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历史教案 时间:2020-03-13

【www.myl5520.com--历史教案】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与保护
篇一: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臵、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优势:

丽江古城拥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古城建筑集汉、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并具纳西族独特风格, 是中国现存古城中 极为罕见,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选址和布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和黑龙潭水系。建筑物依山就势,层叠起伏。“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成为古城的一大特色。

纳西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劣势:

丽江古城旅游产业相对较单一,丽江古城的景点就只有古城、古镇、黑龙潭公园,而且,丽江古城商业化较严重,使古城的环境压力增大,不利于古城的维护,有的地方拥有比较完整的纳西原始民居,但是,由于开发的不到位短期旅游的游客并不能完整的游览整个古城。

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的健全有待改善,如丽江的公交路线还不是那么的合理,对相关的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还不是那么的完善。旅游旺季的接待能力也不是那么的好。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机会:

随着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旅游业来说,,国家准备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于丽江来说是个提升和完善丽江的绝佳旅游胜

地的机会,丽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许多可以开发而尚未开发和完善的景区景点,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依托丽江古城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如:老君山的开发。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威胁:

随着丽江古城旅游的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引起物价的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如:良莠不齐,崇洋媚外;干扰当地的居民的正常生活;传统文化 被不正当的商品化;增加污染源,降低环境质量;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狭小;危及历史古迹,破坏原始风貌;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盲目开发破坏自然景观。

旅游开发对丽江古城的影响:

积极影响:

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丽江的繁荣;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有助于增进国际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纳西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丽江生活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丽江古城的维护和修整;有利于丽江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丽江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的重视和维护。

消极影响:

物价上涨;产业结构发生不利变化;不良的文化“示范效应”;干扰丽江居民的生活;传统文化遭到不正当的开发;环境质量下降;生活空间缩小;破坏当地的原始风貌;损害自然环境,破坏生态环境。

丽江古城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

1.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2.设臵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

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他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当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臵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3.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全体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4.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发展旅游能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收入、社会影响,对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使自然资源与生存条件共同有利的发展。只有两者相统一,才能达到和谐共建的发展。

党的民族文化政策
篇二: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党的民族文化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许多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措施、规定和政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发展和弘扬。 关键词:党的民族文化政策 文化保护 意义 实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不端浅陋,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共产党关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政策以及现实意义,谈一些粗浅的体会,请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指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淀、遗留下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其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弘扬的基础上之上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记录了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本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和优秀文化

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有些传统文化会发生很大的变迁,甚至一些内容因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亡,但其中包含的精华部分会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民族人民群众中继续传承。成为推动其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保护好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2)极大的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随着工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面临消失的危险,而有的在被发现认识之前就已经消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威胁。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的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项重大贡献。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3)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有利于回击有些分裂势力所谓的“文化灭绝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①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保障。达赖分裂集团一再妄称,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下西藏文化正在遭受灾难,他们歪曲事实,提出所谓“文化灭绝论”,即藏族的传统文化正在遭受灭绝②。保护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将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的的文化权力,而且也是对有些分裂势力的一个有力回击。

(4)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①

② 郎维伟著:《中国少数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人权保护》,3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马宁:《驳达赖集团的“文化灭绝论”——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3期

发展。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助于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而且也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以后,党中央把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促进民族发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家宪法和一些基本法律中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保护民族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1984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民委《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请示》中明确提出:对

已经征集到的古籍要加强保管,做好编目、整理工作;对散存在民间的古籍要做好征集工作;对于已经流散在国外的民族古籍资料,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适当措施,购置、交换或复制;对口头流传的资料,及时组织力量抢救,勿使失传。为加强这项工作,建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并在国家民委设立了办事机构。

国家对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十分重视。1981年2月,文化部、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民族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要保持并发展民族文艺的特点、风格和独特的艺术品种。为此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团体,在经营管理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帮助。1991年6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对少数民族的剧团、文工队,具有深厚艺术传统和较高艺术水平的某些古老稀有的艺术品种,在核定其差额补助费时,要给予照顾。

2003年,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经过多次修改,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经 通过颁布实施,由此,我国的民族民间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2007年3月29日国家民委发布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国将依托民族文化遗存丰厚的城镇、村寨,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或文物资料保护展示中心。营建少数民族文化社

区和文化生态区,有计划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自然与文化生态区。规划表明,今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实现规模化、计划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料和古籍。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料,已收集1万多种。1979年开始了包括有56个民族的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工作,这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等,被国家列为艺术研究重点项目,全部300多卷。为收集、整理藏族诗史《格萨尔》,蒙古族诗史《江格尔》,柯尔克孜族诗史《玛纳斯》,国家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近10年来,国家还拨付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支持校勘出版藏文《大藏经》共计160部。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0个州、地、盟也相继建立了民族古籍整理机构,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还建有古籍研究所。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以来,已抢救、搜集少数民族古籍12万种(部,件,册),已整理11万种(部,件,册),出版古籍、书籍5000余种(部,件,册)。这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期末试卷A、B卷
篇三: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期末试卷A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30分)

