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政治教案 时间:2020-09-11

【www.myl5520.com--政治教案】

论公车改革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篇一: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论公车改革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玉溪师范学院 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班韩姣芝2013081118

摘要:目前,公车消费已成为财政的包袱,成为不合理的消费黑洞,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公车改革难以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改革影响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主要是领导阶层,因此公车改革的阻力也特别大。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阐述了公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一、 目前公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

四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1]。

纵观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指出,公务车使用存在的三大弊端[2]:一是公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四是公务用车还存在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小轿车问题,“屁股底下一座楼”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之一。

二、 公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公车使用中存在着耗能大、费用超标,公车私用等浪费问题,是造成行政官员腐败的一个重要根源,已经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也是中央和国家及“两会”提出议案最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最强烈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理执政党官员腐败,必须从官员的吃、住、行这个根源抓起,所以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1]人民网.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2004-08-03.

[2]云南日报网. 公车改革需要釜底抽薪.2008-04-06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一)公车改革能减少公用支出

有报纸批露,我国财政收入自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只增长了9倍;可同期我国行政开支却增长了近50倍,这里面很大增幅就是购买、维持公车的费用。而这些大大加重了人民群众的税收负担,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税负最重的国家之一。公车泛滥大量挤占了宝贵的财政资金,我国目前还不富裕,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建项目等各种民生项目急需资金,可由于公车泛滥,宝贵的财政资金被消耗在公车费用上,导致国家财政投入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项目的资金减少,从而间接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乱收费等严重社会问题[3]。

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上下都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问题,愈发显现公车改革问题的紧迫性。免费的义务教育、全民的社保、医保,都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巨额资金,在我国还不富裕的情况下,钱从哪里来就很关键。而公车改革无疑会提供这笔巨额资金,根据有关分析,我国公车改革后,公车耗费财政资金至少可以从每年3000亿元左右减少至1000亿元左右,这样可以每年节约2000亿元,都可以投入上述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中[4]。

(二)公车改革有利于节能减排

当前,汽车用油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当全球能源紧张时,当交通堵塞严重时,当养车费太高时……私人车主就会承受不起而少开或停开,而改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代步,这就是市场价格调节的作用。

但这种市场价格调节往往只能对私车有效,对于公车却是不灵的,因为公车的所有一切费用都由公家买单,自然不会对公车使用人产生调节作用。公车私用高昂的费用由公家报销,使节能措施与市场调节失灵,加重了大气污染,人类的生态生存环境受到了影响。

由此可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公车节能要起到垂范作用。因此要从根本上减少公车数量,抑制公车腐败,从而更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更能推进节能减排的实施。

(三)公车改革是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后小汽车价格明显下降,小汽车化在以后的数十年中将进入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城市道路交通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艰难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和手段,最大限度地缓解由于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就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途径之一。

公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减少公用支出、节能减排、降低拥堵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要抑制公车腐败,节约行政成本,建设和谐交通乃至和谐社会,改革公车制度正可谓一举多得。 [3]联合早报网. 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2009-04-23.

三、 公车改革的有效性

(一) 加强定向化保障车辆管理

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定向化保障公务用车的编制和标准,车辆配备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机要通信、应急等车辆要充分考虑不同部门的工作差异,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备,保障到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逐步探索社会化监督的有效形式和具体办法。在从严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和优化配置相关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鼓励各地建立跨部门综合性执法用车平台。进一步精简地方公务用车管理机构。

(二) 完善财务管理

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贴属于改革性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交通费中列支、按月发放,用于保障公务人员普通公务出行。各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在编在岗公务员数量和职级核定补贴数额,严格公务交通补贴发放,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三) 加强公务用车监督检查

把公务用车配备和运行维护费用、交通补贴发放、车辆处置情况等纳入日常和专项审计监督及政务公开范围。党政机关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公务人员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受理群众举报,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用车管理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 切实保障公务出行

鼓励公务出行利用公共交通服务。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探索发展适合公务出行的市场化交通定制服务,增加社会化交通供给。及时解决公务出行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改革后公务出行得到有效保障[5]。

[5]中国人才网. 2014公车改革:《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4-07-21

四、 公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合理配置公车资源,节约党政机关三公经费,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少数部门、少数公务人员公车私用、超规格配备公车等不正之风,有利于遏制腐败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二)、提倡公务人员利用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等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帮助一些公务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勤政、廉政的公务形象取信于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公车改革也不能搞“一刀切”,应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用车,不能因为公车改革降低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同时应建立健全与单位实际相符的公车改革制度,不能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杜绝拍卖或政府采购过程中滋生的其他腐败问题。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明确提出公车改革,划清了公私界限,杜塞了公车使用中的制度漏洞,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中央的领导带头做,形成了一股清风,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天高皇帝远的思想,加上监督体制的完善,导致了公务车的管理和购买出现了大量的超标和不必要的浪费。此项改革必须将用车的标准和使用纳入法制法规;其次按首要责任制并与行政考核挂钩;最后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公车改革”置于阳光之下,同时走出公车,与民共车,社会化用车将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如能执行到位,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意义重大。

五、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html/20080426/news_99_127923.html,2008-04-06.

