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南京粮食学院

经部 时间:2020-08-15

【www.myl5520.com--经部】

1990年以来更名高校名单
篇一:南京粮食学院

来源: 潜龙教育经纪网 关注度:16444 ℃ 日期:2004-4-12

粮食安全
篇二:南京粮食学院

您的稿件正在编辑中,还有以下问题需要协助修改(因本文已经部分编辑,请在本附件基础上修改反馈):

1.摘要修改:摘要主要提炼、概括文章的主要观念、思想,应是文章主要论述的内容和观点,而不是介绍文章做了哪些工作,避免不是文章主要论述内容的引导性语句,避免“有重要意义”等空洞话语,避免 “本文探讨了?,分析了?,揭示了?”、“本文从哪几个方面”等介绍性语句。

可参考下例:

法治政府的契约理论逻辑

摘 要: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关键词:法治;法治政府;契约

2.根据修改过的摘要翻译: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摘要、关键词翻译成英文。

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次序编号,同一个参考文献不能多次编号。正文中指示序号采用 “[序号](P页码)”形式上标标注并与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文后参考文献需要以M、J、N等标明相应文献类型并补充完整信息。具体标准如下:

(专著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

(期刊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码.

(报纸类) [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页码. (报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从粮食生产到生计安全: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演变综述

陈其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摘要: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从初期主要关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提供充足粮食供给的能力,向三个方面进行了扩展:第一,关于粮食的流通、可获得性以及可接受性的研究逐步被纳入到研究范围;第二,关注的粮食问题范围从单纯的粮食安全逐步扩展为包括营养安全以及生活安全的更为宽泛范畴;第三,越来越多的关注粮食除了其营养提供功能之外所包含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意义。结合粮食安全概念和内涵的历史演进,本文将近40年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供给阶段;关注家庭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获取阶段以及关注家庭食物安全、营养安全演变为关注家庭生活安全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研究背景,讨论了粮食安全问题研究重点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框架。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生产;食物权利 ;研究框架

陈其霆(1975-),男,甘肃景泰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爆发的世界石油危机以及随之而来1972-1974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使得国际社会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极大的推动了学术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进入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容乐观。短短10年内已经爆发了数次粮食危机。2007-08年的粮食短缺更是引致了从孟加拉国到墨西哥的一系列国家暴乱的发生和蔓延,对海地和马达加斯加政府的倒台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以2002-2004年为基期计算的粮食价格指数也从2000年的90上升到2010年10月的197,增长幅度达到118.89%,其中从2010年1-10月,粮价指数就上升了13.22%。2010年8月位列世界第四的传统小麦出口大国俄罗斯政府宣布谷物出口禁令,并在一月后把该禁令延长12个月至2011年12月,更是推动了粮价的进一步攀升。高企的粮食价格使得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收入增长面临困境的低收入人群越来越多加入了寻求食物援助的行列。近期,粮农组织发出了对于2007-2008年粮食危机可能再次发生的警告。而伴随着粮食短缺而来的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必然会进一步伤害到缺乏足够经济能力、本来就已经面临粮食不足的低收入人群。虽然从较长的时间内考虑,

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和需求之间存在着总量的基本平衡。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每个国家、每个个体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来维持正常的生活。由于一些长期困扰世界粮食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粮食供给与人口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必然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南京粮食学院。

作为全球人口数量第一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布朗旋风”爆发以来,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探讨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将就近年来的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探析粮食安全研究的演变以及最新的热点转换,以期为后续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开展的基础。

二、粮食安全研究的演变

粮食安全这一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讨论国际发展问题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和以及研究的深入,为了能够涵盖更为宽泛的与食物相关的问题并充分反映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复杂地位,其概念和范畴也是在不停的演变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和研究粮食安全问题,自然的,数量众多的不同定义被提出。Maxwell与Frankenberger[1](1992)通过统计发现,共有194个关于研究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定义的研究,而关于粮食安全指标的研究则为174个;Hoddinott(1999)报告了约有200个不同的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以及450个测度指标。可以说,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数量众多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概念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粮食安全研究范畴的历史演变。

1.关注国家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供给:20世纪70年代

由于干旱以及沙漠侵蚀而导致的生产下降而导致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非洲粮食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时期的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粮食生产和供给。

