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政治教案 时间:2020-09-19

【www.myl5520.com--政治教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之路。党和人民在这一条道路上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集中释放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带来更辉煌的成就。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分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这一理论,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准确的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的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力量、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那些发展阶段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斯大林在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不久,没有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就提出了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的设想,这种脱离实际、急于过渡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艰辛探索并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上孕育的。毛泽东思想专注于将旧的制度和价值系统击垮并摧毁,提出了一整套的战术和战略构想。邓小平理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在国内外发生重大转折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三是在新的世纪党承担着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任,四是党的干部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这一切,就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也给党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

1

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思想包括“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习近平改革战略思想”。习近平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他带领全党以更大的政治责任大兴取信于民的纯洁之风,以更大的政治胸怀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以更大的政治觉悟大兴问计于民的学习之风,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大兴锐意进取的改革之风,以更大的政治使命大兴圆梦中国的实干之风,感受与体悟党建领域的新变化新气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正在回归“原点”——回到群众当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建设领域呈现出来的崭新气象,重新开掘了凝聚党心民心的力量之源,更加夯实了社会和谐稳定的执政之本,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更加紧密。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深入学习与理解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及其中蕴含的战略思想,体会其“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责任担当,感受其“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意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从建国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步步探索而来,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艰辛的,有成功,也有挫折,但是有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是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它的优势,能让中国久盛不衰,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道路具有的四大优势是我们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考验的根本所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指明了方向,人民创造历史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提供了勃勃生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提供了强大动力,倡导平等而不是输出模式的优势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四大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指明了方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可以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始终把发展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基础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最大特征。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人均GDP总量处于低收入阶段和中等收入阶段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人均GDP总量迈向高收入阶段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深刻把握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就可以科学地谋划我们的发展战略,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的发展寻找到了很多的机遇。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可以不断突破改革遇到的各种障碍,始终把发展的关键聚焦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利益问题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提供了勃勃生机

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人民群众的事业,是由人民群众进行创造和发展的事业。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创造的事业,这就注定了在今后的发展中,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与风险,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可以战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有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拧,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会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可以跨越的。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中国梦的发展而发展,对中国的未来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必不可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选择的正确的道路,它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成熟定型干大事、融合发展成大事的优势。这些优势恰恰就是我们化解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最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 利用这一优势,30多年来,我们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大飞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相连。

利用这一优势,我们先后克服了很多困难,在重大国际活动、战胜重大自然灾害、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30多年来,我们先后战胜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1998年大洪水、2003年春天“非典”疫病、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大地震等各种灾害;30多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倡导平等而不是输出模式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的难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选择。中国无意输出自己的模式,但我们也反对别人将其模式强加给我们。发展道路是各国历史发展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具有强大的优势。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未间断过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沃土良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规律的把握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趋势及当代大学生的做法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全党各民族人民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不确定的事情就会越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坚持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国家治理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迈出新步伐。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提升。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脚步铿锵有力。

树立人民美好生活新标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在民生改善中实现政府新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确立民生新地位,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简政放权释放社会活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觉醒。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树立美丽中国新思维,构建生态保护的底线思维、文明系统构建的整体性思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思维、治国理政的绿色思维,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将发展理念制度化,制定生态保护红线顶层设计,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科学统筹、协调治理,实现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迈向新起点。弘扬中国理念,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树立"化成天下"的外交新思路。以正确义利观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旗帜,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坚持把抓作风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从严治党持续注入新动力。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营造廉洁从政新气象。坚持依法执政、依规治党,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本色与特色的辩证关系

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这话是提醒我们,讲特色时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本色,如果忘了或丢了社会主义的本色,这种特色绝不会是社会主义的,而是其他什么主义的了。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特色和本色是一个完整体,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否则都可能丢掉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有将社会主义制度固化、僵化,走向独裁专制的左倾错误的老路,也有借改革之名,忽视或有意去社会主义方向,最终纷纷走上丢了本色的资本主义的邪路。左倾错误往往是使右倾错误得势的条件。所以小平同志说:“左可以丢掉社会主义,右也可以丢掉社会主义'.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都险些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丢掉。由于我们党及时纠正错误,把坚持本色与坚持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

坚持本色,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知道要坚持什么?

