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6-28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三国歪传 戏说欢乐园《乐蜀三国》武将的羁绊纠葛
篇一: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三国歪传 戏说欢乐园《乐蜀三国》武将的羁绊纠葛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不仅是有大家所熟知的爱恨情仇,实际上三国里也有刻骨铭心的各种羁绊纠葛。欢乐园《乐蜀三国》新服开启,打造史上最奇葩的三国歪传,戏说三国武将的羁绊纠葛,男男武将也有爱恨情仇!

自古以来,所谓的爱恨情仇不单单是发生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也有属于自己的“小九九”,欢乐园《乐蜀三国》武将羁绊系统就是讲诉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利用好他们之间的羁绊纠葛,还能在战斗中一展风采,激发自己潜在的力量,驰骋战场!

实际上《乐蜀三国》武将羁绊的激活主要是靠每个武将的招募,相互的缘分而获得的。当招募到一个武将之后,即可以在人物武将面板上查看他的羁绊,根据他的羁绊再招募对应的武将,这样就能完美激活武将的羁绊属性了。除此之外,如果与特定的武将共同上阵,还能额外获得其他属性,比如说典韦和关银屏同时上阵,可以提升典韦20%的攻

击,典韦和甄姬上阵,则可以在甄姬死亡后,典韦的怒气技能量消耗降低2点,这对典韦来说是极大的优势,本身他的怒气技能可以打出高伤害,如果降低能量点,就能以更少的能量点发大招,成为对方的克星!

三国一直是乱世的代名词,但其实三国也可以乐着玩。欢乐园《乐蜀三国》新服欢乐开启,探究名将们之间的羁绊秘密,让八卦传满三国,让绯闻在三国中流行起来!

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篇二: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让语文课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山西大学附中举办“语文节”的实践与探索

山西大学附中语文组 卫晨霞

“语文节”是山大附中校园文化节之一,也是山大附中的教学特色之一。它创始于2004年5月,每年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一个月,它是在山大附中校内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语文为主题集文艺表演、文学创作、名作欣赏、专题讲座等语言教学与活动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语文节”的开展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种探索、一种实践、一种创新,它的成功是我校语文同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一、“语文节”应时而生

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且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根据上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让语文和语文教学,走出课堂,步入更加注重能力和素养的新高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要求 附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争创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校,全面发展势在必行。于是语文节适应附中发展的需要诞生了,可以说语文节是我们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其指导思想是贯彻我校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育人理念,实现“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创新拔尖人才后备军”的培养目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体现我校语文教学的优势,展现教学成果,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举办活动的目的 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风气,展示并培养学生的文学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为了探索一种更好的语文学习方式,同时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风采,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的独特风格。

二、“语文节”是学生的节日

1、活动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

活动形式多样化,专题讲座、文学沙龙、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作文大赛、古诗文大赛等。话剧表演、诗歌朗诵的活动方式分为三个阶段:以班为单位进行选拔;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会演;在全校进行比赛演出。

围绕语文,设置丰富多彩的内容。结合高二教材戏剧单元的学习,我们拓展探究,以话剧表演为龙头,充分带动语文节的活动。剧本的选择可以是课本上的,也可选择课本之外的,更提倡学生自己的创作。三年中我们演出的名家著名作品:《茶馆》(老舍)、《雷雨》(曹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日出》(曹禺)、《三块钱国币》(丁西林)、《悭吝人》、《立秋》(姚宝宣);学生自己改编的名著:《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梁山伯与祝英台》、《尊严》;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天堂办事处》、《戏说三国》等。

作为课本学习的延伸,高一年级则以口语表达为重点,有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辩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论、小品、相声、故事大赛等等。

师生文学沙龙活动,充分展示我校师生的文学风采。先后有李国锋老师的《盛唐故事》,张煜老师的专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选讲》;李昊宇同学的《江南风情》,路杨同学的《话剧欣赏》,梁建同学的《诗性红楼梦》,赵翼同学的《<红楼梦>人物——薛宝钗形象分析》,吴云飞同学的《<老人与海>欣赏》。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引来大家的阵阵喝彩。

2、活动高品位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只有注重品位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专家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文学的发展动态,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

《山西文学》《黄河》杂志的副主编谢泳老师的《中学生与文学》的报告,著名作家、《山西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石山老师的《山西文学的传统、现状及其发展》的报告,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话剧《立秋》的作者姚宝宣老师的“晋商文化”的主题报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报告内容与语文节主题相结合,突出山西本土色彩,达到了使学生“做山西人,知山西事”,传承与发展山西文化的目的。

