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的范文网!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自荐书 时间:2020-09-18

【www.myl5520.com--自荐书】

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篇一: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经济数学学院 41326042 吴皓斐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的显着特点就在于土地的私有和买卖。”P5

在这里,旭麓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这种土地特点,导致了土地的不断集中与不断分散。地主集中,兼并农民的土地。而后又是分散的,一方面,是分家析产,另一方面则是王朝更迭。因此可以说土地实际上是动态所有的。在不断的变化中,然而,主要的是趋向集中。

王亚南说中国古典官僚形态有三种“性格”:延续性,包容性,贯彻性。 旭麓先生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和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官僚制度亦有其合理性的。 可以看到“科举制度”是封建官僚制度依附和发展的重要营养。

“布衣一旦作为了公卿,不但握有政治权力,而且具备特殊身份和地位。尽管政治权利不能世袭了,但身份地位却往往可以成为一种„世泽‟而传诸儿孙。”P11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有着较强的世袭观念。这一点,我觉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观念,强调世袭,便有一种延续性,历史感。虽然延续往往不能过三世四世。

“真正的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所谓的宗法组织。”P13 这里体现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宗法组织。这是封建社会稳定发展和延续如许久而不衰的一个基石。

“在城市,行会是主要的组织。行会的这个特点,使它长期成为城镇封建秩序的主要维护者。”P13

儒学的观念:天道;大一统;纲常伦理。

“上列几个方面,互相连接和支撑,构成了封建社会的整体。要说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必须综合考察这个整体。执一端论,可能不无理由,但是,真理不会是片面的。” p19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在漫长的中世纪里,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空间实在是太大了。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而落后的交往方式是无法突破空间限制的。中国人称罗马为犁鞬、大秦,而西方人称中国人为丝国、支那、契丹。互相对视,但又如隔雾看花,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西方人看东方是神秘的东方;东方人看西方是神奇的西方。”P26

“在航海者背后有着生产力的要求和经济的动力。”P29

关于西方与东方15世纪的航海活动,我感到,关键的一点是,西方有一种航海外出的观念,而我们的举动则不足以形成一种航海活动(参与的主体宽度、时间范围长度)。想知道海得尽头是什么?已经了解到海的那边会有更美好的希望。而我们的中世纪显然没有注意到世界上还有什么更美好的地方,这个中世纪的中国没有生存危机感,也没有扩张的概念。

“马戈尼尔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宜诸口者。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有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以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P32

商业贸易在中国始终非正道。乾隆顾虑海边防范,只许广州一地与外商来往。统治阶级与商业贸易要求者之间没有交集,中世纪的中国帝王是一个牧羊式的大地主。

“从本质上来说,用虚骄来维护天朝尊严同保守防范的意识总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夷”与“狄”是蔑视鄙薄之称,但它又包含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惕惕戒惧。”P35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一、盛世已经过去

“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较贿赂之等差。此岂州县私财?”直以国(奴巾)为 上官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挟制,无何如何。间有初任人员,天良未泯,小心畏咎,不肯接受,上官转为说合,懦者千万抑勒,强者百计调停,务使受代而后已。一县如此,各县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于是大县有亏空十余万者,一过奏销,横征暴敛,抑新掩旧,小民困于追呼,而莫之或恤。”P40

“南方粮米通过运河北上输供京师本是从明代沿袭下来的成规。它反映了政治重心所在地北方与经济重心所在地南方之间畸形的关系。”P41

1803年运河淤塞触发首次漕运之争。

“人们对长期存在的东西发生疑问并见之奏折,说明现存秩序已经走入向下的行程了。随着世景的今非昔比,他们的议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共鸣。讥讽科举制度的《儒林外史》一书在嘉庆朝刻印问世并开始流传,正是一个明证。”P43

二、人口、移民、会党

“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直接引出了两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一是移民。中国农民有安土重迁的传统。但在饥饿的驱使下,他们也常常会背井离乡。这种事情历代多少都有过,但清代尤为显着。二是会党。由于人口过多,一部分人就不能不游离于社会生产之外,成为游民或者近乎游民,他们是会党势力的主要来源。”P46

“会党作为一股盲目的力量,其自发的冲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会党的病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病态。而当中国社会带着一个秘密会党的王国走向近代的时候,在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P48