1、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年11月批准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A、1966 B、1978 C、1985 D、1999

2、下列那项不是我国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

A、万里长城 B、武陵源 C、九寨沟 D、黄龙

3、第一个获得国际 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是( )

A、《威尼斯宪章》 B、《雅典宪章》 C、《华盛顿宪章》 D、《内罗毕建议》

4、开创了我国从总体规划布局上保护先例的城市是( )

A、安阳 B、武汉 C、洛阳 D、济南

5、到1994年为止,国务院共分( )批,公布了( )个历史文化名城。

A、三,82 B、二,99 C、二,82 D、三,99

6、保护区范围却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

A、视线分析 B、噪声环境分析 C、景区等级 D、文物安全保护要求

7、从城市整体的把握走向深入细致的保护是我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 )

A、起步阶段 B、发展阶段 C、前进阶段 D、深化阶段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是( )

A、上海 B、北京 C、承德 D、西安

9、确立了日本文物保护制度最初体系的是( )

A、《古都保存法》 B、《城市规划法》 C、《文物法》 D、《文物保护法》

10、下列名城中坚持以旧城为中心的“分散集团式”城市总体布局的是( )

A、南京 B、北京 C、杭州 D、开封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6题18分)

1、到1997年12月为止,我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共20项。 ( )

2、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

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 ( )

3、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实施国家、地方两级管理。 ( )

4、从宪法、专门的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到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以

文物为中心的保护制度趋于成熟。 ( )

5、我国城市保护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民国末期。 ( )

6、在英国任何未经同意而对登陆建筑进行拆毁、扩建等行为均属民事犯罪,罚

款金额没有上限,依该工程的经济效益决定。 ( )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20分)

1、自然遗产

2、历史文化名城

3、历史文化保护区

4、结构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两题16分)

1、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原则

2、简述中国历史城市的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一题16分)

1、请比较中国和英国、日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参考答案:

一、单选:1、C 2、A 3、B 4、C 5、 6、C 7、B 8、A 9、D 10、B

二、判断:1、错 2、对 3、对 4、对 5、错 6、错

三、名词解释

1、自然遗产:(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

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存区;(2)从列举、保护或自然美角度

具有突出的普通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2、历史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

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应该指出,“历史文化名

城”这一概念是作为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和政府的保护策略

而提出的,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

3、历史文化保护区:指“文物占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历史时期传

统风貌利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可以根据它们的历史、

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4、结构:城市的传统特征是由一系列具有深刻含义的要素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而

形成的,这种非物质的组织关系即结构。历史文化名城的结构主要是:风貌构成,

城市历史发展袖,城市特色构件等。

四、简答

1、(1)历史文化名城应该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

貌特点,继承和发扬城市的传统文化,保护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和落

实;

(2)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分析城市历史演变及性质、规模、相关特点,并根据历史

文化遗存的性质、形态、分布等特点,确定保护原则和工作重点;

(3)编制保护规划要从城市总体上采取规划措施,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创造

有利条件,同时又要注意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的

需要,使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

(4)编制保护规划应当注意对城市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继承,促进城市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5)编制保护规划应当突出保护重点,即:保护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

对于具有传统风貌的商业、手工业、居住以及其他性质的衔区,需要保护整体环

境的文物古迹、纪念建筑集中连片的地区,或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历史、科学、艺

术价值的近代建筑群等,要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扩区”于以重点保护。特别要注

意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不使继续破坏,对已不存在的“文物

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

2、(l)中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历史性城镇遍及全国,约有2000多个,数量

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是举世闻名的,这些城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

以及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2)中国的历史古城,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据科学考古和史料查证从春秋战

国的城市—直到明清时代,古代的都城以及地区统治中心,以至一些重要的边防

城市,都事先有周密的规划、然后再先地下后地上营建。而规划又基本时候、上

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具有特性。

(3)中国由于幅员广大、民族众多、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别很大,因而中国的城

市类型很多,颇具特色,风格迥异。

(4)中国的历史京城都有文化职能,城市既是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文化中心,

城市具有各种职能,古城市的官衙、宗教寺庙、学官等是城市中最突出的建筑物,

也是今天主要的文化名胜古迹。

(5)中国的城市从未出现过衰落,不像欧洲曾出现过几次的城市衰落。中国古

代社会长别处于统一的大帝国,且中国古代文化长期不衰,经济发展又比较缓慢,

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因而城市延续着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城市中留了许多古建古迹,就是佐证。

