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7-30

【www.myl5520.com--教学设计】

PLC学习总结
篇一: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PLC学习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PLC的课程,跟以前所有开设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我们通过做实验学习三菱PLC的使用方法。通过学习PLC,我了解了plc梯形图、指令表、外部接线图有了更好的了解,也让我更加了解了关于PLC设计原理。有很多设计理念来源于实际,从中找出最适合的设计方法。PLC特点:

(1)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 (2)控制程序可变,且编程方法简单易学,功能丰富; (3)使用简单,调试维修方便;

(4)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扩展方便,功能元件组合灵活,可以构成各类控制系统;

(5)能够与计算机通讯,完成数据、文件的管理; (6)有利于实现设备的联网与监控。

PLC应用领域广泛:开关量控制、模拟量控制、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数据处理、通信联网。

在对理论的运用中,提高了我们的工程素质,在没有做实践以前,我们对知道的撑握都是思想上的,对一些细节不加重视,当我们把自己想出来的程序与到PLC中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不是不能运行,就是运行的结果和要求的结果不相符合。能过解决一个个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PLC 的理解得到加强,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的差距。 在这次实践中,我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在此表示感谢。这次让我深切的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多与这个社会进行接触,让自己更早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PLC课程总结
篇二: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

综述报告

专业及班级 1

姓 名 学 号

授 课 老 师 刘伟 完 成 时 间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摘要:

PLC原理及应用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课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半导体集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本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西门子S7-200 PLC原理及其编程技术,通过相应实验练习能够熟练的进行系统配置、程序输入、显示、修改、测试、故障诊断和系统调试,并能初步理解PLC工业控制网络知识。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简述

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定义

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C(英文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它经历了可编程序矩阵控制器PMC、可编程序顺序控制器PSC、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英文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可编程序控制器PC几个不同时期。为与个人计算机(PC)相区别,现在仍然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这个老名字。

1987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Committee)颁布的PLC标准草案中对PLC做了如下定义:“PLC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装置。它采用可以编制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的外围设备都应该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2.可编程控制器的趋势与动向

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开发各种智能化模块,不断增强过程功能;PLC与个人计算机(PC)结合;通信联网功能不断增强;发展新的编程语言,增强容错功能。

美国通用汽车以用户身份提出新一代控制器应具备十大条件,这十大条件是:

1. 编程方便,可在现场修改程序;

2. 维修方便,最好是插件式;

3. 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柜;

4. 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柜;

5. 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 在成本上可与继电器控制竞争;

7. 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

8. 输出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

9. 在扩展时,原有系统只要很小变更;

10. 用户程序存储容量至少能扩展到4K字节。

3.PLC的特点

一、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PLC用软件代替大量的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仅剩下与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少量硬件,接线可减少到继电器控制系统的1/10~1/100,因触点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大为减少。

高可靠性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关键性能。PLC由于采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采用严格的生产工艺制造,内部电路采取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二、硬件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用性强

PLC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各种规模的系列化产品,并且已经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配备有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供用户选用,用户能灵活方便地进行系统配置,组成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系统。PLC的安装接线也很方便,一般用接线端子连接外部接线。PLC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可直接驱动一般的电磁阀和交流接触器,可以用于各种规模的工业控制场合。除了逻辑处理功能以外,现代PLC大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算能力,可用于各种数字控制领域。近年来PLC的功能单元大量涌现,使PLC渗透到了位置控制、温度控制、CNC等各种工业控制中。加上PLC通信能力的增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使用PLC组成各种控制系统变得非常容易。

三、易学易用,容易改造,深受工程技术人员欢迎

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小,维护方便,容易改造

PLC的梯形图程序一般采用顺序控制设计法。这种编程方法很有规律,很容易掌握。对于复杂的控制系统,梯形图的设计时间比设计继电器系统电路图的时间要少得多。

PLC用存储逻辑代替接线逻辑,大大减少了控制设备外部的接线,使控制系统设计及建造的周期大为缩短,同时维护也变得容易起来。更重要的是使同一设备经过改变程序改变生产过程成为可能。这很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场合。

PLC的内容

PLC的软件系统由系统程序(又称系统软件)和用户程序(又称应用软件)两大部分组成。

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

PLC是采用周期循环扫描的工作方式,CPU连续执行用户程序和任务的循环序列称为扫描。CPU对用户程序的执行过程是CPU的循环扫描,并用周期性地集中采样、集中输出的方式来完成的。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

重点内容是PLC应用程序设计的方法,程序设计的方法是指用什么方法和编程语言来编写用户程序。程序设计方法:经验设计法,继电器控制电路转换为梯形图法,逻辑设计法,顺序控制设计法。

