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民间故事会

历史教案 时间:2021-11-22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篇一:民间故事会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在中国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是那么勤劳的劳动人民创作出来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想象力都十分超群,让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并且让这些故事流传下来。今天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替天行道的来历

  梁山泊这块风水宝地,屯兵聚义之处,并非梁山英雄好汉们首先占领的,那么最先占领此山头的是谁呢?梁山英雄个个行侠仗义,人人杀富济贫,聚天下英才与官府对抗,替天行道,那么替天行道的大旗是何时得名的呢?又是哪位仙人赠送的呢?故事还得从林冲被逼上梁山,怒斩书生王伦开始。而林冲又为何要斩王伦呢?

  自古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实,秀才也不都是一样。有的人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有的人却是才疏学浅,空有其名,念了几年书就知道个《三字经》、《百家姓》,只能开个启蒙学馆。相传,水泊梁山的“白衣秀士”王伦就是后一种人。

  那王伦读书十年,连考三场都不中,连个秀才也没捞到。回家种地,肩不能挑;学做买卖,不懂生意经;教书启蒙,又觉得不得志。一怒之下,便邀了几个把兄弟上山做起山大王。梁山地势好,水陆相通,进能攻退能守,打家劫舍,拦路夺抢,谁不畏他三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三山五岳没有不知道的,王伦的名声一天天大起来了。

  可巧,就在这时来了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谁都知道这林冲是叫官府逼得没法才上梁山来避难的。王伦一看林冲背熊腰,前额走马,天生一表英雄人才,不由心想:我那老天爷,若梁山有了这等英雄人物,哪还显我王伦?便冷言推辞,林冲再三央求,可王伦就是不留。

  正在为难之时,只见门外呼呼闯进几个大汉。当头一个汉子黝黝黑脸,膀宽腰圆,身高八尺有余,手拿一把大砍刀,足有一百二十来斤,看来有上山擒虎、下海捉蛟的本领。进门就说:“小弟晁盖,今天叫官兵追杀到兄长门下,还有我的好友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一起来此聚义,万望收留。小弟甘愿牵马坠镫,乞望兄长应允。”

  王伦一看,心中暗暗吃惊,一个林冲尚不好打发,又来这众多好汉,若收下他们,更没我王伦的席位啦。于是连声说:“哎呀,众位英雄,水泊梁山,山小水浅,不是藏龙卧虎之地,望众位英雄另立高门!”

  林冲一见此情,心中好恼。心想:你王伦如此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哪能成就大业?俺林冲妻子被戏,充军沧州,官府加害又火烧草料场,逼得我求生无门想死不成,为报大仇,暂且在你这里避难一时都不相容。如今几位英雄来投,又拒之门外,呀呀呸!你这绿林草寇懂什么大仁大义?王伦呀王伦,你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匹夫!想到这里,林冲忽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大声吆喝:“王伦!象你这等胸怀,哪能容得天下英雄?百姓灾难何时除掉?俺林冲今日决不饶你!”说时迟那时快,就见林冲手起刀落,再看他王伦,已成了两半截子啦!

  晁盖早知林冲大名,纳头便拜,林冲上前扶起他,还没来得及说话,仰天一看,便大声吆喝:“众位兄弟,快看天上是什么物件?”


  大家随声抬头一望,真有这等怪事,就见从南天飘来一朵白云,上面站着一只金鹿,金鹿上坐着一位白眉白须的老人。只见那人的头就像个把儿朝下的古铜葫芦,笑嘻嘻地念道:“道道道,道,道,道!有道福,无道祸!”

  大伙都看直了眼。还是吴学究先开口道:“呀!此乃太上老君哪!”话没说完,只见那金鹿来了个“金鸡独立”——三条腿都吸到肚里去了。那太上老君也化为一缕烟雾直上青天了。众人再看那个鹿身,已变作一面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又见那“金鸡独立”的那条鹿腿呼呼下落,一直插到梁山顶上,再也不动弹了。

  这一来,九州十八县都看到这“替天行道”的四个大字了。

  晁盖一看哈哈大笑,说:“此乃天意也!”倒头就拜林站,愿尊林冲为山寨之主。林冲赶紧扶起晁盖说:“以我为王,人家会说杀王伦为取王位,就算我满身是口也说不清楚,是不义之王。晁大哥年纪最大,文武过人,理应为山寨之主!”众人都说林冲说得有理,当下推晁盖为梁山头领。