关于粮食供应短缺的重视也体现在1974年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对于粮食安全的界定上面。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全球层面和国家层面的粮食生产和供给方面。许多研究者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全球粮食供给数量及其波动性。特别地,由于不同国家的粮食危机程度差异性很大,使得人们在开展研究时,注意到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一研究趋势也反映在1974年11月召开的罗马世界粮食大会(WFC,World Food Conference)。在这次大会中,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主要从粮食供给的数量和稳定性出发,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保证在任何时间都有支持粮食消费稳定增长并对冲粮食和价格波动的充足的基本食物的世界粮食供给”[3]。并确定了17%~18%的储备-利用比例为最低粮食安全储备水平,其中周转库存量占12%,后备储备量占5%~6%。

2.关注家庭粮食安全并强调粮食获取(Food Access):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饥荒再次袭扰非洲使得人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粮食供应的局限性,发现国家一级充足的粮食供应并不能自动转化成个人和家庭层面的食品安全。特别是从Amartya Sen(1981)对饥荒和贫穷进行的杰出研究证明:即使是在粮食供应整体充足的情况下,因为食物获取权力的缺失也可能导致饥荒在贫困人口中的大肆蔓延[4]。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森所创立的“食物权利(Food Entitlement)”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学者

[2]南京粮食学院。

倾向于从家庭和个人的层面来展开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这逐步成为了粮食安全研究的主流。在这一阶段,学者逐步认识到即使在相同的宏观粮食安全背景下,不同的家庭面临的粮食安全态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那些低收入的、社会资源匮乏的家庭更容易遭受粮食安全问题的威胁,而且受到伤害的程度更大。联合国粮农署在其2008年的粮食不安全状况白皮书中,明白地指出:过高的粮食价格对于全球范围内的那些贫困人口伤害最为剧烈。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实际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粮食来满足了生产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也就是说,实现粮食安全要求的食品实物总量供应是充足的,且每个家庭都能够通过市场或其他渠道获得足够的食品供应,而这些食品供应,足以满足适当的个人特殊饮食需要。而家庭的食物获取能力则受到包括自身生产、收入水平、资产、社区支持以及移民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的影响,并且通过研究发现,粮食安全的恶化常常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而受害者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所面临的困境,而不是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一结果。在这一阶段,研究的深入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学者和国际机构逐步意识到家庭食物获取权利在粮食安全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家庭层面应对粮食不安全的行为和对策的重要影响。到了80年代后期,研究者们同时强调粮食的充足供应和稳定的获取途径。也就是,在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关注粮食的充足供应,而在家庭层面则重点关注稳定和可持续的食物获取途径。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其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强调粮食供求的平衡,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这一概念包括三项基本目标: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以及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们都能获得粮食。

1986年世界银行在其影响广泛的报告《贫困与饥饿》中区分了长期粮食不安全与短期粮食不安全的差异,并将“粮食安全”的定义中进一步表述为:“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以保证其积极健康的生活”。并提出到2015年要把遭受全球营养不良的人口数量在1990-1992的基础上下降一半的行动目标[7]。

3.从关注家庭食物安全、营养安全演变为关注家庭计安全:20世纪90年代至今

虽然Amartya Sen关于饥荒的“食物权利”解释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关于食物安全以及饥荒问题的认识,但是这一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食物权利研究方法把饥荒以及其他与粮食危机的问题的成因归结为经济因素造就的灾难性后果,但实际的情况更为复杂,其他的因素比如社会动荡和暴力行为可能也是造成部分地区食物危机的重要成因之已(de Waal[8],[5][5]1990)。此次,食物权利研究方法认为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由满足其食物消费决定的。而对人们的饥荒时期的行为研究表明,在食物短缺情况下,人们优先考虑的是保存生产能力已维持长期生计安全,而非短期的食物需求(Corbetti[9],1988)。

90年代初期,关于营养不良问题的研究表明:家庭食物安全只是营养安全的必要条件而

不是其充分条件,而包括饮食摄入量和多样性,健康和疾病,以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10]。这期间的研究使得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乏力并不一定就直接导致家庭食物安全问题的加剧,除了食物获取、资源基础以及食物系统外,健康和疾病状况,环境卫生以及饮食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等因素也在家庭营养安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1996年的世界粮食安全峰会(WFS, World Food Summit)采纳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粮食安全定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能够获得足够有营养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

