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9

【www.myl5520.com--教学设计】

退线各地
篇一: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原石家庄:

北京:

上海2011

广州

重庆2012

深圳——住宅建筑退让红线

深圳——非住宅建筑退让红线

成都市

广州番禺

大连大连市规划建筑设计有关规定(试行)

3、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如下:(1)隧道外边线外测50米;(2)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及线路轨道边线外侧30米内;(3)出入口、变电站等构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外侧30米内。如在城市轨道安全保护区内进行相关建设活动必须征得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同意,并报市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退道路红线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应当满足下列规定: (一)沿城市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的,退让距离不小于15米; (二)沿城市次干道的,退让距离不小于8米; (三)沿城市支路的,退让距离不小于5米;

(四)临城市立交的,退立交控制线的距离不小于8米;

武汉市

深圳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指引
篇二: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深圳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指引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raffic Impact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Shenzhen

(试行)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二○一三年一月

目 录

1

2

3

4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术语和定义 ...................................................................................................................................... 2 一般规定.......................................................................................................................................... 4

4.1

4.2

4.3

4.4

5 交通影响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 4 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 4 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 4 交通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 5 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 5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建设项目分类及出行率 ......................................................................................................... 5 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 ......................................................................................................... 7 评价范围、年限、时段与评价日 ......................................................................................... 7 交通需求分析 ......................................................................................................................... 8 路网交通影响评价 ................................................................................................................. 9 公共交通影响评价 ............................................................................................................... 11 慢行交通评价 ....................................................................................................................... 11 停车设施及交通组织评价 ................................................................................................... 12 交通改善措施及评价 ........................................................................................................... 13

6 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要求 .................................................................................................... 14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通则 ....................................................................................................................................... 14 摘要 ....................................................................................................................................... 15 项目概述 ............................................................................................................................... 15 现状交通分析 ....................................................................................................................... 15 相关规划分析 ....................................................................................................................... 16 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 17 交通影响程度评价 ............................................................................................................... 18 交通改善措施与评价 ........................................................................................................... 20 结论与建议 ........................................................................................................................... 20

7 建设项目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 21

附录A 建设项目交通出行率参考值 ................................................................................................. 23

附录B 交通服务水平分级 ................................................................................................................. 27

本指引用词说明 .................................................................................................................................... 31

条文说明 ................................................................................................................................................ 32

1 范围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行政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是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和审查的技术性规范文件。

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交通影响评价在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影响程度评价等方面可参照本指引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引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引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引。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引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引。

CJJ/T141-2010《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五十三号)《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CJJ/T 141-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CJJ/T 141-201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建设项目 Construction Project

具有交通生成的永久性或临时性拟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CJJ/T 141-2010,定义2.0.1]

3.2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Traffic Impact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对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新生成交通需求对周围交通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消减建设项目负面交通影响的技术方法。[CJJ/T 141-2010,定义2.0.2]

3.3

建设项目分类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根据建设项目的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特征对建设项目进行的分类。[CJJ/T 141-2010,定义2.0.3]

3.4

出行率Trip Generation Rate

建设项目单位指标(如建筑面积、床位数、座位数等)在单位时间内所生成的交通需求,包括产生量和吸引量。[CJJ/T 141-2010,定义2.0.4]

3.5

新生成交通需求New Traffic Demand Generation by Construction Projects

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所生成(包括产生和吸引)的新增交通需求。新建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包括建设项目生成的全部交通需求。改、扩建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是指由项目改、扩建部分引起的新增交通需求。[CJJ/T 141-2010,定义2.0.5]

3.6

背景交通需求Background Traffic Demand

交通影响评价范围内除去被评价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外的其它交通需求,包括起迄点均在评价范围外的通过性交通、评价范围内现状已建成项目和其他新的建设项目生成的交通需求。[CJJ/T 141-2010,定义2.0.6]

3.7

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Threshold of Traffic Impact Analysis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建设项目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门槛值。[CJJ/T 141-2010,定义2.0.7]

3.8

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指标Indicators of Traffic Impact Assessment

衡量建设项目新生成交通需求对评价范围内交通系统影响程度的指标。

[CJJ/T 141-2010,定义2.0.8]

3.9

长路段Long Continuous Road Link

长度超过1.5km,交通几乎不受交叉口影响的道路区段。[CJJ/T 141-2010,定义2.0.9]

