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延安时期报纸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9-17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
篇一:延安时期报纸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90年中,我们党经历从创立到成长到执政到发展壮大的历程,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传奇般的辉煌业绩,其历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其经验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借鉴。那么,在这90年充满艰辛探索、努力奋争、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时期被誉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扭转乾坤的“黄金时期”,那就是延安时期的13年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33年。可见,延安岁月对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的发展是起决定性的。那么,党中央在延安时期走过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我们党是如何成长的?这段历史对我党以后的成长壮大起了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交流的。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从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到达吴起镇,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一共是14个年头,12年5个月零4天。

在这段时间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这一时期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讲道:“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陕北已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区”。

延安十三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地位特殊,无可替代。主要概括为三句话:延安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丰富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

一、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一)落脚陕北(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达吴起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

1.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中国革命处于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断送的危急关头。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新的中央的领导和指挥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等,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随后,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于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坚持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进行了斗争。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这里,中共中央从国民党报纸上获悉西北

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的喜讯,毛泽东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9月27日,中共中央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把党中央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会后,党中央率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在这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由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创建的陕甘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

2.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党中央到达陕北前后,中国正处于政治大变动的前夜。一方面,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日本侵略者利用国民党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制造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在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显示出“他们要占领全中国”的形势下,国内各阶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一切阶级和政治派别都不能不回答“怎么办”的问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救国报》上,传到国内后,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运动,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今子长县城),在这里党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

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等问题,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召开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它在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有系统地解决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问题。这次会议在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不失时机地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克服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使党牢牢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善于总结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

就在中共努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积极抗日的同时,蒋介石却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绝抗日,调集大量兵力继续围剿共产党。国民党的举动激起了爱国人士的反对。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了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将是接下来压倒一切的任务。日本的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近代以来他就从未间断对中国的侵略。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占领辽东半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军占领济南和胶济铁路,1915年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接受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5年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1928年制造了“济南惨案”,并在沈阳皇姑屯车站炸死了张作霖,企图夺取东北、1931年在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2年进犯上海、1935年华北告急,整个中国笼罩在日军的侵略压制下,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已是全国人

民的共同呼声。这期间,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到国民党,都进行过抵抗,但都不得力,都未遏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蹄,所以毛泽东等人看到这一使命必然历史地落在共产党的身上,便开始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此时,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蒋介石仍未放弃“剿共”,1936年12月12日,被蒋介石逼迫去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并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后,应张学良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博古赴西安谈判,希望和平解决,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的关系开始缓和。古语都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是必须的。

(蒋介石的双手沾满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鲜血,中国共产党要求将他“交付国人裁判”实属情理之中。但中共中央经过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入分析后认为,西安事变只有和平解决,才能避免一触即发的内战,形成全国团结抗日的局面。因而,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郑重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有关问题并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换来蒋介石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项承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4.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时期报纸。

西安事变发生几天后,驻延安的东北军向西安一带集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于1937年1月13日由保安迁到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

日常生活中的报纸
篇二:延安时期报纸

报纸应用技术发展史

源于:

延安时期报纸。

/retype/zoom/164bb73d67ec102de2bd8925?pn=2&x=0&y=28&raww=300&rawh=200&o=png_6_0_0_135_718_337_225_892.979_1262.879&type=pic&aimh=200&md5sum=c47bcb760fcae69f5db10691bfe6d491&sign=fc7d3fca12&zoom=&png=295-26467&jpg=0-0" target="_blank">

早期中国报纸的应用技术 清嘉庆十二年(1807)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到澳门雇人秘密制版 ,受到清政府的禁止。以后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于嘉庆二十年(1815)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第 1份用中文出版的报纸。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澳门开办的花华圣经书院增加了铅字种类,印刷中文书刊,次年又迁至宁波。清咸丰八年(1858),在宁波开设的美华书馆,用汉字木活字复制出铅活字,又电镀汉文铜字模,并制成以常用字 8盘、备用字16盘(俗称上8盘、中8盘、下8盘的24盘)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最初用于排宗教宣传品,后延安时期报纸。

逐渐用于报刊排字,这一字架模式一直沿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英国人在上海创办英文 《北华捷报》(后为《字林西报》附出周刊 )。同治元年(1862)英国商人创办《上海新报》,隔日一刊,用手摇铅印机印刷,每期印刷数百份。早期的中文报刊还有伍廷芳主编的《中外新报》,艾小梅办的《昭文日报》,王韬办的《循环日报》等。这些报刊相继出版,都采用铅活字印刷。同治十年(1871)上海《申报》出版,每小时印报数百份,后来采用以蒸汽动力代替人力的新型印刷机,每小时出报2000份。1925年《上海时报》购进了德国彩色轮转印刷机,可印刷多篇幅的套色报纸。中国最早的儿童报刊是同治十三年(1874)创刊的《小孩月报》,它的插图是雕刻制版。

