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 时间:2022-04-14

【www.myl5520.com--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

  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学会描述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达标反馈 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讨论、交流、回答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方法归纳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板书设计

  球的形状是球体

  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对地球形状的证明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连续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仪表面的点、线已经很熟悉,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节已学知识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方法归纳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板书:1、认识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承转: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2、地球的大小

  展示:p4 图1.2 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出问题: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01hn.com

  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承转:地球那么大,我们研究起来肯定不太方便,那怎么办呢?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了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并且强调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

  提问: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展示:p5 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总结:1、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2、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纬线和纬度

  展示:p6 1.6 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纬度如何划分的?

  2)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如何划分低中高纬度?

  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认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4)半球划分

  展示:p7 1.8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

  (提问)

  a、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b.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重点难点突破】

  1.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即北大北纬(N),南大南纬(S)。

  板书:四、经线和经度

  展示:p7 1.9 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是什么形状?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2)经度如何划分的?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比较这两个经线圈,看看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4)观察图1.11说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重点难点突破】

  2.经度的变化规律

  ⑴经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即东大东经(E),西大西经(W)。

  西经(W)0°东经(E)

  3.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看该地点的经度,如果经度小于20°W或小于160°E是东半球;如果经度大于20°W或大于160°E是西半球。

  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东经度都在东半球,也不是所有的西经度都在西半球。

  记住: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读图1.12,简单介绍经纬网的含义,在此图中找点如A(40°N,20°W),用多媒体展示举例讲解。

  2、读图1、13,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经纬网定位,加深学生理解。

  3、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查找地名。完成活动题。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夫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展示目标

  即教学目标中知道与技能目标

  三、自学引导及点拨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观看教材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直觉→逻辑推测→实践证明→新“眼”目睹)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四、提出问题,探索解决

  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纬线和纬度

  1、纬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

  2、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南纬与北纬?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南纬和北纬?纬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低、中、高纬度是如何划分的?

  5、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6、南北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北纬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纬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纪念碑建在哪吗?为什么要建在这个位置?

  经线和经度

  1、经线有什么特点,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

  2、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标度范围是多少?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3、如何区分东经与西经?如何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东经和西经?经度大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4、东经180度与西经180度经线有什么特点?

  5、东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东经是否都在东半球?西经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吗?为什么不采用0度与180度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6、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线吗?地球上真实的本初子午线在哪?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 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现象。

  2、能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 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并能够解释其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4、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

  的, 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 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

  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 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

  现象。

  活动2【活动】演示地球转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 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分析

  提问: 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 (地球绕地轴旋转)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 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又是怎样的, 北逆南顺)

  注意: 在这里先让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

  学生上讲台演示

  演示讲述:

  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先来看这个演示。 我们都知道, 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有一半是白天, 有一半是黑夜)为什么只有半边是白天呢?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由此可知形成昼夜现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 地球在自转时, 转一圈要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 也就是说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一天或约24小时)。01hn.com

  学生读P11图1.14 昼与夜

  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昼半球)。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 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

  注意观察晨昏线与太阳光之间的关系。

  提问: 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地球自转了吗? 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活动3【活动】演示地球自转,说明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 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2个点(北京、纽约)。

  转动地球仪, 当太阳照射北京, 纽约是白天还是夜晚? 转动180度,。 再看, 哪个是白天? 哪个是夜晚? 连续转动, 北京和纽约出现了什么情况? (昼夜更替)

  也就是说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自转)

  在转动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 当北京是正午时, 乌鲁木齐也是正午吗?

  指导学生看书P13图1.17并请学生解释:

  1、 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 为什么时间不同?

  2、半夜时分,中国球迷观看NBA球赛

  总结: 由于地球自转, 东西位置也就是经度不同的地方, 时间是不同的。

  活动4【讲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请同学们结合活动演示,总结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师补充,地球自转产生了三种地理现象。分别是: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2、昼夜更替 3、时间的差异。

  活动5【练习】随堂演练

  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A. 20小时 B. 12小时 C. 约24小时 D. 36小时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A. 自西向南 B. 自北向南 C. 自南向北 D. 自西向东

  3、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

  A.昼夜长短变化 B.昼夜交替 C.四季的划分 D.各地热量的差异

  4、地球自转时( )

  A、以一年为周期 B.地轴的倾斜方向随季节而变化

  C.方向是自西向东 D.西边总是比东边早见到太阳

  5、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因为( )

  A.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转 B.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

  C.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转 D.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6、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活动2【导入】地球的公转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到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 月份 北半球得到的光热的多少

  春

  夏

  秋

  冬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活动3【活动】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 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 四季变化的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223488.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