)上恶之,下有司案验,东平王云、云后谒及伍宏等皆坐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4?15题。

  北庭作

  岑参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初至犍为作 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过】雁寒,北方的边塞;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犍为,今四川犍为县,唐代宗时,作者得罪权贵,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当时的嘉州治所在犍为。

  14.下面是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中,前四句直接描绘了北庭这座孤城远处异域的地理环境,第五、六句则写出北庭这个地方冬季漫长、寒冷异常、风大不休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B.“孤城”一词既写出北庭远在边塞之孤单,也暗含了自己远赴北庭的孤独之感,又与末句“犹自未封侯”相照应。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初到犍为作”表明作者写此诗时刚到犍为任职,与尾联出句中的“几日”相呼应。

  D.第一首诗中的“通”“接”与第二首诗中的“连”“接”均为“接壤、直达”意,可见这些地方都是相通的。

  E.“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两句造语新奇,不仅写出了作者初到犍为的悠闲情调,也体现了岑参边塞诗人雄浑豪迈的风格。

  15.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郦道元的《三峡》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三峡水流之急的语句是“ , ”。

  (2)韩愈的师生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教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在《师说》中是这样说的“ , , ”。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卡塔尔遭到各国断交且海陆空被全面封锁,运送食物的卡车无法进入该国,导致国内出现民众抢购物资的恐慌潮,许多超级市场万人空巷,商品被抢购一空。

  ②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一如既往地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③医疗体制改革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剑走偏锋,其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辩证法,是针对药价虚高、医患矛盾的治本之道。

  ④目前银行业整体流动状况良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资金来源稳定,银行存款利率不存在非理性的大幅上浮,“存款大战”的说法难免危言耸听。

  ⑤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经济利益的纷争,中东一些国家战乱不断,大量难民只好毁家纾难,逃往他们认为有安全保障的国家。

  ⑥各部门之间不但要通力合作,还要有全局观念,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害总体利益,那种目无全牛、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增多不仅给多边合作带来新契机,而且使上合组织的人口、面积、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使该组织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区域组织。

  B.据权威媒体报道,在2017年3月25日新交规实施的当天,仅上海市就有116辆机动车因一次性变换两条车道而被处罚,

  C.阿里云正在不断扩大其在中国和亚洲市场的领先地位,己有超过100 家中国软件企业跟随阿里云的全球基础设施布局走向全球。.

  D.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低,多数人工资水平较高,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自与兄台金陵一別,转眼间已十余年了,小弟甚是垂念,然天高地迥,只能与兄梦中一晤,甚憾!

  B.这是我前几天才更换的手机号,敬诸惠存,以前的那个号码从明天开始就不用了,以后有什么事打这个电话^

  C.李女士的外子和我丈夫均在同一所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因为这个线故,我和李女士也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D.不要过于客气,咱们是啥关系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既然你找到我,我一定鼎力相助,请放宽心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栀子是常绿灌木,原产中国。 :它只适合种在疏松、肥沃和酸性的沙壤土中,植株附近不能有积水,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不能接受暴晒。栀子叶四季常绿,梔子花芳香素雅, :栀子的花、叶和根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效,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推断错误,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驴友”失联,一是不可抗力因素,二是个人一意孤行、明知危险而冒险的因素。所以,只要“驴友”们不冒险,不一意孤行,就能避免失联或遇险。一个“驴友”失联,一定会牵动许多亲友的心,失联地也一定会调配大量的警力搜寻。在搜寻失联“驴友”时,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找到失联“驴友”。

  “驴友”们不冒险,不一意孤行,也不一定能避免失联或遇险。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高中生鲍勃·比尔将来中国交流学习,他想先了解一下中国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请你写一篇文章,向鲍勃介绍一些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两三个作为写作对象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共青团、早恋、自主招生、微信、升国旗、成人礼、高考、校园霸凌、手游、追星、文言文、抢红包。

  请你从以上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规律和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拿高分的答题技巧

  2018高考语文科学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推断想象

  高考语文选择题满分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篇二:汝南县地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汝南县地图。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学习,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通过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2) 通过学习,能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北朝的建立及更替。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提问、阅读、比较、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 通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研读,感知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史,学生能认识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方法: 探究活动法、讨论、启发法等 教具: 多媒体设备 教课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晋的政治局面:“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宋、齐、梁、陈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大量南迁;社会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

  江南地区开发表现:开垦荒地、兴建水利等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

  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

  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2.学情分析

  东晋的兴亡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篇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课标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经过和结果以及在此次战役中东晋以少胜多的原因。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状况,分析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以及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淝水之战》和作战地图,加强对淝水之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虚拟一段南北方人的对话,让学生从中总结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淝水之战,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敌的精神,并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处理方法:关于淝水之战,采用播放视频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虚拟一段南北方人的对话,从对话中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处理办法:通过相关史料对不同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形象理解,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法等。

  篇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

  【讲授新课】(时长:45分钟)

  导入新课:(时长:3分钟)借用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问)典故的由来以及含义?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提问:司马昭何许人也?借而引入曹魏,然后由教师进一步引导,三国鼎立的是哪三国,是何时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众所周知,曹魏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但是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统一大业,那么历史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继三国鼎立之后的历史发展情况。

  一、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时长:15分钟)

  1、 司马氏代魏与三国局面的结束

  司马懿(yì)字仲达,今河南温县人。生于179年,卒于251年。曹操当政时开始为官。曹丕当政以后,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尚书右仆射(yè)、抚军大将军。曹丕死后,司马懿受诏辅佐魏明帝曹叡(ruì)。在曹叡在位时,多次领兵出征,战绩显赫。特别是在阻挡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进攻中,司马懿坚壁据守,以逸待劳,最终战胜了诸葛亮,使蜀军无功而返。此后,又率军消灭了割据辽东地区已达三世之久的公孙家族。司马懿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威望和权势迅速提高。魏明帝曹叡临终时,托曹爽与司马懿一起辅佐齐王曹芳。司马懿和曹爽因为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懿装病以使曹爽放松警觉,同时暗中进行发动政变的准备。趁曹芳、曹爽离开洛阳祭扫魏明帝陵之机,司马懿发动政变,处死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从此,司马氏家族独揽朝政,皇帝只是傀儡。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擅权。皇帝曹髦感到司马昭的篡权野心,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率数百人攻司马昭,结果反被司马昭所杀。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统率18万人分道伐蜀。钟会攻汉中,蜀大将姜维据守剑阁。邓艾则以奇兵间道直逼成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蜀后主刘禅(shàn)降魏,蜀国灭亡。

  264年,三国时期著名暴君孙皓即吴国皇帝之位,吴国众叛亲离。279年冬,司马炎分六路大举伐吴。280年,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至此,西晋实现了统一。

  2、 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与“八王之乱”

  西晋建立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君臣错误地认为曹魏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宗室削弱的结果。于是,晋武帝在即位之初,立即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并且拥有军队,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还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统领中央的军队。晋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巩固晋室的统治,后来却适得其反,酿成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

  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太后之父杨骏辅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不满杨骏专政,于291年利用楚王司马玮先除掉杨骏,以汝南王司马亮执掌朝政。接着再矫诏使司马玮杀掉司马亮,随即又以擅杀大臣为罪名杀司马玮,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经过了七八年比较安定的时间。300年,贾南风除掉太子司马遹(yù),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又起兵杀贾南风。次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囧(jiǒng)、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遂联合进攻司马伦。司马伦被杀,晋惠帝复位。为了争夺皇位和阻止司马囧独揽大权,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yì)打败并杀死了司马囧。此后,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进攻司马乂,在洛阳一带发生激战,造成了严重破坏。最后司马乂战败被杀。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迁回洛阳,先后杀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此后,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另立司马炽(chì)为帝(晋怀帝),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晋的统治,也为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

  3、 少数民族的内迁与“五胡乱华”

  东汉前期,蒙古高原发生了空前的大旱灾,导致匈奴“人畜饥疫,死耗大半”。结果,匈奴发生了分裂,大部分匈奴人西迁,被称为“北匈奴”;另有一部分匈奴依附于东汉,被称为“南匈奴”。南匈奴最初居于今内蒙古地区,东汉每年以巨资供给南匈奴,以作为北部边境的屏障。后来,在鲜卑族势力的压迫之下,南匈奴迁移到今山西离石一带。曹操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布于今山西汾水流域,选汉人作司马,监督匈奴各部。在西晋末年的内乱中,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在其酋长刘渊的率领之下,建立政权,灭亡了西晋。(幻灯片: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羯(jié)族可能起源于西域的小月氏(zhī)。因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部”。羯族和匈奴一起内迁,多居于山区,主要从事农业。从匈奴政权中分离出来以后,西晋末年建立了后赵政权。

  氐(dī)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四川、陕西一带。东汉末年,曹操击破氐人的部落,迁其“五万余落”至甘肃的扶风、天水等地。后来又有武都氐部归附内迁。296年起兵反晋。前秦时,氐族的势力最为兴盛。

  羌(qiāng)族从西汉开始陆续内迁。由于受到汉族政权和汉族地主的压迫,东汉时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羌人起义,给东汉王朝以沉重打击,是东汉衰落的原因之一。三国时期,魏蜀连年攻战,双方都征招羌军参战,更多的羌人迁徙到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鲜卑族起源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东汉中后期,拥有数以十万计的军队,盛极一时。三国时期,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直到辽宁一带。经常参与中原各国间的战争,后建立几个政权,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把北方基本统一起来。

  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十六国”。(幻灯片:十六国)

  4、 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建立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先提问后总结):第一,统治集团奢侈腐朽,晋惠帝智力低下;第二,内部发生争夺皇位内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

  317年,皇族,历史上称为“东晋”。

  二、淝水之战(时长:10分钟)

  1、 前秦的建立与汉化

  351年自称大秦天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352年改称“皇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355年苻健死,子357年苻生堂兄,重用汉人王猛,实行抑制氐族贵族豪强、扩大皇权的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他恢复魏晋土籍,承认士族特权,吸收汉族士人参加政权,扩大胡汉联合统治的阶级基础。提倡儒学,兴立学校,培养统治人才。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修立亭驿,发展工商。消灭前燕后实行徙民政策,将关东被征服的鲜卑、乌桓、丁零等族十万户徙至关中,充实近畿,便于控制;又将关中的氐族十五万户移至关东,分置于各要镇,用以加强控制新征服地区的人民。前秦此时,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相对安定,国力达于鼎盛。

  2、 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幻灯片:前秦版图)

  370年灭前燕,371年灭今甘肃威县西北)氐族杨氏,373年攻取东晋的梁、益二州,376年灭前凉,同年乘鲜卑拓跋氏衰乱灭代,382年苻坚命吕光率军进驻西域。至此,前秦统一整个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3、 淝水之战与失利原因

  苻坚自恃强盛,不断对东晋发动进攻,战事主要在东线徐州一带和西线襄阳一带进行。379年前秦攻占东晋战略重镇襄阳,而进攻淮南的行动受阻,进攻江陵的军队也被击退。苻坚遂决定重新部署,全力发动对东晋的进攻。382年十月,召集群臣,提出亲率百万大军一举灭晋。臣僚多不赞成,有的还极力谏阻,但他执意不从,甚至吹嘘自己有百万大军,只要把马鞭投入江中就足以阻断江水,这就是“投鞭断流”的由来。383年下诏进攻,八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九月苻坚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益州、凉州、河北等地的秦军也纷纷出动。东晋谢安当国,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水陆八万迎敌。十月,两军会战于肥水,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以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不由心虚,结果秦军大败。溃散的秦军饥饿寒冻,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lì)”,以为是晋军追来胆战心惊,死亡十之七八。苻坚中箭,仓皇逃至淮北,沿途收集残兵,到洛阳时有众十余万。年底,回到长安。(幻灯片:淝水之战形势图)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一统江南,(先提问后总结)究其原因:从前秦方面看,军队民族成分复杂融合程度不深,前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降将思乱,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战线太长,分散兵力,缺乏协同,对朱序等人的活动没有察觉;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从东晋方面看,临危不乱,上下一心,一致抵抗,主将指挥若定,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适时决战,并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终获全胜。

  淝水之战后,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这场战争对于前秦来说,则是促使北方地区暂时统一局面的解体。

  4、 前秦灭亡与“南朝”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虽然取得暂时稳定,但是好景不长,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又相继经历了 齐、梁、陈等王朝,总称为“南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国号齐,定都建康。宋朝灭亡。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国号梁,定都建康。齐朝灭亡。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国号陈,梁朝灭亡。(幻灯片:四朝开国皇帝肖像)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0分钟)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

  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庐江太守王景教人民牛耕之法、兴修水利。此时江南人口大增,已非南蛮之地。(提问:比较各时期变化并探讨原因)

  三国时期孙吴对江南进行了进一步地开发,大规模推行屯田制度,加强水利建设,兴修河道,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特别是造船业最发达。

  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提问)是局势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但也正是这一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却得到迅速的开发与发展。这是为什么?①江南经济的开发,是在南方相对安定时发生的。说明战乱破坏社会生产力,安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可使先进生产技术得以推广,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③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学习,结果是加深了交往,促进了融合。④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且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3、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总结出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农业: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推广普及,南方稻米产量超过北方,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水碓、水磨广泛使用,围湖造田;

  手工业:东晋南朝养蚕缫丝技术比前代大为提高,荆州、扬州是江南丝织品生产最多的地方。江南织锦技术得到普及与提到。扬州、荆州的冶铁水平也很高。制瓷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瓷器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白瓷的烧制技术都很有特色。纸的生产不仅质量精美,而且数量很大。(幻灯片:各实物图片)

  4、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直接指出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三:汝南县地图

2013中考语文备考:《三峡》作者介绍


  26三峡

  郦道元(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县)。出生于宦官世家.他的父亲郦范年少有为,在太武帝时期,给事东宫,后来以他优秀的战略眼光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军师,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骑都尉,御史中尉和北中郎将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河南(今洛阳)尹等职务。

  郦道元前半生,北魏正是鼎盛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之后,经过献文,文成等诸多帝王的励精图治,至后来的北魏孝文帝的积极改革,北魏国力日渐强盛。郦道元也跟随孝文帝等人致力于统一大愿的实现。然而,在孝文帝死后,北魏从500年开始,国内矛盾又开始高涨起来,逐渐走下坡路,至527年,六镇叛乱,四方叛乱揭竿而起。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的时候,郦道元慷慨殉国。长空孤雁鸣,秦山鸟悲歌,在流星闪过之时,一代英豪就此陨落。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元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郦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466或472—527),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汝南县地图。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中考复习资料

篇四:汝南县地图

《河之南》全集解说词

  《河之南》,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十集人文纪录片,演绎了从夏代到清代4000多年历史中的一个个文化故事。郑州、安阳、洛阳、开封等古都,中原地区的书画、戏曲、科技、武术等兴盛不衰,见证了中原文化在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特此,小编整理了《河之南》全集解说词,欢迎阅读。