专家点评,引领发展语文节的发展方向。山西省教科院文科组组长、语文学科高级教师张春莲老师,太原市教育学院院长、太原市名校长、名教师培训组主要领导者梁靖云老师,太原市教育科研中心曹俊老师等有关专家及兄弟学校的有关领导和语文老师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太原市教育局主管中学教学的马兆兴局长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并高屋建瓴地给我们做了理论指导。他们对语文的深刻的阐释,对我们活动的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同时也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3、全员参与性

“语文节”活动的一个口号是:“语文节”是每一个人的节日,活动的宗旨是: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话剧表演中,导演、演员、剧本的选择、剧务等,诗歌朗诵中的诗歌的选择、配乐、领诵者、队形的设置等都是学生在课代表的带动下进行的。文学沙龙也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作品、角度加以总结、备课、展示的。

总之,这样的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老师只是活动的指导者、引领者。

三、“语文节”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个平台

“语文节”搭建了沟通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连接学生与名家的纽带,展示学生才艺与教学成果的平台。

1、话剧表演:戏剧单元的学习本来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一个分量不重的部分,我们将这个内容的教学放大、拓展,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话剧表演给了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李昊宇同学,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他平时酷爱文学,在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曾在我校语文节上主讲过《江南风情——金陵古都与杭城天堂》,也主导主演过《雷雨》片段,主编、主导、主演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北大他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经常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他说,孔庆东先生说:你们在中学都学过戏剧,可那只是剧本,顶多是分角色朗读就算表演了。真正学戏剧应有舞台、动作、服装。听到这些,感谢您,老师,让我们学到了真正的戏剧。

2、诗歌朗诵: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诗歌鉴赏是一个很高雅的活动,我们让它平民化、大众化。

“语文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把语文口语训练作为活动重点之一。三

年来我们在演讲、诗歌朗诵、小品、讲故事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让学生受益匪浅。尤其是今年高一年级的集体诗歌朗诵的开展,让我们收获颇丰。175班课代表苗媛媛同学参考了一些诗加以整合,组成《海峡那边》。诗的内容是反映思乡情感的,格调低沉、起伏,要让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读出离家思家的情感很难,于是课代表耐心指导,用音乐酝酿感情,让有朗诵基础的同学示范,反复练习,最后终于读出了诗的情感,读出了诗的艺术性,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再有诗歌朗诵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培养,它需要配乐,音乐的设置一定要与作品吻合。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细细品读原作,充分发挥其优势剪辑恰当的音乐,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品味、感受美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对能力的一种要求和提高。

在对诗歌的朗读训练和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从而提高了修养,涵养了心灵,培养了气质,养成高雅的艺术趣味。

今年的诗歌朗诵涌现出许多小诗人,很多作品是学生自己的创作,这也是我们没能预料的。

3、文学沙龙:既展示师生的文学风采,又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目前的校园,甚至社会上,没有多少人在谈纯文学的东西,其实不是学生没有爱好,也不是他们不喜欢,而是高考的指挥棒让我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文学沙龙的开展给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自由享受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是我们学校提倡的“科学与人文交融,厚德与博学并举”办学思想的体现。

2004年第一届“语文节”文学沙龙中,高二年级138班的梁建同学讲了“诗性红楼梦”,提到了《红楼梦》的版本,之后图书馆的各种版本的《红楼梦》一借而空。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它不是任何的说教而能为的!

4、专家讲座:姚宝宣老师的讲座《晋商文化》在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了观看话剧《立秋》的热潮。听了他的报告,我们深深觉得:作为山西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爱山西,没有理由不宣传山西的本土文化!去年我校50年校庆,同学们自导、自演了《立秋》片断,得到了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5、阅读征文:山大附中语文学科组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制定了《山大附中学生阅读书目》,并且配合“读书节”,组织了以“读书与人生”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有200余名同学获奖。各个部门的协作是我校的一个特点,也是共同为学校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氛围,创造和谐环境做出贡献。

四、“语文节”需要辛勤培育

山大附中是一所有着优势资源的名校,各种可利用的空间和资源很多,如何进一步克服形式,使学生真正受益,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是我们今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回顾三年来的工作,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改进;

