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汉语知识 时间:2020-09-09

【www.myl5520.com--汉语知识】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篇一: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一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二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着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微博)(微博)迟早都得消灭。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

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扞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微博)(微博)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

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微博)(微博)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
篇二: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历史上最早的排华事件---红溪惨案

1740年10月,荷兰殖民当局在爪哇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因城西有一条河,名红溪,是肇事地点之一,故称为红溪惨案。

1619年荷兰殖民者占领雅加达,当地劳动力甚缺,荷兰殖民者不择手段从各地诱骗华侨,甚至到中国东南沿海掳掠人口,供其役使。后殖民者嫉视华侨在发展经济上所起的作用,又怕他们同当地人民联合起来反抗殖民统治,转而采取严格限制入境,乃至推行排华政策。1727年和 1736年作出规定,逮捕“失业”和无居留证的华侨。1740年7月,殖民当局下令捉拿被诬为窃贼的华侨。有些无辜被捕的华侨或被虐杀,或被投入大海。城内华侨纷纷逃往城外,公推黄班为首领,准备进攻巴达维亚城。但走漏消息,殖民当局有所准备。 10月9日,殖民者以搜查军火为名,命令城内华侨交出一切利器,荷军挨户搜捕华侨,不论男女老幼,捉到便杀,对华侨进行血腥洗劫。屠杀持续7天,城内华侨被杀近万人,侥幸逃出者仅150人,被焚毁和劫掠的华侨房屋达六、七百家,财产损失,无法估计。城外华侨在黄班指挥下,与荷军激战,伤亡千余人,后转战中爪哇,斗争持续到1743年。

海外十大排华事件:淡忘血史何以堪

李奉先 文

常听海外学者谈到中国人历史观,认为我们过多地漠视了历史本身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粉饰自己,折腾自己。

也听到日本人嘲笑我们,他们自言宁愿喜欢黑人,也不愿与中国人走近,因为中国人早已没了精神。

有位教授在课堂给学生直白地说:“诸位不要笑,如果日本人侵犯我们,我们还会出了更多的汉奸。在座的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信仰和志气!”

以色列人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缺,若缺,缺的便是记忆!”

也许,我们确实有淡忘或粉饰历史的不良嗜好,果真如此,请放历史一条生路!

历史本应该使我们更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有些人看到老外就谄媚,小女生们看到狗啃一般的外国老男人都想去讨好!

倘若你熟知下面的段段华人血泪史,悲情凄凄何以堪!

一、美国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

19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淘金热”,加之,美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更多的华人为了美好的淘金梦,离乡背井偷渡到美国。据记载1871至1880年,120000名华人涌入美国,1881-1890年间为60000多人。

美国人唯利是图,一开始就极度仇视华工孜孜以勤,于是想法设法把他们逐出金矿。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华人仍愿意去做洗碗,洗衣等低收入的工作,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热心于排华的加州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此次排华,西雅图尤烈。1886年2月7月,一伙暴徒把所有西雅图的华人驱赶到为他们准备的船只上,可华人们拒绝回国。于是,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宣布在西雅图实行军事管制,加州民兵和联邦军队也参与了镇压华人行动。其他城市也开始了暴力排华行动,白人暴徒捣毁华人的商店,拆毁华人的住所,许多华人被砍掉头颅??由于中国满清政府的抗议,美向中国政府赔偿了276600美元,便匆匆了结。

二、澳大利巴克兰排华事件

“1857年7月4日,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殖民地的巴克兰河金矿场,2000余名华人淘金者遭到白人集体抢劫.衣物被抢掠一空,住地被夷为平地。无数华人受伤,数十华人掉进河里淹死。”四处火光冲天,暴徒的狂吼声、受害华人的惨叫声、嚎陶声此伏彼起,撕肝裂肺。这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有名的巴克兰排华事件。

三、墨西哥托雷翁城屠杀华商事件

1911年5月13日,墨西哥反政府武装在弗兰西斯科·马德罗领导下,向墨西哥北部城市托雷翁发起进攻。当时效忠迪亚斯总统的联邦政府军在两天之后放弃抵抗,撤出托雷翁城,马德罗的军队随之开了进来。随着叛军进城的是一群暴民,他们突然出现在托雷翁城内的繁华商业区,大肆屠杀和洗劫那里的中国商户。仅9个小时,300 多名华人当场被杀死,撤军时还剥了死者身上的衣服并残害了尸体。

