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7-30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陕西面花 民间食文化一绝
篇一: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陕西面花 民间食文化一绝

大花馍

牛头馍

麻姑献春

双狮争球

龙凤呈祥

喜馍

牛头花馍

面花艺术历史悠久

陕西人喜食面,一包面粉,在他们手下会被做出各种不同的面食。馒头作为其日常食用面食的一种,更是被做的花样翻新,面花,就是其中的一种。面花,又称花馍、礼馍,在陕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中一

带,尤其是咸阳、渭南等地,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面花。

作为馒头的一种升华,面花集中体现了陕西人的面食文化。据记载,面花最早被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日祝寿、婚丧嫁娶、民间送礼等等。尤其是民间送礼,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

一。

面花从其制作工艺上大致分为蒸制和烙制两大类,其中尤以蒸制的种类繁多。蒸的面花又叫花糕,农村的花糕有几十、上百种,而且全省各地,一个乡,甚至一个村相邻的两家人做出来的花糕都有所不同。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

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花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十分普及,下

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

面花艺术根植民间

面花艺术不象别的艺术,它完全是从民间而来,植根民间,又在民间传播。陕西面花有两大特色,

一是它的普遍性,二是它的多样性。

所谓普遍性又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三秦大地,八百里秦川,陕南陕北、各县、各区、各村都有;二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甚至农村的每一个妇女都会做。这其中又以关中一代的面花最为发达,渭南的华县和合阳就有“面花之乡”的美誉,而此次参展中,也以关中的县市为多。二是面花的多样性。面花最初是被用来替代牲畜的礼祭品,所以面花最初多以牛、羊、猪、鸡等动物造型为主。后来随着面花用途的扩大,面花造型不再是单一的动物,各种人物、植物造型也被融入进来。发展到后来,人们根据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用途,将面花做成不同的造型。有的还形成系列艺术,比如被称为“花馍之乡”的渭南华县、合阳一带,面花常常被做的虎头、鱼尾、龙身合为一体;陕北府谷一带,面花会被做成长脖面人;而蓝田、长

安一带多会做成高大的花糕,主糕有三四层高,最高的达到一米多。

面花不论是做成飞禽走兽,鱼鸟花虫,还是牛羊鸡猪,人物造型,大多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多地是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而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则是永恒的主题。总之,造型百态,内涵丰富的面花是陕西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食文化最直接的表示,

因此,有人将陕西的面花艺术冠以“民间艺术活化石”的称号。

陕西面花艺术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几次进京展览,都轰动北京、外国人对陕西的面花艺术也十分敬佩,青睐,这次咸阳面花艺术节上,就有不少外国人从西安赶往参观拍照、赞叹不已。

做花馍活动方案
篇二: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做花馍》活动方案

教学内容:《做花馍》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山西花馍的制作方法,感受面塑艺术的特点。

2、尝试运用揉、捏、压、剪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花馍。

3、让学生感受山西历史悠久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及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山西花馍的基本技法(和面、捏、压、剪、插接等方法),了解面塑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面塑方法,塑造一个新颖的花馍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欣赏花馍图片

三、讲解花馍的历史

四、观看花馍的造型,引导幼儿说出造型特点

五、分析花馍的装饰图案和色彩。

六、制作花馍的方法,动手制作花馍。

七、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花馍。

八、延伸: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花馍礼俗
篇三: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花馍礼俗,主要以山西花馍为个案进行定点研究。全文运用民

俗学、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辅以地方文献佐证,将民俗生活 中的花馍礼俗视为一种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的民俗事象进行整体研究。目的在于揭示 出当地民众在文化变迁中所做出的“合宜”的文化选择,强调作为文化持有者的民众 对于花馍礼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花馍的隐喻与乡村礼俗的现实,这是本文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花馍礼俗并非追求规律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寻求各种可能 性的意义解释。通过运用民族志方法论和民俗志手法,诠释下村民众的文化选择,探 讨村落社会的内在秩序与运行法则,揭示村落的“文化语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提供科学性的参考,这是本文所追求的社会意义。