三、“洋货”与“洋害”

鸦片:白银外流,又造成银贵铜贱,最厉害的是对中国国民的毒害。 晚清社会状况,引龚自珍一诗“四海变秋气”!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量出了中国的短处。……战争的权威性,在于它把矛盾置于生死存亡之中,并用暴力戳破了一个窟窿,迫使人们去认识自己的对手。”P56

震撼下第一人林则徐,后有魏源,洋务派诸人„„

“鸦片战争以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成书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茕茕大端 皆未出旧轨。但鸦片战争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种变化的痕迹,清楚地保存在后来众多续作的《皇朝经世文补编》、《后编》、《续编》中。它们表现了传统经世之学在近代的延伸。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最初旧实现于这种延伸之中。”P57 旭麓先生解释道,夷务是经世之学近代演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鸦片战争后,夷务一方面加强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一方面也渗入了中国近代政治的命运。

官、民、夷

“共同的民族意识和感情常常使官与民之间还有相通的一面。”P59

绅士往往是民间抗外的领袖,他们不食君禄,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生活基础和道德基础。旭麓先生认为绅士这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一直发生着很大的社会影响。

“《共产党宣言》里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P61

“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济国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P65

这一时期,我们与日本还是同步的。旭麓先生说,在当时,对《海国图志》、《灜环志略》这两部醒世之作引起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并说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因炮声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其实在这二十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宫廷内部的关系与官僚体系的烂熟这种历史惯性作用致使它20年虚度,而日本在这20年的时间里做了维新的准备,相较而言,中国的社会状况确实比日本复杂。为什么一起承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日本走出的路与中国截然不同?

我们在这一段时期,国民陷入一种秋气,而又没有学习的希望,这个社会依靠一种惯性在运作,迟迟未见大的活力。即使后来的一系列改革与革命中,也只是一种个别领袖与乌合之众的意志的结合,他们或太急躁、或太软弱、或目的愚

蠢、或行动混乱。没有一个时代经历过这样的动乱,人心惶惶又鲜有希望,抱怨或者忍受。是旧社会旧制度再难拖延,是社会理念陈旧而根深难以拔出?本身如果没有西方出现在中国的近代,中国这一个体制是否还走得下去?思想观念在中国有没有一种民主的先例可以让我们去复兴,一如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商业社会的发展有没有可能独立,形成自己的阶级,武装?下一次的王朝更迭,不是地主做主,也不是农民变成地主做主,而是商人阶层统治?

旭麓先生说:读史至此,往往使人扼腕久之。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当太平天国进入两湖之后,贫苦的农民、船工、小生产者和游民如山洪爆发般地涌入其中。太平天国在寻找他们,他们也在寻找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时的2万余众,到攻占武汉,沿江东下,已成为旌旗蔽日,征帆满江的50万大军了(号称百万)”P72

“首先,太平天国的反孔,并不是因为儒家思想体系是封建制的精神支柱。站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它还是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眼光,它与孔夫子所争夺的,是以上帝为唯一的神圣地位。”P78

这里我感到,洪秀全的反孔的目的不见得是先生所言的为了确保皇上帝的唯一权威,更近常理的解释是他认为自己在科举中不能中试做官的原因是孔老先生给定的教材范围太可恶,自己怎么都考不好。这种反孔的行为除了表现出一种对统治思想的蔑视外还有就只剩下病态的发泄意义。

至于太平军先后对四书五经及孔子的态度不一,那是可以解释的,当洪秀全获得了一个小王国的“统治地位”时,他就需要一种思想来统治,在没有理论可以依循的时候,他那些在拜上帝思想以前的意识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统治的依据。正如旭麓先生所说的“当他自觉的反孔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 “随着造反者锐气的消退,是统治者惰气的增长。造反可以不要儒学,统治却终究以儒学更为应手。于是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P79

首先,拜上帝教义是不足以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和制度成为太平军的“建国理念”;第二,生活在实实在在的封建社会的洪秀全,实际上的思想觉悟并不高,并且引领的不过是一些农民军,他们怎么可能获得儒学思想统治以外的别的思想呢?所以说“更为应手”是不对的,只能说是惟有儒学才能用作统治思想。

