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民族教育现代化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6-22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近代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转型
篇一:民族教育现代化

摘 要:在晚清和民初两个连续时间段内,处于巨大历史环境变革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发生了近代转型。中央政府在其治下“蒙”“藏”“回”“苗夷”四个民族文化区域内,改变以往“修文德以徠远人”的消极文教态度,以建立现代新式学校为技术手段,对民族教育主动进行干预。从传统教育体系的底层结构瓦解边疆民族地区的儒家教育,排挤宗教教育,以建立均质化的现代教育为目标,型塑国民,构建以国家主权为目标的民族认同,配合其开展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行动。

关键词:近代;民族教育;统整;转型

一、时间关键词:连续性

少数民族从文化到意识形态,从经济到社会组织都与汉族存在较大差异,且其学校教育发展过程更体现了“连续性”甚于“断裂性”的特点。近代少数民族教育转型主要发生在两个“连续性”时段:第一阶段,清末“新政”兴学,现代教育元素开始在边疆民族地区出现,与传统宗教教育并行发展,此阶段是民族教育现代化重要的起步时期;第二个阶段,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现代教育制度凭借国家意志、行政力量层层推进,国家层面的现代教育整合开始初露端倪。

二、环境关键词:社会变革

清朝治下形成了四个类型的边疆民族文化区域:“回文化区”“蒙文化区”“藏文化区”和“苗夷文化区”。清末,这四个边疆民族文化区域都受到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和蛊惑,再加上清帝国的统治者由于长期执行“多元式天下”的治理模式,造成族群统一认同缺失。因此,清政府迫切希望通过“新政”在边疆推行“均质化”,加强国家对边疆的控制力。由“不甚关心”到“积极介入”,清政府意欲借助兴办民族教育,构建民族国家的统一集体认同。北京政府与清政府不同,中华民国作为一个自命为民族国家的政体,必须遵照国际通行的“一民族一国家”的游戏规则加入世界民族国家体系。作为一个历来政治结构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相互啮合的国家,政治的转型必然带来文化的重构,以上四个边疆地区近代的民族教育转型就是在新政权——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中被向前推动,这样一个逐步统整的行动,其动力源于中华民国对自身“民族国家”身份的定位和建构。

三、行动关键词:统整

教育体系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其结构演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旧教育结构的稳定性逐渐破坏,新结构在旧结构尚未解体前就已发展成为一种潜在的新稳态,即新教育结构的子系统之间已建立了相互调节的功能,最后取代旧结构。晚清和民初,北京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立现代学校,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清末“新政”废除民族地区的官学、私学,改为新式学堂

1.微弱且独立:民族教育的前现代状况

传统少数民族教育由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两者构成,但两者并非并驾齐驱,后者是边疆民族地区民众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清朝前期,由于政府主观上秉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民族治理主张,又警惕在边疆地区传播儒家文化会带来汉人与少数族群结盟的危险,因而,有意隔断两者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因此,民族地区的儒学科举教育在“新政”兴学前十分微弱,且不被重视。客观地讲,在新政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科举教育机构几乎都与当地的环境不相融合。传统科举教育机构在民族地区发展微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文化未能像中原地区一样,与当地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一体化,牢固地支撑起整个社会结构。

2.统整与“有限现代化”:“新政”兴学中的民族学校

1901年,晚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兴学育才”是变法“新政”的主要内容;1904年,

公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度,兴学堂;1907年,全国各省设提学使、劝学所,从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少数民族教育的序幕。

“回文化区”内,根据《新疆图志》统计,新政期间,新疆共设学堂606所,教习764员,学生16 063名,每年经费共需银两348

191[1](p201)。在甘宁一带的回文化区,根据《甘肃新通志》记载,清末新政时期,共建2所中学堂,7所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小学堂,4所初等小学堂,1所武备学堂[2]。在“藏文化区”内,“新政”期间,设置蒙养院9所(从1904年起陆续设置),初等小学堂4所(从1907年起陆续设置),汉文小学堂3所(1908—1910年)。“苗夷文化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边疆等地,1910年起,陆续在永昌府、顺宁府、普洱府及镇边直隶厅辖地共创办128所“土民简易识字学塾”[3](p221)。在蒙文化区内,喀喇沁右翼札萨克贡桑诺尔布于1902年10月31日创办崇正学堂,一年后又创立守正武备学堂和毓正女学堂。在昭乌达地区,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建立了许多学堂,在蒙古族比较集中的归绥地区,自兴建至宣统三年,城区共建学堂11所。民族教育现代化。

