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荀子天论

汉语知识 时间:2020-05-18

【www.myl5520.com--汉语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精析
篇一:荀子天论

第一章 词 类 活 用

一 概 说

(一) 词的语法分类:

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 “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

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三)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包含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三类比较特殊的语法现象,此外,“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为方便起见,姑列于该目之下。

二 使 动 用 法

(一)什么是使动用法

也叫“致动用法”,它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具有“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由于它们原来的词性不同,作使动用的时候,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分两种情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可以带受事宾语,但在用为使动时,不是动作施与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产生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如:

(1)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详论)

(2)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荀子非相》

(3)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4)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5)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国语周语下》

(6)故不如先斗秦赵。——《史记项羽本纪》

(7)吴王濞反,欲从闽越,闽越未肯行。——《汉书东越列传》

(8)(天汉)四年春正月,(汉武帝)朝诸侯于甘泉宫。——《汉书武帝纪》

(9)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宋玉《风赋》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较少(“从、食”常见),但有时很不容易辨认。只能借助上下文义进行揣摩。试比较: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下》

(2)孟子将朝王。——同上

(3)欲因此时降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4)涉间(人名)不降楚。——《史记项羽本纪》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大量出现。它们一般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如:

(1)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尸于楚,以求知罃。——《》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汉书韩信传》

(5)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汉书袁术传》

(6)杜元凯乃复连榻坐客。——《世说新语方正》

(7)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世说新语贤媛》

(8)贤者举而上之。——《墨子尚贤中》

(9)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省略宾语的情况:

(1)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魏其武安列传》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

(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礼运》

(2)晋侯谓庆政曰:“寇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僖公十五》

(3)“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兵法谋攻》

(6)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蔺列传》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论语子路》

(9)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四)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并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名词的使动用法相对少见,活用的名词一般是普通名词,偶也有方位名词或专有名词。如:

(1)宋人请猛获于卫,……亦请南宫万于陈,……宋人皆醢之。——《左传庄公十二年》

(2)乘势,则哀公臣仲尼。——《韩非子五蠹》

(3)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5)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

(6)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左传成公二年》

(7)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

(8)(齐欲救代,对魏王说)故王不如东苏子(代),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苏秦列传》

(9)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光派专诸刺王僚]

(10)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南宋初降金被立为傀儡皇帝]

三 意动用法

(一)什么是意动用法:

名词或形容词放在名词或代词前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表达“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看成什么来对待”(有人建议列为“处动”)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种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表示当事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1)王吉兹卜。——甲骨卜辞

(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易经蛊卦》

(3)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左传哀公七年》

(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5)……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国语鲁语下》

(6)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于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

(7)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史记管晏列传》

(8)藤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9)太子迟之,疑其悔改。——《史记刺客列传》

(10)人生贵得适意尔。——《世说新语识鉴》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1)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小雅白驹》

(2)窃窃然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哉?——《庄子庚桑楚》

(3)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4)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

(5)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襄十一》

(6)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7)秦,形胜之国也,带山阻河,悬隔千里。——《汉书高帝纪下》

(8)依渤海,墙泰山,堑大河。——杜牧《燕将录》

(9)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10)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柳宗元《封建论》

(四)意动和使动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使动句叙述的是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是主观认识或主观感觉,不一定是事实。试比较:

(1)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4)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四 名 词 用 如 动 词

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不起使动或意动的作用,频率较使动意动为高(认识有发展)。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活用两类。如:

(一)普通名词活用:

(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

(3)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6)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三》

(7)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8)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9)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10)用讫再火,令药熔。——《活板》

有些名词活用为动词后读音改变,如“衣”、“王”。

(二)方位名词活用:

(1)子墨子不听,遂北。——《墨子贵义》

(2)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3)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

(4)吾亦欲东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5)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

五 名 词 作 状 语

现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借助跟介词的结合,构成介宾短语才能做状语。如:“我们在教室上课。”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作状语。另外,少数能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的普通名词也可直接做某些动词的状语,如“集体购票”、“电话联系”、“笑脸迎人”、“公费留学”、“现金支付”等。但在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却是名词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语法著作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不当)荀子天论。

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较浓重的修辞色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示时间处所方位:

(一)表时间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由名词充任的时间状语有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而是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

A 表条件方式: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庄子庚桑楚》

B 表频繁发生:

(1)请损之,月攘一鸡。——《孟子滕文公下》

(2)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汉书•文帝纪》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4)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C 表逐渐发展:

