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自荐书 时间:2018-12-21

【www.myl5520.com--自荐书】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篇一: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在课堂上,我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感叹、感慨、深思与担忧一直伴随着我复杂的心情。我感到好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我们心灵的片子了,精简却深邃的解说与真实而又引人入胜的画面一次次敲打着我们曾经近乎麻木的神经。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在现在的社会里随处可见可闻,但《国情备忘录》,在令我们喜悦的时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叙说成绩的同时,更加关注我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世界第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如今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建国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中国的发展变化放到历史进程中和世界范围内作一番比较,才能看出其整体面貌和重大意义。

我国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国情备忘录》同时让我们国民在无数的赞誉中清楚地看到辉煌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国的资源版图越来越小,我们的耕地面临着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险;碧水蓝天越来越难得一见;巨大的人口压力考验着我们的承受力;就业难、住房难与看病难导致的矛盾有日益严峻的趋势;最为核心的民生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各方各面的贫富差距及差异持续拉大„„

今天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比理想的状态多了3亿多。现实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然而,活着,并不等于活得自在!面对13亿人,中国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很可能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就业,福利,住房,这些从人口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道道难关,想要美好地生活并不那么容易。至于就业,就不得不提及企业问题。国有垄断企业的嫌贫爱富,难以给中小企业、个人、农民融资,从而造成了企业的两极分化。肥得流油的垄断国企与朝不保夕的私企并存,同时,垄断国企对私人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特别是在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我国“国进民退”,担负着全国70%就业任务的民企风雨飘摇,城市工人、农民工的工资与就业越来越陷入困境,普通老百姓如何能够致富?我们又如何提高消费呢?而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劳动保障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思„„

此时,我们心中要有一个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是的,心中有信念,更美好的明天会到来的。而从自身出发,我们也应该做好生活中每一件事,让生命绽放光彩,为更美好的未来努力!

2015,干部学习《国企备忘录》
篇二: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2015,干部学习《国企备忘录》

为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拓宽中层管理人员的知识面和管理水平,宿州公司组织举办了《国企备忘录》系列管理培训, 1月23日下午,公司全体中层管理人员参加了第一次的培训。

《国企备忘录》共分《追根溯源》、《浴火重生》、《光环之下》、《血脉相连》、《逐梦全球》、《行思行远》6集,从多个角度还原和梳理国企的改革历程,展现国企的生存现状。

《追根溯源》提到甘肃张掖,2000多年前因“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而得名。当年霍去病西驰陇西,翦除匈奴,之后便在距离张掖200公里的地方为汉武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养马场,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国有企业。

《国企备忘录》希望通过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实,从历史的角度和全球的维度,给出思考和看待当下国企的一个新视角。希望大家来共同思考国有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护佑经济发展。课后,干部积极讨论,一致认为课程学习很有意义。

中国之谜观后感
篇三: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前几周,思修课上,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张老师给我们播放的《国情备忘录》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这里,记录了一个大国从“一穷二白”到“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崛起; 这里,目睹了一个大国从“洋帽子”到服装生产量位居全世界第一的历史性跨越;这里,谱写了一个大国从国家储备粮严重不足到粮食连年增产、以7%的耕地轻松 养育全球20%人口的动人诗篇!

中国之谜:古老的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它的神奇让全世界的目光都为之去探索,它快速前进的历史性脚步更令世界为之而一叹!旧社会的旧中国,那 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社会,是一个人民都饿肚子的社会,而今,已经湮没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新世纪,新中国的快速之崛起让人震撼!

