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说课稿 时间:2020-05-03

【www.myl5520.com--说课稿】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
篇一: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土壤的保护》说课稿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土壤的保护》是科学课土壤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土壤的成分,知道本地土壤的类型后,了解人们对土壤的破坏,培养学生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土壤,保护家园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方法:

《保护土壤》一课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对身边土壤的调查,以画画的形式启发想象,为课上交流、讨论、提出合理建议做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互动交流的思想,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联想法、讨论法、发现法。用观察法来调查土壤破坏的现状,目的是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态度;用联想法来完成课下《美丽家园》的想象画,目的是引发学生对破坏土壤,危及子孙后代的认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练习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训练思维;用发现法是为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做铺垫。

三、学习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自学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讨论→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铺垫、激情导入

1. 通过前面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学到了什么?作为本课的引入点,温故而知新。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 通过展示同学们的课下作品―― 一幅《美丽家园》的想象画,让大家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欣赏,共同进步。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现代教育学科整合的新理念。

(二)数据引入、激发联想

1、由美丽家园的想象画回到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把调查身边土壤的信息在小组交流、讨论。两者对比,激起学生对美丽家园的渴望。这里教师并不急于说出保护土壤,而是回到教材的《科学在线》,让大家再次感受土壤破坏的现状,这时同学们的心情是沉重的。

2、针对科学在线的资料,师生交流。教师应该对教材做以补充,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资料。截止到1989年,我国各类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92万平方千米。如果是在多媒体教室,可以直接让学生看到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网上公布的结果。教材上水土流失356万平方千米,只是我国水土流失可以人为治理那部分。

3.面对这么巨大的数字,学生很难想象,我采用图表的形式表达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土壤破坏的现状。看,这是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现在有一半的土地被白白流失,这时的学生惊呆了。这时对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能做些什么?(几乎是异口同声:“保护土壤”)2、照这样下去,我们的地

球又会怎样呢?(学生的想象不得不让我惊叹,让我佩服)。我更新补充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范围,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欲望。

(三)深入实践、鼓励创造

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本课的难点。各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填写土壤破坏状况及建议的报告单。报告单的设计是开放性的,不给学生更多的限制,由同学自由发挥。整理之前,我告诉学生“我国土壤的破坏如此严重,大家能不能为保护土壤想些办法?如果可以实施,老师会把大家的建议报告给国家的政府部门。”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唤起同学们强烈的责任感。而这时本课的难点已经不难了,教师看到的是同学们认真思考,用心填写报告单的场面。

(四)内化知识、提出希望

教师把保护土壤的希望寄托给全体学生,使大家成为保护土壤的卫士和义务宣传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土壤,让我们心中美丽的家园变成的现实。”总之,这是一节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互动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实现认知的飞跃、并从心灵深处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现科学课的最新理念。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已经采用了已经设计的教学方法,也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但总体来说,有些知识点儿还是讲授的有些死板,应采用更灵活的方法来讲本节课!另外,本课的情感教

育没有完全发挥,还应让学生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多的去关爱我们的地球母亲!在利用课件教学时,学生的积极性是调动起来了,可我却忽视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更多的自主时间放给孩子们,这一点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

小学综合土壤的保护1
篇二: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关于土壤保护的画。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2、学生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么去做。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生: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植物………..

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动物 …………

生:还可以居住人。

生:制作砖瓦、陶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保护土壤,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欣赏课文插图

植物生长

北方窑洞

鼹鼠的家

制作陶器

三、对比模拟实验

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对比模拟实验

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

四、交流讨论

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生: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

生: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

……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五、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5、谈话: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到环境的行列中来。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篇三: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篇四: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中国传统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一、 传统年画的发展