[3]中国人才网.2014公车改革:《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zengche/65874.html,2014-07-21

[4~5]联合早报网.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forum/pages/forum_lx090423a.shtml,2009-04-23.

公车改革必须面临的四个困难
篇二: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公车改革必须直面四重困难

人民网

毛寿龙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2005年12月08日16: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最近,全国机关事务协会常务理事会议在重庆召开,会上有权威人士发言指出,我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以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

公车改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困扰已久而且改革成效一直不大的老大难问题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个改革思路能否开辟新天地,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笔者看来,有很大的难度。

首先,这与公车本身的性质是有关的。公车,虽然号称是公车,但在使用的时候,到底是在公用还是私用,我们是很难搞得清楚的。在技术上很容易公车私用,而要控制公车私用,甚至是取消公车,显然很容易影响工作。

结果就是,公车私用问题严重了,就出台公车改革措施,而一旦影响到工作了,公车改革的措施又会销声匿迹。

其次,还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中国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但还没有发展到依靠普通的工薪阶层都可以买得起轿车的阶段。汽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必需品,大多数人远的依靠火车和长途客车,近的依靠公共交通,自行车以及双腿。在这个背景条件下,公务员也很难依靠现有的工资购买汽车作为上下班和工作的交通工具。如果要用车,就只能用公车。

第三,这也与我们国家政府财政支出制度缺乏正规化有关。财政支出的决策权,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公务用车的标准,公务用车的支出水平等等,基本上都是用车者说了算。即使有一些纪律约束,基本上也是软约束。贪污公款后买私车肯定是要被处理,而且可能坐牢,但不贪污不受贿买公车,即使超标准,也没有听说过有人被处理或者坐牢,虽然两者都是花公家的钱。公务员自己给自己买公车,

显然也会高于正常

水平。

第四,公务员的工资是国家来确定的,全国基本统一,但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不一样,再加上各个部门、各个单位还有自己的收入来源,贫富不均,结果津贴的差异就非常大。穷地方、穷部门与富地方、富部门的差别非常大。有些地方一两千,有些地方一两万。体现在公车消费上,自然而然也是贫富不均,有些地方桑塔纳,还是普通的,有些地方却是副科级也有奥迪A6.收入多少不一样,而且很多收入都是人家自己努力的结果,要通过外在的努力来控制公车,显然是有大道理,但缺乏微观的动力。

目前,公车的问题主要是超编制和超标准配车,运营成本高,行政开支大,公车私用等。公车改革的方法,无非是加强管理以及货币化。加强管理是常用的手段,但往往是加强的时候问题少一些,但过一些时候立即变本加厉。货币化的好处是把公车的费用转变为个人收入,激发个体的节约机制,从而在整体上控制公车费用的增长。但弊端是,实际上把公务员的暗中津贴转变为公开津贴了。由于公车消费数额巨大,根据这一数额公务员相当于每个月增加了数百乃至数千的收入。这如果没有与公务员薪金制度改革相配套,很容易引起进一步的不满,因而是很难持久的。

不过,从长期来看,我们也不见得因此而气馁。在过去,手机是奢侈品,也存在着与公车类似的问题,很难解决,但目前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因为它已经是必需品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也将转变为必需品,而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私车普遍化的结果是大家都懒得为那点公车消费去自找麻烦,反而还会出现更多的私车公用的现象,而这显然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当然,从短期来看,努力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目前所有公车改革的举措,实际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存在的问题。这些举措,还是值得鼓励的。

关于公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究
篇三: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关于公车改革的若干问题探究

【摘要】目前我国公车改革的严峻形势日益凸显。本文就公车改革的进程为切入点,进而分析了公车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车改革 困境分析 路径选择

一、我国公车改革的困境分析

(一)公车消费成本惊人。

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2007年该项经费支出已经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例较高。同时,各部门每年的采购公车的规模和财政支出还在不断增长,导致公车的成本费用居高不下,给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严重削弱了政府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共资源的投资。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二)公车私用的现象严重,难以控制。

我国的公务用车实行分散管理的制度,公务车分配到各个部门以方便不耽误工作。但由于公车的使用过程很难进行监督,很难判断公务用车到底是被派出去办理公事了,还是用于私人事件。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公用的比例仅占1/3左右,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的私用,公务人员的私用,司机人员的私用都造成了公车资源的浪费。

(三)公车的腐败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利益 。

公车的腐败问题一直都包括公车私用问题,公车的超限配置,购买使用环节运用各种手段侵占国家的财政资金。举例说明:有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的维修费就高达十万,一年中换了40多个轮胎,有些单位在公车加油,维修,养护的过程中虚开发票。类似这种超额超费使公车支出成为了“无底洞”,不仅给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也加重了企业和民众的纳税负担。