1.2 立题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流行于山西民间的“花馍”面点食品就是

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伴随百姓生活而生,依附民俗风情而传承。虽然是一种寄存 在舌尖上的地域文化,但从它自身的艺术性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思 想是激励我们艺术创新的不竭源泉。

花馍文化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与人文情怀,相传花馍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

化的产物,因发生地东凝滔滔黄河之灵秀,西承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禄光,受千年古 风孕育和滋润,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这种唯有黄河流域才有的寓意、象征性符号虽然其貌粗糙甚至土气,但它潜藏着

的博大厚实的文化内涵,一种执着于对祥瑞、忠孝、伦理、至爱、向善、求美的不懈 追求的内涵被花馍演绎得出神入化、可爱可亲,始终散发出浓郁温馨的情怀。

花馍作为民俗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其功能尽管也在随时代发展改变着原有的某种

功利意义,然而在长期的传承演变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相对稳定的观念性符号,尤其是 其中所包涵的引导民众积极向上、尊老爱幼、崇尚美好,约束人们尊重公共道德等具 有启迪教化思想的文化精神并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花馍花馍艺术在内

的民间手工业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花馍艺术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山西面 食有着国际声誉,这是众所周知的,面食与花馍花馍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花馍 艺术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获得山西面食广告品牌效应%,山西花馍艺术 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会、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花馍推 向市场,让市场逐渐通过山西面食的品牌,认识山西花馍艺术,从而扩大影响。通过 1 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性研究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花馍在世博展览中大展风采,为弘扬花馍文化艺术起到了推波 助澜的重大作用。它将会继续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约定成俗的特有传播形式使这种 艺术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花馍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文化遗产愈来愈受到关注、重视的

今天,花馍艺术按照自身的规律生存和发展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情思意趣也在 发生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 护工作”的指示精神,花馍这一民间艺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喜爱、发扬。民 间捏花馍既是民俗活动的需要,也是心灵欲望的表达,反映着普通劳动者对美的追求 和对生活的热爱。千姿百态食文化,悠悠岁月花馍情,花馍无时不在向世人描述着三 晋大地的古老食文化,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根祖情缘。细细品嚼这形色各异的花馍,似 乎可以感受到当地辈辈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能触摸到当代人民对未来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花馍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门根深叶茂的传统艺 术。

如今已是 21 世纪,花馍却如一棵逢春的古树一般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不仅走向 了市场,而且上了网站,与世界接轨。花馍艺术以其朴实无华的制作手法和浓郁的民 间色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花馍的路也必将越走越宽。祝愿这门传统 艺术永远传承下去,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装点人们的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促进 人类的和谐进步。

1.4 研究方法

(1)系统的归纳与总结相结合:收集古往今来花馍在历史变迁中的演变过程和变

化寓意,分析其在当时年代的艺术价值,总结其艺术形式与分类;

(2)案例分析:通过对大量的花馍造型形式进行分类总结,从民俗学、人类学、 装饰绘画、工艺美术等技术角度来分析、研究花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3)实地调查法:笔者将选取山西花馍的典型区域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问当地 面塑艺人、收集实物资料、拍摄图片等方式,结合文献资料,加深对民间花馍艺术的 认识和理解。通过实地参与到花馍的制作过程,这样就有了对花馍色彩、造型、形式、 技艺等方面全面且直观的认识,能够更加深入地、全方位地理解花馍艺术的文化内涵。 2 第二章 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特征

第二章 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特征

2.1 山西民间花馍的历史

民间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食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占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所以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民 以食为天”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最好的佐证,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于食物的依赖。 利用面材进行捏制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泥塑文化的延续。用泥土塑造各种事物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出土的一些彩色泥塑头像

(

如图一

)

证明了先人

早就掌握了彩色泥塑的制作方法,这就为以后的花馍制作奠定了基础。泥塑技艺主要 是古代先人对于图腾、生殖和神灵的崇拜,发展到汉代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工艺方式。宗教的兴起已经各种