深圳 详细蓝图技术规定
篇三: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1 总 则

1.0.1 为统一深圳市详细蓝图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实现详细蓝图编制的标准化、规范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化和法制化,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有关规范和标准,遵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及《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SZB01-97)(以下简称《规划标准与准则》)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编制技术规定。

1.0.2详细蓝图是指在已经批准的全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及分区规划和法定图则

的指导下,对规划区内用地在功能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和形体环境方面(城市空间组织、建筑形态和景观环境等)做出详细的控制规定的规划控制图则。重点是对法定图则所确定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并对规划区空间形态提出详细的设计控制要求。

1.0.3详细蓝图经批准后作为城市建设的政府内部管理图则,是确定建设项目选址方

案和下达规划设计要点的重要设计依据,其目的是对下层次的总图设计和工程设计进行指导和控制。

1.0.4 按照详细蓝图的编制对象和编制范围的特点,详细蓝图可划分为A、B两类,

各类详细蓝图在编制内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A类:包括城市重点地区、近期建设地区(新建/改造)、多功能的综合区和单

一功能的产权分散区,以及在法定图则中因条件不成熟,需进行深入研究再确定土地利用的用地。

B类:上层次规划条件已确定、有明确开发意向的用地。

其它未包括在上述范围的情况,可根据实际需要纳入A类或B类。

1.0.5 深圳市城市规划区内的详细蓝图的编制均应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1.0.6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除应遵守《规划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现行有关法

律、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1.0.7 本规定的解释权属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或其授权的部门。

2 详细蓝图的编制程序

2.0.1详细蓝图的编制过程包括收集基础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和潜力,确定设计目标

和控制元素体系、形成总体设计构思,制定控制对策三大步骤,设计成果的制作贯穿于三个步骤的始终。(详见图表1) 图表1: 详细蓝图的编制程序

3 详细蓝图的成果构成

3.0.1 详细蓝图的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设计图则两部分,必要时应制作模型或

电脑三维动画。

3.0.2 规划说明书:是指关于规划设计情况的技术性研究和说明的文字。

3.0.3 规划设计图则:是指为说明规划设计情况和研究过程的各类图纸,包括现状分

析图、功能控制图则和形体环境控制图则、表现图等各类规划设计图纸。 3.0.4 模型或电脑三维动画:必要时(如应项目委托要求),为更好表达规划设计意图

及周边环境,应制作模型或电脑三维动画。

4 详细蓝图的编制内容及深度规定

4.0.1 详细蓝图的编制内容包括两大基本内容:功能控制和形体环境控制。根据基地开发条件,必要时还应提出实施操作建议。

4.0.2 针对A、B两类详细蓝图在管理、实施上的不同操作特性,其图纸深度有不同要求,A类应基本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B类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要求。

4.1 规划说明书

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 前言 ⑵ 规划依据 ⑶ 现状概况与分析

⑷ 规划原则、目标及控制元素体系 ⑸ 规划设计构思及对策 ⑹ 实施操作建议 ⑺ 附件 4.1.1 前言

说明本详细蓝图编制的背景情况和主要过程。包括委托或授权情况以及编制的时间、过程等。

4.1.2 规划依据

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⑴ 列举规划设计依据的文件、条例及特殊规范等。

⑵ 列举详细蓝图所应遵循(或可作参考)的已获批准(或在编)的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简要概括上述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要求,并做出简要评价。

4.1.3 现状概况与分析

概括介绍规划地段的现状基础情况,从功能及形态方面分析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地段空间环境特征的主要元素和未来发展的潜在机会。

主要收集和分析的现状基础资料有:

⑴ 周边环境条件:包括地段周围的主要土地利用和道路交通情况、主要空间

环境特征区域等,分析其对本片区的影响和制约;

⑵ 现状自然条件情况:包括现状地形条件(1∶500或1∶1000的近期现状地

形图)、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如水面、植被分布、山(坡)体稳定性等); ⑶ 土地利用现状:包括用地性质和用地权属等(用地分类至小类或中类); ⑷ 现状人口的详细资料:居住用地应包括居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人口构

成、户/人数以及居住建筑可容纳的人口总数等;

⑸ 开发强度及建设现状资料:包括主要建筑用途、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

量及已批未建建筑情况等;

⑹ 市政和公共配套设施的种类、位置、规模与使用状况;

