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审辩阅读

汉语知识 时间:2020-10-02

【www.myl5520.com--汉语知识】

审辩式思维 权利义务美德
篇一:审辩阅读

【分享】审辩式思维:权利、义务和美德 作者简介:刘葳,于北京语言大学获对外汉语教学学士学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获第二语言教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今,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和文化系,兼任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教授,曾任密大汉语教学部主任。

小熊荐言:从“平庸的恶”到“谦卑的善”,教育还有多少路要走? 还有多少方向要改?立在角落并非懦弱,并非燕雀之志。用心用力去改变某个角落,点滴积累,勉力而行。角落自有力量在。读完此文,突然对多年前一位学者说的“通过思考过有道德的生活”一语有了真实的认识。

自从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了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 一词后,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学者或从不同的角度,或因不同的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释。从教育学角度,结合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审辩式思维教育应该具有如下含义:首先,审辩式思维是权利,任何组织、团体或者个人都不能剥夺一个公民思考的权利;第二,审辩式思维是义务,作为未来的中国公民,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思考,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成为一个文明人和建设文明社会的基础;第三,审辩式思维是美德,它是人类对公正的追求,是理性和道德的体现。

一、审辩式思维是权利

教育伴随一个人的整个成长期,教育的目标即是成长。成长是一个包括智力,情感,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倾向的形成过程,所以,教育应该具有完整性,应该是对成长的总体关照。我们曾忽视的思维的

成长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审辩式思维发轫于一个哲学理念,二战后被广泛地引入教育领域和应用于教育实践,这与阿伦特提出的“平庸的恶(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有密切的关系。阿伦特在目睹了审判纳粹战犯艾希曼之后提出,不思考,不判断使一个普通人成为极权体制中的齿轮,成为反人类罪的罪犯。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不思考的普通人都可能是另一个艾希曼。 上世纪中叶,为了阻止由于思维懒惰、思维遵从而导致的“平庸的恶”的滥觞,为了防止极端的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和独裁者再次制造大的人类浩劫,为了记取人类难以承受的惨痛的教训,审辩式思维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开始受到重视和推崇。今天,审辩式思维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是渗透到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在内的所有学科中。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平庸的恶”淹没,已成为教育赋予每一个人的权利。人们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具备审辩式思维的公民,这将惠及每个人,每个团体和整个社会。 近年,中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思维教育问题,并出现了一些适合中国思维教育的理念。审辩式思维教育的推动者之一谢小庆教授认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是审辩式思维教育的核心内容。上海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老师认为,审辩式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一种追求公正思维与合理决策的思维策略与技能。审辩式思维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意义。

一个人要学会生存,得到成长,就必须学习如何与周围的环境有效地互动,学习汲取别人不同于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学习重新考虑和修正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并将这一切整合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毋庸讳言,这种能力是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对抗中,我们已习惯于强行剥夺另一方思考的权利,强迫另一方在思想、意识和观念上服从自己。比如在有关文革问题的争论中,有些人是在用文革的思维方式反文革。泰戈尔说:“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树便给了他。”意思是用于砍树的斧头就是用树做的。 与此相同的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暴力,比如网络暴力,课堂暴力,家庭暴力(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等都是首先发生在思维世界里的,即一方强迫另一方在思想上服从自己。审辩式思维就是对这些发生在思维世界里的野蛮行为开战,捍卫自己思考的权利,也捍卫别人思考的权利。

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遵循主流,跟随圣人,剪除异己的思维惯性。在学校教育中启动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训练,其意义不亚于进行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在全球化时代,审辩式思维是一个文明人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实现个体尊严的前提。具备审辩式思维能力,才有资格登上自由、平等和公正的平台,与世界进行对话。每个中国学生都应该被赋予这种权利,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使命。审辩阅读。