  何仙姑的故事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炼成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生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头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它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民间故事会。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宫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做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的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地说,就是用心感悟,做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很感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光彩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出没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褛,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居然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以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炼,身法愈来愈熟练,也飞得越来越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什么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车马,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为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风雨桥的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培冠。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布卡睁眼一看,妻子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可是,来回找了几圈都没有找到。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巴掌。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龙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众人胆战心惊。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底冲去。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个飞转不停。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推荐阅读:民间故事  神话故事

篇二:民间故事会

中国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会。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见闻编纂而成的,有的可能有历史依据,是事实,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的事情,没有什么依据和事实。今天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国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国民间故事


  汉高祖观殿

  传说刘邦灭了项羽,一统天下之后,就出榜广召四方能工巧匠,在京城大兴土木,营造皇城、宫殿,消息传到老家沛县,有个巧木匠王小九也想报名应召。无奈商量几回,老娘咋也不愿意这个“独苗”离开自己。娘儿俩几说几崩,闸板不入。那天晚上,吃着饭娘俩又商议开了。小九说:“娘,这修城盖殿,也是百年不遇的大事,再说京城是通都大邑,真要干上几年,咱又能开眼界长见识,又能跟着名家学艺,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您咋老不让去哎?”娘说:“九娃,凡事你就别想得那么顺当!娘不让你去就自有娘的道理。你爹下世早,撇下咱娘俩一老守着一小;娘最担心的,还是那皇家的活干不得。你年轻,哪知世事的艰难?俗话不说吗,‘伴君如伴虎’,凶险大着哩!自古皇帝有几个好的?一个个翻脸无情,六亲不认!你听那孟姜女哭得多苦!秦始皇修长城,修完长城拿人家民夫填了馅啦。给祖宗修陵墓,怕走漏消息,临了把几百工匠封进坑里陪葬了!瞧瞧这都是什么德性呀!”小九一听就笑了:“娘,小心是应该的。可修城盖殿,工匠夫役是成千上万,哪有那么巧,倒霉事就掉到咱头上了?再说,汉高祖跟咱同县,‘亲不亲,家乡人’,纵然出点事,也还得高看咱一眼哩。”说了一个晚上,娘到底还是没允口。

  眼看着离限期越来越近,没法子,只得把师傅拉了来帮着说情,娘才算点了头。娘说:“既是老哥带着他,我也就放心了,可打明儿离了家就得让他装哑巴。”小九问:“为嘛?”娘说:“自古以来就是‘祸从口出’。跟着师傅只准你大口吃饭,小心干活,别的事,一概装聋作哑!”老师傅听了,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还是满口应承下来。师徒俩进了京,师傅就给他报了个名:王哑巴。小九笑眯眯的个圆脸一下子成了长脸啦,整天不吭不哈,闷头子干活就是喽。有时晚上见人家说说笑笑,实在眼馋,一阵子急起来,就生娘的气。

  俗话说“怕鬼招魔障”。怕事怕事,那事真就落到头上来了。

  那天傍晚,收罢工大伙都走了,小九在大殿里的西南角上,油漆内檐板,还有点尾工。小九一心赶活,不知不觉,外边太阳就快落山了。这当口,从殿口外边,可就轻手轻脚走进一个人来。这个人,个头不高,身穿便服,背着手,在殿里闲情信步。这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这两天,听说主殿就要竣工,心里憋不住老想来观看观看。此刻饭后无事,从后宫一溜漫步就走到这儿来了。

  汉高祖在殿里从前到后走了一趟,只见殿宇高大,气势雄伟,处处龙飞凤舞,满眼金碧辉煌,果然富贵还是帝王家,心里暗暗思忖:也罢了,这天下算没白打。他不由一阵心花怒放,顿时手舞足蹈,右腿冲上凌空一踢,右手照着腚尖“呱叽”就是一掌!拇指在胸前一竖,摇头晃脑,似唱非唱,似念非念:“嗨嗨!没想到亭长出身的刘三儿,竟也有今哪……天!”就在那满殿嗡沙沙的回声里,他单腿着地,滴溜溜拧了个圈儿,顺势朝下又来了个骑马蹲裆,把他当亭长爱玩的那套浪荡玩艺儿又抖擞出来了。只见他嘴角高挑,双眼仰视,眼珠子白多黑少,就跟整吞熟鸡蛋黄噎住似的!