事发之后,清政府向墨西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个满意的说法,墨西哥政府就排华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赔礼道歉,偿付受害侨民生命财产损失,缉捕暴军。

四、朝韩万宝山事件

事件发生后,日本大造舆论,致电朝各报诬称中国当局驱逐朝鲜侨民,在万宝山的侨农被中国农民屠杀等等,终于煽动起大规模排华事件。这一事件首先从仁川开始,迅速遍及朝鲜各地,给华侨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7月3日,万宝山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晨,朝鲜仁川外里有数十人向华侨开办的商店、理发馆投掷石块。7月5日晚,排华暴行更加猖獗。暴民“手持棍、棒、刀、斧、石块等凶器,并携带手电筒对于华侨家房,不问农工商贾,分队轮流袭击,遇我华人,不论男女老幼,恃民殴打至死,毁掠财物,焚烧账据,且带有引火燃料,随处设法放火”。据7月9日统计,平壤华侨死109人,伤163人,下落不明者63人,损失财物达日金254.5万元。

平壤之外,在汉城、釜山、元山、新义州等地也出现类似殴打华侨、焚烧华侨商店的严重暴行。许多华侨走投无路,只好越境回国。

五、印度排华事件

自1962年印度国会通过决议,宣布中国为“敌国”。中印关系趋于恶化,1962年10月的一场中印边界之争,使两国关系滑入底谷。印度政府开始制造一系列恶劣的排华事件,疯狂迫害华人华侨。

印度当局捏造各种罪名,诬蔑华侨从事间谍活动,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华侨反对自己的祖国,甚至肆意逮捕华侨华人,把他们关进西部荒漠的集中营,狱中的几十位难侨妇女,更遭受着印度官员和警察的兽性蹂躏,人身安全和人格得不到丝毫保障。还特地通过了针对华人的 “加强监视外侨法案”,挤压华侨的生存空间,致使大批华人被迫返回祖国或移居他国。

六、缅甸排华杀掠事件

1967年缅甸出现6月27日—6月28日排华杀掠事件。对于缅甸华侨来说是一场大浩劫。多少人倾家荡产,多少人迁徙流离。事件发生后,各地暴徒蠢蠢欲动,乘机再大肆洗劫一番。中缅邦交,由此处于低潮。当时侨团及师生集会,提出这样的口号“头可断,血可流,毛泽东思想不可丢”,一时声势浩大,却血流成河。

七、马来西亚暴民排华事件

1969年5月26日的《曼谷世界报》也认为:“排外现象,90%的伤亡人士都是华人,证明马来人暴民实在太激烈,而明显是有目标的、被指示的。”李光耀指责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巫统”歧视华人,行动卑鄙。

八、柬埔寨红色高棉排华事件

1975年红色高棉时期,商人身份的华人被划入“资产阶级”阵营,宣传为“有史以来都是吸柬埔寨人的血的资产阶级恶魔”,在“红色恐怖”中,许多华人被处以死刑或苦刑。具体数字,尚在解密之中。

九、越南排华事件

越南自毛泽东逝世后,便开始全面反华排华。1977年,在全国掀起排华高潮,大批华侨被驱逐出国,出境的华侨每人还需交纳12两黄金。据联合国难民署透露,仅在1979年4月分,越南当局在难民身上劫掠了2.4亿美元,1979年全年,越南当局发难民财可达30亿美元。交不起的变就地处死。

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越南当局居然下令军队朝中越边境中国渔民开枪,死伤更为惨重。

十、印尼排华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1998年5月14号,在印尼发生的排华运动。印尼总统苏哈托指使印尼军队以及一部分暴民,对在印尼的中国华人实施了掺无人道的屠杀!暴行持续3天之久,死伤的华人数万,很多暴徒事前都曾在军方单位中接受过训练,以执行纵火抢掠和强奸华人妇女的任务,有消息还指

暴民每强奸一名华人妇女,就能得到2万盾(约2.5新元)作为报酬。

在短短的50小时内,人口1000万的首都雅加达市内有27个地区发生暴乱,全市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房屋被烧毁,近1200人死亡,468名妇女遭强奸最小的年仅9岁。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

说来可悲,这居然主要是因为在印尼华人出成功。印尼屠杀华人死亡图片:妇女被变态的蹂躏!爬满生灵的屠刀被残忍的截肢、撕裂男人救出死去的孩子焚尸后留下的痕迹童年,??惨不忍睹,本文不忍转载??

写到文尾,笔者不禁有些疑惑,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从来都没这些真相呢?真是莫名其妙!