结构形式 :(1)顺序结构(2)分支结构:选择性分支,并发性分支(3)循环结构 功能流程图,简称功能图,又叫状态流程图或状态转移图,它是专用于工业顺序控制程序设计的一种功能说明性语言,能完整地描述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功能和特性,是分析、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程序的重要工具。

可编程控制器联网通信

重点内容是S7-200的通信方式及自由口通信。

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1.通信方式

1) 基本通信方式:并行通信,串行通信,串行通信分类 2)异步串行通信3)通信接口 :RS232接口 ,RS485接口,RS422接口

2.S7-200通信及自由口通信

1)字符数据格式:10位字符数据:传送数据由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无校验位、一个停止位组成。

2)网络层次结构

3)通信类型及协议分类

连接方式:单主站和多主站

通信协议分:通用协议,公司专用协议 (PPI协议,MPI协议 ,Profibus协议,自由口协议 )

4)通信设备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1)通信口(2)网络连接器(3)通信电缆 (4)网络中继器(5)调制解调器 总结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PLC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它需要我们的长期学习。掌握基本及功能指令是基础,学会设计和应用是重点。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临近期末。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PLC这门课的相关理论及其设计应用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进行的PLC实验使得我们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学习,深刻地感觉到PLC控制这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但是对这门课理论知识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因此,想要学好PLC还要继续努力。

PLC技术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总结
篇三: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定西理工中专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

《PLC应用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总结

撰稿人:黄巧萍

校稿人:朱向荣

审核人:王正兵

《PLC应用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实施总结

PLC是一门实践性和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取了几项的改革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在我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总结

采取了工程项目式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的工程项目,地将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融于各个项目之中,各个项目按照知识点与技能要求循序渐进编排。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对教材进一步修订与改正。

传统的仍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将全部基本指令学习完毕,再学习基本应用,基本学习完毕再进行基本操作的学习。这样,在一段期间内学习完所有指令,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不深刻,容易混淆,到基本应用的学习时,又得重新对所涉及的指令进行学习,效率不高。所有理论学习完后,才进行基本操作,不能互得益障,教学效果很不好。我们编制的适合本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材,采用“项目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完成PLC课程的教学,突出了技能的提高,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由于我们采用了“项目一体化”教学法,课堂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两者互相渗透、无缝连接,发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很大提高,收获很大。

二、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总结

PLC应用技术特点之一是逻辑性、抽象性强。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直观、印象深刻;方便、节省时间;生动、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配套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为直观教学提供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将PLC的理论教学课件、实训教学课件、编程软件和仿真软件上传到精品课程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优势。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实践中

并不能通过一两次的模仿操作就可以理解操作要领,还有少数学生不能及时独立的完成一次操作任务和程序设计。因此,课后反复练习是提高理解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运用网络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保障。

三、教学引导与互动总结

在进行每一个项目教学过程序中,教师应预先分析好难点所在,在让学生着手完成系统设计之前做好引导工作。难点被一一分解,项目的设计思路就清晰地出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系统的设计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要引用得当,把难度分解好,学生学习、运用知识就会得心应手。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应直接给出实例中的PLC程序,而是提示程序的大框架,引导学生自己完成该程序的编写、上机验证,最后才给出参考程序供学生作对比、修正。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

另外,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单元过关制度来增强学生学习的适度紧迫感。每个课题教学的最后环节是课题小测验,测试内容与课题大至雷同。一单元结束时进行一次单元综合测验。实施单元过关制度后,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对课题的掌握情况,以及时地查漏补缺,也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考察的内容不仅有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验中表现出的合作精神、认真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学生素质了培养,使学生在平时学习、实验、实训当中,就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效果总结

我在担任11级电气专业的PLC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加大实验与实训的教学比重。同时我们结

合学校实验室建设,并对课程原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自行设计和制造了与三菱PLC配套的控制实训板,取代了一些内容陈旧的理论性过强的实验,使实训和学生动手设计相结合,以及人为设置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在整个PLC课程授课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又增加了综合实践教学二周的实训,所有这些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启迪了创新思维,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PLC课程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让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体验。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工业控制与PLC应用总结
篇四:plc应用技术核心总结

工业控制与PLC应用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用,对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PLC为我们实现某种流程或过程的自动化搭建了一种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其实际上与传统的DCS系统已经没有严格的区分,是工控领域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控制设备,也是我们最应该会使用的一种控制器。

从本质上讲,PLC仅仅是实现控制目的的一种工具,一种具有特殊功能和特点的工具,工具本身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大部分功能通过“傻瓜式”的组态设置而实现,重要的是在使用此工具完成某种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思想和技巧。我认为实现一台机器自动化的过程,就是赋予此机器“灵魂”的过程,而PLC是我们赋予机器灵魂的工具,“灵魂”即是在实现工艺要求的控制程序中所体现的编程者的思想,显然,相比而言重点是“灵魂”而不是工具。