传统年画与乡土中国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最早可以溯源到秦汉时期。早期的年画以门画为主,多为辟邪、祛灾之用。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年画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年画中驱邪除鬼的先民原始信仰演变为一般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习俗,并增加了接福纳祥、喜庆康乐、装饰美化之义,出现了吉祥如意、欢乐新年、富贵荣华、年年有余、安乐升平等题材。年画覆盖地域辽阔,历史上有上百个产地。到明清时期,年画无论在题材、种类,还是产地、产量,都达到鼎盛状态。在清中期,天津杨柳青一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四川绵竹一地,年画作坊就多达300余家,年画从业人员达万人,年产量达1400多万份。年画的题材、种类十分丰富,有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山水花鸟,以及性启蒙的“避火图”等题材,有门画、神像、灶画、中堂、斗方、炕围、条屏、灯方、窗花、对联,有些地方还有纸牌、家堂、喜丧用品等品种,堪称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年画的传承危机

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和生活方式相连的。近二十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人们对中国固有的传统节日表现出异常的淡漠,只喜欢过西方的节日。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注定了很多民俗文化的消亡,那曾经与人们的风俗习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年画,已渐渐随着社会风习的变更而衰落。年画衰落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年画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动摇。

传统年画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年画生产者亦农亦商。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工业化建设,年画艺人有的加入了年画合作社,有的不再从事这一行业。“文革”时期的破“四旧”,造成大量年画的画版、粉本,以及传统年画目录的灭失。“文革”后,国内外的文物贩子抢先一步,大肆搜罗、购买走了相当数量的年画画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城镇化运动中,村寨大片地消失,传统技艺及其载体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于土壤保护的画。

2、年画生存的社会心理基础的动摇。

建国以来,民间文化、社会生活空间由政治文化统合,表现政治生活、表现重大题材成为包括新年画在内的各类艺术的主要任务。“文革”以后,年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或者不贴年画,或者只能张贴带有年历的文化革命年画、领袖人物年画、样板戏年画等。“文革”结束后,社会生活趋向多样化,过年的传统风俗有所回归。然而,随

着对外开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节日生活中,人们接受了不少洋俗,传统年画却越来越成为模糊的记忆。

3、年画传承链条的断裂。

作为活态的文化,年画的传承是以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为载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由于民间技艺以生存为目的,年画的画诀、画面的寓意等,都是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许多年画技艺由于后继无人而失传。

4、文化层面认知的缺失。

近现代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都起步较晚。作为手工业生产性质的年画,在社会上也始终缺失文化上的自觉。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对年画从没有做过文化意义上的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普查和记载,不了解年画的家底。

三 、建议

1、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年画等非遗项目的语文课文或课外读物,让人们从小就熟识古老的民间文化和习俗。

2、培植民间文化土壤,还年画以亚文化的本性,并凸显年画年俗仪式和喜庆的功能。年画的作用正如贴春联一样,增添喜庆气氛的仪式功能和一定的装饰功能远远大于传统年画的其他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年画更容易回归我们的生活。

3、在重要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立年画常设展览,或建立国家级民俗博物馆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展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重现年画昔日的景象。

4、回归民间,活态发展,防止附加年画不必要的功能和光环。年画不同于学院艺术,有着民间艺术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生存空间。对年画过度的雅化和俗化,都会破坏年画的本来面目。因此在发展年画市场的时候,要警惕过度雅化和俗化。

5、以现代文化产业理念激活传统技艺,培育年画等非遗项目的中下游产业链。以传统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微,是技艺者传承的断裂,也是消费者传承的断裂所造成的。没有消费才停止了生产。因此,应该有制度性的措施,如在审批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开发项目时,应强制性地规定以非遗内容为主体的文化产品的开发,培育年画等非遗项目的中下游产业链。

6、恢复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警惕边保护、边消失。

四、保护传统年画的意义

年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复兴发展年画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年画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承载方式,对这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年画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审美价值与它的文化基础和节日环境相吻合,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又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媒介。民俗在中国现代化大潮中淡化,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盛行,中国传统的春节年味越来越少,引起了有识者的忧虑。老百姓在呼唤自己的节日,中国民俗艺术要富有当代性。对民间艺术—年画不仅要抢救和保护,还要继承。我们要将年画生活化,让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带有年画特色,让年画融人生活,有意识地

引导年画介人生活,让年画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与兴旺发达提供坚强的思想纽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民意基础和思想资源。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398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