《河之南》解说词

总撰稿:杨晓民

  第一集 大河之源

  这是黄河中下游交汇处的一段河流,曾经奔腾喧嚣的波涛,在这里变得舒缓而温情。河南岸屹立着我们的先祖炎帝和黄帝,他们用深邃而坚毅的目光凝视着东向的黄河,也凝视着中原大地和他们的后人们。在炎黄二帝的时代,甚至在以后的秦汉时期,流淌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流,曾经密如蛛网,但是只有黄河被称作河,而其他河流则只能叫做水,那时候的黄河一出崤山群峰,立即沿中条山和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河道也就是目前河南省地图上西北到北面的省界线,所以说,今天的河南省最初便从这条大河的南岸生长,这便是河南二字的最初含义。

  就在河南西部的渑池县有一个村庄名叫仰韶村,与中国大多数的乡村一样,今天的仰韶村并没有特别之处,浸润着绿意的麦田,悠闲自在的老人,黄色的土丘,还有躺在泥土里静默的青石板。似乎,仰韶村就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当仰韶的老人摇动辘轳老井的一刹那,时间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缓缓升起的,却是华夏久远的过去。1921年的一天,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到了仰韶村,1914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聘请他当农商部的矿业顾问。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他听说河南那边有一些化石,所以派了一个化石标本的采集员,到了渑池的仰韶村采集化石,采集到了一些生物化石,但是那个采集员同时发现有很多石器,他带了几百件石器到北京,安特生一看,哎呦,中国有这么多东西,当时他对考古也有一些基本的知识,他一看,这一定是一个史前的遗址,所以她自己就去调查,调查以后,发现了很多的所谓灰坑,在那个墙壁上都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发现一些陶器,陶器里面还有彩陶,画花的图片,它就非常感兴趣,因此就跟中国政府申请,再跟当时中国的地质调查所的一些工作人员共同在仰韶村进行挖掘。

  这一次的挖掘,安特生给中国人带来了考古这个专业概念。更带来了一处遗址的发现,一个新的文化断代,那就是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仰韶村命名的仰韶文化。在安特生之前,有些外国学者或传教士,曾经宣扬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没有自己的石器时代。

  “中国石器时间亦见之,但甚鲜少,中国从来未有石器存积一处,形色具备而能使吾人定论其时无金属之助而专恃石器为生者”-------美国·劳弗尔

  1951年6月,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带领考古调查团对仰韶村再次进行了调查发掘,在遗址中发掘了出土了大批的器具,由用于农耕的斧、铲、凿、锛等,由用于狩猎的石镞、弹丸、石饼等,还有用于纺织的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这些发现彻底澄清了西方学者当年的一些模糊、混乱认识。有力地佐证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而且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家族的重要一员。作为新石器时代标志之一的制陶技术,仰韶的彩陶烧制工艺已经很成熟了。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发现的彩陶双连壶,工艺精湛而巧妙,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病陶器上各种各样的的饰纹,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朴素、粗犷,却又和谐统一。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注入了许多精神的内容,先民的审美意识破土了。

  2002年初,在三门峡灵宝市西坡遗址黄河岸边,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

  马萧林(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这所房子的面积,居住面呢,它也是半地穴的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整个结构上,外面还有回廊,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总共这个遗址达到516平方米,像这样规模的房子,不用说在黄河中游了,在全国来讲,这个新石器的遗址,可以说,目前来讲是最大的一所房子。

  这是一座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在惊叹我们的祖先安居的才华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规格如此之高的大房屋,当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此居住呢?

  河南襄城县里,一块巨大的砖雕照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砖已渐渐腐蚀,但其中的图案尚能分辨。据专家考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黄帝采铜。中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是,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创世纪人物是五帝之首的黄帝。《史记》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首山就是先在的襄城县南屋里,而铸鼎荆山的发生地便在,灵宝市的阳平镇,与西坡仰韶文化遗址比邻。《史记》记载,黄帝铸成的时候,天上飞来一条大龙,垂着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背,群臣和后宫七十多人跟着骑了上去,剩下的那些小臣子不能骑上龙背,就都抓住龙的胡须,终于龙的胡须被拔下来了,黄帝的一把弓也掉落下来,百姓们仰望着已经升天的黄帝,就抱着黄帝的弓和龙的胡须号啕大哭。

  “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

  灵宝铸鼎塬上的黄帝陵,相传为黄帝的衣冠冢,黄帝陵前建有一座黄帝庙,创于汉唐,这里保存的唐贞元十七年《轩辕黄帝铸鼎塬碑》,是国内记录轩辕黄帝年代最早的碑刻。铸鼎塬或是黄帝的衣冠冢,与西坡仰韶遗址咫尺之遥,遥远的时间又是如此的相近,五帝时代究竟是信史还是传说?这,是一个令国人费解的难题。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黄帝铸鼎塬这个说法,你看起来不是一个空谷来风,它不是空的,你到登封王城岗也是一样,为什么叫王城岗?当地河南人说话,王城和皇城分不开啊,皇、王分不清的,到底是王还是皇,他们说不清楚。当地人就是说这是王城。皇城或王城真挖出来了,那怎么回事儿?说明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可是它有史实的宿地,可是这个宿地怎么解释,那是将来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而不是作为前提,所以对于五帝时代,我们要认识到,你要从具体的年代,最近我常常到处去讲,中国的商代和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基本差不多的,中国的夏代和古埃及的中王国时期基本也是差不多的,差不了几十年。而中国的五帝时代就相当于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埃及的古王国时期也是一样,有很多的神话传说,很多的故事,而且很多的听起来好像是很不可信的一些东西,可是它是历史存在,中国的五帝时代也肯定是如此,至于说五帝究竟是应该怎么解释。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令人疑信参半的神奇传说,才使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瑰丽而神奇,丰富而精彩。如果说仰韶文化使中华文明的源头容颜初展,那么,仰韶文化的渊源又在哪里呢?

  裴李岗村位于新郑县,《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县古有熊国之墟,黄帝之所都也。1951年,在黄帝故里的裴李岗村,农民们在平整土地中常常发现形状奇特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斧之类的器物,那时村民们还不知道这些奇特的石器里裹藏着怎样的文化秘密。它们不只为一层神秘的面纱,撩开它便可窥见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一角,将我们带入七八千年前的文化。

  裴李岗村村民:“那时候,我们发现了这些石刀、石铲,犁地就犁出来了。那时候挖出来的东西还不知道是啥,不知道啥家伙,就把它扔了。他挖了还往那坑里推,四四方方的还带四条腿,磨的光光的。那个时候的人还不知道穿衣裳,那人的个儿都大,一丈多高,挖出来那个人,骨头节都这么长,腿节子可长,比现代人可高多了。最早最早的根本的根在这。”

  1977年的4月,裴李岗村的村民将一块搓衣板模样的大石板扛到了县城,交给了县文管局,这块石板终于撬动了对裴李岗村遗址的开掘。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标本进行放射炭同位素测定的年代,为距今7885年±480年。

  ------1978年第二期《考古》

  裴李岗遗址面积达两万平方米,四次挖掘共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的器物包括各种石器和陶器,还有骨器。我们的先人正是用这些石斧、石铲进行耕作,种植粟类植物,用石镰来收割,用石磨盘和石棒加工粟粮,从开垦、播种到收割、加工,用骨针、骨锥等骨器来缝补缀合,用壶、钵、罐、碗、勺和鼎等来盛物,耕作的工具一应俱全。8000年前,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还处在人兽杂处,茹毛饮血的时代,而裴李岗村已进入了原始氏族社会,农业已经在这里产生,一场伟大的革命开始了。

  就在《考古》杂志公布了裴李岗遗址这一重大发现的八月,考古工作者在南召县云阳镇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经专家考证,其年代与北京猿人化石时代相当,这也就意味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手足胝胼,耕耘着黄河中下游这块富饶的土地,而这些同样出土于河南的斫器、大尖状器、石球、砾石、石核及石片等旧石器,其时代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下层相当,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四五十万年,这些看起来还相当粗糙简陋的器具,传递着几十万年前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劳作的信息。南召猿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这些遗落在河洛之间黄土地下的文明碎片,守望千万年的沧海桑田,向我们发出神秘的召唤。最神秘的是文字的出现,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从远古走来的漫漫长途中,文字的出现使他们从传说进入信史,被尊为字圣和斯文鼻祖的仓颉,就是今天的南乐县人。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直到今天不管是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要请仓颉神评判一番。(当地群众唱:可是那山可得对那庙,那一家大神给我清明,我虽然只把老爷叫,叫一声仓颉老爷。)关于仓颉有很多神话,相传仓颉相貌古怪,有四只眼睛,有书写绘画的天才。仓颉仰观天文、俯察万物,天上的星斗、龟背的甲纹、鸟的羽翼、山川的形势,都通过仓颉那怪异的眼睛收摄摹仿,变幻成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文字。

  昔者仓颉作书,耠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几千年来,中原人一直将“天雨粟,鬼夜哭”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纪念着,在人类文明史上,文字的创造是划时代的大事。当然,仓颉造字的说法,并不能作为文字起源的依据。汉字的发明,绝非一人一时之功,那是时间和智慧的造化。

  当我们的先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上刻画符号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这些简练而醒目的符号,竟然萌生出了伟大的文字。从与制陶有关的记事符号到日臻成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那是三千多年前的创造,但是发现它只是107年前的事情。

  1899年的秋天,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身患疟疾,屡治无效,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引起了这位金石学家的好奇,入夜,他在灯下仔细琢磨这些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刻划的小道道,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翼翼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划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突然,他从那些刻划的道痕中看出了雨字,接着又辨认出了日、月、山、水等字。1909年,学者们得知甲骨文出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从而研究判定这里是古代殷商王朝的首都。追溯中华文明的眼光又一次被吸引到中州大地,聚焦于往日毫不起眼的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直接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这令考古学家们猝不及防。在他们看来,一个成熟的文字,其发展过程大约需要2000年,然而在殷商甲骨文之前,夏代甚至更遥远的过去,文字一直藏匿在历史的深处,让探寻者一筹莫展。

  1984年,在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裴李岗时期的遗址,距今有八千年。遗址中的甲骨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信息。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舞阳贾湖这个遗址,裴李岗文化,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类型,舞阳贾湖它有甲骨文,在甲骨上面它刻着符号很像文字,应该说舞阳贾湖的刻划符号是全世界人工刻划符号里面最早的,它这个时代,应该在全世界说起来属于最早的之一,至少是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你们看见它用禽类的腿骨做的笛子,还可以吹响,说明这也是一个文化的一种表现,所以呢,在河南广阔的中原大地上这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我们说有天书,我们说考古就是地书,过去有学者说是无字地书,现在不但无字,有的时候还有字,所以这部地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很好地探索。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唯有古中国的甲骨文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实际上在周代的文献里面就讲,维殷先人,有册有典,就是说在殷代也就是商代,他们已经有册,就是一册一册书的册,有典籍。这个册和典籍绝对不是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发现,也许没有保留下来。那么在《尚书》里面有商书,比如说盘庚迁殷的盘庚三篇,这个市商代比较大篇的文字。我们想啊,商代应该是有更多的文献,但是毕竟我们现在发现的大量是甲骨,初步统计有十五万片左右的甲骨,这些甲骨上当然有很多文字,有一个好处就是说,商代的人信神,他什么事都占卜,因为他什么事都占卜呢,所以这个甲骨文里面,也就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战争的问题,打猎、狩猎、田猎的问题,求雨、求丰收、求年的问题,哪怕是生小孩的问题,它都有,很多很多方面。所以,这样甲骨文也就成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的档案库。

  在对甲骨文做了几十年研究之后,考古学家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直接刻写在甲骨之上的卜辞几乎涉及到殷商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透过这些成熟的文字,折射出了中原文化的时代特性。而伴随着甲骨文字出现的青铜大鼎,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中国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第二集 大河之民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追溯中国历史,此话老少皆知,在中原更是如此。

  桐柏,世称盘古之乡。桐柏流传的神话里,盘古使用的道具不是一把斧子,而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盘,盘古也不是一个人登场,还有盘古的妹妹。当盘古兄妹各自站立一个山头,同时向山下推动石磨时,奇迹出现了,石磨在山脚合二为一,盘古兄妹完成了婚配,人类的繁衍开始了。

  与盘古神话异曲同工,西华县城的女娲补天也在讲述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故事。由此演变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抟土造人的传说,诞生了淮阳的泥泥狗。淮阳人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神陵庙的神狗。又说,这用黄土捏成的泥泥狗身上虚幻神秘的纹饰符号,其渊源来自于伏羲、女娲时期的生殖崇拜。中华大地的创世神话,在中原被如此地生活化了。伏羲陵墓位于淮阳城北,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中原人将伏羲视为人祖,因此当地人称伏羲太昊陵为人祖庙。伏羲陵墓最早建于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到太昊陵观瞻,三国的曹植拜谒之后留下《伏羲赞》。唐宋年代,随着祭祀人群的不断增多,太昊伏羲陵越建越大。陵园内现存的建筑是明代的风格,结构与明代的皇宫相仿。明代的皇帝将京都建筑风格用在这里,足见其追念汉民族始祖的心迹。

  新郑是黄帝的故里,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而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据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分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国语》

  位于安阳内黄的二帝陵庄重而无外界的喧闹,二帝陵敬奉的是五帝之列的两位帝王,颛顼和帝喾。根据《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三人出于一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而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他们都姓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06年,淮阳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引来海内外数十万华人的朝觐。由姓氏而对生命个体来源出处的追究,对民族始祖的景仰与崇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研究所所长):中华民族的姓氏,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1969个,其中有4900多个是属于没有来源的,就是没有标明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只是古代曾经用过,还有2200多个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这样合起来有七千多个姓氏。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还下剩4820个姓氏,我把这4820个姓氏反复进行了研究,那么其中有1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这是一个大概念,1834个从姓氏数量上来说占了38%,就是1834占了4820的38%。但是从人口上来讲,那么这就比较多了,占80%到85%以上,占汉族人口的80%到85%以上。

  鹿邑是老子李聃诞生之地,也是李姓发源地。中华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即超过8700万人。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姓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商纣时期,那时有一个法官,最高法院,他那时不叫法官,叫理官,理就是道理的理,这个理官和商纣王政见不同,结果就是获罪被杀,不但要杀他,还要追杀他的妻小,结果呢?他的妻小就带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理利贞就逃跑了,逃跑了以后就避难了。逃跑了,饥饱劳碌,道上很乏。饿得够呛,后来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抬头一看树上结了好多果子,所谓果子就是木子,所以树上结的果子就是木子,后来木子李,吃了好多树上的果实就赖以活命。结果就干脆,把自己原来的那个理姓的理该为木子李。