下面是我在编写程序和调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理解工艺

实现工艺要求是控制的核心目的,因此工艺的要求即是我们编写程序的根本依据和衡量程序质量的最终标准,对工艺特点理解的深浅程度也就决定了编写程序框架的完善程度。需要强调的是,要站在控制的角度去分析工艺,要精确到每一个输入输出控制点,每一个设备的执行动作及对其他设备或动作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整体的流程,因为控制人员得到的几乎所有工艺流程资料都是工艺人员要求的最佳运行状况,也是所要实现的控制目的,它仅仅是一个目标状态,而要实现这种目标运行状态还需要考虑大量的非理想情况,这就需要思考在工艺流程中,哪些地方、环节会出现哪些异常情况,这些信息对于控制人员而言,算是工艺要求中的隐含信息,需要去分析寻找,分析的越细越好,总之,没有最细只有更细。

因此,理解工艺的重点就是去思考那些可能的异常情况,它与确定的工艺要求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对工艺的认识思想是必要的。比较重要的思考方向大体有以下几点:

1、根据整体工艺和设备特点,需要将整体流程细分为哪些子工序。

2、子工序之间是否存在接口不统一的问题。

3、整个工艺中的控制难点是什么。

4、哪些设备或动作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互锁,或者说是哪些动作必须考虑安全因素。

5、生产如何连续进行,需要整体考虑循环运行的状况。

以上内容仅仅列出了一部分,不容否认,对工艺特点和各种状况的思考深浅程度是和经验有关系的,应该在学习中逐渐积累经验并培养这种思考习惯。

二、顺序控制法编程

顺序控制法是相对于经验控制法而言的,使用顺序控制法编写梯形图程序的优点是逻辑缜密、思路清晰、可读性好,同时便于维护和差错修改,这种特点在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逻辑复杂的大型项目,没有顺序控制思想,很难实现编写高质量的程序。

其实顺序控制的原理很简单,很容易理解,即当前步有效的条件是上一步有效且满足当前步有效的其他条件,当前步无效的条件是下一步变为活动步,并且要求在程序中的某一顺序逻辑段中只有一个活动步,且步有效与否不直接对应输出,只体现工艺要求的具体执行逻辑。这种用步来体现程序执行过程的方式的特点就是逻辑非常清晰。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只分析两步之间的顺序控制并不能完整体现顺序控制法的好处,最好便是在一个控制逻辑复杂一些的大程序中去体会这种编写方法的优点。我认为顺序控制法是一种思想,其表现形式也没有像书上所表述的那么严格,非得下一步有效即关闭上一步,或者只有一个活动步,主要还是看程序的具体内容,步是一种概念,并不一定就是指一行梯形图程序,它们之间可以理解为是本质和表现形式的关系,只要在程序中思路清晰,可以多行程序表示为一步;相反,对步的认识不全面,反而会限制编写程序的灵活性。

在阅读或调试程序中去理解顺序控制法的思想会更加深刻,否则很难体会到其优点,也很难变为自己的编程习惯,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谈及顺序控制方法很简单,但是编写梯形图程序却又体现不出这种思想。所以只看资料无助于养成使用顺序控制法的编程习惯,应该多实践和经验交流。

另外,关于程序的组织方式并不固定,有很多不同的模式,实验室以往做过的工控项目主要使用了西门子系列PLC的S7-300,并形成了统一的编程方法和模式,主要思想是:输入输出点统一映射到PLC内部存储器中,所有的输出信号以“起保停”的方式在单独的功能块中统一处理,这样也便于应用顺序控制法编写程序;在控制功能实现方式上,将整体工艺细分为不同的子工艺,即可以在手动模式下单独执行,也可以由另一程序在自动运行模式下按照某种逻辑调用。有些专业公司的编程模式会不同,也是由其编程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但是,目前实验室的这种模式是相对很成熟和规范的,我们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程序

组成如图1所示,具体情况可了解实际工程案例。。

图1 程序一般组成内容

三、程序编写

当其他工作已经准备就绪,开始着手编程,编程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控制流程图绘制,写流程图的本质就是写程序,其好处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思考如何实现工艺流程的控制要求,并以文本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便于保持在思考如何实现控制要求时的思维连续性和缜密性,同时也生成了一份控制程序详细文档,为程序的后续修改、维护提供了直接技术资料,完整的流程图应该体现控制所需的全部程序。据我了解,很多从事工控职业的控制人员并不知道流程图概念,他们是直接上机编程,问题就是程序质量比较低,也许是项目太简单,或者是工艺太熟悉,总之,给人的感觉很不正规。编写流程图是我们实验室的优良传统,其是完成工控项目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流程图编程也应该是工控领域的正统做法。