宗教建筑的建设促进了泥塑的发展与创新,使得泥塑艺

术在唐代达到很高的境界,并且发展至今

。大量出土

的泥塑作品展现了古代中国泥塑的日渐兴起,并且受到

了当时各地劳动人民的喜爱。小麦种植技术的发展,使

得当时人们广泛的食用面食并且进行面食制作,发展成

为一种面塑艺术,也成为花馍艺术。受到泥塑艺术发展

的影响,花馍艺术也成一种受到人们喜爱的传统民间手

工艺。

-1

彩色泥塑头

古人曾经提到“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这里的“来牟”是当时人们对于大、

小麦的一种统称。从这里看出当时种植小麦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在汉代人 们已经大量的种植小麦,面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广泛的种植麦类作物,面食制作方法和加工工具也在民间流传

开来。并且产生了一些一些面食的文字记载。在汉代,北方人们的生活就以面食为主。 黄门令史游就在他的《急就篇》中记载:“饼饵、麦饭、甘豆羹”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饼饵、麦饭”

就是当时人们普遍食用的面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与面食相关的记载,并且非常细致,当时的面食种

类也多种多样。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仅制饼法就有十余种,如白饼、烧饼、 髓饼、鸡鸭子饼、细环饼、截饼??等。每一种饼的制作方法记载的也非常详尽,人 们不禁开始研究面食所用面材的配制和制作方法,我们现在常用的面食发酵方法在当 时也被大量的使用

[1]

。面食的色泽和造型多样也体现了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晋人束

晰在《饼赋》中记载

:

“重罗之面,尘飞雪白”,展现出当时对于面材加工的考究,并

参见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第 141 页:

于夯:《中华传世纪蔫精华从书——诗经》,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年.第 24l页:

唐家路:《民间血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 年第 12 期.第 31

一 50 页:

3 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性研究

且使用重“箩”这种工具,使得加工后的面粉又白又细。晋人何曾曾经提到:“饼不

坼作十字不食”,称为“坼作十字”的饼就是人们所喜爱的花馍的原形,说明了当时 人们已经开始注重面食的审美,不再是单纯的以填饱肚子为目的了,为花馍艺术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些史料中已经有了面食在民间习俗活动中应用的记载。据《饼

赋》中描述

:

“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妹输冽救,薄而比绽,锅味内和,嚷色外见,

柔若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飞散而远偏,行人垂延于下风,童仆憔面而 斜盼。擎碗者纸唇,立侍者干咽。

民间传说诸葛亮在七擒孟获中使用面食进行祭

祀活动,所以有诸葛亮是“面人儿”祖师一说。从此,面食在民间习俗祭祀活动中开 始占有重要地位。宗懊的《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有

:

“令世人正月十五作粥祷之??

寒食挑菜??夏至食粽”

。可以看出,当时的面食开始具有了当时特有的民俗文化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特征。

此外,花馍的民俗文化特征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宗懊的《荆楚岁时

记》记载

: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空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除瓜果于庭中

以乞巧。

”这是对当时人们在七夕制作巧果这种风俗习惯一些记载。到了唐代花馍

的制作方法和造型样式更加丰富多样,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体现的更加明确。当 时不仅有文字记载,已经有了实物记载。花馍的制作工艺也开始多样化,技艺上也达 到了较高的水平。隋唐时期可以称为花馍艺术的形成时期。

花馍艺术发展到宋代已经成熟,并且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字记载。很多的花馍名称

和民俗文化习惯延续到现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

:

“正月初一日,京师人

家大多食索饼

;

人日

(

初七日

)

则食煎饼,上元日有丝笼和油外锤

;

二月初二有迎贵果子;

三月初三有面做的“镂人”;清明前二日的寒食节要食“子推”饼;清明节有“用面 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相,谓之‘子推燕”,;四月初八食糕糜

;

七夕以瓜雕

成共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庸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 九九重阳节有菊花糕酒,谓之‘狮蛮’,此亦为果实花样;七月十五中元节有盂兰饼; 八月十五有玩月羹。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花馍的发展受到民俗活动发展的影

响,并且开始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文化载体而存在。在山西河曲岱庙所发现的一些壁 画里可以看到当时花馍制作所用到的各种工具和详尽的制作过程。