  从商纣的理官到东周的李聃,二百多年间,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并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李姓天下,作为国姓,300年的唐代历史中,李姓枝繁叶茂。当时,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予李姓,李姓人口由此膨胀开来。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满,是舜帝后裔。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妫满,称为胡公,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淮阳人至今还用竞龙舟,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先祖妫满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受臣民爱戴,为庆祝立国三周年,妫满率陈国子民来到太昊伏羲陵举行祭祀活动,三拜九叩之后,妫满先谢初祖伏羲的恩德,祈求初祖保佑陈国风调雨顺,子孙永昌。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伴随着中华姓氏的播迁,深藏其中的则是汉民族的万千劫难。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首当其冲。

  西晋永嘉年间,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战争持续了十五年,史称八王之乱。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原杀戮不止,战争笼罩下的洛阳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仅311年洛阳一战,洛阳城内,王公及百官以下被杀就达三万余人。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日安徽,以及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区,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统计,南渡人口达达90万之多。这是一次悲惨的迁徙,历史为其定名为衣冠南渡。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白骨露野,哀号之声,感伤和气。

  ---------《晋书》

  “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这是后来者白居易诗中的洛阳桥,也是今日的洛阳桥。公元308年,洛阳桥上却是一片哀嚎,那些中原仕宦大族,惶恐不安地多路南逃。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西晋末年,西晋王室发生内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后来,中原的所谓的这些仕民被迫南迁,到南方,东南地区建立所谓的南朝,建立东晋南朝。这一次是我们中原文化第一次南迁。我们大家知道,南方的文化,实际上到了汉代的时候,按照文献记载,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一些状态。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南迁,把中原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地区,后来对我们整个东南地区,以及南方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福建地区,当时西晋末年,当时有所谓的八姓,这八姓都是讲中原的姓氏。

  所谓的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都是河洛大族人家,一路南下的中原氏族,到泉州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似。于是,远行的脚步停下了,这些中原大族将此处取名为晋江,以遥祝晋王朝平安,将当地的两条河川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并在洛阳江上兴建了洛阳桥,以示对故国西晋、故土洛阳的纪念。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自称河洛郎。

  迄今遵海而居,横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宋·蔡襄《洛阳桥记》

  唐朝初年,福建九龙江流域,当地闽越族后裔,以及蛮獠族与南迁至此的汉人经常发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了蛮獠啸乱。公元669年,高宗诏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平定。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唐代有兄弟陈氏兄弟,陈政、陈敷、陈敏这哥三个也很厉害,带兵当中,他的兵源里头的姓氏很多,第一次带兵出去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个姓氏,八十五个姓氏,他的将校们都是各个家族里头的,陈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陈元光,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实际上从中原地带,从河南,从河南的固始,河南在历史上称光州。从固始带着一帮人马就杀向漳州福建,所以他带走的八十几个姓氏就在那一带活动,这些人后来很多的后裔就奔台湾去了,所以台湾人在追宗觅祖的时候,一、到漳州,从漳州又到固始。

  固始陈集乡的陈元光家祠,正堂上方“威震闽越”异常醒目,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的传奇,至今还为海外寻根者津津乐道。陈元光评定叛乱,在泉州、潮州建州设县,开发漳州,陈元光因此被闽粤人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了奖励退役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当年,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都以唐朝军人为荣,自称为唐人,当这些后裔们再次从漳州等地移民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时,大都延续了唐人这一称呼,这也是海外唐人街的由来。

  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原移民潮,尚未完全消退,黄巢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时间长达九年的农民战争,中原人再一次踏上了南迁的道路。在此期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领乡民义军5000余人,经南昌、赣州进入福建,攻陷长汀、漳州等地。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他们也是我们的光州固始人,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固始县,他们当时带领所谓的固始籍以及固始周边的中原士民,在当时中原内乱的时候,在福建地区,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这个闽国,在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福建地区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把中原像科举制,非常先进的这些制度、典章、文化带过去,对整个福建地区到明清时候成为一个文化之乡,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那么,王潮、王审知以及随他而去的这些中原士民,包括固始籍的士民,那么这两批,按照我们的研究大概有64、65个姓氏,这些姓氏基本上奠定了福建和台湾姓氏的格局。这些人基本上都号称所谓中原的我们光州的固始籍的他们的后代。

  如果说唐中叶陈元光,以及唐末王审知时期的迁徙带有一定的主动性,那么,宋靖康之难导致的中原大迁徙,又是一次因战乱而致的惨烈一幕。

  五百人为一队,虏以数十骑驱之,如驱羊豕(shi),京师人不能徒走远涉,稍不前,即敲杀。遗骸蔽野。

  ------《汴都记》

  金人入宋,除掠夺财物外,还大肆掠夺中原的汉人,强行迁往漠北,仅靖康三年三月,中原百姓被迫迁徙者达15万之多,更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高宗赵构南渡之后,时间长达100多年之久。中原族群大量涌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两湖、岭南等地。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随着赵构的逃亡,开封基本上是倾城出动,各行各业、士农工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庶民百姓,统统跟着北宋的这些望族,盲目地跟着他们跑。宋高宗赵构逃到商丘,老百姓就跟着他跑到商丘。他跑过江去,到镇江,老百姓就跟到镇江,最后他落脚到杭州,老百姓就落脚到杭州。所以,杭州现在很多传统的名吃、名市,像王麻子剪刀,还有那个什么卖羊血的、卖猪脑子的,还有绒线铺,统统都是从河南开封迁过去的,它杭州的很多名吃都是从河南迁过去的。因此这一次,北宋靖康年间的这一次大迁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迁徙。

  荜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清·黄遵宪

  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伴随着灾难和创痛,竟开出客家文化这朵奇葩。赣南、闽西、粤东,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这片土地,为躲避战乱,以及防范当地土著的侵袭,他们用来自于中原的技术,建起了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客家围屋或者客家土楼,来自中原的先民们,遥望中原故土,固守在这高墙大院内。他们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们是客家人。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我到福建客家农村考察过,我觉得特别吃惊的是,到那里我才见到了真正的河南人,他那种风俗,就是生养死葬。作家考核这个文化跟别人不一样,我不管很多具体的这种证据,我光看是人怎么对待生养死葬的态度和他的形式,我觉得一下就打通了。我从民间不识字的老太太的身上,她怎么哭,人死了怎么哭怎么缅怀、怎么纪念,生了孩子怎么高兴,表现形式,完全跟河南农村一模一样,惊人的相似。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在漫长的迁徙中,客家人始终坚守着中原汉文化。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顽强地沿用中原方言,并吸收、融汇当地土语,形成了保持中原音韵而又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这是战乱的意外。

  客家人用建筑的躯壳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血缘关系,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那些失传已久的中原遗风,在客家的围屋里被重新发现了。


  第三集 大河之都

  在一片麦浪之中,二里头不动声色地潜伏着,像一条酣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必将震惊世界。40年里,参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工作者,始终执著于这一信念。这一件青铜器皿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它叫爵,出土地就是二里头,是中国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皿。冷静的身躯,沉稳的造型,人们尊称它为青铜礼器,将它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甚至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象征。

  一直以来,史学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中原意识也经这一核心观念衍生。但是,中国是否有过夏王朝,也一直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谜,这个谜底随着爵的问世,终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被揭开了。二里头位于洛阳偃师境内,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中国最大的聚落区。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甚至还发现了带有刻划符号的陶器。据此,专家推断,夏王朝的确存在,而且应该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并且确认,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人们将夏代看作是中国都城规划布局的滥觞时期,更将二里头遗址誉为中国第一王都,而青铜器的出现,则拉开了中国夏商周青铜时代的序幕。炎炎烈日,知了鼓噪,庄稼枯黄,大地龟裂,夏代末期,夏王桀的统治就想这暴日一样残酷,这最终给了商族首领成汤一个机会,成汤率军攻杀了残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汤誓》

  这个土坡位于河南郑州老城区的东部,面对日益现代的郑州城,稀疏的树木遮不住它的寂寞。很多年里,走在这土坡之上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土坡,曾是护卫三重城垣的城墙,在它怀抱里,曾经是一座拥有宫城、内城和郭城的大都市。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外城是中小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内城位于外城的北部,占地300万平方米,城内有大型宫殿遗址、宫殿宗庙建筑群,占地达到90万平方米,城郭联合,宫庙并重。这种内城外郭的建筑制度,郑州商城的布局开了以后各个王朝宫城建筑的先河。最激动人心的还在后面,1974年,在张寨窑藏坑中,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大方鼎---乳钉文方鼎,毋庸置疑,国之重器鼎的出现,这是关于商都之说分量最重的依据。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商城这个地方,我们过去管它叫二里岗文化了,它这个地方出的大墓,像国王这几个墓,虽然没有发现,但是它这个中小型的贵族墓还是出了不少,特别是有三个在城墙之外的,一个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器就有28件,值得一提的就是这里面有八件大方鼎。它这个鼎都是双数出现,或是两个或是四个,这是商代早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偶数,那么这种方鼎在全国来说,也不过就十几个,那么郑州居然出了八个,这证明郑州商城不是一般的城,它应当是一个王都,就是后代说的首都。王公贵族在青铜大鼎祭上各种牺牲,青烟缭绕,鼎上的饕餮、夔龙呼之欲出,传递着王权的威严与神秘。爵和觚盛着满满的酒,酒酣尽兴之际,鼓、管、钟、馨声起,万舞热烈奔放,豪门华庭之外,则是手工作坊里劳作的身影和嘈杂的市井骚音。郑州这个3600年前的古都,在悠悠岁月里,一直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背影,直到今天,这个背影才跃过几千年的历史空白,其轮廓从深沉的土墙和庄重的青铜中渐渐清晰起来。

  在郑州古都发现之前,我国第一个有确切地址可考的古都是殷,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东汉张衡在《西京赋》里概括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前八是指成汤建国前先商族的八次迁徙。而后五则是成汤建国后的都城迁移。公元前14世纪,第二十代国王盘庚把商都迁到了这里。殷都从此经历了商王朝最后八代国王的政权生涯,长达253年,此次迁都在商代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商王朝从此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岁月,迎来了殷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1939年,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的司母戊方鼎,在殷墟出土。这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青铜在殷商时代发展到了极致,此时的青铜已经不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被广泛使用而闻名,更重要的是,在以它命名的夏商周,青铜时代的鼎盛期,青铜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甚至是国家制度的象征。殷墟宫庙遗址,位于安阳洹河的南岸,北岸是贵族的墓葬区,从这里发现的13座规制巨大的陵墓,以及1400余座祭祀坑来看,作为仪式性的殉葬,以人做为牺牲来表达对神的敬畏,将王权升华为神权,这是殷商时代一个鲜明的特点。

  严文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商人尚鬼,他们信神、信鬼,但是没有一个有教义、有教长、有一套规则制度的这种宗教,实际上是没有的,但是有宗教信仰,有这种信神的信仰。在商代的人来看,我们从甲骨文来看,它都是什么都要占卜,要问,要问神。当时的神一个是天,一个是山川,还有一个是祖宗,把祖宗也当作神,大体上是这样。

  殷人把祖先不断地编制到神的行列,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天上的神明和地下的圣君所结合的神圣统治,商代的这一实践正是数千年中国国家学说的滥觞。殷商,一个强大的政治体在当时的中国地区,无疑居于领导地位。这个常常被人回忆的时代,奠定了后世的许多制度形式。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在此已经初露端倪。然而,商进入纣王时代后,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王权制度的弊端积久生疴。原本能文能武、才思敏捷、勇力过人的纣王无力回天,便放纵淫乐横征暴敛。朝歌城内,整日耽于美色,对美女妲己无限宠爱,对良臣忠谏充耳不闻。如此致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最终,商纣王大败于牧野之战。青铜铸就的大鼎,可以象征权力至上和法度威严,可却无法遏制制度的溃败,随着纣王败后自焚鹿台,繁华了二百多年的殷都很快成为一片废墟。

  一抹夕阳洒下一墙金黄色的光芒,洛阳王城的门阙如同一座纯金的殿堂,无言地讲述着昔日的辉煌与盛衰。一千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黄昏,时任天章待制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之余,经常喜欢雇一头小毛驴,从独乐园到这里访古,望着巨大的门阙感慨万千:若问天下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在中国的古都中,建都时间累积最长。从禹的孙子太康在此建城斟郡,到五代后晋石敬瑭在此定都,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的时间,总共达1000年以上。在古人看来,这里是天下的中心,故而周武王灭商后,把象征皇权的九鼎安置在了这里。周代是一个重视礼制的时代,周人把对礼制的恪守,也集中表现在列鼎的制度上。按照周礼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任何人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鼎就是国家的象征,社稷的象征。这个鼎是祭祀用的,刚一开始鼎是食器,吃饭煮东西用的,后来就逐渐变成,人死了以后,就是祖先死了以后,用它来祭祀。祭祀了以后,它就有了礼器的意义。以后祭祀社稷、祭祀祖先就用鼎。这个鼎器就是重器、宝器,就是如果你这个社稷在,你这个祭器在,你这个鼎在,就说明我的国家在。如果你的这个鼎不在了,你的国家就不在了,就变成一种国家的象征了。

  周王朝的命运似乎也因此和九鼎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周王子的王权衰落时,天下诸侯最关心的便是这九鼎了。据说就连梁国这样的弹丸小国都曾厚着脸皮打过九鼎的注意。《左传》说,当年春秋霸主楚庄王也曾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瀑露出篡夺王位的企图,留给后人一个问鼎中原的成语典故。周天子终究没有看住他的鼎。又过了三个半世纪,周灭于秦,九鼎终被秦昭王西迁而去。

  弹指一挥间,500多年过去了,秦汉纷争之后,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从此,洛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汉魏洛阳城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又三十六步。这样的规模就是古人所说的九六城,登高远眺,汉魏洛阳城墙遗址、灵台旧址、永宁寺木塔基座,依然透漏出昔日大国京城的豪华风姿。

  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丽,奢不可逾,俭不能侈。

  ---班固·《东都赋》

  白马寺建于东汉永乐十一年,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家国家佛教寺院。从东汉洛阳城的白马寺,到北魏洛阳城的永宁寺,佛光笼罩下的洛阳一片金黄。

  龙门石窟群中的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始建于景明元年,历时23年尚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80多万,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的。公元493年,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开始了孝文改制的汉化运动。与此同时,皇宫贵族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造像运动。伊水两岸的山崖,南北绵延达一公里的石窟群。从此成为洛阳城数千年的象征。

  公元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重建洛阳城。唐代沿用并扩建。隋唐洛阳城东越瀍水,南跨洛河,西滨涧河,北依邙山,全城周长27公里,是我国中古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名闻中外的大都会。“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东京城。”洛阳才子刘禹锡在唐朝丰腴的牡丹面前,为唐洛阳城的丰富而感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因为牡丹,唐朝的洛阳为白居易而疯狂。