“小农向往平等,但又常常造成不平等。”P83

天京的一整套规矩制度比较清王朝更有甚者。这种农民起义为什么往往造成更野蛮更不可理喻的统治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期太平天国同满清政府的对抗。两者对比,洪秀全似乎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他的理想在现世中只是一种异端。曾国藩则更懂得中国社会,并因此而能够代表传统的中国社会。”P86

太平军在社会经济方面,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土地再分配。“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相当数量的自耕农。而此时的自耕农面对的不再是旧时的自然经济了,他们离商品和市场近在咫尺,并时时受到刺激。这种经济环境无疑会使自耕农的增多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增多。”P86

太平军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太平军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间接地促使地

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削弱中央集权。

太平军的作用大于它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它意想不到的影响了当时的封建制度,清王朝,地方势力,维新进程,革命教训等等。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第三十四款规定:“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无不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P88 中国对近代社会的条约规则还没有十分清楚的背后其实就是还没有认识到西方是为什么而来中国,又是为什么打中国。

“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以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与之相比,记叙前一次鸦片战争的作品不过称为《道光洋艘征抚记》。”P96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因此,洋务派的产生,意味着凝固的硬壳绽开了前所未有的裂痕,以此为起点,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分化了。”P98 历史读到这里,往往就有种感慨,封建地主的分化是真正的中央集权势力弱化的开始。他们不在有一致的思想,一致的道路,一致的观念。这种一致在这样一个千奇百怪的社会里,慢慢的被打破,并再难聚合。

洋务运动原是以自强命名的。但是我只是惋惜洋务运动开始之迟迟,结束之匆匆。历史的契机在晚清常常只能成为后来人惋惜的对象。

关于“夷”,“洋”之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天津条约中被迫„不得提书夷字‟。这种被迫后面,有着我们对西方的不平等的纠正,但是这种纠正却是同时伴随着西方对我们的不平等的侵略进行的。

“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搞糟落后民族。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和扩张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因此,只有在现实自身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才能真正抵抗一个近代化了的侵略者。这是历史着意赋予近代中国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同一性。先进的人们之所以为先进,就因为他们深浅不同地体会和理解了这一历史趋势,所以,力求用自觉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自强,并以此阻止来自外国的进逼,顽固的人们之所以为顽固,就因为他们抱残守缺,一厢情愿地指望用封建主义来打败资本主义。这种改革和反改革曾经形成争论冲突,并贯穿于近代史的每一个环节而构成百年历史的主线。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P104

第七章 近代化一小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篇二: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有感

我是第一次的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也是第一次读陈旭麓先生的文章。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陈旭麓先生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情况。

陈旭麓(1918~1988),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人。初名修禄。

1918年3月31日生于湘乡县锁石镇白元湾村。幼年在家乡小学、蒙馆、私塾习旧学。 陈旭麓先生一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一面从事研究著述,本书是陈先生晚年精心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全书共20章30余万字。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等方面展示了近代中国极其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 刚一接触到这本书就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会怎么样来描述这新陈代谢呢,会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呢?看了之后就完全被概述独特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了。该书真正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简介深邃,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有评论说:这本书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然热销不已,被称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刚开始我还半信半疑,觉得只是夸大了而已,不过,当我看过之后,我完全改观了,我觉得给予它这样的评价一点都不夸张。

重视历史规律的总结,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在陈先生的这部书中,处处有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一直为转移的历史必然性,他说:“八十年以来,中国热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一部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战争。”

陈先生巨著的另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精彩,逻辑性强,他擅长用洒脱的文字写出深刻,凝重的道理。

这部书以中国近代话作为全书线索,考察了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新陈代谢,逻辑性强便现在陈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社会、生活、教育、科技近代或等角度,清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让人感到全方位,鲜活的近代史。让人清晰地了解到他的观点和见解,清晰地思路让人能更简单的了解他陈述的史事。

在该书中,陈先生还不断的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关注中国近代政治结构的变革,还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人口迁移问题和种种社会心态的变化。他叙述的角度真的不同于中学时老师与我们讲的,不同的角度叙述同一件事,我们所了解到的也会不同。