就我个人来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曾经似乎是清楚明白的,又曾经是糊涂的。说清楚明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政治上,人民对共产主义的理想都非常信仰,党风正、政风清,人民对共产党非常信任,经济上,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工人当家做主,农村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当家做主,人民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幸福感很强,人们发自内心地、兴高采烈地高唱“社会主义好”,对社会主义充满美好的梦想,没有任何怀疑;说曾经认识模糊是在改革开放的后期,也就是十八大前一段时期,感觉人们不再提共产主义理想了,经济发展了,但工人、农民的地位在下降,高收入人群(如国企高管和民营企业家、各种“名星”等)的地位越来越高,两极分化明显、贪腐严重,到处能听到、看到的多是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等等,在我接触的年青人当中,似乎很少能听到唱或说社会主义好的,而赞尝西方资本主义的则很普遍,国内外一些学者把中国社会称为是“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虽然其中一些人是别有用心,是想唱衰中国,希望中国改变颜色。这些不仅在我的脑子里产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疑,而且深切感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确处在将丢失本色的严重境地。所以,要坚持本色,就应当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正本清源,明确方向。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讲了五条原则:

一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是对生产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按劳分配;

三是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四是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

五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马克思的这五条原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讲的,即是在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已经成熟的条件下提出来的,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这种物质条件和五条原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否则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讲了三条原则:“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我理解,这三条原则实质就是马克思讲的五条原则中的第一条,在中国尚不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搞社会主义更必须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原则,这就是本色、是方向,必须坚持。

通过学习真正明白了,自己五十年代所谓明白的社会主义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坚持特色,就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才能知道要坚持什么?

中国的社会主义有两大特色,一是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

第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初级阶段。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理应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发展,但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东欧和亚非拉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得到大力传播,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最贴近劳苦工农有关,这也即是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将率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一国、多国实现。前苏联和东欧由于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他们就一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了列宁主义,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指出中国要进入社会主义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还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明确说:“现在虽然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真的搞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的过渡论和初级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理论的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他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发展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提醒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急不得,千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法则,否则会欲速不达。我国过去搞“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企图在

很短的时间内,消灭一切私有制,赶英超美,结果不仅不能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反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走向崩溃边缘。所以从各自国家的国情出发,这就是特色所在。

二是让我们明白在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既不能机械、死板地套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五条原则,又不能忘记五条原则,特别是第一条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二个特色:改革开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中央把改革开放提到如此高度,我理解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在思想深处来一次大革命,革除一切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以改革的精神,追求不断进步,大胆探索,与时俱进,不守旧,不固步自封,不为本本、条条、框框所困,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向深层次的难题开战;要以开放的胸怀,实行开放的政策,对内执政要公开、透明,不封锁,不遮掩,不垄断,对外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要放眼世界,走向世界,认真学习和汲取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我所用,同时也要把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共享,实现共同进步。

改革开放还是破解僵化防止西化的重要法宝。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常遇到来自左的或右的干扰,甚至让你丢掉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又可认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尤其是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以事实证明我们既坚持了本色,社会主义方向明确且有成果,从而使大多数持左倾观点的人们满意,进而孤立少数顽固不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时又证明我们坚持了特色的优势,即大胆地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因为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胎胞中逐渐成熟的表现,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反而是应当欢迎他,让他成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因素成长的助推力,这是好事,这样做,就可以使持右倾观点的大多数人满意,从而孤立极少数顽固不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并使西方某些国家希望中国改变颜色的企图落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实现保本色,扬特色的辩证统一。

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表述,是保本色,扬特色的辩证统一。“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好比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輪,前方既有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有通向资本主义或其它什么主义的道路;“两个基本点”:一是“四项基本原则”,这是这艘巨輪的方向盘,能保证巨輪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二是“改革开放”这是这艘巨輪前进的动力和加速器,能保证巨輪以比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的速度前进,早日实现赶超目标。总之,只要认真地、完整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就一定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争取早日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早日将资本主义比下去。)

