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梅雨柳宗元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23

【www.myl5520.com--教学设计】

《寒潮和梅雨》教学设计
篇一:梅雨柳宗元

《寒潮和梅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寒潮和梅雨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天气现象,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形成上述天气现象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本节课和前几节课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紧密联系。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梅雨是夏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天气现象。

2、本节课在知识结构上非常清晰,对每一种天气现象大致在成因、运行路径和我国受其影响的地区及危害等几方面作介绍,当然,在教材处理上各有侧重。如“梅雨”,教材首先点明梅雨发生的时间(每年6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地点(我国江淮一带、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及成因(准静止锋影响),引出锋面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解锋面的特征、暖锋、冷锋、准静止锋的涵义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并安排专栏“梅雨与农业”,最后提及梅雨之后的雨带推移情况及江南的伏旱天气。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编写的思路,即从一种生活实践(梅雨)出发,探寻其背后的地理知识(锋面),然后再回归生活实践(梅雨与农业),与二期课改的理念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3、寒潮和梅雨,上海学生不但熟悉,而且深有体会。但学生对其发生,发展规律等深层次知识知之甚少,对气旋、反气旋及锋面知识是陌生的。因此教学时拟引导学生透过熟悉的天气现象探究其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并能初步学会分析实际天气问题的能力。另外,从辨证的观点来看,寒潮和梅雨都具有利与害的两重性,因此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辨证唯物观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了解梅雨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知道气旋、反气旋;暖锋、冷锋和准静止锋。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分析寒潮和梅雨产生的危害,讨论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影响我国的寒潮和梅雨为案例分析寒潮和梅雨产生的原因、危害;通过一系列图片、影视材料、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寒潮和梅雨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感悟地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理解暖锋、冷锋和准静止锋。

[难点] 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梅雨柳宗元。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寒潮内容的导入:

为了激发同学们了解寒潮的热情,先链接两段材料:1812年拿破仑和1941年希特勒兵败莫斯科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遇上寒潮)。思考: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寒潮袭来,会使当地的天气发生怎样的变化?(寒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寒潮袭来,使当地天气经历雨雪、大风、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

提问讨论:寒潮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学生经过讨论,相互启发。冬半年,在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白天地面吸收太阳的热量远远少于黑夜释放出来的热量,因此温度就低,天变冷,蒸发少,空气越来越干燥,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密度增大,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冷高压爆发南下,像潮水一样奔流而来,形成寒潮。

[设计思想]感受寒潮天气,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介绍:寒潮与冷高压、反气旋的关系。气象学上将高压中心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向四周漩涡式流动,称为反气旋。(屏幕呈现反气旋图,演示四周气流水平运动方向和中心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以及其控制下的天气,并解释之。)反气旋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冬季,形成于北方的冷高压反气旋南下入侵我国,常形成寒潮天气。指出寒潮是反气旋的一种表现形式。

[设计思想]通过对比,加深了对反气旋形成、气流运动方向和过境时天气的 理解,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阅读“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提问:上海的寒潮绝大部分是来自何处的强冷空气?为什么那里来的空气是干冷的?(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冷空气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由内陆吹向海洋,所以性质是干燥寒冷的。)

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寒潮入侵我国的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

从图中观察, 并对照“中国地形图”,提问讨论:我国有哪些地区不易受到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教师指导学生看中国地形图,当学生明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使得寒潮不易入侵,南下的强冷空气受到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走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

弱的冷空气有阻挡的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提问讨论:寒潮是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对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说说看有哪些不利影响?针对这些不利影响,应该采取怎样的防御措施?