⑺ 道路交通情况:道路的红线、坐标、标高及断面、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

的分布、公交和地铁站线的位置等;

⑻ 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地区城市意象特征、内部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和结

构关系、历史发展脉络等;

⑼ 街道及开放空间情况:包括现状街道尺度关系、绿化配置、环境设计、开

放空间的位置、形式和使用情况等;

⑽ 现状建筑形态:包括已有建筑的群体关系、文脉等;

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
篇四: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深圳市地方标准

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

编制部门:深训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批准部门: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试行日期: 1999年7月1日

关于颁布试行《深训市民用建筑设计

技术要求与规定》的通知“

深规上[1997] 254号

各建设,设计单位:

为使深圳市民用建筑符合深圳市的气候条件、地理

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深圳市民用建筑的设计质

量和技术水平,我局委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编制

完成了《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以下

简称《规定》),并经局技术委员会审查批准,于1999深圳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

年7月1日颁布试行。有关《规定》的解释权属市规划

国土局。今后深圳市的民用建筑均应严格按照《规定》

执行,对《规定》未涉及到的部分应按国家,广东省和

深圳市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试行期间,

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执行《规定》中遇到的问

题,请以书面形式通告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建筑法规执行

处,便于今后修订。

附件:〈〈深圳市民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七日

目 录

1.总则„„„„„„„„„„„„„„„„„„„„„1

2.建筑„„„„„„„„„„„„„„„„„„„„„2

2.1一般规定„„„„„„„„„„„„„„„„2

2.2建筑设计„„„„„„„„„„„„„„„„4

2.3建筑分项设计„„„„„„„„„„„„„„10

2.4汽车库„„„„„„„„„„„„„„„„„17

2.5建筑防火设计„„„„„„„„„„„„„„20

2.6建筑防水设计„„„„„„„„„„„„„„22

2.7环保设计„„„„„„„„„„„„„„„„25

2.8节能设计„„„„„„„„„„„„„„„„25

2.9智能建筑设计„„„„„„„„„„„„„„26

3.结构„„„„„„„„„„„„„„„„„„„„28

3.1一般规定„„„„„„„„„„„„„„„„28

3.2结构选型„„„„„„„„„„„„„„„„29

3.3荷载„„„„„„„„„„„„„„„„„„30

3.斗计算软件及计算分析„„„„„„„„„„„30

3.5地基与基础„„„„„„„„„„„„„„„32

3.6其它„„„„„„„„„„„„„„„„„„32

4.给水排水„„„„„„„„„„„„„„„„„„34

4.1给水„„„„„„„„„„„„„„„„„„34

4.2排水„„„„„„„„„„„„„„„„„„37

4.3室外给排水„„„„„„„„„„„„„„„„38

4.4消防„„„„„„„„„„„„„„„„„„„38

4.5其它„„„„„„„„„„„„„„„„„„„39

5.采暖通风与空调„„„„„„„„„„„„„„„„41

5.1室外。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及冷负荷估算指标„„

„„„„„„„„„„„„„„„„41

5.2通风。空调系统及节能„„„„„„„„„„4 2

5.3空调设备的选型„„„„„„„„„„„„„44

5.4消声。隔震及环保„„„„„„„„„„„„45

5.5防排烟与通风„„„„„„„„„„„„„„45

6.电气„„„„„„„„„„„„„„„„„„„„„47

6.1强电„„„„„„„„„„„„„„„„„„47

6.2弱电„„„„„„„„„„„„„„„„„„52

1总则

1.01为满足深圳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为使深圳市民用建筑符合 深圳市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提高深圳市民用建 筑的设计质量和技术水平,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深圳市民 用建筑设计技术要求与规定》。

1.02深圳市的民用建筑均应按本规定执行。对本规定未涉及的部分应执行国 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国外及国内其它省 市的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可作为设计的参考。

1.03本规定解释权属深圳市规划主管部门。

2建筑

2.1 一般规定

2.1.1建筑设计方案应对其环境设计,平面功能。空间造型,结构选型,技 术经济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优选确定。

2.1.2综合设计

2.1.2.1建筑设计应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建筑专业应满足设备专业提 出的合理要求,并为各种设备机房提供合适的位置和面积。

2.1.2.2室外管道,支架等构筑物和室内公共空间的风口,灯具及消火栓等布 置,应由建筑师协调设备工程师进行设计。

2.1.3建筑物退红线

2.1.3.)地上建筑应按《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退足红线。如无 规定时,按《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5.2条执行。建筑退红 线原则上按建筑外围投影线计算。