  隔着郑州与洛阳遥相呼应的是七朝古都开封,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春秋时期,郑庄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在朱仙镇古城附近屯兵筑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名启封,西汉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刘启讳,改启为开。启封也就改称为开封。开封地近黄河下游的起点,几乎位于黄河下游几次大改道形成的三角地区的顶点,因此,没有哪一座都城像开封一样,性命与黄河如此攸关。当黄河远离开封时,黄河水通过汴河滋养着开封,它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当黄河逼近开封,汴河被吞没或淤塞,枢纽地位便不复存在。开封曾七次因黄河泛滥遭灭顶之灾,开封城,城摞城,开封底下叠罗汉似的摞着六座古代城池,其中三座是国都。有一座便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北宋东京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封丘境内)发动兵变,将北宋定都于开封。随之而来的是开封的极盛时光。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这首诗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都市制度的一些问题,就是在北宋之前,在宋朝之前,汉唐时期中国古代的都市,特别是京城那样的都市,它是居住区和商业市区是分开的,叫做坊市分离这样的一种制度,这是在北宋之前,到了北宋的时候,这个由于这种经济的发达,商业文明的发达,所以这个都市的这种坊市分离的制度就被打破了。

  有宋一代城市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东京梦华录》为我们记下了汴京的繁华,这一繁华的核心就是商业,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瓦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诞生,中国的市民也正式登场。北宋定都开封40年后,开封已经拥有150万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奇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与长安相比,开封缺少一些汉唐气势。与洛阳相比,开封缺少了一些魏晋风度。但是,开封是市井,是《东京梦华录》,是《清明上河图》。那时的开封城里最有名的是瓦子,一种规模很大的综合游艺场,每个瓦子又有众多勾栏,相当于现在的戏院。在瓦子里演出的有杂技、皮影戏、木偶戏、杂剧、说书、小唱、说诨话、小儿相扑等等。可以想像,那时开封的市民是多么闲暇,在下午的阳光中慵懒地走上街头,到瓦子里听一会儿曲子,看一会儿杂技,暮色四合时分,再到酒楼里喝一碗琼花露,然后步入迷人的夜色。若是金秋十月,菊花四溢的香气,披着轻柔的月光,真个是暖风熏得游人醉。工商业的空前活跃,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大放异彩,所以有了活版印刷和指南针针的发明。有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有了文人诗书词画的繁荣,有了传奇之作《清明上河图》。然而,文人治国的方略,大宋的繁华如同建立于丝绸之上,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金戈铁马中,金兵的铁蹄终于踏碎了古都汴梁的绮梦,开封城内喧哗渐渐远去。中原的这些古都经历各不相同,但结局何其相似。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陆游在缅怀先祖光辉业绩的时候,心头一定浮现出中原古都的千年沧桑。


  第四集 大河之魂

  一个没有思想家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就在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淮阳城,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城东北一里处的湖中心有一座画卦台,相传伏羲氏就在这里始画八卦,画卦台上的庙宇早已湮没在时光深处,无处寻迹。但那棵传为伏羲所栽的八卦柏,至今仍傲然挺立。传说画卦台上卧着一只白龟,久之不去,在中国古代,白龟的出现意味着神将显灵。伏羲氏根据白龟的背纹图案,画出了八种符号,即八卦。他用八卦代表天地间的各种事物,由此升起了中华文明的一缕曙光。

  羑里城位于安阳汤阴,号称中国第一座监狱。三千多年前的一天,82岁的周文王姬昌被荒淫残暴的商纣王囚禁于此,开始了7年的监狱生活。但是,监狱可以囚禁人的身体,却束缚不了思想的自由。周文王在这里推演出了古今第一奇书《易经》。思想的原创力量,不仅冲破了羑里城监狱的高墙,而且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在宇宙间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教授):《周易》在中国文化中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把它看作中国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源头。那么,在周易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从它本身来讲,它最初还是一种预测未来的这样一种文化。所以也可以叫做是入世之学吧。它通过数字的变化来推测事情的变化和未来。所以《周易·系辞》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极数知来之谓占。”通过数字变化来预测未来,这就是占。

  据甲骨文记载,用龟壳或者兽骨烤出裂纹,殷商时期称之为兆,再由专人根据这些征兆来加以判断说明并刻录在甲骨上,这就是占卜。蓍草是淮阳独有的植物,古人形容蓍草是一种灵物,它的寿命有一千年,每隔100年才会发出49片茎叶。殷商末年,商人占卜不再使用龟甲,而是使用这神奇的蓍草,对数进行计算,由此来占卜未知的世界。《周易》最早便是以占卜登场的,当时叫《易经》。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常常是通过对经典的注解、演绎来诠释它的思想。春秋时代,《易经》作为占卜流行,于是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这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十篇,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那么《周易》还有一个思想就是,重要的思想就是说它讲的是保和太和。我们现在看故宫,三个大殿就是根据这句话来的。它也是根据《周易》上的思想来的。你比如说第一个大殿是太和殿,就是保和太和,就是太和殿。第二个殿就是中和殿,第三个殿就是保和殿。为什么叫中和呢?中和就是说,如果说这个阳爻在阳位,阴爻在阴位,这叫做得位,也叫做得众。譬如我们的既济卦,这一卦,九五是阳位,那么它是阳爻。所以我们叫九五之尊。然后呢?是六二,它应该是阴位,那么它也是的话呢,是阴爻。所以说九五和六二,实际上就构成了一个什么呢?一个是,就是说九五之尊,一个是六二臣位。一个君位,一个臣位,所以这个叫得位,也叫做得众。阴阳相配这就是和,所以就是说中和殿。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就是说,中华民族,她历来是主张和的思想。

  《周易》一部由巫术包裹着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已经浸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里。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活水,而且它开启了儒家、道家等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周易·系辞》

  葛洪《神仙传》记载,老子之母感大流星而有娠,在母怀七十二年,剖母左腋而生。和这神奇的故事相比,《史记》里的描述颇为写实: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汉书·地理志》说,苦县属陈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鹿邑县。老子的生平更加简单,做过周代守藏室之史,用现代的话理解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有史记录的老子踪迹,就是由豫东的鹿邑到豫西的灵宝,跨长550公里。老子是骑着青牛踏上西去路途的,2500年前的一个清晨,微风荡漾在崤函峡谷中,一朵紫色的云彩由东向西飘来,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起了个大早,他在城楼上看到了这团东来的紫气,断定必有贵人过关,果然一位皓首长髯老者骑着一头青牛悠然而来,来者正是老子。不知是走时匆忙忘带了,还是压根就没有关牒,老子被挡在关前。没有关牒,依秦国的规定是不准过关的。这正好给了尹喜一个机会,逼老子传道给他。没有办法,老子只好暂留函谷关,写下五千言《道德经》,成了道家文化的千古绝唱。历来兵刃相见、血气冲天的函谷关,因为《道德经》的出现,多了一份阴柔之气。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吕不韦他主编一本书叫《吕氏春秋》,在这本书里面他曾经用柔字概括老子的思想,四个字,他说,老聃贵柔。但是相对于老子,孔子贵仁啊,因为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墨子贵兼,兼是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柔这个字,对我们理解《道德经》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关于柔的话,经常会有很多的误解。什么误解呢?比如老子经常讲柔弱胜刚强,这样一个东西,很多人就一直说,这是弱小的一方去战胜强大的一方,其实我们仔细地读《道德经》的话,它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柔主要的不是就你的力量或者实力上来讲,说你是比较柔的,你是偏弱的一方。不是,柔更多的是什么呢?是一个姿态。

  河南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东有泰山,西有华山。古人比较这三座山的姿态,曾作过精辟的描述: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泰山雄浑,如端坐于大堂,而华山险峻,如同站立之人,而嵩山独卧姿态,却赢得了天下中心的地位。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实我觉得嵩山在某种意义上讲的话,也可以说体现了老子,或者道家的一种精神。我刚才讲柔,柔弱的姿态,那嵩山为什么它可以躺下,为什么?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什么呢?这个是它的一种,本身有一种强大的实力,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谦虚的,那么一种姿态。

  在文明世界初开的时代,在纷繁的武力争斗和残忍的生存竞争之侧,老子能如此冷静,如此不动声色地对这个世界做追根究底的探寻,和冷然超越的回答,该是具有怎样心性的一个人呢?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道德经》

  老子告别函谷关后,司马迁说,不知其所终。也许是因为老子的清静无为,也许是因为老子的回归自然,经历战争灾难的中原百姓并不希望老子远走,在传说中,老子那超凡的背影消逝在这一片雨雾之中。这座山,名叫老君山,位于洛阳栾川。

  庄周陵园,隐匿于民权县老颜集乡。陵园极其简陋,其风格与庄周人生颇有些相似。公元前369年,庄周出生于宋之蒙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西北的民权县。这个梦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现实中活得非常寒碜,甚至有些猥琐,人瘦得槁项黄馘,住在穷闾陋巷,靠钓鱼、打草鞋维持生活。庄周的精神世界却是瑰丽而异彩纷呈。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周梦蝶,昔者庄子庄周梦为蝴蝶也,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而不知周,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是周之梦为蝶也,还是蝶之梦为周也。就我不知道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那么这样一个境界呢,他称为物化,使之为物化,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我就把我化身为万物,天地与我变成了万物,与我齐也。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是打到了他讲的道通唯一,这样一个境界。

  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庄周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今天我们无法非常自信地为庄周写出一部线条清晰,先后承接的传记。但是,如何超越沉重的世俗生活,达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境地,如何成为真人,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庄子》为我们擦亮了历史隧道上的一片天空。

  徐碧辉(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有一棵大树,因为它很大,那个枝繁叶茂的,但是它拿来没什么用处,就是你拿来做水瓢,它往下沉。你拿来盖房子,它不直。它什么用都没有,所以后来呢,因为它没有用,就被那个木匠说了,它没有用了,把它砍掉,扔掉吧。可是呢,另外一棵树呢?它是那种栋梁之材,然后木匠一看说这棵树好,也把它砍下来,后来他的弟子说,有用的也被砍掉,没用的也被砍掉,那到底怎么办吗?庄子就说,那我就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他的原话叫:周将处才与不才之间。才就是那个人才,要处才与不才之间。当然就是说,具体来说,你怎么样去处于才与不才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这个东西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很具体的操作问题了,那就得靠自己去把握了。但是庄子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就是叫游世。这个游呢,它不是消极的游,它是叫逍遥游。

  相对于《道德经》的简洁,《庄子》以汪洋恣肆,富有文彩的文字,以及深刻的思辨色彩,传递出诗化的哲理。从后来者李白、苏东坡这些大文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庄子的浪漫情怀和逍遥洒脱的诗意人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同属商丘,夏邑县是孔子祖籍所在地。《史记·孔子世家》说,其先宋人也,孔子祖籍为栗,也就是今天的商丘夏邑。因此,栗是孔子魂牵梦绕的地方。还在居鲁时,孔子就常回宋国祀先省墓,《礼记》一书记载,孔子早年观殷道,少居鲁,长居宋,从某种意识上说,没有中原文化中的殷商文化,特别是宋文化的影响,就没有孔子。宋文化对孔子的仁、礼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殷周文化的华彩乐章典奠定了孔子思想的基础,这一过程虽然隐秘而悠长,但孔子之为孔子,正是因为孔子的先祖在栗留下了一条饱含精神汁液的根,以传播礼乐。孔子以祖籍栗为中心,以三百里为半径,周游列国14年,足迹及卫、陈、曹、宋、郑、蔡、楚等诸侯国。中原大地上到处留下了孔子的印记。孔子也因为这一次的周游,从杰出走向伟大,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永远的先师。

  李玉洁(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游列国,当时他是得到了卫国卫灵公,就是现在河南省濮阳得到卫国的支持,卫国的国君就给他一些俸禄,学生给他一些,那当然就是提供供给了。所以,孔子就在河南一带活动,当然他实际上,孔子在河南活动也很艰难,好比在宋国,也差点被人围攻,人家把他认为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他长的像阳虎,受到围攻。在卫国跟学生走散了,说是累累如丧家之犬,在陈蔡绝粮。现在淮阳还有弦歌台,他实际上很苦。

  为了追求先王的礼仪制度,考察礼乐的来源。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到了当时的东都洛阳,面见了当时在东都洛阳图书馆当馆员的老子,虽然这次会晤的细节,历史书籍上并没有留下确切的记载,但可以想见,这次见面或许是两位哲人早已心向往之的事情。他们相见恨晚,但又互不认输,都被对方的深刻渊博和滔滔雄辩所折服,却又都坚信自己的思想,更能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胸中激荡着征服对方的野心和抱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会晤(画面:洛阳孔子入周问礼碑)。一次激烈的思想对峙,也是一次坦诚的对话交流,也许是天佑中华,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中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哲人相遇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碰撞,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即使放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壮阔背景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他,先生拜访老子,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感叹说,我所见到的老子啊,犹如飞翔在天的龙啊。

  鸟,我知它能水;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孔子

  不同的思想撞击着,诸子百家逐鹿中原,这是一个战乱频频,兵荒马乱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自由、开放和最不可思议的时代。令人惊奇的是,以老子、孔子所引领的百家争鸣,在为中华文化精神奠基的同时,苏格拉底、阿基米德、亚里斯多德、释迦牟尼这些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这一时期思想的丰富,思想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以至于后继者无法攀越。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当时中原大地上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中国五彩缤纷的思想文化。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想象着先秦诸子们生活的中原厚土,一边是日趋式微的周王室,一边是群雄并起的诸侯,一边是宫殿王室权力的争夺,一边却是黄河岸边思想的交锋,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第五集 大河之光

  汉光武帝刘秀陵园,掩映在洛阳城郊的麦田里(画面:孟津·汉光武帝陵),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后,光武中兴,刘秀在兵戈未息之际,便在洛阳城重新兴建了太学,乘西汉200年的辉煌鼎盛,儒家思想的光芒洒落在河洛之间。东汉时期,以《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学成为显学,无数大师们的名字,折射着五经的光辉,闪烁于儒学的堂奥。

  (画面:郾城·许慎陵园)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开创者,出生在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许慎用21年时间完成了《说文解字》,这是我国第一部首创部首、分析字形、考究古音、总汇古义的字典。它通过汉字字源的推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对五经之义从理论上加以阐发,流传至今的《熹平石经》,虽未残片,但依然能够令人想起儒学经典当年的至尊。汉灵帝熹平年间,书法家蔡邕为了正定流传经文中的误谬,组织人马在洛阳太学门口耸立起了46块石碑,上面用当时最为方正标准的隶书刻写了《尚书》、《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著作。

  杨作龙(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在西汉时期,从武帝开始有太学,到东汉时期有太学,到西晋、北魏都有太学。但是从东汉到北魏整个这期间的太学都在洛阳,所以就统称为洛阳太学,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洛阳太学可以说规模最大的时候达到三万人。这个是很不得了的,在当时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在那个时期是最大的一所中央大学,没有那个国家能够和它进行匹配。