二、审辩式思维是义务

获得审辩式思维能力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义务。在以往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是非理性思维的受害者。思维懒惰,思维遵从,自我中心思维,错误推理,逻辑混乱,粗暴偏激,自以为是,二元论思维方式导致的傲慢,认为只有自己是真理的拥有者,等等,这一切都使我们受到情绪和偏见的控制,不能专注于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在有关社会问题的辩论中,我们总是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而不愿也不会看到自己思维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保罗和埃德尔(Paul and Elder,2009) 说:“每个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每个人都有偏见,自以为是,而且自欺,这些会成为我们思维上的缺陷,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人类的灾难。” 人类总是自己思维方式的受害者,因为不能正确地思考和判断,我们争斗,发动战争,报复,伤害,虐待;因为不能正确地思考和判断,我们服从威权,服从群体意识,陷入偏激的群体性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服从即认同,认同即助长邪恶,平庸之恶也就发展成了极端之恶。无论是庙堂诸君还是村舍百姓,我们最大的敌人常常是自己。 治疗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思维缺陷的一剂良药,就是审辩式思维。布鲁克菲尔德 (Brookfield, 1991)说:“当我们进行审辩式思维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世界中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结构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我们会在自己的价值观、行为举止和社会生活中存有一份谦卑的意识。我们会看到世界上其他的人,对于自己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有着与我们同样的确定性,但实际上

他们与我们完全相反。”这种“谦卑意识”是审辩式思维气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理性和自省生活的前提,是避免给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造成灾难的前提。复旦投毒案中的罪犯,医学博士林森浩在他的最后陈述中说:“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如果我们的学校和家庭能及早进行思维教育,就不会有林森浩这样的高智商,但在精神上无所适从,深陷迷茫的孩子,我们的社会也不会有药家鑫,马加爵,林森浩等等这么多的悲剧发生。 因此,获得审辩式思维,并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义务,而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惨烈的悲剧:少数人因为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而公开偏离群体意识,结果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每个人都尽到义务,都能以正确的方式思考,才不会使平庸之恶发展成为极端之恶。

三、审辩式思维是美德

西谚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公正,除非我们把它创造出来。”审辩式思维就是这一努力的体现。理性并不是压抑冲动和习惯的力量,而是在各种欲念中获得一种动态的平衡。只有在理性的状态下,思考,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地进行。 在杜威看来,达尔文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我们必须抛弃不变的、永恒的和确定无疑的同一性及本质等概念,并由此创建用变化的动态的而非固定的思维方式来衡量事实的理论。

谢小庆:审辩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
篇二:审辩阅读

审辩式思维能力及其测量

谢小庆

(北京语言大学)

摘要: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什么是“审辩式思维”?怎样测量审辩式思维能力?对此,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批判性思维,测验,考试

2013年11月20日的《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以“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院院长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白春礼院长在致辞中说特别强调,在造就创新型人才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教育至关重要。他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一个有造诣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具备很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国科大应成为国家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田’。希望国科大„„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引导同学们善于把大胆质疑与谨慎断言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真正把自己锻造成国家急需的优秀创新型人才。”[1]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怎样测量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此,本文将进行一些探讨。

一、 审辩式思维的汉语翻译

审辩式思维是 critical thinking的汉语翻译。今天,更普遍使用的汉语翻译是“批判性思维”。[2] 也有人主张译为“明辨性思维”、“严谨的思考”等,[3]在“维基百科”汉语版中采用了“审辩式思维”的译法。本文采用这一译法。

二、 审辩式思维的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4] 审辩式思维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认识到语言的固有局限性。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审辩式思维下定义,也没有必要给

出“标准定义”。但是,就审辩式思维的定义展开一些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审辩式思维的理解。

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对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审辩式思维是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我们通过理性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审辩式思维的源头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的方法,在东方可以追溯到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一部以倡导怀疑精神为突出特色的经典)》和《论藏》等佛教经典。审辩式思维对一个人在教育、政治、商业、科学和艺术等许多领域内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段文字,确实是对审辩式思维的一个很好的介绍。

三、 作为核心教育成果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怎样进行教育评估?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往,在评估一所学校的质量时,人们关注的是“投入(input)”,是学校投入了多少经费,有多少教学设备,有多少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学生的平均录取成绩如何,等等。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评估一所学校时,应该更多地关注“产出(output)”。。

美国70%的本科学位由组成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的520所公立大学颁发。AASCU和APLU为了对“产出”进行评估,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一个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VSA)”。VSA为成员院校提供教育评估服务平台,成员大学自愿参加。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今天,在520所成员院校中有292所大学参加了VSA系统。VSA是一个较高的标准,是对高等教育的一种比较严格的评估。没有参加VSA系统的学校大多属于一些社区大学,大多感到自己的教育水平尚达不到VSA的要求。

在VSA中,定义了“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核心教育成果包含4个部分:审辩式思维、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阅读和写作。[2]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认识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越来越容易。以往,为了查找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要在图书馆中寻找许多天,今天,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今天,重要的已经不是对特定知识的记忆,不是向学生灌输一些特定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