  汉高祖这么朝上一翻眼不要紧,不好,大殿西南角上,象有个黑影轻轻蠕动。他暗自吃了一惊,急忙收了架子,紧走几步,借幡龙金柱影着身子,歪头朝上瞅瞅,娘哎!不是别的啥,是一个小工匠正闷声不响朝封檐板上描油彩。

  等看清了,认准了,汉高祖的凉汗也下来了。心想,刚才那阵子手舞足蹈,连唱带做,得意忘形,丑态百出,连自家小名儿都浪荡出来了,还不全让这小子听了去看了去?这要出去一宣扬,我堂堂皇帝岂不成了痞子无赖了?他心里盘算:咋着说这事也不能让走漏出去。还好,眼下还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事不宜迟,要想保住皇家尊严,就得杀人灭口!

  主意一定,他就故作惊慌,一面高叫:“拿刺客!拿刺客!”一面磕磕绊绊,奔出殿来,两腿一软,扑倒尘埃!亲随近侍们一听知道有变,立时舍命狂奔过来救驾抢功。仓促间,没有坐处,一个太监匍匐在地,拱起背,扶起圣上坐下压惊。汉高祖脸色蜡黄,冷汗涔涔,把个手朝殿里乱指,众武士一见圣驾惊成这宗模样,一个个如狼似虎般扑进殿里,揪出了王小九。内中一位贴身常侍一见此人手提五色漆筒,满身油灰,就回身亲自勘查一阵封檐板,知道圣上十有八成是看岔了眼,赶忙倒身下跪:“启奏我主,此人并非刺客,乃是一名工匠,因在上面赶活,不知圣驾降临,未及回避。”

  汉高祖龙目微启,仔细打量打量,可不是咋着,这人手提漆筒,油腻满身,盾目善良,面貌忠厚,并无半点刺客模样。可他龙目一闭,立时喝斥道:

  “奴才!既是工匠,那……那他左手暗藏利刃,意欲何为?”常侍转脸一看,忙夺下跪禀道:“圣上宽心,这不是刀,是一块小小的刮灰板,牛角制成,乃漆匠必需之物。”话没落音,汉高祖勃然大怒,厉声喝斥道:“无知的蠢才!为何他的内情,你件件皆知?”这位常侍琢磨话音,知道圣上定要处死此人,登时心领神会,爬起来一声断喝:“伺机谋刺圣驾,罪在不赦,立时推出斩首!”

  直到这一步,王小九才算明白过来。原来刘三儿就是汉高祖。他这是怕丑事外扬,杀了我好灭口哇!心一横,啥也不怕了,一见众武士要来捉拿他,两眼一眯,抡着漆筒就玩起磨盘车轮转来了!一头转一头朝封檐板上指:“阿吧吧吧!啊吧吧吧!”

  众武士没料到会是个哑巴。小九这么一阵愣叫,又眯着眼把筒里五色油漆一个劲儿胡泼乱洒,一圈人躲躲闪闪谁也不敢上前。这么一阵愣叫,可把常侍气劈了,卷袖子捋胳膊,抽出随身宝剑就要亲自动手。

  可汉高祖听了这阵愣叫,脸也不黄了,汗也不淌了,头也不晕了,眼也睁开了。嘴上没说,他心里有数:哑巴是有耳听不见,有话说不出!见常侍手持宝剑,步步进逼,不由喝了一声:“住手,无用的蠢才!他不过是乡下草木之人不懂皇家礼仪而已。虽然不知回避,惊了圣驾,念他为皇家百年盛典、万世基业尽忠献技,理应不计小节。休要加罪于他!”说罢,站起身想了想又说:“虽是不应计较无知小民,只是京都圣地,通都大邑,留用残缺之人,言语不通,一来诸多不便,二来也有伤大雅。今日天晚,明天就把他遣送回乡去吧!”


  王小九一听,只气得满心窜火!喉咙鼓多粗也没法说,两个眼睁得比铜铃还大。

  众人只当这小哑巴又是任啥不懂,上来两人强按着脖子,给汉高祖叩头谢了不斩之恩!

  第二天一大早,王小九就背起行李卷,被迫离开了京城。

  过了不多久,这“汉高祖观殿”的故事,可就在京城里头流传开了。听的人,都夸当今圣上实在是难得的宽厚仁慈的君主,真真是心胸似海,皇恩浩荡!