二、改革中存在问题,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地区的公车改革方案。

许多“车改”模式,不仅没有着力去“改”掉公车使用中的特权,相反,是在“车改”中用制度和政策的形式将公车使用中的特权合法化。“官本位”思想使公务用车成为领导之间进行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工具,成为特权、地位的象征。有些政府随便搬来其他城市沿用过的模式,不加修改,生搬硬套,改革的办法不适合本地政府部门和交通环境的具体情况,导致改革进程放缓,不满情绪高涨,改革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需要解几道难题
篇四: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公车改革后的问题。

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beijing/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需要解几道难题

车补方案一出,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喜忧各异。对于车补标准,有发达地区公务员认为“补贴标准太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对全部公务人员发放补贴,一些贫困地区表示财政“压力山大”。

公车改革方案出台即将“满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方式等改革要点获得一片“点赞”。随着车改逐渐从文件走向实践,一些操作层面的难题亟须解决。对于车补标准,有发达地区公务员认为“补贴标准太低,影响工作积极性”;对全部公务人员发放补贴,一些贫困地区表示财政“压力山大”。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如何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落到实处?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车补,高还是低

江苏省某机关的小王最近比较忧虑。按照中央此次推出的公车改革方案,作为科级干部,他每月最多只能拿到650元的车补,相比之前每月领到的2800元车补,简直是“大跳水”。 车补方案一出,不同地区的公务员喜忧各异。大部分地区的普通公务员原本没有享受公车待遇,单位也没有发放补贴,这次车改无论补贴多少,都是一项“普惠”政策。但在经济状况较好且早已试点车改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像小王这样抱怨“车补降低”的公务员并不鲜见。

“认为车补降低表明某些公务员仍存在较严重的‘车补福利’观念。”关注公车改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田飞龙分析说,公车或车补是为保障各级公务员履行基本职责,并非任何意义上的“福利”。“福利”降低观点的出现,恰恰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有效削减了财政支出。

按照公车改革方案,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上述标准的130%。这个补贴标准是怎么算出来的?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表示,首要考量的是车改补贴总额加上成本费用,必须小于最小口径测算得出的公车支出;另一个测算尺度是,目前公共交通和出租车等交通状况以及中央各部门日常公务活动频次和繁忙程度。

对于需要经常下乡且距离较远的公务员来说,车补可能存在不够用的问题。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车补不是包揽一切的,如果涉及下乡等路途较远的问题,地方要根据情况修订《差旅费管理办法》,根据出行的距离将公车车补与差旅费做好衔接,不能因为车改影响到正常的公务出行。对于公务出行频次高的岗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公务交通补贴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以解决不同岗位之间公务出行不均衡等问题。

贫困地区,车补是否有压力

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抱怨补贴太少,而有些贫困地区却担心车改是否加大了财政压力。有人担心,减少公车节省的钱并不足以抵消多出来的花费,车改可能会加重地方负担。 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会不会出现?受访专家给出了否定答案。此次公车改革实行下管一级方案报批的方法,以防止地方政府根据自身利益私自订立补贴标准。公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减少“三公”支出,如果发放补贴比车改之前的财政支出还要多,这样的车改方案是不可能被批准的。

专家表示,贫困地区车改可能增加财政负担的忧虑过于悲观。在制定合理车补标准的前提下,车改可以有效削减公务用车开支。中国政法大学方流芳教授坦言,现状是很多贫困地区拿着政府补贴大肆购买高档车,此次公车改革明确车辆留存数量和补贴标准将有利于遏止这股不正之风。

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存在差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务出行的开支和发放车补的能力。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如何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关系到公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方流芳教授表示,考虑到我国地区之间差别比较大,此次公车改革只对地方出台了指导意见,而没有确定具体方案,只对车补设定了上浮的限度,并没有设定下限。具体到每个地方车补发多少,一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落实中的难题

公车改革深得人心,但仍将面临不少阻力。除车补标准问题外,司勤人员安置、取消车辆处置都是推进公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据财政部测算,此次车改涉及公车80万辆,背后是数十万名司勤人员,在司勤人员安置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按照车改方案,司勤人员安置将以内部消化为主,通过内部转岗、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等多种措施妥善安置。

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非参公事业单位、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企业也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改革。有观点认为,车改导致短期内大量二手车进入当地市场,会扰乱市场。据统计,2013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达520.33万辆,专家表示,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基数,车改产生的取消车辆不会对二手车市场带来较大波动。

随着公车改革方案持续推进,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是社会关注热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指出,一定要加强管理和监督,车改之后,应对用车、租车的情况进行公开公示。监督之后,狠抓落实是关键,曝光一起、查处一起,才能防止公车改革“开倒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262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