  据偃师发现的辟雍碑文描述,东汉洛阳太学发展至西晋时期,作为天子之学场地的辟雍聚集学生7000余人,太学学生来自十五个州,东越于海,西及流沙,由此可见洛阳太学的盛况。

  西汉传经,仅凭口说,而东汉则著书极盛也。故谓东京儒术之盛,上轶往轨,下绝来尘,非过言也。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三门峡灵宝市豫灵镇的杨家村,一个简陋的乡村祠堂,里面供奉的是关西孔子杨震。东汉时期,讲经之风盛行,汉明帝刘庄甚至亲自到洛阳明堂讲解《尚书》,据说是万人空巷,而一些有名望的学者身边,往往有数百学生倾听。杨震拥有三千弟子,所以有关西孔子之称。王密当上县令是因为杨震的举荐。一天夜里,王密拜访杨震,为了答谢提携之恩,王密献上十斤黄金,并说,深夜不会有人知道。杨震掷金于地,怒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此四知也,何谓无知?针对*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杨震多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陷害,被贬出国都洛阳的杨震,深恨不能清君之侧,觉得无颜苟活于世,就在回灵宝老家的途中饮毒酒自尽。杨震的个人悲剧也是儒家的悲剧,当儒家学说被钦定独尊,当五经成为权力的象征和真理的化身,深厚博大的儒家学说便成了统一思想的工具,成为服务于单一政治功利的术,这种术与道的矛盾,构成了儒学之光中挥之不去的暗影,让许多以自己的道德实践体认儒学理想的儒者深陷其中。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原名嵩阳寺,隋唐时改名为嵩阳观,后改称嵩阳书院。因为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等人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因此名冠天下。由寺改观,在位改书院,由佛至道,最后迎来的是儒学,显然,东汉之后七八百年的时间里,尽管黄老之道与禅悦之风竞相登场,但儒学却始终没有从政治、思想和学术的前台退去。及至北宋,终于迎来又一次的辉煌,一个突出的标志是书院的兴盛,恰如东汉讲经的风行。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虽然重建了一统天下,但赵匡胤采取重文轻武、弱枝强干的政策,以至在契丹、党项羌族的战争中一败再败,造成了北宋貌似繁华而实则虚若的国情,这在敏感的士大夫身上投下了浓重阴影,一部分经世意识浓烈的知识分子,在中原文化的洗礼下,开始深刻反省人生意义、宇宙社会秩序等,重心建构了理学。程颢、程颐二兄弟便是这一时期的中坚人物。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我对我们河南鼻祖,文化程颢、程颐有一个双刃剑的看法。第一,他是一个不得了的,这么大一个民族,如果永远是无政府的、无组织的这种互相生活,这种无秩序的非常危险,它文化肯定不是发展的。它迫切地渴望需要秩序化。那么程颐程颢是中华汉文化秩序化的这种贡献是功劳最大的。是最伟大的一个理学家。我确实是很崇拜的,这种理学到了巅峰就是程颢程颐的。那同时呢,我觉得这个文化上这两个河南老乡像两个刽子手,或者叫刀斧手,或者叫剪刀,两个人形成两把剪刀,两把刀一剪就剪断了,从此剪断了汉文化浪漫的东西。人身上浪漫的这种想象,就是这种天性中那种可爱的、自由的都被它剪断了。为什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为什么?

  洛阳伊川境内,二程陵墓尚存。但伊川书院却已寻觅不到,当年程颐在家乡创办伊川书院著书、讲学,以及程颐的思想体系大多在书院内完成,后人因此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书院兴办后,讲易学、授理学,四方贤人、哲人闻风而至,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程颐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理学理论体系。程朱理学成了日后中国800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的精神,没有能挽救日益衰落的宋王朝。但是,当年书院里知识界的活跃景象依然如难以遣散的梦幻,萦绕在嵩阳书院内的古柏之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马寺钟声是古洛阳八大景之一,是让人听得风景。当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唤起了白马寺记忆深处的历史。

  释印乐(白马寺方丈):据史料记载,汉明帝夜梦金人,永平七年,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丈六金身,绕着宫殿六匝,也就是三圈,这样的话,早朝的时候,汉明帝就问大臣,是何因呢?大臣们给他解释,说是西方一个圣人的法音会传播到我们东土震旦。在这种情况下,汉明帝派出一个使团,一行十八人去这个西域,迎请佛教。

  汉使由洛阳出发,西行前往天竺国求佛。在大月氏国,他们遇到在那里传法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于是三年后的一天,汉使携摄摩腾、竺法兰,还有大量的佛教经典回到了洛阳。曾经大讲《尚书》的刘庄与迎请佛法的明帝合而为一,似乎暗示了此后的历史时空中儒、佛关系的主调。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官方第一座寺院。因为是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来,寺院就命名为白马寺。现在的白马寺古树成荫落英缤纷,一派佛国净土的清静气氛。这个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的地方,留下了太多中国佛教的第一,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步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三国时期,生于嵩山南麓颖川的朱士行在这里受戒,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正式受戒出家的汉族僧人,后来朱士行又从洛阳出发,远行西域求法,成为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中国佛教徒。佛教引入后的百余年间,仅仅作为上流社会的某种精神时装,常常与黄老道术混为一谈,并且不出高墙大院,直到东汉末年大乘佛经传入河洛之间,佛教影响所及开始波及民间,以三世轮回、因果报应为核心观念,以捐塑佛像、禁欲苦行、供佛斋食、广行善事为外在形式的佛教,在中国大地迅速蔓延。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2000年来,佛教相当程度的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及至禅宗确立,佛教才通过文人士大夫们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

  中岳嵩山腹地,少室山下茂密的丛林中禅宗祖庭少林寺一片静寂,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建的,而它的声名远扬,则源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达摩被称为禅宗的始祖,是他将禅的种子移植到中国,在这里开花结果。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以后,他首先在广州登了陆,广州登陆以后就北上,北上他最初是到的南京(金陵),那么,那个时候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南朝的宋,有的说是南朝的梁。据说,传说中间,他还和梁武帝有过对话,话不投机,达摩又离开了南京。又北上,于是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少林寺这个地方,传说中他面壁九年,菩提达摩面壁九年,然后在那里就开始授徒。他的第一个弟子叫慧可,然后慧可、僧粲、道信、弘忍,然后传到慧能。慧能就奠定了中国禅宗最重要、最有特色的这样一个佛教。所以这个算起来,禅宗的祖庭,禅宗的处祖也是在河南这个地方成长起来,发展起来的。

  在人流滚滚的朝觐者中,独独有一处幽静的地方,这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立雪亭。它就像一位无言的参禅者,身心入定,似乎万物空空。1500年前,慧可也是如此身心入定地坐禅。有关禅宗的故事里说,那天达摩顾自面壁端坐,并不理会慧可的到来,而慧可伫立门外,等到夜幕降临,天空飘雪,直至次日天明积雪没膝,达摩终于开口,问慧可意欲何求以致如此久候,慧可泪流满面地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达摩道,除非天降红雪,我方可传道与你。达摩话音刚落,慧可拔出随身钢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胳膊,雪与血相融。禅宗之脉在中原得到了延续。

  二月河(作家):我们在立雪亭面前,我们就会感受到那种断臂求法的华夏民族这样的一种精神,砍掉自己的一条胳膊,把这个雪变成红雪,然后追求真理。

  与禅宗相比,中国佛教中的唯识宗鲜为人知,但是它的创立者在中国乃至亚洲,可谓家喻户晓。他就是西天取经满载而归的唐僧玄奘。玄奘是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13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了取得真经统一中国本土异见纷出的各家经论,贞观元年玄奘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他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地离开了长安,开始了西行求法的艰辛历程。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真实记载的历史人物被《西游记》神话而妇孺皆知。仅此一点,足以证明玄奘在历史上的不凡地位。贞观十九年,玄奘被当时通缉捉拿他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国礼迎回长安。长安百姓人山人海、塞街满巷、互相践踏,争相目睹玄奘的神采。史料记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归国后的玄奘翻译了七十五部佛经,完成了地理学著作《大唐西域记》,一千三百年后,印度的考古学家根据他的记载,终于发掘出了一系列湮没了近千年的古代印度佛教遗址。使得中世纪的印度历史得以重见天日。

  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历史学家Ali

  深逢野草皆疑药,静见樵人恐是仙。嵩山是一座仙山,位于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的中岳庙,原称太室祠,建于秦代,据说是为了纪念仙人王子乔的,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喜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传说中被仙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修炼,一住三十年,最终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得道升仙,这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家创始人老子,被道教塑造为太上老君,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道为道教所继承改造,《道德经》和《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为道教的真经。道教在创始之初,就将目光投向了嵩山,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道陵曾在嵩山修炼九年,在峰顶石室写下了《三皇内史》《太清丹经》等道教学说。北魏道教领袖寇谦之也曾隐居修炼于嵩山七年,并在此改革五斗米道教,创立了新天师道。儒、释、道、和谐共处,堪称文明史上的奇观。儒的博大、道的紫气与佛的灵光,在中原腹地交相辉映,展示了东方宗教的独特魅力。少林寺内的三教合一碑就是这一境界的最好见证。


  第六集 大河之歌

  一场雨水不期而至,舞阳贾湖的夏天愈加美丽。1986年6月,舞阳县贾湖同样一个美丽的季节,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8000年前的骨笛出土了,在随后的测音实验中,专家们选用其中的一支骨笛吹奏我国传统名曲,悠扬的旋律,清亮的笛音,让我们和远古祖先们的心瞬间接通了。贾湖的这批骨笛,采用猛禽的腿骨或翅骨制作而成,形状固定,多为七孔。更令人惊异的是,靠近第七孔的地方还穿有一个小圆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沿着音乐的河流,我们寻找诗歌的故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的开篇之词,属于《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住东都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统治东方诸侯。周南即是周公统治下的南方。《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古代诗集,收录了305篇诗歌,其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中原一带。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诗经· 卫风 氓》

  氓或许是一个英俊小伙,借着卖丝的机会来诱惑卫女。明知道子无良媒,卫女却还是心生好感,忍不住将氓送过淇水,淇水是多情的,淇水边的卫女也透明而多情。《卫风·氓》的故事发生地淇水,位于河南鹤壁,春秋时期为卫国所在地。在《诗经》中,写到河流最多的除了黄河之外就是淇河。公元220年,悠悠洛水,神情忧伤的曹植或许是思念曹丕妃子甑后,或许是寄托君臣之道,或许是祭奠流逝的感动,曹植洋洋洒洒地写下了《洛神赋》这篇旷世奇文。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曹植·《洛神赋》

  赋是在汉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成于洛阳才子贾谊之手,鼎盛于司马相如。就洛神而言,首次现身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至东汉张衡、蔡邕的笔下,洛神渐渐丰满。而至曹植之时,一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成为永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七步之中急就的诗句,撼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帝王心头的波澜。河南通许县至今还有七步村,纪念这位身世坎坷的才子。“步登北邙坂,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一百多年的帝都,瞬间化为灰烬,曹植的感伤,显然不独属他一人。生逢东汉末年这样的乱世,诗与歌同生命个体的悲欢密切关联,对此感受最为深切的还要蔡琰。蔡琰,字文姬,开封陈留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爱女。当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之后,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文姬被掳到南匈奴。

  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东汉末年,乱世的中间,蔡文姬沦落到北方嫁给左贤王,后来到曹操掌权时候,因为蔡邕写了《后汉书》没有写完,曹操也知道,也很佩服蔡邕和蔡文姬父女俩的才艺,所以花了重金从北方少数民族把蔡文姬给赎回来。赎回来的时候,蔡文姬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一边是亲生骨肉,一边是故国河山,社会的动乱和个人的遭遇,撕扯着女诗人的心灵,发而为声,蔡文姬饱含血泪的五言体《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和七言骚体《悲愤诗》,是对一个时代的控诉。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曹氏父子们在行军路上,在洛水河畔,在铜雀宫中发出的遒劲、刚健之风,延及山阳竹林七贤的正始之音。而至阳夏诸谢的田园歌唱中渐趋低回,(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阳夏诸谢:谢灵运、谢混、谢瞻、谢惠连、谢庄谢脁)直到唐代又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原横空出世,那就是诗圣杜甫。巩县笔架山南窑湾村,一座毫不起眼的窑洞,这便是杜甫诞生的地方。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天宝六载的时候,杜甫参加科考,当时李林甫是一个*臣,虽然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但是他对皇帝说野无遗贤,就是说这个朝野之间已经没有遗漏的贤才了,一个都没有录取,所以杜甫这次精神上打击是非常大。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破灭了。长安遇到的冰冷现实,令杜甫生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慨。杜甫后来还做过三次小官,但加起来的实践不超过四年。诗人本色注定无法与官僚角色兼容,于是杜甫告假回乡。

  华峰(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请假回家的时候,这个路上他经过了华清池,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唐玄宗、杨贵妃正在沐浴温泉,他想到了自己的生平,想到了百姓,于是作了一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著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首诗的名句。实际上杜甫的诗作从这首诗之后才真正充满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忧国忧民的观念。

  杜甫也许不是最穷的诗人,但肯定是穷诗人中最伟大的一个。“惜我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山老更斥,饿走半九州”。这是杜甫对自己的真实写照。民间疾苦、社会离乱、天道不公,杜甫有着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三吏、三别所达到的诗歌高度,决不是偶然的。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们知道,在西周《诗经》的诗里面,凤凰是作为天下太平的象征。孔子都说凤兮凤兮,就是凤凰是儒家所理想的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杜甫多次表示他的理想,他的图腾就是凤凰。那么后来到安史之乱以后,杜甫从甘肃进入四川的路途,他有一首诗写凤凰台,那首诗写得非常感人。

  晚年的杜甫盼望着北上回到故乡,可诗人却未能如愿以偿,而是孤苦伶仃地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只飘零的小船上,被人草草埋葬。43年以后,杜甫的孙子才将诗人的遗骸迁回故里巩县安葬。杜甫颠沛流离的行踪里,叠映着另一个云游四方的身影,那就是诗仙李白。李白的诗歌一如其为人,疏狂不羁,汪洋恣意,逍遥洒脱。据说当年李白在长安写了一首诗,其中有可怜飞燕倚新装一句,因此得罪了杨贵妃,在长安呆不下去了。李白郁郁寡欢来到了洛阳,公元744年的洛阳,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时刻到来了。那就是杜甫和李白的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梦李白》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杜甫领着李白穿街走巷的身影。而白马市的佛光,河图洛书的传说,国色天香的牡丹,千年古都的兴衰,这些一扫李白心中的郁结,使李白游兴倍增。