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提出了包括营养和健康,可利用性和经济可获得性等7个指标作为监测粮食安全的指标。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通过一项确保人们享有粮食安全权利的“自愿原则”,呼吁各国政府履行该原则以确保所有人享有粮食安全。“自愿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在粮食安全领域遵循以下原则:平等、非歧视、全面参与、包容性、责任、法治以及所有人权都具有普遍性、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要求各国政府拿出政治意愿,确保人们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尊严和权利。

随着对食物安全和营养安全的进一步探讨表明:食品安全,只有贫困家庭的目标集中的一个子集,而食物只是一系列决定穷人采取何种行为以及如何分散风险的诸多因素之一。贫穷的家庭不得不努力在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以维持生计。为了生存人们可能会选择挨饿以维护他们的资产和未来的生计。因此,有关家庭食物和营养安全的探讨逐步演进为关于家庭生活安全问题的研究。家庭生活的安全模型强调家庭的行动、看法和选择,并以更宽泛和更全面的视野分析贫穷家庭的行为选择问题。在模型中,食品被视作只是人们追求的优先事项之一,而不是贫穷家庭追求的唯一目标。贫穷的家庭不得不努力在食物需求和其它基本物质和非物质需求之间保持平衡[11]。

三、粮食安全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演变

可以看出,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粮食问题认识的深入,粮食安全的研究内容也随之演变。Simon Maxwell[12](1996)总结了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以来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进程,指出三个主要的变化趋势:第一,从全球和国家角度向家庭和个人角度的转化;第二,从粮食优先向注重生活的转化;第三,从客观指标向主观感受指标的转化。随着研究的深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美国国际开发署认可的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纳,即:(1)粮食供应(Food Availability):通过国内生产、商业进口以及国际援助等策略,确保足够数量和种类的粮食供给;(2)家庭以及个人层面上获取粮食的能力(Food Access):家庭以及个人拥有足够的收入或者其他资源能够获得足够食物以及足够营养的膳食;(3)粮食的合理的利用(Food Utilization/Consumption):粮食得到合适的使用;正确的粮食加工与储藏技术;重视健康以及卫生服务,营养和儿童保健知识。

Frank Riely等(1999)给出了这三个层次的一个粮食安全研究框架,如图1[13]所示:

南京医院大全
篇三:南京粮食学院

玄武区(9)

回到顶部白下区(12)

回到顶部秦淮区(11) 回到顶部建邺区(8)

回到顶部鼓楼区(40)南京粮食学院。

回到顶部下关区(7)

回到顶部浦口区(4) 回到顶部六合区(6) 回到顶部栖霞区(12)

大豆的储藏方法
篇四:南京粮食学院

大豆的储藏方法

发布时间: 2010-3-22 16:26:36 被阅览数: 201 次 来源: 哈尔滨市粮食局

文字 〖 大 中 小 〗

大豆的储藏方法

1.干燥除杂: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充分干燥是保管大豆的首要措施。长期储藏的大豆,水分要控制在12%以内,如超过13%即有生霉、浸油、赤变的危险。短期储藏的大豆,水分也不应超过13.5%,否则其脂肪酸就会迅速增加,豆粒很快变软,即使是在春季,也易引起发热变质。根据多数省储藏大豆的经验,通常认为大豆水分在1

南京粮食学院。

2.5%以下为安全,12.5%~13.5%为半安全,13.5%以上为不安全。凡接收入库的大豆,水分超过安全标准(i2.5%)时,就应迅速降水。

大豆干燥方法有四种:

带荚暴晒:大豆带荚暴晒是我国农民的成熟经验。通常应在豆叶枯黄脱落,摇动豆荚互相碰撞会发出响声时收获,带株暴晒二三天,至荚壳干透有部分爆裂时再进行脱粒,冷凉后人仓储存。这样暴晒,因有豆荚保护,可以防止豆粒裂皮皱纹,保护大豆的颜色、光泽、发芽率与品质,并可延缓和减轻浸油、酸败与赤变。

脱粒暴晒:入库大豆水分高,为防止变质,确保安全储藏,也可采用日光暴晒法降低水分。脱粒大豆暴晒降水,一般不会降低出油率(图表),但在强烈阳光下暴晒,易使子叶变深黄并发生脱皮、横断等现象,品质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发芽率降低、脂肪酸增加等,见图表。因此脱粒大豆暴晒降水,应尽量争取在春、秋季节进行,暴晒时豆温不宜超过44℃—45℃以免影响大豆的品质。