中国报纸采用电报通信最早为清光绪七年( 1881 ),当时从天津至上海全长1440余公里的线路已经架成,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传递新闻报道,于是报纸上先后出现“本报电讯”、“本报专电”。以前记者从外地发回新闻稿件,一般交邮局寄递或托轮船公司的定期航班转递,从北京到上海要七八天时间,一件稿子往往要经过10多天才能见报。1882年 1月16日,《申报》登出重要新闻:“光绪皇帝处分云南候补道张承颐”,就是从北京送到天津,再拍发到上海的。这条消息是中国报纸上的第 1条电讯,一时震动南北,引起读者注意。 中国近代报纸最初的面貌、刊期也不尽相同,有旬刊、周刊、五日刊、隔日刊、日刊等。最初都是书本式,即便大张报纸发行,也要分页折叠,便于装订,直到清末民初才废弃书本式。报纸版面文字多竖栏直排,一般从右向左排列。清嘉庆、道光年间,多用木版印刷。咸丰、同治年间,多用木活字印刷,但是印刷设备简陋,每小时仅出报200~500份。光绪、宣统年间,石印与平台铅印机从国外输入较多,每日可出版数千大张。由于销路增加,后又改用轮转机,每天至少可出报万份。此后,大多数报纸的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铅活字直接印刷或打纸型浇版平台印刷阶段。中国报纸使用的纸张,在日报兴起之初,香港出版的用进口纸,上海出版的用中国自产的赛连纸。后由于外国纸输入越来越多,又便于两面印刷且价格便宜,就逐渐用外国纸来印刷报纸。

1931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出版《红色中华》报, 4开铅印,使用的印刷设备和器材是从上海等地采购的。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等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出版了多种报纸,并建立了印刷厂,使用的技术手段是从油印、石印、活字排版直到用当时比较先进的卷筒纸轮转印刷机。

中国报纸应用技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及各省、市、县陆续办起了共产党和政府的机关报。1952~1957年的第 1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日报》开始新字模的设计和研制。从1956年1月1日起,全国报纸改竖排为横排,使报纸版面面目一新。造纸工业的发展,使新闻纸逐步达到能够自给。在引进设备的基础上,高速轮转铅印机及其系列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并有部分出口。60年代报纸制版普遍推广了无粉腐蚀新工艺。第 6个五年计划执行以来,为满足全国报纸事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工作的机构。国产华光激光计算机照排系统的开发研制通过鉴定。国产小型黑白胶印轮转机大批量生产并有少量出口。国产彩色印报轮转机制造成功,开始成批生产。PS版生产线投入生产。全国有2/3以上的省报安装了各种型号的彩色胶印轮转机,初步形成了胶印报纸和彩印报纸的生产能力。《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经济日报》等一些报纸甩掉铅作业,实现照排胶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利用国际通信卫星向香港、东京、伦敦、纽约、巴黎等地代印点输送报纸版面。1986年新华通讯社全部建成省级报社微机通信网,提高了中文广播发稿的时效和质量。报纸印刷采用感光树脂版的技术逐步推广使用,这促使中国报纸印刷手段多样化,并有助于在印刷工序先行取消铅作业,减少污染,较快地提高技术改造的实效。

香港、澳门地区出版的报纸多数采用铅活字排版,然后翻版胶印。少数几家报社引进了照排设备。大多数报纸每天都有彩色新闻版。香港报纸是多篇幅印刷,每天3~7大张不等。有的报纸一天出上午版、下午版。版内文字为直排,繁体字。从技术、时效、质量、经济效益和千人拥有报纸的份数来说,可列东亚前茅。台湾有31家报纸, 3个报业集团,普遍采用电子照排、电子分色、高速胶印等技术,每天出多篇幅的报纸。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尔雅课后作业答案完整版
篇三:延安时期报纸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尔雅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一)

1

新闻业的早期雏形初现在那个地方?

A、威尼斯

B、米兰

C、伦敦

D、罗马

正确答案: A

2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谁说的?

A、鲁迅

B、李大钊

C、陈独秀

D、毛泽东

正确答案: B

3

普利策是哪个国家的?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A

4

“如果报界寡廉鲜耻、唯利是图、蛊惑人心、贪污腐化,那势必使人民也变得像它一样卑劣。”这句话是谁说的?

A、司徒雷登

B、埃德加·斯诺

C、普利策

D、邵飘萍

正确答案: C

5

1978年著名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初发表在哪份报纸上?