除地方外,清政府以满、蒙、藏族作为中央对民族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京师创办民族学校。1905年,清政府在京师创设了以招收满蒙贵族子弟为主的陆军贵胄学堂;1907年学部设立满蒙文高等学堂;1909年设立贵胄法政学堂;1909年,理藩部在京师设立殖边学堂,专门为蒙古、西藏地方培养人才。

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全面促进民族团结
篇二:民族教育现代化

努力发展民族教育,全面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新闻

哈密市高级中学是一所民汉合校的高级中学,创建于1960年的自治区级重点中学。学校现有46个高中班,在校学生2394人,少数民族学生占67.5%,教职工198人,少数民族占53.1%。学校现有教职工169人,少数民族占57.9%。二十四年来,在原柳州地委、行署及来宾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校级领导班子带领各族师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了既有时代特征,又充满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学校,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先进的现代化优质高中。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8年)、“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1992年)、“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4年)、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学校”、“自治区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自治区综合治理治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2年学校通过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级甲等学校验收,并跨入了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2003年,学校被全国民族中学教育协会评为“全国民族教育示范校”。

一、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7位校级领导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结构合理,少数民族占6人。名誉校长邓胜利,特级教师,西部教育顾问,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来宾市人大代表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副校长黄祖应(壮族),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广西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学校现有教职工152人 ,其中特级教师14人,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35人,中、高级职称占76.9%;国家级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3人,B类人才11人,原柳州地区首批“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研究生12人。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都曾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了解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深厚的感情。

二、坚定正确的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

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地区的示范学校, 我校依照《教育法》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办学,依法治校,以德施教,办出了民族特色。办学伊始学校就树立了以民族教育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坚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得去、回得来。”一是坚持民族招生政策,每年定向招收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学生100名,招生指标分到县,对空白乡、贫困乡、受援乡考生适当降分照顾,特别是对那些世世代代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少数民族乡邑村寨的学生,学校更是重点关照、重点扶助、重点培养,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2001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走进大瑶山》突出报道瑶族学生莫龙慧初中失学困境后,我校将她破格录入民族班,并免除一切费用。二是坚持民族团结政策,优化育人环境,让少数民族学生“留得住”。学校以各种形式关爱贫困学生,鼓励学生自强、自信、自立,坚决做到“一个也不能少”。2002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民族欢歌》节目对我校扶助贫困生的行动予以了特别报道。三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深化教学改革,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四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少数民族学生“上得去”。五是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振兴教育,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使少数民族学生学成之后努力为民族地区工作,让少数民族学生“回得来”。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差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真研究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能力,努力探索民族教育规律,在教学上创出了一条“低起点、密台阶,勤反复、多练习、重批改、细讲评、促创新”的成功之路,探索出了民族学生“低分进,高分出”的路子,使不少边远山区结束了世代无人上大学的历史,有的家庭甚至出了几个都在我校毕业的大学生。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学生盘春红三兄弟先后考入广西农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垌乡三省坡寨侗族学生吴山产三兄妹分别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这些在当地都广泛传为佳话。1994年,在我校民族班就读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寨乡民洞村壮族孪生姐妹覃刚力、覃毅力双双考上清华大学,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了专题节目《苗山飞出双金凤》。历年来,包括民族生在内的学生会考每学科及格率达98.32%,优秀率32.78%以上,学校连续14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自1991年以来,我校每年都有6--9人考入清华大学,居广西各中学之首,在考入清华大学的112名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82名,有的少数民族学生已成为“昔日苗山求学子 ,学校因此成为了清华大学在广西的主要生源基地。2004年高考又大获丰收,350