  古都开封,李杜二人又与浪走天涯的边塞诗人高适相遇古吹台。那是据说创作了阳春、白雪的大音乐家师旷演奏的地方,正所谓诗人兴会更无前。三人推杯换盏之际,诗兴勃发,古吹台从此有了别样的阳春、白雪。“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这是杜甫的沉郁与开阔。“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这是高适的豪迈与苍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是李白的潇洒与浪漫。三个困顿落魄的流浪诗人,一次千载难逢的文人雅集,盛筵难再,兰亭已矣,这次聚会终成绝响,化为三贤祠永远的诉说。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这话是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说的。龙门、香山隔河相望,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武则天率百官来到龙门,她将在此地举办龙门诗会,奖品:锦袍一袭。于是,天下诗人云集龙门。诗会结果,自然是宫廷内的人拔得头筹。完成最快的为第一,那时东方虬。诗作最佳者,那是宋之问。自龙门诗会开始,有唐一代的中原诗人沈佺期、杜甫、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李商隐、李贺等先后来到龙门,更有孟浩然、李白、韦应物等诗人,从他乡赶来,成就了龙门的华彩片断。其中,白居易更为痴迷,将其晚年18年的时光留在了龙门香山,江州司马的名号,也被香山居士所取代。白居易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因祖父白湟任河南巩县县令,举家迁移到新郑,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在白居易十二岁的时候,为躲避战祸,又举家东迁,迢迢四十载复到荥阳宿。四十多年后,当白居易从苏州卸任返回洛阳时,途中特地取道新郑,探视故居,并作《宿荥阳》。此次回归故里,白居易决定终老洛阳。

  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唐宣宗李枕

  龙门东山,白园墓前,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写着醉吟先生传。白居易有酒仙之称,但在诗中却并不如李白那样言必称酒,而是于朴素的言辞里,含蕴深深的苍凉,一种穿透时空,消弭物我的苍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一个琵琶女的演奏中,白居易却听出了个体命运的悲欢。而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喟,又远远超越了一己之痛。与元稹一起,白居易力挺中唐诗坛新乐府运动,一挽大唐诗歌的颓势。

  文起八代之衰,孟州人韩愈,大唐的文坛巨擘(bo)一扫六朝以来讲求对偶,以浮华为能事的骈文风气,发起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登上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唐代诗歌最后的余晖落在了一位中原诗人的身上。1200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年轻的书生来到了太行王屋山学道,书生与山中灵都观一对年轻貌美的姐妹产生了恋情,但为礼教所不容,最后只能是撕心裂肺地痛苦分手。这个书生便是原籍沁阳,出生荥阳的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曲阳湖边,晚唐的李商隐,为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留下了幽怨凄迷的佳句。曲阳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爱情湖。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

  李白的豪迈,高适的悲壮,杜甫的冷峻,白居易的通俗,直到其后李商隐的晦涩,唐诗,一个以时代命名的诗歌,一个直接记录了唐王朝精神标尺的诗歌,在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吟唱声中徐徐谢幕了。

  北宋王朝是一个崇尚文教的时代,开国之初,宋太祖就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这给了读书人以极大的尊重和言论的空间。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东坡的弟弟,就是苏辙,他就讲他十九岁到东京来考试,原来在四川的时候,那个地方比较闭塞,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这样到东京来考试的时候呢,他才和欧阳修接触,他知道原来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他感觉到非常的振奋。

  随着北宋工商业的繁荣,勾栏瓦肆的民间唱曲脱胎换骨,慢慢演变为宋词。一时间,作为文化中心的开封唱曲四起,那些有名望的大文豪,也对填词乐此不疲。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永,他和东京的关系就太密切了,他虽然是福建人,但实际上他主要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东京,是在汴京长大的。不过这个人,他有点特别,就是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大守礼法的规矩,基本上留恋于在市井当中混的那种人,就有点浪子的作风。他把这科举考试看作是一种浮名,我现在没考中,我把浮名换浅斟低唱,就是在歌伎酒楼,就是和歌伎、乐工交往,去写词、唱词。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一种。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一种自嘲,但是这个自嘲。据说就是传说,也被人到处,因为他太有一点反礼教、反传统的这样一个特点,在当时话流传得很广,据说有一次,他已经考中了,然后被宋仁宗看到他的名字了,说是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给勾了。这个事情据说他以后再写词的时候,他就要向人家标榜了,因为宋仁宗说的那话是圣旨了,所以他说自己是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尽管失意无聊,但开封的酒肆勾栏却为柳永提供了另一片天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塞,边防盛传,军中有一范敌人闻之惊破胆。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为《十事疏》庆历新政的失败而辞职,回到南阳花洲书院(邓州)。1044年的春天,岳阳好友滕子京来信,要范仲淹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写一篇美文。手握一卷图纸,从未去过岳阳的范仲淹思接千载,在花洲书院的春风堂上,挥笔而就了《岳阳楼记》,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第七集 大河之艺

  一只展翅欲飞的鹤,立于青铜之上,这是春秋的鹤,这是春秋的青铜---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专家赞其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1923年,莲鹤方壶于新郑李家楼出土。考古论证,此壶为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物。作为青铜礼器的一种,一莲一鹤,莲鹤方壶的大胆创新,呼应了春秋时代大变革的思想。造型由严正而奇巧,器形由厚重而轻灵,手法由象征而写实,刻镂由深沉而浮浅,纹饰由神秘而理性。美,在此发生了变化。而在这一青铜残片上,世间的宴乐、攻战、狩猎,一切均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自由地登上了青铜。纹饰如此浮浅,就像在器皿表面上的绘画。作为春秋战国思想解放的成果之一,现实生活、人间趣味,进入了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这是对传统宗教束缚的挣脱,这是观念、情感、想象的解放。人的尊严从神的压迫中苏醒了。从中原大地上汩汩而出的艺术长河,其流走的纹路、舞动的姿态和飘逸的气韵,显现出了中国艺术创造的独特魅力。

  公元前219年,也就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的第三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在泰山上刻下了《始皇诏》。今天《始皇诏》已经消逝,而《泰山刻石》残片尚余,这些小篆的作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秦相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上蔡人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为了追求人上人的生活,李斯拜荀子为师,不惧坎坷佐秦王、灭六国、明法度、定律令、建郡县,终于走到中国政治的前台。书同文,以小篆统一当时的文字。李斯主持的文字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李斯发起的焚书坑儒运动,无疑开辟了皇权专制主义,诛灭文化与言论的先河。

  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难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唐·胡曾

  李斯墓位于豫南上蔡县李斯楼的一片田野之中,公元前208年,李斯为赵高陷害,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这一结局,李斯本人也难辞其咎。此前,李斯也用同样的方法谋害了自己的同学,另一位法家人物韩非子,并助纣为虐,协助赵高密改秦始皇遗诏。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泪对他的儿子感叹说,我多想和你再次回到上蔡家乡啊。牵黄犬、逐狡兔,这样的日子还能得到吗?砍头而死,这是李斯未必想到的。自秦以后,李斯的故乡留下了一个习俗:李姓墓不加坟头。

  李斯死后一年,刘邦攻入咸阳,开创了大汉王朝。一辆辆轺车,骖驾非马,高撑华盖,前有导骑,后有护从,耀武扬威煊赫过市。南阳汉画像石中,大量的车骑出行画像,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稳定,比较富庶。就是人们除了日常生活、现实生活以外,有精力、有财力去考虑自己死后世界的营造。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就是这个时期厚葬风气非常盛行,当然这种厚葬风气的出现和灵魂、神仙的信仰,甚至和阴阳五行这个观念的盛行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历史与神话,现实与神,人与兽的同台演出,羽人插上双翅,嫦娥摆动蛇躯,云雾翻舞飞腾,星体回旋流动,正是汉代南阳人的一雕一凿,让我们感受到两汉文明的奇丽诡谲与沧海桑田,感受到1800多年前大汉艺术的猎猎雄风。自汉至宋的千余年间,中原大地上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天灾人祸、王朝更迭,但艺术的创造却如滔滔黄河,容纳百川而奔腾不止。伊水河是黄河的支流,东有香山,西有龙门山,两山对峙,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龙门石窟就从这里启程,从古阳洞启程。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留下了,这些造像题记,这些建造佛像的碑刻记载,还有记载上的皇宫贵族们的时尚生活也留下了。而北魏那些时尚生活的享有者们却消失的无影无踪。龙门二十品这些既兼汉隶格调,又孕晋楷书风格的书法珍品,或粗犷、或细腻、或凝重、或灵秀,其所展现的魏碑菁华历经千年而不衰。遗憾的是,我们不能知道这些书法家的名字,就如同我们不知道是谁创造了伟大的卢舍那一样。

  古今之中,唯南碑和魏碑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康有为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佛陀。沿着高高的石阶徐步而上,当卢舍那一步步映入眼帘的时候,震慑之余,心中涌起的是唐人对卢舍那的自我评价,相好希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作为北魏、唐代皇家及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龙门石窟体现的无疑是皇家的意志,它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集团在此君行隆重祭祀的场面。无疑,卢舍那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咸亨三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资助奉先寺的最后工程,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完工那年,武则天亲率群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虽然,主尊卢舍那佛像丰腻秀目、含蓄温和、庄严大方的仪态中投下了武则天自己的影子,但是,神情安详栩栩如生的形象,精巧柔美的线条,参差错落、气势磅礴的布局,卢舍那所散发的神秘的微笑,远远超越了一代女皇的个人魅力。

  山底吴村位于禹州三峰山下,因其建于山脚下,而村民又大半姓吴而得名,唐代画家吴道子就出生在这此。少年孤贫,吴道子曾浪迹洛阳,追随书法家张旭、贺知章。然而,书法方面,吴道子没有看到希望,于是改而学画。不到二十岁就声名大震,并为唐玄宗李隆基所知,被召入宫廷中授以内教博士的官职,并为之改名道玄,同时禁止吴道子私自作画。

  武则天笃信佛教,佛教艺术在她的时代达到顶峰,这是吴道子成为百代画圣的前奏。吴道子的绘画以佛画最为著名。其佛画的成就在于佛画形象中国化,在于吴道子对线条艺术表现的贡献。作为宗教壁画的集大成者,吴道子内心激荡着自由奔放的大唐精神,敢于挣脱佛教教义的束缚,不以仰视的目光奉养神像,而以普通画工的视角打量神。挥洒自如,有时甚至将皇宫贵族打入地狱。

  薄松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寺庙壁画它是宗教的,它的形象呢,主要从生活当中吸收。所以说,记载了吴道子他所画的形象都是非常丰富的,千变万化无所同者。比如说他画一些天王,都是身体非常结实、须发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他画的天女,让人感到启眸欲语,仿佛要说话一样。画一个菩萨呢,转目视人,你在这边看,他在看你,你到那边看,他还在看你。甚至他还把自己的形象也画到壁画里面去。

  相传吴道子曾经为300多间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画过壁画,这是一个惊人的创作量。然而到现在,一片真迹也没有了,其吴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带当风,我们只能从吴氏传人所画作品中,以及永乐宫壁画中领略一二。在民间,历代的画工们均尊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吴道子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艺术有着诗书画一体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唐代达到极致。李白、杜甫的诗歌、韩愈的文章、张旭、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构成了文学艺术的盛唐之音。它们几乎为其后一千年的中国艺术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

  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

  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苏东坡

  偃师汤泉村,颜真卿墓一片苍凉。也许,正是这苍凉让我们透过时光,透过苍劲雄浑的颜体,看到了投射在颜真卿生命和人格上的那一片光芒。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乾元元年五月,颜真卿派人去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极度悲愤之下,颜真卿顾不得笔墨的工拙,字随情动,挥泪写下这篇祭文。一部涂改甚多的作品却流芳百世,这在中国书法史上绝无仅有。

  张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学习书法的时候,不光是在北方,中国人这个性格,希望有点男子汉的气派,有点刚强,有点伟岸,那就应该学习颜真卿。

  汝南有一土坡,名为天中山。相传禹分九州,将此处定天下之中,因此有了天中山一名。天中山三字为颜真卿手书,公园783年,淮西军阀李希烈谋反,四朝元老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劝降,被李希烈拘押至蔡州,也就是现在的汝南、上蔡一带。在颜真卿被害前,老人来到了天中山并留下了最后的墨宝。公元784年,一代忠烈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闻此噩耗,唐朝三军皆恸。

  宋代绘画最杰出的作品,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他将京都开封汴河沿岸的万种风情寓于一纸。张择端,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擅长于画车马、市井、桥梁、城廓等等。张择端不仅仅是属于宫廷的,更属于民间。当张择端从民间走向宫廷时,他用丹青绘制了一幅永不再来的历史画卷。他本人也因此定格在历史的断面上。所以,张择端将呕心沥血的长卷呈给酷爱艺术的宋徽宗时,这位葬送了北宋王朝的帝王,大喜过望。《清明上河图》从此被收入宫廷内府。北宋,其富裕程度堪称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有专家估算,北宋的经济规模至少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北宋的科技与文艺水准,是中国其他封建王朝难以比拟的。《清明上河图》留下了一个帝国最后的辉煌,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灿若星河的北宋艺术中,可与书画媲美的就是瓷器。北宋五大名窑中,中原占据了三个。禹州的钧窑、开封的官窑和汝州的汝窑。汝窑号称北宋五大名窑之冠,有汝窑为魁之誉。宋徽宗大观年间,皇宫以定白瓷边沿无釉不好用,于是改用汝州的青瓷,在汝州建了青瓷窑,专门为宫廷烧制御用品,所以汝窑也称为汝官窑。而在民间则有“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足见钧窑瓷器的珍贵。据说,每年宋徽宗从钧窑只挑选36件瓷器作为御用品,剩下的瓷器不论好坏一律砸碎,砸碎后的瓷片全部埋入地下,不得流入民间。当一种工艺沦为权力的奴婢,它是无法振翅高飞的。历史是如此的残酷,盛极而衰的国运,最终也落在了精致的陶瓷上。因为战乱与灾荒,官窑永远地消失了。和官窑一块消失的,还有一个王朝华丽的背影。


  第八集 大河之学

  濮阳西水坡水库,初夏的阳光下幽深的湖水,折射着五光十色的光芒,隐隐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意味。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这片神秘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仰韶时期特别的墓葬,一位男性墓主身旁排列着一组由蚌壳组成的奇异的图形,考古学家把这个墓穴编号为45号墓。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写道,回忆去年秋冬,凡接触到西水坡45号墓材料的人,不管是亲自参观还是看见照片,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后世长期流传的青龙白虎。在此之前,中国天文学中关于四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湖北曾侯乙墓中,1978年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漆箱盖上,考古学家发现了28宿的全部名称,以及青龙、白虎的图像。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据此推测,28宿体系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出现。2400年的天文学历史,对于农业高度发达的中国,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在接下来复杂的考证过程中,猜想被逐渐证实。濮阳45号墓墓主脚下的蚌塑三角与两根腿骨合摆的图像,就是天上的北斗。从而45号墓的龙虎成为四象中的青龙、白虎,有了天文学上的意义。