四、 审辩式思维的要素

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TS)和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merican College Testing,ACT,是ETS在美国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承担着为VSA系统评估“核心教育成果”的任务。

ETS 开发的用于评估“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是《ETS 能力透视测试(ETS Proficiency Profile,EPP)》。在ETS官网上,关于EPP的介绍是:“EPP测试一个人在人文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背景下表现在审辩式思维、阅读、写作和数学方面的能力水平,测试一个人通过学习一般教育课程获得的不同于特定学科知识的学术能力。” EPP分为“标准版”和“简版”。“标准版”测试时间2小时,包含108道题。“简版”测试时40分钟,包含36道题。

ETS官网上关于审辩式思维能力的“能做(can do)”描述是:

 对互相竞争的原因解释进行评价;

 对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价;

 判断特定信息对于论证某一观点的相关性;

 判断某一主观的解释能否得到特定研究证据的支持;

 判断某个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和主题;

 评价某项因果论证过程的适当性;

 评价已知事实与假设之间的一致性;

 根据研究资料评价研究方法的适当性;

 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逻辑漏洞和逻辑矛盾。

ACT开发的用于评估“核心教育成果”的测试是《大学学术能力评估

(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简称CAAP)》。在ACT的官网上关于CAAP的介绍是:“CAAP是ACT开发的一个包含全国常模的标准化测试,帮助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对一般教育课程的成效进行评估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关于CAAP的用途中说,该测试用于为VSA系统评价学生表现在审辩式思维和写作方面的学习成果。CAAP包含阅读、写作技能、短文写作、数学、科学和审辩式思维6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测试时间都是40分钟。

在CAAP的测试内容介绍中,将审辩式思维能力表述为“对问题进行澄清、分析、评价和进行论证的能力”。

美国教育协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和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学会(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NCME)共同编写出版的《教育测量(Educational Measurement)》被认为是国际教育测量领域最权威的文献。被人们称为“教育测量领域的《圣经》”。[5] 在2006年出版的《教育测量(第4版)》中,将效度研究基于图尔敏(Toulmin)的论证(argument)模型之上。在图尔敏的论证模型中包含资料(datum,D)、必要条件(backing,B)、理据(warrant,W)、限定(qualifer,Q)、反驳(rebuttal,R)和结论(claim,C)等6个基本要素。根据此模型,论证的基本过程是:资料(D)和必要条件(B)共同构成了理据(W),在接受了反驳(R)之后,经过限定(Q),使结论得以成立。[6] [7] 如果以图尔敏论证模型来审视,笔者认为,审辩式思维能力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1、对于复杂的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并不存在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合理的(rational)命题或判断(C),仅仅存在若干个普乐好的(plausible)命题或判断。对于一个理论、一个观点、一个命题的论证,不是一个可能立即得到答案的实验室研究,不是一场可以决出胜负的球赛。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百年。今天,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仍然是激烈争论的话题。“五四”已经过去了近百年。今天,“五四”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仍然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话题。“罗斯福新政”已经过去了近80年。今天,对其得失成败仍然存在巨大争议,仍然是经济学家们和政治学家们激烈争论的话题。论证过程往往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漫长的过程。

2、形式逻辑是不可突破的“底线”,任何论证,必须符合形式逻辑。但是,

形式逻辑存在局限性。有些时候,存在多种符合事实和形式逻辑的命题。这时,需要在综合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3、许多命题或判断(C)并不能仅仅凭借无可争议的事实(D)而成立。命题或判断的成立,还需要一系列的前提假设,还需要一系列的必要条件(B)。“D+B”才能形成支持C的理据(W)。

4、需要厘清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首先需要对事实(datum,D)进行确认,在确认了事实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论证。

5、对于一些信仰、价值、伦理方面的分歧,没有争论的必要。对于这些分歧,只能存异,只能根据不同的前提假设(B)得到不同的判断(C),得到不同的概化(generalization)范围和条件限定(Q)。

五、 审辩式思维的测量

审辩阅读。

在ACT的官网上,关于CAAP中的审辩式思维部分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测试是一个40分钟的测试,包含30道题。这部分测试考生对问题进行澄清、分析,评价和进行论证的能力。所谓论证,是一组陈述。其中的一个陈述说明作为结论的一个主要论断,其他的陈述则对这一论断展开讨论。审辩式思维测试通常包含四段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到大学课堂上常常遇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话题。材料中通常包含一组论证,这些论证支持一个主要的或一般性的结论。材料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包括案例研究,争论,对话,相互交叉的种种观点,统计数据,实验结果,媒体评论,等等。在每段材料后面,是一组选择题。审辩式思维部分仅仅提供这部分的总成绩,不再提供更细的分测验成绩。审辩式思维测试的内容构成是:论证要素分析17–21题,占总题量的53%–66%;对论证的评价5–9题,占总题量的16%–28%;论证的展开6题,占总题量的19%。”