五、论述

答:总的来说,英国和日本的保护制度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框架,而我国则

需及时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填补起—些明显的空缺,适时调整,建构起一个完整

而稳固的保护制度。

一、各国立法体系比较

英国立法体系是以国家立法为核心,建立针对古迹、登录建筑、保护区以及

历史古城不同层次保护的对象,对保护办法、保护机构与团体、地方政府职能资

金政策等都给予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地方政府主要执行、解释这些法律条文,并

为公众提供规划指南、建设与保护咨询,同时通过制定本地区的规划及法规性文

件对国家立法作有限的补充与深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将保护组织的监督以及立

法参与都纳入立法与执法的程序

日本的保护立法体系也是采用同家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不同的是日本

的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往往只是确定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全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最

重要的部分,而更广大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保护。因此,日本历

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系实质上是以地方立法为核心的。

我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制定全国

性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法规性文件,地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制定 地方性法规、

法规性文件。与英、法、日等过的法律制度相比,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

制度仍显得很不健全。

首先,与我国历史文化一次保护体系相对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不完善。

其次,目前有关保护的法规文件多以国务院及其部委活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

门颁布、制定的“指示”、“办法”、“规定”、“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大部分文

件由于缺失正是的立法程序,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作国家或地方的行政法规。

第三,法规文件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现行的法

规文件的内容往往以明确保护的对象、内容与方法为主要内容,而对保护运行过

程中具体管理操作所实际的问题的法律规定是否缺乏。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完善和充实保护

的法律体系和加强法规的时操作性仍是我国保护立法中的首要与紧迫问题,同时

在法规中还需补充经济制约、部门协调、发挥民间保护组织作用、鼓励公众参与

等等具体问题。

二、各国保护行政管理体系比较

英、日、中三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行政管理都是实施中央及地方两级管理

体系。在英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地方规划部门分别是中央和地方的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的行政机构,环境保护部负责保护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地方规划部门

负责辖区内保护法规划的落实及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由文化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两个相对独立、平

行的行政体系分管。其中文化部门主管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央主管机构为文部

省文化厅,地方主管机构为地方教育委员会。城市规划部门主管古都保护及城市

景观保全等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保护管理,中央主管机构为建设省城市局,地

方主管部门为地方城市规划局。

与英国单一体系的行政管理制度相比较,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日本的

较为相似,保护工作亦是由文化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面个平行的行政体系来共同

承担。所不同的是,除文物保护外的历史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的保护管理工

作是由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共同负责,即在中央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和国家文

物局主管,在地方由地方城建规划部门和文物、文化部门负责。

由此时见。英国与日本尽管在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上有所不同,

但共同之处在于:对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保护管理都只设

立有—个行政主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协助或监督该主管部门

工作。这样就从体系上避免了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因存在两个或多个主管部门而造

成的互相扯皮、职责不清的状况。相比之下,我国在保护行政管理职能上的分工

还有待明确,由两个部门共同主管的体制应适时进行调整。

三、各国保护资金保障制度比较

英国和日本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体系及保护管理体系上有很中国对于古城保护的相关政策。

多差异,但在资金保障制度方面却十分相似。它们共向之处表现为以四个方面:

(1)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

人的多方合作。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重要程度决定。

(3)资金保障与立法制度相结合。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的

额度成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立法保障。

(4)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

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白筹资金等形式。

相比较而言,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资金问题无论从资金投入的绝对数量,资

金筹集的渠道与方式以及政策的配合与引导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三、各国保护资金保障制度比较

英国和日本两国虽然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体系及保护管理体系上有很

多差异,但在资金保障制度方面却十分相似。它们共同之处: (1分)

(1)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

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分)

(2)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资金相配合,并辅以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

人的多方合作。国家和地方资金分担的份额由保护对象及重要程度决定。(1分)

(3)资金保障与立法制度相结合。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保护对象的资金补助的

额度成数量,为保护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提供了立法保障。 (1分)

(4)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为保护提供了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如

减免税收、贷款、公用事业拨款、发行奖券、白筹资金等形式。 (1分)

相比较而言,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资金问题无论从资金投入的绝对数量,资

金筹集的渠道与方式以及政策的配合与引导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1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期末试卷B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30分)

1、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是( )年确定的,共有( )个。

A、1982,24 B、1987,28 C、1990,24 D、1996,23

2、第一个明确指出城市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的文件是( )

A、《威尼斯宪章》 B、《雅典宪章》 C、《华盛顿宪章》 D、《内罗毕建议》

3、下列各项全部属于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是( )

A、长城、故宫 B、泰山、黄山 C、孔庙、九寨沟 D、莫高窟、黄龙

4、中国历史古城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而规划又基本上遵循了( )传统思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物古迹分类的是( )

A、古建筑物 B、遗址 C、非建筑物 D、民俗文化

6、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要遵循( )的原则。

A、修旧如旧 B、去伪存真 C、原封不动 D、以假乱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要素的内容是( )

A、含义 B、框架 C、构成要素 D、结构

8、下列名城规划中将城市性质拟定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的是( )

A、武汉 B、上海 C、苏州 D、平遥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2269.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