1、在第一届语文节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山西大学附中语文节章程》,对这项活动的主旨、组织、总结等各个环节作了相应的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学校把语文节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活动排上了教学日程,体现了学校对语文节活动和语文教学的高度重视。我们如何使它发扬光大,如何创新,让它以新的面貌出现。

2、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通过活动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活动更加有效,是我们应该改进的。

3、宣传方面,山西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山西晚报》等媒体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但仅仅是从新闻角度的宣传,如何从过程、细节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总结,充分发挥我校“语文学科基地校”的优势,在太原市起到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4、在学校领导的支持、领导下成立了学生话剧社,而且制定了《话剧社章程》,但

似乎只是形式,下一步应该从“实”做起,真正引导学生做一些事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语文节”的创设,只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随着课改的进行,新的教学模式会不断涌现,我们相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有太原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指导,我们会辛勤培育“语文节”这棵幼苗,让它茁壮成长。

(注:本文发表于太原市《并州课改》2006年7、8期)

年6月 2006

国三国二对照表
篇三: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国三、国二状态对照表

吴金华《三国志》的叙事、评议与抒情
篇四:戏说三国相声剧本

《三国志》的叙事、评议与抒情

吴 金 华

汉末大乱,群雄纷争,三国鼎立,终归于晋,这是一个种种幻想急遽破灭的时代,也是一个英杰辈出充满希望的时代。站在西晋初期思想家、历史学家的高度述评这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表达劝世警世之意,抒发褒善贬恶之情,是当时史家竞相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寿撰成了轰动一时并彪炳千秋的正史《三国志》。此书由《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组成,魏、蜀、吴三书互相补充,六十五卷互相映衬;陈寿的叙事、评议与抒情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使全书各卷构成了既独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三国志》一出世,就被读者推许为“有益风化”的“实录”,它不但使早先问世的王沈《魏书》、韦昭《吴书》等等黯然失色,连当时正在撰写新《魏书》的著名史家夏侯湛也深感惭愧而自毁其稿。

然而时过境迁,在西晋以后的读者眼中,《三国志》叙事、评议与抒情一体化的特点已逐渐隐而不显,于是对陈寿及其《三国志》见仁见智的解说便随之而生,这当然是社会环境的差异日益增大、历史文化的隔膜日益加深的结果。如今,当我们试图跟陈寿及《三国志》中的人物作近距离对话的时候,不能不对《三国志》的写作特点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

《晋书·陈寿传》告诉我们,《三国志》流布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对陈寿来说,所谓“善叙事”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在必须避讳无法直书的情况下,通过史料的剪裁和布局揭示历史的真相。下面试以三国的国号为例。

三国的国号,本来叫“魏”、“汉”、“吴”。其中,刘备在西蜀缔造的国家国号为“汉”,又自称“季汉”。这是因为季汉政府把刘邦开创的西汉称为“前汉”,把刘秀开创的“东汉”称为“中汉”。但是,要想揭示这一简单的事实,在“魏晋正统论”盛行的西晋之初是一件难事,而此事对陈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所周知,汉国是陈寿的故国,魏、晋朝廷一向把它说成是非法的僭伪之国,并称之为“蜀”或“西蜀”。面对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身为季汉亡国之馀的陈寿,在记述故国史实时顾忌特多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在跟朝廷的正统观保持一致——称《季汉书》为《蜀书》,称“汉”为“蜀”——的同时,选录了一系列最能反映有关史实的季汉文献,例如汉建国告天文,汉封梁王策,《季汉辅臣赞》,汉吴分天下文,等等。这无异于告诉读者:西晋史家不能不称“汉”为“蜀”,读者如果要了解历史真相,务请打开《蜀书》、《吴书》仔细看看。

汉建国告天文,即刘备庄严宣布新汉国正式成立的文告,见于《蜀书·先主传》。全文长达二百多字,开头交代刘备即皇帝之位的日子是“建安二十六年夏四月丙午”,即公元221年5月15日;接着声讨曹操、曹丕篡汉的罪行,并说明民众认为汉家的“祖業”不可无人继承,而自己又“惧汉祚將湮于地”,所以不得不“受皇帝玺绶”;最后要求天神“祚于汉家,永绥四海”。显而易见,文中的“汉祚”、“汉家”已经把国号交代得再明白不过了。