教师归纳:冬季寒潮造成急剧降温会冻裂厂矿中的各种管道和阀门,可酿成水灾火灾,致使停工停产。措施有:管道和阀门包裹稻草。寒潮袭来,农作物会产生冻害。措施: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之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农作物等办法来预防寒潮。寒潮袭来,医院里感冒病人猛增,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如心脏病,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措施:当寒潮袭来时,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带上帽子、口罩和围巾,以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也是地理教学的一个目标。

【板书】

(一)寒潮

1、寒潮的成因和我国受影响的地区,反气旋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梅雨内容导入:

初夏,梅子熟了的时候,本地区一般会出现什么天气呢?(媒体呈现梅雨)

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唐代柳宗元在《梅雨》中写道:“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指的是入梅。宋代苏轼在《舶风》中说:“三时已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风。”诗的意思是说:7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两位大诗人用诗句准确地描述了梅雨来去的时间。同学们,你们生活学习在上海,领略过梅雨天气,梅雨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气温又高,衣服晒不干,食物容易发霉。

教师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介绍梅雨的形成过程:对,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梅雨是怎样形成的?(6月夏季风推进到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北部边缘北移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一条东西向的准静止锋。我们知道,冷暖空气交汇处是雨带,雨带在江淮之间徘徊,常会出现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的梅子成熟,所以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因此,梅雨期开始和结束的迟早,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多少,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夏季风的进伸迟早有关。)

[设计思想]以古诗文为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和学生的分析讨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这里又出现一个准静止锋的概念,它是锋面的一种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冷锋、暖锋的概念,请大家想一想,何为冷锋、暖锋?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演示准静止锋、冷锋、暖锋,并强调形成江淮地区梅雨的是准静止锋。

提问讨论:梅雨会给江淮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有利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正常梅雨之前的少雨期,对小麦和油菜的收割、棉花和蔬菜的播种,水稻的移栽与返青非常有利。

不利影响:梅雨期过早,小麦、油菜容易发芽或霉变,造成减产;梅雨期过长,雨水过量会造成洪涝灾害,农田受淹;梅雨期过短,出现“短梅”或者“空梅”现象,导致旱灾。

[设计思想]丰富生活体验,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

教师介绍:我国农民有着丰富的看天经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谚语。如:“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意思是说,冬天三九期没有刮过东风或者东风少,则梅雨雨量也少。“腊月里多雪,水黄梅。”意思是说,腊月雪与梅雨有着正相关。“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意思是说,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大量降水,则梅雨偏少。“小满不满,梅雨不管。”意思是说,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梅雨时雨水也偏少。

【板书】

(二)梅雨

1、梅雨成因

2、梅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小结:寒潮、梅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气象部门要加强监测,及时准确预报,各行各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及早做好防御措施,以减轻灾害损失。

六、作业训练

[设计思想]通过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描写梅雨季节的好句
篇二:梅雨柳宗元

描写梅雨季节的好句

1、梅季的江南,丝雨绵绵,雾霭重重。滴滴答答的水珠可以从玻璃、柜子、甚至电器上滚落下来。这时候那怕是有洁癖的人家也会闻到梅雨时节特有气息。木门变紧了,声音也不再清脆,就连铁门也被湿气浸泡的不再那么刚强,变得温顺柔和起来。

2、梅雨,又叫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这时正是梅子的成熟的日子,所以称为“梅雨”。梅雨季节中,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3、梅雨,在古代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不少关于黄梅雨的谚语。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首咏《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其中的”梅实迎时雨”,指梅子熟了以后,迎来的便是“夏至”后“三时”的“时雨”。

4、梅雨时节的雨更是变化多端,一开始是豆大的雨珠,太热烈了,噼里啪啦地把世界都给吵醒了;后来又转成为绵绵细雨,如银针般洒落人间;再后来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还没过多长时间,梅雨竟然又来捣乱,一场太阳雨开始在天空中上演??

5、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6、讨厌的梅雨断断续续,时大时小地下个不停,一连从6月25日下到7月1日,整整下了七田七夜,真让人十分厌烦。

7、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8、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

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9、一年一度芳菲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秋水随鸿雁北去,时间在笔端飞逝,

悄然无声。啊!六月,又是一个六月,一个杨梅漫山红透的季节。梅雨纷纷,似乎没有这梅雨的欢庆锣鼓,杨梅不登场似的,重彩浓墨,杨梅浓妆艳,显然登场。

10、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11、云变化多端。眼前的云刚刚还是芝麻大小,霎时间,又变成了泰山一样的巨山;明明是一只快乐的小羊羔,转眼间,就变成了白衣仙女的缎带。有时团成一团,有时弥漫开来,罩住日月星辰??但不管怎样,它永远嬉戏在那辽阔的天空里。