  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约前4510年)之后,开始有极重要的遗存昭示了先民们对天文现象的感知,这就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南濮阳龙虎、北斗墓的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

  天机已经泄露,这一发现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向前推了4000余年,它比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在埃及金字塔内发现的天文图,还要早2000多年。

  天的思想观念,贯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在先人们的眼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了解天的旨意。在对天的感应中天文学应运而生。周公测影台位于登封阳城,也就是今天的告成镇。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这里研究天文的圭和表,所谓圭表,是我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通俗地说,就是立竿测影。用立竿测影研究历法是天文学发展的一次飞跃。周公在此观测日影的原因是为了迁都洛阳。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因此,周公测影得出了阳城位于中原的结论,取天下九州中心的意思。一种天象的托辞,仰仗着一种仪式,兑现了姬家的政治意志。洛阳城内,周公身后,营造仍在继续,王都的后来者们在这座城市里的科技发明和创造,也许远远超出周公当年的想象。其中,最为杰出的是东汉的张衡。

  夕阳西下,南阳小石桥村的田野里,辛勤的村民还在劳作,在他们身后,八角形的围墙里一片空寂,这里就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归宿。1900多年前,张衡来到洛阳出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的工作。在对天空持久的观测中,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张衡把地动仪放在了国度洛阳,结果预测到陇西发生了大地震,人们开始还不相信,直到陇西传来地震报告,时人才开始皆服其妙。

  二月河(作家):这样的一个人,在月球上有一座被联合国命名为张衡山,天上还有一颗张衡星。一座山,把一个人伫立在那个地方变成一座山。

  遗憾的是,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后来神秘地消失了。这一历史谜团至今无人解开。地动仪的模型和工作原理遂成千古谜团。这个复制模型是考古专家王振铎于1936年制作的,多少年来,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只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模型。实验证明,八条金龙口中的珠子并不会随着地壳的振动,而坠落在金蟾的口中。地动仪到底能否动起来,1700多年前的创造困扰着我们。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复原模型。课题组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专家们认为,这台复原地动仪具有了真正的验震功能。这是我们距离张衡最近的一次推测了。今天,我们无法知道地动仪的本来面目,但可以想象,那里面蕴含着一个东方智者破译天地秘密奇思玄想。

  同样的神秘来自于登封告成镇的观星台,它是由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建的。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遗址。正午时分,灿烂的阳光照射于大地上,观星台的长堤留下了时间清晰的影子。长堤是一把量天尺,夏至的阳光影子最短,冬至的阳光影子最长。从一个冬至或夏至到下一个冬至或夏至就是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是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办法。想出这个办法的人就是郭守敬。1276年,统一中国的元世祖忽必烈,要结束南方和北方使用历法不同的局面,便命人组织了测绘队伍,水利官员郭守敬也在其列。当时的人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个平时整日同水利打交道的人,竟然在世界天文史的长河上流光溢彩。张衡创制的浑天仪,一直被后来的人们作为天文观测的仪器。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郭守敬巧思绝人,对浑天仪加以简化,制造出更加灵巧方便的简仪。除了采用简仪,郭守敬还突破传统的圭表旧制,改传统八尺为四十尺的高表测影。又运用小孔成像原理发明了荆符。当郭守敬将新的仪表展示给忽必烈,这个靠武力征服天下的大帝深为折服。爽快地答应了郭守敬建立新的司天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的请求。

  王渝生(中国科技馆馆长):这个测验呢,北到漠河,西到像西伯利亚啊,昆仑山脉啊,西南边到云贵以外啊,南边到南海群岛,东边到朝鲜半岛及其附近的海域。他测验的范围27个点,他是比目前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还要大。因为元代是我们中国封建时代最大疆域的封建大帝国。那么从这样一些不同的地方来测量地理高度,测量我们日月星辰的走向,就便于他更好地选取天文周期,制定精确历法。

  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就是当时全国的中心观测站,郭守敬最后测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小时49分20秒,这个数据与现代所测定的数据仅仅相差26秒。经过三年的观测,郭守敬等人制定了《授时历》,它同阳历格利高利历相比分秒不差,但早出其300年,这一历法后来传到朝鲜,又传到日本。而在中国,《授时历》沿用了365年。

  张宇(河南作家协会主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已经几千年了,不知道时间,不知道控制时间。从周公测影到郭守敬才具体把那个时间丈量好。这是一种最伟大的对于历来生活文化最大的贡献。他给了全世界人民时间的概念,创造了时间形式,是多么的不得了。我们对郭守敬的态度,他不过只是一个小官,历史上中华民族重皇权,重封建文化统治的这种观念,而不重科学的这种习性,一目了然。一直到现在,他总没有皇帝厉害吧,他总没有那个大官有名。

  无论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还是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他们研究的原始动力是为了准确地判断神秘的方位和天象。从最初的卜莁对天象的观察和推理,到后来的太史令对天象的科学观测,华夏子孙们在仰望迷惘的星空时,科学意识渐渐觉醒了。这种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至今心潮澎湃。

  中医文化始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温县神农洞涧就是神农采集草药的怀药之乡。圣手如林的中原大地是中华医药文明的渊源和荟萃之地。千百年间上演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见证了这块土地上苦难和智慧、技术和道德的沉浮。

  南阳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祠,高大的仿汉建筑显示着医圣在今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东汉末年,一场可怕的瘟疫在中原大地上肆虐,发病的人突然高烧、咳嗽、胸闷,然后痛苦死去。大批的人死亡,以至万户萧瑟。而中原腹地的南阳、洛阳则是重灾区。民生的疾苦催生出济世的良医,切己的伤悲激发出治病的宏愿。一个张姓家族200多人有三分之二被瘟疫夺去了生命,这是张仲景家族的伤痛。为了解救疾苦,张仲景潜心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漫长时间的钻研,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部书,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个人就占了两部。

  樊正伦(著名中医):《伤寒论》六经的思想,离不开以河图洛书为首的《周易》的思想。因为在中医学里面的五和六之间的关系,就是河图洛书里面的乾、坤、巽、艮、震、坎、分、离,本来是八卦,为什么取六而不取八呢?因为除乾为纯阳坤为纯阴,乾为天坤为地,人在天地气交之中,所以纯阳不是人,纯阴也不是人,只有兑、离、巽、震、坎、艮这六字才可以反映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阴阳气的多和少。我们的祖先正是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中,所以就创立了我们所说的六经学说。我觉得这应该说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所反映出来的六经的思维体系,是来源于河图洛书的,这是他的思维体系。

  《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至今仍是中医学习的源泉。这在西医史上是不可想像的。

  如果说东汉王朝在一片芜杂中开出了智慧之花,那么明王朝则迎来了科学的另一个高峰。当秋风刮过田野,豆叶再次泛黄的时候,沁阳市的朱载堉纪念馆内正在演奏《豆叶黄》,一曲《豆叶黄》是明朝朱载堉留给我们的一个永恒的记忆。1536年,朱载堉就出生在沁阳市北寺街薛街一号的这个大屋中。这里原是郑王府邸,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郑藩第六代世子。15岁时,其父朱厚烷被陷入狱,朱载堉离开王宫,在附近的山上筑了一间土屋。席蒿独具处十九年,潜心于科学艺术的研究。朱载堉七次上书让出王位,因此得到让国高风的褒奖。

  王子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朱载堉最伟大的发明,就是他首先提出了现代我们所说的叫12平均律。这样一种律制的数理原理新法密律。这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他的时间大概在1581年之前,还要早一点,不会晚于1581年,那么关于12平均律,我们现在统称12平均律。在国际上,西班牙的萨里拉斯首次提出这个理论的话,应该是在他之后的100多年。

  朱载堉的发明,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假设。为了求证12平均律的数理原理,他用两把80一档的大算盘把12平均律公比,也就是2的12次方根用珠算的办法进行开方,精确到了小数点后面的25位。12平均律的创建,解开了几千年来音乐史上旋宫转调的不解之谜。为曲调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支点,为现代键盘乐器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开辟了世界音乐史的一个新时代。

  戴念祖(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朱载堉创造的12平均律,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钢琴乐器的调音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说钢琴这么一个具体形式是西方人的发明,但是调琴的方法,就是数理方法,我们把它叫做12平均律的灵魂,这个灵魂呢,应该说是中国人铸造的。正好一个西方人的形体,中国人注入灵魂,这样共同合作,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形式,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当我们和这位科学巨人笃定深远的目光相遇的时,我们仿佛看到明朝末期,一位中国王子孤独而孜孜求索的灵魂。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朱载堉,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并写出了煌煌巨著《乐律全书》。这部著作和同时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等科学巨著比肩而立。

  唯有明朝末年朱载堉先生发明的十二平均律,是一做就做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大发明,直到现在谁也不能推翻它、动摇它,他的发明至少可以比得上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刘半农

  然而,当71岁的朱载堉将自己的学术成果献给朝廷的时,却被明王朝永久地束之高阁。一个偶人的机会,法国传教士金尼阁路过当时的怀庆府,看到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时,竟欣喜若狂,十二平均律的种子就这样飘洋过海,在欧洲开花结果了。为此,世界知名学者英国人李约瑟博士说,他的理论,在他自己的国家却很少付诸实践,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在朱载堉的家乡,有一座极其简朴的墓地,纪念着这位被西方人称为文艺复兴式的圣人的科学家、艺术家。朱载堉的一生,在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等诸领域都有杰出的建树。朱载堉,中国封建社会一位极具创造性的学者。

  说到科技史,我们无法忘记那位风尘仆仆、摩顶放踵的鲁山人墨翟。鲁山,因山色而闻名中原。两千四百多年前,墨子就带着弟子隐居在此。在这里,墨子和弟子们研究了小孔成像、凹凸镜成像的原理。他们的研究还涉及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物质不灭等领域。从最基本概念和最简单现象开始的研究已将墨家学派,带到了数量科学的大门口。然而,墨家的科学研究和他们的社会学说一样,在古代社会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受到鼓励,更未能生根开花。而只是长期地尘封于思想的库藏之中。墨子学说的遭遇,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或许预示了深藏于文明内部的某种缺失。


  第九集 大河之风

  豫西灵宝,崤函古道,2500年前,当老子来到函谷关,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他没有想到,区区五千字,后人将它视为哲学的宝典、宗教的圣典。并由此产生了道家、道教。也许更令老子意外的是,他的一言一行,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开花结果。成为当地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夕阳西下,黄河一片寂静。函谷关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灯光下的乡间艺术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这是豫西皮影。正在上演的一幕叫韩湘子出家。白色幕布上,韩湘子色彩鲜亮栩栩如生,而幕布的后面,技艺高超的艺人手指灵活,同时操纵着五根竹棍,脚下制动锣鼓,嘴上尽是说、念、打、唱。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书·外戚传》上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她。有个叫李少翁的想出了主意,用一块兽皮剪出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帷幕上,这就是皮影戏的雏形了。到了宋代,皮影戏风靡中原,而灵宝作为老子出关的道教圣地,皮影戏在这里的发展过程中和道教音乐相结合,内容也以八仙戏为主。当地有“糊墙离不开糨子,道情离不开湘子”一说。至明代,在豫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道情皮影。

  中原有着中华戏曲之乡的美誉。上古年代,颛顼建都濮阳,作《六茎》之乐。殷纣王时都朝歌,与妲己昼夜歌舞弹唱。而《诗经·卫风》所传唱的桑间濮上男女风情的郑卫之音,至今仍风情万种。虽然,上古的声音我们无法还原了。但是,这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面目狰狞的青铜面具,却让我们看到了三千年前,中原先民驱鬼逐疫的傩祭表演。而来自于汉代的百戏俑,其优美的姿态,又让我们目睹了中原艺术的精细与雅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濮阳大弦子戏团去开封朱仙镇演出,当地的群众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相互传告:御戏进镇了。都不要说狂话,所谓御戏,指的就是濮阳大弦子戏。三弦不动笙不鼓,呼呼笙响锡笛吐。大弦子戏每曲必以三弦领先,先声夺人,所以称弦戏。至于冠以大字,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认为,它来自于唐朝的宫廷大曲。

  春日融和,百鸟衔柴垒旧窝,桃花儿杏花儿都开破,银蜂儿来往过。如此优美的唱词,如今却只能在濮阳的乡间欣赏。濮阳大弦子戏历经风雨千年,这失不再来的戏曲品种正离我们远去。相比名不见经传的濮阳大弦子戏,却是豫剧的大红大紫。豫剧大师常香玉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一个质朴无华通俗得让全国亿万民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花木兰》,更为重要的是,豫剧由此家喻户晓。

  最初的时候,豫剧叫河南梆子,大多在乡村的平土高台上演出。当时人们还形象地称呼她为“河南讴,靠山吼”。1914年,由一个河南梆子戏班叫义成班,班中有个名角叫时倩云,进入了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普庆茶社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由乡村走进城市,义成班的这次演出是河南梆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豫剧,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论古老,豫剧比不上昆曲。论功夫,豫剧比不上京剧。论优美,豫剧比不上越剧。论趣味,豫剧比不上川剧。然而,论观众人数豫剧却占全国之冠。也许,豫剧重唱、善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

  张永和(戏曲评论家):豫剧跟戏曲一样,全国的戏曲有一个特点,就是唱、做、念、打。豫剧特别表现在唱,它特别突出在唱的方面的成绩。它有一个特点,和京剧比较起来,和其他的剧种比较起来,它特别善唱。比如说,京剧常常是四、六、八句,最多的十二句。但是在豫剧,常常是几十句,甚至是上百句。

  豫剧五大名旦之一马金凤演唱的《穆桂英挂帅》,其中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唱词共55句,可谓长矣。但喜欢豫剧的观众对这段唱百听不厌。

  张永和(戏曲评论家):这个梅(兰芳)先生1959年要搞一出新戏,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他想这个不合适,想那个不合适,最后想起一个戏来,对于他非常合适。这个戏就是《穆桂英挂帅》。他看了什么呢?他看了豫剧《穆桂英挂帅》。那是在六年前,也就是1953年,梅先生在上海看了豫剧名演员马金凤的这出戏,当时他特别震惊,就想把这出戏改编成京剧该多好啊。他还亲自到马金凤住的宾馆去,两个人磋商、研究。到了1959年要改编一出新戏的时候,就决定了改编同名豫剧《穆桂英挂帅》。并有一个梨园佳话,就是梅先生还收了豫剧演员马金凤作自己的弟子。

  马金凤唱得好,旋律有起有伏。听起来亲切、丰满、动人。郑卫之音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也许就是豫剧声名远播的原因,这也许就是造成清末民初,京、昆这些老资格剧种在中原大地败北的秘密所在。