然而,新中国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一组画面的对比,让我在头脑里久久不能忘怀。我们有着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我们也有着 每天需在怒江上搭乘绳索才可以上学的孩子们;我们有着洛阳豪华的音乐喷泉,我们也有着甘肃需要步行几个小时山路才可以打到的几桶混着泥汤的水;我们有着享 受着现代化一流教学设施的城里的孩子们,我们也有着需要在操有浓重地方口音老师上语文课的孩子们;我们有着每两分钟就起降一次航班的首部国际机场,我们也 有着需要走7个小时山路才能够买到一双鞋子的村民们。一个国家之内如此的贫富悬殊,是绝无仅有的!谁能想到,城乡差异显著,贫富差距悬殊,现代化落后,环 境的污染,资源的日益枯竭,人口的老龄化,全世界每9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农民的这样一个大国。新的世纪,经济上已经可以和欧美强国竞相媲美,军事化水平 在世界上更是遥遥领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提出了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中国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征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华大地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让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这里!粮食生产上达到了自给自足, 国家2亿人实现了脱贫,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为世界展示了新时代的中国的伟大成就。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人口大计:提到中国,不能不想的一大问题便是人口问题。中国有着13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这养育世界百分之二十人口的中华大地,因为人数的众多, 有着巨大的无形的压力。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真正适宜人们生存的却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北面黑河至南面腾冲的一条人口分界线,就像一堵无 形的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在东部沿海居住,留下的是西北那广袤的土地却不见一丝人烟的荒凉僻壤。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着让世界各国 都羡慕的巨大的资源储备,各项资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然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却让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下降到了与世界上资源匮乏国家同等的水平上。“当 家难,当好中国这个大家更难”。一位专家说,中国的问题,除以十三亿,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便微乎其微。然而,每个人身上的一个小问题,乘以十三亿,就变成 了一个庞大的大问题。巨大的人口基数,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人口多,就业压力就大。如今,全国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为600万人,每年新增农村进城务 工人口600万人,每年新增失业人口500万人。国企就业人员500万人。这就需要提供24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然而我们国家每年的就业岗位仅有 1200万个,面临着1200万个就业缺口。这些庞大的数字,实在令我们头痛。

再者就是谈谈苏联解体。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大国悲剧呀!我们要从这场悲剧中,找到中国发展的新方向。

从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到1991年苏联骤然间解体, 令人欷歔不已。苏联,曾经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数十年,令世界人民无限向往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况下,竟然自行消失了。这不得 不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苏联解体的背后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如果中国不想重蹈苏联的覆辙,中国应该从苏联解体的内幕中得到什么启示?

可以说苏联解体的这种巨变,不是偶然的,苏联社会肯定存在着自身的各种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 总爆发。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有国际的原因,也有文明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分不开的,在斯大林之后的几届领导人都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 效果都是不显著的,最终还是不能挽回苏联解体的悲剧。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为了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采用一种急于过渡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 在遭到了人民群众的反对之后,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作为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渡过难关。这本来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头,但可惜的是列宁英年早逝,接 替他的正是斯大林。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 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时的斯大林果断作出了决定提前结束新经济政策,搞起了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斯大林模式的推 动下,苏联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第一、第二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苏联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斯大林模式存在一些严重的弊端:一、轻工业 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二、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三、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斯大林本人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倡导者和理论家。由 此我们可以看到斯大林模式虽然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但它所带来的弊端却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种子。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虽然极力想要克服这个弊端,却也是无力 回天了。

斯大林模式发展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三垄断。何谓“三垄断”?即垄断政治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经济利益的封建特权 制度和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管理制度。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斯大林统治苏联近30 年的劣迹,就是这种对政治垄断,即享有不受任何监督、任何制约的权力的恶果。赫鲁晓夫虽揭露了因斯大林的个人迷信造成的恶果,但他本人仍搞集权制、终身制 和新的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还比较注意不搞集权制,但后来他也开始大搞个人集权、大树个人威望。戈尔巴乔夫尽管喊“公开性”和“民主 化”比谁都响,但他本人在党内也很专断,总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人。二、对经济利益的垄断。苏共对经济利益的垄断,依靠的是一系列封建性质的特权制度。特 权化在斯大林时代就已有大肆蔓延的情形。当官的可以享受到一切的特权,官当得大特权就越多。像斯大林本人就是一个特权阶级。而这样的特权阶级的存在有什么 危害呢?伴随着权贵阶层的形成过程,苏共逐渐走上腐败变质的道路,领导人带头腐败,下级官员跟着腐败,逐渐地苏共与群众脱离了联系。三、对真理的

垄断。在 斯大林时期,苏共就搞了一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并向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声称只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其实是对思想的一 种钳制,由于思想僵化,而领导者又不愿意承认严峻现实,而是坚持教条,掩盖矛盾堆积,抵制改革,维持现状。于是,各种被掩盖的矛盾终于爆发,貌似强大的苏 联溃于一旦。