大豆暴晒后出油率变化情况

处理方法 含油量(%) 出油率(%)

5月 9月 2月 5月 9月 2月

晒后热进仓 17.40 16.59 17.34 14.39 13.16 12.56

原始样品 17.53 16.34 17.09 ’14.201 2.14 11.98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粮油贮藏系,1985年)

大豆暴晒后发芽率与脂肪酸变化情况

处理情况 日晒时间 水分 发芽率(%) 脂肪酸值KOH毫克数/100g千重

原始样品

日晒处理 15.26 86 11.13 73 30.54 42.74 41.53 日晒处理4 月中旬 13.16 71

(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粮油贮藏系,1985年)

机械烘干:机械烘干是降低大豆水分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降水快、能清除杂质和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但操作不善则易发生焦斑和裂皮,增加破碎粒,而且会使大豆光泽减退,脂肪酸增加。大豆蛋白质在高温下容易变性,降低使用价值。如烘干时豆温达到50℃—60℃以上,则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变性的速度和程度,与大豆的含水量、受热时间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水分高、温度高、受热时间长,蛋白质变性就严重;如果温度相同,水分高的比水分低的以及受热时间长的比受热时间短的更易变性。因此,在烘干大豆时应根据水分高低采用适宜的温度(通常烘干机出口的豆温应低于40℃)和受热时间,以保持大豆的质量。

采用日光暴晒和烘干降水的大豆,都应经过充分冷凉降温后才可人仓储藏,以免堆内积聚热量引起大豆发热变质。

整仓通风干燥:整仓通风干燥也是降低大豆水分的有效措施之一,具有降水效果好,操作方法简单,能节约能源,节省劳力与费用,有利于保持大豆原始品质等优点,是一种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降水方法。其操作方法是:将大豆装入(散存)有通风地槽或通风竹笼的仓房,选择在大气温度湿度符合干燥要求(大气温度高于32℃,相对湿度低于70%)或采用简易辅助加热设备使气温升至32℃—35℃时,间歇性地用通风机将热空气送人豆堆,使大豆因轻度加热而蒸发部分水分。通常每天在温度高、湿度低时通风数小时即停止通风,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利用平衡水分原理,使豆粒内的水分不断缓慢地向外散发,进行新的平衡,通过多次间歇通风,即可达到干燥降水的目的。待豆堆平均水分降至安全标准后,再选择适当时机将冷空气通入豆堆,进一步均匀散湿并降低豆温,以利安全储藏。江西省波阳县和江苏省江都县粮食局的试验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处理大豆,可以在半个月左右使大豆水分由15%—16%下降至13%左右,确保安全储藏(图表)。

清除杂质也是安全储藏大豆的一项重要措施。因为大豆中杂质多,特别是破碎粒多时,容易感染虫害、吸湿转潮,引起大豆发热、霉变、生芽、浸油赤变和酸败变质。因此,在脱粒整晒时要尽量减少破碎粒,晒干后要及时把杂质清除干净,以保持大豆纯净、完整,增加耐储性。

2.通风散热:

新收获的大豆,人库后由于进行后熟作用,生理活动比较旺盛,堆内湿热容易积聚,同时正值季节交换,气温逐渐下降,故甚易出现表层结露和局部转潮的现象,往往引起大豆发热霉变。这时应切实加强通风管理工作,在晴天开启仓房门窗,翻扒粮面或进行机械通风,以及时散发堆内湿热,防止粮堆结露、返潮、霉变。如在入库后3—4周进行倒仓通风并结合过筛一次,清除豆堆中的杂质与破碎粒,则更能提高大豆的储藏稳定性,确保安全储藏。

3.防潮去湿:

大豆吸湿性强,散湿性也强。在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储藏,极易吸湿转潮;在相对湿度低的条件下储藏,也容易散湿降水。因此,储藏期间应切实做好防潮去湿工作。首先,应做好铺垫隔湿和覆盖防潮,通常多采用数层芦席、草席或塑料薄膜进行铺垫隔湿和覆盖密闭防潮,使大豆保持干燥。其次,在春季相对湿度高,豆堆表层容易吸湿返潮时,应及时将密封豆堆的覆盖物抢晴天晒干,待冷凉后再覆盖在豆堆上,以吸收表层大豆的水分,保持干燥。