(1)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二)表处所:

(1)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上》

(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国语越语》

(3)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4)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史记张释之列传》

(5)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汉书龚遂传》

“山行”、“家居”、“郊迎”

(三)表方位:

(1)舍適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3)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史记吴起孙子列传》

(4)昔韩卢之取菟也,上欢下获,不甚多杀。——《汉书严延年传》

(5)左抱幼妾,右拥嬖女。——《国语晋语赵文子冠》

二 表示工具依据方式:

(1)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史记•高祖本纪》

(2)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史记留侯世家》

(3)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表工具】

(4)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史记留侯世家》

(5)於是覆劾延年阑内罪人,法至死。——《汉书严延年传》

(6)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依据】

(7)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古代汉语通论
篇二:荀子天论

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詞類活用

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條件下臨時改變了詞

性,承擔了其他詞類的功能。(詞在句中臨時了承擔了某種職務。) 最常見的詞類活用是

 (一)名詞用作動詞, (二)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 (三)形容詞、 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一)名詞用如一般動詞

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文獻語言中相當普遍,且具有一定的條件。名詞在以下七種語言環境中用如動詞。

1.副詞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這是因為副詞一般是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如果副詞放在名詞的前面,那麼,這個名詞就具有動詞的性質了 .

1)今京不度,非制也。(左傳隱公元年)

荀子天论。

(2)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左傳宣公二年)

(3)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史記·項羽本紀)

(4)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 (同上)

注意:否定副詞“非”後的名詞不用如動詞,例(1)的非制也中的制就仍然是名詞。

再如:

此非吾君也。(《孟子·盡心上》)

因為“非”可以否定名詞謂語。

《詩經》中的“非”作“匪”,亦是直接否定名詞謂語的,例如: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風·柏舟》) 石、席不用如動詞。

2.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

因為代詞一般不受名詞修飾,代詞常常跟在動詞後面作賓語,代詞跟在名詞後面,這個名詞就用如動詞。

(5) 從左右,皆肘之。(左成二)

(6) 公子怒,欲鞭之。(左僖二十三)

(7)父曰:“履我!”(《史記·留侯世家》)

這類名詞用如動詞,翻譯時一般可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譯為一個狀中結構,

“肘之”——用胳膊肘碰他。

“鞭之”——用鞭子打他。

“履我”---替我穿上鞋子。

3.當名詞不是作句中的主語和賓語時,它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介詞結構,這個名詞用如動詞。

1. 因為介詞結構是作動詞謂語的狀語和補語的,名詞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了介詞結構,就具有動詞的詞性。例如:

(5) 後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呂氏春秋·上農》)

(6)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與楚境,西與韓境。(《戰國策·魏策》)

(7) 請句踐女女于王。(《國語越語》)

但是,名詞如果充當了句中的主語或動詞的賓語,儘管它帶上了介詞結構,也不用如動詞。例如:

(5)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

(6) 遂置姜氏於城潁。(《左傳隱西元年》)

4.連用的兩個名詞,其中一個有可能用如動詞。

說有可能,就是說不是全都是名詞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連用,有時是聯合關係,有時是定中關係,有時是同位關係,要排除這三種情況。只有可以分析成動賓關係和主謂關係的連用的兩個名詞才有可能是活用。

(5) 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禮記·大學》)(可分析為動賓)

(6) 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漢書·賈誼傳》)(可分析為主謂關係)

(7) 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可分析為主謂關係)

5.能願動詞後的名詞用如動詞

能願動詞是要帶動詞性詞語作賓語的,和一般的動詞不一樣。能願動詞帶上名詞,那麼,這個名詞就具有動詞性。

(18)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19)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20)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

6.連詞“而”前後的名詞在一定條件下活用為動詞。所謂一定條件就是指這個名詞不是句中主語和動詞賓語。

(21)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22)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商君書·更法》)

(23)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

當“而”連結的兩項中,如果名詞作了句中主語和動詞賓語的,這個名詞不用如動詞,例如:

(24)鬼侯有子而好。(《戰國策·趙策》)

(2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特指代詞“者”前,“所”後的名詞用如動詞

特指代詞“者”、“所”都要與動詞性詞語結合構成一個名詞性的“者”(所)字結構,當這兩個詞帶上了名詞,這個名詞就用如動詞。 ((26) 文王之囿方七十裏,蒭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上)

