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4-02

【www.myl5520.com--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检查交流

1.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出示预习单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1.师提出自学要求,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检查交流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实践体会学以致用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三首》
篇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

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知诗人,解诗题)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3、 师范读。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抓字眼,明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指导朗读。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 “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多诵读,悟情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布置作业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十、板书: 牧童

悠闲、自由自在、快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童心飞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一、介绍词牌名。

1、清平乐 “乐”音yuè,可见它是可以用来咏唱的。学完以后我们可以来唱一唱。

2、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

3、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剥”bāo音。

二、抓字眼,明词大意。

1、指名读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初步理解“茅檐”“吴音”(“醉”“相媚“相媚好”“喜”“无赖”。

3、大家看这首词,只有多少字?这些字词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可见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如果去掉开头写景的两句,这首词后面有多少字?透过简洁的文字,诗人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学生交流,再次读词。)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我们都说“题是文眼睛”,那么这首词的“眼睛”是什么?理解“居”。

2、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3、这是怎样的一户人4、如果说一处的人物就是一枚珍珠,词人用哪一个道具串成了这枚闪亮的“珠琏”?(板书:溪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读图。)

4、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你能不能将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板书(醉===喜)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来看看翁媪“喜”从何来?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和美景中

在古时候,很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丛酒出,所以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学生交流)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理解“吴音”,出示《吴文化》中的吴方言分布图,找到江西上饶,了解“吴侬软语”。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4、学生自由交流。

5、指名谈一谈。

6、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做坐着摇椅慢慢聊。”

7、“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家?居住得怎样?住在哪儿?

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4)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8、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8、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9、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出“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诠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句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的快乐,回顾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许多多美好的趣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与童年有关的古诗词,看看从中能读出什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前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

2.指名诵读(大屏幕出示古诗)

①生读。读后评价

②多种形式读(评读,赛读,合作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想象一下,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交流学生的想象。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学习《牧童》。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

生自由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大屏幕)

(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学习的结果?(相机理解“六七里”“三四声”)

(2)不错,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是呀,在这辽阔的田野上,时断时续的传来了几声牧童的笛声,让人感到是那么的悠扬悦耳,轻松舒适。读了这句诗,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3)同学们的感受真深刻,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4)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句,哪个小组来汇报?

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大屏幕)

交流学生的学习感受

(1)你们理解的也非常到位,那读了这句同学们又有什么感受呢? (我感受到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我感受到牧童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

(2)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3)是啊!吃饱饭后,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里休息了,多么惬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4)同学们,这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5)那如果你就是那个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说什么做什么呢?(学生交流)

(6)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诗人内心世界对这个远离喧嚣安然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7)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一遍这首诗(生读)

(四)总结方法,学习第二首。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小组了解诗意——谈感受体会——感悟诗境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下面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舟过安仁》!(生自学)

集体交流:

诗意: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1.从中感受到什么?

2.作者的心情很闲适也是很愉快的!

3.能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吗?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使风让船前行啊!

4.诗人看到孩子的异常行为,豁然开朗,生再读体会感情

(五)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

2.《牧童》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而《舟过安仁》则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所透露出的只有孩子才有的奇思妙想!

(六)巩固延伸

1.背诵古诗

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首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那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近他们的生活(板书课题)(村居)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感知词义。

1.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题目,前面还有个题目。)(清平乐)

2.对,这是一种新的题材,叫“词”。课下让同学们收集到“词”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词”的资料。(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像这首词中的“清平乐”就是词牌名。)

3.小结导入辛弃疾的词,并介绍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现在留存词最多的词人。)

4.请同学们自由读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①生读。读后评价

②多种形式读(评读,赛读,合作读)。

交流看看同学们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说说自己能读懂了哪些?

集体交流:

1.我能读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子不能做但是也不偷懒,用手轻轻地把莲叶放在地上用手剥这莲子,那样子可爱极了!

师:从中体会到小孩的什么?(天真活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9古诗词三首学情分析。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从“溪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280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