第二页 更多内容

篇三:民间故事会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500字

  读后感小编精心推荐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500字一

  《中国民间故事》是广大人名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字样式。它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真与思考。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思想,抒发了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一般来讲,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民间童话等多种形式。

  中国民间故事经过了广泛的采集、选择,在流传、讲述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与琢磨,其中许多故事成了人们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仓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相传他是皇帝的史官,为了研究出简单又容易的记事方法,他悉心观察天上星术的分布情况,访遍了山川脉络的样子,寻遍了鸟兽鱼虫的痕迹,看尽了草木器具的形状,通过描摹绘写,创造出种种代表不同意义的文字。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晚上,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在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

  像这样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礼教,表达美好愿望和理想的传说还有很多。如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白娘子水漫金山寺大战法海、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锋塔下的动人传说;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苦读,不服包办婚姻,坚贞不移双双化蝶的佳话。这些故事在民间曲艺和戏曲中广为传唱,成为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艺作品。

  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的智者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他智斗愚蠢的学者、作弄贪婪的国王、整治狡猾的巴伊,他辛酸地讽刺、嘲笑甚至咒骂这些伪道学家、守财奴、贪官污吏、体现了积极的去恶扬善的精神。然而最让人称道的是阿凡提的那种机趣、幽默、诙谐的品格,这也是阿凡提的故事的故事会如此地深入人们喜欢的原因。

  中国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根基,有着各自独立的的民间文学,因此就有各自不同的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的思想与美德,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500字二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广大人民群众以自发形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文学样式,许多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牛郎和织女的美丽故事深入人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的这一天夜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银河上的鹊桥相会,据说在这天晚上,人们还能在瓜果架下,听到牛郎和织女的脉脉情话呢!

  阿凡提是一个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不畏权贵的智者。国王问阿凡提“智慧从哪儿找到?”阿凡提说“智慧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到!”国王跟着阿凡提开垦荒地,种上“智慧”,苦苦干了一年。到了秋天,国王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一条智慧“粮食吃起来容易,种起来难。”我们应该珍惜粮食啊。 中国民间故事给了我知识与启发。

  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躺在妈妈的怀抱里,偎在外婆的膝下,在满天星斗和明亮月光的陪伴下,听她们讲最有趣动听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开启了我们的心田,使我们明白外面的大千世界如此多姿多彩,它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点燃了我们寻求知识和美德的心灵火焰。当我们长大成人,走过很多个春夏秋冬,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那些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往往是最纯真美好的童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它在我们烦恼时,滋润我们的心田;在我们痛苦时,安抚我们的创伤。而小时候在妈妈、外婆身边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些给人温暖和希望的片段。

  啊!谁没有听过勇敢坚强、美丽善良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呢?谁不知道三个又懒又笨的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呢?这些在民间长期流传、陪伴我们一生的故事,教会我们勇敢、善良、乐于助人,教导我们勤奋学习、不骄不躁。它们像一泓清澈明净的泉水,无时不在涤荡我们心灵上的灰尘;它们像一个绚丽娇艳的花园,用幽远沁人的花香熏染我们的气质,陶治我们的精神。

  这本书为你准备,正是几滴清纯的泉水,几缕曼妙的花香。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500字三

  暑假闲来没事,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中国民间故事》,才看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了……

  民间故事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我最喜欢看里面的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其中关于郭子仪的一则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内容讲的是:唐明皇贪恋杨贵妃的美色而不理朝政,导致安禄山叛乱,郭子仪领命出征,出征前他为了鼓舞士气,向唐明皇要杨贵妃跳舞的帐子---芙蓉帐,唐明皇很不情愿的把芙蓉帐交出来,谁知郭子仪为了警告唐明皇当众撕毁芙蓉帐后才率兵出征,他的行为得到了老百姓的赞颂,所以他的故事才能流传。我非常敬佩郭子仪能为国担忧的高尚情操。

  书中还讲到了很多民间笑话,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改春联》,讲的是:一位地主,胸无点墨还假装斯文。在春节前夕,他请来教书先生帮他写春联,春联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地主看了后说不好,觉得不能人人增寿,让先生改成“娘增寿”,先生说:“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地主不懂就让先生改,自己走了,先生一想,把对联改好了。除夕夜时,地主把对联贴在门上,来往行人无不捧腹大笑,原来对联改成了“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这则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了那些瞧不起人的达官贵人,不学无术还自以为是,抒发了老百姓对这种人的憎恨。

  读了《中国民间故事》,使我了解了中华五前年的许多民间故事,令我爱不释手!

篇四:民间故事会

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会。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这些中草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很多人的生命健康都受到中药的深深地影响,而中药也要有着西药所不及的功效和治疗效果。今天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几篇优秀的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更多内容请访问(

  中草药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会。

民间故事会。

  砂仁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车前草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麻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断肠草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相思子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甘草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丁香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徐长卿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浮萍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能猜得出吗?它就是“浮萍”。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眼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罗汉果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推荐阅读:民间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9500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