陈先生开拓了历史关注的视角,让历史更加平民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国内背景时,他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盛世已成为过去”“人后、移民、会党”“洋货与洋害”“在人口、移民、会党”一节里。他分析了中国在顺治年间人后只有6000万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中国人口达到了4亿,并进一步论述了人口问题引发的两大社会问题——移民和会党。从这三个方面论述,更加全面的讲述了鸦片战争的国内背景,也让读者更轻易的了解到了这个历史背景。对于鸦片战争的背景,高中的历史老师之是系统的概述了国内及国外的一些因素,并没有像陈先生这样详细的从国内的各个方面叙述,所以让我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有个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他永恒了这样的三节内容:“茫茫欧风卷亚雨”“哲学、电影、戏曲、小说”“复杂的社会心态”。由此可见陈先生知识视野的开阔,他不仅仅圈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而是关注全社会的整个嬗变。这对我也深有影响,陈先生教会了我学习不能只学课本上的,要根据课本上所学的对其作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历史。

陈先生以“新陈代谢”为名,体现了他在探索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辩证法。这说明他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运用辩证法的过程。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国历史的时候,用了“天国的本喜剧”做标题。

这本书以开阔的事业,闪光的细想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被灌了魔法似的忍不住将他在最短的时间看完。看完之后,我的感触的确颇深。陈先生所述的历史弥补了我高中时所留下的缺陷,让我完善了我的历史知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之后也认识到了陈先生那所谓的新陈代谢。这就是陈旭麓先生的高明之处吧!我真的很佩服他,在经过文革之后,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他那种崭新的视角,详尽的线索、清晰地思路、深邃的见解、独特的思辨,都是我很有必要去借鉴学习的。在学习方法这个方面,我也知道了我们再虚心,认真得接受老师所传授给我们的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这些知识来拓展开来。同时,也要创新地从不同角度去思辨,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更多,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要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它值得我们话心思去欣赏它。我想我所读懂的这点东西应该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值得我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从后,我还会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它!

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推荐
篇三: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序列名篇名著

上篇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观察中国》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魏 源:《海国图志》

胡 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篇》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梁启超:《李鸿章传》

康有为:《公车上书》

谭嗣同:《仁学》 严 复:《天演论》 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 容:《革命军》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

中篇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独秀:《敬告青年》

胡 适:《文学改良刍议》

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申报馆月刊社:《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号》 林语堂:《吾国吾民》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田中义一:《田中奏折》

戴季陶:《日本论:了解日本的文化读本》

毛泽东:《论持久战》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全国土地会议:《中国土地法大纲》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4)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

胡 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

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胡福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于光远:《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近代通史、专题史与人物传记书目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纽约牛津大学1970年版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2005。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陈书麟《中法战争》,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金冲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2008。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军事与外交》,三联书店,2011。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1997。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三联书店,2006。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三联书店,2008。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美)邹党著,王宁、周先进译:《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日]石川祯浩著 ,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三联书店,2002。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杨奎松:《民国人物过眼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龚育之:《党史札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10。

[法]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著、桂裕芳、张芝联、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12。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齐邦媛:《巨流河》,三联书店2013。

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春秋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李德生《李德生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伍廷芳著,李欣译:《一个东方外交官眼中的美国》,学林出版社,2006。

于光远著《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台前幕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党的文献》编辑部编:《共和国重大决策和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2005。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汪荣祖、李敖:《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何方:《何方谈史忆人——纪念张闻天及其他师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陈铁健:《瞿秋白传》,红旗出版社。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篇四: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书评

重写中国近代史的一种尝试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以下简称《新陈代谢》)是陈旭麓先生晚年的一部代表作。这本书以恢弘的气势展现了在变革与守旧、开明与顽固、现代与传统种种新陈代谢中蹒跚前行的中国近代社会图景。这部作品汇集了作者1978年后十年中以对“新陈代谢”这一不同于传统近代史完全“以阶级斗争为主线”的历史线索的深入思考和长期授课中的体悟,是公认的作者达到炉火纯青的学术境地的标志性作品。以下就从本书成书背景、本书内容及笔者读书中的些许感想对这部经典之作说一点粗浅的见解。

首先是《新陈代谢》的成书背景。作者构思本书的写作是在文革结束之后不久的1978年,这是一种突破传统近代史研究逐渐僵化、教条化的“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指导,以阶级分析为研究方法,以政治是经济的

本文来源:http://www.myl5520.com/gerenjianli/123898.html

推荐内容