在工艺熟悉后,要根据具体的工艺特点划分出若干个子工艺,做到这些子工艺组合起来即是整体工艺,关于如何划分子工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规范,因编程者、工艺特点等而不同,但是一般而言,子工艺划分的越多,程序会越灵活,

而程序越灵活,对一些条件的要求也会相应增多。因此,工艺划分的粗细程度可以视情况具体权衡。

子工艺划分完成后,可以编写与其一一对应的子程序了,细分后的子工艺对应的子程序一般不会有太复杂的逻辑,因此写起来会容易的多,子程序在整个控制程序中是一个个具体的主体程序,之所以是主体程序,是因为设备的有序运行是由它们实际控制的,自动程序也不过是组织这些子程序按照某种逻辑或时间顺序执行而已,所以子程序的编写质量对控制系统的性能十分重要。鉴于此,在写子程序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程序执行的条件

一般称为程序入口条件,考虑这一点时,主要判断依据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对当前子程序对应的子工艺包含哪些设备和输入输出点,是如何动作的,运行时需要哪些机构处在哪些状态,是否存在程序互锁等,必须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在确定启动条件时一定要找到关键条件,其实关键条件的确定贯穿于编写程序的整个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要考虑其他子工艺的结束状态,如果其他工艺与当前工艺有直接关联且其结束状态不满足当前工艺的启动条件,这时要考虑如何处理,是在其他工艺结束时处理还是在当前工艺执行时处理或是其他的处理方式,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需要判断子程序手动模式单独执行同自动模式调用是不是使用同一入口,有时是需要不同入口的。

2、程序的结束状态

跟入口条件类似,程序的结束状态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子工艺的启动,所以结束状态也是需要考虑权衡的,与程序执行条件类似,不再详述。需要注意的是,结束状态同样存在手动模式程序退出与自动模式程序退出是否使用同一出口的问题,根据工艺特点,有可能需要设置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从不同出口退出程序。

3、程序体编写

重要的工作是考虑程序如何处理异常情况,仅仅按照工艺流程写出程序逻辑是很简单的事情,应该考虑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果A则B,如果B则C”这样的思路上,这种逻辑是不严密的,应该考虑到所有的条件可能性并编写与其对应的处理程序,我觉得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把一个“房子”的漏洞都堵上,仅留下固定的入口和出口。

另外,写子程序时,每写一步都应该知道设备会如何动作,我觉得与其说是编写程序控制设备不如说是构思设备的工作流程后映射出程序,这样有利于考虑

问题更加全面。当子程序编写完成时,其一般具有这样的特性:

(1)程序启动后退出以前,任何信号都无法再次启动它。

(2)程序运行结束后,可以再次启动,或者说是可以反复启动。

(3)程序运行结束后,程序内没有任何活动步。

(4)急停信号有效时,除非有特殊设置,否则必须立刻清掉所有活动步,即使有特殊设置,最终也必须清掉所有活动步,并且不影响下次启动。

(5)如果程序内存在循环,当程序停止信号有效时,若正在执行循环程序段,应该跳出当前循环程序段,执行完剩余程序后退出。

(6)至于程序的功能性,考虑到设备有可能处在任何状态下,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必须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在程序上做到安全可靠。

以上几条特点,基本上反映了对子程序的要求,但是绝不局限于这些,所有的程序都是为工艺服务的,一切要以具体工艺而定。

子程序编写完成后,就要考虑如何使它们组合起来完成整体工艺的要求,这就需要另外编写一个程序以确定他们执行的节拍,这个程序即是所谓的自动程序,有时候也不一定单独编写一个程序块,可以在主程序中去处理,当遇到子程序较多且逻辑复杂的时候,为了使程序结构清晰一些,一般会单独编写自动程序。自动程序与子程序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有一些特点:程序段之间往往没有严密的顺序逻辑,具有关键条件的单独指令比较多,没有直接的输出信号而主要是反复地调用子程序等。这时就需要整体考虑工艺流程了,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流程中的一些关键条件,这也是难点,这些条件与子程序的划分有关系,如果关键条件找的恰当,在功能实现上就会容易的多,编写思路也会清晰的多。

自动程序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某些细节体问题的处理完全取决于编程者的思想,但同时也受子程序的影响,最好由编写子程序的人员一并完成自动程序。由于工艺的不同,自动程序会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所以对于具体的技巧、方法问题很难概括,一般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条。

(1)调用子程序脉冲时序问题

也许这种问题不经常遇到,但是在编写时需要有意识地去分析,尤其对于初学者,其出现时序问题的原因会是多样的,主要存在子程序的启动条件中。比如如果某一子程序的某一启动条件同样与自动程序发出的启动脉冲有关,则容易出现时序问题,还跟此条件位在程序扫描过程中处于那一子程序的前后有关,具有不确定性,时序问题与简单的逻辑问题相比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写程序时尽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6140.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