历史上的排华事件

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在世界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化浪潮中,“地球村“的时代到来,本被认为这种狭隘自私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能够得到缓解,甚至消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仍旧是民族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各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碰撞冲突,在经济交流中出现利益摩擦,以及一些少数国家奉行霸权主义,推行强权政治,这种狭隘的地区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被加强,呈现再度抬头和蔓延的趋势。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因为宗教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国家间的政治问题等等而引发的针对其他种族的骚乱,恐怖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是演变为局部地区战争,而身处“异乡”的侨民就成为这种“冲突””摩擦”的直接受害者。世界文明整体处于一种艰难的融合时代。

历史上,就是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国家也有排华的不光彩记录。19 世纪50年代开始大批涌入美国的华工,对早期美国西部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主要是开发金矿与修建铁路。1863 年,美国开始修筑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雇用了大批华工。由于大多数华工不计较工种,能吃苦耐劳,特别是修筑铁路这种最困难最危险的活儿都肯干,工作效率比白人高,对美国人来说是难得的廉价劳动力。所以,美国的大资本家和大农庄主呼吁摆脱种族偏见,大量使用华工。然而,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但是,贫穷的美国工人却把自己的苦难归咎于外来华工与他们的竞争。因为富人们需要廉价劳工,而穷苦人却经不起低工资的工作,但华工却对这种低工资无所谓,因为总比他们在中国挣得多。因此,有中国人工作的地方就会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于是,美国穷人就对华工极端仇视。1869 年,美国全国性的工会组织“劳动骑士团”成立了,它包括大量黑人工人。从1877年转入公开活动以来,该工会就正式宣布支持排华行动。1885年,美国排华史上著名的“石泉惨案”,就是在“劳动骑士团”成员的参与下发生的。当时,怀俄明州石泉矿区的白人举行大罢工,矿主为了破坏罢工,就把一批中国劳工运进矿内工作。由于华工采取中立,不参加白人矿工的罢工,双方发生冲突。白人矿工在劳动骑士的带领下,捣毁矿区内华工住宅村,杀死28名中国人。当时的矿工工会表示,矿主必须把中国人全部解雇,他们才会重新开工。 现代美国的排华行动还带有种族主义色彩。19 世纪以来,美国种族主义学者不断宣扬白种人是优等民族,其他人种则是次等或劣等民族。种族主义无疑助长了排斥华工浪潮。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加州政府发布了系列的限制华人移民的

地方条例。同时,社会上出现的反华行动也遂渐从地方性发展为全国性。民主党和共和党为了拉选票,都想迎合这种排华情绪,以标榜其维护美国广大劳工的利益。他们最终促成了1882 年5月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排华法案》,规定10年之内停止华工进入美国。以后又再度延长期限,并且通过了一系列修正与增补条例,以期无限期禁止华工入境。从1882年起到1943 年底美国废除《排华法案》之前,华工在美国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令我们遗憾与气愤的是,美国历史上这个唯一的排斥外国人的法案却是针对中国人的。

而在当代,最激烈的排华运动却是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尼。1998年5月,阳光明媚的5月,对在印尼的华裔来说,却成了黑色的、灾难的5月。13日至15日,在短短的50小时内,人口1000万的首都雅加达市内有27个地区发生暴乱,全市有5000多家华人商店和房屋被烧毁,近1200人死亡,468名妇女遭强奸最小的年仅9岁。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

说来可悲,这居然主要是因为在印尼华人出成功。印尼独立后华人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期的经营中华人群体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印尼社会经济的70%,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然而印尼拥有1.6亿人口,华裔只占印尼人口的5%,因此各群体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对抗。而一旦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裔必然遭殃。此外,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

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印尼华人悲惨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尼国内种族烦杂,但是泛印度尼西亚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人口800多万的印尼华裔只占全国人口的5%,而这些华人控制着印尼国民经济的30-40%,私人经济的70%,在印尼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成为印尼原住民排华的借口,同时,少数无良政治家也利用这一点安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将人民斗争视线引到华人身上。