在ACT的官网上,给出了包含两段语料的10个例题:

第1-5题

参议员甲在参议院提出一项立法建议,主张立法允许药店在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出售一些治疗小病的常用处方药。她说:原来的规定,强迫病人为了一点小毛病就到医院去看大夫,既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也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时间付出和经济付出。于是,为了自己的皮肤病,病人可能为了买一支价值

美国教育中的审辨性思维
篇三:审辩阅读

审辩阅读。

美国教育中的审辨性思维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21世纪,最核心的职业能力有三项: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能力和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在这三项核心职业能力中,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审辩式思维。 在国际教育界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审辩式思维也逐渐成为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性思维如称“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倾向否定性、质疑地思考,以致对立、对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这并不是提倡“CRITICAL THINKING”的初衷。若根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共五个环节,说的不只是思辨。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所谓“CRITICAL THINKING”,要求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但“思”而要“慎”,“辨”而要“明”,不是乱加质疑一番。这要有基础,就是“博学”,要有广阔的知识,广博的眼界。在思辨之后,还得有实践的延续,就是“笃行”。

在1987年的“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英国人MICHAEL SCRIVEN与美国人RICHARD PAUL共同发表声明,指出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并非单一的思想方法,而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综合体,包含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

那么美国教育中如何重视学生的审辨性思维呢?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2014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

关于影响成功的因素,根据被调查者给出的平均名次,小学和中学老师都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1。大学老师将学习技能排在第1,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2。雇员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3,排第1的是责任心,排第2的是知识内容。雇主将审辩式思维排在了第4,排第1-3的依次是知识内容、责任心和问题解决。

ETS和ACT共同承担了VSA系统的CEO考试任务。在ETS测查CEO的考试" ETS能力透视考试(EPP)”和ACT测查CEO的“大学学术能力评估(CAAP)”中,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倾向于不轻易相信家长、老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审辩式思维。他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决定是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因此在学生审辨性思维的培养上,美国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美国教育中的审辨性思维
篇四:审辩阅读

审辩阅读。

美国教育中的审辨性思维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21世纪,最核心的职业能力有三项:交流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尤其是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LOGICAL REASONING)能力和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在这三项核心职业能力中,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最缺乏的就是审辩式思维。 在国际教育界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CRITICAL THINKING),审辩式思维也逐渐成为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CRITICAL THINKING”审辩性思维如称“批判性思维”,很容易倾向否定性、质疑地思考,以致对立、对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这并不是提倡“CRITICAL THINKING”的初衷。若根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共五个环节,说的不只是思辨。其中“审问、慎思、明辨”,就是所谓“CRITICAL THINKING”,要求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但“思”而要“慎”,“辨”而要“明”,不是乱加质疑一番。这要有基础,就是“博学”,要有广阔的知识,广博的眼界。在思辨之后,还得有实践的延续,就是“笃行”。

在1987年的“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英国人MICHAEL SCRIVEN与美国人RICHARD PAUL共同发表声明,指出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并非单一的思想方法,而是一系列思想方法的综合体,包含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道德思维、哲学思维。

那么美国教育中如何重视学生的审辨性思维呢?

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研究生考试”——GRE考试,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2014年,美国的“高考”——SAT,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将原来的“言语(VERBAL)”部分改为“审辩式阅读”。

关于影响成功的因素,根据被调查者给出的平均名次,小学和中学老师都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1。大学老师将学习技能排在第1,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2。雇员将审辩式思维排在第3,排第1的是责任心,排第2的是知识内容。雇主将审辩式思维排在了第4,排第1-3的依次是知识内容、责任心和问题解决。

ETS和ACT共同承担了VSA系统的CEO考试任务。在ETS测查CEO的考试" ETS能力透视考试(EPP)”和ACT测查CEO的“大学学术能力评估(CAAP)”中,都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倾向于不轻易相信家长、老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审辩式思维。他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做出自己的判断,决定是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因此在学生审辨性思维的培养上,美国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662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