汉封梁王策,即刘备称帝后封庶子刘理为梁王的策文,见于《蜀书·二主妃子传》,策文称“建尔于东,为汉藩辅”,其中“汉”字再次向《蜀书》的读者交代了国号。

《季汉辅臣赞》是汉臣杨戏作于延熙四年(公元243)的颂汉之文,见于《蜀书》的压轴之卷《杨戏传》。赞文一开头就交代季汉开国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自我中汉之末,王

纲弃柄??於是世主感而虑之,初自燕、代则仁声洽著,行自齐、魯则英风播流,寄业荊、郢則臣主归心,顾援吳、越则贤愚赖风,奋威巴、蜀則万里肃震,厉师庸、汉则元寇敛迹,故能承高祖之始兆,复皇汉之宗祀也。”请看,这真是新国家,新气象,政治语词的形式和内容也焕然一新,例如“中汉”是当时的新词,特指刘秀开创的东汉;“世主”即全国之主,特指刘备;“元寇” 也是当时的新词,特指曹操;而标题上的“季汉”则指季兴之汉,也就是继“前汉”、“中汉”之后第三次兴起的汉国。

汉吴分天下文,即公元229年汉、吴两国订立的盟约,见于《吴书·吴主传》。盟文宣布,曹睿(史称“魏明帝”)统治下的魏国分为东西两大块,东边的一块由吴国攻取,西边的一块由蜀汉攻取,其文一则曰:“今日灭睿,擒其党徒,非汉与吴,将复谁任?”二则曰:“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三则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以汉为首的讨魏之盟,作为反映蜀汉取得重要国际地位并发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历史文献,不但为王忱《魏书》所屏弃,也不见于韦昭《吴书》。由此可见,在抑蜀汉而尊魏、晋的时代,陈寿将此文收录于《吴书·吴主传》而不安排在刺人眼目的《蜀书·后主传》或《诸葛亮传》,不仅体现了尊重历史、敢于记实的史识与史德,还表现出善于叙事的史才。陈寿笔法之高,于此可见一斑。

(二)

各类人物的评议互相反射,评议跟叙事互为注脚,是《史记》、《汉书》中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三国志》也不例外。

《汉书·古今人表》曾以儒家的尺度把历史人物分为九等:以天下为公的尧、舜属上上等,有大德的隐者伯夷、叔齐属上中等,为民除害、造福一方的县令西门豹属上下等;越王勾践属中上等,良医扁鹊属中中等,有大功而性格残暴的秦始皇、项羽属中下等;平庸而不太坏的楚怀王属下上等,昏暴的秦二世胡亥属下中等,残民以逞的商纣王属下下等,等等。现在看来,儒家的尺度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九等评人法体现了汉代良史的历史观、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流褒贬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西晋也是遵崇儒学的时代,至公第一,爱民至上,提倡立功立言,反对假公济私,推许诚实宽厚,鄙视奸伪忌刻,当然也是陈寿品评人物的基准。下面试以陈寿对曹操、刘备的评议为例。

《魏书·武帝纪评》的全文是:“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內,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如果孤立地看这段评语,读者也许会认为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极高;但是,只要一对照《蜀书·先主传评》,马上就可以发现陈寿对刘备的评价之高,可谓无与伦比了:“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请看,刘备的“弘毅”和“宽厚”,再现了西汉开国皇帝的风姿;而曹操的“不念旧恶”,只不过是玩弄权术的“矫情任算”而已。刘备之所以在蜀称帝,是因为认定了野心勃勃的曹操决没有“容己”之量;而曹操基业广大,靠的是“鞭挞宇內”和“明略最优”;曹操“运筹演谋”,只不过是为了实现“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的个人野心;而刘备举国托孤,则展现了“君臣之至公”的思想境界。不难看出,如果用班固九等评人法来考量,曹操只能列入中等,而刘备则高高在上。

作为“矫情任算”的注脚,《魏书·武帝纪》及《袁绍传》、《崔琰传》等既揭示了曹操性忌手辣的特点,诸如建安三年族灭张邈,建安十三年处死孔融,建安十八年赐死崔琰,等等;又记录了曹操某些非常感人的表现,例如《吕布传》记载建安三年曹操对陈宫的劝降