人上重点线,740人上第二批本科线,8人上清华,壮族学生王馨荣获广西文科状元,学校综合成绩列广西第二。一九九一年,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到校视察,为学校题词:“发扬民族优秀传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在广西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的民族教育经验予以高度赞扬。2000年,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到我校视察时高度赞扬我校的民族教育做法,并为学校题词:“更上一层楼”。

三、始终坚持“三个一切”的办学宗旨,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创办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贯穿到学校一切工作中,以“三个一切”端正办学思想,统一素质教育认识,明确培养目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不论教师还是后勤的,都围绕着学生转,全面关心学生,明确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个体而言,使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坚持“成人成才”并举,实施“德育工程”。首先是坚持民族学生德育工作的五个转变: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封闭山区向开放性城市转变;民族单一向“多民族聚居”转变;狭隘的民族思想向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崇高思想转变;贫困落后的观念向现代化观念转变。二是坚持民族德育工作的“五性”原则:即坚持方向性、针对性、感染性、趣味性、激励性。三是建立德育工作“三全”网络。即全员:学校、社会、家庭、领导、教师、职工共同参与;全程,把德育工作寓于学生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是抓“四化”促进德育“内化”:即通过文明建设规范化,自我教育制度化,养成教育经常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来实现学生道德“内化”,上升为自我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的,使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一切学生”,就是关心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把爱洒遍每一个角落。做到无论学生入学起点高低,民族成份、城乡地域,都要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全面关怀,不能因成绩差而被冷落,不能因民族风俗不同而被嘲笑,也不能因为贫穷落后而被歧视,更不能使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生活困难而被失学,坚决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为此,学校挤出自有资金,补助贫困生,班主任、教职工以各种形式关爱贫困学生,同时,学校还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扶助贫困生,现学校已取得了香港逸挥基金、金融系统扶困基金会、厂矿企业扶贫基金会、个体户扶困基金会长期的支持,使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胜利完成学业,绝大多数考上大学,成为家乡脱贫致富的人才。“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要重视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既合

格又有专长的人才,重视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真正掌握自强、自立的过硬本领,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根本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思维能力低、想象力不丰富,还存在着母语思维障碍,学习感到很吃力,因此,要使民族生学得好,上得去,就必须认真探索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一套适合民族生学习的教学过程。即加强直观教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先单一后综合,逐步引导学生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浅表思维向纵深思维,节奏思维向连贯思维发展,开发民族学生的智力。这种分层教学,分层递进,热心辅导的教学方法,使民族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思维水平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中既能取得大面积丰收又能使优秀学生拔尖,2004年3月台湾民族人士教育参访团到学校看到我们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学成果时赞叹不绝。学校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成为了既有时代特征,又具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学校,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先进的现代化优质高中,成为了民族教育的窗口学校。

四、牢固树立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先进理念,提高各族学生的现代素质,深化素质教育。我校把先进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伴随时代步伐,迈向素质教育新阶段——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提高各族学生的现代素质,深化素质教育。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深刻体会到现代化是“三个面向”之首且是世界和未来的主要特征;深刻认识到“四有新人”之“新”字则为现代素质。又根据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民族地区生产力落后性和地域的封闭性造成现代素质低的弱点,把柳州地区民族高中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定位在“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提高各族学生的现代素质,深化素质教育”新阶段。为此,学校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意识。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赋于新的观念认识。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开发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其次是实施现代教育工程建设,坚持“新观念、高起点、全面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建立起千兆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使计算机管理系统覆盖学校管理、教学、生活全部领域,学生管理全方位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一卡通”在全国中小学中属首创,获教育部和中央电教馆领导的一致好评。建设计算机网络学校,建立新型教学平台,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现代化实践的动手能力,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现代素质。目前,学校已成为广西计算机网络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三是高度重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先进理念。教育科研水平是现代教育环境的重要标志。根据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我们突出抓好学校科研三个主要方向:民族教育、素质教育、现代素质,注重心理教育研究。学校已参加中科院“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的子课题《元认知实验研究与教学干预》、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近年来,教师积极参与国家、自治区、地(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教职工撰写的论文有100多篇获国家、省、地(市)级奖励或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校被评为“2003年度中小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和课题研究实验先进单位”。学校还注重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培养,至今,学校有特级教师14人,研究生12人,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对象5人,21世纪园丁工程A类人才3人,B类人才11人,柳州地区首批“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打造了一支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了我校教育的发展。