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刘 建 宝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姓名:刘建宝 学号:22111635 班级:建环11-1 得分:

[摘 要]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带来了一些机遇, 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此, 我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机遇 挑战

一、引言

在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时刻。在进入初级阶段的日子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上,我们既遇上了机遇,又碰着了挑战。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抓住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机遇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危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引领着人民向着更新更快更强的发展道路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国内挑战

(1)底下的生产力水平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治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国今天还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2)国民素质底下,科教投入的不足不利于初级阶段的发展

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对科技、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在一个人口数过亿的大国,这还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加上多数出国留学的人才不愿意回国发展,造成人才流失等等。

2、全球化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全球化固然为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战据主导地位, 这无疑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1)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挑战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挑战表现为: 第一,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挑战。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一文中概括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 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因此,要加快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融为一体, 遵守世界通用的经济规则,这就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法制化、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法律来规范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

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2)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接触,也带来西方文化思潮和黄、赌、毒垃圾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污染。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互联网的接通是20 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重泛滥,丑恶现象卷土重来,吸毒贩毒,暴力凶杀,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3)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提出挑战

我们知道,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自己建立和制定的,当然代表和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因为它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秩序中受到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避免这种损失: 对外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向发达国家支付的外债利息、为取得知识产权而付出的高价、人才外流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化对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构成威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 国家安全” 概念被拓展,它不仅仅指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环境安全等新的内容。尤其是经济安全,已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个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借助市场力量不仅维护了本国的经济安全,而且往往为了求得自己的最大利益,从主观上忽视甚至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加以歧视,主要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出售高科技产品,在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上搞摩擦。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致使其经济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很低,处于劣势地位,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爆发于1997 年7 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典型例证。在我国,受安全影响的对象包括国内产业、市场、资源、环境、科技、体制和政策等等。而首当其冲的是民族产业,这是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我国经济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产业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我国民族产业是构成我国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而中国要发展,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政治民主化、制度化、法制水平不高,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如不认真对待,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挑战的方法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种历史潮流,阻挡不了。当今世界是资源共享的世界,这是科技进步的脚步,阻挡不了。面对全球化的来袭,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回避,而是积极应对,主动接受来自世界的挑战。

1、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当然地对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产生深远的影

响。如前所述,全球化为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提供了前提,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通过交往向中国进行渗透,甚至干涉内

政等,企图利用各方面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首先,必须坚持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独立。全球化的发展, 使得主权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必须把部分主权转移给某些超国家组织,自觉地进行主权让渡。比如欧洲联盟的形式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努力。这是在新形势下对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绝对主权观念的扬弃与发展。在全球化形势下,坚持主权国家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组织。在主权问题上适度地让步,是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但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它决不是主权国家的消失。相反,由于国际社会强权主义、霸权主义的存在,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会有国家的生存,才谈得上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 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其次,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并没有象西方国家预想的那样垮下去,而是保持了政权和社会的稳定。中国的历史已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和完善是决定社会主义最终否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近年来,我国在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体制的认识上,逐渐摆脱了传统观念,实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变革和创新,但在制度建设上还

相对滞后,为此,社会主义国家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形成战役上的优势。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广大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都得到了保障,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才会失去市场,广大劳动人民便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与我们党风雨同舟,胜利向前。三要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大众文化,它是一个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又有坚定的自主性的文化体系。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方向,才能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又能抵制和消解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才能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进。

3、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自己

迎接挑战,最根本的就是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促进发展。只有发展,而且必须是快速发展,才能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也只有快速发展,才能应付全球化所形成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世界的成熟。

要实现发展的目的,关键就在于改革。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或是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不断改革。中国20 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坚持改革的结果, 而要想持续发展下去,仍要深化改革,即必须改革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有悖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经济、政治体制,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4、要夸大对外文化交流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417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