从历史上看,全球的“排华”事件几乎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是鸦片战争到二战期间,主要发生在北美大陆和大洋州。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东南沿海各省的贫苦渔民在怀着发财的梦想,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招工”促使,纷纷下南洋,跨洋过海来到美洲,大洋州,非洲等一批新兴的殖民国家和地区,从事铁路修筑,矿井,种植园等艰苦的劳动,由于没有文化,不懂外语,以及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积贫积弱的国际地位,华人经常被白人视为肮脏,吸毒,好斗不得开化的,低等种族,蔑称为“猪仔”,“黄祸”。随意受到白人种族分子的侮辱,驱赶,甚至屠杀,当地政府也用征收人头税的方法和制定排华方案来限制华人的自由等。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860年,澳洲新南威尔士滨滩2000余华人被白人洗劫,死两名。1871年10月24日,洛杉矶数百名白人暴民在洛城尼格罗巷—带杀死19名华人,6年后,同一地区的华人住宅全被纵火烧毁;1880年10月13日,三千多白人暴民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闹区包围华人住宅区(约有400名华人),一名华人被杀,受伤者无数,房舍财产损失超过5万美元。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篇三: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引子

2007年,一项研究基金使我差不多一整年都在吉隆坡研究马来西亚当代电影。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年轻、有干劲的华裔电影人制作的数码短片,电影中的人物交流大多用中文,偶尔也用英文。我偶然发现了《美丽的马来西亚》,一部由真雅浦(zun yap)创作的12分钟长的短片。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间监狱的会见室里。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都是华裔女性,与一个即将被绞死的毒贩会面。我们从电影中获知这个毒贩也是一位华裔马来西亚人,曾经是一个警官(对于华裔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因为根据宪法规定大部分国家公职都只提供给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但他辞去了警察职务,卷入了毒品交易中,又被警察抓住。片中记者问他是否为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伤害而感到自责,毒贩说他丝毫不觉得内疚或痛苦,并非常讽刺地反问女记者,她是否能使他觉得内疚。然后他们停顿了一会。当访问再次开始时,毒贩坐在他的椅子上看似非常放松,并叫女记者继续。但是记者既没有坐下来,也没有提任何问题,而是将她的录音机放在桌上开始播放。我们听见了我的国家(negaraku)马来西亚的国歌,可以推知是记者在刚刚休息时录下的。毒贩听着国歌起初变得困惑,然后他慢慢地站起来以表示通常的对国歌的尊敬。他此刻觉得内疚了吗?我们不能确定,电影在此结束。

尽管时间短促,这部在一间普通的、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的房间里拍摄的极简主义的短片,却令我意识到独立电影制作实践中内在的症结当代马来西亚的国族性和华人身份。这部由马来西亚华裔电影制作者完成的数码短片,可以被当作马来西亚独立电影新潮流的一个例证。这种人物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和英语的华语电影构成了2000年后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的主体(khoo 2007:228-229)。它们讲述的故事通常是关于生活在当代马来西亚的华裔群体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非华裔的角色。这些电影因此象征着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马来西亚的一种中国环境,通过影像建构着一种华人的马来西亚(chinese malaysia)。本文将探讨是否能将这些华人制作、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视为一类特殊的电影,并分析这些电影与国族性、跨国族性之间的关联,将分析华语马来西亚电影(chinese malaysia cinema)的文本、体制和背景层面。虽然马来西亚的华裔电影作者已得到了电影节、电影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也被称赞为一种创新的艺术探索,但这些作品却很少被当作一类特殊的电影来探讨。因此本文将尝试定位这些华语马来西亚电影,侧重于探讨它们与跨国华语电影的关系。 通过将这些马来西亚的中国式电影置于各种可能的语境下,本文提供了一个定位这些华人近年来制作的数字电影的框架,将这些电影视为发展中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malaysian-chinese cinema)的一部分。我将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定位于各种未完成的、冲突的、从国族性到跨国性的语境,这些可能适用的语境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首先,我将这些电影置于马来西亚国族框架中,与马来西亚民族电影做比较。我认为可以参照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马华文学,将这种电影命名为马华(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事实上,像其它的文化产品一样,很多国家、地区或社会的电影从根本上来说都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因此,我的第二步要将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定位为一种非马来西亚电影。我将它们视为一种新的跨国性的华语电影,是在当代国际化的世界中,在与其他的跨国电影的联系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我将探讨为何这种电影是跨国性的,当它成长于一个全球化的马来西亚时,是否也承载着某些特定的中国性(chinese-ness)的内涵。

电影、国族性和作为他者的华人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非常适用于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这个国家的诞生没有经历流血事件、民粹运动和反殖民斗争。事实上,它是以一种精英方式被想