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斯大林模式及其所导致的三垄断之外,我认为其中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本和民本的缺失。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就对人本和民本 进行了压制。在经济方面,由于苏联实行了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经营,把农业创造的大量收入转化为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的资金, 致使人民生产积极性大大受挫。在政治方面,苏联又存在着大量的特权阶级,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利,实行集权制。苏联人民的民主权利被剥夺了,致使群众话语权、 监督权遭到践踏,法治被人治所代替。在思想方面,斯大林又推行个人崇拜,就像中国当时所盛行的毛泽东个人崇拜一样,斯大林的话永远是正确的,斯大林就是检 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这种文化专制制度是对人的极端不尊重, 严重压抑了人们的自由, 为苏联解体埋下了思想上的隐患。在对待其他民族方面,苏联也总是压迫弱小民族, 不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 对于属于国家内部矛盾的民族问题, 苏共仍采取暴力方式来处理。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试图改变苏联缺乏人本和民本的局面,他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是戈尔巴乔夫却放弃了 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削弱了党的领导, 对人的理解走向抽象化, 超阶级的民主, 甚至强调苏联要有无条件的民主。完全背离了真正的人本和民本思想,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国必须吸取其解体的深刻教训。第一,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必须坚定地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员的思想 建设,杜绝党员腐败现象的出现,同时要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第二,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反腐反贪,建立廉洁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不能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和个人专断,另一个极端是戈尔巴乔 夫时期的极端民主化和自由化。第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其他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为它服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第四,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防治思想僵化,努力创造一个思想自由、思想活跃的局面。我们必须承认客观现实,反对教条,坚持改革,改变现状。第五,中国 正处于各种矛盾凸显期, 切实保障民生, 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 反对民族分裂等等。中国只有切实做到人本民本, 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才能使中国走向伟大的繁荣复兴。

再者就是与美国长期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当今,美帝仍然一直遏制中国,包括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战略,咱习大大近期也发声了,包括在北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等重大会议上也声明中国要走自己的路。所以我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因此,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祖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现实,每时每刻都要做好准备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谈对国企改制的认识
篇四: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透过《国企备忘录》认识我国国企以及国企改制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和探索阶段。

形成时期(1949-1952)

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四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 成长时期(1953-1957)

在“一五”计划期间,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

彷徨时期(1958—1965)

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利下方,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能解决企业企业

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有企业改革以失败告终。

停滞时期(1966——1978)

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的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第二次国企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企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㈠消灭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制度,奠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人,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在全国工业生产总产值中,民族工业约占45%。

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200亿美元,其控制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家族控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以上,还垄断了全

国的铁路和航空。

㈡构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整体系和主要物质基础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外资企业,也只有很少的私营企业。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

㈢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和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农村是从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在城市则是从1978年的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 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国有企业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的要求改革。

所谓国有企业改制,是将国有企业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并改变原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过程。公司制改造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向。其目的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性企业。其改制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模式之一: 国有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股份公司: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的,可以由国有企业单独组建国有独资的股份有限公司。 模式之二:

国有企业新建、扩建时,积极吸收国家以外的其他方面的股份投资,将各方投资形成的资产折算成股份,从而组建股份制公司。

模式之三:

需要新增投资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并将原国有资产和认股形成的资产分别折算为股份,建立股份制公司。 模式之四:

完全依赖国家贷款投资建立的国有企业,负债率比较高,可以通过将国有企业债务转换成股份制公司股权的方法,从而建立股份制公司;或者通过发行股份募集社会资金入股,从而改变国家持有的股份比例过高的资本结构,组建股份制公司。

不论是哪种模式,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同样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并且还要继续经历下去。

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

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2)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国企备忘录观后感。

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

经过三十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了但是控制力逐步增强,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国有经济的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一大批的国有中小企业也陆续放开搞活,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实行产权多元化,盘活了大量的地方国有中小企业的资产,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例如,1997-2008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3家上升到26家,除联想集团为民营企业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虽然经过逐步改革我们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国有企业改制仍存着很多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主要是国有经济的分布仍然过宽,相当数量的国有资本并不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累了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94284.html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