高水分大豆,在春季梅雨季节,可以装包堆成通风垛,采用去湿机吸湿降水。江西省宜黄县粮食局试验证明,五六月份将大豆堆成宽2米,高3米的长条非字形通风垛,垛间及靠墙处留有0.5—1米的走道,走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去湿机(仓房容量每1500立方米约设置2台kQF—5型去湿量为3ks/h的去湿机),去湿机凝结的水用塑料胶管引出仓外,然后用塑料薄膜严格密封仓房门窗,每天间歇性地开启去湿机4-6小时(最多8小时),将仓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6%—70%(在去湿过程中,应定期更换去湿机放置的位置,以保持全仓相对湿度均匀一致),应用水分平衡的原理,使大豆水分逐步下降,经过30—40天,大豆水分即可由17.4%下降至14%,待气温上升后,选择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低的天气,敞开门窗进行自然通风,通风一段时间,水分可由14%降至13.5%以下,确保大豆安全储藏。采用这种方法储藏大豆,不仅比人工翻晒降水储藏节约费用,而且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晴天雨天都可进行,解决了高水分大豆在多雨的春季不能及时翻晒难以安全保管的问题,是一种储藏高水分大豆的有效措施。

4.低温密闭:

低温密闭储藏对防止大豆浸油赤变,保持大豆原始品质甚为有效。原国内贸易部四川粮食储藏科研所试验证明,安全水分的大豆,在20~C条件下,能安全储藏2年或2年以上;在25'E条件下,能安全储藏18个月左右;在30~C条件下,只能安全储藏8-10个月;在35℃条件下,则只能储藏4~8个月。据江西省的经验,在冬季将干燥的、已冷冻的低温大豆装入隔热保冷低温仓内密闭储藏,使豆温长年保持在15~(2以下,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豆浸油赤变,保持其原始品质;如在冬季冷冻入库的低温大豆堆上覆盖已消毒的旧麻袋或其它隔热材料(雨季覆盖材料返潮时,可于晴天取出晒干,待冷凉后再覆盖在豆堆上),对减缓豆堆上层返潮和升温都有一定的作用,能相应地保持大豆低温干燥,一般已

覆盖麻袋或其它隔热材料的豆堆比未覆盖的豆堆,上层水分低1.5%,豆温低2—4~C,过夏后豆粒品质正常,没有发生红眼、浸油和赤变的现象。

5.防治虫害:

大豆在储藏期间,主要遭受印度谷蛾、地中海螟蛾和粉斑螟蛾等蛾类害虫的危害,通常采用的防治措施是:

压盖防治:将豆堆扒平,在堆垛面上紧压一层席子,席子与席子以及席子与仓壁之间用牛皮纸严格密封,然后在席子上压盖5厘米厚的干河沙或10厘米厚的糠灰,即可防止蛾类交配、产卵、繁殖、危害。

长效杀虫块防治:长效杀虫块有效成分为DDVP,对蛾类害虫杀伤力强,药效持久,长期使用能杜绝蛾类交配、产卵,控制害虫繁殖,达到灭虫的目的。通常采用的施药方法有二种:

(1)悬挂法:按仓内空间体积计算用药量,每30-40立方米均匀悬挂一块100克(或两块50克、三块约30克)的长效杀虫块,适当密闭门窗,经一定时间后即可将害虫杀死,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连续长时期悬挂长效杀虫块(每2—3个月更换一次),防治效果更好。

(2)诱杀法:按仓内豆堆面积或仓房总面积计算用药量,通常每7-10平方米面积施放一块100克(或两块各50克、三块各30克)的长效杀虫块,并适当密闭门窗,经一定时间后即可将害虫杀死,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为了避免长效杀虫块直接接触大豆,造成污染,杀虫块应施放在预先置于豆堆上的陶瓷器皿或玻璃器皿上,以策安全。

6.推陈储新:

大豆短期储存,可以保持其出油率和发芽率,青色素也不会减少。储存时间延长,虽然没有出现发热、生霉的现象,但其品质也会逐渐劣变。通常储存一年以上的大豆,出油率与发芽率都会降低,子叶内部的色泽也会加深,品质明显下降。因此,储存大豆时应认真做好推陈储新的工作,切实做到先进先出,及时轮换,以保持大豆的品质与新鲜度。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uoxue/118256.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