  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常香玉也在其中。常香玉是巩义市南河渡镇董沟村人,出身艺人家庭的她,九岁随父亲搭班学戏,十三岁因主演《西厢》而名满开封。为适应观众需求,常香玉突破门户之见,对豫剧旦行唱腔大胆革新,将豫西调深沉、浑厚、悲壮、缠绵的风格与豫东调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别创新调,自成常派。不仅把豫剧旦行唱腔推上了一个新阶段,而且推进了三四十年代,豫西调和豫东调两大腔调合流。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立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为支援抗美援朝,1951年,常香玉倾其所有,捐献出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有人说,她是一个能够用质朴的一生用生命去殉难理想的人。

  明清以来,出现于中原地区的各类剧种有近八十种之多,而流传甚广的就有六十多种。其中豫剧、曲剧、河南坠子是中原大地的三大主要戏曲剧种。它们繁衍生息在这天下之中的土地上。带着这片土地的温热和底蕴,劳作之余的人们唱着曲剧、吼着坠子,抛却人间的烦恼,一洗生活的艰辛,将源自内心的热情,随着悠扬的曲调播撒于街头巷尾。释放在田间地头。

  焦作温县陈家沟,豫北的一个小山村。灰砖青瓦的院落,葱茏苍翠的老树。收获的季节里,场院上垒起的玉米堆,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却在一招一式中蕴含了陈家沟人柔中带刚的性格,他们正在练习的是太极拳。太极拳发源于温县陈家沟,而陈氏家族则源出山西。明代洪武初年伊始,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三次大规模将山西洪洞附近的居民迁往因战乱而人烟稀少的中原地区。洪武五年陈家沟陈氏一族在陈卜的带领下,从山西移民至温县。陈卜精通拳法,受其影响,舞刀弄棒成了陈氏后人农闲时的一大喜好。其中,深得陈卜拳法精髓的是他的九世孙陈王廷。明朝末年,以武秀才的身份,陈王廷参加乡试的武举考试,校场上,陈王廷张弓搭箭,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所谓凤夺巢,就是第一箭射中靶心后,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夺巢一样。陈王廷的高超武艺博得了满堂喝彩。然而,负责擂鼓报靶的鼓吏因受人贿赂,只报了三通鼓,表示9箭只中了3箭。陈王廷因此名落孙山,一气之下当场杀死了鼓吏,从此断绝了仕途之路。隐居家乡潜心修武。或许,明王朝因此少了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但中国武术史却因陈王廷开出了一朵奇葩---太极拳诞生了。

  陈正雷(陈氏太极传人):他(陈王廷)也是受了戚继光那种训练兵卒,那种训练方法的影响,当时看到要不带护具,平时训练的时候兵卒容易受伤,所以在那样的基础上就创造了推手的方法,不用拳脚也可以打人。所以他采用了捧履、挤、按、采、肘、靠、挒、进、退、顾、盼、定这5种步法和8种手法,所以太极拳又叫太极13式。13式的来源是从这个地方来的。

  太极拳是一项意气运动,暗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同时又参照了传统医学的经络理论,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一套拳法,其中所涵高深、奥妙的道理,竟然能使躯体感官的锻炼与思想意识的修养接通,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与太极拳的神秘、柔韧相比,少林功夫则强悍有力,且禅意浓浓。1982年上演的电影《少林寺》,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少林功夫热潮。于是一座拥有1500多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名寺,因一部电影得以蜚声中外,这其中的滋味谁能解得。隋末,少林寺和尚昙宗、志坚等13棍僧救唐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因此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武。寺内有一块《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记述了这一段历史。至宋代,少林武术已自成体系,风格独绝,史称少林派,成为武林中最大的门排。阳光下的三皇寨秋意正酣,悬崖峭壁上,少林僧人德建正迎风练武。1998年,德建师傅应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邀请访问日本,现场演练了这套功夫,顿时技惊四座。现场的人都说这些功夫只在少林寺白衣殿壁画里见到过,认为业已失传的少林传统拳法重现眼前。少林功夫有这么一说:练拳不练把,等于瞎胡打。宁教十趟拳,不教一个把。把,指的就是德建师傅演练的心意把。

  释德建(少林僧人):这个武呢,它是来自于生活。比方说我们少林寺田地很多,种地、割麦子啊,这个有气先有意、有心,有意再有力。

  心意把,又名锄镬头,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受锄地、掘土、摇轱辘等动作启发,悟出的一门上乘功夫。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心意把实则练气练柔劲,意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旨在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

  释德建(少林僧人):少林寺禅宗它是禅,它不是拳。这个修禅先修心,有恶念是不可以修禅的。禅主要是修德,武是修禅的一种体现,因为通过练武,它可以对身体的一种调整,使这个身心达到一种极限—--健康。

  功夫一词是佛教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当功夫与武术相遇,少林寺便成为禅和武的世界。禅为武之主,武为禅之用。武只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而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以达到武术最高境界。武学大道也就是禅道。

  少林功夫,一拳一棍。当少林棍术挥舞之时,光芒之下,我们仿佛看到少林僧人明朝的身影。明嘉靖三十二年七月,80多名少林僧人参加了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们面对的是100多名手持双刀的倭寇,这几乎是一对一的厮杀。史料记载,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一虚一实的功夫,月空干净利索地终结了一次一对一的较量,禅武味道相当浓烈。经此一战全歼100多名倭寇,少林僧人只有4人阵亡。一种精神与力量的结合,信仰与磨练的撞击。禅与武的思想在这里合二为一了。发端于北魏的少林文化就这样流传1500年而生生不息。


  第十集 大河之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从巴颜喀拉山麓奔涌而出,一路吸纳百川蜿蜒东流,从晋陕大峡谷冲撞而出,拐了一个近乎直角的弯儿,进入了河南境地。在此奔流700多公里,再进入山东省界,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是发生在这700多公里的黄河岸边。

  河南,古称豫州,地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营建洛邑时,周公在登封告成兴建了测影台,从礼制上确定河洛地区为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据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在消灭了殷商之后,在洛邑嵩山告祭时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中国一词即源于此。

  周昆叔(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中原古文化,是我们国家立都最早的地方,是我们国家形成国家最早的地方。是我们国家形成伦理、礼制最早的地方。这是绝对的,这是世界都公认的,不单是我们国家。那么你看,举一个例子啊,就是说在中原的我们所谓的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形成核心地区在哪里呢?核心地区实际上就是围绕在嵩山附近周围。

  登封嵩山脚下,始建于秦的中岳庙内有配天作镇坊,这在五岳的岳神庙中是独有的。岳立天中,一个中字使以河洛为标志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至高点。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于中原。其中,更有30多位帝王登中岳嵩山封禅,向民众昭示君权天授的神圣。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等王朝,帝王的车辇一次又一次地驻足于河洛。郑州、安阳、洛阳、开封、许昌等曾经的国都,一次又一次地彰显问鼎中原、统摄华夏的至尊。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

  商丘城内,一个巨大的商字鲜艳夺目。商族的始祖是契,传说契居商丘,契的孙子相土驯服野马用来驾车,相土的后人又用牛驾车到异国做生意,做生意的是商族人。自然,他们就是商人,带去交易的物品就是商品。商人所做的事就叫商业。在安阳殷墟,妇好墓内殷商时期的玉贝、骨贝、铜贝,这些又作交易的货币,证实了传说中的商人贸易。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号称天下第一会馆。虽为清代建筑,但在这里,中原商贸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得以完美地延续。被尊称为商圣的范蠡就出生在南阳。《史记》说范蠡,富而好行其德。范蠡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思想家。而来自中原的另一位大商人吕不韦最大的一笔买卖,就是把私生子送进了秦宫,成了日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公元604年,隋炀帝巡视洛阳,当隋炀帝登上北邙山南望龙门伊阙时,决意迁都洛阳。

  葛晓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隋炀帝虽然是昏君,但是他到洛阳以后,还是有很多的建设,就是扩充了很多的粮仓,另外开凿了大运河。这样就使得洛阳的南北交通便利。本来洛阳就是所谓大河之南,居天下之中,那个前面还有伊水、洛水,背靠黄河还有嵩山,所以呢,交通非常便利,物产非常丰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自然就成为当时全中国经济最发达最繁荣的地区。

  12年后,唐取隋而代之,再一次对洛阳进行大规模扩建。鼎盛时期,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中外旅上莫不辐辏,洛阳人口达百余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之一。

  舟通南越货,城背北邙原

  帝宅夹清洛,丹霞捧朝暾。

  -----唐·韦应物《登高望洛阳城作》

  洛阳还是中西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些出产于古都洛阳的唐三彩器物,一改陶瓷的单色调传统,斑驳灿烂同着商旅们的驼队,穿越漫漫的丝绸之路,将中原的繁华和富庶遗撒万里古道。

  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说的是开封。北宋时期,汴河与大运河的沟通,使得开封成为大运河最为重要的枢纽。当时汴河一路,每年仅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达700万石之多。舳舻相衔,千里不绝,汴河两岸一片繁华。

  传说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恍然大悟,一画开天,作书契以代结绳记事,将华夏远古先民引出蒙昧时代。大禹年间,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受此启谕划天下为九州,创立了洪范九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

  这些刻在巨石上的符号就是河图洛书。不论后人如何猜测这些符号的指向,有一点是公认的,这些来自黄河的符号赋予了黄河特殊的文化意蕴。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今天我们说河南,不但是自古以来的一个文化中心、帝王之都,而且呢,应该说是我们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地带。

  2000多年前,中原大地上,诸子们伫立黄河岸边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黄金时代。卫辉市顿房店乡的比干墓,讲述着冒死谏言的故事。这位被商纣王剖心的老臣,其惨烈和悲壮的死,展现出亘古第一忠臣的形象。比干祠内的这一石碑,碑文中感慨“呜呼介士,胡不我臣”,撰文者对比干崇敬之情发乎内心。谁能想到,写这篇文章的竟然是一位异族皇帝----北魏孝文帝。

  严文明(北京大学教授):魏孝文帝应该说,我们如果讲中华民族统一的历史上,他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以一个少数民族叫入主中原吧,他是看到了中原文化,他原来建都在大同,那个叫平城京,那还是不够,所以后面他就迁都洛阳,这才到了文化的中心。天下之中,它也不是光一个位置的中,这个经济文化中心都在这里。他就感到了差距,所以他要求他整个的民族都学汉族、都学汉文化。

  汉文化对一个武力上获胜的外族,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再一次证明了文化的最终力量,证明了最彻底的征服是文化的征服。这是从外到里渗入血液、深入骨髓的征服。北魏孝文帝的深谋远虑,一个直接的后果是,东汉时期进入中国的佛教进一步本土化了。当佛学思想与当时的玄学思想结合时,它们终于在中原生根发芽。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到了东晋时候,佛教文化就开始深入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在理论上面,而且在文学艺术上面,甚至于渗透到了民间的生活习俗。很多民间的一些信仰里面,都有佛教造成的影响。所以这样呢,佛教慢慢、慢慢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本土化了,它完全本土化了。

  佛教的传入,使中华文化遭遇到了外来文化的第一次挑战。历时五百年,佛教最终在嵩山脚下的少林寺尘埃落定。禅宗的出现,无疑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原文化巨大的融合力,由此可见一斑。元祐八年的冬天,远道而来的学者杨时和游酢直奔嵩阳书院,拜访洛学大家程颢,程颢谓之曰:吾道南矣。洛学终于由杨时传至朱熹,成为程朱理学。上升为此后中国八个世纪的思想圭臬。或许僵化、守旧的种子也悄悄埋下了。

  高耸入云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的故事久久回荡。传说中的愚公,以及愚公无穷尽的子子孙孙们生命不止的劳作,使得历经浩劫的中原,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崛起。

  汤阴岳王庙中传出的是精忠报国的壮怀激烈,是还我河山的仰天长啸。作为军人,文臣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自平的道德境界,足以使岳飞名垂青史。但是,比岳飞战功更加熠熠生辉的也许是怒发冲冠的《满江红》,还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

  端坐开封府的黑脸包拯,一生清正廉洁、铁面无私,直言敢谏,成为数百年来老百姓心口相传的清官偶像。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花园口镇河铁犀对治河名臣于谦永久的纪念。

  太行山上人工天河红旗渠,现代愚公的杰作。林州人腰悬绳索凌空飞下,生生用一钎一凿,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把生命之源的河水引向曾经干枯的大地,这一干就是十年。

  得中原者得天下,淇县的云梦山,是鬼谷子传道授业的地方。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庞涓曾在这里拜鬼谷子为师。中原始兵法的发源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黄帝、蚩尤之战是古时候第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涿鹿之野大捷后,黄帝将兵符埋在新密以示天下太平。然而,兵燹之灾却又一次次在中原大地上重演,使大河地区的文明成果不断遭到焚毁。历史上,函谷关曾经上演过数十次重大战事。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318年,楚怀王率六国大军,合纵攻秦,与秦军战于函谷关前。结果,六国大军伏尸百万,血流漂杵。还是函谷关,“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里的哀叹。公元前209年,中原出生的陈胜,在一个寒风瑟瑟的雨天,面对惨烈的暴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穿越了两千年的历史而经久不散。2200年前,古荥鸿沟战马嘶鸣,楚汉战争打得惨烈之极,中原十室九空。战争结束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相同颜色的辕马拉车。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华民族历史上100多次农民起义,几乎都在这片土地上。于是我开个玩笑说,100多次农民起义的车轮都辗在了河南人民的脊梁上,压碎了这片土地,而且都没有成功。

  官渡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尽,许昌春秋楼从战场上返回的关公心绪难平。中原大地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残酷的战争毁灭了一个个美好的家园。每年阴历九月十三,是洛阳关林镇最热闹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华夏后裔云集于此,他们所祭奠的就是这位头枕洛阳,身卧当阳,功在许昌的忠义之士关公。一个与孔子齐名的武圣人。英雄长眠,逐鹿中原的马蹄声却此起彼伏。

  还有水祸,传说中的启母石,如今静卧在嵩山脚下。夏禹化身为熊,开山导河。大禹治水,司马迁的说法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在距离紫禁城千里之外的武陟县的黄河岸边,也有一座太和殿,这就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修建的。大河安澜,是历代中国皇帝都要关心的大事。虔诚的雍正皇帝耗资288万两白银建造了嘉应观。黄河的安危让一个王朝也胆战心惊。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1949年,黄河先后决溢1593次。仅元明清三代,在开封境内的决溢即有300多次。

  居人溺死者十八九,救援不及一二,叫苦连天,呼救黄河,如鱼之游于沸鼎之中。 -----《如梦录》

  历史上开封境内黄河大堤曾数次决口,其中七次水淹开封城,破坏之后是重建。因此有了“开封城,城摞城”的奇观。但是,每一次破坏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迁徙和破损。战争和洪患慢慢地侵蚀着中原大地的肌体,一次次的迁徙,则将中原文化带往异地他乡。1126年闰11月25日,北宋惨淡经营一个半世纪的汴京被金军攻陷,金兵掳获徽、钦二帝,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一种伴随着骄傲的伤感。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23069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