五、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学校占地面积84709m2,生均占地面积36.5 m2,学校建筑总面积62955m2生均建筑面积27.1m2,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划分明确。有标准的400跑道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12条100米直跑道,7个篮排球场,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2190m2,生均 5.5m2图书楼、实验楼设施完备,投入500多万元兴建6200 m2的教学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学校道路平整硬化畅通,校内全部铺设下水道封闭排污。校园建设园林化,绿化面积达47365m2,是柳州市绿化先进单位。仪器设备、图书报刊资料、电教设备、体育卫生器材音乐艺术教学设施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I类标准,学校图书达72471册。同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努力做到:优美、健康、和谐,让一草一木,一石一木会说话,营造育人的氛围,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努力把学校建成“四园一窗口”:即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的“家园”;教学严谨、学风扎实的“学园”;身心健康,团结和谐的“乐园”;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花园”。 校园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绿化面积达47365m2,被评为“柳州市绿化先进单位”,“广西文明庭院”。 这不仅吸引了广西各地市学校参观,而且西藏、贵州、青海乃至江苏、湖北、湖南、辽宁、广东等发达地区的重点中学来校参观,甚至英国中

皮山农场第一小学关于报送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材料
篇三:民族教育现代化

皮山农场第一小学关于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材料民族教育现代化。

根据部党组统一安排,民族教育司和民族教育发展中心

承担民族教育现代化内容起草任务,拟于4月底前提交《教育现代化民族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主要问题、重点任务及推进策略专题研究报告》,提出教育现代化民族教育发展2030年战略目标、重要任务和改革举措等有关意见。为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我校报送有关材料,具体汇报如下:

一、 教育发展指标设定情况

皮山农场第一小学教育经过12年的不断努力,有了一

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首先皮山农场地处南疆边远地区,民族宗教氛围浓厚,农场大的语言环境较差,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学生受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一方面的力量,其次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如:特岗教师流动性较大。再次,学生班额总数过大,班级人数较多。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孩子受教育的好处。

二、双语教育情况

(一)、办学条件

皮山农场第一小学创办于2003年,校园占地53789.88

平方米。有教学楼2栋,(一栋为一小幼儿园)综合楼1栋,学校设有网络教室、微机室、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功能教室。我校办学条件情况,主要包括:

学校建筑面积13187.0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8.03平方米、校舍面积11699.4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7.16平方米。2015年,我校图书总册数16340册,全校学生总数1643人,生均图书10册。2015年,按照《兵团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配置的要求,配有音乐室1间、舞蹈室1间、美术室1间、科学室1间。科学实验室应配209项,实际配备63项,配备率30.14﹪。实验室、仪器室不能够满足2人一组实验需求。我校有2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1

个300m环形塑胶跑道,有符合标准的单杠、双杠、沙坑等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和办园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情况等。目前办学硬件条件基本达标。

(二)、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教育现代化。

1、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专任教师88人,占学校教

职工人数的62.4℅;其中内地教师28人,占学校教职工人数的19.8℅;疆内教师60人,占学校教职工人数的42.6℅;南疆当地教师60人,占学校教职工人数的42.6℅。专任教师中,语文教师22人,数学教师23人,维语文教师11人。本科学历教师16人,大专学历教师69人,中专学历教师3人;50岁以上教师2人,40-49岁教师18人,30-39岁教师43人,30岁以下教师25人。汉族教师24人,维吾尔族教师60人,回族教师2人,土家族教师1人,藏族教师1人。男性教师33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37.5℅,女性教师55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62.5℅;在编教师69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78.4℅,不在编教师19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21.6℅;特岗教师19人、疆内支教教师12人,没有疆

外支教教师。师范专业教师88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62.4℅,非师范专业教师0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0℅;专业对口教师80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90.9℅;所教学科非所学专业教师8人,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9.1℅。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88名教师,班师比为1:2.3;学校现有1643名学生,88名教师,生师比为1:18。