((27)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28)趙王之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國策·趙策)

(二)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古今漢語都存在的一種語言現象,只不過現代漢語的使動只存在於一些形容詞兼屬動詞的情況。如“端正黨風”,“純潔組

織”、“豐富生活”等即是。古代漢語的使動更為普遍。動詞、形容詞、名詞都可用如使動。所謂使動,就是主語使賓語而動,而不是主語本身發出謂語所表示的動作與行為。(頁344—345)

1. 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用如使動一般只限於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後面帶上了名詞(或代詞,有時代詞可省),這個動詞就用如使動。例如:

(29)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30)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31)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西元年)

用如使動的不及物動詞後的賓語是第三人稱代詞的,可以省略,例

(29)(30)即為此例。

及物動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也可用作使動,例如:

(32)問其病,不食三日矣,食之。(左傳宣公二年)

(33)晉侯飲趙盾酒。(同上)

(34)天漢四年春正月,朝諸侯王與甘泉宮。(漢書·武帝紀)

及物動詞用如使動,往往要改變其讀音,例如,食、飲等要讀成去聲,但不是所有的用如使動的及物動詞都要改變其讀音,區分是一般用法還是使動用法,主要是看其語言環境。即教材講的要依靠上下文(見頁346)。

使動用法在語法上的一個特點:它是以動賓的形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這樣,句子看上去就很簡練。(詳見頁346第三段)此外,使動

常用词
篇三:荀子天论

常用词

本义: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①

《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②

引申义:

一.纹理:《论衡·言毒》:“蝮蛇多文。”

二.文章,文辞。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

三.(1)华美,有文采,与“质”相对。 《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配合适当) (2).非军事的,与“武”相对。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四.文化。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五.文学 1.文化知识,书本知识。《荀子·大略》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2.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被选中的人也称“文学”。《史记·袁盎晁错列》:“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太常掌故:官名。)

六.文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七.(旧读wèn)文饰,掩饰。《论语·子张》 :“小人之过也必文。”

八.钱一枚为一文(量词)。《宋书·徐羡之传》 :“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③

本义:論也。从言吾聲。(谈论,说话。)④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左传·昭公三年》:“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⑤

引申义:

一.(yù)告诉。《史记·吕太后本纪》 :“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弗:不。)

二.言论,话。 《韩非子·五蠹》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不用先王的那套言论,而用官吏当老师。)

三.谚语,俗语。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语曰:力能胜贫,谨能胜祸。”(谨:谨慎。)

[辨]言,语。主动对人说话叫“言”,和别人一起谈论叫“语”。⑥

注:①④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②③⑤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第400页,第474页。

本义:著(写)『查自《说文解字》』

引申义:1、写字或写的字,如"书法"。

2、成本的著作,如"《尚书》"。

3、信,如"与✽✽绝交书"。

4、字体,如"草书"。『查自《新华字典》』

本义:画计难(图谋难办的事)。

引申义:1、计谋,如"宏图"。

2、画,如"画影图形"。

3、用绘图表现出来的形象,如"图案"

4、地图,如"《亚洲略图》。

本义:走,小跑。字形采用“夭、止”会义。字形采用“夭、止”会义,表示小跑时人必须收腹弯腰屈背。所有与走相关的字,都采用“走” 作边旁。(来自说文解字)例如:《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引申义:1、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2、奔向,趋向。《史记▪萧相国世家》: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阿房宫赋》: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仆人。司马迁《报任安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而拜客。”(牛马走:像

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仆人)

4、谦称,我。张衡《东京赋》;走虽不敏。(敏:灵敏,敏锐。

上述来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注1】:行、趋、走、奔、跑。且速度越来越快。

【注2】“走”还是一些身份低微,地位低下无足轻重的人。比如:“走卒",

他是指供人使唤的差役。

本义: 泽,光亮湿润。字形采用“水”作边旁,“睪”是声旁(来自《说文解字》)。

就是聚水的洼地,一般指湖沼。《滕五阁序》:“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韩非子▪五蠹》:“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买庸:雇佣工人。决窦:开

排水道排水。)

引申义:

1、雨露。《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2、光泽,润泽。《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3、恩惠;好处。《西门豹治邺》:“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流后世”【又】

<名使动>使……得到恩泽。《答司马谏议书》:“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斯民。”

4、汗,津液。《采草药》:“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

皆归其根。”

5、<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6232.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