以及对其家属的优待,《武帝纪》记载曹操对毕諶、魏种“不念旧恶”的态度,等等。我们如果孤立地就陈宫、毕諶、魏种的故事加以评论,当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曹操是“宽宏大量的”,他“甚至对于背叛了自己的老朋友,也很看重当年的情谊”(见易中天《品三国》)。但是,陈寿记载陈宫等故事的本意,恐怕只是赞扬曹操的“机权干略”。请看,上述陈宫、毕諶、魏种的故事发生在建安三、四年间,这时的曹操虽然消灭了吕布,但处境仍然相当险恶,他面对袁绍、刘表、孙策等势力强大的群雄,必须收买人心,争夺人才,而上述表现正是争夺人才的最佳手段。一旦形势对曹操有利,他就对异己分子大开杀戒,例如《武帝纪》不但记载了兴平二年“征陶谦,所过多所残灭”的事实,还明确记载了此后二十多年间的多次屠城行为,其中八个“屠”字令人触目惊心,这些血腥的字眼在《蜀书》里是找不到的;人们在《蜀书·先主传》所能够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刘备确实有仁爱之心,广大民众则自发地归心于刘备——这显然也是《先主传评》中“弘毅宽厚”一句的注脚。总之,评议跟叙事互为表里,作为《三国志》评价历史人物的方式,字里行间褒贬予夺,委婉曲折意味深长。当然,陈寿的评议毕竟是一千七百多年前史家的看法,今天品评三国人物或戏说三国故事,完全可以不考虑陈寿的观点而另立新说,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

陈寿一向刚正不阿。在蜀汉担任观阁令史时,适逢奸宦黄皓惑主专权,尽管朝廷大臣都曲意附从,但他却不买黄皓的臭帐,因此屡被谴黜。蜀汉灭亡后,他在晋廷担任著作郎时,虽为名贤张华、杜预所赏识,但却因为招恨于忌贤妒能的权臣荀勖,曾被排挤到地方上去任职。不难想象,在不媚权贵而仕途多舛的一生中,具有如此性格、如此遭遇的陈寿,心头蕴积的是怎样一种激情。如果说,《史记》是司马迁借以抒发愤懣的载体;那么,《三国志》又何尝不是陈寿倾诉自己喜怒哀乐的著作?

《三国志》的抒情,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显性的抒情用感叹句表示,隐性的抒情则寄寓于评议或叙事之中。

在三国人物中,汉丞相诸葛亮是陈寿最崇敬的一代伟人,《蜀书·后主传评》中论及诸葛亮云:“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笔者以“不亦卓乎”的感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无限景仰之情。对于卓越超群的人物,当然要有与众不同的传记和评议。所以《蜀书·诸葛亮传》不仅在记事篇幅上超过《三国志》中所有名臣的传记,而且在评议方面的内容还不限于本传。例如《蜀书·先主传评》赞扬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成就了“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美谈,这就在无形中反射魏明帝托孤于司马懿却成了魏室禅晋的滥觞。寄情于论,寓论于情,《诸葛亮传》最为显著。

魏明帝时代的元老常林,官至九卿,当朝廷要任命他为三公的时候,他坚辞不就,并称病退休,《魏书·常林传评》云:“林能不系心于三司,以大夫告老,美矣哉!”“美矣哉”一句,实际上跟《魏书·徐邈传》中的一段遥相呼应:“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有美就有丑,所以《魏书·韩暨高柔评》云:“及暨年过八十,起家就列;柔保官二十年,元老终位:比之徐邈、常林,于兹为疚矣!”不贪图进位升官,不屑于尸位素餐,在陈寿看来是清公高尚的美德;形同摆设、无所作为地赖在高位上至死方休,是思想境界低下的表现,所以陈寿给予了无情的批评。

对于被曹操、曹丕故意枉杀的崔琰和鲍勋,陈寿在《魏书·崔鲍传评》中表示无限惋惜:“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既然崔鲍之死令人痛惜,那么二曹的行为只能解释为暴虐了。在这里,“惜哉”二字所蕴涵的爱憎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陈寿最痛恨的人物是凶顽残暴的吴主孙晧。鉴于孙晧降晋后被封为归命侯,《吴书·孙晧传评》公然提出了异议,认为孙晧应当判处死刑,并公开执行:“晧之淫刑所滥,陨毙流

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晧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这段文字夹叙夹议,笔者怒不可遏的情态溢于纸上。透过这类饱含激情的文字,读者不难看到良史所宣扬的人本主义思想,看到笼罩着《三国志》的绚丽光环。

[后记]

此文在2007年5月25日《文汇报》刊出时,标题被改成《曹操是“宽宏大量的”吗——从叙事、评议与抒情看<三国志>的写作特色》,今据原稿回改。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1395.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