象出来的。马来西亚诞生于1957年,没有流血牺牲,只是在1950年代的早期到中期,通过西马来西亚各种族受过西方教育的领袖们与英国谈判而实现的。马来西亚的诞生是按部就班的即便也有痛苦,其孕育过程主要发生在伦敦的谈判桌上,而基于马来西亚多种族、多语言和多种信仰的人口特征,更明显地使马来西亚成为了一个人为的建构。根据1998年的人口统计,马来西亚57%是马来/土著人(bumiputera),24%是华人,7%是印度人,在这几个主要的种族社群之下还有很多少数族裔。而几乎所有的马来人都是穆斯林,几乎所有的华人和印度人都不是穆斯林,他们信仰佛教、基督教或印度教。而政府统计部门2002年宣布人口构成为65%的马来人,26%的华人和7.7%的印度人,其中有60%的人口是穆斯林,19%是佛教徒,9%是基督徒,6%是印度教徒。伴随着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口构成,马来西亚1969年发生在马来人和华人间的种族暴乱,以及此后马来西亚为了建设一个和谐国家实行的亲马来(pro-malay)政策,都充分证明了可以将马来西亚视为一种文化上的人为建构。

1969年的种族暴乱,应当是在后殖民时代的马来西亚重塑其历史和国家身份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马来土著居民攻击和屠杀了大量的华裔马来西亚人。在种族暴乱之后,国家建设的计划呈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亲马来转向。1970年,在位时间最长的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莫哈迈德(mahathir mohammad)曾说:回望这些年&&从来没有真正的种族和谐。这样一种见解,伴随着马来人落后的起源观念,使得国家于1971年开始施行国家经济政策(nep)。这赋予了马来人更多的特权,使他们可以在商业、学术和政治圈得到更好的位置。而这也意味着别的种族被要求牺牲。电影人阿米尔·穆罕默德(amir muhammad)嘲讽说:一些政治和意见领袖似乎对于与南非的马来人建立团结关系更感兴趣,而不顾非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这种亲土著/马来人的政策至今仍持续着。这种高度的种族分化使印度裔的马来西亚政治家卡维斯(kayveas)也感到困惑:去伦敦时我是个马来西亚人,去中国时我是个马来西亚人&&但为什么当我回到马来西亚,我却成了印度人?。

这种争论存在于各种种族间而且尤其是在马来人和他们的他者华人间这当然需要我们将马来西亚当作一个文化空间&&有着森严的界限和‘混杂’的内部状态。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聚合了很多人种和种族群体的国家来说,国家无疑是一个混杂的共同体,而不能很轻易和肯定地获得命名。因此,著名的马来西亚电影学者盖澄湖(gaik cheng khoo)借鉴霍比·巴巴的播撒(dissemination)概念,将马来西亚命名为马来/亚。而笔者认为中产马来人和华裔马来西亚人间的冲突和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对一种恰当身份的追寻(是马来人,马来西亚穆斯林,华人,华裔马来西亚人抑或别的什么),型塑着后殖民时代的马来西亚中一种马来语民族电影业的发展,也型塑着近年来的大量华语独立电影的发展。

尽管多年以来马来语电影已被标准化为马来西亚国族电影,这种电影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制度。哈姆扎·侯赛因曾中肯地评价说马来西亚电影业是依靠华人的钱,印度裔人的想象力和马来人的劳力建立起来的。但马来西亚国家和马来西亚电影的混杂性在马来西亚从未得到承认,例如,华人或印度裔马来西亚人在电影业中的角色,以及华语数字电影的播撒,从未被当作马来西亚电影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东南亚排华往事
篇四:马来西亚华人屠杀

东南亚排华往事

如何在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中保证国家前进的方向,同时不引发当地对华人的种种责难,已经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政治课题。

目前全世界海外华人大约有3000多万,其中大部分生活在东南亚,华人在东南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且在不少国家人口中比例不小。印尼2.4亿人口中约有1000万华人;泰国6500万人口中约有900万华人;马来西亚2500万人口约有600万华人;新加坡3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76%,为中国之外唯一以华人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越南9000多万人口中华人大约有100万,为越南第八大民族。

2014年5月13日,越南部分地区的反华示威演变成大规模暴力事件,上千家中国及日韩投资企业被打砸抢烧,造成人员死伤。事态虽然在中国及国际社会的有力督促下得到平息,却已在事实上形成又一次“越南排华事件”,不由令外界再度回忆起东南亚历史上屡屡出现的类似情况。

怒海风暴

众所周知,南海问题一直存在主权争议,越南是与中国争议最为强硬的国家。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2233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