2.1.3.2地下室退红线距离应满足地下管线,市政设施,建筑物基础及基坑支 护等方面的要求,且最小距离应不小于《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第5.2.2.4条的要求。

2.1.4 建筑间距应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第5.1条和有关消防 规范的规定。

2.1,5 民用建筑的室外空间设计应按《深圳市建设场地环境设计标准与准则》 的要求作出详细的环境设计。

2.1.6总平面设计

2.1,6.1总平面设计必须对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等作深入观 察了解,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观,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正确 处理与周围建筑的环境、空间,场地,竖向标高等关系。建筑设计未 经审批之前不得改变原地形地貌。

2.1.6.2位于高压走廊,微波通道,航空线路,文物建筑等管制范围内的建筑 物,设计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2.1.6.3位于低洼处的建筑物,其主人口及地下室应采取防洪措施。与山体河 道邻近的建筑物应设置截洪沟,防洪堤及防滑坡等设施。

2.1.7可识别性设计

2.1.7.1民用建筑设计应突出场地的特性。功能的适用性以增强建筑和环境的 可识别性,针对不同功场地和空间制约,进行建筑构思和环境设计, 以创造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建筑作品。

2.1.7.2住宅小区内各组团的建筑设计既要统一也要变化,应在人口、日台、 女儿墙等处以及体型和色调组合上加强可识别性设计。

2.1.8无障碍设计

2.1.8.1城市道路,重要公共建筑、住宅区,学校等应按国家《方便残疾人使

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50一88)做好无障碍设计。 2.1.8.2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建筑物中应有供残疾人使用的相应设施,这些设施 是指为公众设的道路,坡道、人口,楼梯,电梯,厕所、浴室等。

2.1.9建筑物的室外及室内公共空间(包括门厅,中庭,电梯厅等)的二次 装修设计应体现和符合合原建筑设计的构思,风格和特色。

2.1.10建筑设计应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提高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建筑设计不得采用落后,淘汰的技术,材料、 工艺和设备,不得套用落后或已作废的标准图。

2.2 建筑设计

2.2.1住宅

2.2.1。1总平面布局

(1)住宅宜以组团形式布置,组团空间宜适度围合。大部分住户均应 有好朝向。组团内应设绿化庭院和休闲活动,儿童游戏等场地。

(2)应采取人车分流和方便入户的措施。停车库(含自行车)应结合 广场,绿化及活动场地合理布置。地下停车库宜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 其人行出入口应与建筑及室外绿化,小品等有机结合。

2.2。1.2平面布置

(1)住宅的平面布置应动静分区明确,紧凑合理,交通路线简捷。 (2)住宅的公共出人口应有识别标志,并按户设置信报箱。高层住宅 的公共出人口应设门厅。管理室及信报间。

(3)每户的人口处宜设过渡空间。

(4)客厅与餐厅宜分开或错位布置。客厅宜设阳台并应有良好的景观 视野,无阳台的厅宜设置大面积低窗台的观景凸窗。客厅的开间不宜 小于3.6m,深宽比不宜大于2。应减少开向客厅的门洞,增加连续墙 面。

(5)应妥善布置阳台,充分发挥阳台的多功能作用。

(6)户与户之间的客厅及卧室应避免视线干扰。

(7)应设置贮藏空间和晒衣设施。

(8)厨房,卫生间和洗衣间宜集中或靠近布置。厨房宜靠近户门且与 餐厅联系方便;卫生间宜靠近卧室区,门向厅的卫生间宜设前室;洗 衣间宜单独设置或与洗手盆合设在卫生间的前室内。高标准的住宅的 “洗,浴,厕”宜分开设置。不得设计暗厨。多层住宅的厨房宜设共用 烟道将油烟集中排放出屋顶。

(9)高层住宅的电梯,楼梯间宜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

(10)高容积率(多层大于2.0,高层大于4.0,高层多层混建大于 3.0)的住宅区,其底层应至少架空1/2面积,作为绿化或居民活动场 地。

(11)宜在楼梯间平台和住户单元人口等处设置邻里交往空间。

(12)住宅不宜采用天井式平面布局,当确有困难而采用时,应符合表 2.2.1.2的要求。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jiaoanxiazai/10179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