花馍艺术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花馍艺术在造型、色彩和制作工艺上日

趋成熟完善,并受到了各民族文化和西方面食文化的影响,使得花馍艺术呈现欣欣向 荣的景象。自明代以来,明代之后的面塑已经体现出当时人们岁时节令、人生礼仪风 俗习惯,并且流传到现在。花馍也融入了当时人们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从元旦、

唐家路:《民间血塑艺术的源流与技艺特征》,《湖北美术学院学报》.1999 年第 12 期,第 31 一 50 页:

文献来源于《国学备览》 :

同上:

同上:

蓝先琳,许之敏:《民问面塑源流浅议》,《中国美术馆》.2007年第10期,第115一117页: 4 第二章 山西花馍的造型艺术特征

立春、二月二、七夕、八月十五到冬至以及春节时期等等,都有各种各样体现不同节 时民俗文化的花馍被制作出来。到了清代,繁多的岁时节令,使得花馍艺术拥有了更 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从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等,花馍 都作为装饰品出现在家家户户。花馍除了祭天供祖之外,还承载着人们对于平安健康 的向往,并且发展成为人们赠送亲朋好友和观赏品味的工艺品。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2
篇四:关中花馍悠久历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

分校(工作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陕西饮食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要谈论的就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

俗。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简介 饮食文化 趣闻 面食 风味小吃

民风民

浅谈陕西关中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一、关中简介

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的治地,故简称“秦”,关中平原则位于陕西的中部。陕西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关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曾有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于此。 二、饮食文化

关中饮食文化是以西安市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三原、铜川、渭南、大荔、杨凌在内的关中道饮食及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饮食文化属于栗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游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因境内有泾、渭两条河流,故也有人称其为“泾渭文化”,是陕西饮食民俗文化的代表。

三、饮食趣闻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袤,因此,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怪”现象。“关中八大怪”就由此而产生。其中与饮食有关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怪:面条像裤带

陕西地处中国内地中部,降水量较少,干燥,因此盛产小麦,当地人民以面食为主。各种各样的面食,其中有一种当地特有的面叫做“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和硬币差不多,像人的皮带一样,一根面条通常可达二两,因而对饭量小的人来讲,一顿饭吃一根面条就足够了。这个“biang”字,据传说,非常难写,笔画很多。关于这个“biang”字有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朝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中间夹个言喽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坐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挝个勾搭勾麻糖,坐上车走咸阳”。

第二怪: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如锅盖。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用手是揉不动的,人要骑在杠子上压揉,然后放在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烤制。这 样的锅盔外焦里酥,清香可口,边薄中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层次分明,形似一朵大菊花,色香味俱佳。锅盔很大,大得像锅盖一样,所以叫做锅盔像锅盖。当然它也很厚,吃的时候要张着大嘴,那自然也要瞪着眼睛,所以这种锅盔又叫“瞪眼锅盔”。

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 都说湖南人和四川人能吃辣子,但他们和陕西人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拿辣子当作料,陕西人拿辣子当菜。陕西特有的一种“秦椒”被称为“辣椒之王”,关中人没菜、没油、没肉都可以,唯独不能没有辣子。贾平凹在散文里写道:“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嚷嚷。”

第四怪:大碗喝酒不耍赖。

客观地说,关中人的酒量并不算出众,东比不过河南人,北比不过陕北人和蒙古人,就连和南面的汉中人较量,关中人也未必能占优势。然而由于关中人性格耿直,又不善辞令。因而往往是你说咋喝他就咋喝。

四、关中的饮食

在消费生活民俗的衣、食、住当中,饮食习俗占居首要地位。地域、民族、经济条件不同,饮食也就有所差异,以陕西本省来论,比如陕南人喜吃大米,陕北人多食杂粮,而关中人则爱吃麦面。

(一)面食

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关中

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原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 二)陕西风味名菜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

鸡丝汤、鸡蛋汤”等。

(三)风味小吃

1、肉夹馍 肉叫腊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特色鲜明,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亦可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用余香久不散”。肉夹馍的烤饼很有讲究,咬在嘴里又脆又松软,而肉在大锅里炖得酥酥烂烂,两者配合在一起,味道非常鲜美。

2、羊肉泡馍 关中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600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