2.教师培养情况。本地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37人,本

地师范院校培养的语文教师1人,数学教师12人,维吾尔族教师9人,品德3人,体育4人,信息技术3人,音乐1人,综合实践4人。

3.教师培训情况。

2013年至2015年,我校教师能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和

各类培训,培训人 327人次。在职教师培训:包括培训机构主要有华山中学继续教育培训、石河子大学国培以及内地知名学校国培等。培训规划与年度计划严格按照师教育局规定执行、主要培训方式有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培训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支持;近三年省内培训115人,省外培训8 人、在岗培训327人、分级培训的比例13.8:1;集中培训

37人、远程培训33人。我校每年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双语教师培训去内地知名高校参加能力提升培训。培训采用集中管理,通过这样的集中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双语教材和学业成绩

1.教材和教学资源情况。

我校现有教材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其中

汉语文教材分为人教版和新疆专用版。学前班使用教师自编教材、教材全部来源于国家统购。学校幼儿园学生统一使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由于教师经验有限,教材开发

重点把握不全面。大部分师生对教材的难易程度可以接受。

2.专题教材开发及使用情况。学校每周开设一节民族

团结课,课程主要以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讲民族团结故事为主。学校使用两种版本教材1-3年级主要使用新疆专用版教材,4-6年级使用人教版教材。学校幼儿园学生统一使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由于教师经验有限,教材开发重点把握不全面。学校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双语培训,培训教材根据教师接受能力采用学生教科书进行培训。

3.学业成绩和就业情况。2010-2011年毕业人数224人 、

全科合格人数 210 人,及格率93.7% ,2011-2012年毕业人数316 、全科合格人数 300人,及格率 94.9%,2012-2013年毕业人数116 、全科合格人数106 人,及格率 91.3%,2013-2014年毕业人数 230 、全科合格人数 220人,及格率95.65% , 2014-2015年毕业人数254人 、全科合格人数232人,及格率91% 。 学生完成义务阶段教育以后,升入疆内高中班或是中职班学习技术。毕业后参加招考或是自主创业,就业率较高。

4、我校有 2间计算机教室。各有1 个教师电子备课室。

2015年,我校 38个教学班,有 46套多媒体电子白板。生机比为13:1、师机比为7:1。信息技术课3-6年级每周开设2节课,开课率100%。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全体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3名在编和1名临时的具有信息技术教师资格的教师任教。

(四)、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情况民族教育现代化。

我校学生1634人,少数民族学生1603人,占学生总数的

97.6%。汉族学生38人,占学生总数的2.3 %,学前阶段

生师比:18:1,;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17:1.是一所典型

的民汉合校。2015年学前毛入园率74%;义务教育巩固率

100%。学校自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双语模式二教学,学

校1-6年级学生均接受模式二教学,民族学生受教育育率

100%。每个民族孩子均受到同等待遇。

(五)、课程开设与教材使用

2003年农场进行集中办学,将各连队学校合并成三所小

学,一所中学。2003年至2010年实施双语模式一,除汉语文以外,其余科目用维语授课;自2010年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二,除维语文课以外,其余科目均用汉语授课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课时设定。汉语文每周7节;数学每周5节;英语每周2节;维语文每周5节。除国家规定教材,学校还开设《可爱兵团》《心理健康》等地方教材,2010年以前汉语文使用语文版教材、数学使用北师大版;2011年开始使用人教版教材;2015年为适应学生实际需求,部分学生使用人教版教材,一部分使用新疆专用版教材。

推行双语教材有利于边远团场地区的经济、教育与发

达地区很好的交流与融合。推行双语教学,首先是提高教师双语水平,2005年开始,我校双语教师实施两年脱岗培训和

一年跟岗培训,现在除维语文外其他科目均用汉语授课。 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科目开设和教学。学前班教材根据民族地区孩子学习双语的认知能力,采用地方特色教材。人教版教材对于汉语水平差的孩子在使用过程中还存一定的困难。主要是该教材灵活,丰富学生理解不透。

(六)、双语教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1077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