12、这些天来,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阴,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不,刚刚还是烈日当空,一会儿就变成了大雨滂沱,下雨时天上还有太阳呢。

13、正是梅雨季节,昨天下午下了一阵暴雨,所以今天大地还是湿漉漉的。中午,天公渐渐开了眼,从云朵边上露出几片阳光,扫视着地上一切。满天发黑的云朵,一簇挨着一簇,在快速地运动,黑云使人们难见天日。微微的风,倒也凉爽。路上满是人们踩出的脚印,一个挨着一个,显出夏日的繁忙。

14、最近,天一直在下雨。嘿!云可能做了好几天的遮阳工作,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这时,云出的汗从天空中高高地落下,便下起了倾盆大雨,让大地生机勃勃。

15、江南的梅雨仿佛是最有特点的,大概是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有关梅雨的词汇就从江南而来。伴着鱼米之乡,伴着小桥流水,伴着臆想中的细雨蒙蒙,不觉的就产生了无数遐想。古镇老街,绿瓦新柳,小弄石墙都透着一股浓的化不开的文人情节。乾隆下江南许是也在梅雨时节,不然那些****韵事怎么能够远远流传呢?对江南,对梅雨印象里总是氤氲多愁的。

16、对树和木本植物来说,这是一个滋润的季节。挺拔的身躯,翠绿的茂叶,在雨中轻舞缠绵、招摇作秀。嫩枝抓住充沛的雨水,疯狂的伸长。尽管缺少阳光,有些先天不足,也还是娇稚可爱。苦的是那些草本植物们,过度的雨水,已把它们浸的弱不禁风,底下的叶子已枯黄谢世了。藤科似乎在进行着一场比赛,大

家都伸长着脖子,想要与天比个高低,遗憾的是它永远先天缺钙。

17、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18、“乳鸭池塘水浅深,梅熟天气半晴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天气会像小孩儿的脸,忽阴忽晴。太阳露脸的时候,天蓝蓝深深,空气格外的清新,只是由于过高的湿度,让人有些许的窒息;阳光象针刺一般,要把人们蒸透,这是一个雨也烦、晴也燥的季节,只有青蛙们不管晴雨一样的欢唱。

柳宗元诗词选
篇三:梅雨柳宗元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梅雨柳宗元。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夏初雨后寻愚溪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雨晴至江渡梅雨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州峒氓

梅雨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什么时候进入梅雨季节
篇四:梅雨柳宗元

什么时候进入梅雨季节

梅雨,又称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出现时间规律

正常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体各地有所差异,浙江地区是农历五月份入梅,具体是逢芒种后的壬日入梅,夏至后庚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围、持续时间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应该出现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没有梅雨,现象称为空梅。 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并且持续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重梅”。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 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 梅雨黄山

“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每年何时进入梅雨季节

通常从6月份开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热高压增强,到了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时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也不甘示弱,北方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形成窄长

的雨带,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民间把这一期间的连阴雨天气称之为“梅雨”,梅雨开始的一天即为“入梅”。一般在7月上中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再次增强,梅雨带北移到淮河以北地区,即为“出梅”,“出梅”后盛夏开始,进入三伏天。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每年不尽相同,所以每年“入梅”和“出梅”也不一样。

气象上的入梅,一般是将初夏季节连续出现6-7天以上阴雨天气、且日平均气温达到22度以上的第一天为入梅日,连阴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日。

日历上的所谓“入梅”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是根据“干支记日法”来推算的,它是把“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入梅”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因此,气象上的“入梅”和日历上“入梅”在时间分布上是不一致的,但在有的年份也可能碰巧在一起。

什么是 “丙日”

古代历法中,用天干地支记时,记时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使用 。 每月概记三十天,从1-10日,11-20日,21-30日分别为: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辛日,壬日,癸日。以丙日为例,就是指每月的3日13日23日,当然,这里所指的全是农历。 举个例子,每年的入梅时间是芒种以后的第一个丙日,就是说,如果芒种是2日,那么就是三日入梅,如果芒种是在4日或者更迟的几天,那么入梅时间就是13日了。

一般的梅雨季节是多少天?

一般在6-7月份。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7243.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