A、光明日报

B、人民日报

C、参考消息

D、新华日报

正确答案: A

6

新闻这个职业的雏形最初产生于哪个城市?

A、巴黎

B、威尼斯

C、雅典

D、伦敦

正确答案: B

7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以下哪位人物?

A、陈独秀

B、严复

C、李大钊

D、梁启超

正确答案: C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早出现在1978年的哪份报纸?

A、《人民日报》

B、《党报》

C、《中国日报》

D、《光明日报》

正确答案: D

9

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是谁?

A、罗伯特·卡帕

B、埃德加·斯诺

C、法拉奇

D、约瑟夫·普利策

正确答案: B

10

普林策是哪个国家的新闻学家?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正确答案: A

11

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新闻记者是:

A、埃德加·斯诺

B、普林策

C、罗伯特·卡帕

D、威廉·拉塞尔

正确答案: A

12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谁的话语?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正确答案: C

13

斯诺是第一个访问红区的西方记者,这种说法正确吗?

正确答案:√

14

新闻业的工作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这种说法正确吗? 正确答案:√

15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正确答案:×

16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是普利策倡导和捐资所建?

正确答案:√延安时期报纸。

17

新闻工作每日每时都在影响社会影响公众。

正确答案:√

18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产生了新闻职业的早期雏形。

正确答案:√

19

从社会影响而言,新闻最根本的属性是每日都在影响社会的工作

正确答案:√

20

新闻工作的弱点是容易浮光掠影。

正确答案:√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二)

1

“超过应该不是十五年,也不是十年,只需两三年”,这是谁提议的?

A、毛泽东

B、刘少奇

C、朱德

D、邓小平

正确答案: A

2

新闻的先天弱点是由以下哪个因素所决定的?

A、工作性质

B、社会需求

C、文化思潮

D、政治诉求

正确答案: A

3

《纽约世界报》和《纽约新闻报》的竞争对哪场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A、美英战争

B、海湾战争

C、美西战争

D、越南战争

正确答案: C

4

1960年五月后作为中国“左”的指导思想体现的“三面红旗”不包括?

A、人民公社

B、大跃进

C、总路线

D、大炼钢铁

正确答案: D

5

《纽约新闻报》的创办者是?

A、默多克

B、赫斯特

C、卢斯

D、普利策

正确答案: B

6

以下哪个人物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

A、彭宇

B、小悦悦

C、朱令

D、孙志刚

正确答案: D

7

恩格斯认为新闻的弱点是什么?

A、容易伤害当事人

B、容易浮光掠影

C、传播速度太快

D、容易引起社会混乱

正确答案: B

8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谁?

A、司徒雷登

B、卡尔·迈当斯

C、埃德加·斯诺

D、爱泼斯坦

正确答案: C

9

新闻工作最大的缺点是肤浅,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

10

《纽约世界报》是普利策创立的,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

11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2010年的目标是水稻亩产要达到1000公斤? 正确答案:×

12

新闻工作者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离不开平时的各种关于中国社会现状的积累?

正确答案:√

13

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分裂的社会结构的一种根源。 正确答案:√

14

普利策建议新闻工作者要成为社会的守望者。

正确答案:√

15

解释权包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判断、分析。

正确答案:√

16

新闻工作要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对事物或事件的评价。

正确答案:√

17

新闻媒体的恶性竞争对导致美西战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正确答案:√

18

导致新闻工作的容易浮光掠影的主要原因是其时效性。

正确答案:√

19

普林策创立了《纽约新闻报》

正确答案:×

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三)

1

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什么?

A、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共早期最具影响的红色报刊
篇四:延安时期报纸

中共早期最具影响的红色报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宣传列宁的建党理论及经验,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创办了大量的最具有影响的红色报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早期最具影响红色报刊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宣传列宁的建党理论及经验,介绍有关共产党的知识,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创办了大量的最具有影响的红色报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共早期出版的、最具影响的红色报刊有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也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1922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1925年6月4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在上海创刊。1928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创刊。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出版发行等。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也是我国的第一份无产阶级的刊物。当时在全国秘密发行,最高发行量为5000份,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

一。该刊为16开本,每期约50页,到1921年7约7日停刊,共出6期。《共产党》月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以大量篇幅刊载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材料,对各地建党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21年4月7日,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译成中文,发表在《共产党》月刊第三号上。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其他文献和在大会上的报告精神,经过共产国际前来中国的代表陆续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从发起成立起就是以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这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共产党》月刊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国情,研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的对象、人物、动力等基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作出初步探讨。《共产党》月刊积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宣传列宁的建党理论及经验,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起了很好的宣传和组织作用。

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它是经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出版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它始终把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放在首要地位,成为我国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影响最大的一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379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