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二十四孝之百里负米]二十四孝感恩的故事:百里负米

历史教案 时间:2020-12-14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优秀弟子之一,小时候很贫穷,但却很孝顺,百米负米的故事说的就是他,下面是大智慧网为你提供的二十四孝感恩的故事:百里负米,欢迎阅读。想了解更多感恩的故事,请继续关注本栏目。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故事全文】

  仲由(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据裴骃《史记》集解引用徐广《尸子》的考证说,他是鲁国卞之野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人。是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把自己想方设法弄到的米背回家,被年迈的双亲吃。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这是他的老师,也是朋友的孔圣人所不具备的。他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听鼓曰: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从“子路负米”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是何等重要,尽管贵为王公,然父母已撒手人寰,其悲不大乎?

  我们要记住,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王侯,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能做到孝顺父母。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大多从初中开始就离开父母负笈求学,然后读高中、大学、研究生,直到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与父母聚少离多。既然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的短暂,为什么不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我们不奢求子女会孝顺,只要不让我们担忧挂心,我们就非常心满意足了。

  俗云:崽女疼爷娘扁担长,父母疼子女路路长。此话不假,“古之人不余欺也。”

  【延伸阅读】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可以说亦师亦友。

  说他们是师徒关系着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下面三则故事就可见一斑。

  《子路见孔子》: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仲由路边难师》:据《史记》记载,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子路问“道”》:孔子闲暇在家,感叹地说:“铜鞮(地名)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可能已安定了!”子路说:“我想了解他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把仁义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待人谦恭。”子路说: “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对人自谦呢?”孔子说:“这你不知道,我听说,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施,而以谦恭的态度接待七十位读书人,难道他本人是不行仁义,不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说他们是朋友关系,也有诸多史料证明。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经常挨饿,遭白眼,甚至被人家武力强迫扣押达半个月之久。但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论语》中的相关记载更能说明问题。子路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更多感恩的故事请点击链接!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4088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